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外語教學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直接法 外語教學 教學原則
一、直接教學法的定義
語言直接教學法(Direct Method of Language Teaching),也稱“反語法翻譯教學法”、“自然教學法”或“現(xiàn)代教學法”。它是在外語教學過程中不運用母語、不用翻譯而是直接運用目的語進行會話、交談、閱讀教授外語的一種教學法。19世紀下半葉,西歐各國的資本主義進一步發(fā)展,國際政治和經濟形勢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各國的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需求進一步加強,語言交流的不暢日益成了各國直接交往的最大障礙,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口語交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認為人際交往首先以口頭交往為主,口語教學應成為外語教學的主要目的。此時,新興的直接教學法作為傳統(tǒng)的語法翻譯法的對立物出現(xiàn)于西歐,并被推廣應用,主要是在德國和法國。1892年由德國教育部在全國進行推廣,時稱“新教學法”;1901年由法國教育部命名為“直接教學法”。代表人物有德國外語教學法專家貝立茲(M.D.Berlitz)和英國語言學家帕默(H.E.Palmer)。
直接教學法注重口語,并力圖通過教學直接學會所教授的語言。它在使用過程中注重以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接觸外語的方法代替機械的背誦語法的方法,強調學習者對語言的實際運用而不是單一的翻譯。它使用視、聽、聯(lián)想、模仿、手勢、圖畫、實物等外部直觀方式和口授法、口授邏輯法等內部直觀方式弄懂句子的含義,表達說話人的意愿。由于它是第一個可以用聯(lián)想主義心理學和索緒爾結構主義語言學論證其理論基礎的教學方法,因此被認為是第一個“科學的語言教學法”。它之后的教學法流派大都直接或間接地繼承了它的一些理論和方法。
二、直接教學法的教學原則
夸美紐斯等人提出的“教育適應自然”的思想對直接教學法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他們提出的“直觀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等都成為直接教學法的理論基礎。研究直接教學法的學者們觀察到:幼兒只需較短的時間就能學會說話,初步滿足日??陬^交際的需要,發(fā)音純正,說話自然,學起來輕松愉快。他們認為,采用幼兒學語言的方法學習外語是“順乎人類學語的自然規(guī)律”的。因此,在“幼兒學語”論的基礎上,直接教學法形成了一系列教學原則。
1.直接聯(lián)系的原則:以直接教學法從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學家認為,外語學習與母語學習是類同的,他們常常用聯(lián)想心理學解釋所涉及的學習過程,認為應當把目標語的語言形式和說話人要表達的意思直接聯(lián)系起來。因此,直接教學法強調在語言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地把所學的語言直接與環(huán)境中的客觀事物和人聯(lián)系起來。教師使用基本的詞匯和句型,通過身體動作和視覺提示,突出、重復重點詞匯或句型幫助學生理解、表達意思。
2.以句子為主的原則:句子是教學的基本單位,任何情感意思的表達都是以單個句子開始的。直接教學法不是從一開始就讓學習者接觸整篇的文章,而是主張用簡潔精練的句子來訓練,熟悉所學語言的表達方法,并用所學的句型表達自己的思想。
3.感知模仿的原則: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開始于感覺和知覺,而通過感知所獲得的知識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消失。學習者在感知所學語言并進行反復模仿后,所學的內容就能長久地停留在記憶中。直接教學法要求授課者首先讓學習者感知語言的語音、語調,再進行多次模仿,以便達到掌握并運用所學的語言的目的。
4.歸納語法的原則:雖然語法規(guī)則是語言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法教學在語言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但直接教學法卻把它放在相對次要的位置。在教授外語的初期,不進行系統(tǒng)的語法教學,待學習者學習了一系列語言表達方法后,再歸納所學內容中涉及的語法規(guī)則。
5.口語訓練的原則:直接教學法重視語音、語調和口語教學,在學習口語的基礎上培養(yǎng)讀寫能力。直接教學法以聽力理解和口頭表達為主要活動,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熟練技巧。
6.與時俱進的原則:直接教學法主張學習當代的、生動的、貼近學習者生活的語言,從學習者的實際需要出發(fā),教授學習者所需要的語言知識,以現(xiàn)代通俗的語言表達法為主要教學內容,而不是學習古典文學作品中典雅優(yōu)美,卻不適合現(xiàn)代人表達思維的語言知識。
二、直接教學法的主要特征
直接教學法不同于傳統(tǒng)的教學法,有其自己的特點:直接教學法在教學中盡可能不使用母語講授教學內容,不翻譯所教的句子,直接用外語講練外語,創(chuàng)造生動鮮活的外語交流環(huán)境;主張以口語為基礎,以模仿多練為主,注重實踐練習,培養(yǎng)語言習慣,即培養(yǎng)“語感”,讓學習者能以所學語言的思維習慣進行表達和交流;以直接教學法從事教學活動的人認為外語教學應該從口語入門,在掌握聽說能力的基礎上學習讀寫技能;充分利用直觀教具,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
