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青少年心理疏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焦慮癥;中學生;青少年;電子問卷調查;北京市
[中圖分類號] R395.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6)20-141-05
The online-survey of prevalence of anxiety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Beijing
YUE Peilin1 HUANG Zitong1 WEI Yanyu1 ZHAO Maoyu2 LUO Jun1
1.Beijing No.171 High School,Beijing 100013,China;2.Beijing Hospital,Beijing 10073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anxiety disorder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Beijing. Methods All Data was obtained via electronic questionnaire of WenJuanXing in WeChat platform,of which all the IP address came from Beijing. Results A total of 226 electronic questionnaires were collected including 38 junior school students and 188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ged from 12 to 18.About 96.9%(219/226) students heard about anxiety while 3.1% (7/226) students didn’t.79.6% (180/226) students thought themselves to have anxiety while 20.4% (46/226) didn’t.13.3% (30/226) stud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anxiety (SAS≥50).The SAS of all the students ranged from 25 to 76 with a mean (39.43±0.65).The mean SAS of Junior school students was (39.11±1.88),and the mean SAS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39.49±0.68).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Anxiety disorder is the most common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Academic stress is the main cause to anxiety disorder in middle school students,and other causes include excessive self-esteem or inferiority,family environment etc.The societ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dolescent anxiety disorder.
[Key words] Anxiety disorder;Middle school students;Adolescent;Electronic questionnaire;Beijing
焦慮癥是全世界患病率最高的心理疾病,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均可能發(fā)生,總體人群的大約16%一生中可能會患焦慮癥[1]。所有種類的焦慮癥患者都有很大可能合并功能障礙,不僅使得個人遭受痛苦,還往往給社會及家庭帶來動蕩和經濟負擔[2]。許多成人焦慮癥是從青少年時期開始起病的,一些青少年時期患焦慮癥后未得到重視和治療,結果病情遷延至成年期;另一些人在青少年時期未得到系統(tǒng)和徹底的治療,殘留下部分隱患以至于在未來某個時段發(fā)作[3]。焦慮癥的防治對于提高全民健康很有必要[4],所以,青少年時期就作為焦慮癥首要預防和治療時期。本調查主要針對北京市地區(qū)中學生人群進行,其目的是:(1)了解北京市中W生患焦慮癥的情況;(2)了解北京市中學生患焦慮癥的原因;(3)引起社會及家庭對中學生焦慮癥的重視。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對北京市中學生進行了對青少年焦慮癥情況的調查。包括初中生38人與高中生188人,共計226人。年齡由12~18周歲。調查期限從2016年5月8日~5月13日。
1.2 調查方式
本研究利用微信“問卷星”問卷調查平臺,對北京市地區(qū)中學生人群進行了調查研究,所有226份問卷IP地址均來自北京市區(qū)內。
1.3 評估方法及標準
本研究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進行評估,其采用4級評分,包括20個
