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魯迅的名言句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聯(lián)系生活;溝通舊知;舉一反三
蘇教版教材第七冊練習五 “讀讀背背”板塊中的內(nèi)容,都是圍繞“讀書、學習”這個主題選遍的。備課時,我想只要讀讀、背背、議議,大致弄懂詞語和句子的意思,熟讀成誦就足夠了。誰知,上課之初的意外,讓我改變了教學思路。
下午,班主任把新來的《兒童文學》放給孩子們。當時學生們驚喜萬分,一時間七嘴八舌地議論起來。我連說了兩聲上課,教室都沒有能立刻沉靜下來。望著這種狀況,一瞬間確實很氣惱。轉(zhuǎn)念一想,何不利用這次機會,改變這堂課的教學思路呢?于是我改變了原來的教學思路,生成了下面的教學過程:
首先,就事論事,集中學生注意力
師:同學們,觀察你們手中的雜志,誰來說說雜志上都有些什么?
生:這向我們推薦優(yōu)秀兒童文學作品的。
生:上面刊登的都是我們少年兒童喜愛讀的作品。
師:我們這堂課就來談談關于讀書與學習的事,好嗎?
生:(大聲喊)好的!
其次,溝通舊知,引發(fā)積累促理解
師:看來大家都喜歡讀書。如果一個人讀了很多書,很有學問,你會用哪些詞來形容他呢?
生:才高八斗。
生:學富五車。
生:學貫中西。
師:你能說說這些詞的意思嗎?用自己的話說說也可以。
生:(學生大致理解,滿腹經(jīng)綸中的“經(jīng)綸”很多學生不理解)
師:經(jīng)綸是指整理過的絲縷,在這個成語里比喻才能。有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也就是有學問的人氣質(zhì)很好,有一種由內(nèi)而外的書卷氣息。你還想到哪些詞,是說讀書人看上去很有涵養(yǎng)?
生:儒雅溫厚。
生:溫文爾雅。
生:文質(zhì)彬彬。
師:大家知道的詞還真不少,這些詞語是說經(jīng)常讀書的人怎么樣?
生:讀書的人很有氣質(zhì),很有修養(yǎng),看上去很儒雅。
師:是的,有學問、有知識的人確實看上去就是那么謙和、那么有氣質(zhì)。讀書的人不但氣質(zhì)好,還能做出一般人所不能做的功業(yè)呢!打開書到第78頁,讀讀這8個詞,看看哪兩個詞語是寫人取得了成績或者功業(yè)的。
生:功成名就、著作等身。
師: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個成語是什么意思?
生:這兩個成語是說一個人刻苦學習后所取得的成果。
生:“功成名就”是說建立功業(y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名氣也大了。
生:“著作等身”是形容寫的書很豐富,把他的作品堆起來幾乎身體一樣高了,說明他的作品多。
師:說的很有道理??纯催@8個詞分別寫了什么?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這些成語,讀出詞的韻律感、節(jié)奏感,熟讀成誦。
師:同學們,剛才學的成語中說到的“滿腹經(jīng)綸、著作等身”的人,古今中外有很多,魯迅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近代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學家,他一生留下了800萬言的著作。你知道他為什么會取得這么大的成就嗎?
生:他孜孜不倦。
生:他堅持不懈。
師:成功的原因也許不止一個。而當別人稱贊魯迅為“天才”時,他曾經(jīng)說過的一句話,也許能讓我們明白一些。(出示名言,朗讀后引導談話)
師:魯迅就只是說“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用在工作上嗎”?你還聯(lián)想到什么?試著用他的話說說。
生: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吃喝玩樂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
生: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別人喝酒聊天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
……
師:一句話,是把哪些時間用在工作和學習上?
生:別人閑談的時間。
生:休息的時間。
生:業(yè)余的時間
師:天才都不是與生俱來的,是用勤奮和努力換來的。由此,你還想到了哪些名言?
