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標志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信息時代標志設計動態(tài)化的表現首先在于,標志設計不再局限于在任何場合的運用都必須盡量保持其所有面貌,不能輕易改變所謂的“設計原則”。在設計實踐中,設計師開始大膽嘗試突破標志單
一、靜態(tài)、固定的外形與色彩,更加注重利用標志內部結構的韻律和動態(tài)平衡來表現視覺形象的本質,根據相應的視覺原理,賦予作品外在形態(tài)的機動性和靈活性,使標志在視覺上產生極具趣味性的動態(tài)變化,顯現出具有無窮生命力的視覺意象,并使蘊含于其中的深層含義在視覺的時空延展中得到準確、有效的識別。
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的標志就充分體現了這種動態(tài)化的特征。德國漢諾威世博會以“人-自然—技術:一個誕生中的世界”為主題,旨在為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經濟、社會與生態(tài)方面為未來有可能實施的應對方案提供全球性的展示和交流平臺。在標志征集活動中,主辦方要求標志必須充分反映主題,具有獨特性,能與“Exp02000Harmover”的標題字樣協調結合;標志造型必須簡潔而不乏深意,除適用于印刷、網絡之外,還必須適合動畫制作。最終,大會選用了奎恩工作室設計的外觀看似有機生物結構的作品。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的是,該標志并沒有固定的結構,其外形和色彩可以根據不同的應用需要而形成多達456種變化樣式,展示給人們的是一種難以捕捉的,充滿了靈氣、未知和不確定性的動態(tài)延展的視覺效果。正如主設計師MichaelGds所闡釋的那樣:“它包含了促使其保持運動和活力的元素,一種永恒的能量。這也是21世紀發(fā)展對人類的要求:保持運動、思維靈活、勇于創(chuàng)新,運用智慧推動世界向前發(fā)展?!?/p>
又如,韓國一民美術館的標志設計。設計師對“一民”的韓文輔音字母進行了幾何化處理,并利用“田”字形的構圖形式對其進行組合,標志的整體形象在穩(wěn)定中富于變化。在標志的實際應用中,這種組合形式并不是始終固定不變的,而是可以根據背景、媒介、環(huán)境等因素的不同而重新分解、組合。將上述標志設計案例聚合在一起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標志的識別性并沒有因為造型的動態(tài)變化而受到影響或減損,恰恰相反,正因為設計師在創(chuàng)意過程中抓住了視覺形態(tài)的本質,才使得標志的不同組合、變化顯現出相同或相近的視覺感受,從而強化了標志的識別性。實際上,這也正體現了格式塔的“變調性”理論,即“一個格式塔,即使在它的各構成成分(如大小、方向、位置等)均改變的情況下,格式塔仍然存在或不變”。因此,設計師在進行動態(tài)化標志的設計過程中,要靈活運用對稱、平衡、對比、統(tǒng)
一、節(jié)奏、韻律等形式美法則,充分展現標志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內在特征。唯有這樣,才能使標志在動態(tài)變化中準確地傳達信息。
除外在形式以外,動態(tài)化還表現在標志與其他視覺設計要素的相互關系之中。
標志在視覺系統(tǒng)構架中通常占有絕對主導的作用。其他相關要素如標準字體、輔助圖形等都是為了發(fā)揮標志的這種絕對中心地位而服務,標志與其他視覺設計要素之間也因之而產生一種靜態(tài)的、主次性的關系。本文作者認為,這種靜態(tài)關系的維持雖然可以突出企業(yè)的主體視覺形象,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卻限制了視覺設計各要素的能動性,弱化了視覺系統(tǒng)的創(chuàng)新性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性,這實際上也造成了對視覺資源的一種浪費。令人欣慰的是,隨著設計理論及實踐的不斷深入,在當代視覺設計中已經可以看到標志與其他視覺設計要素之間逐漸顯現出的動態(tài)化趨勢。比如說,標志和輔助圖形之間并不一定是主次關系,而有可能是一種互相補充、互為拓展的動態(tài)關系。美國奧睿律師事務所(OrrickHer-rington&Sutcliffe)的標志是一個綠色圓環(huán)狀圖形,輔助圖形則是一系列與標志環(huán)狀外形相似的圓形實物(如齒輪、唱片、紐扣等)。實際運用當中輔助圖形在很大意義上拓展了標志的概念,通過對人們相似或相近聯想和想像的引發(fā),使標志形象突破了原有的環(huán)狀外形,其意義也變得更為深遠。
