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水龍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畫簾半卷,清暉疏影,沉香褐獸。
一印紅痕,兩彎青黛,茫茫長宿。
枕黃梁已醒,夜消未盡。
無聊數(shù),三更漏。
最怕光陰無度,動新愁,綿如醇酒。
山間樹老,鬢邊黃發(fā),思如殘藕。
欲上層樓,天涼秋好,幾行煙柳。
水龍吟。三年未面
孤月先生
依記暮堂初時,遙望未知去何路。雙月短暫,同校共友,影已不同。路過飛霜,葉落凋殘,秋涼之景。難有幾位同一室,舊業(yè)重操,嘆息罷,仰天淚。只看三載皆去,又當別,未過百日,只爭朝夕,無暇出頭,又添一寂。獨梟為鳴,難以再遇,殘聲舊景。哪方見頭緒,孤月憂嘆,不悲不凄。
(生齊讀)
師:這是一首慷慨悲壯的英雄之歌,作者岳飛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將領(lǐng),他一生的理想就是“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他時刻提醒自己“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可最終功業(yè)未成,留給后人一個悲劇英雄的形象!在岳飛之后不久,有一個英雄人物踏著岳飛的足跡一路走來,這就是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我們在初中時曾經(jīng)學(xué)過他的一首詞(PPT展示《破陣子》),我們一起朗讀一遍。
(生齊讀)
師:這首詞的題目是《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這個“壯詞”的“壯”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
生:壯觀的戰(zhàn)爭場面描寫。
師:雖然是作者夢中所想,但這一切對辛棄疾來說都是真實的(PPT展示辛棄疾南渡前經(jīng)歷)。辛棄疾的理想和岳飛一樣,都是“收拾舊山河”,他早年親歷抗金斗爭,南歸之后,時刻等待著重上戰(zhàn)場建功立業(yè),可他還是沒能擺脫岳飛的命運,“可憐白發(fā)生”,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巨大矛盾讓詞人迸發(fā)出一股悲憤難平之氣,落魄英雄的形象立現(xiàn)讀者眼前。辛棄疾在很多詞作中都塑造了這一鮮明的英雄形象,他的詞被后人稱作“英雄之詞”。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xué)習(xí)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共同探究辛棄疾在這首詞中是如何展現(xiàn)自我英雄形象的。我們集體將這首詞朗讀一遍。
(生齊讀)
師:大家在朗讀的時候要注意一些字音、斷句和重音(PPT展示朗讀提示)。通過預(yù)習(xí)我們知道,這首詞寫于1174年秋,當時作者南歸已經(jīng)12年了,始終沒有得到北伐中原的機會?,F(xiàn)在他又一次來到了建康城,登上了賞心亭。作者登亭看到了什么呢?
生:作者看到了水天相連的清秋景色,還有遠處美麗的山巒。
師:很好,除了這些作者還看到了什么呢?哪位同學(xué)補充一下?
生:他還看到了落日、樓頭和斷鴻。
師:不錯,兩位同學(xué)在詞中都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我們都知道,“一切景語皆情語”,辛棄疾眼前所見之景蘊含著他怎樣豐富的情感呢?請用課文中的關(guān)鍵詞來回答。
生:“愁”和“恨”。
師:是的,作者此時心中有無限的愁恨。他心中有愁有恨,卻說遠處的山“獻愁供恨”,其實不光是遠山,作者所見之景都在向他“獻愁供恨”,在古典詩詞中,這種手法叫什么?
生:移情于景。
師:回答非常準確!山無所謂愁和恨,只因作者心中有愁恨,所以他覺得看到的所有景物都“含愁帶恨”。你能明白作者“愁”和“恨”的原因是什么嗎?請大家將這首詞的上片朗讀一遍。
(生齊讀上片)
生:辛棄疾看到南方秋天的美景想到了北方的故土還在金人的鐵蹄之下,而他南渡之后一直得不到朝廷重用,不能率軍北伐,所以“愁”“恨”。
師:的確如此!如果換一個時代、換一個人,登高遠望江南秋色可以說是“良辰美景、賞心樂事”,但當時是風(fēng)雨飄搖的南宋,登亭的又是抗金英雄辛棄疾,再美的景色他也高興不起來,眼前所見之景在他眼里都是傷心之景,“賞心亭”對他而言是“傷心亭”,他心中有無限的愁和恨,愁的是中原淪陷,恨的是南宋朝廷不思北伐。
師:作者登上賞心亭,除了看到這些景物之外,還想到了一些前人的故事,大家在詞的下片找一找,一共提到了幾個人?
