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初中數學心理運用方式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創(chuàng)設“競爭”情境,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
課堂教學如果模式單一,學生就會產生厭倦情緒,形成教師“一鳥入林”,學生“百鳥無聲”的僵化局面,所以根據學生“爭強好勝”這個心理特征,常常采用一些新穎的有競爭意識的方式進行教學。如以一堂習題課的教學為例來說明由易到難,逐層推進,學生參與,引入競爭的教學模式。例:若,求并以此為基礎,計算下列各題:①②③筆者采用了分組討論,選代表回答,進行組與組比一比、賽一賽的教學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比速度、比準確、比技巧。比前,學生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比時,全身心投入,互不相讓;比后歡聲笑語,熱鬧非凡。敗者誓不罷休,以待再戰(zhàn)。比賽結束,總結情況,全班同學基本完成①②兩題,將近三分之二的學生全部完成,相當一部分學生用到了因式分解法,倒數法等。通過這節(jié)課的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做到了互相交流、取長補短、全面提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應注意,在學生主動參與的同時,不要失去教師的指導作用。當學生盲目嘗試,費時費勁,遇到困難時,教師要加以適當引導,畫龍點睛,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
2、運用學習的遷移組織教學
學習是循序漸進的,先行學習往往影響后續(xù)學習,這在教育心理學中稱為學習的遷移。如果先行學習指導促進后續(xù)學習那是正確的遷移;如果先行學習誤導干擾后續(xù)學習那就是負的遷移。數學知識系統(tǒng)性、連續(xù)性強,如何運用舊知識、舊技能,發(fā)展新知識、新技能,這是數學教學中十分重要的問題。
2.1通過對知識技能的類比組織遷移
不同教學內容的共同因素很多,共同因素愈多,遷移的效果就愈好。例如: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有三種:提取公因式法,應用公式法和十字相乘法。每種方法的教學內容有三段:基本形式,字母表示單項式和字母表示多項式。通常情況下三種方法,三段內容,要講九段。根據因式分解的本質內容,找出這些知識和技能間的共同因素,基本形式由教師講解,講清講透,這是遷移的根據;字母表示單項式則少講一點,留一部分讓學生自學;字母表示多項式,基本上由學生通過遷移自學。這樣講課既節(jié)省了時間,又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還便于記憶,效果很好。
2.2通過對原有知識的總結組織遷移
共同因素是遷移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唯一的條件,還必須考慮對原有知識的概括水平,概括水平越高,反映了事物的本質,那么往新知識的遷移就越順利。
3、教學效果及時“反饋”,及時鞏固加深
“反饋”是教育心理學上的一個概念,所謂“反饋”就是將學習結果的信息及時提供給學習者,只有這樣,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才會持續(xù)不斷。筆者認為這主要體現(xiàn)在作業(yè)上,如果教師布置的作業(yè),學生做好后,遲遲得不到答復,不知對錯,學生就會不感興趣,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這一心理因素,對學生的作業(yè),筆者總是及時批改返還學生,有條件時現(xiàn)批現(xiàn)改。并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開辟一塊“作業(yè)改錯欄”,定期把學生做題過型中出現(xiàn)的典型錯誤登出來,讓學生利用習題課或課外時間像醫(yī)生那樣對“病癥”進行“診斷”,各人說出自己的診斷結果,然后同學們再分組進行“會診”——討論,找準病因,每個同學都開“處方”——改錯,然后選擇較好的一至二份登在黑板上,這樣使學生寓學于玩,以此激發(fā)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以輕松的心情積極思維,使差生在玩中獲得幫助,非差生在玩中也能得到發(fā)揮,有用武之地。實踐證明,這種處理作業(yè)的方法,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
作者:劉保紅單位:浙江省慈溪市崇壽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