生:“天才,就是一分靈感加九十九分汗水。”
生:“天才在于勤奮,聰明在于積累。”
生:“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最后,名人例證,深化認識潤物無聲
師:誰能用名人的事跡來證明以上的觀點呢?
生:李時珍醫(yī)生致力于醫(yī)學研究事業(yè),為了編撰出一部可靠的醫(yī)學巨著,不惜自己嘗百草,最終他寫成了《本草綱目》
生:司馬遷從小就酷愛讀史學著作,他一生都勵志編寫一部史書,自己遭受酷刑之后,仍然四處游歷,發(fā)憤寫《史記》,這部史書足有厚厚的三十萬字,可謂著作等身。
生:我還想起中國古代“聞雞起舞”、“鑿壁借光”和“囊螢映雪”的故事
……
反思與評析:
一、體現(xiàn)了編者的意圖,實現(xiàn)了教者思路、學習者思路和編者思路的有機統(tǒng)一。蘇教版很多地方的編排可謂匠心獨運,備課時,要揣摩編者的意圖,這里八個成語和魯迅名言就存在內(nèi)在的聯(lián)系,我們在教學時,要善于運用這種聯(lián)系,讓教者思路、學習者思路和編者思路統(tǒng)一起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溝通了已有知識儲備與新學內(nèi)容的聯(lián)系這些詞語和名言中,有一些對于四年級的學生耳熟能詳,如果按部就班出示成語讓學生讀讀背背,學生肯定會寡然無味,失去學習的興趣。改變思路后,以學生的已有經(jīng)驗和知識儲備為起點,整合新舊知識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教師可以利用新舊知識的鏈接,在新舊知識的連接處設置問題情境,使學生輕松、自愿、愉快地走向新知識。
怎樣把課外資源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呢?
筆者將從用精煉的詩句促進理解;用作者的經(jīng)歷點醒學生的心靈;用名言警句自然融入課堂設計三個方面進行闡述。筆者認為這也是把課外資源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的一條路。
一、用精煉的詩句促進理解
在日常教學中,用什么樣的語言引導學生理解文本值得研究。與文章聯(lián)系緊密精煉的詩句,往往既起到引領作用,又起到道理論據(jù)的作用,一舉兩得。
比如,教《有的人》這篇文章時,學生對“雖死猶生”不能夠理解。于是引用郁達夫在《懷魯迅》中的詩句進行講解?!吧溃怏w,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魯迅的死的彼岸,還照耀著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教師提問“魯迅先生去世了,為什么說更偉大呢?”學生就會想到肉體死亡而精神高尚。在分析“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边@一節(jié)時,讓學生讀“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钡囊馑肌!懊鎸Ρ娙说闹赋猓{咒,我偏偏橫眉冷對,我行我素;面對孩子,我卻寧愿像頭老牛,任他牽著跑,我都心甘情愿?!边@樣進一步請學生思考魯迅先生把孩子當做什么,由此,讓學生理解魯迅先生為了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在分析“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這一節(jié)時,把《野草》中的句子引出來?!拔易詯畚业囊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抓住“憎惡”這個詞語,使學生明白魯迅先生厭惡的是什么人,什么政府。在分析“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時,引用了馮至所寫《魯迅》中的詩句?!澳阕咄炅似D苦的行程,艱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曾經(jīng)引出你希望的微笑?!弊寣W生理解魯迅先生為什么以野草自比。
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潛心研究引導的方式方法,可以深入淺出,提高課堂效率,還可以豐富學生的心靈,增長他們的見識。用詩句引導,有一種深沉的力量在其中,這是語文課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二、用名言警句自然融入課堂設計