三、直接教學法的優(yōu)缺點
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二地看,直接語言教學法也不例外。在實際運用過程中,直接法有它的長處和不足。
1.直接教學法的主要優(yōu)點:重視口語、語調和語音教學,以聽說代讀寫。有利于增強語感,提高實際運用能力,特別是聽與說的能力;強調直接運用目的語進行教和學,重視活用語言,強調直接學習外語和直接運用外語,有利于培養(yǎng)直接運用外語理解和表達思想的能力。重視以句子為單位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完整地理解句子的含義,以及進行有意義的句型操練;重視模仿、朗讀和熟記,加深學生的感知印象,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熟練技巧和語言習慣。
2.直接教學法的缺點:用教授母語教學的方法教授外語,忽視了外語與母語之間的差異性,容易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無所適從感;直接教學法排斥母語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片面強調模仿和記憶,容易使學習者造成理解錯誤;運用直接教學法進行一系列句型模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難以教授復雜和抽象的語言內容和結構。運用幼兒學習母語的方法,不適于成人對外語的學習。
直接法自19世紀中后期出現(xiàn)以來,一直廣為流傳,掀起了外語教學史上的一場改革運動,打破了語法翻譯法一統(tǒng)天下的局面,建立起了語言與客觀事物的直接聯(lián)系,開辟了語言教學的新途徑,把外語教學從書面語引向了口語,改死記硬背語法規(guī)則為培養(yǎng)聽說讀寫的能力,在教授活語言、培養(yǎng)口語能力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對以后的外語教學產生了重大影響。
參考文獻:
[1]朱純.外語教學心理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2]胡壯麟.語言學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隋銘才.英語教學論[M].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4]束定芳.外語教學改革:問題與對策[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5]田式國.英語教學理論與實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關鍵詞 教學法 國外外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Analysis of Comm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s
ZHANG Xuejiao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Abstract There are six kinds of influential methodological trends in the world. Their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se methodologies have a great effect on our own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methodology;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外語教學法是外語教與學的方法論。它是與哲學、教育學、語言學和心理學等學科密切相關的一門理論兼實踐的學科。同時,英語教學法是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交流的直接媒介。世界上主流的外語教學法有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視聽法、認知法和交際法。
1 語法翻譯法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語法翻譯法起源于中世紀歐洲人教希臘文和拉丁文的方法,當時主要是為了書面翻譯和閱讀。德國語言學家奧倫多夫(H. G. Ollendoff)等學者總結過去語法翻譯法的實踐經驗,并結合當時機械語言學、心理學,使語法翻譯法成為一種科學的外語教學法體系。該法系用演繹法講解語法規(guī)則,把外語翻譯成本族語,主張兩種語言機械對比和逐詞、逐句直譯。
該法系的主要優(yōu)點:學生的基礎語法知識比較牢固,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水平較高;復雜的結構和抽象概念采用母語解釋說明,學生理解比較容易、簡單、直觀;輔助工具要求低,教師可以采用“一本書”教學。但是,在此教學法中,學生過度被強調通過機械強化訓練掌握語法規(guī)則和詞匯;忽視語法技能和實際運用交際能力;忽視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教學模式步驟基本固定不變;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學習,整個學習氛圍比較呆板無趣。
2 直接法 (Direct Method)
