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va视频,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命教育的方法

生命教育的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命教育的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命教育的方法

生命教育的方法范文第1篇

一、學校設置生命教育課程

獨立設置生命教育課是學校實施生命教育的最基本和有效的途徑。生命教育像其他學科一樣,需要單獨開設課程。首先要有生命教育教材,專家和老師們可以結合高中學生特點編寫好教材。高中老師還可以根據(jù)學校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自己編制學校的校本課程。內容都應包括生命教育與死亡教育,即生命的生理知識、生命安全知識與技能、生命存在的智慧、生命的價值、意義與創(chuàng)造、死亡的意義。要特別加強死亡教育,死亡是人們所忌諱的,但又是每一個人所必須經歷的。開展死亡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正如培根所說,隨死亡而來的東西,比死亡本身更可怕。 “老師應該幫助孩子培養(yǎng)堅強的品質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使他們認識到死亡是一個無法避免的必然,但在人們心中有許多情感足以壓倒對死亡的恐懼:親情可以淡化死亡,愛情可以消解死亡,友情可以舒緩死亡,追求可以淡忘死亡,崇高可以藐視死亡,信念可以超越死亡。在有限的生命旅程中應當更積極地探索生命,更積極地體驗與別人共存的幸福,進而用堅強的品質延伸生命的長度,用積極的生活拓寬生命的寬度。惟有這樣的死亡教育,才能使學生們意識到生命是一個完美的奇跡。

二、通過學科教學滲透生命意識

高中開展生命教育除了單獨開設生命教育課程外,還要結合其他方式,如通過學科教學等。在充分運用學科教學,通過顯性和隱性課程教學,傳授科學的知識和方法時,又要突出重點,利用課內課外相結合等方式開展形式多樣的專題教育;更要堅持以實踐體驗為主,重視營造學校和諧人際環(huán)境,發(fā)揮環(huán)境育人的作用。高中的生命科學、思想政治、體育與健身、歷史、生物等學科,是生命教育的顯性課程。要在這些學科的教學中增強生命教育意識,挖掘顯性和隱含的生命教育內容,分層次、分階段,適時、適量、適度地對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生命教育。同時,教學時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采用主題辯論、交流討論、問題研究、知識競賽、小論文交流現(xiàn)場模擬、社會實踐和研究性學習等方法,借助典型事例及信息技術,將知識的傳授與技能、方法的學練有機結合。語文課要通過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讓學生認識自我,學會調適,感悟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陶冶學生心靈。

三、開展專題教育增強生命意識

專題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系統(tǒng)進行生命教育最有效的形式。高中階段的專題教育,要符合高中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人的理想教育、性教育等讓學生明白群我關系,引導學生明確人與自然、人與家庭的關系,探究生命的可貴、生活的意義以及生命的價值,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等內容。專題教育可以采用專題講座、主題論壇、特別演講等靈活、有效、多樣的形式,內容應該涉及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環(huán)境教育、禁毒和預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理想教育等生命教育的內容。要從學生的興趣、經驗、社會熱點問題或歷史問題出發(fā),結合區(qū)域、學校和學生的特點,力求將相關內容整合起來,形成校本課程。倡導自主探究、實踐體驗、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一般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過課程、講座和輔導進行。以心理活動課為主要形式,注重以活動體驗、自我調適的方式進行。輔導活動中有學生成長的記錄,還有他們的“內心獨白”。教師對學生傾訴的悄悄話和隱私,要給予尊重和注意保密。青春期教育包括性生理知識教育、性心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制教育和性美學教育??砷_展“同伴教育”,通過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助群體,抵御來自社會和媒介的消極影響。主要通過課程、講座、看錄像進行。除此之外,還要進行交通安全教育、用電安全教育、煤氣使用安全教育,這些可通過社會實踐實施教育和訓練。

四、整合學校、家庭、社會各種教育資源

生命教育的方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教育;四個結合

作者簡介:周曉陽(1953-),男,湖南祁東人,南華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唐文(1987-),女,湖南衡陽人,南華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湖南 衡陽 421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當代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素質培養(yǎng)研究”(課題批準號:XJK012BDY005)、衡陽市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構建雁城市民生態(tài)文明素質培育模式研究”(課題批準號:2010-HYSKJJ-ZHONGDIAN-015)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19-0210-02

為了增強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優(yōu)化教育方法,克服傳統(tǒng)教育方法的片面性,把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結合起來,把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結合起來,把傳統(tǒng)教育手段與現(xiàn)代教育手段結合起來,把自律與他律結合起來。只有做到了這“四個結合”,才能提高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實效性。

一、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

1.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內涵和特點

所謂“顯性教育”,是指通過正式開設專門的必修課或選修課而進行的課堂教育。[1]顯性教育具有公開性、正規(guī)性、系統(tǒng)性等特點。通過生態(tài)文明意識的課堂顯性教育,可以集中地向大學生系統(tǒng)傳授生態(tài)文明理論,使他們全面深入地掌握生態(tài)哲學、生態(tài)倫理學、生態(tài)美學、生態(tài)科學等理論知識,提高他們的生態(tài)文明理論水平,豐富他們的生態(tài)文明理論知識,增強他們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理論自覺。

