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va视频,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成語積累

成語積累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成語積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成語積累

成語積累范文第1篇

關于虎的成語

笑面虎 虎而冠 打死虎 捋虎須

人中龍虎 畫虎刻鵠 以肉喂虎 縱虎出匣

縱虎出柙 餓虎逢羊 餓虎見羊 餓虎攢羊

虎狼之國 虎皮羊質 養(yǎng)虎自? 兩虎共斗

狐藉虎威 虎變龍蒸 虎超龍驤 虎黨狐儕

虎蕩羊群 虎據龍蟠 虎踞鯨吞 虎踞龍蟠

三人成虎 生龍活虎 談虎色變 勢成騎虎

投畀豺虎 畏敵如虎 為虎傅翼 為虎作倀

虎窟龍?zhí)?虎狼之勢 虎略龍韜 虎視耽耽

虎兕出柙 虎穴狼巢 虎擲龍拿 假虎張威

鯨吞虎噬 九關虎豹 酒虎詩龍 九閽虎豹

酒龍詩虎 拒狼進虎 駿波虎浪 狼?虎食

狼餐虎噬 狼?虎咽 狼餐虎咽 狼蟲虎豹

狼顧虎視 狼前虎后 狼飧虎咽 狼吞虎餐

狼吞虎噬 敲山振虎 敲山震虎 如虎得翼

如虎傅翼 如虎生翼 如狼如虎 如龍似虎

三言訛虎 身寄虎吻 豕虎傳訛 握蛇騎虎

柙虎樊熊 熊據虎? 熊腰虎背 繡虎雕龍

燕額虎頭 燕頷虎頭 燕頷虎須 養(yǎng)虎留患

關于虎的成語

虎背熊腰 像虎那樣寬厚的背,像熊那樣粗壯的腰。形容肢體粗大強壯。

虎踞龍盤 踞:蹲。像虎蹲著,像龍盤曲。形容地勢雄偉險要。

虎口拔牙 在老虎嘴里拔牙。比喻冒著極大的危險除掉有害的人或物。例:馬鈺《玩丹砂?贈閻先生》:“猛虎口中敲玉齒,驪龍貪下奪神珠。這般手段稱吾徒?!?/p>

虎尾春冰 踏著老虎的尾巴走在春季的正在消融的薄冰上。比喻處境極其險惡,心情非常憂懼。

虎視眈眈 像老虎那樣兇狠而貪婪地注視著。

虎頭虎腦 健壯憨厚的樣子(多指兒童、小伙子)。

虎嘯風生 形容豪奮起,大展宏圖。

放虎歸山 把老虎放回山林,比喻自留禍根。

狼吞虎咽 形容吃東西又猛又急。

如虎添翼 比喻本領很大的人又增加了新的助力,本領更大。也比喻兇惡的人得到援助更加兇惡。

與虎謀皮 與虎商量,要剝下它皮。比喻與惡人商量,要他犧牲自己的利益,一定辦不到。

風虎云龍:比喻明君賢臣相遇而情投意合,相得而益彰?;蚩勺?quot;云龍風虎"