由此可見,在標志與其他視覺設計要素關系的動態(tài)化趨勢中,我們已經不能想當然地將標志界定為視覺設計的唯一中心,其他諸元素或元素組合也有可能取得與標志相同甚至超越標志本身意義的地位。當然,標志與其他視覺設計要素之間的這種動態(tài)關系也并不是毫無標準可言,在標志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們要在保持突出產品、企業(yè)、團體或是活動的整體視覺印象的前提下,合理調控各要素之間的互動作用,使各要素充分發(fā)揮作用,從而使視覺信息得到準確地傳達。
二、標志設計動態(tài)化的意義與價值
從信息傳達的角度看,標志設計的動態(tài)化符合受眾的認知規(guī)律,符合新媒介發(fā)展要求以及視覺傳達設計的總趨勢,對于提高信息傳達的效率有著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首先,標志設計動態(tài)化符合人的視覺特點。視覺信息的傳達包含生產、創(chuàng)造信息的一方,也包含接收信息的一方,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受眾”。受眾在圖形信息傳達中雖然處于非主動地位,但卻對信息傳達的最終實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設計師在進行標志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受眾閱讀圖形時視覺在生理、心理乃至審美層面的需求和規(guī)律,才能將預先設定的信息順利、準確地傳達給受眾。
動態(tài)化的標志圖形與靜態(tài)化的標志圖形相比更符合人的視覺特點。通常來說,人在其視域范圍內觀察事物時,往往會對他們所關注的事物產生與其他事物相比更為清晰的認識,對于司空見慣、平淡無奇的形象或是雜亂無序的對象都容易產生厭膩和感知疲勞。在現代社會紛繁的信息面前,人不是對圖形所有的細節(jié)信息都能關注,而是會有選擇地把重要信息安排在視覺焦點上,將注意力投向那些富于動感和變化或是與周圍環(huán)境中其他普通可見物有著顯著區(qū)別的形狀和色彩上去。受眾對新奇事物通常會有天生的好奇心,正如宋代畫家郭熙所說:“人之耳目喜新厭故,天下之同情也”。
信息傳播的起點從人們對信息載體的注意開始,沒有對圖形必要的關注就不能實現信息“消費”。動態(tài)化標志圖形充滿了奇形異構、空間糾錯、夢幻矛盾的大膽創(chuàng)想,它以主動出擊的視覺形式,為其成為視覺選擇的重點提供了機會,從而增強了對觀者視覺生理和心理的刺激程度,為在繁雜的圖形信息海洋中實現快速傳播創(chuàng)造了前提和條件。
其次,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新媒介的廣泛應用對標志設計提出了動態(tài)化的要求。自1981年美國國際商業(yè)機器公司(IBM)推出第一臺個人計算機以來,計算機的處理能力以驚人的速度迅速發(fā)展,網絡與數碼技術的成熟更是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革,直接影響到受眾的觀念與行為。數碼照相機、數碼攝像機、各種數碼編輯軟件的出現為設計師提供了更為便捷的信息攝取、存儲和編輯的方式?;ヂ摼W、互動電視、數字手機等新興的傳播媒介,更是集合了電視、報紙(雜志)、廣播等傳統(tǒng)媒介的傳播優(yōu)點。它們利用多信息通道的優(yōu)勢,將文字、圖畫、影像、音響等信息元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打破了傳統(tǒng)的文字媒介、聲音媒介和視覺媒介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充分調動了人的聽覺器官和視覺器官,縮短了視覺傳達的周期,增強了視覺傳達的時效性,同時也為交互式的信息傳達提供了有利條件。在互聯網絡上,受眾可以通過單擊某文本中加以標注的一些特殊的關鍵單詞或圖像,打開另一個文本,激活一段聲音、一組圖形或是播放一段視頻動畫。不同的信息閱讀者可以在同一時空和網絡媒體或者是相關的信息編碼者進行交流,甚至交流的本身也可以成為網絡媒體實時的信息的一部分。簡而言之,以數字式信息符號傳播技術為核心的新媒介及多媒體技術的出現,為信息傳播提供了全新的載體,為設計師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表現手段,同時又對設計者在視覺傳達設計中信息傳播的視覺符號化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研究幾何形態(tài)標志設計需要以幾何形態(tài)為切入點,對當前的標志設計的圖形語言進行分析,了解和分析平面設計中最核心、最基本的幾何形態(tài),結合經典及新興的幾何形態(tài)標志設計案例,思考如何通過極簡的設計思想和幾何形態(tài)在標志設計中的優(yōu)勢,以注重“形態(tài)”,化簡為繁的設計方式把標志的形與意結合起來,突出幾何形態(tài)是標志設計中永恒的元素這個不可磨滅的事實。1.研究幾何形態(tài)相關的論文、著作。