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va视频,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兄弟鬩于墻

兄弟鬩于墻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兄弟鬩于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兄弟鬩于墻范文第1篇

1.容易被寫錯的漢字數字:“二〇一二年”經常被誤為“二零一二年”。阿拉伯數字“0”有“零”和“〇”兩種漢字書寫形式,兩者不能混用,涉及編號時應該寫作“〇”,用作計量時該寫成“零”。

2.容易被寫錯的書名是莫言的《天堂蒜薹之歌》,常被誤為《天堂蒜苔之歌》。蒜薹是大蒜的薹,嫩的稱蒜苗,是人們喜歡吃的蔬菜之一。而“苔”則是苔蘚植物。有人誤以為“苔”是“薹”的簡化字,以致把“蒜薹”寫作“蒜苔”。

3.容易糾纏不清的法律詞語是:“酒駕”和“醉駕”。人們常常把“酒駕”誤為“醉駕”?!熬岂{”是酒后駕駛,指每100毫升的血液中酒精含量超過20毫克但不到80毫克;“醉駕”是醉酒駕駛,指每100毫升血液中酒精含量等于或大于80毫克。兩者的法律后果不一樣。

4.經常被寫錯的引語是“兄弟鬩于墻”。去年中日之爭發(fā)生后,網民紛紛引用古語“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來說明情勢,但不少網文都寫成了“兄弟隙于墻”。這句古語出自《詩經》,一般用于比喻“內部雖有分歧,但能團結起來對付外來侵略”?!棒]”音xì,義為爭吵,不能寫成“間隙”的“隙”。

5.容易被濫用的網絡詞語是“某某哥”?!案纭弊质墙陙淼牧餍杏谜Z,原本含有親熱調侃的味道,眼下逐漸出現(xiàn)濫用的傾向。例如,在報道捕捉悍匪周克華的新聞時,有媒體就將其稱為“爆頭哥”,化殘忍為一笑,顯得很不得體。

6.新聞報道中容易讀錯的詞是“發(fā)酵”?!鞍l(fā)酵”本指復雜的有機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比喻事物受外力影響發(fā)生某種變化,例如“爭端再次發(fā)酵”“韓日島爭連續(xù)發(fā)酵”。“酵”字歷史上有兩種讀音“jiào”和“xiào”,現(xiàn)在根據《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統(tǒng)讀為“jiào”。

7.法制新聞報道常被混淆的是“囹圄”和“囫圇”。詞形相近所致。去年某影星在一份因兒子吸毒而代其道歉的網絡聲明中就表示兒子“目前身陷囫圇”?!班蜞簟币馑际潜O(jiān)獄,而“囫圇”意思是完整、整個兒的,常見成語是“囫圇吞棗”。

8.“皇后”不能被寫成“皇後”,這是古裝影視劇中經常出現(xiàn)的錯誤?!昂蟆弊衷妇鳎曛浮熬鞯钠拮印?,和“前後”的“後”是兩碼事。

兄弟鬩于墻范文第2篇

俗話說,男女搭配,干活不累。那也得看怎么搭配,搭配不當,照樣累人。有兩個現(xiàn)象不知你注意過沒有:一是跳舞,在舞廳或廣場上跳交誼舞,夫妻舞伴有,但不多見。二是打球,在體育館打排球、網球或羽毛球,若是男女混合雙打,夫妻各為一方配對時,一旦出現(xiàn)失誤,丈夫就會埋怨妻子,妻子反而怪罪丈夫,以致慪氣上火,意興闌珊,這球還能打下去嗎?

答案是:能!不過要改變一下雙打陣營。方法很簡單,就是交換配偶。由于同盟是對方配偶,理應客氣尊重。即使失誤責任在彼,也不好意思嗔怪,而是把問題淡化了,鼓勵同盟努力加油。這樣一來,雙方配合協(xié)調,打得心情舒暢,埋怨之聲也就消逝了。推而廣之,凡是需要配對雙打的游戲大多如此:夫妻搭配,雙方都累;夫妻換位,勁頭加倍。比照以往那些常見的定律命名,這一現(xiàn)象或可稱作“夫妻換位效應”。