虎體原斑:意思是說老虎生來就有美麗的斑紋,并以此來比喻出身將相富貴之家。

虎生文炳:意思是說老虎生來就有鮮艷的彩色斑紋,比喻其本性不變,外表依然。

虎豹之父:意思是說虎和豹的外表生來就有顯著的斑紋,易引起狩獵者的注意和捕獲,比喻人的才智流于表面,而常有意外之災禍。

龍驤虎步:比喻人在行走時,像龍馬一們高昂著頭顱,像老虎一樣邁著雄健的步伐,形容人威武雄壯的不凡氣慨和神態(tài)。

龍驤虎視:比喻人像龍馬一樣高昂著頭顱,像老虎一樣注視著獵取的對象,比喻某人雄才大略,或者襟袍不凡,高瞻遠矚的威武英姿。

龍蟋虎踞:如巨龍一樣盤曲,如猛虎一樣踞坐,形容地勢的險要、雄偉與堅固。

龍?zhí)痘⒀ǎ罕扔魑kU的地方或者說身處險惡之地。

羊質虎皮:比喻某人虛有其外表,而無實際,忘乎所以,外強中干。

羊入虎群:比喻身投羅網,身取滅亡,弱者落入強者或者好人陷入壞人的手里或中了圈套,都可以謂之曰"羊入虎群"。

成語積累范文第2篇

關鍵詞:成語 文化 教材 課外 情境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8.017

成語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精品,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外表凝練,內涵豐富。對小學生來說,學習成語有助于激發(fā)他們對中華語言的熱愛,提升他們作文寫作的功底與語文素養(yǎng)。小學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了成語教學,然而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理解能力有限,怎樣指導他們積累成語呢?我根據年級特點,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資源,課內外結合,積累與運用并重,收到了可喜的成效。

一、以教材為平臺,引導學生積累

(一)聯系課文學習成語

我以課例中的成語作為切入口,引導學生認識成語,初步感知成語的意思,在所創(chuàng)設的語言環(huán)境中讓學生學會聯想,意會成語所表達的意境,使學生接受并喜歡成語。如《北京》課文中的“各種各樣的車輛在橋上橋下來來往往,川流不息”,對于其中“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的理解,我是這樣教學的:首先,由于低年級兒童的思維帶有具體性、形象性的特點,因此要有具體而形象的刺激物作為學生理解成語意思的“中介”。于是,我讓學生觀察插圖――立交橋上有許多車子,來的來,去的去,一輛接著一輛像條長龍,一直向前開。接著,再讓學生一起跟著教師做手勢,模仿車子在立交橋上“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然后,我通過語言描述把學生帶入預設的情境中:看看圖上的車子一輛接著一輛,一直往前趕,就像大自然中的(河流)一樣,不停向前流,“川流不息”說的正是這個意思。把車流和河流二者的共同點聯系起來,讓學生有了直觀的比較和聯想,便能進一步感悟“川流不息”所表達的意境了。最后,我又把這個成語放到生活場景中去,讓學生在上學或放學途中感受來來往往、川流不息的車輛與人流,引導學生在具體可感的情境中積累成語。

(二)借助生字補充成語

給生字找成語朋友,讓學生在擴詞中積累成語。擴詞是低年級小朋友語言積累過程中最常用的手段。在擴詞的過程中,常以一個生字為基點,可帶出幾個學生易讀、易懂、常見、實用的成語。如在教學人教版第一冊“拼音識字”第一課后,我便在課上讓學生用學過的生字“一、二、三……十”進行擴詞,并說說帶有這些數字的成語,讓學生開“成語火車”:一心一意三心二意四面八方五光十色六神無主七嘴八舌九牛二虎之力十全十美。通過這樣的教學,當學期結尾時,學生無形中就積累了許多與生字有關的成語,這其實就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這些淺近常用的成語,學生愛聽、愛讀,無需教師過多解釋、說明,學生也能耳熟能詳。有些成語學生現在還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但是隨著年齡和知識的增長,這些成語便會在不經意間“其義自見”,久而久之,就達到了“厚積薄發(fā)”的境界。

(三)通過分類充實成語

人教版實驗教科書配合新課程標準也十分注重語言積累,如語文園地辟有“日積月累”欄目,四冊教材的“日積月累”中增添了能突顯中華文化的成語韻語、古詩詞等內容,把很多意思相近(相關)或結構相似的成語放在了一起,讓學生讀讀背背。人教版實驗教科書第三冊的課文和課后也有很多成語,包括與春天有關的、與秋天有關的、富含人生哲理的等,它們大多淺顯易懂,學生非常喜歡。教師可就地取材,指導學生加以類別,然后讓學生通過誦讀感受成語的韻律美,通過誦讀悟其大意、悟其意境,再背誦以強化積累。此外,教師還應引導學生能夠舉一反三,使學生多積累帶有數字的成語、帶有動植物名字的成語、含有反義詞的成語等。通過對成語的分類積累,學生的成語積累量逐漸增加了,學習語文的興趣提高了,語文素養(yǎng)也明顯提升了。