所謂“隱性教育”,是指課堂正規(guī)教育之外其他各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其具有隱蔽性、非正規(guī)性、多樣性等特點。[1]對大學生進行生態(tài)文明隱性教育可以采用多種形式,如利用校園文化活動、校園生態(tài)環(huán)境、大眾媒體、第二課堂等各種形式對大學生進行生態(tài)文明的非正規(guī)的、隱蔽的、分散的生態(tài)文明教育。生態(tài)文明隱性教育可以對大學生的生態(tài)文明素質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具有持久的影響力。[2]

2.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緊密結合

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各有其優(yōu)勢與不足。顯性教育的目的明確,具有正規(guī)性、直接性、系統(tǒng)性的教育優(yōu)勢,但也有單一化、灌輸性、呆板性等教育弊端,單純開展顯性教育,其教育效果往往不夠理想。而隱性教育具有間接性、多樣性、持久性等教育優(yōu)勢,但也有非正規(guī)性、復雜性、目的不夠明確等弊端,單純依賴隱性教育,也不可能完全達到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目的。因此,必須把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在對大學生開展系統(tǒng)的生態(tài)文明理論顯性教育的同時,加強生態(tài)文明的隱性教育,從而克服這兩種教育方式的弊端,更好地發(fā)揮二者的優(yōu)勢,提高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實效性。

目前各高校生態(tài)文明教育存在兩種傾向:有些高校片面強調顯性教育,忽視了隱形教育,不重視課堂之外的生態(tài)文明教育活動;有些高校則片面強調隱性教育而不重視顯性教育,連一門專門的生態(tài)文明教育課程都沒有開設。這兩種傾向都是片面的,都不利于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開展。必須克服這種錯誤傾向,把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增強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實效性。

二、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

1.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內涵與特點

所謂“理論教育”,是指通過一系列的概念和判斷,借助一定的推理形式而進行的系統(tǒng)知識的傳授活動。理論教育具有邏輯性、抽象性、系統(tǒng)性等特點。首先,理論教育是由概念、判斷和一定的推理方式構成的,具有邏輯性。在生態(tài)文明理論教育過程中,必須注重邏輯性,發(fā)揮理論邏輯的力量,讓大學生掌握生態(tài)文明理論的內在邏輯,增強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其次,理論教育不是具體的事實陳述,而是對事物本質和規(guī)律的闡述,具有抽象性。在生態(tài)文明理論教育中,必須突出重點和難點,解決大學生對生態(tài)文明的本質和規(guī)律的認識問題,以提高他們的理論層次。最后,理論教育是一種系統(tǒng)的知識傳授,具有系統(tǒng)性。必須對大學生進行生態(tài)文明理論的系統(tǒng)教育,以提高他們的生態(tài)文明理論水平。

所謂“實踐教育”,是指在一定的理論指導下,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使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受到深刻教育,以鞏固他們的理論知識,提高他們的實踐創(chuàng)造能力。實踐教育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社會歷史性和自覺能動性等特點。首先,實踐教育具有直接現(xiàn)實性的特點。通過生態(tài)文明實踐教育可以使生態(tài)文明理論見之于現(xiàn)實,使之得到檢驗、豐富和發(fā)展。其次,實踐教育具有社會歷史性的特點。通過生態(tài)文明實踐教育可以使大學生總結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實踐經驗,把握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客觀規(guī)律。最后,實踐教育具有自覺能動性的特點。通過生態(tài)文明實踐教育可以發(fā)揮大學生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高他們建設生態(tài)文明的實踐創(chuàng)造能力。

2.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的有機結合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是的基本原則,也是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基本方法。在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教育中,必須堅持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的基本原則,才能增強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實效性。

目前在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教育過程中,存在兩種錯誤傾向:一是片面強調理論教育的作用,而否定實踐教育的作用。一些高校雖然開設了生態(tài)文明理論教育課程,但很少組織大學生開展生態(tài)文明實踐教育活動,使理論脫離實際,犯了唯理論的錯誤。二是片面強調實踐教育的作用,而否定理論教育的作用。一些高校雖然組織大學生開展了一些生態(tài)文明社會實踐活動,但沒有開設專門的生態(tài)文明課程,使生態(tài)文明教育缺乏系統(tǒng)的理論性,犯了經驗論的錯誤。因此,必須把生態(tài)文明的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以理論指導實踐,又以實踐來檢驗、豐富和發(fā)展理論,克服唯理論與經驗論兩種錯誤傾向,全面提高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理論水平和實踐創(chuàng)造能力。另外,還要克服“兩張皮”的現(xiàn)象,注重二者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作用。

在生態(tài)文明理論教育中,要堅持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原則,把理論教育同解決實踐問題有機結合起來;在生態(tài)文明實踐教育中,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注意用實踐經驗來檢驗、豐富和發(fā)展理論,要求大學生撰寫具有一定理論深度的社會調查報告。只有這樣,才能使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教育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