這一效應說白了很容易,原理也不復雜,但卻值得深入反思。俗話說,夫妻原本是冤家,不是冤家不聚頭。這是從緣分上說的,指的是前世有緣,后世相聚,是結緣而不是結怨。在戲劇、小說、曲藝等文學作品中,通常會把親密的人昵稱為“冤家”。那么在平常的夫妻游戲中,“冤家”為什么會成為“怨家”了呢?原因就在于是家人,不大講究方式,動輒直言相向。對外人就不同了,由于礙于情面,關乎形象,即便是對方失誤,也不會當面責備。若從心理學角度審視,夫妻之間知根知底,在心理上不設防,言行上無遮攔,且期望值較高,出現(xiàn)過失往往會斤斤計較、相互埋怨。但到了社交場合,面對親朋好友特別是陌生人,就會有所顧忌,不經意間就戴上了面具,以求維護自己的形象和尊嚴。

人類有個通病,越是親近的人越沒耐心,越沒禮貌,越容易任性、發(fā)火,以至于苛刻挑剔,吹毛求疵。常言道“是親三分向”,那是在外邊,回到內部則不盡然,所以有“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之說。在兩性關系中,熱戀時親密無間,成家后親密有間,原因也在這里。所以古人提出,相敬如賓才能鸞鳳和鳴。漢朝梁鴻與孟光的故事,則是相敬如賓的最好注腳。夫妻之間也要客氣,絕不是虛偽客套,而是相互包容,相互尊重,缺乏包容與尊重的感情是脆弱的,經不起風吹浪打,也不可能天長地久。

(摘自“大公網” 圖/傅樹清)

兄弟鬩于墻范文第3篇

史料大致可心分為文字史料和圖片史料兩大類。文字史料就是用文字記錄的史料,包括原始史料(如詩歌、小說、戲劇等文藝體裁中反映歷史的史料),圖片史料即以圖片形式反映的史料,包括文物圖片、歷史地圖、想象圖、數據圖表等。

史料在教學中有什么作用呢?筆者認為,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歷史教學必須從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入手。教材中的史料,不少內容生動有趣,讀來感人,可以成為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誘因。例如,講,教材中有一幅對聯(lián):“萬壽無疆,普天同慶,三軍敗績,割地求和”。此聯(lián)為當時一位愛國人士所撰,題于京師城門,諷刺慈禧不顧民族利益大搞慶典的丑惡行徑。諸如此類具有吸引力的史料,教材中比比皆是。此外,教材中還編輯了大量的壁畫、陶俑、石刻、古幣、遺址等圖片,都能激發(fā)學生濃厚學史興趣,從而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增強歷史感

歷史教學應具有的特點便是濃郁的歷史感,即,“使歷史變活”。適當引用古人的原話和古籍原文,可以增強歷史感,使歷史教學富有時代氣息。講述史料,看似增加了難度,裨上簡化了教材內容。例如,講述西漢王國問題,引用晁錯關于“削藩”的建議:“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徊幌?,反遲,禍大”。這段話僅22個字,但卻把削藩的必要性闡述得既深且透,把西漢王國“尾大不掉”、分裂割據的情形,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再如,講述林則徐禁煙,引用他的:“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這句話,把這位民族英雄堅決禁煙的態(tài)度、性格和風范充分表達出來了??傊?,歷史教學中引用一句原話、一段原文,能把歷史感渲染得濃濃的,使學生感覺到聽歷史課如飲陳年佳釀,回味悠長。

三、提高領悟能力

歷史知識最根本的特點就是過去性,中學生理解歷史、領悟歷史的能力較差,嚴懲制改了歷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史料能比較生動地反映歷史的本來面貌,拓寬學生知識視野,幫助學生領悟歷史,從而培養(yǎng)思維能力。如講述近代英國對印度的掠奪,可引殖民頭子克萊武在英國議會的講話作為史料??巳R武說:“富庶的城市在我們腳下,強大的國家在我的手中,在我一人面前打開了充滿金條銀綻、珍珠寶石的寶庫。我統(tǒng)共取了20萬英磅,諸位先生,直到現(xiàn)在,我還奇怪自己為什么那樣客氣呢”。克萊武的這一“自供”,當然十分,但可以使學生較深刻地認識殖發(fā)主義的殘酷,有助于對殖民主義的理解和領悟。又如,講述19世紀末中國被列強瓜分的形勢,在指導學生新聞記者教材同時,讓學生看教材中《時局圖》,該圖反映瓜分形勢,生動形象,直到“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的作用,彌足珍貴。文字講述,圖片證實,二者結合,學生自然會對“瓜分狂潮”有更深刻的領悟。

