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提升孩子文化素養(yǎng)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金牌效應”不光是受到教練員、學校的強烈青睞,這一觀念也受到家長的普遍認同。許多家長和初、高中的體育教練員“強強聯手”來培養(yǎng)這些體育人才。據調查顯示,初、高中的體育專業(yè)生,每周6天,每天6小時進行專業(yè)技能訓練,每天晚上進行文化課補習。這一現象足可以證明,學校對文化課的不重視,“重技能、輕文化”現象普遍存在。這些家長一味的只聽學校教練員的安排,對培養(yǎng)自己孩子文化課的重視程度不夠,一心只想怎么能讓孩子在運動場上拿到冠軍,拿到最好的運動成績,以至于考大學時進入好的院校。但他們忽略了現代人才的培養(yǎng),是綜合性培養(yǎng),現代人才的培養(yǎng),是素質教育的培養(yǎng)。沒有文化素質教育作為奠基,培養(yǎng)出來的體育人才是不完整的,身體上沒有缺陷,但是在心理上肯定會存在某些缺陷。以至于他們進入社會后屢屢碰壁,寫文章、做演講等方面能力一無所知,只會蹦蹦跳跳搞運動。
2.提升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文化素質的策略
(一)學生要明確目標、提高學習興趣
21世紀的人才,是需要全面發(fā)展、一專多能的多功能型人才。因此,體育教育專業(yè)的學生應該明確自己的目標,要有自己的思想,要知道現代社會對體育人才的要求與以前那種只會運動技能相比,是多么的小巫見大巫。我們應該嚴格要求自己,要對文化素質教育有個明確的認識,要不斷的提高自我文化素質修養(yǎng),擴寬自己的知識面、多參加其他院系的人文講壇、多參加一些讀書沙龍、多聆聽大師們的讀書心得,多參加一些讀書演講會、多參加一些科研報告會等等。
(二)學校要進行課程改革、配備相應的老師進行教學
目前許多高校都面臨著只能充分利用本校資源對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進行相應的課程教學的這種尷尬局面。這種局面導致了許多體育教育專業(yè)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yǎng),有的幾乎是無法滿足培養(yǎng)要求。對于綜合性院校來講,培養(yǎng)體育教育專業(yè)人才的文化素養(yǎng)中的人文素質教育和科學素養(yǎng)教育還可以進行院系聯合開設課程,但是也有許多綜合院校沒有充分利用這一點進行課程設置。對于專業(yè)性院校來講也可以通過和院系或者其他院校進行聯合開設文化素質教育課程進行培養(yǎng)。在老師配不上,要嚴格落實有經驗、有能力勝任文化素質教育相關課程的老師擔任,或者也可以聘請有名氣的、有經驗的老一輩專家進行教學,以充分達到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
(三)家長要樹立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人才的理念,摒棄專業(yè)素質
關鍵詞:語文課堂 力度 寫作訓練
每個語文教師都非常清楚,在日常的作文教學中,一定要將作文課與日常的閱讀教學進行有效接軌,有機融合,要精心將每一堂閱讀課打造成寫作訓練的一方陣地,讓有力度的寫作訓練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寫作習慣,使之對寫作充滿的期待和渴求。從而形成高效寫作教學的良性發(fā)展。下面我來談一談近兩年來在語文教學中進行的一些嘗試和探索。
第一類,模仿式寫作訓練。
所謂“模仿是最好的老師”,對于初中生,正處于模仿能力極強的階段,因而在日常教學中我經常采用模仿法使學生輕松進入寫作的天地。例如在教學《蘇州園林》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切地體會葉老在寫作說明文時語言簡潔,思路清晰,用詞精當的特點,我讓學生模仿葉老的語言風格描繪一下自己的臥室或者班級。學生作文中出現這樣的段落:“窗戶靠南側,共兩扇,青蔥的淺綠色窗簾配合著同樣是淺綠色的墻壁,看上去極為融洽,墻上淡雅疏朗的壁紙給人一種‘如在畫圖中’的美感?!边€有同學寫道:“這就是二年三班的教室,它簡單卻不單調,豐富卻不復雜。無論站在哪個角度,我總能感到蔥蘢的綠意和積極上進的班級精神”。另外還有“可以說的當然不止以上這些,同學們在“靜能生慧,細節(jié)決定命運”的班訓激勵下茁壯成長。我相信,班級的竹文化精神定會在我們的滋養(yǎng)下日漸豐盈?!?/p>
