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英語優(yōu)秀文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國學文化 大學英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 軟實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1-0097-01
一、國學文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促進作用
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與文化存在著密不可分、水融的關系①。眾所周知,學習一門外語不可能脫離目的語所賴以生存的文化和社會土壤。但源語文化,也就是中國傳統(tǒng)國學文化對外語教學的重要作用卻一直未引起教學雙方的足夠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外語教學過程中處于“失語”的弱勢地位。這一現(xiàn)象背離了外語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中國融入世界和提升中國“軟實力”的大背景下,外語教學不僅要讓學習者掌握一門了解外部世界的工具,而且還負有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使命。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提升教學雙方的國學文化修養(yǎng),不僅是跨文化交際的需要,而且是向世界傳播和發(fā)揚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需要②。同時,這種辯證的語言文化學習意識,使學生在了解和學習西方語言和文化的同時,能夠更加深刻地領略到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瑰麗多姿。
而當前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現(xiàn)實是,目的語文化在教學過程中處于絕對的強勢地位,外語教學在很大程度上成了單一的西方文化的輸入。在跨文化交際中,學生用英語表達或闡釋中國文化所特有的事物、現(xiàn)象或觀念的能力極其欠缺,從而直接導致跨文化交際障礙。因此,筆者認為,中國的大學外語教學不應當僅僅止步于對西方語言文化的單向輸入,而是應當將其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環(huán)境和土壤,在承擔起學習和引進西方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擔負起向世界傳播和輸出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重要使命,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且能夠保持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立性,抵御西方文化的沖擊。
二、國學文化的教學現(xiàn)狀
高校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提出要引導學生熟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注重培養(yǎng)大學生使用外語弘揚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的能力。越來越多的外語教師也充分意識到了文化教學對語言教學的促進作用。然而目前的現(xiàn)實是,母語文化即中國傳統(tǒng)國學文化在外語教學中處于絕對的弱勢地位,存在“中國文化失語癥”的嚴重問題。教學過程中片面單純地以西方文化的單向輸入為主。高校外語教材中涉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容微乎其微,不僅學生使用外語表達中國文化所特有的事物、現(xiàn)象或觀念的能力極其欠缺,就連很多教師對中國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性也未給予充分重視。很多專業(yè)沒有開設與中國文化相關的課程,甚至在很多高校連最基本的大學語文課程也給取消了。中國文化處于“失聲”的弱勢地位③。
而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重要現(xiàn)實是,學習者是植根于中國文化的土壤和氛圍中,必須首先要熟悉和認同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并努力培養(yǎng)用外語表達自己母語文化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目的語文化,強化自己的跨文化學習意識,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劉潤清曾經(jīng)說過:“學習外語時,完全脫離母語是不可能的。語言之間有些普遍現(xiàn)象,不參考母語,不與母語對比,會造成莫大損失。④”
三、國學文化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途徑和方法
大學英語教學的施教者和組織者應當清醒地認識到,高校外語教學承擔著向世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中國國際政治經(jīng)濟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擴大,應當伴隨著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高和中國文化的對外輸出。在跨文化交流中,中國人所使用的英語應當體現(xiàn)中國的文化,而不是英美國家的文化。大學外語教學絕不能成為只偏重目的語語言和文化的教學,而應當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外輸出的一個重要平臺。王宗炎曾經(jīng)指出:“跨文化交際是雙方的交流,而不是單方面向一方面學習。⑤”而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融入到外語教學中,可以使學生通過對兩種文化的比較,更深刻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筆者認為,將國學文化融入大學外語教學,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渠道:
