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學科性質教育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意識形態(tài)與學科發(fā)展的關系問題
1、文化政策和教育學的關系
民國政府成立之初,其文化政策比較民主。蔡元培區(qū)分了教育與政治,但未割舍兩者的關系,并推動了當時的學術自由風氣。在教育救國理論出現后,受杜威“教育無目的”等實用主義理論的影響下,“為教育而教育”的學術思潮開始出現,成為了教育和教育學相對獨立的開端。但從實際來看,意識形態(tài)對教育學發(fā)展依然具有很大影響。
2、意識形態(tài)
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教育學解放后,出現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思維方式的簡單化促使學科建設帶有教條意味,其后果是直接拋棄了解放前我國教育學的發(fā)展成果,并對西方國家的教育學成果進行批判。此外,還出現了“向蘇聯引進”的全面轉向,受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我國教育學的發(fā)展再次開啟了“重啟”模式。
3、新時期的教育學發(fā)展
上世紀80年代后,我國教育學開始反思發(fā)展中的一些理論問題?!皩嵺`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地位,教育學出現“新生”的希望。于文認為教育與上層建筑不可劃等號,此觀點引發(fā)了關于教育本質問題的大討論,此討論的開展,促使很多教育學學者拋棄了簡單演繹的模式,逐漸采用馬克思主義社會結果論推導演繹教育學結構。
二、中國教育學發(fā)展的中外問題
1、教育學初建的“中斷”和“引進”
20世紀初,我國在引進國外教育學理論時,缺乏基礎的學科理論根基,它是為了解師范辦學的燃眉之急,在引進之初,便采用了完全中斷、全盤引進的模式,將國外教育學理論直接引進,并應用在實踐中。此外,我國教育學經過近百年的發(fā)展,引進國外教育學時,逐漸形成了翻譯、評述、編撰等多種消化吸收的“中國范式”,吸收對象在發(fā)展中不斷更替、循環(huán),但國人依然將其看做是教育學的“發(fā)展”。
2、教育學中國化的實踐歷經波折
上世紀20年代初期,我國教育界開始反思對美國的學習。隨著教育學中國化問題的不斷深入,其認識也更加深刻,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引進的國外方法沒有效果,并不會對其全盤否定,而是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礎上,剖析本國教育學的發(fā)展需要;二是提出了研究中國教育學問題、促使我國教育中國化的觀點。
3、中國教育學發(fā)展的進展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教育學學科得到了很大發(fā)展。教育學研究視野有所擴大。隨著教育學基礎學科的發(fā)展,教育學新領域也得到了不斷開拓,教育改革問題也得到了關注。教育學研究進一步深化。教育學的理論研究有明顯變化,其基本理論得到了新的認識,分支學科和研究也得到了細化,研究方法和實踐運用也有很大提高。此外,從我國教育改革的實踐分析,也可以清楚看到我國教育學的進一步深化。教育學學科的自我意識顯著加強,其發(fā)展機制也得到了建立。
三、教育學的學科性質問題
1、問題根源
20世紀中國教育學的發(fā)展頗為曲折,其對教育學學科性質的認識主要為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教育學的知識性質,對其是否作為理論性學科存在還是作為應用性學科存在有爭議。更有學者指出,教育學是否真的存在所謂的理論。二是教育學的學科歸屬問題,不同觀點的人對教育學是哲學、社會科學、科學或者人文科學等都各執(zhí)一詞。
2、20世紀中國教育學學科性質問題的具體表現
教育學在中國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其實踐性方面,即將理論應用在實踐中。在20世紀,教育學引進之初,主要是為了促使中國社會轉變?yōu)榻鴳玫?;在向西方學習時,又屬于應用類學科;從教育學本身來看,它在中國得到了實踐;教育學的最初引進,是為了在師范學校教學中得到應用。教育學在使用中僅為師范院校提供指導,其產生的第一個問題便是將具有科學體系的教育學科和師范學校的教育學相提并論;第二個問題則是教育學研究范圍被局限在學校教育當中。
四、結語
中國教育學在發(fā)展中歷經三個中斷與三個轉向,都與具體的國情有密切關系。教育學的發(fā)展要吸取以往的發(fā)展經驗,樹立新的發(fā)展方向,不斷進步,積極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中國教育學”。
作者:李潔單位:蘭州科技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