這樣的嘗試還有許多,比如教學《我的母親》時,讓孩子模仿作者的傳記筆法寫自己身邊印象最深刻的老師或者同學;教學《雪》和《海燕》這兩篇散文詩時,要求學生模仿散文詩體裁,描繪朔方的雪或者用象征的手法描繪生活中的一種事物進行表現對某種抽象概念,思想的一種推崇等。這樣的寫作訓練看起來比較容易,而一旦進入寫作還要求學生要深入理解作者的寫作角度、表現手法、語言風格、布局謀篇等能力,是最容易培養(yǎng)學生寫作熱情和成就感的一類訓練。
第二類,綜合實踐類寫作訓練。
這一類作文訓練從課文向生活延伸,培養(yǎng)學生的生活實踐能力。比如在教學《人民解放據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時,我在寫作訓練板塊設計了一個完整的社會實踐活動。由于我校當時正在區(qū)里組織大課間活動中學習軍體拳,所以,我要求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分別采訪校長、主任、軍體拳教官并將采訪記錄改寫成新聞稿。其中一位同學這樣寫道:“二年五班報社九月五日十二時電 今日,我校師生在吳教官的指導下再度學習軍體拳。認真的態(tài)度已扎根于每個人的心中。同學們比平時更努力。平日書聲瑯瑯的校園內也多了幾分英豪之氣。 ‘孩子們非常認真,教練也特別辛苦’這是我校趙主任的心聲。簡短的語句中流露出對吳教官與我校同學的贊賞和認可。此外,趙主任還提出建議:‘打拳要有力度,有軍人氣概’這句話也指出我校同學打軍體拳時普遍存在的問題,一針見血。總之,希望大家學好軍體拳,為自己的明天買上一份安全保險。”這樣的作文訓練不僅鍛煉了孩子文筆,而且增加了社會實踐的機會,在口語交際方面使學生得到了鍛煉,從而全面提升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第三類,換角度寫作訓練。
在教學《藤野先生》之后,我讓學生以魯迅的口吻為藤野先生寫一封回信;在教學《送東陽馬生序》一文時,要求學生以馬生的口吻給宋濂寫一封回信,而且鼓勵用文言的方式進行表達;在教學《水調歌頭》一詞時,讓學生變換角度重新填詞等。這一類寫作訓練加深了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同時也嘗試了不同風格的文學表現手法,對全面提升學生寫作能力非常有效,也調動了學生深層積累的文學素養(yǎng),是一種力度較大的寫作訓練。
1.課業(yè)負擔較重,令學生身心疲憊,無心閱讀
現有升學評價模式或多或少地影響著老師的教學活動,作業(yè)大山重重地壓在學生的身上,尤其是九年級學生,學業(yè)尤為繁重,身心已完全被數理化的題海所淹沒了,哪還會有心情理會課外閱讀呢。
2.電腦、電視等信息媒體沖擊了相對枯燥的閱讀
當今世界,信息的傳播方式和途徑不斷改變著學生的閱讀習慣,電視、電腦等視聽信息強烈充斥著孩子的世界,對于那些對新事物充滿好奇心的初中學生來說,相對抽象和枯燥的課外閱讀,難免會遭受到沖擊。
3.學生意志薄弱,缺乏閱讀恒心,沒有良好的讀書習慣
初中生畢竟還是孩子,他們意志力薄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對于閱讀缺乏恒心和毅力,加上書源不足,不能滿足于閱讀需要,因而沒能養(yǎng)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4.受應試教育影響,家長對孩子課外閱讀不夠重視
雖然時下在推行素質教育,可家長的眼睛一刻沒離開過升學考試的指揮棒。受其影響,他們把學生看課外書籍一律視為是浪費時間,甚至看作是不務正業(yè)。
課外閱讀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根本,更是人發(fā)展的需要。面對當前這樣的閱讀現狀,我們該怎么辦?