四、培養(yǎng)探究精神

歷史教學要讓學生成為思想的人,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思維能力,而史料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教學中讓學生直接新聞記者史料,接觸各種歷史文獻,介紹各種說法、觀點,可以使學生對歷史進行直接的探究。通過分析各種史料,思考這些史料是什么人、什么時間,為什么和怎樣做出的,其證據的可靠性、權威性如何?從中反映出作者什么樣的觀點和背景?這些史料是對事件敘述的全部依據嗎?等等。學生經過一番探究,避免了死記硬背教材結論的弊病,加深了對歷史的理解,促進了歷史思維的發(fā)展。例如,有位學生新聞記者湖北去夢秦簡中的《田律》,發(fā)現(xiàn)它還是一部非常具體的環(huán)境保護法。因為《田律》規(guī)定:“從春季二月開始,不準進山砍伐林木,不準者塞林間小道,不到夏季不準入山采樵,不準捕捉幼鳥或搗鳥卵,不準毒魚,不準設置誘捕鳥獸的網罩和陷井?!睋?,他認為《田律》是世界上第一部環(huán)保法典,是我們文明古國的驕傲!這位學生在新聞記者史料中表現(xiàn)出的可貴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是值得稱贊和提倡的。

史料教學不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教學質量的提高都有積極的作用,那么在教學中,我們應該注意哪些方法呢?大致說來,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逐句過關,講清難點。

對于教材中的重要文字史料,教師要指導學生“細嚼慢咽”,逐句過關。對一些冷僻的讀音,難懂的典等細節(jié),教師要給與講解。對于圖片史料,教師要引導學生識圖,幫助學生分析,講清讀圖重點。例如,教材摘引了《》中的一段:“大家都應當有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的真誠覺悟…..”“兄弟鬩于墻”是什么意思呢?原來它出自《左傳》,“鬩墻”指在家里爭吵。這里喻指國共兩黨關系。像這樣的問題,教學中不宜一而過,而要細細講清楚。再如,《時局圖》,每一種動物代表哪個國家?代表德國的到底是“腸子”還是毒蛇?教師都應當引導學生一一弄懂,而不是走馬觀花。

(二)精心設問,培養(yǎng)能力

對史料的理解和把握,通常要通過讓學生解答有關問題的形式來培養(yǎng)。教材中的史料,少部分配有思考題,大部分則沒有。教師應圍繞教學要求,設計一些高質量的問題,從而激發(fā)學生新聞記者史料的興趣,啟發(fā)他們積極思考。例如講明末農民戰(zhàn)爭,教材提到均田免糧口號,又配了一首民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對此,教師可設計一組問題:“為什么要開了城門迎闖王?均田免糧口號居農民戰(zhàn)爭中起了什么作用?口號能否實現(xiàn)?為什么?然后,在教師指導下,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分析討論,從而引發(fā)學生一連串的活動,在思維中完成了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

(三)適當補充,加深理解

兄弟鬩于墻范文第4篇

別小看題目,好題目不僅能夠體現(xiàn)作者非凡的詞語驅動能力,也能夠給讀者帶來非常深刻的印象。

如果我們隨意敷衍一下,可以隨手寫出以下題目:

《命運無?!?、《命運需要改變》、《態(tài)度決定命運》、《習慣決定命運》、《在命運面前掙扎》、《命運不會主宰人生》……

無須多舉,這些題目無疑顯示出一種庸態(tài)。讀者一看,大致就能對文章有個八九不離十的“了解”。這些“面孔”平板、鈍滯,缺少內蓄,“刺激”讀者眼球的智性。那么怎樣才能發(fā)掘出非凡的“智性”呢?

這就需要煉字與煉意的復雜“絞壓”??雌饋砗妙}目就是一個個字的組合。但是這些字是怎么被“攫取”到的呢?它需要哪些基本構件與程式運作呢?