二、以課外拓展為延伸,豐富學生積累

從新課程標準的解讀中,我們可以理解到:課內閱讀是提升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之一。教師除了要重視課內閱讀之外,還應該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使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小學生的文化成長。因此,教師要從小學生入學之初就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尤其是閱讀成語。教師要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向學生推薦優(yōu)秀的讀物,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建立“詞匯摘抄本”,多摘抄優(yōu)秀讀物中的精美語句(含成語),量變變質變,一學期下來收獲就會多多。

此外,經典誦讀也不失為成語積累的一條捷徑。我每天利用預備鈴響到上課鈴響的幾分鐘時間,讓學生背誦《成語速記》《成語童謠》《成語韻文》等經典教材。如《成語韻文》求學篇:謙虛謹慎,不恥下問;溫故知新,循序漸進;學以致用,觸類旁通;學而不厭,穩(wěn)操勝券。通過誦讀經典,學生既傳承了中華經典的精髓,又積累了豐富的成語,可謂是一舉兩得。

三、以運用為舞臺,沉淀學生積累

語言學家將只能理解、不能運用的語匯稱為“消極語匯”,將既能理解又能運用的語匯稱為“積極語匯”。要把“消極語匯”轉化為“積極語匯”,就必須加強運用語言的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要善于挖掘身邊的教學資源,巧妙運用成語,把積累的成語內化為自己的語言材料,并形成積淀。

(一)創(chuàng)設運用情境

如利用文中豐富多彩的插圖,引導學生看圖中人物的表情說成語:愉快時眉開眼笑,失意時愁眉苦臉;看圖中的天氣現象說成語:下雨前烏云密布,晴天時萬里無云,臺風襲來時風雨交加;看學校場景時,如“下課了,同學們爭先恐后地走出教室,操場上人山人海;上課了,教室里鴉雀無聲,同學們正專心致志地聽教師講課”。如此這般,成語就消化了,真正變成了學生自己的東西。

(二)構筑運用階段

成語積累范文第3篇

詞語是具有實際意義的基本語言單位,更是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基礎,在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在蘇教版教材每個單元的練習中幾乎無一例外地設置了關于成語“誦讀積累”的板塊。但很多教師并沒有充分意識其重要性,只是將這一板塊的教學止步于準確朗讀、感知大意的層面,無益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回歸生活,沉浸在這些成語的感性世界中,把握詞語與生活的內在聯系,促進學生對成語的深入體悟。

一、推向生活,在生活的情境中感知成語

1. 走進真實的生活感知成語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我開始一課接一課地將孩子們領導到永遠常新的,取之不盡的知識的源泉――大自然中去,到果園、森林、河邊去,我跟孩子們一道學習詞語……”的確,只有將成語與現實生活的詞語有效整合起來,詞語才能迸發(fā)出獨有的生命活力,才能吸引學生的關注意識。例如,在教學二上練習1中的成語時,教師在引領學生熟讀這些成語之后,將學生的思維推回到現實生活中,回顧秋天的氣候特點。用自己的言語表達對秋天的感受,描述“金風送爽”“天朗氣清”所承載的意蘊,并具體分述秋天有哪些獨特的景色,從而印證“秋色宜人”所形成的概括性描述,形成對“秋色宜人”的豐富認知。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讓學生以生活為資源,感受生活的美麗,探尋秋天的美麗,從而激發(fā)學生充足的學習動力。