1.激發(fā)興趣
教師為學生推薦課外讀物或篇章時,自己先讀相關作品,為學生做出表率,樹立榜樣。同時,只有教師自己的知識豐富了,才能夠有效地指導學生的課外閱讀。課堂上適當穿插課外閱讀內容,設置一些有意思的懸念,并以問題設置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在次節(jié)課上進行適當交流。開展各種各樣的讀書競賽活動,如講故事、朗誦、競讀、競寫等,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熱情。
2.保障時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讀書是教育最本質的活動,讀書是學校最根本的任務,讀書是發(fā)展學生最基本的途徑,讀書是教師精神成長的最重要的源泉。然而,讀書需要時間?!睍r間是閱讀的有效資本,缺失時間的閱讀,空泛而虛無。為了保障學生的閱讀時間,應盡量減少書面作業(yè),多布置一些閱讀作業(yè),每周專門安排一到兩節(jié)的閱讀課,晚自習時讓學生自由閱讀等等。只有時間的充盈、投入和累積,閱讀習慣才會有切實養(yǎng)成的可能,閱讀才能真正實現。
3.更新觀念
課外閱讀是關系著孩子文化積累和心靈成長的大問題,但當下受大教育環(huán)境的影響,在許多家長、老師心目中,成績是第一位的,他們根本意識不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這種對課外閱讀的狹隘認識和消極態(tài)度,往往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造成直接的不良影響。為了改變這種現狀,一定要讓學校和家長意識到,課外閱讀能力不僅是培養(yǎng)語文素養(yǎng)的著眼點,更是21世紀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
首先,學校要轉變教育理念,變應試教育為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為學生課外閱讀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其次,家長要轉變教育理念,積極支持孩子的課外閱讀,為孩子的課外閱讀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環(huán)境,可以抽時間與孩子一起閱讀,以此感染孩子。
4.點撥方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中學生應該“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因此,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這里就此簡單介紹一二:
(1)閱讀娛樂類書籍時,可采用走馬觀花的方式,簡單了解即可,不必過于專注。
(2)閱讀小說等情節(jié)性較強的作品時,可采用選讀、默讀和略讀等快速瀏覽的方法進行,對于其中的一些精彩描寫,可采用精讀和細讀的方法,細細咀嚼。
讓精神文化成為一種共同的價值追求
精神文化是五一小學文化建設的核心部分。我們認為在當前越來越多元化的社會環(huán)境中,不應簡單提口號,不能隨意跟風走,而是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結合五一小學的發(fā)展需求,務本求實、扎實工作。學校文化應遠離作秀,抵達樸素;遠離浮躁,抵達沉靜;遠離功利,抵達本真,堅持“一切為了學生的幸福成長”這一信念不動搖。因此,在充分挖掘五一小學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的基礎上,結合未來發(fā)展需求,我們提出“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的辦學理念,并以此為指導,以關注少年兒童全面發(fā)展、健康成長為宗旨,在全校范圍內多次舉辦關于辦學思想的大討論。大家的思想不斷碰撞,火花不斷閃現,逐漸達成共識,并形成了以定位、使命、辦學理念、價值觀、信念、辦學目標、育人目標、愿景、學校文化、學校精神、教師形象、學生氣質、“三風一訓”為主要內容的理念文化體系。
我們的價值追求――一切為了孩子的幸福成長。孩子的幸福成長是“奠基教育”的本質,也是根本目的。我們要通過小學六年的培養(yǎng),引導他們學做人、學做事、會學習、會與他人相處,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成為“健康活力有朝氣、興趣廣泛有才氣、思維靈動有睿氣的幸福少年”,這是教育最大的人文關懷,也是五一小學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我們的核心使命――讓每一個生命綻放幸福的光彩。首先,要發(fā)現每個孩子獨特的發(fā)展?jié)撡|,尊重他們的個性,營造一種自我發(fā)展的寬松氛圍,讓每個學生都能發(fā)現自己的生命價值,釋放生命的能量,自由快樂地成長。同時,還要從學生一生幸福的角度出發(fā),讓他們學會主動獲取有益的幸福素養(yǎng),初步形成適應未來所必需的自我教育能力和終身發(fā)展能力,既能享受當下的快樂,又能自信應對未來人生。
我們的精神世界――務本求實、銳意進取、開放融通。務本求實是我們的作風:秉承樸素、沉靜、本真的文化傳統(tǒng),堅持言行一致、求真務實,腳踏實地地做好各項教育教學工作。銳意進取是我們的狀態(tài):始終保持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和不斷進取的精神狀態(tài),追求卓越的領先意識,尋求新的機遇,迎接新的挑戰(zhàn),謀求新的發(fā)展。開放融通是我們的胸懷:包容不同見解,營造和諧氛圍,熔煉團隊精神,凝聚團隊力量,借鑒、融合不同地域的文化,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為學校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不竭動力。
讓行為文化成為一種幸福的教育生活
學校文化不僅要寫在紙上、掛在墻上,更要落實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內化為全體師生的思想意識,滲透到全體師生的言談舉止上,流淌在全體師生的血液中,成為學校共同的行動準則。
1.建設“樂為童師”的教師文化