三、傳統(tǒng)手段與現(xiàn)代手段相結合

1.傳統(tǒng)手段與現(xiàn)代手段的內涵與特點

所謂“傳統(tǒng)教學手段”,是指以書本為載體,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講解和學生聽講與練習為主要活動方式的一種教學手段。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憑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學參考書、一支粉筆、一張嘴,即可以班級為單位組織課堂教學,開展有目標、有計劃、有重點的理論教學活動,完成教學任務。學生對知識的獲取依賴于教師的傳授和點撥。傳統(tǒng)教學手段具有教學成本低、便于隨機應變、利于雙向互動等特點和優(yōu)勢。首先,傳統(tǒng)教育具有教學成本低的特點。這種教學手段花費精力小,投入經費少,節(jié)省了教學成本,有助于提高教育的經濟效益。其次,傳統(tǒng)教育手段具有隨機應變的特點。采用這種教學手段,教師可以根據(jù)課堂情況變化,臨時采用措施,解決課堂教學中的突發(fā)性事件。最后,傳統(tǒng)教育手段具有雙向互動性特點。采用傳統(tǒng)教學手段可以更好地發(fā)揮啟發(fā)式、互動式教學的優(yōu)勢,加強師生情感交流,開展個性化教育,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所謂“現(xiàn)代教學手段”,是指采用各種電化教育器材和教材,把幻燈機、投影儀、錄音機、錄像機、電視機、電影機、VCD機、DVD機、計算機等現(xiàn)代教學器材應用于課堂教學的新型教學手段。現(xiàn)代教學手段包括多媒體、網絡、QQ群及電子郵箱、手機等教學手段?,F(xiàn)代教學手段具有高科技性、生動形象性、內容豐富性等特點和優(yōu)勢。首先,現(xiàn)代教學手段具有高科技性。它采用現(xiàn)代高新技術進行教學,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現(xiàn)代教育手段操作能力。其次,現(xiàn)代教育手段具有生動形象的特點。它可以將抽象的內容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片和影像展示出來,以增強教學的感染力。最后,現(xiàn)代教學手段具有內容豐富的特點?,F(xiàn)代教學手段可以在短時間內將大量的教育內容傳播給學生,包含信息量大,有助于豐富教學內容。

2.傳統(tǒng)手段與現(xiàn)代手段的相互結合

傳統(tǒng)教育手段與現(xiàn)代教育手段各有其優(yōu)勢和特點,但也有各自的不足,這就要求在生態(tài)文明教育中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做到優(yōu)勢互補,克服各自的不足,以提高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效果。

采用現(xiàn)代多媒體與傳統(tǒng)板書相結合的方法既能發(fā)揮多媒體、黑板板書各自的優(yōu)勢,又能克服它們各自的缺點。如:多媒體具有信息容量大的優(yōu)勢,但也具有學生記憶不深刻的缺點,而這一不足恰恰能通過黑板板書來彌補,因為黑板板書停留時間長,從而能起到突出重點、難點的作用。而黑板板書只能對所學知識作靜態(tài)、平面地展示,這一不足又可通過多媒體來彌補,多媒體能集文字、聲音、圖像、圖形于一體,具有聲情并茂、視聽交融、動靜交錯、感染力強的特點,因此它能夠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fā)學生興趣。再如:現(xiàn)代教學手段雖然具有高效性的優(yōu)勢,但它不利于師生雙向互動和情感交流,而傳統(tǒng)教學手段可以彌補其不足,有助于師生情感交流,開展個性化教育。因此,在生態(tài)文明教育中,必須把傳統(tǒng)教學手段與現(xiàn)代教育手段有機結合起來,以提高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效果。[3]

四、他律與自律相結合

1.他律與自律的內涵與特點

所謂“自律”,是指通過自我約束、自我調整,把言行控制在社會道德、法律及制度規(guī)范允許的范圍內。自律也叫“自我教育”,具有自主性、自覺性、自控性等特點。首先,自律具有自主性的特點。學生在自我教育過程中,能夠發(fā)揮自主性。在他律過程中,學生只是一種被動的教育對象,而在自律過程中,學生卻成了獨立性的主體。通過生態(tài)文明的自律,可以增強大學生的自主性。其次,自律具有自覺性。學生在生態(tài)文明自律過程中,必須有目的、有計劃的進行生態(tài)文明的自我修養(yǎng),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最后,自律具有自控性的特點。通過生態(tài)文明自律可以使大學生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覺選擇與調整,以保證自己在道德與法律制度的規(guī)范內活動,防止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行為的發(fā)生。