2. 創(chuàng)設生活的氛圍感知成語

六上練習4中的“成語積累”呈現出古典園林古色古香的建筑特點。在教學這一板塊的成語時,教師完全可以將自己裝扮成導游的角色,在課堂教學伊始,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我是大家今天的導游,我們將去著名皇家園林頤和園參觀。下面,我們就共同走進頤和園的美麗畫卷吧!”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儼然成為游客。教師通過多媒體視頻的播放,將成語所展現的園林特色鮮活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觀察著、欣賞著,這其中教師相機穿插與畫面匹配的成語,將原本生硬的文字符號轉化為靈動的畫面。整個過程中,學生對成語感知與理解已經不再是純粹的任務,學生的感性意識被充分激活。在情境的浸潤下,學生已經完成了對詞語符號的穿透性感知。

二、沉浸生活,在生活的經驗中鞏固成語

成語作為漢語中約定俗成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承載著典型的民族文化,可以說成語是展現中華民族文化因子的重要窗口,有著自身獨特的文化力量。而這些元素僅僅憑借教師的講解是不可能真正讓學生感受到的。只有將這些詞語還原到生活之中,才能真正把握成語的特點,提升學生的語言智慧。還以六上練習4中的“成語積累”為例,教師并沒有停留在對這些詞語意思的感知上。在這樣的基礎上,教師則進一步引導學生感悟自己的旅游生活,讓學生在快速鏡頭的切換下,尋找與教材成語相對應的畫面,促進感性認知與理性認知的有效融合。有了這樣的認知鋪墊,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播放的視頻,運用上這些詞語,創(chuàng)作頤和園的解說詞,從而將理解與靈動的運用整合起來,會起到較好的教學效果。在這一案例中,教師以多媒體課件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進行了深入的感知體驗、認知轉化和實踐運用,如此層層遞進的認知讓學生產生如沐春風之感,學生也在相應情境下強化了對詞語意蘊的深入感知,更在鏈接生活的通道中,鞏固了學生對成語的感悟成果。

三、鏈接生活,在生活的轉換中運用成語

語文源于生活,但明顯高于生活,語文是對生活更高層次的提煉與反映。詞語作為語文的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會從現實生活中汲取應有的養(yǎng)分。以浩瀚的生活資源為藍本,開掘出有效的教學資源,讓詞語能夠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彰顯出其獨特的價值認知,使學生能夠充分感受詞語鮮活的生命力,從而學會運用詞語。還以蘇教版六上練習4中的“成語積累”為例,在以上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已經引導學生針對情境進行了成語的運用,但這只是局限在固有的情境創(chuàng)設中,是屬于鞏固成果的及時運用。而要想真正地掌握這些成語,并能夠在實際場景下隨機運用,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教學中將學生的關注力從課堂教學中的情境轉移到學生現實生活中來。教師可以將學生從先前創(chuàng)設的頤和園情境中抽身出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另一番情境:請自由選擇多媒體課件中的生活風景畫面,并運用今天學習的成語進行口頭表達,可供選擇的畫面有城市建設圖,有本市有名的旅游景點。學生一下子從原有的情境認知中,融入到對現實生活的贊美中,從而在實踐運用中感受到成語表達的巨大魅力。

成語積累范文第4篇

出版行業(yè)自然也不能例外。2008年2月21日,新聞出版總署頒布了《出版專業(yè)技術人員職業(yè)資格管理規(guī)定》(以下簡稱《規(guī)定》),其中第七條指出:“出版專業(yè)技術人員應按照規(guī)定參加繼續(xù)教育”,“繼續(xù)教育的具體內容,由新聞出版總署另行規(guī)定?!?2010年頒布的《出版專業(yè)技術人員繼續(xù)教育暫行規(guī)定》第七條指出:“出版專業(yè)技術人員每年參加繼續(xù)教育的時間累計不少于72小時。其中,接受新聞出版總署當年規(guī)定內容的面授形式繼續(xù)教育不少于24小時。其余48小時可自愿選擇參加省級以上新聞出版行政部門認可的繼續(xù)教育形式……”在執(zhí)行該規(guī)定的過程中,每位編輯可謂是“冷暖自知”。不可否認,該規(guī)定的出發(fā)點是好的,目的是持續(xù)提高編輯的業(yè)務能力。我國出版業(yè)肩負著傳承優(yōu)秀文化、傳播先進科學技術以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的重大歷史使命,這就對出版從業(yè)人員特別是要對出版內容負責的編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科學落實該政策并非易事,這正是筆者認為當前繼續(xù)教育課程的效果值得商榷的原因。

