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產品質量安全控制要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引言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食品消費觀念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由對食品數(shù)量的需求轉向了對質量的要求,他們更加關注食品的營養(yǎng)性、新鮮度以及安全性。與消費需求不相適應的是食品質量得不到保證,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突出。如何解決質量安全問題,國內學者從多個維度、不同的層面做了大量研究。鄭宇鵬和夏英(2006)、周潔紅等(2004)已對此作過梳理和概括??傮w來看,目前國內學者對食品質量安全的研究主要圍繞三條線索進行:一是探討農產品質量安全的理論成因;二是探討消費者對安全農產品的需求;三是探討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的不同模式和如何構建與完善安全管理體系。而國內學者有關農戶供給層面的研究比較薄弱,原因有二:一是國外學者主要是運用廠商理論研究食品生產企業(yè)和完全商業(yè)化的農場的供給決策,可供借鑒參考的農戶安全供給行為的成果較少;二是由于影響農戶行為因素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農戶層面的數(shù)據(jù)不易獲得,一般形式的調查問卷不能全面反映農戶農產品供給行為的過程。盡管如此,國內部分學者還是進行了嘗試性研究,如張耀鋼、李功奎(2004)運用逆向選擇理論分析了農戶生產行為所造成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的原因,王華書、徐翔(2004)應用多元線性回歸對影響農戶安全農產品生產的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周潔紅(2006)在因子分析的基礎上用Logit模型考察了蔬菜生產農戶生鮮蔬菜的安全供給行為。解決食品的源頭污染是解決食品質量安全問題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之一,因此,深入分析農戶的安全農產品供給行為,研究其決策機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理論價值。本文試基于計劃行為理論,通過深入剖析影響農戶安全農產品供給行為意向的主要因素,了解農戶的決策過程,加深人們對農戶安全農產品供給行為的認識,為控制農產品源頭污染、制定相應的管理政策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決策參考。
二、相關理論背景
計劃行為理論(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PB)是社會心理學領域中解釋和預測人類行為的理論,該理論為解釋不同的人類行為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分析框架。PB是在理理論(heory of reasoned action,RA)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理理論認為行為的發(fā)生基于個人意志力的控制,但在實際情況下,個體對行為的意志控制程度會受到時間、資源和外部環(huán)境等諸多非意志力因素的約束,因此理理論往往無法對不完全由個人意志所控制的行為給予合理的解釋。Fishbein和Ajzen (197)對理理論進行修正后提出了PB,期望對人類行為的預測和解釋更具合理性。
計劃行為理論認為,行為的產生直接取決于一個人執(zhí)行某種特定行為的行為意向(Behavioral intention) 。Ajzen(1991)證明了個體行為意向和實際行為之間存在高度的相關性。行為意向反映出個體愿意付出多大努力、花費多少時間去執(zhí)行某種行為。個體的行為意向越強,采取行動的可能性越大;反之,行為意向越弱,采取行動的可能性越小。