1)拓展和豐富教學內(nèi)容,將文化對比和文化多樣性體現(xiàn)在外語教學中。
大學外語教學應當改變目的語文化單項輸入的現(xiàn)狀,在教學內(nèi)容中融入和豐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在聽、說、讀、寫、譯等語言學習具體層面融入中國文化元素,增強學生用外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
2)在教材設計中體現(xiàn)對外文化交流的主題,積極主動地向世界介紹中國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
大學外語教材應當適當強化中國文化元素,改變目的語文化一家獨大的強勢地位。例如,可以在介紹西方文化的同時,將其與中國文化作一對比,或者將經(jīng)典的英譯中國文化篇章編入教材,或者在課后作業(yè)中布置有關英譯中國文化的作業(yè),推薦學生閱讀經(jīng)典的英譯中國文化讀本,以強化中國文化的對外輸出和交流。
3)在大學課程設置中增加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強化學生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意識。
可以通過開設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傳統(tǒng)經(jīng)典導讀、中西方文化對比等課程,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提升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加強高校外語教師的中國國學文化素養(yǎng)。
高校外語教師不僅是外語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而且是提升學生國學文化素養(yǎng)的重要引導者。因此,提升教師本身的國學文化素養(yǎng)就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梢酝ㄟ^組織教師觀摩和交流等方式,多渠道拓寬高校外語教師的國學文化學習途徑。
5)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外語表達能力納入測試環(huán)節(jié)。
在測試環(huán)節(jié)強化對中國文化元素的考核,是督促學生主動學習國學文化的重要途徑。可以通過閱讀、翻譯、寫作等形式,將對中國文化元素外語表達和認知能力的考查融入其中。
6)通過第二課堂和選修課等方式,為學生拓寬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渠道。
外語教師可以和漢語言文化等專業(yè)的教師開展多渠道合作,引導學生閱讀中國文化的英譯讀本,或推薦相關題材的電影等方式,多渠道拓寬學生跨文化學習途徑。
總之,大學外語教學應當找準自己的定位,在教學中強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融入,增強學生植根于中國文化土壤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主體,在教材編寫、課程設置、學業(yè)考核等多方面強化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元素,以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胡文仲 文化與交際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4
[2] 論文化與文化自覺 [M] 北京:群言出版社 2007
[3]許朝陽 大學英語教學導入中國文化的構想 [J] 河北學刊 2009
[4]劉潤清 論大學外語教學 [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1
[5]王宗炎 語言學和語言的應用 [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8
論文關鍵詞:國際英語大賽文化交流大使選拔賽,與時俱進,靈活多彩,五大技能,獨創(chuàng)思辨性,民族文化特色
國際英語大賽文化交流大使選拔賽是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國與國之間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密切的形式下,由國際英語大賽組委會和英語沙龍雜志社在全國發(fā)起的一項賽事。其涉及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不亞于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National English Contest for College Students 簡稱NECCS)和全國CCTV大賽。因而此賽事受到了全民的關注,尤其是全國各高校的大學生的重視。其宗旨不僅僅是通過大賽選拔出一批優(yōu)秀的有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新人,更多的是想通過大賽,選拔出一批傳播中國優(yōu)秀文化、促進文化交流、以增進中外了解和友誼為使命的新人。正如大學生英語競賽一樣,國際英語大賽文化交流大使選拔賽不干擾正常教學,不增加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它是作為一種積極的第二課堂活動進行的,對英語教學起著一種良好的促進作用(李樹德,2009)。總體而言,此類賽事能有效促進大學生英語水平的全面提升。此賽事包括大學組和成人組。下面,筆者就大學組的賽事做一評述。