所謂“他律”,是指他人對自己進行的教育。他律包括學校教育、社會團體教育與家庭教育等,具有外在性、互動性、強制性等特點。首先,他律具有外在性特點。教育者從外部把教育內容灌輸?shù)绞芙逃哳^腦中去,使受教育者的思想發(fā)生變化。在生態(tài)文明教育過程中,學校教師、社會團體、家長都要發(fā)揮好他律的作用,相互配合做好生態(tài)文明的宣傳教育工作,使大學生受到良好的生態(tài)文明教育。其次,他律具有互動性特點。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必須做到雙向互動,才能提高教育效果。在生態(tài)文明的他律過程中,必須做到雙向互動,才能使教育雙方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尤其是在課堂教育中,更要注重師生的雙向互動,提高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實效性。最后,他律具有強制性特點。無論是學校教育、社會團體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要受社會法律制度的約束,具有強制性。學校教師、黨團組織、家長都應按照法律制度和組織規(guī)定,對大學生進行生態(tài)文明教育,使他們樹立生態(tài)文明觀念,成為生態(tài)文明的合格建設者。

2.他律與自律的有機結合

在生態(tài)文明教育過程中,必須做到自律與他律相結合,才能充分發(fā)揮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兩個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自律與他律相結合體現(xiàn)了內因與外因辨證統(tǒng)一的哲學原理。

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是變化的根據(jù),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4]自律是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內因,他律是生

態(tài)文明教育的外因。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教育的關鍵在于自律,自律在培養(yǎng)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素質過程中起著決定性作用。當然,他律是必不可少的條件,沒有學校教師、社會團體和家長的教育,大學生僅靠自律難以真正樹立起生態(tài)文明觀念。因此,應當把自律與他律有機結合起來,在自律的基礎上加強他律,在他律的前提下加強自律,使生態(tài)文明觀念內化為大學生生態(tài)文明素質,并外化為生態(tài)文明行為,使每一個大學生都能夠成為生態(tài)文明的合格建設者,自覺地為建設“美麗中國”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楊世宏.對高校生態(tài)道德教育的幾點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

[2]王艷.高校環(huán)境倫理教育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4).

生命教育的方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教學質量 試驗設計 近似建模 優(yōu)化設計

一、前言

隨著國內大學不斷推進教學改革,加強與國際同行的交流合作,如何在信息化時代,更好地分配學校資源,提升教學質量,成為了學校領導和授課老師關注的重點。本文作者結合《生命科學概論》的教學實踐,選擇影響教學質量的因素作為設計變量,進行數(shù)據(jù)挖掘與分析,針對不同專業(yè)背景的學生開展多目標參數(shù)優(yōu)化設計,旨在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二、優(yōu)化目標設定和設計變量選擇

結合相關文獻[1,2,3]和工作經驗,選取教學老師的性別、職稱、語速、該領域教齡這四個因素作為影響課堂教學質量的設計變量。性別分類為男、女;職稱分類為初級、中級和高級;語速分類為慢、一般和快;該領域教齡分類為小于5年,5-10年和大于10年。根據(jù)不同的學科背景,學生可以分類為文科女生、文科男生、工科女生和工科男生。采用問卷調研的方式,分別記錄不同背景學生教學前后在同一張問卷上的答題正確率。設定不同背景的學生,課后答題正確率高于各自課前答題正確率這一點,為約束條件。選擇答題正確率作為評價教學質量的指標,本研究的優(yōu)化目標為:相比教學前,通過選擇合理的設計變量水平組合,提高不同背景學生的答題正確率。

三、試驗設計

試驗設計(DOE)[4]基于數(shù)值抽樣,是優(yōu)化分析的基礎。主要作用有:識別重要的設計變量、分析變量之間的關系與趨勢、確定最佳的變量組合等。實踐中廣泛采用的DOE方法有拉丁超立方、中心組合設計等。由于不同方法定義的設計變量水平、數(shù)量、分布等均有很大區(qū)別,因而DOE方法的選擇會直接影響優(yōu)化結果。因而本文作者參考相關資料[5, 6],選擇正交數(shù)組法(OA)建立試驗矩陣,形式為21×33,變量X1(性別)為2水平,水平值1、2分別代表男、女教師;X2(職稱)為3水平,水平值1、2、3分別代表初級、中級和高級職稱;X3(語速)為3水平,水平值1、2、3分別代表教學語速慢、一般和快;X4(教齡)為3水平,水平值1、2、3分別代表教齡小于5年、5-10年和大于10年。試驗矩陣總樣本數(shù)為9,如下表1所示:

表1:試驗設計(DOE)矩陣

四、近似模型和數(shù)值分析

(一)近似模型構建

近似模型是用一個數(shù)學模型來描述一系列輸入變量與輸出變量的方法。對于優(yōu)化問題,定義設計變量為近似模型的輸入變量;定義優(yōu)化目標為輸出變量。上世紀70年代,學者Schmit第一次引入近似模型方法用于結構件的優(yōu)化設計,加快了優(yōu)化算法的求解速度,同時提高了分析精度。常用的近似模型方法有響應面、神經網絡模型、克里格(Kriging)模型等??死锔衲P突诳臻g插值,針對設計變量和水平值范圍較小的問題有良好的擬合性,故本研究采用此方法建立近似模型。定義設計變量X1、X2、X3、X4為輸入變量;定義Y1(文科女生課后問卷答題正確率)、Y2(文科男生課后問卷答題正確率)、Y3(工科女生課后問卷答題正確率)、Y4(工科男生課后問卷答題正確率)為輸出變量。