行為意向是個體的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控制認知共同作用的結果。行為態(tài)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是指個體對執(zhí)行某種行為的積極或消極的評價,它主要受行為信念(Behavioral beliefs)的影響。行為信念來源于個體預期執(zhí)行某種行為的結果。決定行為意向的第二個因素是主觀規(guī)范( Subjective norms),它是個體感知到的身邊重要的人或組織或制度對他執(zhí)行或不執(zhí)行某種行為所造成的壓力,主要指影響個體行為意圖的社會因素,比如法律法規(guī)、市場制度、組織制度等。主觀規(guī)范的形成取決于規(guī)范性信念(Normative beliefs),它有兩層含義:一是個體感知到的某些重要的人對個體執(zhí)行某種行為的期望程度或某種制度對個體某種行為的約束程度;二是個體對這些觀點或制度的遵從程度。個體感知到的執(zhí)行某種行為的控制能力稱作行為控制認知(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刂普J知是決定行為意向的第三個因素。行為控制認知受控制信念(Control beliefs)的影響??刂菩拍钪傅氖谴龠M或阻礙執(zhí)行某種行為的因素。當個人感覺擁有的資源與機會越多,控制信念越堅定,從而行為控制認知也就越強。計劃行為理論認為,個體的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越積極,感知到的行為控制力越強,則執(zhí)行某種行為的意向越強,而這種意向越強,越可能最終執(zhí)行某種行為。
TPB的基本要點如圖1所示。
三、基于PB的農戶安全農產品供給行為分析
安全農產品供給行為是農戶有計劃的行為。PB理論可以用來分析我國農戶安全農產品供給的行為機理以及影響農戶安全農產品供給的主要因素。
(一)農戶安全農產品供給的行為機理
PB認為,個體的行為意向是預測行為的最佳變量,個體對某一行為的意向與從事該行為之間強相關。安全農產品供給意向指農戶愿意進行安全農產品供給的主觀概率。農戶的安全農產品供給意向越強,他越有可能從事安全農產品生產。農戶的安全農產品供給行為意向受農戶的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控制認知三者的共同影響或其中某部分的影響。
行為態(tài)度影響行為是眾多學者達成一致的觀點,并且得到了較好的驗證。Bergevoet等(2004 ) 的研究證明了態(tài)度對行為有顯著影響。農戶對安全農產品的態(tài)度反映了農戶對安全農產品供給的評價和傾向。農戶對安全農產品的評價越高、傾向越強烈,進行安全生產的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如果農戶對安全農產品是負面評價,則他主觀上不愿意向市場提供安全農產品。根據(jù)PB,農戶過去的經驗或過去供給安全農產品的行為結果會影響當期農戶對安全農產品供給的態(tài)度。如果農戶根據(jù)以往經驗,安全農產品在市場上具有價格優(yōu)勢,供給安全農產品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農戶供給安全農產品的態(tài)度將是積極的,反之農戶將不愿意向市場提供安全農產品。態(tài)度是個體在社會環(huán)境中逐漸發(fā)展形成的,因此還受到制度環(huán)境和社會輿論的影響。在農戶安全農產品供給決策過程中,制度環(huán)境和社會輿論對農戶供給安全農產品的態(tài)度產生或積極或消極的影響。
Fishbein和Ajzen(197)認為,主觀規(guī)范是一個人在做出某種行為時感受到的來自外界的壓力。如果行為人在做出某一行為決策時,感覺來自外界的壓力如與自己有重要關系的人、組織或某種制度的影響非常大,行為人就有可能改變行為態(tài)度,進而改變行為。安全農產品供給的主觀規(guī)范是農戶戶主在進行安全農產品供給時,可能受到來自家庭其他成員的鼓勵或拒絕、村集體組織或某種農村經濟組織的支持或反對、周圍鄰居的認同或歧視、某種制度的允許或禁止等各方面的壓力。這些壓力對農戶安全農產品供給的主觀規(guī)范產生一定影響,從而最終影響農戶的安全農產品供給行為。根據(jù)PB,行為受主觀規(guī)范的影響有時大于個人態(tài)度的影響,比如,法律制度是讓個體感受到約束力最強的一種社會規(guī)范,它對行為意向的影響遠大于個人態(tài)度。因此,有關食品質量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法律法規(guī)可以強化農戶供給安全農產品的主觀規(guī)范,最大可能地約束農戶不安全農產品的供給行為。
根據(jù)Ajzen(197,2001)的理論,行為控制認知影響行為意向從而作用于行為。行為控制認知愈強,行為意向愈積極,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愈大;反之,這種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就愈小。安全農產品供給行為控制認知反映了農戶對自己供給安全農產品難易度的信念,這種信念主要來源于農戶所獲得的安全農產品的信息、所掌握的生產安全農產品的資源和自身能力等因素。如果農戶掌握了安全農產品的市場信息,具備生產安全農產品的資源條件并且有能力把安全農產品銷售出去,這種狀態(tài)下農戶強烈的供給安全農產品的控制認知將使其采取供給安全農產品的行動。當缺乏能力、資源或機會去執(zhí)行安全農產品供給行為時,或過去的類似經驗讓農戶感到執(zhí)行該行為困難時,他就沒有執(zhí)行此項行為的意向。