教師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孩子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幸福感。因此,教師文化建設的核心是讓廣大教師充分享受職業(yè)的幸福。
方向明確有追求。開展文化建設以來,我們積極倡導“樂為童師的職業(yè)道德”“精心教書的專業(yè)意識”和“潛心育人的事業(yè)觀念”,制定出臺了“五一精神”和“教師形象”標準,并于每年學校建校日前后,隆重舉行“五一勞動獎章”和“五一形象大使”慶祝表彰活動。
專業(yè)成長有動力。首先,提升骨干教師的帶動力。通過成立“骨干工作室”“名師工作站”,充分發(fā)揮骨干教師的示范、凝聚、引領作用;通過成立“專家導師顧問團”,盤活資源,借力登高;通過實施“名師工程”,凝煉一支樸實無華、精誠敬業(yè)、富有愛心的骨干教師隊伍。第二,提升青年教師的生長力。以“黨團工作室”“青年種子營”為核心,采取跟蹤指導、師徒幫帶、放手挑擔等途徑,加強對青年教師的精神引領和專業(yè)指導。第三,提升教師隊伍的內驅力。我們把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的制定與教師個人發(fā)展目標的制定相結合,通過目標驅動,加強師德建設,調動工作積極性,有效提升了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
家園溫馨有活力。為教師構建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工作環(huán)境與氛圍,讓平淡的生活變得有聲有色,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教師“點染”工作室、“百靈鳥”合唱團等富有特色的教師社團,提升了教師的藝術修養(yǎng),活躍了業(yè)余生活;每年舉辦的主題新年聯歡會,在輕松的氛圍中,教師們盡展詩樂才華;因為相同的興趣而自發(fā)組建的攝影、球類、登山、瑜伽等俱樂部,讓“積極、健康、樂觀、向上”的生活方式得以彰顯。
2.建設“幸福成長”的種子文化
每一個孩子都像一顆幸福飽滿的種子,只要遇到合適的土壤、空氣和水,它們就會發(fā)芽、長大、開花、結果……我們遵從自然生長規(guī)律,尊重學生成長的個性自由,注重引導而不施雕琢,保持生命最本真的特質,充分調動學生的內部動力。
通過班級文化建設,激發(fā)學生的自我教育意識。班級特色文化建設過程中,孩子們根據發(fā)展愿景,精心為自己的班級命名。他們自主設計班徽、班訓、班級特色建設方案;自主開展“小志愿者服務”“義賣募捐”“義務植樹”“美食家”“社會大課堂”“畢業(yè)大舞臺”等主題活動,主動參與“我的成長我做主”“我的班級我做主”“我的學校我做主”等方案策劃活動。
通過課堂文化建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笆谥贼~,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這就需要指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們結合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特點,制訂《學生學習能力培養(yǎng)目標》,從“傾聽表達、質疑解惑、合作探究”等方面明確標準,引領各學科站在全局的角度統(tǒng)觀教材,梳理教材的結構脈絡,明確各年級、各知識領域之間的內在聯系,把教材、學科知識點縱橫打通,形成體系,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保障。
我們著力進行教與學方式的大膽變革。語文學科根據主題單元及體裁特點,探索單元整體授課,推出“預讀”“導讀”“自讀”三讀課型,數學學科推出了“核心導學”“自學互學”和“主題研學”三學課型。同時,我們積極倡導教師要“勇敢地退出去,適時地站進來”,把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還給學生。“自主學習周”和“自學互學課”上,學生自由組成學習小組,自主安排學習計劃,自己想辦法解決遇到的困難。在主題研學和小課題研究中,孩子們主動收集身邊問題,運用各種研究方法,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通過課程文化建設,促進學生的多元發(fā)展。課程是踐行和彰顯辦學理念的過程,是學校的核心所在。為了滿足學生多元發(fā)展和幸福成長的需要,我們充分挖掘資源,精心設計課程,為孩子們搭設了一個廣闊的發(fā)展平臺。
“一點兩線、守正出新”特色校本課程包含國學養(yǎng)正、靈動數學等精品課程,在傳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思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多接觸自然、接觸社會的機會?!罢n程超市”為有不同興趣愛好和特長的孩子提供了一個可以自由選擇學習內容的空間。每年四月的體育節(jié)、五月的藝術節(jié)、六月的讀書節(jié)、十月的科技節(jié)、十一月的語文數學節(jié)、十二月的英語節(jié),給每一個學生都提供了展示才華、凸顯個性的天地。
讓環(huán)境文化成為一種寶貴的教育資源
環(huán)境影響人,良好的環(huán)境教育人。一個富有教育意義的學校文化環(huán)境可以給師生提供更多的創(chuàng)造空間與動力,激發(fā)興趣,陶冶情操。學校以辦學理念為指導,為師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有聲有色、動靜結合且富有教育意義的文化氛圍。
主題景觀“奠基幸福人生”體現了人文與自然的緊密結合,學習與生活的相互融合,教師與學生的和諧共生,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它與南門的“逐夢”雕塑相得益彰,寓意在“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基”理念下,五一學子追逐幸福夢想的勇氣和希冀。
【關鍵詞】 文學作品;培養(yǎng);感悟;文學素質