相關癥狀條目,主要評定出現的頻度:包括(1)完全沒有或很少時間有;(2)有時有;(3)大部分時間有;(4)絕大部分時間或全部時間有。正性詞陳述的按上述1~4順序評分;負性詞陳述的,按4~1順序反向計分。將20個相關癥狀條目選項的各個得分相加,即得粗分,用粗分乘以1.25以后取整數部分即得到最終的標準分。根據標準分,≥50分即表示存在焦慮狀態(tài),其中50~59分為輕度焦慮,60~69分為中度焦慮,70分及以上為重度焦慮。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2.0軟件對調查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對各問題的人數進行頻數、頻率統(tǒng)計計算;SAS評分為連續(xù)型變量,對SAS進行均值、中位數等描述變量進行統(tǒng)計,并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方法,對初中組與高中組間SAS均值進行顯著性差異分析,P
2 結果
2.1 對焦慮癥的了解程度
接受問卷調查的226名北京市區(qū)中學生中,219人(96.9%)聽說過焦慮癥,其中146人(64.6%)部分了解,73人(32.3%)充分了解;7人(3.1%)從未聽過焦慮癥,見圖1。
2.2 對自身是否患焦慮癥的認識
226名北京市區(qū)中學生中,180人(79.6%)認為自己有焦慮癥,其中157人(69.5%)認為自己有輕度焦慮癥,23人(10.1%)認為自己有重度焦]癥;46人(20.4%)認為自己沒有焦慮癥,見圖2。
2.3 焦慮癥自評結果
226名北京市區(qū)中學生中,SAS>70分的人數為4人(1.8%),在60~69分的人數為4人(1.8%),在50~59分的人數為22人(9.7%)。存在焦慮癥的人數為30人,占調查總數的13.3%。全組調查學生的SAS評分范圍25~76分,平均(39.43±0.65)分,中位數37.50分。接受問卷調查的初中生組,SAS平均得分(39.11±1.88)分;高中生組SAS平均得分(39.49±0.68)分。兩組間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中學生初中組與高中組SAS獨立樣本t檢驗表。
2.4 對待焦慮癥的看法
在接受問卷調查的初中生中,31%認為有焦慮癥很正常,27%認為需要進行自我調整,14%認為需要得到他人的關心和尊重,10%認為需要及時進行心理或藥物治療,18%認為無所謂。在接受問卷調查的高中生中,36%認為有焦慮癥很正常,22%認為需要及時進行心理或藥物治療,18%認為需要得到他人的關心和尊重,16%認為需要進行自我調整,8%認為無所謂,見圖3。
2.5 焦慮癥原因
46.1%的初中生認為學習壓力是產生焦慮癥的主要原因,28.2%為過度的自尊及自卑心理,15.4%為家庭不合或單親環(huán)境等因素,10.3%為其他原因。52.4%的高中生認為學習壓力是產生焦慮癥的主要原因,28.8%為過度的自尊及自卑心理,17.0%為家庭不合或單親環(huán)境等因素,1.8%為其他原因,見圖4。
3 討論
焦慮癥是最常見的青少年心理疾病。青少年焦慮癥最常見的原因是不良學習成績、藥物-心理性疾病及功能。青少年焦慮癥根據美國精神障礙診斷標準第五版DSM-5分類分為7類:廣泛性焦慮、社交焦慮、伴有或不伴有環(huán)境恐怖的急性焦慮癥、無急性焦慮癥史的環(huán)境恐怖癥、特定性恐怖癥、離別焦慮癥和選擇性緘默癥[5]。美國一項調查研究表明在中學年齡段的青少年最長見的焦慮癥類型為社交焦慮[6]和恐怖癥[7]。
青少年焦慮癥的表現多樣化,最常見的表現為:(1)回避行為,通常會逃避學習活動、社會活動及人際交往等;(2)睡眠障礙,失眠或不明原因的半夜醒來;(3)軀體癥狀,例如頭痛、肚子痛或其他部位的疼痛;(4)過度依賴及缺乏安全感,通常會在日常生活中過度依賴他人,或者過度擔心壞結果的發(fā)生;(5)學習成績不良,上課注意力無法集中;(6)強烈的逆反心理;(7)飲食問題,食欲不振或暴飲暴食。青少年焦慮癥具有一個特點,雖然青少年群體中存在普遍的焦慮狀態(tài),但通常由于某一因素的突然發(fā)生,導致青少年焦慮癥的發(fā)生,例如某次考試成績發(fā)揮不良,父母的離異,親人的離世,青春期問題等等。據美國NCS-A(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Replication Adolescent Supplement)在2010年一項對于13~18歲青少年心理疾病患病率的大樣本(總樣本量為10 123人)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青少年焦慮癥為最常見的青少年心理疾病,患病率為31.9%,焦慮癥合并功能障礙的青少年約占8.3%。焦慮癥是青少年發(fā)病年齡最早的心理疾病,最早可于6歲出現[8]。
對于青少年產生焦慮癥的機制不清,通常認為青少年焦慮癥受生物-心理-社會環(huán)境因素的共同影響,其具體因素大致如下:(1)發(fā)育因素。有研究提到在學步期的具有行為抑制的兒童具有較高風險進展為臨床表現型焦慮癥[9],而青少年時期出現行為抑制的有較高風險在成年后進展為焦慮癥[10]。(2)認知因素。焦慮癥患者在對于周圍環(huán)境所代表的意義的認知存在偏差,對于標志代表危險還是安全的認知存在偏倚,社交焦慮型的患者往往只能識別危險信號[11]。(3)神經生物因素。人類和動物的皮質-杏仁核通路對于恐懼的學習起到了重要作用,杏仁核腹側前額葉皮層(VPFC)網狀通路功能的失衡會產生同焦慮癥相同的功能障礙表現[12]。(4)遺傳因素。有研究顯示患焦慮癥的父母其孩子具有更高的患焦慮癥的風險[13]。(5)社會環(huán)境因素。社會環(huán)境因素被認為是形成焦慮癥的最重要因素。焦慮癥最核心的非特異性特點為不可控性,即當面對具有急迫性或威脅性的具體任務或挑戰(zhàn)時表現出的無法控制行為,這些都來產生于外界環(huán)境[14]。