德國外語教育家菲埃托是最早提出直接法的教學法構想的先驅人物。直接法以口語材料作為教學內容,強調模仿與反復練習。教學過程是以句子為單位模仿,直到養(yǎng)成語言習慣。教學中強調不依賴學生的母語,廣泛利用手勢、動作、實物,語法降到完全不重要的地位。
直接法強調直接學習外語,學生的口語能力大大增強;注重實踐練習,強調形成語言習慣;充分利用各種直觀輔助教學工具,有利于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和增加學習外語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偏重感性認識;編寫教材注意材料的實用性與安排上的循序漸進。但是直接法完全針對語法翻譯法的弊端提出的,本身難免有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過分強調幼兒學習的直觀性,忽視外語教學的特殊性;僅用外語教學,禁止本族語在課堂上的應用,不利于學生充分理解教學內容;對語法規(guī)則、語言現(xiàn)象、文學修養(yǎng)等方面不夠重視。
3 聽說法 (Audio-lingual Method)和視聽法 (Audio-visual Approach)
聽說法則產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的美國,美國軍隊為了在短時間內培養(yǎng)大量能夠掌握外語口語技能的軍人,采取一系列手段強化士兵的聽說能力。戰(zhàn)后,這種方法被廣泛運用到學校外語教學方法中。它是以句型為綱,以句型操練為中心,著重培養(yǎng)聽說能力的外語教學法。因此聽說法也叫口語法(oral approach),句型法(pattern approach)。
該法系在學生有一定聽說的基礎之后,進行讀寫教學,以讀寫促進聽說;聽說法創(chuàng)造了一套通過句型操練進行聽說讀寫基本訓練的方法;通過外語與母語的對比來確定難點。然而,大量的模仿和機械操練限制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脫離語言語境的操練使學生缺乏對語言的實際運用;由于過度強調口語能力的培養(yǎng),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讀寫能力。
視聽法也是一種重視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教學方法。主要利用視聽結合手段來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視聽法主張廣泛利用電化教學設備組織聽說操練,把聽說形象和視覺形象結合起來,建立外語與客觀事物的直接聯(lián)系。視聽法主張聽說訓練必須同一定情境相結合,在某一情境基礎上進行。因此,也叫做情境法(Situational Approach)。
視聽法發(fā)揮直接法和聽說法的優(yōu)點,在教學過程中廣泛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技術設備;通過創(chuàng)造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學生理解所學的語言,視聽法先選詞匯在選情境,最后選結構;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情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尤其重視口語教學。然而,視聽法也存在一些弊端。它過于重視語言形式,忽視語言的交際作用;完全排斥母語不利于學生理解;過分強調口語,忽視語言的分析講解;聽說能力發(fā)展遠遠超過讀寫能力。
(下轉第149頁)(上接第147頁)
4 認知法(Cognitive Approach)
認知法是20世紀60年代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卡魯爾(J. B. Carroll)首先提出的。與此同時,喬姆斯基(Noam Chomsky)的“轉換生成語法”和認知心理學家皮亞杰(J. Piaget)的“發(fā)生認識論”開始出現(xiàn)。于是,認知法作為聽說法對立面而產生的,提倡聽說讀寫全面發(fā)展。
認知法學習外語主張聽說讀寫四項技能同時進行訓練;允許使用本族語和翻譯的手段,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體會;認為語言錯誤在外語學習過程中是不可避免的,主張系統(tǒng)地學習口語和適當?shù)爻C正錯誤;重視利用視聽教具,使外語教學情景化和交際化;主張在外語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將教與學有機結合起來。但是認知法作為一個新的獨立的外語教學體系還是不夠完善,必須從理論上和實踐上加以充實完善,仍處于探索階段。
5 交際法(Communication Approach)
交際法是根據語言學家海姆斯(Hymes)和韓禮德(Halliday)的理論形成的,是全世界影響較大的外語教學流派。由于交際功能是語言在社會中最根本的功能,而交際能力又是外語教學最根本的目的,因此稱為交際法。同時該法系也被稱作功能法或意念法。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和轉換生成語法學是交際法的理論基礎。該理論認為任何一項交際活動都包括兩方面:一是為達到一定交際母的所說的內容,二是所說內容的表達形式。交際法重視學生的實際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有利于學生合理恰當使用外語交際;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充分接觸所學語言,教師提供真實有效的情景,讓學生主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和運用語言;交際法的基本教學單位是話語(discourse)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能力;不排斥講解語法,也不排斥本族語和翻譯;主張采用各種教學手段輔助教學。然而,交際法仍處于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也存在一些問題。譬如,忽視除口語以外的其他能力的培養(yǎng);相對傳統(tǒng)教學交際法對老師的要求高,這要求教師具備很強的專業(yè)能力。