小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工具學科,對小學生文學素質的培養(yǎng)起著關鍵性作用。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應以文本為出發(fā)點,深入文學作品,從文學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中提高小學生文化品位,培養(yǎng)審美情趣,健全人格,從而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培養(yǎng)小學生文學素質。
在小學語文教育中“著手文本、感悟文學”是培養(yǎng)小學生文學素質的關鍵所在?!案形颉笔侨说囊环N心理活動,具有情境性、體驗性、直觀性,又是一種情感歷程,還是一種審美體驗。王崧舟認為:“學生只有在作品中感受并真正領悟到了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空靈之美,才有可能轉化為自身的審美能力,文學涵養(yǎng)?!雹偎赶虻闹饕皇亲置娴囊馑?,而是隱藏于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是對語言形象、情味、理趣、氣韻的把握和領悟,是在個體受到語言和語境的觸發(fā)后才產生的。因此,學生直接閱讀文本,親身投入語言環(huán)境,是感悟的前提和基礎。從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不同的文學作品中不斷地體會,不斷地感悟,這樣才能在認知、情感、審美、道德等方面有所提升,有所領悟,有所感受。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有了這樣的感悟和提升,學生才會逐漸從文本中感悟到語文的意境美,感悟到文學中的真、善、美,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道德情操,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健全學生的人格魅力,提升學生的文學素質。以下是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文學作品在培養(yǎng)小學生文學素質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一)認識真理,感悟真理,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1.認識真理,感悟真理
文學可以幫助小學生從外部世界找到客觀事物存在的規(guī)律,認識到外部世界真理的存在及重要性。在小學語文教育中往往通過文學作品的閱讀與學習來幫助小學生認識真理,感悟真理,從而多角度認識自然,認識社會,了解世界。例如,在朱自清的《匆匆》里,有這樣幾段文字: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里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里,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
太陽他有腳啊,輕輕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著旋轉。于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面嘆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嘆息里閃過了。
朱自清將自己對時間流逝的惋惜從文字中表現的淋漓盡致,把日子比喻成針尖上的一滴水,它滴在大海里沒有聲音,沒有影子,充分說明了時間流逝之快而自己卻沒有留下任何東西。又把時間的流逝寫到了每一個角落“水盆、飯碗、雙眼、手邊……”,每時每刻都在經歷著時間的遠去。當學生讀到這些文字時便感悟到了文字中透露出的時間流逝給作者帶來的惋惜和感嘆,作品中表現出的時間流逝的客觀規(guī)律讓孩子們懂得了“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的真理,懂得了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里應該做有意義的事情,為生命留下痕跡。
2.認識自我,完善自我
好的文學作品可以幫助孩子們認識自我,完善自我。例如,《梳羊角辮的小姑娘》,文中寫到小姑娘“紅領巾”助人為樂的事跡,在學習這個故事的同時,孩子們從內心自我反省,自我認識,從而意識到自身的不足,激勵自己像文中人物學習,改變自我。如,《少年閏土》,《小音樂家揚科》雖然這些作品都是從感悟形象入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會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比較,借助作品中人物的優(yōu)秀品質,來對照自身,進行自我反思,從而對自己有一個更全面、更深入、更透徹的認識。同時也逐漸了解了人生的善惡、美丑,并因此來改造自己、提高自己。
(二)陶冶情操,培養(yǎng)情趣,感受形象,凈化心靈,發(fā)展思維
1.陶冶情操,培養(yǎng)審美情趣
文學教育是一種美育,通過文學的陶冶,鑄成審美的心靈。所謂陶冶,王元驤認為:“以情感來調節(jié)情感,以情感來疏導情感,以情感來戰(zhàn)勝情感,以高尚的、美好的、健康的情感來改造和排除庸俗的、低級的、不健康的、盲目而放縱的情感,從而使人們在情感上得到升華,進入到一種純凈而高尚的境界中去?!雹谝坏┤藗兊木裆仙竭@種境界,就自然會形成對于美與善的向往心理和對于丑與惡的抵制能力。而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向人們所提供的正式這樣一種高尚的、美好的、健康的情感。學習文學作品,體味作品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藝術美、語言美,在優(yōu)美的文字及內容意境的感染熏陶下,既能陶冶情操又能受到美的教育,培養(yǎng)審美情趣。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感悟文學,同樣,關鍵在于文本,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往往能震撼一個人的心靈,鑄就一個人的靈魂,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
《月光曲》中有這樣一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