先是從“意”上著眼?!懊\”所牽動的人物和事件要盡量多的出場。這里的“命運”不是一般內蘊上的指稱,它的著眼點在于那些具有獨特品貌與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以人物為例,所列舉的人物必須盡可能的多“元”。也就是盡可能地呈現(xiàn)出命運的多“味”與多“棱”。我們把目光投向歷史,具有這些品性的人物很多,典型的如屈原、項羽、韓信等。他們悲劇的命運色彩是很濃郁的。悲劇因為多在結局發(fā)生,這就構成了命運的一般情節(jié)上的起伏。但是由于這種“起伏”過于顯而易見,讀者對此所形成的穩(wěn)定性的經驗判斷,不大容易“刺激”讀者的閱讀神經。所以最好挑選一個比較“中性”的人物。最后我選中了諸葛亮。諸葛亮的形象是光彩照人的,似乎是智慧的化身。這是讀者所形成的共識。這個“共識”意味著對讀者來說潛藏著陌生化的可能。

當我們確定了“意”這個對象的指定后,我們就要開始對這個對象的存在進行“甄選”與“提粹”?!熬瞎M瘁,死而后已”是諸葛亮的發(fā)“光”的一面。我們所要挖掘的是他的“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的悲壯的一面。這一面潛伏著,我們把它挖出來推敲,作為審視諸葛亮命運的一個角度,就可能掘出新意出來。

當我們對著“諸葛亮的命運”進行端詳時,就會發(fā)覺,我們往往陷入了一場詞語迷宮。我們在詞語的海洋里左沖右突,以尋找詞語的最佳搭配與智性對撞。但是這種對撞又不是混亂的,而是有序的。這個“序”就是對表達核心的凝神端視:

命運――諸葛亮――六出祁山――先帝遺愿未實現(xiàn)――恢復漢室成泡影――壯志未酬――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悲劇色彩

面對這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智慧化身的命運,我們該提煉出怎樣的詞語精粹才能用在“命運”這個話題上呢?我們常說命運無常,充滿著某種神秘色彩。那么究竟是什么讓這位智慧之神在命運面前“失算”了呢?難道真的如他的名言“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那般無奈嗎?命運真的不可捉摸、神秘莫測嗎?

誰替孔明滅了燈?

眾里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誰替孔明滅了燈?”這就是我們最后尋找的關于“命運”話題作文最為別致的題目。

諸葛亮,字孔明。在《三國演義》里,孔明是諸葛亮的另一代稱。這個題目妙在“孔明”和“燈”的組合上。這兩個詞語聯(lián)結起來就是“孔明燈”。而“燈”是光明、理想、志愿、向往的代名詞。諸葛亮最終沒有完成先帝(劉備)恢復漢室的宏偉志愿,病死在五丈原,那盞為孔明祈福的主燈也被魏延的突然闖入而熄滅了。誰替孔明滅了燈?質問的語氣表達了對命運無常的概括。

詞語的智性體現(xiàn)在“孔明燈”這個現(xiàn)在常見的寄托放飛人美好祝愿的物件與孔明命運的“嫁接”與神會。它隱藏了“命運”的直接暴露,卻潛藏于詞語具象之內,使得這張“臉”沉蓄、內斂而又暗藏玄機,讓人過目難忘。

綜觀2014年高考全國18套作文試題,全部都是要考生“自擬標題”。因此,要擬一個新穎別致、匠心獨運的題目,無疑是對考生詞語智性表達的一個挑戰(zhàn)。讓閱卷教師眼睛一亮的好標題,毫無疑問會給自己的作文開個好頭。

以新課標卷Ⅰ為例,“山羊過獨木橋”的材料主要蘊涵著兩個思考向度,一是對比賽規(guī)則的維護,二是對比賽規(guī)則的修改。對比賽規(guī)則的維護,如果以“比賽要有規(guī)則”、“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等為題,雖然扣題,但是顯得比較平淡。相反,下面的標題就比較新穎:

有了規(guī)則游戲才好玩

弱肉強食為哪般

第一個采用直白式語言,妙在一個“玩”字,輕松活潑,把一個看似嚴肅的話題調侃一下,俏皮總蘊涵著幽默與智趣。

后一個則是把規(guī)則提升到人類社會和自然法則高度來審度,與材料本身關聯(lián)密切,“雙方相遇時,會像山羊抵角一樣,盡力使對方落下橋,自己通過”。把這個比賽置放到宏闊的自然和社會視域里,不僅深化了題旨的內涵,也開拓了標題的界面。通過疑問形式,強化了標題的具象性。