農戶的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控制認知受預期收益、風險因素、制度環(huán)境、社會輿論、農戶稟賦等因素的影響。圖2刻畫了這些因素與農戶的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控制認知的關系,以及它們如何作用于農戶安全農產品供給行為的內在機理。
(二)農戶安全農產品供給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分析
1.預期收益
安全農產品的預期收益直接影響農戶供給的行為態(tài)度。預期收益越高,農戶供給安全農產品的態(tài)度越積極;預期收益越低,農戶就越缺乏向市場提供安全農產品的動力。收益是價格和產量的函數(shù)。根據(jù)蛛網理論,農戶根據(jù)上期價格來決定本期的產量(自然災害除外)。因此,農戶的預期收益主要取決于上期價格的高低。如果農戶根據(jù)以往經驗發(fā)現(xiàn)安全農產品的價格優(yōu)勢明顯,農戶將以積極的態(tài)度供給安全農產品。目前我國的情況是,農產品市場安全信息不完善,甄別機制不健全,消費者不愿對自己不能有效區(qū)分安全與否的農產品支付安全農產品的價格,因此安全農產品在市場上不能獲得比不安全農產品更高的價格,農戶供給安全農產品的預期收益較低,農戶供給安全農產品的態(tài)度消極。不僅如此,“若經濟主體行為直接影響其他經濟主體的選擇可能集合(生產集或消費集)時,則存在外部效應或外部性”(貝爾納?薩拉尼耶,2004)。部分農戶由于不能獲得較高的收益,將由安全農產品供給轉變?yōu)椴话踩r產品供給,這種行為的變化將影響其它農戶的行為態(tài)度和主觀規(guī)范,從而影響他們供給安全農產品的行為。
2.風險因素
風險是影響農戶安全農產品供給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它不僅影響農戶的行為態(tài)度、還影響農戶的控制認知。風險越高,個體的行為態(tài)度越保守,控制認知越弱,行為意向越不強烈;反之亦然。農產品生產所要面臨的風險因素主要有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自然風險是生產安全和不安全農產品都要面對的,所以不會影響安全農產品的供給。市場風險主要體現(xiàn)為銷售農產品時的價格風險,即安全農產品的價格優(yōu)勢在市場上能否得到充分體現(xiàn)。如果安全農產品的價格越不穩(wěn)定,農戶供給安全農產品的市場風險越大,農戶的態(tài)度將越趨于保守,控制認知越弱,供給安全農產品的意向越不強烈。如果市場能夠提品的質量安全信息,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安全農產品的價格能夠真正得到反映并保持穩(wěn)定,農戶面臨的市場風險降低,將傾向于供給安全農產品。目前我國農戶規(guī)避市場風險的意識已大大增強,在不規(guī)范的農產品市場上,農戶供給不安全的農產品的概率更大些。
3.制度環(huán)境
根據(jù)計劃行為理論,制度既影響個體的行為態(tài)度也影響個體的主觀規(guī)范。新制度經濟學把制度分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包括各種形式的法律法規(guī)以及經濟主體之間的正式合約等,非正式制度指在人們長期的社會交往中形成的倫理道德、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意識形態(tài)等。
有關農產品安全供給的正式制度包括政策層面的法律法規(guī),還包括一些操作層面的具體制度安排。這兩類制度從不同的層面作用于農戶的行為態(tài)度和主觀規(guī)范,進而影響農戶的行為意向。政策層面的法律法規(guī)對農戶農產品的生產活動有強制性的規(guī)制作用,如《食品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食品工作安全的決定》和一些地方法規(guī),理論上可以通過影響農戶行為的主觀規(guī)范,使農戶在法律法規(guī)的框架下進行安全農產品的供給。在實踐中,法律法規(guī)能否強化農戶安全農產品供給的主觀規(guī)范,影響其態(tài)度,約束其行為,要看法律法規(guī)的操作性和執(zhí)行強度。目前這些法律法規(guī)的針對性較差、可操作性不強、執(zhí)行成本較高,不能對農戶形成現(xiàn)實的壓力。