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比較簡單和流行的兩種測定方法:凈出口分析法和出口總量分析法
(一)凈出口分析法
該分析法緣于用支出法核算的國內生產總值恒等式,GDP的增量為投資、消費和凈出口三部分增量之和,因而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可以用凈出口增長占GDP增量的比重(百分數(shù))來表示,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度則等于GDP增長速度與該比重的乘積(百分點)來表示。例如,按照凈出口分析法,1997年,我國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5•5%,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度為3•1個百分點即1997年GDP的增長速度為8•8%,其中3•1個百分點是由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拉動的。
但用該種方法計算的20年來我國對外貿易發(fā)展最快的2000年,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卻為負值,為-5•7%,對GDP的拉動度為-0•5個百分點。通俗說來,2000年,高速增長的對外貿易不僅沒有對我國經濟增長8•0%有所貢獻,反而拉了后腿,進而推論,如果去年我們閉關鎖國,我國的國民經濟會取得更快的增長。
1•凈出口分析法將進口完全視作對國內經濟增長的負作用,將進口與出口對立起來,認為進口純粹是對國內需求的抵消,沒有反映進口對經濟發(fā)展的積極作用,沒有考慮進口的目的和結構。從某種意義上看,進口對于中國這樣一個發(fā)展中大國而言,作用與意義相當重大。
2•凈出口分析法只能從需求的角度考察即期靜態(tài)的經濟增長構成,無法說明供給方面的情況和中長期動態(tài)經濟發(fā)展的比例關系。按照該法,只有當貿易順差逐年遞增時,才能保證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否則,對外貿易就會阻礙國民經濟的發(fā)展。但長期保持逐年增加的外貿順差顯然是不可能的,事實上,長期來看,對外貿易追求進出口基本平衡,而在此前提下用凈出口分析法得出的結論將是在較長的時期內,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為零,這很難解釋國際貿易對世界經濟增長的發(fā)動機作用。
3•從統(tǒng)計學的角度看,凈出口與GDP的相關關系相當微弱,用它來反映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很不可靠。根據(jù)世界貿易組織提供的數(shù)據(jù),1950—1999年,全球GDP增長了6•3倍,年均增長3•8%,出口額增長19倍,年均增長6•2%,GDP增長率與出口增長率的相關系數(shù)為0•5,GDP規(guī)模與出口量的相關系數(shù)為0•97。而凈出口與GDP之間不存在類似的相關規(guī)律。在全球貿易中排名第一的美國和第三的日本是兩個極端的例子。盡管1978—1998年間美國的對外貿易和GDP都在正增長,但凈出口一直為負數(shù),而日本的凈出口卻一直為正數(shù)。另外,從國別數(shù)據(jù)看,盡管各國的GDP與貿易規(guī)模相差懸殊,但凈出口額卻差別不大,基本在-250和500億美元之間。鑒于以上的第三點局限性,一些經濟學家考慮用出口總量指標來反映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即是出口總量分析法。
(二)出口總量分析法
該分析法只考慮出口總量增長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用出口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表示出口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用GDP的增長速度與該比重的乘積表示對國民經濟的拉動度。按照該分析法,只要出口總量保持增長,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總為正值,對國民經濟的拉動度也總為正值。如1997年我國外貿出口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39•4%,對國民經濟的拉動度為3•5個百分點;2000年外貿出口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達59•9%,拉動度為4•8個百分點。出口總量分析法僅考慮出口與國民經濟的關系,不能全面反映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作用。以上兩種分析方法都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前者完全將進口作為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負面因素來考慮,認為進口產品純粹是對國內需求的抵消,是國內可供商品的完全替代。后者則干脆就不考慮進口,認為進口產品全是國內供給不足的補充。兩者都有極端性,不能準確衡量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
二、相對合理客觀的測定方法:進口分解分析法
凈出口分析法和出口總量分析法的局限性都在于對進口的極端處理,為了比較準確地衡量對外貿易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應該對進口以客觀的認識,它既不是國內可供產品的完全替代,也不全是國內供給不足的補充,而是替代和補充的組合,組合的比例取決于進口商品的結構。按照廣義經濟分類(BEC),進口品分為資本品、消費品和中間產品。資本品的進口是國內投資的實現(xiàn),消費品的進口是國內消費的實現(xiàn)。在假定其為國內不可替代產品的前提下,其對國民經濟的作用應分別并入投資和消費部分來考量。
而中間產品(半成品),在假定其為國內可替代產品的前提下,作為對國內需求的抵消,并入出口來考量。這樣,進口分為三部分,分別并入國民經濟恒等式的三項來考量:GDP=I+C+X-M=I+C+X-(Mi+Mc+Mm)=(I-Mi)+(C-Mc)+(X-Mm)式中:Mi、Mc、Mm分別表示投資品、消費品和中間產品的進口。于是,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可以通過出口與中間產品進口差額的變化反映出來,該差額的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即為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該比重與GDP增長速度的乘積即為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增長的拉動度。按照這種分析方法,1993年以來,除了1996年和1999年外,我國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增長都有不同程度的拉動作用(圖1),其中1994、1997和2000年的拉動作用顯著,拉動度分別達3•0、2•3和1•3個百分點。這些年份的共同特點是對外貿易增長迅速,出口增長快于進口。
三、2001年:對外貿易將如何作為
無論用哪種方法測算,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拉動作用都可能為正,也可能為負,可能大,也可能小。2001年是國民經濟“十五”計劃的開局年,保持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正向拉動十分重要。但今年低迷的國際經濟環(huán)境使我國外貿出口面臨嚴峻的挑戰(zhàn)。據(jù)我們的一項出口模型測算,今年我國外貿出口增長速度將在8%左右,而預計今年的進口將有15%左右的增長。貿易順差將由去年的241億美元減為120億美元左右,按凈出口分析法則其對國民經濟有負面影響。但按出口總量法測算其對國民經濟增長有積極的拉動作用,按進口分解法測算仍能得出正向拉動的結論。理由是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國內經濟增長帶動下的進口快速增長,主要由投資品和消費品進口的快速增長所致,而以加工貿易為主的中間產品的進口增長速度將由于對出口的不太樂觀的預期而減緩(事實上今年前5月加工貿易進口僅增長4•4%)。按中間產品進口增長11%計算,出口與中間產品進口差額仍將保持增長,對外貿易對國民經濟的增長仍將發(fā)揮積極的拉動作用,但作用力度相對去年將有所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