如果選擇對比賽規(guī)則修改的角度來擬題,“雙方選手相遇時,互相抱住,轉身換位,全都順利過了橋”。撇開比賽規(guī)則,從社會學角度來審視,那么這個修改的結果是“雙贏”。這是一個極容易想到的詞語。如果就以“雙贏”為標題,也不失為一個中規(guī)中矩的穩(wěn)妥之題。我們所強調的詞語智性表達的意義就在于,當自己很容易就想到的,別人也可能在第一時間內就想到。大家都想到的就不“值錢”了。對此,必須加以智性選擇,一是要盡量破常規(guī),摒俗套;二是要有具象,讓標題充滿動態(tài)感;三是要有質感,也就是要有內蘊,禁得住閱卷教師眼球的“頻閃”,具有視覺上的吸引力。就“雙贏”來說,缺乏的是具象感,具象感的存在不外乎依靠具體可感的人和物。就人來說,我們一般把視角投向歷史,于是就有這樣具象感的題目:

兄弟鬩于墻而外御其侮

假如諸葛亮不三氣周瑜

當我們把目光聚焦到“物”上去呢?我們就容易陷入這樣的悖論,競爭是大自然的本性,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因此“抱團取暖”只能相對存在,或者說只是寄予了人們的一些美好愿望而已。比如這樣的題目:

一只小羊遭遇一頭老狼時

兄弟鬩于墻范文第5篇

什么是“超距離想象”?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有“千里眼”,能“看”到千里之外別人的行蹤;有“順風耳”,能“聽”到千里之外別人的言語,甚至一聲輕輕的嘆息。這不是特異功能嗎?否。一個人沒有特異功能,卻依然能辦得到這些,那除了想象,再沒有別的辦法,這就是“超距離想象”。而這種“超距離想象”的源頭,就在《詩經》里。

張勇耀,山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山西省女作家會會員,多家報刊專欄作者。出版有散文集《會唱歌的蝴蝶》,散文小說集《風中飄過村口的影子》等?,F(xiàn)居太原。

懷念遠人:你在他鄉(xiāng)還好嗎

“思詩”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個大類。古代男子因為求學、游歷、服役等種種原因,總是會離開家鄉(xiāng)去往遠方,而當時沒有手機、QQ之類的通訊工具,寫封書信也不容易寄到,所以常常一走三五年沒有音訊。“思婦”就是這樣產生的。“自伯之東,首如飛蓬”的自毀形象,“年年春草綠,王孫歸不歸”的期盼問訊,“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的失落惆悵,都是思婦生活和內心世界的真實反映。而《詩經》中有一首詩更為神奇,詩中的女子,“看”到了丈夫的所在,“看”到了丈夫的現(xiàn)狀,還“聽”到了丈夫的嘆息。這首詩,就是《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

采采:采呀采,“非一采也”(朱熹《詩集傳》)。卷耳:一種植物,也叫耳,葉如鼠耳,叢生如盤。頃筐:名詞,淺筐,很容易滿的那種竹筐。懷人:思人。置:舍,放。周行(háng):大道。這是“超距離想象”的背景:一個女子在背著淺筐采卷耳,采呀采呀,半天也采不滿一個淺筐。為啥?因為在思念著遠方的丈夫,無心采摘,最后索性把淺筐丟棄在大路旁。

不管采卷耳的事啦,停下來,專心地想象那遠方的人:

陟彼崔嵬,我馬虺。我姑酌彼金,維以不永懷。

陟(zhì):升,登。崔嵬(wéi):有石的土山,也指山高不平。虺(huī tuí):疲極而病。姑:姑且。(léi):器名,青銅制,用以盛酒和水。永懷:長久思念。這位懷人的思婦,越過千山萬水,“看”到了遠方的丈夫牽著馬兒攀上了高高的土石山,馬兒疲極而病,人又情何以堪?丈夫在土山上無奈地嘆息,故鄉(xiāng)路遠,馬兒疲病,如何回得去?暫且在這青銅壺中斟滿酒,以慰我長久的離思與憂傷。

一定是這樣的,思婦堅信自己的判斷。因為只有這個原因,才會使丈夫回不了家。當自己遙望丈夫所在的方向時,丈夫也一定在一座小山上張望故鄉(xiāng)。丈夫以酒解愁,思婦遙遙相勸:“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保重身體要緊呀。