名言警句言簡意賅,富有深意,與課文結合起來,有時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講《桃花源記》一課時,學生提到桃花源里的人純樸、熱情。筆者這樣講到:“這里人與人之間彼此率真融洽,他在《移居》中寫到:‘過門更相呼,有酒斟之?!?,你來我往自由無拘。人們真誠相待。‘衣食當須紀 , 力耕不吾欺?!瘺]有爾虞我詐,明爭暗斗?!弊詈笠迷娋淇偨Y“人們辛勤勞作,安居樂業(yè),相互關心愛護,古道熱腸,對客人‘設酒殺雞作食’熱誠相待。這里人性歸‘真’,世無詐偽,社會必然‘淳’了,‘真、淳’必然使社會消除了污濁丑惡而歸于‘樸’了。他在 《勸農(nóng)》中寫道:‘傲然自足,抱樸含真?!妗⒋?、樸’便是陶淵明理想社會的全部,它的底蘊便是自由、幸福、舒適、寧靜而率然存真?!?/p>
接著引用李澤厚在《美的歷程》中對陶淵明的評價“只有陶淵明算是找到生活快樂和心靈慰安的較為現(xiàn)實的途徑。無論人生感嘆或政治憂傷都在對自然和農(nóng)民生活的質(zhì)樸與愛戀中得到安息?!?/p>
自然的引用會使學生在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感悟到作者的追求。
在講《壓歲錢》一課時,首先,由導入直接提出第一個問題——“著名作家南丁先生說:‘小小說是一滴水的藝術?!P者從同學們對《壓歲錢》這篇小小說的質(zhì)疑中,感到你們從這滴水中看到了五顏六色的光芒。小小的五分錢,對于你們來說不值一提,從文章中看也就能買兩根油條,為什么“我”好久沒舍得花?”
最后總結:“作者用平實的語言,借助小小的壓歲錢,這個心中之象,表達了豐富的意蘊,它壓在了我們的心里,一種酸楚,一種心動涌上心頭。讓我們從窮人的身上感受到了一種精神力量,一種人性的美好?!⌒≌f是一滴水的藝術’,一滴水中見世界,老師相信你的‘一滴水’也一定會折射出五彩繽紛的光芒?!?/p>
于是,借用名言設計出這節(jié)課的板書。這樣的設計清新自然,沒有矯揉造作之感。下圖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三、用作者的經(jīng)歷點醒學生的心靈
解讀文本要從多方面考慮,寫作背景、文本信息、作者經(jīng)歷等因素都可以考慮。這樣,可以讓我們親近作者,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
為了讓學生理解《戒煙》中父親這一形象,筆者這樣講道:“父親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入手,找到了教育的切入點。貝利說過:‘我為足球而生,就像貝多芬為音樂而生一樣?!赣H因為貝利對足球情有獨鐘,才以此為教育的突破口??芍^順情克性。”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父親,結合背景,筆者寫了一句話,并且請學生仿寫,以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比讓他們冥思苦想寫作文強得多。
所寫內(nèi)容:沒有金錢,依靠愛心和教育,他使孩子,在星光閃爍的夜空成為獨放異彩的明星;沒有足球,憑借熱愛和自重,他用襪球,在塵土飛揚的街道踢成舉世聞名的球王。
準備的句子:他如清香的蘭花,深居幽谷,用智慧與善良,為孩子點亮了心靈的燈;他如不倒的青松,高處山間,用勤奮和自尊,為自己開辟了世界之路。
學生根據(jù)他們對文本的認識也寫下了精彩的語句。
最后總結:“《學記》中說:‘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赣H這位善教者使孩子為了自己的興趣和尊嚴放棄了不良愛好。他隨時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抓住契機教育孩子。為我們上了成功的一課。希望所有的教育者,都能成為善于抓住教育契機的善教者,走入孩子的心靈?!?/p>
在上《有的人》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在品味語言的教學目標指導下,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導語:“臧克家寫詩的態(tài)度是堅忍主義的,有人稱之為‘農(nóng)民式’。寫《烙印》時,他是‘悲憤滿懷苦吟詩’;而且‘常為一個字的推敲一個人踱盡一個黃昏’他總是思考用什么字以及把它放在一個什么最恰當?shù)牡胤剑覜]有雕琢感、滯澀感?!笔箤W生思考他怎樣在語言上潛心研究。自然把學生帶入本課教學的重點。