生:三句話寫了四個人:張翰、許汜與劉備、桓溫。
師:在古典詩詞中,這種手法叫什么?
生:用典。
師:用典說白了就是借人說事,拿別人說自己。辛棄疾在這里想借這些人來表達自己什么樣的情感呢?他的意圖是什么呢?請大家將這首詞的下片朗讀一遍。
(生齊讀下片)
師:現(xiàn)在我們分小組來討論這個問題,第一組討論張翰,第二組討論許汜與劉備,第三組討論桓溫。請大家對照書下注解認真思考作者用典的意圖,討論結(jié)束后每個小組安排一名代表發(fā)言。
(生分小組討論)
師:我們在探究作者用典的意圖時,一定要尋找?guī)в凶髡邆€人評價色彩、表明作者情感取向的詞語,詞中有嗎?
生:休說、怕應(yīng)、可惜。
師:好!下面我們首先請第一組代表匯報你們的討論結(jié)果。
生:我們小組認為辛棄疾在這里借張翰的故事表明他自己不愿像張翰那樣歸隱田園,而是要積極地收復(fù)北方失地。
師:作者志在恢復(fù)中原,因為那兒有他的故鄉(xiāng)。秋風(fēng)起、鱸魚美,張翰想回家就回家了,辛棄疾呢?他回得去嗎?
生:辛棄疾回不去,他的故鄉(xiāng)還在金人的統(tǒng)治之下。
師:是誰讓他有家難回呢?
生:金人的入侵讓辛棄疾失去了家園,被迫南渡。
生:如果南宋朝廷能夠積極北伐,收復(fù)故土,辛棄疾也就能回到故鄉(xiāng)了。
師:綜合剛才幾位同學(xué)的發(fā)言,我們就能明白作者這里用典的意圖了:既寫出了有家難歸的鄉(xiāng)思,又抒發(fā)了對異族入侵的仇恨和對不思復(fù)國的南宋朝廷的激憤,收到了“一石三鳥”的效果。
師:請第二組代表匯報你們的討論結(jié)果。
生:辛棄疾在這里主要想表達自己不學(xué)許汜“求田問舍”要學(xué)劉備胸懷天下的志向。
師:好!現(xiàn)在輪到第三小組了。
生:我們小組認為作者在這里借桓溫抒發(fā)自己歲月流逝,白發(fā)已生,功業(yè)未成,悲憤不已的感慨。
師:三個小組的回答都很精彩!用典看似在說別人,其實處處在說自己,辛棄疾在這里用這些典故抒發(fā)了自己空懷滿腔報國熱情卻無施展本領(lǐng)之地的悲憤和痛苦之情。
師:作者登上賞心亭,看見了壯美河山落入敵手,想到了前代的英雄人物,作為一名曾經(jīng)的抗金英雄,此時此刻他最想做的應(yīng)該是什么?
生:北伐中原,恢復(fù)故土。
師:可是他做了嗎?
生:沒有。
師:在詞中辛棄疾清楚地告訴我們他現(xiàn)在能做的僅僅是什么?
生: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
師:這句話中有兩個動詞非常傳神,是哪兩個?
生:“看”和“拍”。
師:這兩個動作又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呢?
生:吳鉤本應(yīng)是戰(zhàn)場殺敵的利器,可現(xiàn)在辛棄疾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看”而不能用它馳騁沙場,象征著英雄無用武之地。“欄桿拍遍”是胸中有說不出來的抑郁苦悶之氣,借拍打欄桿來發(fā)泄。
師:詞人南渡已十二年,屢遭冷遇,滿腔報國之志難以實現(xiàn),一身濟世之才無法施展,詞中有一句話直接道出了他的心聲和處境,請問是哪一句?