6 結束語
通過對上述世界主流的外語教學法及其發(fā)展走向、利弊分析,可以看出:首先我們應該將主流教學法與中國教學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同時充分考慮到中國學生的需要。其次,既強調語言的交際能力,也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能力。聽、說、讀、寫四項基本技能本身就是一個整體,可以相互促進、聯(lián)系,共同發(fā)展。最后,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英語教學法是英語工作者長期的任務與責任。充分研究當前世界的外語教學法,結合中國學生的實際情況,研究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法,在實踐中不斷檢驗發(fā)展。因此,對英語教師來說,只有不斷地探索前進,尋找最適合我國學生的英語教學法,才會促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李庭芳.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 張思中.張思中外語教學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6.
關鍵詞:外語教學法,發(fā)展趨勢,探討
一、外語教學法的多樣化趨勢
外語教學包括五個基本問題:教者,學習者,教什么,為什么教,怎么教。怎么教即教學法是外語教學的關鍵因素。教學法得當則事半功倍,否則事倍功半。因此,自從有外語教學,教者即外語教師就開始探索成功的教學方法。外語教學法的多樣化趨勢是指外語教學法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多種多樣的,外語教學法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了各種流派和體系,可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我們從以下外語教學法流派的簡單回顧可見一斑。
外語教學法流派最早可以追溯到15-17世紀的“拉丁語教學法”,也叫“語法模仿法”,它是語法翻譯法的前身。
語法翻譯法因用母語按照語法規(guī)則翻譯進行外語教學而得名,因其直接繼承了拉丁語教學法又被稱為傳統(tǒng)法,因教學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又有人稱之為閱讀法。強調閱讀能力,忽視聽說能力。論文格式。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xiàn)了與之對立的直接法。
直接法因排斥用母語作為中介,主張用外語與客觀事物建立直接聯(lián)系而得名。又因為其具有類似幼兒學習母語的特點,被稱為“自然法”。直接法強調直接學習外語和直接應用外語,忽視甚至排斥母語的中介作用和語法對于外語教學的意義。
聽說法產生于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美國。聽說法重視句型操練,所以也叫句型法。聽說法重視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但也不是盡善盡美的,句型操練的反復性和機械性使課堂沉悶,學生失去興趣。視聽法的出現(xiàn)彌補了聽說法的某些不足。
視聽法出現(xiàn)于上世紀50年的法國。視聽法主張視聽結合,當時采用的手段是利用幻燈片圖片創(chuàng)造語言情景,所以也叫情景法。論文格式。視聽法在理論和實踐上發(fā)展了聽說法,同時重視利用現(xiàn)代化設備進行外語教學。
認知法于上世紀六十年代誕生于美國。語言學家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是認知法的語言學基礎。認知法強調學習者學習語言,特別是學習語法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功能法或功能意念法也叫交際法,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的西歐。功能法主張教學不要像語法翻譯法那樣以語言語法為綱,也不要像聽說法、視聽法那樣以結構為綱,而應以語言的表意功能為綱,強調用語言做什么,即用語言敘述事情。同時強調交際能力是語言學習的目標。社會語言學是功能法案的語言學基礎,社會心理學和心理語言學是它的心理學理論基礎。論文格式。
除此之外,20世紀70年代以后,一批新型外語教學法應運而生,如產生于保加利亞的暗示法,產生于關國的沉默法、顧問法、自然法、全身反應法等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外語教學活動的深入開展,新的外語教學法將不斷問世。我們發(fā)現(xiàn),每一種外語教學法都有其自己的特點,在外語教學中都曾經發(fā)揮和正在發(fā)揮著自己的作用。后出現(xiàn)的教學法在多數(shù)的情況下并不是取代了原有的教學法,而是借鑒和發(fā)展了前一種教學法。縱觀當前外語教學界,我們發(fā)現(xiàn),外語教學法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新的趨勢。
二、外語教學法綜合化趨勢
