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蘇軾的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世紀之初,科學家們認為人體內(nèi)的所有控制信號都是由電沿著神經(jīng)纖維傳遞的。后來貝利斯和斯塔林發(fā)現(xiàn)(稱為激素的)化學信使和電信號一起引發(fā)身體器官發(fā)揮作用。這一令人吃驚的發(fā)現(xiàn)開創(chuàng)了醫(yī)學的一個全新領域:內(nèi)分泌學。它使生理學發(fā)生了重大變革,被稱為有史以來與人體有關的最偉大的發(fā)現(xiàn)之一。
激素被發(fā)現(xiàn)并投入商業(yè)生產(chǎn)以后,在市場上一出現(xiàn)便被奉為靈丹妙藥。腎上腺素(發(fā)現(xiàn)后的第一種激素)是20世紀第一種“一鳴驚人”的藥物。其他的激素緊隨其后。
激素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
激素的發(fā)現(xiàn)要歸功于貝利斯和斯塔林。然而我們必須把這份榮譽也分些給幾年前實際上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第一種激素的人們,只不過他們當時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發(fā)現(xiàn)的真正意義罷了。
1894年,經(jīng)過一系列漫長的動物實驗,英國生理學家愛德華?艾伯特??謝弗表明:如果把從腎上腺中提取的液體注射到動物的血管中,血壓會升高。他認為這一發(fā)現(xiàn)很有趣,但是并沒有看到它的實際價值。1898年美國藥理學家約翰?亞伯認識到了這種物質(zhì)的藥用價值,便開始研究它的來源和化學性質(zhì)。他把這種液體中的關鍵化學成分分離出來,并命名為“腎上腺素”(EPINEPHRINE,來自于希臘語“腎之上”的意思,因為腎上腺就在腎的上面)。
兩年后,日本企業(yè)家兼化學家高峰讓吉在紐約成立實驗室,制造純水晶形式的合成腎上腺素,準備投入商業(yè)生產(chǎn)。1901年他成功了,因為這種天然的化學物品來自腎上腺,所以他把產(chǎn)品命名為“腎上腺素”。高峰讓吉雖然認識到自己產(chǎn)品的商業(yè)價值,而且把產(chǎn)品名稱和工藝都注冊了專利,但是他忽略了找到一種化學物質(zhì)通過血管把啟動信息傳遞給器官的生物意義。
1902年,倫敦大學學院的兩位教授開始研究消化液。一個是40歲的威廉?貝利斯,他的搭檔是他的小舅子――34歲的厄恩斯特。
醫(yī)學科學家們知道,食物一進入小腸胰腺就開始分泌消化液。但是那個時候,胰腺是怎么知道應該分泌消化液的呢?大家都認為是電信號沿著神經(jīng)細胞發(fā)出的。貝利斯和斯塔林決定檢驗這一理論。
他們把一條實驗用狗的通往胰腺的神經(jīng)切斷了。然而胰腺經(jīng)刺激還能發(fā)揮功能。經(jīng)過仔細檢查,他們發(fā)現(xiàn)胃酸流到狗的小腸內(nèi)膜時,那里就會分泌一種液體。這種液體(他們稱之為分泌素)經(jīng)血管流到胰腺,發(fā)出信號指示胰腺立即行動。
與高峰讓吉不同,貝利斯和斯塔林馬上就意識到這種情況非比尋常。以前信號都是沿神經(jīng)纖維通過電傳播,而這次卻是通過身體用化學的方法傳遞。這是有記錄的第一例。他們宣布了自己的發(fā)現(xiàn),科學界贊嘆不已,頗感興奮。
貝利斯猜想還有很多這樣的化學信使未被發(fā)現(xiàn)。他剛讀到關于高峰讓吉研究的報道,便意識到他分離出的是另一種化學信使,屬于同一組。
當下在中學生們身上,出現(xiàn)兩個頗為引人關注的現(xiàn)象。第一,對古詩文的學習儼然成為了學生的“第二外語”的學習。學生對古詩文的文化認知和情感趨同隨著網(wǎng)絡時代的大踏步前進而大踏步后退。這一現(xiàn)象不僅是語文學習的悲哀,更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沒落而帶給我們的思考。由此帶來更深遠的影響是,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一直是止步難前。第二,古詩文的學習一般情況下,學生出于中考的考試要求,考試重點篇目、字詞含義、文學常識等會有識記,其余則如走馬觀花,一過即忘。要激發(fā)興趣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一、首先應正確認識古典詩文
古典詩文內(nèi)涵豐富,博大精深,集中反映了我國人民的思維方式、心性形式、審美情趣,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是我們民族母語的精美之本,是我們民族語言文字運用的典范。讓學生誦讀大量的古詩文,既可以使他們獲得豐富的文化知識,又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啟迪智慧,培養(yǎng)靈感,又能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既孕育創(chuàng)新精神,又增強審美情趣。開展這項活動不僅使學生終身受益,而且會影響到他們的子孫后代,可以說是利在當今、功在千秋。人文素質(zhì)乃是人的總體素質(zhì)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而熟讀優(yōu)秀的古詩文是實施人文教育的必要途經(jīng)。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引導、激勵和幫助學生完成大綱推薦的背誦任務,并以此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激發(fā)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
二、明確學習古詩文的重要作用
1.學習古詩文有利于陶冶情操提高文學修養(yǎng)