前期階段進行大量的文獻資料查閱,其中包括網絡資料,并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和總結。2.收集、歸納、整理具有幾何形態(tài)特征的標志案例,比較經典案例及新興案例的異同,分析標志設計的基本準則及其、特征,強調注重“形態(tài)”,化繁為簡,由形達意的設計手法。3.將理論結合實際,以理論內容的歸納總結為依據,確定設計方向,結合設計方法對創(chuàng)作進行闡述。設計幾何形態(tài)的標志的觀念形成現代標志設計的發(fā)展在視覺語言手段變得越來越多姿多彩、科技發(fā)展突飛猛進的今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變和消費觀念的轉變,人們的精神層次也隨之提高,人們的個人審美眼光和審美態(tài)度也在發(fā)生著變化。極簡的幾何形態(tài)所表現的純凈、明晰的標志設計作品,在標志設計中達到加強形式感與現代感的作用。平面設計中最核心、最基本的幾何形態(tài),在表現一些極簡的標志設計作品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
幾何形態(tài)的標志在設計中的優(yōu)勢
陳之佛先生的《幾何形圖案構成法》一書中寫到“幾何形圖案是抽象的,又是最具有規(guī)律的。‘抽象’意味著思維的綜合,‘規(guī)律’表明了形式美底蘊。對于設計藝術來說,這是最難的一把開門鑰匙,也是活躍構思的一種發(fā)動力。而一個訓練有素的設計家,控制構圖的法寶也只有靠幾何形圖案?!边@番話說明了幾何形態(tài)在今天是從事設計藝術的人要善于運用的元素。標志的設計的內容可以涵蓋各個領域,而一切事物的形狀,都是可以簡化的,再復雜的物體都可以用最單純的幾何形態(tài)概括出來。在視覺中,人們把握物體的形狀并不一定與該物體的實際邊界線等同。標志的設計特點是:能夠適合放大縮小,要易于人們識別與記憶,這些特點和幾何形態(tài)的特點極為相似,他們之間的共通點決定了幾何形態(tài)在標志設計中運用的優(yōu)勢。
創(chuàng)作幾何形態(tài)標志需注意的問題
“適合”為基本準則
“適合”的本意為適宜,符合。在標志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于幾何形態(tài)的選擇,要以“適合”為基礎?!斑m合”是設計過程中的一個設計的最基本準則。設計的整個過程是為了尋找一個適合商品特質的思路,標志創(chuàng)作時要找準幾何形態(tài)元素,要做適合產品,適合對應人群,適合對應市場的設計,就要清楚產品上標志的應用特性。沒有最完美的設計,只有最適合的設計。
設計為何而服務
根據對一些表的標志進行研究后發(fā)現,由于產品的大小有著局限性,對標志也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形態(tài)要以簡單為主,適合放大和縮小;形態(tài)要與其他市場上的標志區(qū)分開來,易于識別;標志根據工藝的要求必須是可易于轉變?yōu)閱紊脑O計為好,這些因素更加確定了這個標志的“極簡”性以及幾何形態(tài)性。這幾點確定以后,對幾何形態(tài)的基本性質進行了研究并發(fā)現,選擇何種形態(tài)代表著要用何種意義傳達產品訴求。正如,梅花、皇冠這樣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形態(tài),情感、文化、歷史在它們身上有著深厚的積淀,隨著從古到今物質文化的發(fā)展,它們的意義也一同經歷著變遷。設計藝術是根植于人民、文化與時代精神的,正因為在這些形態(tài)里積累了長久以來人類的精神情感及物質文明,蘊含著世代相傳的精神、制度、道德、思想、作風、風俗、藝術等社會因素,所以在設計作品中他們才能引起廣大人民群眾的視覺感受及心理共鳴。
“形態(tài)”比“形式”重要
點、線、面、體這些可幫助人們有效地刻畫錯綜復雜的世界,它們都稱為幾何圖形。從實物中抽象出的各種圖形統(tǒng)稱為幾何圖形。在平面設計領域里我們談的幾何圖形,就是平面幾何圖形。以三個最基本的幾何形態(tài)為例:方形,圓形,三角形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不同的象征意義,方形是穩(wěn)固的象征,方形如同大地,方中套圓的圖案分別代表了天和地。圓形如同天空,它在東西方均是宇宙。無始無終的圓形可以象征永恒。三角形是三種特性的象征。形的出現為作品添加不同的心理感受,設計中幾何形態(tài)的變化會帶來不同的視覺心理差異。不同幾何形態(tài)給人帶來的視覺傳達語言不能忽視,相同的幾何形態(tài)在不同的結合與運用下也會帶來不同的心理感受。如,下面的四個以圓為元素來設計的LOGO(圖4),分別是傳立媒體(媒介策劃公司)、RAYMONDTABER(工業(yè)公司)、芬蘭農業(yè)生產者和林主聯合會和speaker(微型喇叭)。四個毫不相干的領域運用的四個LOGO使用的幾何形態(tài)都是圓形,但互不相同,各有精彩之處。幾何形態(tài)在標志設計中作為一種詞匯,一種語言顯得尤其重要。方形,圓形,三角形是塑造天地萬物的最基本形狀,又是組成各種幾何形態(tài)的原始元素,世間萬物的形態(tài)都可以歸于最基本的幾何形態(tài)。在看準了幾何形態(tài)的最終簡化方向后,便可選擇正確的幾何形態(tài)表現出來,這些幾何形態(tài)本身具有不同的特定意義,脫離了幾何學意義成為一種視覺符號元素,在標志設計作品中可以表現不同的視覺感受和情感語言。