時間還早,思婦繼續(xù)著自己的“白日夢”。鏡頭轉換,思婦看到,丈夫又登上了更高的山岡,而馬也病得更厲害了: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山脊曰“岡”,高岡就是高高的山頂上。玄黃:又黑又黃,指馬兒因疲病而毛色雜亂不純,即病極而變色,聞一多解釋說是“五色無主”,也就是馬因疲病而兩眼發(fā)花,金星亂閃,視線模糊。兕?。╯ìgōng):野牛角做的酒杯。思婦“看”到:丈夫登上了高高的山岡,馬兒因疲病而毛色雜亂,丈夫自己也疲憊不堪。丈夫在高高的山岡上遙望家鄉(xiāng),看看一邊的病馬,心里焦慮,不知何時才能回去。暫且借酒澆愁,把酒斟滿用野牛角做的酒杯,痛飲,以慰我長久的思念與悲傷。

思婦的心更加沉重。怎么會這樣?還是要多多保重呀,不要因為思念而損傷了身體。

大約時間已至黃昏,思婦整頓心情,讓想象再次出發(fā)。也許這次會有美好的場景出現(xiàn),但情形似乎更糟糕了:

陟彼矣,我馬矣!我仆矣,云何吁矣。

(jū): 有土的石山。(tú):馬因病不能前行的樣子。(pū):人病不能行的樣子。吁(xū):憂愁而嘆息的聲音。思婦“看”見:丈夫艱難地攀上亂石岡,馬兒已累得倒在一旁,仆人也精疲力竭。這真是,歸心似箭,馬兒和仆人卻都不給力,非我不為,是不能啊!現(xiàn)實情況不允許我回家啊!“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歸心一日千里,腳下寸步難行。借酒銷愁愁更愁,不喝了。丈夫只能對天長嘆,愁思綿綿。

就是這樣一首“超距離想象”的詩,讓我們體味了“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真切場景。詩人從對方著筆,假想丈夫在返回途中騎馬過岡等情景,拋開自己想念的痛苦不說,卻想象身處異鄉(xiāng)的丈夫怎樣思家憂傷,代為言說,用意曲折。然而,丈夫的思念是虛,女子的思念是實。雖不寫女子的思念之苦,讀者卻愈能感受到她的思念之苦??芍^寫法獨特,想象奇妙。

明代學者沈守正《詩經說通》中寫道:“通章采卷耳以下都非實事,所以謂思之變境也。一室之中,無端而采物,忽焉而登高,忽焉而飲酒,忽焉而馬病,忽焉而仆,俱意中妄成之,旋妄滅之,繚繞紛紜,息之彌以繁,奪之彌以生,光景卒之,念息而嘆曰‘云何吁矣’??梢姂讶酥甲哉?,而境之所以假設也。”

當代學者程俊英《詩經注析》中寫道:“《卷耳》,真可以說是‘視通萬里’了。想象不僅能擺脫時空的限制,還有寄托和激感的作用?!毒矶分性娙说母星?,均通過想象曲曲泛出。想象越豐富,感情越深切;想象對方越周至,感情越細膩。盡管想象中的景狀均屬虛構,但所表達的感情卻是那么真摯?!?/p>

兩位學者都強調了《卷耳》的想象之美、之奇。我們也不妨想象一下:女子想象中的丈夫是如此疲累悲傷,想歸家而不能,自己又如何能打得起精神去采卷耳?只待日落天黑,女子背著沒有采滿的淺筐,一個人孤獨憂傷地回去。

遠人的懷念:親人你在說什么

其實,不只有在家的人思念遠游在外的人,遠游或行役在外的人,同樣在思念著故鄉(xiāng),思念著親人,所以就產生了另一個類別的詩歌:羈旅行役詩。

《詩經》中最動人的羈旅行役詩,莫過于《魏風?陟岵》。那是一個在外行役的男子,遠望家鄉(xiāng)的方向,以“千里眼”“順風耳”,“聽”到了父親、母親、兄長說的思念自己的話。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夙夜無已。上慎旃哉,猶來無止!