外語教學法的綜合化趨勢是指各種流派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國外外語教育專家把這種綜合化的趨勢稱為折中(Eltecticism)。
我們首先以聽說法的發(fā)展為例說明綜合化的趨勢。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結構主義語言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為主要理論基礎的聽說法在美國崛起。它以句型為核心。強調聽說的機械操練以培養(yǎng)習慣。因此也叫結構教學法或句型法。由于它不僅從橫的方面科學地處理了翻譯法和直接法的某些分歧,而且從縱的方向上協(xié)調了教和學的關系。所以被日本的小川芳男稱為教學法的科學時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學法體系。在其四個基本教學原則中,其對比原則吸收了翻譯比較法中對比原則的精華,而這一原則正是Mager倡導的翻譯比較法中最有價值的一個思想。聽說法提倡的養(yǎng)成習慣原則也是從Palmer二十年代提出的培養(yǎng)學生五種語言習慣中繼承下來的;另外,它對本族語的態(tài)度、直觀教學的觀點,用歸納法教語法的原則等均來自直接法。聽說法把這些原則和方式圍繞句型和機械操練配合應用,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在現(xiàn)代外語教學中發(fā)揮了巨大影響。由上述分析可見,這種教學法體系汲取了不同類型的教學法的長處,又以某個方面為主,形成了自己特點。其中的折衷因素是十分明顯的。
我們再以近幾十年來頗為風靡的交際法為例。交際法以意念功能為綱,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同時注重語法和句型教學,注重合理使用本族語。由此看來,交際法折中融合了多種外語教學法的合理成分:不僅繼承了直接法重視口語教學的原則,容納了聽說法的言語實踐性,借鑒了聽說法的句型研究成果,而且還吸取了語法翻譯法的成功經驗。與此同時,聽說法也在向交際法靠攏,這主要體現(xiàn)在增加語言的情景,加強語言作為交際工具的教學。這應該是外語教學法折中融合的一個典型例子。
任何一種教學法都不是完美的,外語教學法之間的綜合正說明了這一點。通過綜合,外語教學法各個流派之間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增強了各流派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三、外語教學法網絡化趨勢
外語教學法網絡化趨勢是指外語教學過程中網絡手段和網絡資源的利用越來越普及,網絡在外語教學中發(fā)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利用網絡進行外語教學成為一種潮流和趨勢。這一趨勢的產生是伴隨著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和普及而實現(xiàn)的。網絡的豐富資源,網絡的快捷方式,網絡的視聽手段為外語教學法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廣闊的空間和發(fā)展前景。對網絡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成為外語教學法發(fā)展的新方向。網絡化條件下的外語教學成為外語教學界研究的新領域。
外語網絡化教學是一種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學習模式。新的教學模式不但開闊了學生的學習視野,而且也給教師在專業(yè)知識上、信息化素養(yǎng)上、知識范圍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隨著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不斷發(fā)展,教師可從學生活躍的思維中體會、學習到非常規(guī)的思維方式,進而促進教師知識的全面發(fā)展。
我們知道學生間的交流是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外語的常規(guī)的教學,學生的知識信息來源于教師,學生的學習交流一般都是在課后與放學這一段時間內,而大多都是以本族語為主,而網絡就為學生的外語交流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學生可以利用網絡與外語母語者進行在線的即時的語言交流,這種交流是真實的,可以打破課堂活動的虛擬,學生能體驗到利用外語交流的快樂感,使學生切身體驗到外語學習的實用感和成就感。
網絡正在改變著世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正在和必將改變我們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
外語教學法是不斷發(fā)展的,每一種外語教學法的產生都對外語教學的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外語教學法在發(fā)展過程中呈現(xiàn)的多樣化和綜合化趨勢啟示著我們教學法沒有最好的,只有綜合利用,才能發(fā)揮各種教學法的優(yōu)勢。外語教學法的網絡化趨勢既給我們提供了新的空間,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周正東.外語教學技巧新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2] 左煥其.外語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王巖.折中主義的外語教學[J].外語界,2001,(2).