形意相合
各種幾何形態(tài)根據自身的形狀,都具備著自己的各種獨特的擴展意義。中國的一些吉祥圖案,很多都有著方形這一元素,方形就是令人有安全感,能夠寄托心情的象征。方形給人堅實、明確、莊嚴、權威、強力、機械、有力、秩序、穩(wěn)重的感覺。而圓形的團聚收攏、完整集中,給人飽滿、完整、緊密、團結、充實、嚴謹的感覺。太陽與遠古先民有著密切的關系,太陽是生命的象征,圓是太陽的代碼,圓有吉祥如意、豐滿無缺的意思,在中國經過代代相沿的傳承和變遷,成為全民族的共識。人的輪回,以人為主體,是以圓形代表的循環(huán)反復為思維。中國民俗文化把圓作為一個重要的象征符號,象征著圓滿、和諧。幾何形態(tài)的多種擴展意義是令他們能夠在設計中生動,準確表現設計作品視覺信息與心理感受的原因。歷史、文化的沉淀令人自然而然的想到的理念與個性,它蘊涵著約定俗成的內涵并帶給人的與之相應的心理感受。也就是這里筆者所說到的“意”。在未來的社會發(fā)展中,標志設計必定會出現一個又一個新的趨勢與潮流,但是我們不能忽略幾何形態(tài)在標志設計中表達語言的重要性,也不能忽略他在平面設計中對心理產生影響的必然性。過去,我們賦予幾何形態(tài)豐富的內涵及歷史意義;現在,我們在標志設計中加以聯系并利用他;未來,熟練掌握了他們,我們就會融會貫通的將其運用在在平面設計工作上。
參考文獻
[1]詹姆斯·霍爾.東西方圖形藝術象征詞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2]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滕守堯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關鍵詞:符號、視覺傳達、標志、圖像符號、指示符號、象征符號
標志最初是從符號等發(fā)展起來的,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而符號的起源是勞動。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對符號的使用就有了實用和審美兩種功能,并且已經開始出現原始的設計活動。從早期的簡單線條圖形、人工記號刻畫,到后來的摩崖壁畫、象形文字等,再到近現代照相、電影技術的發(fā)明,電子技術和虛擬圖像的盛行等,都是以一種符號化的形式,自覺或不自覺的符號行為豐富著生活,并保存和傳播人類的經驗、意識。
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的著名思想家莊子在其著作《莊子外篇》中就已指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即:在語言和事物之間存在著表征物與被表征物的關系,語言是事物的表征物,事物是語言的被表征物,語言的任務是事物信息的被傳達,語言的角色是傳達信息的媒體。符號正是利用一定的媒體來代表或者指示某一事物的東西。 現代實用主義哲學家和邏輯學家佩爾斯指出:“一個符號或描述體就是對于某些人來說在某方面或具有某種資格能夠代表某一事物的東西。它向某人描述了,或在那人的頭腦中創(chuàng)造一個同樣,或是更加完善的符號。它所創(chuàng)造的那個符號我稱其為釋義或第一符號。符號代表某物它的客體。”讓我們以代表企業(yè)的標志為例,整個標志本身是描述體,標志在使用者頭腦中產生的效果是釋義,而標志代表的企業(yè)就是客體。
可以說,符號是負載和傳遞信息的中介;同時 ,它也認識事物的一種簡化手段。符號學家、德國哲學家卡西爾認為,整個文化都是人類符號活動的結果,各種文化現象都是符號形式表示出來的人類經驗。人類以符號為媒介來認識外在世界,從而形成了語言哲學、宗教哲學、藝術哲學等等。那么,標志設計中的視覺符號作為一種非語言符號,通常來說,可以把設計的元素,如線條、圖形、色彩等看作符號,通過對這些元素的加工與整合,實現傳情達意的目的。
單純地從視覺傳達中的圖形構成元素來看,視覺符號大體可分為具象符號和抽象符號等形式。
1、具象符號:運用具體形象表達特定的含義,其優(yōu)點是易識別、易記、便于語言傳達,給人以直觀的感受。比如水果店門前水果形象的標志,代表這是一家水果店。希臘和羅馬神話中,雅典娜和密涅瓦(智慧女神)都把貓頭鷹作為自己的象征,那么,在西方的書店門口的貓頭鷹的標志,就很容易地讓人理解這是一家書店。再如,蘋果電子產品的蘋果標志家喻戶曉。
抽象符號:一般說來,人們的視覺總是容易被那些由不規(guī)則曲線構成的圖形所吸引。由點、線、面等元素構成的圖形符號極容易讓人們的視覺所感知。比如:對于沒有具象性的科技內容的產品的標志設計,運用幾何形式,使之具有符號性的可視形象,有時會比運用具象形象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質特征。比如美能達相機的標志,幾條有寬窄變化,規(guī)整排列的橫線,很好的體現了電子工業(yè)產品的科技感、精密感。