本次調查的226名北京市區(qū)中學生中,約96.9%的中學生聽說過焦慮癥,3.1%從未聽過焦慮癥。79.6%認為自己有焦慮癥,其中69.5%認為自己有輕度焦慮癥,10.1%認為自己有重度焦慮癥。通過SAS評分自評的結果,接受調查的中學生中約有13.3%的人患有焦慮癥。在認為自身有焦慮癥的180人中學生中,其SAS評分達到診斷焦慮癥的標準(SAS≥50分)的人數為29人,占16.1%,即約有83.9%的中學生認為自己有焦慮癥,但實際上是無焦慮癥的。而通過SAS評分診斷焦慮癥的30人中學生中,有1人(3.3%)認為自己沒有焦慮癥。
從上述數據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中學生無論初中生還是高中生,都普遍認為自己存在焦慮狀態(tài)。學習壓力,過度的自尊或自卑心理,家庭環(huán)境因素分別為產生中學生焦慮癥的三大主要因素,這與幾項美國對于青少年焦慮癥的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相符合[15-18]。美國青少年不良的學習成績及家庭經濟條件是導致青少年焦慮癥產生的主要因素。而在中國教育大環(huán)境下,課業(yè)壓力、升學壓力及家庭對個人的過高期望往往使得中學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一旦出現學習不良情緒,同時繁重緊湊的學習安排導致學生沒有足夠時間精力習成績波動,很容易產生厭煩感或情緒低落感,另外在中國家庭普遍存在成員之間的溝通不良,存著負性情緒的學生大多無法通過與父母有效的溝通來釋放這些來進行自我疏導與調節(jié),如此負性情緒的日積月累,為焦慮癥的產生形成了主要基礎條件。日后生活中出現的某一困難或挫折極易可能成為焦慮癥的導火索。
患焦慮癥的青少年,不僅無法進行正常的學習和社會活動,不利于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而且如果不能及時糾正,對今后的人生也會產生不良的影響。有研究報道,一個既往診斷青少年焦慮癥的人在成年后再患焦慮癥或抑郁癥的風險是正常人的2~3倍[19]。雖然目前成年人焦慮癥與青少年焦慮癥之間關聯的原因還不清楚,但既往青少年時期患有焦慮癥是一個強有力的患成人焦慮癥的危險預測因素[20]。一個系統(tǒng)Meta分析也提到早期的x別焦慮癥與之后的恐懼癥有顯著相關性[21]。
所以,青少年焦慮癥需要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和重視。學校在注重學生文化成績及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更不能忽略學生的身心健康,應積極為學生搭建心理輔導平臺,及時發(fā)現及關注具有焦慮癥傾向的群體,并及時進行心理疏導,避免進一步發(fā)展為疾病。家庭也應該了解青少年焦慮癥的表現和產生的原因,盡可能為中學生營造一個健康的成長環(huán)境,最大限度地降低導致焦慮癥的危險因素。對于青少年個人而言,在注重德智體等各方面均衡發(fā)展的同時,需要更多了解焦慮癥,了解自身心理狀態(tài)和掌握一定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際交往圈,培養(yǎng)強大的心理素質,為將來的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
焦慮癥是中學生最常見的心理疾病,學習壓力是中學生產生焦慮癥的主要原因,其他原因包括過度的自尊及自卑心理,家庭環(huán)境等因素。社會各界需要更多關注青少年焦慮癥。在國內,中學生焦慮癥受關注度不夠,對于全國中學生焦慮癥的大型流行病學調查資料很有限,由于各地區(qū)經濟情況存在差異,所以不同地區(qū)中學生焦慮癥的患病情況也不盡相同。目前,尚缺乏針對中學生焦慮癥系統(tǒng)有效的指南給社會提供指導意義。這些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 Kessler R.,Aguilar-Gaxiola,S.,Alonso J,et al.The global burden of mental disorders:an update from the WHO World Mental Health (WMH) surveys[J].Epidemiol Psichiatr Soc,2009,18(1):23-33.
[2] SM Hendriks,J Spijker,CMM Licht,et al.Disability in anxiety disorders[J].Affect Disord,2014(166):227-233.
[3] J Kimcohen,A Caspi,TE Moffitt,et al.Prior juvenile diagnoses in adults with mental disorder:developmental follow-back of a prospective-longitudinal cohort[J].Arch Gen Psychiatry,2003,60(60):709-717.
[4] Batelaan NM,Smit F,de Graaf R,et al.Identifying target groups for the prevention of anxiety disorder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J].Acta Psychiatr Scand,2010,122(1):56-65.
[5] Association,A.P.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ifth Edition (DSM-5) [M].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rlington,Virginia,2013.