[4] Johnson, K.外語學習與教學導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關鍵詞 外語教學法;優(yōu)化選擇;綜合運用
隨著外語教學在我國的普及和深入,外語教學法的研究也蓬勃發(fā)展。不少專家、學者或教師紛紛探討和嘗試適合于我國國情的外語教學法,有關國外不同的教學流派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視。如果教學法思想符合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教學得法,教學效果就好;反之,就收效甚微,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由此可見,教學法問題是外語教學中的核心問題。
一、外語教學法的發(fā)展趨勢
外語教學法的發(fā)展和演變經歷了一個曲折漫長的過程。除了原有的語法翻譯法、直接法、循序直接法、視聽法、情景法、認知法、功能法、交際法以及自覺對比法和自覺實踐法等主要流派外,又涌現(xiàn)出一批新型外語教學法,如啟示法、默教法、顧問法等等??v觀外語教學法的發(fā)展演變史,我們可從中總結出外語教學法的三大發(fā)展趨勢:棄其所短,逐步完善;取長補短,日益科學;折中融合,更加實用。具體地說,各教學法流派充分利用語言學和心理學等有關學科的最新成果,不斷地豐富和發(fā)展自己,并針對各自的缺點和不足,兼收并蓄和融合其他流派的優(yōu)點和長處。目前將這種融合的趨勢稱之為折中。
二、外語教學法選擇中的制約因素
在教學活動中,教學法的選擇和運用有一條鐵的定律,即它取決于兩個方面的關鍵制約因素:一是教學目的和培養(yǎng)目標,方法是為達到目標和目的所采用的手段,不同的目的就決定不同的方法;二是教學條件與教學環(huán)境??陀^條件與環(huán)境的不同,就制約著方法的選擇,而恰恰在這兩個關鍵因素方面,我國的外語教學與國外的外語教學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目前,我國外語教學的目標是使學生在聽說讀寫能力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側重培養(yǎng)其外語閱讀的能力,這是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而正確制定的。我國絕大多數(shù)人學習外語最直接的目的是閱讀外文書刊、查閱外文資料;而口頭上需要使用外語的機會則相對要少得多。這種情況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所以,試圖把學校的外語課都辦成口語強化班式的做法是不全面、不妥當?shù)摹?/p>
我們所說的外語閱讀能力,決不是那種靠翻詞典大量查閱生詞、每句必分析翻譯、一小時僅讀幾頁還不解其意的“譯密碼”式的“啃讀”。我們培養(yǎng)的是有較快的讀速、有較高理解力的略讀、瀏覽、跳讀等形式的快速閱讀。而這種速讀能力恰恰是最難培養(yǎng)的,因為它要求積累和掌握較大的詞匯量,熟悉詞語的自然搭配,正確理解結構復雜、關系錯綜、含義豐富的長句,以及了解讀物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等。
三、優(yōu)化選擇和綜合運用外語教學法原則
在現(xiàn)代外語教學中,教師以積極的態(tài)度來接受教學方法上的各種現(xiàn)代新思潮,認為采用綜合的辦法,也就是將傳統(tǒng)的方法與交際法結合起來,取長補短,才是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人們在結構法與功能法、語法大綱與語義大綱之間折中,以求形式與功能、語法與語義的協(xié)調與統(tǒng)一,并采用綜合的教材、折中的語法,變換使用演繹法和歸納法,以求取得綜合效應和最佳效果。各種外語教學法融合折中不是無原則地拼湊,而是優(yōu)化選擇,是有總體原則可依的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擇優(yōu)。下面從因時、因地、因人制宜的角度來探討這些原則依據:
第一, 在不同的教學階段,結構與功能、傳統(tǒng)法與交際法的側重應有所不同?;A階段應側重語言能力,適當借助語法教學和語法—翻譯法來培養(yǎng)語言能力,并兼顧交際能力。從基礎階段到中級乃至高級階段,側重點應逐漸從基本詞匯、基本句型向復雜句型、篇章結構、語用原則轉移,從培養(yǎng)語言能力向培養(yǎng)交際能力轉移,從借助于明示的語法教學進入以交際法為主的教學。為了培養(yǎng)學生這種交際能力,語篇教學應該成為大學外語教學的重要方式。語篇教學是立足于篇章整體、宏觀地對文章進行的整體分析、理解和掌握。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對單詞、短語及句子的獨立解釋,注重對學生語音、語調、詞匯量的培訓,還要重視學生語篇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要注意圍繞整個語篇的中心來分析篇章結構、作者布局的特點、遣詞造句的手法和意圖,以及它所表達的與目標語語言有關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及各種有關知識,從而達到訓練學生獲取完整知識和信息的目的。
外語教學法試題
課程代碼:00833
請考生按規(guī)定用筆將所有試題的答案涂、寫在答題紙上。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考試課程名稱、姓名、準考證號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填寫在答題紙規(guī)定的位置上。2.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紙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不能答在試題卷上。I. Multiple Choice: (20%)Directions: In this section, you are given 20 questions, beneath each of which are four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You are to make the best choice and blacken the corresponding letter A, B, C or D on the ANSWER SHEET. One point is given to each correct choice.1. Who is the advocate of 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A. James Asher B. Caleb GattegnoC. Charles A. Curran D. Georgi Lozanov2.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usually adopted the strategy of combining grammar rules with______in the 19th century.A. translating B. explainingC. analyzing D. composing3. The generative-transformational school of linguistics emerged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______.A. J. B. Bruner B.N. ChomskyC. D. Ausubel D.G. Kelly4. When was the Direct Method developed as a reaction against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A.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B.