從符號與它指涉對象(即其指向與涉及的事物或領域)的關聯上,在符號理論研究領域普遍認為可以將符號(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視覺符號同理)區(qū)分出以下三種不同的類型,同時也是視覺符號的三個層次:分別是圖像符號(ICON)、指示符號(INDEX)、象征符號(SYMBOL)。
1、圖像符號(ICON):圖像符號是通過模擬對象或與對象的相似而構成的。如肖像,就是某人的圖像符號。房地產商的一張待售住房的照片也是一個圖形符號。人們對圖像符號具有直覺的感知,通過形象的相似就可以辨認出來。
2、指示符號(INDEX):指示符號與所指涉的對象之間具有因果或是時空上的關聯。如路標,就是道路的指示符號;而門則是建筑物出口的指示符號。一個玻璃杯的圖形在外包裝箱上,它的意思很可能是“小心輕放”。而時空轉變,在商業(yè)步行街上,一家餐廳門外的玻璃杯形象,則可能表示這是家“酒吧”。
3、象征符號(SYMBOL):象征符號具有較強的抽象成分,其寓意的內容往往是間接的、隱含的,它與所指涉的對象間無必然或是內在的聯系,它是約定俗成的結果,它所指涉的對象以及有關意義的獲得,是由長時間多個人的感受所產生的聯想集合而來,即社會習俗。比如紅色代表著革命,桃子在中國人的眼中是長壽的象征。
上述三者,是符號的三種類型,它們也是符號逐步深化的三個層次,一個符號由圖像符號至指示符號再至象征符號,其程度不斷深化,是信息含量更加豐富的過程。如:鴿子的形象,出現在產品的包裝上時,無疑它是包裝內商品的符號,向消費者傳達的信息是“此包裝內的商品是與鴿子有關”,此時,它是作為圖像符號出現;由于鴿子是人們在生活中常見到的動物,具有被人們廣泛認可的動物特征,因此,它出現在路牌或是處所的標示中時,它是作為指示符號出現的,傳達的信息為“此處屬保護動物領域”;當這個形象再次出現,卻是與楓葉的造型一起,組成了新的標志,它不再是上述二者的含義,而是指涉慈善行業(yè),表示一種和平,援助,并與楓葉一起,表示地域。一般人們一看到楓葉就很容易想到加拿大的形象,楓葉以成為加拿大的象征。在這里的鴿子形象,正是以它的象征符號的身份展示在人們面前了。設計師有意制造楓葉的缺角,表示失業(yè)者,并把楓葉的缺角刻意演變成一個鴿子形,表示慈善機構,正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精妙至極地表現了“加拿大——慈善事務——恢復”的信息意念。此時,它含義的表達的準確有效無可挑剔,而這正是它由單純的圖像符號經由其內在因果關系變?yōu)橹甘痉?,再由長時間多個人對其的感受聯想賦予它更廣泛的含義,飛躍為象征符號的過程的必然結果。由此可見,為了使思想感情的信息更有效準確的傳達,需要一個符號不斷深化的過程。
符號的這三種類型,既是符號逐次深化的三個層次,同時也是相互并存,且不可相互取代的。這一點,在標志設計中尤為突出。標志是采用或具象或抽象且概括的視覺圖形來傳達信息的象征符號,為受眾起到指示、識別、警告的傳播作用。
以中國農業(yè)銀行的標志為例,在我國諸多銀行標志中,中國農業(yè)銀行的標志是具有可視形象的代表之一。其形象化的載體是代表農業(yè)的約定俗成的象征物——麥穗。標志以麥穗圖形為主體,在它四周圍有一圓形古錢。古錢象征銀行、貨幣;古錢與麥穗共同構成農業(yè)銀行的名稱符號要素。整體圖形外圓內方,預示著中國農業(yè)銀行國有銀行的經營模式。在麥穗中間呈現一個“田”字,點明了農業(yè)銀行的特征。麥穗的麥芒指向上方,使標志的外圓上方開口,給人以突破感,象征中國農業(yè)銀行的事業(yè)不斷開拓前進。標志標準色為綠色,綠色象征平靜、新鮮、可靠、穩(wěn)健、理智、純樸、有保障、有安全感、生命力、會讓人聯想到自然、生命、生長;綠色表達出農業(yè)銀行的誠信,寓意出農業(yè)銀行的蓬勃發(fā)展。中國農業(yè)銀行的標志通過圖形與文字的象征形式的結合,準確地表達了標志的內涵。
通過這一個標志,我們可以看到標志是圖像符號,因為這個標志通過模擬與農業(yè)相關的對象——麥穗、古錢,找到與對象的相似而構成的。標志也是指示符號,標志上的圖形、文字與所指涉的對象——農業(yè)銀行之間具有因果上的具體的、物質上的關聯。同時,標志也是象征符號,中國農業(yè)銀行的標志具有較強的抽象、概括成分,其形象上力求簡潔,四粒麥穗,三根麥芒,以一當十地構成一顆麥穗,且從其寓意的內容上看,古錢象征銀行,麥穗象征農業(yè),這種象征是間接的、隱含的,與所指對象——農業(yè)銀行沒有直接的聯系,它是約定俗成的結果,即社會習俗。
從視覺傳達中的圖形構成元素來看,中國農業(yè)銀行的標志屬于視覺符號中的具象符號形式,通過對客觀形象進行加工變化,用形象的圖形更好的象征事物,給人以直觀的感受。
法國學者德盧西奧.邁耶在他的《視覺美學》中講到:“一件藝術作品不是獨白,而是對話。普遍的受眾也許多半會力求在圖形中找到自己的思想意識或情感中的某種符號解釋?!睒酥驹O計同樣不是設計師的“獨白”,為了與受眾更好的進行視覺交流和對話,設計師應該開拓思維,不斷地發(fā)掘視覺符號的潛能,將豐富的視覺符號融入設計中,讓視覺符號在標志設計中發(fā)揮巨大作用,服務于客戶、消費者和社會。