長期以來,人們對青少年的關心僅限于身體健康。而對心理健康卻置若罔聞。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問題往往視而無睹,致使青少年心理問題大量存積。初中階段是一個人從兒童期向青春期過渡的重要時期。初中學生思想活躍,富于幻想,感情豐富而極不穩(wěn)定,是一個半幼稚、半獨立、半依賴、半自覺、錯綜復雜的階段,焦慮、自卑、抑郁、交往障礙等問題在初中生群體中突出存在。面對現實,我們必須更新觀念,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一.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進行全面的心理指導
課堂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也是進行心理教育的主渠道。師生平等交流是素質教育的民主性特征。課堂教學中的民主性體現在師生之間的相互尊重,師生在人格、地位上的平等。課堂上的民主、平等型師生關系能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心理教育不能靠強制,要靠疏導,而只有師生之間建立起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和諧關系,才能有助于這一教育取得預期的效果。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促進人際交流,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品質
開展生動活潑的集體活動,可促進人際交往,建立團結合作、友愛互助的人際關系,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顯示才能和愛好,促進身心和諧發(fā)展。活動形式可以多樣化,如體育比賽、知識競賽、游戲、小組登山、課前演講、交友聯誼會、給“希望工程”募捐等等。在教學中,我發(fā)現有的學生性情孤僻,獨來獨往;有的學生自高自大、自以為是、唯我獨尊。這些學生與班集體和其他同學的關系很緊張,任其發(fā)展是很危險的。針對這些問題,我組織了一次“回歸集體”的游戲,讓兩名脫離集體的學生站在圈外,其他學生手拉手圍成個圈,不能松手,不停地轉動。圈外兩名學生要想辦法加入其中,其難度可想而知。通過這次活動,教育學生感知脫離集體容易,回歸集體很難。幫助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學會如何接納自己,如何與老師、同學友好相處,如何接納自己的學校,加強自信、自立,減少對同伴的依賴或對同伴的控制,減少學生的自我中心意識,鼓勵學生克服困難,積極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三.人人爭當“心理醫(yī)生”,探討心理狀況及對策
對于部分初中生存在的缺乏自信、自卑、意志薄弱等心理問題,在授課過程中經常讓學生扮演患者與醫(yī)生,針對存在的問題,開出“診斷書”或“藥方”。如學過《意志堅強的表現》之后,我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意志堅強的診斷與治療”。讓學生制作“診斷書”或“藥方”,教師和學生對“專家”開出的“診斷書”或“藥方”進行評價或補充,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了如何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一個意志堅強的人。這樣的活動既培養(yǎng)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又煅煉了他們的心理品質。
四.榜樣激勵,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
初中階段是兒童向青少年過渡的重要時期,學生帶著美好的理想隨時在生活中尋找模仿的榜樣,所以這一時期又可稱為尋求榜樣的年華,他們常常借助榜樣自我激勵。依據這一年齡特征,在心理輔導中適時利用榜樣的力量,促進他們自我發(fā)展。如利用櫥窗、校園廣播、共青團之聲、班會等形式大力宣傳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先進事跡,或本地區(qū)先進人物、模范人物事跡,或本校埋頭苦干、兢兢業(yè)業(yè)、樂于奉獻的老師,或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等等,讓這些榜樣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借用榜樣激勵,大部分學生能夠自覺糾正心理和行為偏差,促進自我發(fā)展。
(一)調查方式
本次調查采取團體問卷方式以教學班為單位進行,要求學生先后獨立完成兩份問卷,測試人員統(tǒng)一宣讀指導語,并對學生提出的疑問加以解釋。學生答完后統(tǒng)一交卷,并記錄回收情況,本次調查發(fā)放問卷的回收率為100%,有效率在98.5%以上。
(二)調查結果:影響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生活事件
將“心理問題成因問卷”的家庭、學校、社會、個體四個方面中各生活事件進行百分數統(tǒng)計,取其排序前位的生活事件作為主要影響事件,分析比較各方面的主要影響因素。
調查顯示,對學生心理健康影響較大的生活事件,家庭方面主要有四件,主要是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父母的文化水平、父母的期望以及家庭經濟情況。學校方面主要有三件,主要是學習負擔和考試成績,學習環(huán)境也有一定的影響,但相對較弱。社會方面主要有兩件,主要是各種傳聞信息和各種生活事件,前者影響最大。個體方面主要有三件,主要是生活能力、心理承受力和幼年經歷,其中個體自身的心理承受力影響最大。從主要生活事件的影響排名來看,對心理健康影響最大的具體因素分別是傳聞信息、考試成績、父母期望、父母文化水平、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及學習負擔,表明影響學生心理健康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二、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對策
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與家庭因素、學校因素、社會因素及個體因素息息相關,想要有效地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必須將這四個方面統(tǒng)一起來,家庭與學校密切溝通,營造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增進學生心理壓力的耐抗性。
(一)家庭對策
引導家長拋棄陳舊的育子觀念,尊重子女的自由意志和獨立人格。學校應定期組織家長學校,幫助家長充分認識孩子心理健康,組織家長學習家長教育行為規(guī)范,讓他們了解學校教育的內容以及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掌握科學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密切配合,構成有機整體,共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
1. 更新教育觀念,關注學生心理問題