在教《祖逖》這篇課文時,以司馬光所寫的《資治通鑒》為突破口?!按蠹叶贾辣彼螝v史學家司馬光主編《資治通鑒》,意在啟示君主‘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祖逖》這篇課文,它能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呢?在理解詞義、句意的基礎上,我們再來理解文意。”(設計意圖:了解《資治通鑒》的史學價值,引發(fā)學生對祖逖形象的思考。)總結時再回扣作者寫這個人物的目的,“司馬光用祖逖的經(jīng)歷為我們詮釋了民族精神的內(nèi)涵,‘茍利社稷,死生以之’‘祖逖“知其不可而為之’,立志北伐,看淡生死,矢志不渝。不禁讓我們聯(lián)想到了文天祥、岳飛、聞一多等為了正義和人民利益無私奉己的具有中華民族骨氣的英雄人物。就以老師寫的一首小詩作結吧!“聞雞起舞為社稷,風雨如磐因名利。無論北伐成與敗,一片真情系黎民。”司馬光以史為鏡,啟示后來者,得民心者得天下。
綜上所述,充分利用課外資源,就會使一節(jié)語文課變得厚重。這樣就會使學生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有所得,從對文本的深入研究上有所收獲,在文學欣賞上有新的感悟。
參考文獻:
[1]侯器,張傳良.語文教學資源使用的有效性分析與思考[J].廣 西教育學院學報,2009,(05).
一、重閱讀――積寫作之柴
要提高學生寫的能力,必須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每一個人,憑直接經(jīng)驗,對社會的了解總是有限的,要積累素材,也不可能樣樣親歷,這就必須學會多積累間接材料。而獲取間接材料的最有效途徑便是閱讀。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是獲取寫作范例的重要途徑。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勞于讀書,逸于作文”這是前人在讀寫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經(jīng)驗。讀書是吸收、積累的過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語言的表達方法都在不知不覺中儲存起來。一旦需要,這些儲存就會蜂擁而至,跳出來供你應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隨手拈來,不費思索而順理成章,進而推陳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達得生動、完美。多讀的確是一條通向?qū)W好寫作的成功之路。當今社會是信息的社會,每時每刻都有很多信息通過各種媒介在流動著。
而當代中學生的生活閱歷較淺,因而就必須每天閱讀,獲取和貯存信息,造成一種勢能,使胸中有故事。材料積累到一定量,就會轉(zhuǎn)化為創(chuàng)造能力,從而產(chǎn)生不吐不快的寫作欲望。我曾向?qū)W生推薦一些有益的書籍,并廣泛開展“每日一讀”,“流動圖書室”等活動,從而使學生擴大了閱讀面,增加了閱讀量,積累了豐富的寫作素材,因而有了寫文章的積極性。連大文豪魯迅先生說起自己的寫作體會,也是這樣強調(diào)的:“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說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練習,此外并無心得或方法?!币虼耍綍r讓學生堅持閱讀,從書中汲取廣博豐富的間接材料,并且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記下來是非常必要的。
讀書除了能積累間接材料之外,還可以通過摘抄來積累語言材料,象名言警句、好詞妙句、詩詞名句等等。好詞妙句可以讓學生自己從所讀的文章里選擇,名言警句和并記錄下來。詩詞名句就有必要規(guī)定一定的主題。如古詩中寫春的詩句、與友情有關的句子、寫到鄉(xiāng)愁的句子等,還有關于勤奮的名言、關于珍惜時間的名言、關于人生的格言等等。只要每天積累一點,持之以恒就能形成一個語言材料的寶庫。
二、 積素材――抓寫作之火花