標志設計首先要求準、美、異,準;就是能夠準確表達其主體意思,美:就是要求標志符合審美的構成要求,異:差異化,就是我們的標志能夠其他的標志有區(qū)別;再就是應用性,標志可合適各種媒體,制作工藝可靠性高,實施的效果好符合成本預算。
標志的立體效果有利于我們美觀、差異化、準確的設計標志。何為立體,指的是具有長、寬、高的空間因素,平面標志的立體表現和我們繪畫中的立體感的表現是一致的。為表現標志的立體空間的感覺,設計師們常常在探尋種種最佳的方法,構思巧妙的標志不僅表達了標志不一般的視覺效果,還有著特別的空間感受立體的感受,增強了標志的獨特性、趣味性,并能拓展標志含義,增強標志魅力。
為設計標志的立體效果,在標志設計實踐和學習研究過程中我總結了十一種方法:
一、透視效果:如正方形的心點透視或者成角透視,我們的眼睛能看到它的三個面,并且面越在前面的越大,越在后面面越小大;圓柱體,我們可看到在不同水平高度看到不同大小的圓柱面。該種類型的標志有著飽滿而厚重的味道,且仰視給我們以正直、高大、雄壯、威猛的味道,俯視給我們平實、廣闊、深遠的感覺。圖1是長城汽車的標志,以長城烽火臺的仰望角度為主要元素,展現了長城汽車追求更高品質的氣魄。圖2是家具的標志,表現了家具廠家?guī)Ыo消費者結實厚重,也有輕巧方便效果的家具。
二、折(面的連接):在平面設計中,面的折可以形成體,而體是空間的實體,因此,能夠形成的面都具有視覺上的空間感。折在標志中體現了立體感,體現出實力,組合、發(fā)展和方向的內涵,圖形簡練而意念明確。圖3標志面的折疊方式以強烈的立體感受,簡練富有動感。
三、共用面:就是兩個不同視點的立方體形以一個共用面緊緊地聯系在一起,以此構成視覺上相反方向的空間結構,有種透視變化的靈活性。標志的特點是共有、互助,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的變換中相互依存,給人們提供的是一個捉摸不定而又富有想象的空間。這種設計,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標志藝術的真正魅力。齊白石先生“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一語道破天機。圖4伊利乳業(yè)集團標志,在伊利的標志設計中,標志采用了藍天,白云,綠草地恰當的表達了公司的生產優(yōu)質乳業(yè)的優(yōu)秀環(huán)境。標志的藍色和綠色都與中間的白色共面形成了不同視角的立體感受,以此來表達大草原的迷人。
四、投影效果:客觀物體在光的作用下產生,由于投影本身就是空間的一種反應,所以投影的效果也能形成一種視覺上的空間感,如圖5標志就是這樣進行設計的。如果我們把投影的圖形也作些創(chuàng)新,那么它與主體形之間可以增加更多的含義。圖6投影是一顆五角星來體現他的星級特色。
五、大小寬窄的變化:由于透視的原因,物體在人們的視覺中會產生近大遠小,近的寬遠的窄,近清晰遠模糊的感覺。這樣一來,在平面上大小寬窄的變化越大,就越會產生一種強烈的空間感覺。圖7很好的用了這一手法有強烈的空間感。
六、重疊與透疊:一個形象重疊到另一個形象后,就會產生前后的感覺,就有了平面的深度感。圖8就是用的重疊,重疊使得構圖更加的簡潔。如在設計的過程中只是部分疊在了一起,我們且把疊在了一起有意識的按透明材料來處理讓他顯現,這就是透疊。使得色彩更為豐富,視覺上??闯P?。圖9用到的是透疊,透疊中色彩的變化效果給我們一種更為新鮮的感受。
七、傾斜變化:由于基本形的傾斜或者排列的變化,在人們的視覺中產生一種旋轉的空間效果,所以傾斜也會給人一種深度感,吸引大眾的注意。圖10很好的表現了這一手法。
八、彎曲變化:彎曲本身就有起伏變化,應此平面形象的彎曲,就會產生有深度的幻覺,從而造成空間。圖11東方衛(wèi)視標志,一顆東方的啟明星,“星”線條的彎曲增加了“星”的立體感,同時也增強了圓形的立體感,使得標志更富有魅力。圖12標志彎曲變化的面增加了標志的立體感,面上增加的小麥的圖案不但裝飾了整個標志還深層次的表達了產品貨真價實的品質。
九、矛盾的連接:是利用直線、曲線、折線在空間中產生方向上的不確定性,使矛盾形體連接起來。在時間和空間上產生了數不清的層次,特殊的結構,復雜的關系連帶的意味,對標志產生神秘和秩序感。圖13廣東科學中心標志恰當使用此手法來表達神秘科學探索的魅力。
十、浮雕效果:因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種雕塑,是一種介于圓雕和繪畫之間的藝術表現形式,所以浮雕效果的標志也是立體感受的。如圖14,這類型標志簡潔且藝術性強。
十一、色彩的漸變填充:漸變的填充有著有著光線照射到立體物體上產生光陰的強烈的立體效果。在電腦沒有廣泛用到設計的年代,在標志設計制作色彩深淺的漸變的效果是非常難的,隨著電腦的普及軟件的完善和輸出設備的優(yōu)越表現,色彩漸變的效果非常容易做到。標志的效果是新鮮,干凈利落。圖15標志是漸變填充方式的標志,圖16有漸變填充的效果但是它的色彩不是漸變色,而是通過圖形寬窄的變動設計出的視覺上和漸變填充類似效果的標志。在這里注意到的是不是所有的漸變填充都一定是立體效果,只有漸變和圖形緊密的結合才能設計出立體效果的標志。