陟(zhì):升,登。岵(hù):有草木的山。予子:我的兒子。這是歌者想象中父親對自己的稱呼。上:通“尚”,希望。旃(zhān):之,作語助。猶來:還是歸來。詩人登臨草木蔥蘢的山岡,遠遠張望自己的父親。在想象中,他“聽”到了父親正在這樣說:“我的兒子正在行役,早晚不停。希望我的兒子謹慎平安,盡早歸來,不要停下歸來的腳步?!?/p>

在詩人的想象中,自己思念父親,父親也正在思念自己,而且說著希望自己保重身體、早日歸來的愿望。而這又何嘗不是自己的愿望呢?早日歸家,早日見到父親,幫父親種植桑谷,減輕父親的勞累,還能和父親開一些調皮的玩笑,讓父親在沉悶勞累的生活中有些許的愉悅??墒?,什么時候才能回去呢?

想過了父親想母親。母親正在說什么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夙夜無寐。上慎旃哉,猶來無棄!

屺(qǐ):無草木的山。季:兄弟中排行第四或最小的。這次,男子登臨的是荒蕪的山岡,連草木都沒有。可行役途中,不是常常有這樣的山嗎?荒涼冷寂,光禿禿,一如自己無著落的心。行役的男子遠望家鄉(xiāng),看到了自己的母親。母親正在說什么呢?她說:“我的小兒子正在行役,沒日沒夜地不能睡覺。希望我的孩子謹慎平安,盡早歸來,不要忘記家中還有思念你的母親?!?/p>

未必真的“夙夜無寐”,但在因思念母親而生的想象中,一定比實際情況要嚴重得多。母親的心,總是那么細膩柔軟。行役的男子在心里默默地回答:母親啊,兒子怎么會把您遺忘?我一定會保重身體,不讓您惦記,早日回到您的身邊!您也要多多保重啊,等著兒子歸來。這樣的回應,可謂真實自然。

家中除了父母,還有兄弟姐妹。他們又在說什么呢?行役的男子“看”到了兄長,“聽”到了他的話。

陟彼岡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猶來無死!

偕:相同,一樣。登臨山岡,遠遠看到了自己的哥哥。他“聽”到哥哥在這樣說:“我的弟弟在行役,白天黑夜都是這樣。希望他能謹慎平安,早日歸來,可不要戰(zhàn)死他鄉(xiāng)啊?!薄对娊?小雅?常棣》中說:“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薄靶值荇]于墻,外御其侮?!毙值苋缡肿?,一起玩耍一起勞作,一起承歡父母膝下,一起孝敬父母。如今兄弟服役在外,兄長在家,怎能不擔憂牽掛?

看來這位男子還沒有結婚,沒有妻子和孩子,否則這詩還會再增加兩節(jié)。

古人有言:“遠望可以當歸,長歌可以當泣?!比俗有幸郏确撬加H情急,不會登高望鄉(xiāng)。登高望鄉(xiāng),望見的是自己的親人。目光翻山越嶺,思緒翩翩萬里,內心進行著“超距離想象”。這樣獨特的視角,讓這首羈旅行役詩魅力獨具,有著震撼人心的表達效果。而父親的“猶來無止”,囑咐他不要長期滯留他鄉(xiāng),語氣里既有父親的關懷,又有不失身為父親的曠達;母親的“猶來無棄”,叮嚀這位小兒子不要拋棄親娘,這更多地從母親這邊出發(fā),表現(xiàn)出難以割舍的母子之情;兄長的“猶來無死”,直言祈愿他不要埋骨他鄉(xiāng),強烈表現(xiàn)了手足深情及對青春生命的愛惜和珍視。人物語言符合人物身份,體現(xiàn)了一種細節(jié)之美。

超距離想象:身在此而心在彼

漢代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寫作的“神思”“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詩經》中的《卷耳》《陟岵》,正是這樣的“思接千載,視通萬里”之作。而“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原因,是因為懷人和思鄉(xiāng)。思之愈切,越希望知道對方現(xiàn)在的處境,越希望“君心似我心”。