古詩云:“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币虼酥笇W生積累生活中的點滴感受,是為作文提供內(nèi)容的活水源泉。有了這股活水,不愁沒有好素材。如史鐵生這一類經(jīng)歷型作家,他們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寫作學習,甚至沒有受過多少學校教育,但他們積累了豐富的人生經(jīng)歷,有厚重的情感體驗,再加上自己廣泛的閱讀,厚積薄發(fā)。寫出了許多感人的作品。我們的學生天天生活在校園與家之間,范圍很小,經(jīng)歷方面也很簡單,平時再不注意積累,作文自然內(nèi)容空洞,沒有新意。
我們應教會學生觀察生活,不僅要用眼睛去看,更需要用心靈去體會。我們還得把這些要求落實到具體的做法中去,這才能有效地督促學生去做,才能檢查做的效果如何。我采取的辦法是要求寫觀察日記,但不強求天天記,而是覺得新鮮、有趣、有所感的才記下來。為防止有的同學偷懶,還規(guī)定每星期不少于一定的字數(shù)。并且以此代替了傳統(tǒng)的周記。
在日常教學中,還經(jīng)常提醒同學們注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的變化。例如季節(jié)更替了,我們身邊的自然景物有什么變化,身邊的人們又有什么變化。在這樣的提醒下,同學們原來熟視無睹的校園、街道、花園;老師、家人、同學、路人等等似乎都有了新的面貌、新的內(nèi)涵。例如這次入冬以來,我市先是下了幾場冷雨,轉(zhuǎn)晴后又一連降了幾個早晨的大霧,我及時提醒學生注意天氣的變化給周圍環(huán)境帶來什么變化。同學們興趣盎然,多數(shù)注意到了花草樹木等自然景物的變化,還寫到人們穿的衣物不僅多了,連顏色也變得以深色為主。而且,我還會布置一些能督促學生留心觀察社會生活,積累素材的作業(yè),如周末要求他們到街上觀察行人,然后寫三個不同職業(yè)的人,或是觀察逛書店的人和逛超市的人群有什么不同,又或是記錄商販們推銷的手段等等。
三、 凸個性――點寫作之火苗。
文貴于情,情貴于真,真情實感才能打動人心。作文有了真情實感,便有了鮮活的生命。葉圣陶先生說作文要“求誠”,即要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 所謂“誠實的自己的話”就是有什么說什么,或者是你怎樣想,怎樣感,筆下便怎樣寫。李白浪漫豪放的詩是好的,李清照憂愁痛苦閑的詞也是好的,正是因為他們的所作都反映了真實的內(nèi)心,都用真情實感打動了讀者的心。所以我們提倡學生寫真實的內(nèi)心世界。這樣寫起來比較容易下筆,寫出的作品也容易打動人心。學生的內(nèi)心世界是豐富的,不帶有一點微瑕把這份難得的真實坦蕩地呈現(xiàn)出來,作文便有了血肉,有了生命。
真實是個性,個性是真實。個性是作者的風格,是作文的氣質(zhì)。文章有了個性,才有特色,才有創(chuàng)新。我們鼓勵學生張揚個性,開掘自己心靈深處的金礦,捕捉自己生命世界里的靈光。好的文章正是因為涂抹了個性化的色彩,才有了與眾不同與感人至深的力量。有了個性,文章便會閃耀出創(chuàng)新的光輝。因此,在學習寫作方法、技巧的同時,培養(yǎng)個性,發(fā)展個性,努力在作文中展示個性,是提高作文質(zhì)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孩子的世界自有他的酸甜苦辣,只要他們能夠用自己的表現(xiàn)方式把它寫下來,能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樣作文對學生來說都應該叫好作文。在作文評價中,我們一定要肯定成績,抓住學生思想的火花進行啟發(fā)、引導、鼓勵,讓學生敢說敢寫,放開手腳。在作文中,有些學生的習作并不見佳,但在用詞、組句方面有一點值得學習和借鑒的,我們也應該給予贊美,激發(fā)其創(chuàng)作的興趣。
五、變鉛字――燃興趣之火焰
推薦發(fā)表文章是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作興趣的一個好方法。每次作文,我要求學生以真對待,選出一些較佳習作,在班內(nèi)傳閱欣賞,向我校??陡澹⒓耐恍﹫罂s志以期發(fā)表,這樣,不僅鼓勵了學生創(chuàng)作的興趣,讓學生感到作文的分量和成就感,大大提高他們創(chuàng)作的積極性,而且以點帶面,帶動了整個班的寫作興趣。點燃了學生寫作的興趣之火,而且越燒越旺,發(fā)出奪目絢爛的光輝。
那么,怎樣使文句意蘊豐厚呢?