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C. In the mid-19th century. D. In the early 19th century.5. The technique used by a Grammar-translation teacher is ______ teaching of grammar.A. inductive B. deductiveC. indirect D. direct6. The Silent Way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developed in the United States, principally by ______.A. James Asher B. Caleb GattegnoC. Charles A. Curran D. Georgi Lozanov7. As a key feature of the Oral Approach,______ should be presented in sentences, which should be practiced in meaningful contexts.A. words B. phrasesC. paragraphs D. vocabulary8. The Direct Method emerged as a result of _____ in the 19th century.A. classroom instruction B. mass productionC. communicative needs D. language teaching innovations9.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involves quite a number of disciplines EXCEPT______.A. psycholinguistics B. psychologyC. sociology D. sociolinguistics10. The ______ , known variously as the Aural-oral Approach and the Structural Approach, influenced the way languages were taught in the US and elsewhere in the world throughout the 1950s.A. Audiolingual Method B. Cognitive ApproachC. Direct Method D. Oral Approach11. When the teacher in a communicative class is answering students' questions and monitoring their performance, he/she is playing the role of a(n)______.A. manager B. facilitatorC. co-communicator D. advisor12. Pragmatics is the study of______ .A. how sentences in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 form larger meaningful unitsB. the use of language in communicationC. the meanings of words and sentencesD. the grammatical arrangement of words in sentences13. ______ is regarded as the source of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use the language in structured interactions.A. Vocabulary B. AcquisitionC. Grammar D. Learning14. People advocating the Oral Approach believed that students tend to find it ______ to internalize the grammatical rules with the help of the situation provided.A. easy B. difficultC. possible D. impossible15. The use of drills and ______ is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 the Audiolingual method.A. pair-work B. pattern practiceC. dictation D. questions and answers16.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has been developed particularly by ______ applied linguists.A. French B. CanadianC. British D. American17. The procedures and techniques proposed by the Natural Approach are ______ in the field oflanguage teaching.A. not new B. revolutionaryC. radical D. innovative18. Krashen and Terrell equate the Natural Approach with ______.A.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B. the Cognitive ApproachC. 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D. the Community Language Learning19. According to D. Ausubel, the principal function of ______ is to act as a bridge between what learners already know and what they need to know.A. schema theoryB. 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C. language competenceD. advance organizers20. According to cognitive psychologists, learning involves ______ representations that offer regulation and guidance for the performance.A. complicated B. simpleC. internal D. external非選擇題部分
注意事項:用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或鋼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上,不能答在試題卷上。II. Filling Blanks: (20%)Directions: In this section, there are 20 statements with 20 blanks. You are to fill each blank with ONE appropriate word. One point is given to each blank.21.______ refers to any information that learners receive from the teacher or others concerning their communication.22. In a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classroom, the students listen attentively and respond ______ to commands given by the teacher.23. Most of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in a Grammar-translation classroom serve the purpose of mastering ______ rules.24. Suggestopaedia,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udy of ______ to pedagogy, has been developed to help students eliminate the feeling that they cannot be successful and, thus