關鍵詞:標志;動態(tài)化趨勢;信息傳達
標志是一種信息傳播的視覺符號,具有象征性的圖形設計,傳達特定的集團、活動、事物、產品等的特定信息。標志設計涉及美學、廣告學、符號學、社會學、心理學、語意學等方面的相關知識,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設計分類。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人類生活節(jié)奏日益加快,如何使標志在紛繁復雜的信息海洋中顯示出獨特的個性,如何使標志更加準確、快速的傳遞信息成為標志設計的一個重要課題。目前,通過對該課題的實踐與研究,標志設計呈現出了眾多新趨勢,動態(tài)化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表現。
一、標志設計動態(tài)化的具體表現
信息時代標志設計動態(tài)化的表現首先在于,標志設計不再局限于在任何場合的運用都必須盡量保持其所有面貌,不能輕易改變所謂的“設計原則”。在設計實踐中,設計師開始大膽嘗試突破標志單一、靜態(tài)、固定的外形與色彩,更加注重利用標志內部結構的韻律和動態(tài)平衡來表現視覺形象的本質,根據相應的視覺原理,賦予作品外在形態(tài)的機動性和靈活性,使標志在視覺上產生極具趣味性的動態(tài)變化,顯現出具有無窮生命力的視覺意象,并使蘊含于其中的深層含義在視覺的時空延展中得到準確、有效的識別。
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的標志就充分體現了這種動態(tài)化的特征。德國漢諾威世博會以“人-自然—技術:一個誕生中的世界”為主題,旨在為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經濟、社會與生態(tài)方面為未來有可能實施的應對方案提供全球性的展示和交流平臺。在標志征集活動中,主辦方要求標志必須充分反映主題,具有獨特性,能與“Exp02000Harmover”的標題字樣協調結合;標志造型必須簡潔而不乏深意,除適用于印刷、網絡之外,還必須適合動畫制作。最終,大會選用了奎恩工作室設計的外觀看似有機生物結構的作品。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的是,該標志并沒有固定的結構,其外形和色彩可以根據不同的應用需要而形成多達456種變化樣式,展示給人們的是一種難以捕捉的,充滿了靈氣、未知和不確定性的動態(tài)延展的視覺效果。正如主設計師MichaelGds所闡釋的那樣:“它包含了促使其保持運動和活力的元素,一種永恒的能量。這也是21世紀發(fā)展對人類的要求:保持運動、思維靈活、勇于創(chuàng)新,運用智慧推動世界向前發(fā)展?!?/p>
又如,韓國一民美術館的標志設計。設計師對“一民”的韓文輔音字母進行了幾何化處理,并利用“田”字形的構圖形式對其進行組合,標志的整體形象在穩(wěn)定中富于變化。在標志的實際應用中,這種組合形式并不是始終固定不變的,而是可以根據背景、媒介、環(huán)境等因素的不同而重新分解、組合。將上述標志設計案例聚合在一起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標志的識別性并沒有因為造型的動態(tài)變化而受到影響或減損,恰恰相反,正因為設計師在創(chuàng)意過程中抓住了視覺形態(tài)的本質,才使得標志的不同組合、變化顯現出相同或相近的視覺感受,從而強化了標志的識別性。實際上,這也正體現了格式塔的“變調性”理論,即“一個格式塔,即使在它的各構成成分(如大小、方向、位置等)均改變的情況下,格式塔仍然存在或不變”。因此,設計師在進行動態(tài)化標志的設計過程中,要靈活運用對稱、平衡、對比、統(tǒng)一、節(jié)奏、韻律等形式美法則,充分展現標志造型、色彩等方面的內在特征。唯有這樣,才能使標志在動態(tài)變化中準確地傳達信息。
除外在形式以外,動態(tài)化還表現在標志與其他視覺設計要素的相互關系之中。
標志在視覺系統(tǒng)構架中通常占有絕對主導的作用。其他相關要素如標準字體、輔助圖形等都是為了發(fā)揮標志的這種絕對中心地位而服務,標志與其他視覺設計要素之間也因之而產生一種靜態(tài)的、主次性的關系。本文作者認為,這種靜態(tài)關系的維持雖然可以突出企業(yè)的主體視覺形象,但從某種意義上講,卻限制了視覺設計各要素的能動性,弱化了視覺系統(tǒng)的創(chuàng)新性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性,這實際上也造成了對視覺資源的一種浪費。令人欣慰的是,隨著設計理論及實踐的不斷深入,在當代視覺設計中已經可以看到標志與其他視覺設計要素之間逐漸顯現出的動態(tài)化趨勢。比如說,標志和輔助圖形之間并不一定是主次關系,而有可能是一種互相補充、互為拓展的動態(tài)關系。美國奧睿律師事務所(OrrickHer-rington&Sutcliffe)的標志是一個綠色圓環(huán)狀圖形,輔助圖形則是一系列與標志環(huán)狀外形相似的圓形實物(如齒輪、唱片、紐扣等)。實際運用當中輔助圖形在很大意義上拓展了標志的概念,通過對人們相似或相近聯想和想像的引發(fā),使標志形象突破了原有的環(huán)狀外形,其意義也變得更為深遠。