一、形象中蘊含哲理
請看在《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中的一段精彩語言:鐵扇公主雖然是一個厲害的妖精,孫行者卻化為一個小蟲鉆進鐵扇公主的心臟里去把他戰(zhàn)勝了。柳宗元曾經(jīng)描寫過的“黔驢之技”,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訓。一個龐然大物的驢子跑到貴州去了,貴州的小老虎見了很有些害怕。但到后來,大驢子還是被小老虎吃掉了。
這里出現(xiàn)了鐵扇公主、孫行者、大驢子、小老虎四個生動的形象,但作者并不是在講故事、說寓言,而是在正面論述精兵簡政的大道理。由于形象入理,語言活潑,使本來很枯燥的道理變得生動有趣。于形象中蘊含哲理,正是增強文句意蘊的一種好方法。
這是一種可以學習的寫作方法,我們那么多課文和名著中的經(jīng)典形象都是可以用在寫作當中的,只要我們在寫作的時候有這樣的意識積極地去運用,久而久之,我們的文章語言自然更有文采,文章內(nèi)容也會由空洞變得有厚重感。
二、關鍵處提煉警策
警策,也叫警句或精警,是指用最簡約、精煉的語言表達深刻、透辟的意義。記敘文中畫龍點睛或承上啟下的句子,議論文中表達觀點、結論或引出觀點的句子,如能用警策,必能收到豐富意蘊、增添文采的特殊效果。
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膾炙人口,千古流傳,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一警句既抒發(fā)了作者的偉大抱負,又指點了后人做人的準則,使文章大為增色。
又如一學生作文《論糨糊的品格》中結尾的一段文字:我們的社會十分需要志遠才高、敢沖敢闖的創(chuàng)造者,因而也就十分需要有人來平靜地補正他們難免的偏執(zhí),保護他們畢露的鋒芒少受損傷。一味求和不可取,悉心調(diào)和不可缺,糨糊的品格,不必全盤否定,可以適當學習。
作者在前文反復闡述了糨糊的可貴品質(zhì)之后,在結尾處轉(zhuǎn)入有針對性的論述,進而把基本觀點高度概括為兩句話:“一味求和不可取,悉心調(diào)和不可缺。”這已不再是闡述糨糊的作用,而是在強調(diào)處理人際關系的必要原則了。這名學生對這一寫作原則的掌握可謂相當?shù)轿弧?/p>
三、借用名言展示風采
閱讀面廣、知識面寬、文化底蘊厚的學生,不妨在符合題意的前提下借用名言,使文章言簡義豐,為文章增添文采。
如一學生在作文《選擇誠信,選擇中華魂》中寫道:有這樣一朵誠信的花,它誠信于愛情。這朵花里充盈著孟姜女的眼淚,雷鋒塔的,遙遙天河間無盡的思念,草長鶯飛中梁祝的化蝶雙飛;這朵誠信的花,凝聚了王維的“紅豆生南國”,柳永的“執(zhí)手相看淚眼”,李清照的“尋尋覓覓”,陸游的“幾年離索”……
這位考生旁征博引,擷華綴英,從孟姜女的相思淚到梁祝的化蝶雙飛,從王維的“紅豆生南國”到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其視野之廣闊、材料之豐贍、信息之密集、語言之精美令人佩服。
四、含蓄語言中藏真義
有時候,作者的感受可以用含蓄的語言表達。含蓄的語言,往往能使文句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文章的意蘊有時就體現(xiàn)在那些具有哲理的形象畫面中,體現(xiàn)在“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曲筆里,因為他們都能在有限的文字中表現(xiàn)廣博深厚的內(nèi)容,在有限的文字中載荷深長雋永的意蘊。
李清照的詞里有“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句子,所寫并非美人,倒在心中喚起了美感,活化出天真爛漫的少女形象,有一種洗盡鉛華、清爽宜人的感覺。這就是詞中的含蓄。
又如魯迅《故鄉(xiāng)》一文的結尾:“我想希望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弊髡咴谇拔姆穸恕靶量噍氜D(zhuǎn)”“辛苦恣睢”的三種生活方式,在此,形象又含蓄地告訴讀者,要把希望變?yōu)楝F(xiàn)實,必須通過實踐和斗爭。
我們寫作的時候也不妨在高談闊論、縱橫捭闔的議論之后,也如此宕開一筆,看似無意實則有心,看似淡然實則以退為進,更能引人深思、回味無窮。