to help them overcome the barriers to learning.25. Although the teaching of all the four language skills is advocated by most Direct Methodologists, ______ communication skills are regarded as basic.26. The structural linguists believe that the primary medium of language is ______.27. Krashen and Terrell believe that language skills acquired through ______ transfer to other skills.28. The learning of a foreign language was viewed by the Direct Methodologists as analogous to the language ______ , and the learning processes involved were often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an associationist psychology.29. The Cognitive Approach holds that learning a language is a process of acquiring ______ control of the phonological,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patterns of a second language, largely through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se patterns as a body of knowledge.30. In his research of the theory of systemic linguistics, Halliday made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the study of ______.31. 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identifies self-confidence, ______ and anxiety as the three affective variables related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32. When teaching grammar in the Oral Approach, the teacher usually helps the students to learn some grammatical points over a relatively long time instead of giving them a heavy indigestible dose of ______.33. The Natural Approach holds that learned language knowledge has primarily a ______ function.34. One impetus for the procedures of grammar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in teaching Latin was brought about by the ______ needs of European countries.35. The Notional-functional syllabus focuses on ______ as the organizing elements of English curricula, whereas the structural syllabus regards grammatical structures as the organizers.36. According to behaviorists, learning consists of stimulus-response ______ , and is described as the formation of association between responses.37. ______activities require the learners to take part in communication which involves personal experience and emotions.38. According to Piaget, thought or thinking has its origin in actions physically performed and then ______.39. A group of German psychologists used the word Gestalt, which is approximately in the meaning of “_______ shape” to name their school of psychology.40. The cognitive theory suggests that language acquisition involves constant practice until ______is achieved.III. Matching: (10%)Directions: This section consists of two groups of pairs listed in two columns, A and B. You are to match the one marked ①, ②, ③, ④ or ⑤ in Column A with the one marked a, b, c, d or e in Column B. One point is given to each pair you match correctly.41. A.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
B.Objective
①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a.To help learners to get a practical command of the four basic skills of 1anguage
②The Direct Method
b.To enable the learners to use the target language communicatively
③The Oral Approach
c. To foster the learners’ ability to
communicate in the target language
④The Audiolingual Method
d.To enable the learners to read and translate
the literature of the target language
⑤The Cognitive Approach
e.To develop in the learners the same type of abilities possessed by the native speakers
42.
A.Historical Events
B.Occurrence Time
① The Army Specialized Training Program (ASTP) was established
a.in 1957.
② The 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 was passed in the U.S.A.
b.by the mid-1950s.
③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launched its first satellite of the earth
c.towards the end of 1950s.
④ The American approach to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became Audiolingualism
d.in 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