由此可見,在標志與其他視覺設計要素關系的動態(tài)化趨勢中,我們已經不能想當然地將標志界定為視覺設計的唯一中心,其他諸元素或元素組合也有可能取得與標志相同甚至超越標志本身意義的地位。當然,標志與其他視覺設計要素之間的這種動態(tài)關系也并不是毫無標準可言,在標志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們要在保持突出產品、企業(yè)、團體或是活動的整體視覺印象的前提下,合理調控各要素之間的互動作用,使各要素充分發(fā)揮作用,從而使視覺信息得到準確地傳達。
二、標志設計動態(tài)化的意義與價值
從信息傳達的角度看,標志設計的動態(tài)化符合受眾的認知規(guī)律,符合新媒介發(fā)展要求以及視覺傳達設計的總趨勢,對于提高信息傳達的效率有著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首先,標志設計動態(tài)化符合人的視覺特點。視覺信息的傳達包含生產、創(chuàng)造信息的一方,也包含接收信息的一方,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受眾”。受眾在圖形信息傳達中雖然處于非主動地位,但卻對信息傳達的最終實現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設計師在進行標志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受眾閱讀圖形時視覺在生理、心理乃至審美層面的需求和規(guī)律,才能將預先設定的信息順利、準確地傳達給受眾。
動態(tài)化的標志圖形與靜態(tài)化的標志圖形相比更符合人的視覺特點。通常來說,人在其視域范圍內觀察事物時,往往會對他們所關注的事物產生與其他事物相比更為清晰的認識,對于司空見慣、平淡無奇的形象或是雜亂無序的對象都容易產生厭膩和感知疲勞。在現代社會紛繁的信息面前,人不是對圖形所有的細節(jié)信息都能關注,而是會有選擇地把重要信息安排在視覺焦點上,將注意力投向那些富于動感和變化或是與周圍環(huán)境中其他普通可見物有著顯著區(qū)別的形狀和色彩上去。受眾對新奇事物通常會有天生的好奇心,正如宋代畫家郭熙所說:“人之耳目喜新厭故,天下之同情也”。
信息傳播的起點從人們對信息載體的注意開始,沒有對圖形必要的關注就不能實現信息“消費”。動態(tài)化標志圖形充滿了奇形異構、空間糾錯、夢幻矛盾的大膽創(chuàng)想,它以主動出擊的視覺形式,為其成為視覺選擇的重點提供了機會,從而增強了對觀者視覺生理和心理的刺激程度,為在繁雜的圖形信息海洋中實現快速傳播創(chuàng)造了前提和條件。
其次,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新媒介的廣泛應用對標志設計提出了動態(tài)化的要求。自1981年美國國際商業(yè)機器公司(IBM)推出第一臺個人計算機以來,計算機的處理能力以驚人的速度迅速發(fā)展,網絡與數碼技術的成熟更是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革,直接影響到受眾的觀念與行為。數碼照相機、數碼攝像機、各種數碼編輯軟件的出現為設計師提供了更為便捷的信息攝取、存儲和編輯的方式?;ヂ摼W、互動電視、數字手機等新興的傳播媒介,更是集合了電視、報紙(雜志)、廣播等傳統(tǒng)媒介的傳播優(yōu)點。它們利用多信息通道的優(yōu)勢,將文字、圖畫、影像、音響等信息元素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打破了傳統(tǒng)的文字媒介、聲音媒介和視覺媒介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充分調動了人的聽覺器官和視覺器官,縮短了視覺傳達的周期,增強了視覺傳達的時效性,同時也為交互式的信息傳達提供了有利條件。在互聯網絡上,受眾可以通過單擊某文本中加以標注的一些特殊的關鍵單詞或圖像,打開另一個文本,激活一段聲音、一組圖形或是播放一段視頻動畫。不同的信息閱讀者可以在同一時空和網絡媒體或者是相關的信息編碼者進行交流,甚至交流的本身也可以成為網絡媒體實時的信息的一部分。簡而言之,以數字式信息符號傳播技術為核心的新媒介及多媒體技術的出現,為信息傳播提供了全新的載體,為設計師提供了更為豐富的表現手段,同時又對設計者在視覺傳達設計中信息傳播的視覺符號化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