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農戶供給不安全農產品的行為意向突出。操作層面的制度安排主要包括農產品的市場準入制度、檢驗檢疫制度和認證制度等。嚴格的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健全的檢驗檢疫制度會強化農戶的主觀規(guī)范,使之最大可能地供給安全農產品。如果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缺失,供給不安全農產品被發(fā)現(xiàn)的概率很小,農戶將沒有向市場提供安全農產品的積極態(tài)度,形成安全農產品供給的機會主義。農產品認證制度所實行的產前、產中、產后全過程質量控制,對農戶安全農產品供給形成一定的壓力,從而達到強化農戶供給安全農產品主觀規(guī)范的目的。
中國農村的非正式制度是以地緣關系和血緣關系為基礎形成的農戶之間的人際關系結構以及被大家所接受的倫理道德、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等。非正式制度對農戶行為雖不具有強制性,但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農戶的主觀規(guī)范。比如農戶間沒有正式合約只是基于相互信任的銷售合作,如果大部分農戶供給安全農產品,供給不安全農產品的農戶將受到鄙視,從而作用于其主觀規(guī)范,促使其改變行為態(tài)度。反之,如果絕大部分農戶都供給不安全農產品,供給安全農產品的農戶將會面臨一種無形的壓力,這種壓力將影響農戶供給決策時的行為態(tài)度。
總之,良好的農產品供給的制度環(huán)境有助于強化農戶安全農產品供給的主觀規(guī)范,形成積極的態(tài)度,從而促使農戶供給安全農產品。
4.社會輿論
社會輿論對農戶的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行為控制認知都產生某種程度的影響。社會輿論一方面向農產品的生產者宣傳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guī),通過改變農戶的行為態(tài)度引導農戶行為步入法制軌道,進行安全農產品供給;另一方面通過揭示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對農戶供給不安全農產品的行為形成壓力,加強其供給安全農產品的主觀規(guī)范。同時,社會輿論還可以向農戶傳遞安全農產品的有關信息,提高農戶的控制認知。例如,媒體曝光某地農戶生產的農產品存在不安全問題,會使農戶感受到巨大壓力,從而強化其主觀規(guī)范,改變其行為態(tài)度,糾正其生產行為。
.農戶稟賦
農戶稟賦包括戶主稟賦和家庭稟賦,它們主要通過影響農戶戶主對安全農產品的控制認知和行為態(tài)度影響安全農產品供給。戶主自身能力越強,他對安全農產品供給行為的控制認知也越強烈,行為態(tài)度越積極。戶主的能力體現(xiàn)為戶主能夠對外界環(huán)境的及時反應、正確判斷和科學決策。比如,文化素質較高的農戶接受新信息、辨別信息真?zhèn)蔚哪芰?,他的行為決策的正確性就大。農戶的家庭稟賦指整個家庭所擁有的資源,主要包括勞動力數(shù)量、資金的擁有量、土地的多少。農戶可供支配的資源越多,戶主供給安全農產品的控制認知越強,如果農戶家庭勞動力短缺,勞動密集型安全農產品的生產將遇到障礙;農戶家庭可使用的土地有限,將影響農產品的規(guī)模生產;農戶家庭的資金緊張將影響新的安全農產品生產技術的采用,比如生物源農藥的高價格將把缺乏資金的農戶排除在外。我國目前農戶的稟賦狀況是戶主的文化素質和技術素質普遍較低,對安全農產品市場的控制認知較弱,農戶家庭稟賦中資金的短缺弱化了農戶安全農產品生產的控制認知,使得農戶安全農產品供給態(tài)度消極。
四、結論與建議
農戶是目前我國農產品的主要供給主體,其行為決策直接關系到安全農產品的供給。從農戶安全農產品供給行為的產生機理來看,農戶行為的最終影響因素是預期收益、風險因素、制度環(huán)境、社會輿論和農戶稟賦,它們通過影響農戶的行為態(tài)度、主觀規(guī)范和控制認知三個中介變量而作用于農戶行為。因此,規(guī)范農戶安全農產品供給行為要從其最終影響因素入手,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利用多種手段改變農戶不安全農產品供給的行為態(tài)度,提高其安全農產品供給的主觀規(guī)范和控制認知,引導和激勵農戶向市場提供安全農產品。
1.規(guī)范市場競爭秩序,維持安全農產品的價格優(yōu)勢,改變農戶不安全農產品供給的行為態(tài)度。建立和健全農產品市場的準入制度,完善檢驗檢疫體系,增加安全信息的透明度,從而保證安全農產品的價格優(yōu)勢充分體現(xiàn),這樣既可以提高農戶的預期收益水平又可以降低安全農產品供給風險,進而改變農戶不安全農產品供給的行為態(tài)度,以達到合理引導安全農產品生產的目的。