定義不同樣本點時,Y1、Y2、Y3、Y4真實值與預測值的差值為樣本偏差。本研究設定0.02為允許的樣本偏差上限,具體樣本偏差分布如表2和圖2所示。圖2橫坐標代表樣本點區(qū)間,縱坐標表示樣本偏差。

表2:近似模型預測值VS問卷真實值

圖2:樣本偏差分布

從表2和圖2可以看出,在樣本區(qū)間,所有Y1、Y2、Y3、Y4的樣本偏差均沒有超過偏差上限,進而判斷近似模型的精度符合要求。工科女生課后答題正確率Y3的樣本偏差較大,在樣本點1、3、4、6、8處的樣本偏差為0.02;工科男生課后答題正確率Y4的樣本偏差較小,在樣本點3、6、9處的樣本偏差為0。以上分析可作為最終判斷優(yōu)化結果的參考。

(二)近似模型方差分析

對于優(yōu)化問題來說,不同輸入變量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與輸出變量之間存在復雜的關系。方差分析的主要作用是通過貢獻量分析,尋找對優(yōu)化目標影響最大的設計變量;通過主效應分析,分析設計變量如何影響優(yōu)化目標等。從圖3可以看出,設計變量X2對Y1的貢獻很大,大約85%,設計變量X1、X3、X4的貢獻很?。辉O計變量X1對Y2的貢獻超過90%,而設計變量X1、X3、X4的貢獻可以忽略不計。同理可以分析出設計變量X3、X4對Y3的貢獻量均超過35%,設計變量X1、X2的貢獻一般;設計變量X2、X3對Y4的貢獻均超過40%,而設計變量X1、X4的貢獻可以忽略不計。

圖3:設計變量對優(yōu)化目標貢獻量圖

從圖4可以看出,設計變量X2在1-2的水平值域對Y1影響較靈敏;設計變量X1在1-2的水平值域對Y2影響較靈敏;設計變量X3、X4在1-2的水平值域對Y3的較靈敏;設計變量X2在2-3的水平值域對Y4影響較靈敏,而X3在1-2的水平值域對Y4影響較靈敏。

圖4:設計變量對優(yōu)化目標主效應圖

五、優(yōu)化設計

(一)優(yōu)化問題描述

作者希望通過設計變量的組合,實現(xiàn)課后不同背景學生的答題正確率相比優(yōu)化前有明顯提高。由于優(yōu)化目標設定為4個,Y1、Y2、Y3和Y4,故本研究是典型的多目標優(yōu)化問題。用數(shù)學表達式可以描述為:

優(yōu)化目標:增大Yk,k=1~m (1)

設計變量:libi≤xi≤uibi,i=1~4 (2)

約束條件:LkBk≤Yk,k=1~m (3)

式(2)中xi分別表示教學老師的性別、職稱、語速和該領域教齡;libi、uibi分別表示變量水平值的上下限;不同背景的學生課后答題正確率Yk高于各自課前答題正確率Yk,為約束條件,LkBk為下限。由于不同的的優(yōu)化目標Yk之間往往是相互沖突的,某目標的改善可能引起其他子目標的降低。解決多目標優(yōu)化問題大多需要在不同目標之間權衡和折衷,使各子目標均盡可能達到最優(yōu)。

(二)優(yōu)化算法理論

19世紀法國經濟學家Pareto針對目標優(yōu)化解集的問題,開展了研究。由于各個目標的相互沖突,優(yōu)化解不可能是單一解,而是一個解集,即Pareto最優(yōu)解集;對應的優(yōu)化目標值被稱為Pareto前沿。

圖5:Pareto解集前沿

如圖5所示,當和的優(yōu)化目標均是最大化時,圖中加黑部分即為Pareto前沿,所對應的解集為Pareto解集。

(三)優(yōu)化分析與驗證

在軟件中編寫優(yōu)化設計模型 (見圖6),選擇NSGA遺傳算法,經過200步迭代收斂,優(yōu)化后的結果見圖7。

從表3可以看出,采用NSGA遺傳算法得到的優(yōu)化值Y1、Y2、Y3、Y4,均比優(yōu)化前有了顯著提高;將算法預測的優(yōu)化值與實際課后問卷調查值比較,兩者誤差很小。進而可以判斷優(yōu)化的準確性。

表3:多目標優(yōu)化設計結果

六、結論

本研究按照多目標的思路,結合教學經驗,選擇合適的試驗設計、近似模型和優(yōu)化算法,在滿足約束的前提下,分析了設計變量對優(yōu)化目標的貢獻量和主效應影響。通過與實際課后問卷調查值對比,證實了優(yōu)化的準確性。得出結論:

1.老師的職稱會顯著影響文科女生的答題正確率;老師的性別會顯著影響文科男生的答題正確率;老師的語速和教齡對工科女生的答題正確率影響較大;老師的職稱和語速對工科男生的答題正確率影響較大;

2.在其它設計變量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提高老師的職稱,可以顯著改善文科女生的答題正確率;男老師比女老師可以更好提高文科男生的答題正確率;老師的語速慢,或者教齡長,可以提高工科女生的答題正確率;老師的職稱越低或者語速越快,工科男生的答題正確率越高;