學校要更新教育觀念,取消“快慢班”設置,停止雙休日補課,積極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等。學校要采取切實措施,減輕學生心理負擔。一是變教師灌輸為學生吸收,把教師所教的知識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二是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思考,逐步變“教師中心”為“學生中心”,形成學生質疑、教師解惑的教學局面。三是變片面追求升學率為追求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僅獲得知識和技能,而且獲得人格力量和堅定的生活信念。
2.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性發(fā)展,必須以正確的理論為指導。要開展調查研究,具體分析本校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時組織經驗交流,擴展教師成功經驗。只有這樣,農村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有理論、有針對、有方法,才能發(fā)揮實效。
3. 增強教師意識,培養(yǎng)專職心理教師
教師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執(zhí)行者和實施者,增強老師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識,培養(yǎng)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教師,是深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關鍵。教師應該從課堂教學著手,從教學方式方法、師生關系、課業(yè)負擔等方面探索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模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進行心理輔導,另一方面要對已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合理治療。農村初中要深入細致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多種方式培養(yǎng)專業(yè)人員,為進一步開設心理輔導課、建立心理咨詢中心打下基礎。
(三)社會對策
社會應制定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實行準父母心理衛(wèi)生知識資格認證制度;建立和完善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系統(tǒng)。社會對初中生的影響既有直接的,又有間接的,而且這種影響是無時不在的。
一、聯系實際談談重視思品課提升德育功能的必要性
1.初中生的心理和道德認知特點
初中生已開始占主導地位的抽象邏輯思維逐步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因為處在轉折時期,思想和行動還未脫稚氣,所以主觀愿望與客觀現實常常充滿 矛盾,很容易自以為是。 由于發(fā)現了不同于外部現實的內心世界, 所以初中時期便產生了自我認識和自我評價的 欲望和能力。他們開始較為強烈地關注自己的相貌、成就、地位等,并據此確定自己的行動 目標和方式。
2.當前初中生的普遍問題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和道德問題越來越復雜。擔心學業(yè)失敗、人際關系不良或被老師批評、被同學嘲笑 等等。 在人際關系方面,調查提示,有 22.45%的中學生存在問題,主要表現在與同學、老 師、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相處不融洽,不善與人交往,與別人合作有困難;其中,有 3.8% 的中學生人際關系很差,很難與他人融洽、愉快地相處。這些學生給人的感覺缺乏熱情、缺 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歡強詞奪理,不合群、孤僻,或者愛發(fā)脾氣、罵人等等。
3.德育方法單一
長期以來, 在道德教育方法上一直主要采用灌輸法, 即把一些具體的相對固定的道德原則和美德灌輸給學生,并通過訓練、榜樣、懲罰、考試等方式鞏固和強化灌輸法的內容,這雖然對提高學生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有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方法簡單、生硬,易引起學生的 逆反心理而影響教學效果。 思想品德課作為一門育人課程, 如離開了學生的主動學習、思考和接受是毫無效果的。 由于思品課不受重視,所以老師不講究,不深鉆,苦口婆心、舌干唇燥地硬灌,往往卻 灌出來了學生的厭學。因為他們會感到,如坐針氈,形同受罪,有的就只好昏昏欲睡或伏案 入夢了。
4.學校重智輕德嚴重
由于目前家長“望子成龍”,學校追求升學率,社會要求高學歷。過高的“期望值”讓 學生的心理壓力太大,一些學生越來越厭煩日趨沉重的學習生活。 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引導學生疏導心理障礙,提高思想品德課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
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面對新形勢的要求和中學德育工作的現狀,我認為要強化學校德育工作針對性和實效性,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建設氛圍,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中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無疑是一條非常好的途徑。校園文化建設是對青少年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陣地,更是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教師要引導學生為搞好校園文化建設出力。讓學生在參與校園文化、班級文化建設中從小事做起,從我做起,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熏陶,提高素質。
二、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德育功能的途徑
1.利用校園物質文化德育資源
傳統(tǒng)文化長廊,弘揚傳統(tǒng)美德,讓學生學會做人。其一在教學樓七、八、九三個年級所在樓層墻壁上分別精心設置“三字經”、“弟子規(guī)”和“千字文”等傳統(tǒng)經典教育內容。其二,以《三字經》、《弟子規(guī)》、《千字文》全文為內容,分別編寫印制七、八、九三個年級的鋼筆字帖,一則作為美術課和課余時間學生練習硬筆書法用,要求學生每天練字一張,要求學生人人熟讀背誦其內容。二則作為傳統(tǒng)美德教育校本教材,要求學生每天早讀課誦讀五分鐘,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其三,從《三字經》、《弟子規(guī)》、《千字文》中選擇適合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內容字句,組織人員對其進行解文釋義并印制成校本教材,以便班主任和相關老師對學生進行深入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并在課間操后通過校園廣播每天解讀一句,讓學生領會精髓、記在心上、落實到行動上。其四,結合七級的自律、感恩和責任教育等主題對學生進行深入文明禮儀、文明行為,盡孝心、行孝道以及增強家庭觀念和社會責任感等傳統(tǒng)美德教育?!盃钤幕遍L廊,弘揚狀元文化,激勵學生勵志成才。