2.優(yōu)化安全農產品供給的外部環(huán)境,強化農戶安全農產品供給的主觀規(guī)范。首先,應努力提高檢測技術水平,強化檢測手段,使不安全農產品供給行為以足夠大的概率被發(fā)現(xiàn),強化農戶安全農產品供給的主觀規(guī)范。其次,進一步完善和細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配套法規(guī),增強法律的針對性,同時加大監(jiān)管力度和懲罰力度,遏制安全農產品供給中的機會主義。再次,加強以血緣、地緣關系為主的鄉(xiāng)村內農戶之間的安全生產合作,促使非正式制度在法律法規(guī)管不到的地方發(fā)揮作用。最后,加強輿論監(jiān)督,通過揭示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從外部營造對農戶不安全農產品供給行為的壓力,促使農戶樹立誠信自律意識。
3.加強對農戶的技術培訓和技術支持,提高農戶對安全農產品的控制認知。針對諸如合理施肥、安全用藥等農產品安全生產的技術要求,對農民進行專門的宣傳和技術培訓。在比較復雜的安全生產技術采用的初始階段,利用地方的農技推廣機構給予農戶直接的技術支持。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農戶的技術素質、增強安全供給能力,獲取豐富的安全農產品信息,掌握更多的安全生產技術,從而達到提高農戶對安全農產品的控制認知的目的。
參考文獻:
貝爾納?薩拉尼耶. 2004. 市場失靈的微觀經濟學[M]. 朱保華,方紅生 譯. 上海:上海財經出版社:199.
王華書,徐翔. 2004. 微觀行為與農產品安全――對農戶生產與居民消費的分析[]. 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 (3).
張耀鋼,李功奎. 2004. 農戶生產行為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因素分析[]. 生產力研究(6).
鄭宇鵬,夏英. 2006. 食品安全問題研究綜述[]. 中國食物與營養(yǎng)(7).
周潔紅,錢峰燕,馬成武. 2004 食品安全管理問題研究和進展[]. 農業(yè)經濟問題(4).
周潔紅. 2006. 農戶蔬菜質量安全控制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基于浙江省396戶菜農的實證分析[]. 中國農村經濟(11).
AEN I. 1991. he theory of planed behavior[].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uman Decision Processes(0).
AEN I. 2001. Perceived behavioral control,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and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32).
BERGEVOE RM, ONDERSEIGN CM, SAAAMPW, et al. 2004. Entrepreurial behaviour of dutch dairy farmers under a milk quota system: goals, objectives and attitudes []. Agricultural Systems(80).
FISBEIN M,AEN I. 197. Belief, attitude, inten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 Reading MA:Addison-Wesley:26-271.
Analysis of Farmer′s Behavior of Supplying Safe Agricultural
Products Based on the 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O ianxin1,2 ANG honggen2
(1.Business School, 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00061;2.School of Management, hejiang University, angzhou 31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