3.當授課老師滿足性別女、中級職稱、語速中等、教齡10年以上的條件,不同背景的學生的答題正確率均有了較大提升。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工程項目(2012jyxm489)

[參考文獻]

[1]金艾裙.教師學歷職稱年齡因素對課堂教學質量影響的研究[J].人類工效學,2001,7(4):55~57

[2]馬洪亮,曹傳東,彭幫國.大學生學習質量影響因素初步量化分析[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1,3(9):24~26

[3]惠掉艷,段阿曼.高校教師個性特征與教學質量關系分析[J].中外企業(yè)家,2011,33(16):82~85

[4]邵磊,肖志忠,李軍.基于SVM的魚類胚胎冷凍保存試驗設計[J].青島理工大學學報,2009,30(1):101~106

[5]董殿波,張華山,王偉平.前期白車身架構優(yōu)化設計[J].汽車工程,2010,32(8):682~685

生命教育的方法范文第4篇

西方國家明確標舉“生命教育”(lifeeducation)的概念,是在1979年澳大利亞悉尼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lifeeducationcenter:LEC),該中心后發(fā)展成為一個正式的國際性機構(LifeEducationInternational),屬于聯(lián)合國“非政府組織”(NGO)的一員。其基本的宗旨是:防止“藥物濫用,暴力與艾滋病”。可見,由于文化背景與社會狀況的不同,國內外對生命教育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

1、美國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現(xiàn)的,美國的死亡教育名為談死,實則通過死亡教育讓孩子樹立正確的生死觀念,以正確的態(tài)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死亡教育是教育的一種形式。1968年,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首次明確提出生命教育思想,并且在美國加州創(chuàng)建阿南達村、阿南達學校,開始倡導和踐行生命教育思想。到1976年美國有1500所中小學開設了生命教育課程,到20世紀90年代美國中小學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為推廣生命教育,美國成立了各種專業(yè)協(xié)會,出版了許多專業(yè)及普及性的書籍和雜志。如成立了“美國死亡教育學會”、“死亡教育與咨商學會”,出版了《生死學》、《死》等特別的雜志,各種書籍、影片、視聽教材更是不計其數(shù)。美國生命教育的實施因地而異,如印第安納州通過互聯(lián)網及電子傳媒推動生命教育;LifeSkillMinistry是另外一個專門訓練青少年生活技能的機構,用來幫助青少年遠離犯罪、貧窮等。目前美國的生命教育大致分為品格教育、迎向生命挑戰(zhàn)的教育、情緒教育三部分。

2、日本于1989年修改的新《教學大綱》中針對青少年的自殺、欺侮、殺人、破壞環(huán)境、浪費等現(xiàn)象日益嚴重的現(xiàn)實,也明確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對生命的敬畏之觀念來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標。近年日本流行的“余裕教育”也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余裕教育”的口號就是“熱愛生命,選擇堅強”,是針對現(xiàn)在日本青少年的脆弱心理和青少年自殺事件而提出的,目的是讓青少年通過“余裕教育”認識到生命的美好和重要,使他們能面對并很好地承受挫折,使他們更加熱愛生命,珍惜生命。余裕教育者認為,熱愛生命的主要內容之一,是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并熱愛其他生命。為此,“余裕教育”活動鼓勵學生經常到牧場體驗生活。更有日本的專家建議,要把中小學體驗農村生活變?yōu)椤氨匦拚n”。

3、英國的中小學也非常重視生命教育,很多學校都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這是一個具有特色的預防宣傳機構,目的在于引發(fā)孩子對生命的熱愛。中心設有專業(yè)人員,開設生命教育和訓練課程,在專業(yè)人員的引導下,讓學生學到個體關于“自己”的知識,例如探索身體有哪些功能,友誼和情緒如何影響到自我的決定等,這些課程有高度的互動性,鼓勵學生發(fā)問;同時,生命教育中心也鼓勵家長和其他社區(qū)成員參與。還有些英國中小學為青少年開設了有關死亡的課程,進行死亡教育時,邀請殯葬行業(yè)從業(yè)人員和醫(yī)生護士走進課堂,與學生共同討論人死時會面臨什么情況,并且讓學生輪流通過角色替換的方式,模擬一旦遇到親人因車禍身亡等情形時的應對方式,體驗一下突然成為孤兒的感覺。

4、澳大利亞中小學也設立了生命教育中心,其課程是根據(jù)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制訂的,目的在于協(xié)助學生發(fā)展社會技能,發(fā)展學生的決策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向說不。

5、德國也實施了“死的準備教育”,出版了專業(yè)教材,引導人們以坦然、明智的態(tài)度面對死神的挑戰(zhàn)。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德國“善良教育”,即重視對學生善良品質的培養(yǎng),并將其列為德育生命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德國“善良教育”的主要內容有“愛護動物”(讓學生學會尊重生命);“同情弱者”(鼓勵學生幫助盲人、老人過馬路,為身有殘疾的同學排憂解難);“寬容待人”以及“唾棄暴力”。