一、與時俱進的指導思想
在地球因全球化的加劇而得名“地球村”的今天,英語已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國際舞臺上學術思想的語言、科學研究的語言、技術發(fā)展的語言、國際貿(mào)易的語言以及各種娛樂和消遣的語言,是地地道道的國際通用語。據(jù)統(tǒng)計,目前全世界試用“流利或合理的”英語的人口已多達十幾億,占了全世界人口的1/5以上。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英語已不再是以英語為母語的民族的專有話語,而是已經(jīng)成為了全球化下的國際通用語。然而,當我們在借助英語了解外部世界的璀璨之時,我們越來越強烈地感受到作為華夏子孫的年輕的我們肩上有著不可推卸的義務與責任把中國,一個具五千年歷史的華夏民族的世界文明古國的優(yōu)秀燦爛的文化推向世界,讓世界來了解中國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從而推動中外交流的腳步,促進世界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領域的快速發(fā)展。由此可見,國際英語大賽文化交流大使選拔賽的指導思想是緊跟時展的,是與時俱進的,附和中國和世界各國的利益的。建立在這種指導思想的基礎上,交流大使選拔賽的目標也就成了:通過大賽,選拔出一批優(yōu)秀的有英語語言運用能力的新人;選拔出一批傳播中國優(yōu)秀文化、促進文化交流、以增進中外了解和友誼為使命的新人。其終極目標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憑借英語語言的優(yōu)勢,汲取其他文化的精髓,豐富、充實本民族文化,即達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故為今用、洋為中用;通過交流,讓不同文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互相包容、相互學習、和平共處、共同繁榮,從而創(chuàng)造出更加光輝燦爛的人類文明。
二、靈活多樣的題型、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
(一)、靈活多樣的題型
國際英語大賽文化交流大使選拔賽題型靈活多樣,有:即興演講(impromptu speech)、看圖說話(picture description)、聽力題(listening comprehension)、影視配音(dub for movie or television),和寫作(writing)等。題型設置可以說是包含了聽、說、讀、寫、譯等五大技能的檢測,能全面考察參賽者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符合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和考試改革精神,有助于激發(fā)大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促進其英語水平的全面提高。各賽區(qū)的選拔賽可根據(jù)自身的特點、不同的賽程對其提供的題型進行篩選、改動。在云南賽區(qū)各高校組織的國際英語大賽文化交流大使選拔賽中,昆明學院和昆明理工大學兩所高校的賽事受到了云南省教育廳的表彰。下表是國際英語大賽文化交流大使云南賽區(qū)昆明學院選拔賽的題型。
國際英語大賽文化交流大使云南賽區(qū)選拔賽(昆明學院賽區(qū))
比賽項目(Items)
時間(Time)
要求(Requirement)
分值(Points)
得分 (Score)
1.自我介紹
Self-
introduction
1 minute
選手表現(xiàn)大方,介紹方式有特色、有創(chuàng)意
(natural and creative)
10分
10 points
2.根據(jù)所給材料回答問題
Questions & Answers
2 minutes
選手所答信息準確、全面(precise and comprehensive)
30分30 points
3.即興演講
Impromptu Speech
3 minutes
選手審題準確,語言表達流暢、有條理、有見解;肢體語言運用恰當
(fluent, well-organized, with proper body language)
40分
40 points
4.才藝表演
Talent Show
1-2 minutes
選手表演到位,臺風自然,有民族特色
(natural, with national characteristic)
20分
新聞部是外語系學生會新增的部門。在學生會里,新聞部起著傳播系內(nèi)外工作活動的作用,新聞部是系里積極向上精神傳播出去的窗口,也是外界了解系里工作活動的橋梁。
我在本學期制定的工作計劃如下:
一、對系內(nèi)。
1、制定干事培養(yǎng)制度
1)做事嚴密,紀律性和自主性相結合,做好干部的跟隨者和自我的自導者。
2)主動承擔責任,敢于承認錯誤,及時發(fā)現(xiàn)工作中的不足并進行自我完善。
3)在工作中要善于思考,善于觀察,做到“眼中有話,心中有事”。
4)積極培養(yǎng)自己的創(chuàng)新思想。
5)提高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團結合作能力。
2、分配新聞部成員的工作任務。
1)文字采編。如:外語系新生入學的感想與所遇困難:外語系新生入學的學習狀況與學習計劃:外語系高年級學生學習外語的有效方法等。
2)制定學生會工作簡報。將外語系學生會各部門的工作目標與活動安排制定成一份書面文件,讓系里系外的學生了解外語系學生會的工作與活動安排,從而得到更多人的理解與支持我們的工作。
3)會報編輯,出版工作。將實時動態(tài)與優(yōu)秀文章進行編排出版。
二、對系外。
1、在院里打響外語系新聞部的知名度。如:開展新聞收集站;優(yōu)秀文章征選;講述個人經(jīng)歷等活動。讓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外語系新聞部。
2、以“實效”的工作態(tài)度為第一線,本著求實創(chuàng)新真誠的原則對學院內(nèi)的學習,生活等動態(tài)在第一時間給予準確的報道。如:某學系是如何培養(yǎng)學習外語的興趣的;某班學生在日常對話中提高英語水平等。