2.利用校園班級文化德育資源
班級文化是指圍繞班級的教育、教學活動所建立起來的一整套價值取向、行為方式、語言習慣、制度體系、班級風氣等集合體。在教室的布置上,黑板報、風采展示板、活頁板,考慮自然與人文兼顧,活潑與莊重兼顧,有序化與個性的提倡兼顧。校園班級文化建設就是從管理和自我管理角度入手,通過行為的養(yǎng)成教育和學生自我管理意識的培養(yǎng),充分發(fā)揮學生干部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不同個性特長的教師,根據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發(fā)展情況,構建適合自己操作形式并形成某種類型的班級建設模式。
3.利用校園實踐活動德育資源
校園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實踐活動。讓學生了解中華文化及泰寧文化的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泰寧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人杰地靈。泰寧素有“漢唐古鎮(zhèn)、兩宋名城”之美譽,曾有“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之盛況,歷史上共出了2位狀元、101名進士、146位舉人。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探索研究泰寧歷史文化、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大舞臺。挖掘泰寧歷史文明禮儀傳統(tǒng)資源,加強中學文明禮儀教育。挖掘泰寧梅林戲、大源儺舞等民間音樂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情趣。挖掘泰寧節(jié)日民俗風情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挖掘泰寧豐厚的文化資源,培養(yǎng)學生民族文化的鞒幸饈丁
應用流調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特質焦慮量表(T-AI)、多維學生生活滿意度量表 (MSLSS)和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及相應的評價標準,對合肥市2所中學初一和 初二學生4 524名進行特質焦慮、抑郁、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意識的評定,描述抑郁、特質焦 慮和自我意識異常的篩查情況,控制社會人口統(tǒng)計學因素后,分析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意識與 心理健康狀況的相互關系。結果 肯定有抑郁癥狀的學生占17.9%, 特質焦慮檢出率為5.3%,自我意識過低的學生比例為29.1%,自我意識過高的檢出率為28.6% ,抑郁、特質焦慮癥狀和自我意識異常檢出率的性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抑郁癥狀評分和特 質焦慮評分呈正相關,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意識評分均與抑郁、特質焦慮評分呈顯著負相關。 結論 抑郁和特質焦慮水平較高的學生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意識水平較低, 抑郁和特質焦慮水平較低的學生,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意識水平較高。
【關鍵詞】 抑郁;焦慮;自我;意識;對比研究;學生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 17(2007)07-0611-04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ression or Anxiety Symptoms and Life Satisfactio n and Self-concept Among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QUE Min, TAO Fa ng-biao, HE Chun-yan, et al. Department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School o f Public Health of Anhui Medical University, Hefei(23003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p ression or trait anxiety and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concept among junior m iddle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 d to 4 524 participants in two junior middle schools in Hefei. This survey inclu ded the Multide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ale (MSLSS), Center for E pidemiological Survey-Depression Scale(CES-D), Trait Anxiety Inventory(T-AI), a nd Piers-Harris Children's Self Concept Scale(PHSCS). The distribution of depre ssion, trait anxiety and self concept were describ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 epression or trait anxiety and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concept were analyzed after several society and demography factors being controled. Results Among the students surveyed, the incidence rate of depression and trait an xiety, and lower self-concept and higher self-concept were 17.9%, 5.3%, 29.1% and 28.6%.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sex differences in depression, trait anxiet y and abnormal self-concept among the students. Depression had a positive corre lation with trait anxiety.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concept had a negative co rrelation with depression or trait anxiety. Conclusion There i s an obviously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depression or trait anxiety and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concept respectively among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 s.