二、啟示

我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孫效智指出,國內外生命教育在具體議題上固然有不同的側重,但面對這些問題的根本解決之道則是互通的。因此,借鑒國外小學生命教育的有益經驗,將有助于我國中小學開展生命教育。

1、重視生命教育,制定生命教育目標

由上可見,世界各國都非常重視在中小學開展生命教育,并在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中注入生命教育的內容;同時,制定詳細的生命教育目標,以期教育學生用客觀的態(tài)度看待死亡現(xiàn)象,從而珍惜自己的人生。幫助學生科學地了解人的生與死,以理解的態(tài)度面對生命歷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觀規(guī)律,從而使人活得更充實、更有價值。國外生命教育的目標大致分為三個方面:⑴認知目標,揭示生物自然界的生命現(xiàn)象,讓學生了解生命的起源,生命的本質是真、善、美;⑵情意目標,從精神心靈的探索出發(fā),啟迪學生珍愛生命,發(fā)揚善性,學會關愛生命,建立自我意識,對生命充滿希望;⑶行為目標,激勵學生快樂成長,規(guī)劃人生,激發(fā)人生,激發(fā)奮斗潛能,學會保護生命,自我實現(xiàn)。由于我國忌諱死亡的傳統(tǒng)文化,生命與死亡教育很難得到國人的認同,至今在學校教育中仍是一片空白。目前只有上海和遼寧兩地從2004年起逐步開展生命教育,借鑒國外的經驗,我們要將生命教育納入中小學教育內容之中,制定詳細的生命教育目標,這是開展生命教育的首要任務。

2、科學設計生命教育課程

在國外,生命教育并不是一門固定的學科或課程,而是隨機的、整合的。因此,在課程設計上,他們堅持生命的完整性與統(tǒng)整性,重視各學科的統(tǒng)整以及生活事件的關聯(lián)性。美國死亡教育的先驅列溫頓(Leviton)曾提出了課程設計要考慮六個因素:⑴受教對象;⑵教學取向;⑶學生人數(shù);⑷開設科系;⑸教學方法;⑹教學目標等。在我國,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要結合國情,特別是中小學生的生活實際,設置一些具體化的、貼近真實生活的情境,并根據(jù)不同年齡的學生對生命感情、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不同程度的理解設計不同課程。

生命教育的方法范文第5篇

無論是中文的“生命教育”還是英文的“Life Education”,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有著不同的理解與詮釋。近年來,一些發(fā)達國家,如美國、日本等,都將生命教育納入小學教育包括幼兒園教育當中,有的幼兒園還邀請家長到幼兒園與孩子們一起上“生命教育”課,指導家長與孩子如何善待生命、保護生命、珍愛生命。

我國幼兒園也進行過關于生命教育的探索,如新華實驗幼托分園、杭州市勝利幼兒園、上海閔行區(qū)幼兒園等。上海市青浦三原色幼兒園開展的《幼兒園生命啟蒙教育的實踐與研究》課題研究,通過開展“生命與健康”“生命與安全”“生命與關懷”等活動,增加了幼兒階段生命啟蒙教育這一學習內容,探索在幼兒園開展生命啟蒙教育的策略。

筆者所在的幼兒園對如何開展生命教育進行了調查了解,以期為開展幼兒生命教育提供幫助。

一、調查范圍、內容與方法

(一)調查范圍

幼兒園部分在園幼兒家長,共計237個家庭,其中大班106個家庭,中班85個家庭,小班46個家庭。教師共16人。

(二)調查內容

1.幼兒對生命的態(tài)度的現(xiàn)狀調查。

2.教師對生命教育的認識的現(xiàn)狀調查。

3.幼兒家長對教育理念的認識的現(xiàn)狀調查。

(三)調查方法

以問卷調查、訪談為主。幼兒園設計了家長調查問卷,以分層抽樣的方法向237名幼兒家長發(fā)放調查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237份。對個別家長進行隨機訪談,了解幼兒的情況以及家長對幼兒園開展生命教育的態(tài)度及建議。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幼兒對生命的態(tài)度的現(xiàn)狀調查

1.幼兒對自我生命的尊重與珍愛現(xiàn)狀調查。

從表1可以看出,幼兒在對自我生命的尊重與珍愛態(tài)度方面,大班幼兒、中班幼兒、小班幼兒的差別不大。30%左右的幼兒能夠肯定自己的價值,做到正確地認識和欣賞自己,但大部分幼兒無法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在對自我生命的珍惜和對危險的回避意識方面,大部分幼兒的回答是有時能或不能,而這也是家長希望幼兒得到教師引導的一個方面。

2.幼兒對他人生命的尊重與珍愛的現(xiàn)狀調查。

從表2可以看出,在幼兒對他人生命的尊重與珍愛方面,小班中的大部分幼兒能夠感受到家長對自己的愛,并通過語言或行動進行表達,在家長身體感到不適的時候,有52.2%的幼兒能夠主動表示關心。此外,有63%以上的幼兒能夠尊重長輩與不同職業(yè)的勞動者,有51.8%的幼兒能夠主動向他人問好??墒?,在是否能夠通過協(xié)商的方式解決分歧方面,有76.5%的幼兒表示有時候能或不能,這說明幼兒對他人的尊重與珍愛具有一定的認知,但缺乏行動體現(xiàn)。