3、總結外語系學習外語的經(jīng)驗與優(yōu)秀方法,傳播于院內(nèi),讓更多人輕松學習外語,培養(yǎng)對外語的興趣與能力。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 母語文化 作用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7-0122-01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實施,文化因素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英語教師也開始重視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然而,人們在了解目的語文化的同時,母語文化意識卻越來越淡薄,甚至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因此,大學英語教師在進行文化教學的同時,應更多地考慮母語文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地位、作用,加強在英語教學中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1.大學英語教學中文化教學現(xiàn)狀
目前大學英語教學中除了語言教育外,還加強了語言背后的文化知識教育,但是往往僅限于對英語背后的相關文化的介紹,經(jīng)常忽視母語文化的對比。我們所說的跨文化交際也僅僅停留在英語文化的引進,缺少對母語文化的介紹和中西方對比融合。正是由于人們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一味地強調(diào)英美文化的教學,單純地引進,片面地理解和吸收,而對母語文化的涉及頗淺,這使母語文化處于基本被忽視的狀態(tài)。當英美文化隨著英語教育在我國蓬勃發(fā)展之時,我們的傳統(tǒng)母語文化卻在不斷退縮并漸漸讓位于英美文化教育。大學生用于英語學習的時間與母語學習不成比例。久而久之,“中國文化失語”現(xiàn)象成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普遍問題。培養(yǎng)出來的大學畢業(yè)生普遍缺乏深厚的文化素質(zhì)和獨立的文化人格。
2.加強母語文化教學的必要性
2.1語言學習的需要
母語和母語文化對英語學習和英語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存在相當大的正遷移。這意味著“具有良好的母語交際能力的英語學習者,其英語交際能力的獲得相對容易一些”(束定芳,莊智象,1996)。
從語言學習的角度看,當英語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有了深刻、細致的認識和敏感的文化意識以后,學習目的語時自然就增強了目的語語感。目的語語感的增強必然會提高學習者對目的語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欣賞能力和交際能力。而在教學過程中加強母語文化的傳授,卻恰恰可以使學生通過對不同文化的對比來更深刻地認識目的語文化的主要特征。
2.2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需要
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zhì)教育課程。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也應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zhì)培養(yǎng)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在英語教學中加強母語文化教育,用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來影響熏陶大學生,使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成果內(nèi)化為人格、氣質(zhì)和修養(yǎng),讓學生學會“如何做人”。利用大學英語特有的教學功能,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素質(zhì),把外在的知識內(nèi)化為內(nèi)在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個人素質(zhì)。
2.3跨文化交際的需要
英語教學不僅僅是為了介紹與引進國外的文化、知識、技術、科學等,同時也擔負著本國文化的輸出,為政治、經(jīng)濟、貿(mào)易、往來等服務。英語學習的目的決不是使英語學習者越來越西化,而是擴大國際視野,在了解世界多元文化的同時更好地理解、熱愛并宣傳本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增進雙方的相互了解。
在當今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際是雙向的,而不是單向的,它要求我們大學英語教師在教育中應注意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的對比,在學習、吸收、借鑒西方文化的同時,還要增強母語文化意識,加強母語文化教學。通過大學英語教學,培養(yǎng)大學生對于文化的興趣,努力提高其自身的文化意識和文化寬容能力,培養(yǎng)一批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未來的優(yōu)秀人才。
3.加強母語文化教學的方法
3.1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