其一,《規(guī)定》中關于證書登記、續(xù)展登記以及資格取消等作了明確要求,體現的是對持證編輯的“管”字,但對于尚未取得資格證書的編輯的繼續(xù)教育卻缺乏監(jiān)管力度。

其二,《出版專業(yè)技術人員繼續(xù)教育暫行規(guī)定》雖然明確規(guī)定“出版專業(yè)技術人員享有參加繼續(xù)教育的權利和接受繼續(xù)教育的義務”,但在實際工作中,出版單位除了自己為新編輯組織一些必要的培訓外,幾乎很少會用職工教育經費讓新編輯參加各項繼續(xù)教育課程的培訓班。

其三,如何設置編輯繼續(xù)教育的課程是一個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的難題。盡管《出版專業(yè)技術人員繼續(xù)教育暫行規(guī)定》要求繼續(xù)教育課程的設置要本著“以人為本,按需施教”的原則,但是學員還是很難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課程。我們知道,參加學習的編輯,既有圖書編輯,還有期刊編輯,圖書編輯和期刊編輯又分社科類編輯、科技類編輯,等等。面對這些有著截然不同需求的編輯,當前的繼續(xù)教育課程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如果講課老師無法將所講課程與編輯實際工作結合起來,繼續(xù)教育也就失去了意義。

其四,“收費高,授課時間不靈活”也讓編輯們頗感無奈。在很多行業(yè)都走上產業(yè)化道路的今天,編輯繼續(xù)教育似乎也未能幸免,培訓費用一年年“水漲船高”。由于政策制定機構同時也是培訓主辦機構,在成本不透明的情況下收取過高費用難免有壟斷的嫌疑。另外,由于工作原因,很多編輯無法做到脫產學習,于是就出現了學員簽完到便離開的情況,同樣背離了參加繼續(xù)教育的初衷。

我們知道,學習的最大動力在于興趣,興趣源于對知識的渴求。目前,參加繼續(xù)教育對編輯們來說是一個“痛并快樂著”的過程,既有學習到新知識的快樂,同時也承受著課程選擇余地小和時間耗費大之痛。如果我們回到舉辦繼續(xù)教育的出發(fā)點來考慮,或許會讓當前所面臨的種種問題迎刃而解。

首先,行政主管部門要放下“管理”的架子,將繼續(xù)教育的重點放在對新編輯的培養(yǎng)上。另外,可將政策的執(zhí)行手段更加人性化,如可以要求編輯在取得“出版專業(yè)資格證書”后的一定時限內,每年必須接受72個學時的繼續(xù)教育課程,但滿足課程考核要求后則不再強制要求其參加繼續(xù)教育。

其次,把舉辦繼續(xù)教育的權力下放到出版單位。打破目前繼續(xù)教育培訓班只能由新聞出版總署或各省市新聞出版局下屬機構舉辦的格局。出版管理部門可予以認可或支持單個出版單位或者幾個同類的出版單位聯合起來,根據自己的需要對編輯進行繼續(xù)教育。如此一來,繼續(xù)教育的內容能夠與編輯的實際工作緊密聯系起來,所取得的實際效果或許會更好。

最后,如果繼續(xù)教育的舉辦權暫時不能下放,那么培訓機構需加強師資力量配置,讓參加培訓的編輯能有足夠的選擇空間。如果現有課程能夠滿足各出版單位的需要,相信出版單位也十分愿意將新編輯的業(yè)務培訓一并交由培訓機構去做。