(二)家長的教育理念的現(xiàn)狀調查

本次問卷調查對象是大班106個家庭、中班85個家庭、小班46個家庭。

分析表3可以得出以下結論:大部分家長比較重視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大部分家長的育兒觀念比較新;家長與教師的溝通存在一些問題;絕大部分家長對幼兒園開展生命教育給予肯定并表示支持;幼兒家長整體素質比較高,為幼兒園開展幼兒生命教育提供了基礎;無關因子的分析。

在設計調查問卷時,課題組假設家長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對幼兒教育的關注程度與家長從事的工作和學歷有關。從調查結果來看,它們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有的家長學歷高、工作忙,但是仍然能夠抽出時間陪伴孩子,與教師進行溝通;有的家長學歷不高或者工作比較輕松,而對孩子教育的問題過問甚少。因此,家長對幼兒教育的態(tài)度與其從事的工作和學歷無關,而與家長對幼兒教育的重視程度有關。

(三)教師對生命教育的了解與認識

本次問卷調查對大班6名教師、中班6名教師、小班4名教師進行了調查。

分析表4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教師對生命教育缺乏了解。

第二,教師對開展生命教育的方式了解不夠全面。

第三,部分教師對生命教育的范疇理解存在偏頗。筆者對各種文獻資料進行匯總梳理后認為,目前國內幼兒生命教育的大致情況是:①有關生與死的教育。②有關自身健康與安全防護的教育。③有利于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的教育。④幫助幼兒建立優(yōu)質生命信念的教育。第五,愛護生命與感恩的教育。

在筆者所在的幼兒園,教師對幼兒生命教育的理解又是怎樣的呢?

在表4中所列舉出的項目均屬于生命教育的范疇,但是有的教師對其中的某些項目并沒有進行選擇。這說明教師對幼兒生命教育還缺乏了解,如對生命教育的意義、內涵、范疇的概念不明確,對開展生命教育的策略缺乏整體規(guī)劃與系統(tǒng)構架。

第四,無關因子的分析。在設計調查問卷時,課題組假設教師對幼兒生命教育的了解程度與教師的學歷、年齡、教齡無關。從調查結果來看,它們之間也不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有的教師學歷高、教齡長,但是對幼兒生命教育知之甚少,甚至一點兒都不了解。有的教師學歷較低、教齡較短,但是卻對幼兒生命教育具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師對生命教育的了解與教師的學歷、年齡、教齡無關,而與學習培訓有關。

三、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1.幼兒對生命的態(tài)度整體情況比較好,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的幼兒無法較好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有的幼兒在對自我生命的珍惜、對危險的回避意識方面還需要得到更多的引導;幼兒對他人的尊重與珍愛有一定的認識,但是在行動體現(xiàn)上缺乏技巧。

2.幼兒園開展生命教育存在的問題有以下幾個。第一,教師對生命教育的意義、內涵、方法缺乏了解。第二,幼兒園原有課程體系中關于生命教育的內容比較少。第三,實施生命教育缺乏整體規(guī)劃與系統(tǒng)構架。第四,社會上有不少關于生命教育的教育資源,但是沒有進行整合、開發(fā)。第五,家長對生命教育的認識存在偏差。

(二)思考與建議

1.提高教師對幼兒生命教育的重視,樹立正確的生命教育觀。教師只有具備正確的生命教育觀,才能更好地開展生命教育,達到保護幼兒生命的目的,釋放幼兒生命潛能,開啟幼兒生命智慧。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對生命教育理論的學習,形成正確的生命教育觀,把對生命的理解作為開展幼兒生命 教育的基礎,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引導幼兒建立美好的生命信念。

2.通過多種方式加強家長對生命教育的認識,讓家長積極配合幼兒園開展生命教育。幼兒生命教育的目標不是通過幼兒在園的集體教育就能夠達到的,教育的實施者也不僅僅局限于教師。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幼兒園在了解家長的愿望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組織教師進行生命教育培訓、開展戶外親子活動等,促進家長對生命教育的認識,并積極參與到生命教育活動中。

3.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制定不同的生命教育教學目標。幼兒生命教育的實施要結合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來進行。對于幼兒來說,要理解“愛生命”有一定難度,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制定不同的生命教育目標,能夠細化生命教育的教學目標,在實施過程中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

4.尋找適合開展生命教育的途徑,采用多種方法開展幼兒生命教育。根據(jù)幼兒園實際情況,教師充分利用原有的教學資源開展幼兒生命教育。比如,教師可以通過繪本故事開展幼兒生命教育,通過主題教學活動開展生命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滲透生命教育,通過家園共育開展生命教育等。通過角色游戲開展幼兒生命教育,能夠讓幼兒在角色扮演中模擬生活情境,以一種輕松的心態(tài)與人交往,并在游戲中解決問題,更好地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