外語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對目的語文化了解的同時提高母語文化素養(yǎng)。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對有關目的語文化背景知識進行介紹,并同母語文化進行適當?shù)谋容^,以便學生了解兩種文化現(xiàn)象的異同點,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同時積極引導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意識,讓他們在對外交往中積極地弘揚我們的優(yōu)秀文化。學生本身也要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彌補有限課堂教學的不足。學習母語文化的資源相當豐富,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
3.2教材編寫和課程設置方面的調(diào)整
在教材編寫方面,很少涉及學習者的母語文化,所以抓緊編寫包含兩種文化的英語教材是關鍵。這樣可以避免由于不知如何用英語描述母語文化而造成的表達上的“空缺”。
在課程的設置上,我們可以在現(xiàn)有的課程體系中增加母語文化類的課程。根據(jù)其客觀情況可以用英語開設有關中國的歷史、文學、傳統(tǒng)文化等課程,讓學生從另外一個角度來欣賞中國文化,也可以開設中外文化對比類課程,進一步了解中外文化的異同,培養(yǎng)學習者的跨文化意識。我們還可以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有關中國文化的課程,系統(tǒng)地學習中國文化。
通過對課程進行科學設置和教材進行合理選用,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技能,提高使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水平,又能克服英語人才的中國文化失語癥。
母語文化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如果把兩者的關系處理好了,目的語的學習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隨著對外語人才要求的不斷變化,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外語人才不僅要具有豐富的外語知識、較高的外語技能和外語交際能力,而且還必須有較高的個人素質(zhì)和強烈的民族自尊心,這是僅靠目的語和目的語文化的學習難以達到的目標。所以,加強目的語文化學習的同時,不能忽略母語文化的學習。
參考文獻:
[1]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育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蔣惠英,張杏文.母語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及必要性[J].石家莊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2).
[3]劉正光,何素秀.外語文化教學中不能忽略母語文化教學[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6).
[4]苗麗霞,范誼.母語文化在我國英語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J].寧波大學學報,2006,(6).
[5]束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6]孫娟.母語文化與大學英語教學[J].湖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3).
[7]楊文飛.母語文化教學與外語教育[J].科技信息:人文社科版,2007.
【關鍵詞】新課改;英語課堂;角色探究
新課改推行以來,傳統(tǒng)的教師角色定位已不再適應課程改革的現(xiàn)實需要。那么,新課改下,作為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1. 英語教師要做人類優(yōu)秀文化成果的傳承者 英語,是一門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tǒng)一的學科,它帶給我們的應該是以英美等國民族的語言,它傳承的應該外來民族的文化。我國學校在教育教學中忽視了對學生人文素質(zhì)的教育,國人中出現(xiàn)了許多不良傾向:逃避風險,害怕失??;重視物質(zhì),輕視精神;對未來茫然失措,沒有遠大理想;缺敢于創(chuàng)造,敢于冒險的精神……國民的不良傾向在兒童身上也有或多或少反映:對學習活動感到厭倦、疲憊,失去興趣,產(chǎn)生厭學情緒;不思進??;舞弊行為滋長;缺乏誠實……英語教師可以利用自己的學科優(yōu)勢,人文優(yōu)勢,加強對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教育。通過英語教學,引導學生進行自身實踐,將優(yōu)秀的外來文化成果轉化為學生自己的經(jīng)驗,養(yǎng)成良好的社會心理與文化修養(yǎng),樹立人文精神,塑造完美人格。
新課改下,中學英語教師要適應改革大潮,要責無旁貸地勇于擔負起傳承祖國文化的偉大歷史重任,祖國的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責任和義務繼承和發(fā)揚它。作為英語教師,更應該努力學習和研究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學習借鑒優(yōu)秀的外來文化,引導學生在生命的成長和人格的完善中樹立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英語教師應該也必須成為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道者,讓祖國的優(yōu)秀文化和傳統(tǒng)的民族精神隨著祖國的不斷強大而發(fā)揚光大。