一、正確地處理“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引領地位
魯迅先生告訴我們:“要多看大家的作品。”著名作家古華也說:“老老實實的閱讀古今中外名著吧,小說之道,詩人之道,盡在其中?!庇纱丝梢姡覀円獙W好語文,也必須多讀書,讀好書。
讀和寫是什么關系?魯迅先生說過:“如要創(chuàng)作,第一需觀察,第二是要看別人的作品?!惫湃艘苍f過:“讀書如銷銅,作文如鑄器,勞于讀書,逸于作文?!倍鸥Φ摹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劉勰的“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古詩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些名言古詩都說明了讀書與作文的關系。由此,我們說學好語文讀為先。
二、正確地理解“讀”的作用
一般的讀就是我們常說的初讀“即用普通話把每個字的字音讀準確、讀清楚,做到不丟字、不添字、不重復、不唱讀、不讀破句。其作用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xiàn)出來:
1.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如一年級課文《小樹和老爺爺》就可以這樣導入“:小朋友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夏天小樹長得很茂盛,為老爺爺撐起了綠色的大傘,冬天老爺爺給小樹穿上暖和的棉襖?”
2.借助拼音,讀順課文。指在學生產(chǎn)生濃厚興趣的基礎上,趁熱打鐵指導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學生自讀完課文后,教師要及時進行檢查,對仍有困難的、比較難讀的字音或長句子,教師要進行二次指導,直到全班同學都讀正確、讀通順。
3 .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素質(zhì)。在現(xiàn)代語文教學中,朗讀在所有的言語活動中起關鍵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是聽、說、讀、寫等言語活動的質(zhì)量和效率的杠桿,而且朗讀是提高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言雖簡單,卻道出了語文學習的真諦。在朗讀時,對于文中所涉及的語音、詞語、文字等的品味與琢磨,更是一種不知不覺的語感訓練。教師用標準的普通話范讀或用遠教IP資源中的課件范讀,學生在模仿中糾正自己在發(fā)音、語氣及句讀等方面的錯誤,朗誦時聲情并茂、聲音響亮、抑揚頓挫,恰當?shù)卣莆照Z速的緩急和語氣的輕重,則會將學生自身的情感融入到文章中去,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語感素質(zhì)。
三、讓學生從“讀”中充實,積累智慧的“量”
讀書貴在自悟自得,“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然而我們教師就是不敢充分相信孩子,認為與其讓學生自己讀,不如教師多講些。于是,沒有給學生充分的閱讀時間,教師就對文章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大加分析,由于學生自主讀課文的時間太少,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強烈。此時的學生只是一個聽者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讀者,他們體會到的“情”、感悟到的“理”無非是老師個人的讀書心得、體會。這勢必會使原本富有個性的學生變成一個個只用同一個腦袋思想,用同一張嘴巴說話的“機器”。因此教師不應以自己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一定要把讀書、思考的時間還原給學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多讀讀書,讓學生通過眼前所讀到的文字自己去體會,去領悟,而老師只要退至后臺充當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