【Key words】 Depression;Anxiety;Ego;Consciousness;Comparative study;Students
青春早期是生長發(fā)育的關鍵期,也是心理問題出現比較多的時期,近年來,初中生心理 健康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1]。兒童青少年心理發(fā)育較易受內外因素的影響, 自我意識和生活滿意度對于心理行為起著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2]。生活滿意度和自我 意識出現不良傾向則會對行為、學習和社會能力產生負性作用,使人格發(fā)生偏異[3] 。本研究通過對合肥市初一和初二年級學生的問卷調查,旨在探討青少年心理癥狀與生活 滿意度和自我意識的相關性,以期為學生心理健康促進工作提供基礎資料。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整群抽取合肥市2所中學初一和初二年級4 642名學生為調查對象 ,回收有效問卷4 524份。其中男生2 509名,年齡(13.09±0.80)歲,女生2 015名,年齡 (12.96±0.75)歲;初一年級學生2 261名,初二年級學生2 263名。
1.2 調查內容和方法 學生心理癥狀評價選用流調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 )[4]和特質焦慮量表(T-AI)[5],CES-D共有20項,量表總分越高反映 抑郁水平越高,用以篩查學生有無抑郁癥狀;T-AI是狀態(tài)-特質焦慮量表(STAI)2個組成部 分之一,包含20項,量表得分越高提示特質焦慮水平越高。由于尚無國內兒童青少年常模, 根據美國19~39歲正常成人常模,初步判定學生相對穩(wěn)定的、作為一種人格特質且具有個體 差異的焦慮傾向。
學生生活滿意度調查采用美國學者Huebner[6]編制的多維學生生活滿意度量表(MS LSS),并參照田麗麗等[7]對量表進行漢化的研究,該量表共有40項,其中有10項 為反向計分。量表采用6級評分:1=十分不同意,2=比較不同意,3=有些不同意,4=有些同 意,5=比較同意,6=十分同意。量表從家庭、朋友、學校、居住環(huán)境、自我5個維度進行滿 意度全面的評價,各個維度中所有項目得分的均值即該維度的單項得分,40項得分的均值即 總體的單項得分,得分越低代表個體在該領域的滿意程度越低。
Piers-Harris兒童自我意識量表 (PHSCS)[8]評價學生對自己在環(huán)境和社會中所處 的地位的認識以及自身的價值觀念,包括行為、智力與學校情況、軀體外貌與屬性、焦慮、 合群、幸福與滿足6個維度的綜合評價,分量表得分或者總分過低顯示某方面存在困難,得 分過高反映在某方面對自己的要求過高。
Cronbach α系數反映量表的內部一致性,CES-D,T-AI,MSLSS和PHSCS的Cronbach α系數 分別為0.914,0.799,0.905和0.891,生活滿意度5個維度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范圍為 0.723~0.841,自我意識6個維度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為0.590~0.740,4個量表 及其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均較滿意。
以班級為單位,在同一時間段使用4個量表和一般社會人口統(tǒng)計學問卷對上述學生進行調查 。要求被調查的學生集中在教室填寫問卷,同時要求自愿獨立完成,調查人員統(tǒng)一講解量表 的正確填寫方法并解答學生的疑問,問卷完成后由調查員當場收回。應用CES-D和T-AI,MSL SS,PHSCS及相應的評價標準[4-9]判斷每個學生心理癥狀和情緒狀態(tài)。
1.3 數據管理和統(tǒng)計分析 所有資料先經Epi Data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雙 錄入檢錯。使用SPSS 10.0版統(tǒng)計分析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與處理,主要統(tǒng)計方法有信度分 析、方差分析、t檢驗和χ2檢驗。
2 結果
2.1 抑郁、焦慮癥狀和自我意識異常的分布特征 調查對象中肯定存在抑郁 情緒的有809人(17.9%),女生中有384人,女生抑郁檢出率(19.1%)高于男生(16.9%) ;239名學生存在特質焦慮情緒,女生特質焦慮檢出率(5.4%)略高于男生(5.2%);篩查 出839名學生存在抑郁或特質焦慮癥狀,女生中存在抑郁或特質焦慮任一癥狀的檢出率(19. 6%)高于男生(17.7%),且女生抑郁和特質焦慮情緒同時存在的檢出率(4.8%)高于男 生(4.5%);篩查出自我意識偏低學生1 317人,女生自我意識偏低的檢出率(27.8%)低于 男生(30.2%),自我意識偏高的檢出率(30.0%)高于男生(27.6%)。初一學生的抑郁、特質 焦慮、抑郁或者特質焦慮任何一項、抑郁和特質焦慮同時存在、自我意識偏低的檢出率均低 于初二學生,而初二學生自我意識偏高的檢出率(26.1%)低于初一學生(31.2%),各項的 年級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抑郁和特質焦慮癥狀的檢出率隨著年齡增加 而加劇,高年齡組自我意識偏低的檢出率較低年齡組增加,同時高年齡組自我意識偏高的檢 出率明顯較低年齡組降低,抑郁、特質焦慮和自我意識異常檢出率在各個年齡組間差異均有 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見表1。
2.2 不同抑郁和焦慮水平學生的生活滿意度比較 按照抑郁和特質焦慮同時 評價分組,無抑郁或者特質焦慮任何一種心理癥狀組的生活滿意度總體評分和5個因子評分 均最高,抑郁和特質焦慮同時存在組較其他2組低,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0 )。見表2。
2.4 抑郁、焦慮與生活滿意度、自我意識的偏相關分析 為了解抑郁、特質 焦慮與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意識水平的關系,控制性別、年齡、年級、成績、體形自我評價、 家庭經濟水平和父母文化程度后,對抑郁、特質焦慮、生活滿意度各個因子和總體的評分、 自我意識6個因子和總分進行偏相關分析,結果見表4。抑郁與特質焦慮存在較強的正相關(r=0.664);抑郁與生活滿意度的5個因子及總體評分呈負相關,其中居住環(huán)境與抑郁的 相關性較其他4個因子強;抑郁與自我意識6個因子及總分均呈現明顯的負相關,其中焦慮意 識與抑郁的負相關性最密切(P=0.000)。生活滿意度各個因子及總體評分與特質焦慮 水平均呈顯著負相關;自我意識各維度及總分與特質焦慮也呈現顯著的負相關,幸福與滿足 意識和特質焦慮的負相關性最強(P=0.000)。生活滿意度的5個因子與總體評分、 自我 意識6個因子與總分均呈現較強的正相關性(P=0.000),其中軀體外貌和屬性的意識與 自我滿意度的相關性最強。
3 討論