2. 教師要做學生學習的促進者 教師要從過去僅作為知識傳授者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來,促進以學習能力為重心的學生整個個性的和諧、健康發(fā)展。教師即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是教師最明顯、最直接、最富時代性的角色特征?,F(xiàn)代科學知識量多且快,教師要在短短的幾年學習教育時間里,把所教學科的知識全部傳授給學生已經(jīng)不可能,而且也沒有必要。教師作為知識傳授的統(tǒng)治地位被動搖。教師作為學生知識源的地位已經(jīng)動搖。學生獲得知識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了,教師在傳授知識方面的職能也變得復雜了,不只傳授現(xiàn)成的教科書上的知識,而是要指導學生懂得如何獲取自己所要的知識,掌握獲取知識的工具以及學會如何根據(jù)認識的需要去處理各種信息渠道的方法。
3. 教師要做領航者 教學探究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走進教材與教材交流,解決學生與教材交流時出現(xiàn)的障礙,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出現(xiàn)偏差時,及時點撥、指導、協(xié)調(diào),幫助學生制定適當?shù)哪繕?,并確認和協(xié)調(diào)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但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往往放任自流,游離教學目標,脫離文本,讓學生信馬由韁,該給學生引導的不“引”,該給學生講解的不“講”,漫無目的地去“探究”。筆者認為,在新課堂教學中,要真正當好一名“領航者”,關鍵體現(xiàn)在鉆研、組織備課材料上。
4. 教師要做平等的交流者 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居高臨下、先知先覺的權威者角色,轉為以學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英語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要使“對話”能積極實施起來,并富有成效,教師必須搭建師生平等對話的平臺。首先,教師要能走近學生、體察學生的閱讀感受和閱讀困難。要實現(xiàn)這一點,教師必須先與“文本”對話,做“文本”的第一閱讀者。其次,教師要傾聽學生的發(fā)言,尊重學生發(fā)表的見解,不給予廉價的表揚,也不要肆意否定或批評、諷刺。第三、教師與學生對話平臺的搭建,還依賴于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態(tài)度與深度。教師要有耐心地去引導,給予每個學生讀書的快樂、成功的喜悅,繼而又將其轉化為閱讀的動力。
5. 教師要做課程的建設者 現(xiàn)在的課程是由文本課程轉為多元課程、由抽象課程轉為體驗課程、由他人課程轉為自己課程,這決定教師的角色要由課程的執(zhí)行者轉變?yōu)榻ㄔO者。教師要花更多的時間查找教學資料和補充教學內(nèi)容,具有更多的創(chuàng)造形式,新內(nèi)容的空間,創(chuàng)造出適合學生學習的班級氣氛和學習環(huán)境,設計教學活動,通過教學表達自己先進的、科學的教學理念。
英語課程是英語教師的導向標,指導著教師對自己的角色進行精確定位。英語課程大致可分為必讀課程和自讀課程。在必讀課程中,英語教師要在教學中突出英語課程的基礎性與均衡性,讓學生通過必讀課程的學習,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養(yǎng)和較強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英語的應用審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較協(xié)調(diào)的發(fā)展;在自讀課程中,教師一方面應該體現(xiàn)英語的基礎性,另一方面應致力于讓學生有選擇地進行學習,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fā)展。
6. 教師要做愉悅氛圍的制造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睈垡蛩固挂舱f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笨梢姡ぐl(fā)學生的英語興趣是英語教學中首要解決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學英語好比是一項課余生活中的一次野炊、一次旅游……那么教學效果將是不言而喻的。教師只有為學生創(chuàng)造學習英語的愉悅氛圍,才能調(diào)動起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教師必須成為愉悅氛圍的制造者。
(1)適時設計導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因為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課文導語設計,往往是成功授課的開始。這樣的導入緊扣課文內(nèi)容,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教與學的氛圍,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課文的積極性,引導他們以飽滿的熱情進入新課。
(2)運用多媒體技術,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多媒體教學手段逐漸進入課堂也是大勢所趨,錄音、錄像、幻燈以及多媒體等電化教學手段能打破時空限制,展現(xiàn)宏大與細微,讓教學中涉及的人,事、景、物等活起來,動起來,有利于引起審美愉悅,增強學生學習興趣。使用多媒體課件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圖文并茂、有聲有色、生動逼真的教學環(huán)境,為課堂教學的順利實施提供形象的表達工具,同時能有效地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激發(fā)學習興趣,真正改變傳統(tǒng)教育單調(diào)模式,使“樂學”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