成語積累范文第5篇

關鍵詞:工業(yè)設計工程技術課程體系教學研究

一、引言

早在1919年,德國建筑師格洛佩斯創(chuàng)建包豪斯設計學院時就提出“藝術與設計”相統一的設計理念。時至今日,信息科學、網絡科學高速發(fā)展,致使藝術與科學的聯系愈加緊密。作為培養(yǎng)人才的高校教育體系,應適應時展,立足藝術與科學的契合點,協調藝術與科技之間的關系,構建科學完善的教學體系,培養(yǎng)知識結構完善的高素質人才。

二、工業(yè)設計課程體系的構成

工業(yè)設計專業(yè)的課程體系一般由公共基礎課、專業(yè)基礎課和專業(yè)課三部分組成。公共基礎課是指高校各專業(yè)學生都必須學習的,用以培養(yǎng)學生基本品德、政治、文化、身體素質的課程,主要包括“兩課”、外語、體育、計算機等。專業(yè)基礎課和專業(yè)課則是與設計直接相關的課程,按照工業(yè)設計師的能力培養(yǎng)需求來對個兩組課程進行劃分的話,可將其分為產品表現類課程、產品設計類課程、工程技術基礎類課程等幾個部分。

三、基于設計的工程技術類課程教學改革方案

(一)基于設計的工程技術類教學內容的改革

工業(yè)設計專業(yè)所涉及的工程技術類課程眾多,各門課程因自身學科的性質與特點都有學時的要求和教學章節(jié)的安排。而工業(yè)設計專業(yè)學生對工程技術知識的需求與掌握程度與工科機械類學生有所不同,學時分配上也無法滿足傳統工科教學的要求,每門課程不能獨立開設。所以必須針對工業(yè)設計專業(yè)學生所應掌握工程技術知識的具體特點來重新整合多門課程,以適合專業(yè)設計專業(yè)培養(yǎng)的需要。根據設計對工程技術知識的需求將其分成產品設計工程表現、產品設計機械基礎和產品設計材料基礎三個課程群。并以設計為主線,運用具體實例將理論知識融入其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擺脫相對枯燥乏味的單純理論教學模式?;谠O計的工程技術類課程群體系如圖所示。

基于設計的工程技術類課程群體系

(二)基于設計的工程基礎類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

1. 以實際案例分析為載體組織教學,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始終貫穿與突出設計主線,圍繞設計主線來組織教學,將深奧的工程技術知識融入設計實例當中,變抽象的理論為具象的設計再現。大量優(yōu)秀的設計方案又激發(fā)了學生對專業(yè)知識的興趣,潛移默化地提升了他們分析、評價及應用能力。

2. 借助現代教學手段,豐富教學方法

傳統的工程技術類課程的教學主要依靠板書完成,很難給學生一個可視化的、直觀的空間實體來展示教學內容,學生只能靠想象對課程進行理解,阻礙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若借助先進的計算機技術,進行實體建模和虛擬組裝來展示給學生,這些問題將迎刃而解。利用CAI課件做成動畫形式展示給學生,增強了強教學內容的可視性、可傳性和可用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以設計為依托,增強學生的自我動手能力的自學能力

工程技術類課程的學習是以服務設計為目的的,在課程的講授上以設計案例為載體,融入所需的工程技術知識。教學是老師與學生的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實踐意識,主動增強自我動手能力和自學能力。不同課程針對不同的設計題目,要求學生從材料的選擇、結構的設計、加工工藝的制定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思考與實踐。同時,通過各門課程的系統協調的配合,實現學生對工程技術知識的了解、掌握及其實際設計中的運用,真正達到學以致用、學有所用。

四、結束語

工程技術知識的教學是工業(yè)設計專業(yè)教學的重點與難點,采用何種教學模式、何種教學手段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是一個值得工業(yè)設計教學探討的問題。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對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的改革之外,還必須更新觀念、積極探索,建立一套針對工業(yè)設計專業(yè)特點的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 吳海紅.工業(yè)設計專業(yè)工程基礎類課程現狀分析[M].美術大觀,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