《卷耳》在后世的詩歌中所引發(fā)的,是一場“人在此而心在彼”的“魂不守舍”病。唐代詩人張仲素《春閨思》寫道:“裊裊城邊柳,青青陌上桑。提籠忘采葉,昨夜夢漁陽?!边@首詩所取的,就是《卷耳》中“置彼周行”,心隨人去的意境?!皾O陽”,自然就是戰(zhàn)場,丈夫所在的地方?!白蛞箟魸O陽”而今日“忘采葉”,那是因為今日依然沉浸在昨夜的夢中,眼前歷歷呈現(xiàn)著漁陽戰(zhàn)場的情景,呈現(xiàn)著丈夫征戰(zhàn)的場面,也許比“我馬虺頹”“我馬玄黃”還要慘。丈夫未必能登得上高岡,但一定也在每一個夜晚,望著明月,或聽著歌吹,然后“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

唐代詩人孟郊《征婦怨》則寫道:“漁陽千里道,近于中門限。中門逾有時,漁陽常在眼?!币驗橄嗨?,天涯變成了咫尺,“千里道”都“近于中門限”,抬眼就可以看見,抬腿就可以走到。無數次地邁過中門限,丈夫所在的漁陽就常常出現(xiàn)在眼前。唐代詩人沈期的“可憐閨里月,常在漢家營”表達的也是這種境界。

唐代詩人張潮有首《江南行》,其中有云:“妾夢不離江上水,人傳郎在鳳凰山?!币詾檎煞驎慕蠚w來,于是夜夜夢江,卻聽到了丈夫已到鳳凰山的消息。不知人已去,空有夢相隨。而夢中的“他”時而在水,時而在山,行蹤不定,又不寄語,往后便是夢中也無處尋覓了。家中的人思念遠方的人,希望對方行蹤有定,自己的夢也得以有固定的場所,從而“見”彼之思亦如己,便是最大的安慰,然而如若行蹤都不能確定,“夢”也無法相隨,豈不更為傷懷?

家中人如此,行役人也如此;女子如此,男子也如此。這就是“懷人”的共同主題。

遠行在外的人,也常如《陟岵》中的男子般,因思鄉(xiāng)、思親人而“身在此而心在彼”。正如白居易在《獨望驛臺》中所寫:“兩處春光同日盡,居人思客客思家?!奔胰怂寄钸h游客的時候,遠游客也在思念著家鄉(xiāng)和親人?!皟商幋汗馔毡M”便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千里共嬋娟”一般的共同情懷了。而白居易還有一首《邯鄲冬至夜思家》,將這種情懷表現(xiàn)得更為真切:“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弊约涸诤愺A里燈前獨坐,便想著家中同樣的夜晚,家人也在深夜靜坐,聊著遠行的人,現(xiàn)在到了哪里,正在做什么,生活情況如何,是否想著家人,何時歸來等等,也許還會聊到遠行之人的一些生活趣言趣事,并在閑談中笑起來。家中的溫馨場景,使遠行的人更覺夜深孤寂清冷,思鄉(xiāng)之情更深一層。

許多時候,“身在此而心在彼”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心靈的動態(tài),如女子“心隨人去”一樣,男子也會表現(xiàn)出一種“心隨人去”的恍惚。孟郊《歸信吟》云:“淚墨灑為書,將寄萬里親。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一封家信,帶走了自己的魂兒,突然感覺自己成了一個沒有靈魂的人,空蕩蕩地站在原處,不知所措。隋朝詩人江總的《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則寫道:“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故鄉(xiāng)籬下菊,今日幾花開?!薄靶摹迸c“形”表現(xiàn)出一種分離的狀態(tài),恨不能心隨云朵飄向故鄉(xiāng),“看”到故鄉(xiāng)籬下的盛開之狀。而在夢中登上回鄉(xiāng)路,也是不少詩人著意表現(xiàn)的一種場景。唐代詩人方干的《思江南》寫道:“昨日草枯今日青,羈人又動故鄉(xiāng)情。夜來有夢登歸路,不到桐廬已及明?!笨吹蕉斓目莶萦珠_始綠了,羈留在遠方的游子也動起了思念故鄉(xiāng)的感情,夜里夢見自己踏上了回鄉(xiāng)的道路,在夢中還沒有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夢就醒了!真是遺憾,再晚一會兒醒就好了,他一定能見到家里的親人,至少可以看到家鄉(xiāng)的野外開著的花。

柳永的《八聲甘州》,抒發(fā)的也是這樣一種情懷,游子思鄉(xiāng),相信妻子也正在思念自己:“想佳人,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痹~人似乎穿越時空,“看”到了妻子“妝樓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體驗著“過盡千帆皆不是”的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