3.1 抑郁、焦慮癥狀和自我意識異常的分布特征 初中生正處在青春發(fā)育早 期到中期階段,體格生長加速,心理躁動劇烈。調查顯示:隨著第二性征的出現和體格發(fā)育 逐漸成熟,心理壓力加劇,而自我調節(jié)能力較弱,身心發(fā)育不平衡的矛盾加劇,自我意識偏 低和偏高兩極分化較嚴重,自我意識異常的總檢出率達到57.7%。女生心理癥狀的發(fā)生較男 生嚴重,男生的自我意識整體水平低于女生。初一學生的抑郁、特質焦慮、抑郁或者特質焦 慮任何一項、抑郁和特質焦慮同時存在、自我意識偏低的檢出率均明顯低于初二學生,而且 初一學生自我意識偏高的檢出率顯著較初二學生高。初一和初二學生肯定存在抑郁癥狀的檢 出率(17.9%)低于陶芳標等[10]對合肥市重點和普通中學13~22歲學生抑郁癥狀 篩查結果(20.1%和20.7%),抑郁檢出率明顯較黃錕等[11]在中專女生中的調查結 果(32.46%)低。提示,隨著升學壓力的增加,學生的心理壓力增強,抑郁和特質焦慮癥狀 的發(fā)生增多。同時,高年齡組學生的抑郁和特質焦慮癥狀均較低年齡組嚴重,高年齡組的自 我意識水平低于低年齡組。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和閱歷逐漸豐富,自我意識不斷發(fā)展;但 較生理發(fā)育相對遲緩,初中生尚未能夠很好地調控自身的情緒和認知來適應社會環(huán)境。在青 春發(fā)育期這個身心快速但不協(xié)調發(fā)育的關鍵期,學習負擔也不斷加重,及早發(fā)現不良心理癥 狀十分重要,尤其是對于女生。
鑒于特質焦慮量表尚無國內兒童青少年常模,筆者使用美國19~39歲正常人的常模評價學生 特質焦慮狀況,這僅是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的應用,特質焦慮的檢出狀況僅用于人群內部的比較 和分析,不適宜直接進行人群間的比較。因此,建議深入研究,完善我國T-AI兒童青少年常 模。
3.2 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意識相關性密切 研究結果發(fā)現,生活滿意度總體和 家庭、朋友、學校、居住環(huán)境、自我滿意度分量表評分與自我意識總分及行為、智力與學校 情況、軀體外貌與屬性、焦慮、合群、幸福與滿足6個因子得分均存在較強的正相關。自我 觀察、自我監(jiān)督、自我評價、自我體驗、自我教育和自我控制等方面水平高的學生,他們不 同領域的生活滿足感和幸福感相對較高,尤其個體對軀體外貌和屬性的意識與自我滿意程度 的正相關最密切。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意識在發(fā)育過程易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個體遭遇消極 生活事件會影響個體的情緒體驗[12]。如果沒有恰當的應對意識,個體目標的定位 和追求的取向會受到干擾。生活滿意度的下降反過來又影響個體自我評價的價值觀念,可能 導致人格特質的發(fā)育偏差,甚至對個體和社會都產生重要的影響。
3.3 自我意識、生活滿意度與心理癥狀密切相關 研究還發(fā)現,抑郁和特質 焦慮同時存在者生活滿意度、自我意識各個維度的水平均最低,沒有抑郁和特質焦慮任何心 理癥狀學生的生活滿意度、自我意識評分均高于其他組。抑郁與生活滿意度、自我意識各因 子及總體評分均呈現明顯的負相關,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意識各因子及總體評分與特質焦慮也 呈現明顯的負相關。本結果與國內外研究一致。張玉娟等[13]對藏族中學生的研究 提示,自我意識水平低的學生容易發(fā)生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青少年對家庭、朋友、學校 、居住環(huán)境和自我滿足程度的評價、幸福感以及自身的價值觀念與他們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 關,沒有心理癥狀學生的生活態(tài)度更為積極,自我意識水平高而有利于心理癥狀的緩解 [14]。
在學生生長發(fā)育階段,教師和學校衛(wèi)生工作者需要對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和自我意識給予更多 的關注,培養(yǎng)學生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自我和人際交往,及時疏導學生對 家庭和社會的抵觸情緒,針對性地給予支持和幫助,可能有助于學生緩解身心矛盾,改善學 生的生活質量,促進身心健康和提高幸福感,保證良好人格特質的發(fā)展和形成。
4 參考文獻
[1] 陽德華.初中生自我概念與抑郁、焦慮初探.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2,16(9):633-635 .
[2] McALINDEN NM,OEI TP.Validation of the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for patie nts with anxiety and pr Psychiatry,2006,47(4):307-314.
[3] SCHNEIDERS J,NICOLSON NA,BERKHOF J,et al.Mood reactivity to daily negativ e events in early adolescence:Relationship to risk for psychopathology.Dev Psych ol,2006,42(3):543-554.
[4]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社,1999:200-202.
[5]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社,1999:238-241.
[6] HUEBNER ES.Manual for the multidimensional students' life satisfaction sc ale (2001 version).Columbia: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Department of Psychol,2 001:1-10.
[7] 田麗麗,劉旺.多維度學生生活滿意度量表中文版的初試報告.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 5,19(5):301-303.
[8] 汪向東,王希林,馬弘,等.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北京: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社,1999:306-310.
[9] 蘇林雁,羅學榮,張紀水,等.兒童自我意識量表的中國城市常模.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 ,2002,16(1):31-34.
[10]陶芳標,張金霞,毛琛,等.抑郁、焦慮癥狀與中學生多種危害健康行為.中國 學校衛(wèi)生,2004,25(2):131-133.
[11]黃錕,陶芳標,高茗,等.中專女生生活事件、應對方式與抑郁、焦慮情緒的關 系.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5,26(11):895-898.
[12]陶芳標,高茗,張金霞,等.中學生危害健康行為與自尊及生活滿意度關系研究 .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4,25(5):521-523.
[13]張玉娟,杜亞松,孫惠穎,等.藏族中學生情緒與自我意識的相關分析.中國心 理衛(wèi)生雜志,2005,19(8):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