生:無人會,登臨意。
師:正是因為南宋朝廷不理解他,不賞識他,不重用他,如此一個難得的文武全才竟然只能“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此情此景,縱是英雄豪杰,也難免傷心落淚。“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英雄淚!”詞人再也抑制不住悲憤之情,英雄淚潸然而下。
師:作者這一把“英雄淚”又蘊涵著哪些復(fù)雜的情感呢?能不能談?wù)勀愕睦斫饽兀?/p>
生:英雄無淚,只因未到傷心處,辛棄疾黯然流淚,那是因為心在滴血。詞人為山河破碎、朝廷偏安貪逸而落淚,為自己飄零失所、年華流逝而落淚,為壯志難酬且又無人理會而落淚。這不是多愁善感的弱者之淚,而是有志難酬的英雄之淚。
師:是的,回顧辛棄疾一生,南渡四十多年,他夢寐以求的就是指揮千軍萬馬,奔赴沙場,恢復(fù)中原,可一直到死他都沒能如愿。(PPT展示辛棄疾南渡后經(jīng)歷)我們一起將這首詞再朗讀一遍。
(生齊讀)
師:現(xiàn)在大家能不能結(jié)合我們前面的分析,總結(jié)一下辛棄疾在這首詞中展現(xiàn)出一個怎樣的自我英雄形象?
生:在這首詞中,作者用移情于景、用典等手法,加上典型的動作塑造了一個有報國之志而無報國之門,壯志難酬、悲憤孤獨的失意英雄形象。
師:這個無用武之地的悲壯的失意英雄形象是辛棄疾“英雄之詞”最典型的抒情主人公形象,這個形象是他一生坎坷經(jīng)歷的寫照,是我們理解辛棄疾作品的一把關(guān)鍵鑰匙。
師:辛棄疾和岳飛一樣是一個悲劇式的英雄,他的悲劇僅僅是個人的悲劇嗎?
生: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歷史的悲劇。辛棄疾的悲劇也是愛國志士壯志難酬的時代悲劇。他詞作中的失意英雄形象也正是那個時代英雄的悲劇形象。
師:辛棄疾一曲曲悲壯的英雄之歌既抒發(fā)了自己的豪情壯志,又喊出了那個時代飽受亡國之苦的人們的共同心聲――“收拾舊山河”!他是時代的歌手,他一生為北伐奔走呼號,站在時代最前列,發(fā)出時代最強音!我們只要翻開一卷卷的南宋詞,就能清晰地聆聽到那個時代慷慨悲壯的英雄之歌?。≒PT展示部分南宋英雄詞)
調(diào)鼎為霖,登壇作將,燕然即須平掃。擁精兵十萬,橫行沙漠,奉迎天表?!保ɡ罹V《蘇武令》)
拂視腰間,吹毛劍在,不斬樓蘭心不平。(劉過《沁園春》)
忽醒然,成感慨,望神州??蓱z報國無路,空白一分頭。(楊炎正《水調(diào)歌頭》)
報國無門空自怨,濟時有策從誰吐。(吳潛《滿江紅》)
師:我們在800多年后的今天學(xué)習(xí)辛棄疾的這首詞,就是要會一會他的“登臨意”,替他“”一把“英雄淚”,認識他在作品中的自我英雄形象。因為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英雄,我們現(xiàn)在這個時代也呼喚英雄。我們現(xiàn)在需要什么樣的英雄呢?
生:我們現(xiàn)在需要樂于助人、甘于奉獻、勤于工作的普通英雄。
原文:
《杭山八景》朝代:宋 作者:章鑒
泠泠雙澗瀉秋音,萬齒溪頭奏一琴。
雨后更添猿鶴操,夜寒真是水龍吟。
辛棄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人,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lǐng),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辛詞現(xiàn)存六百多首,是兩宋存詞最多的作家,其詞多以國家、民族的現(xiàn)實問題為題材,抒發(fā)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如《水龍吟》、《水調(diào)歌頭》、《滿江紅》(鵬翼垂空)等,表現(xiàn)了恢復(fù)祖國統(tǒng)一的豪情壯志;《駕新郎》、《菩薩蠻》、《破陣子》等,表現(xiàn)對北方地區(qū)的懷念和對抗金斗爭的贊揚。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