古詩名篇,以精練的語言深刻地反映生活,抒感,學習古詩文,有利于增強美感,陶冶情操。經(jīng)典詩文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凝聚著古代文人的智慧,折射著歷史和哲理的光輝,值得我們后人學習和欣賞?,F(xiàn)代的中學生學習積累古代詩文,不僅可以學習知識,陶冶情操,而且可以提高自身的品位和修養(yǎng)。因此教學中需要教師運用恰當?shù)姆椒ǎ屗麄冊谡b讀中理解詩句豐富的內(nèi)涵,體味其中美好的情趣或深刻的思想感情。以《漁家傲·秋思》一詞的教學為例。在這首詞的上片,以寥寥幾句就勾畫出邊塞秋季異樣的美。當學生的想象達到一定程度后,再運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學手段展現(xiàn)詩中描寫的場景。在畫面中突出光影的移動,光色的交織,使詩中表現(xiàn)的美妙意境更形象地呈現(xiàn)于學生眼前。 經(jīng)典詩文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它提高了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與文化底蘊,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學生通過古典詩詞的積累,熟誦于口,濡染于心,會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品性和修養(yǎng),有利于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培養(yǎng)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2.學習古詩文,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懷
古代詩人大都經(jīng)歷了“入仕——出仕”這樣的人生境遇,也有很多壯志未酬之士。在他們的詩篇中往往洋溢著摯熱的愛國之情。辛棄疾《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fā)生!”向我們傾訴了作者至老不衰的愛國熱情和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悲憤心情。
經(jīng)典詩文中有很多描寫大自然的優(yōu)美詩篇,反復誦讀背誦這些詩詞,能夠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徜徉在美妙的大自然中。如“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弊寷]有登過廬山的人,也感受到它的神奇與美好。再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睂懗銎俨嫉膲延^。讀著這樣的詩句,學生怎么不對這神奇的山水產(chǎn)生向往之情?“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為我們展現(xiàn)在了沙漠的遼闊。
3.學習古詩文可以讓學生明白人生的哲理,給青少年學生以人生的啟示
古詩詞中有很多詩句蘊涵著人生的哲理。反復吟詠這樣的詩句,能給學生人生的啟迪。從我們的孔圣人的《論語十則》“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到唐宋,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又一村”,宋代豪放派詞人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唱出古今共同的心聲。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寫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讓我們懂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真諦。
“可是,”蘇格拉底慢悠悠的說,“我需要一位最優(yōu)秀的傳承者,他不但要有相當?shù)闹腔?,還要有充分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氣……這樣的人選直到目前我還未見到,你幫我尋找和發(fā)掘一位好嗎?”“好的好的?!敝趾軠仨樅茏鹁吹恼f,“我一定竭盡全力地去找,以不辜負你的栽培和信任。”
可他領來一位又一位,總是被蘇格拉底一一婉言謝絕了?!拔乙欢颖杜?,”助手言辭懇切的說,蘇格拉底笑了笑不再說話。半年之后,蘇格拉底眼看就要告別人世,可最優(yōu)秀的人選還是沒有眉目。助手淚流滿面的坐在床邊,語氣沉重的說:“我真對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對不起的的是你自己,”蘇格拉底說到這里,很失意地閉上眼睛,停頓了許久,才又不無哀怨地說:“本來,最優(yōu)秀的就是你自己,只是你不敢認識相信自己,才把自己給忽略,給耽誤,給丟失了……其實,每個人都是最優(yōu)秀的,差別就在于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發(fā)掘和重用自己……”
話沒說完,一代哲人就永遠離開了他曾經(jīng)深切關注著的這個世界。
又聽見了淅淅瀝瀝的雨聲。
媽媽今天出去買東西,留我在家里做作業(yè)。
打開窗戶,一陣涼風想我吹來。這風,吹得很溫柔,很舒服,好像母親的手在撫摸著我的臉。它吹走了城市的喧囂,吹走了難耐的酷暑,也吹走了我心中的浮躁與疲憊。我把一直手伸向窗外,頓時,細膩的雨點飄到了我的手中,冰冰的,涼涼的。沒想到在一個忙碌的早晨之后,還能迎來如此寧靜的下午。于是,我便帶了把小傘出門了。
我一個人漫步在林蔭道上,心里悶悶的。幾滴雨飄到了我的身上,讓我感覺很舒服。然后,我收起雨傘,淋浴在細雨綿綿之下。我走到了一棵大樹下,這是一顆梧桐樹伸手就能觸到濕漉漉的葉子??粗粗?,眼前出現(xiàn)了小時候的場景:
一個陽光燦爛的好天氣,暖風拂面,樹枝輕擺,陽光透過茂密的樹葉射下來,顯得十分耀眼,媽媽喊道:“**,我看到你啦!”我卻絲毫不相信,跑到了這棵梧桐樹下,慢慢爬了上去,小心地躲起來,我轉了轉眼珠子,又拿了兩片葉子在手上,不料卻壓斷了手邊的樹枝,“咔嚓!”清脆的響聲引來了媽媽的注意,結果,我被發(fā)現(xiàn)了。我又順著樹爬了下來,向媽媽吐吐舌頭做了個鬼臉,賴皮地又開始到處逃跑躲藏……
我笑了起來,蹲下身子看著土里的小白花,用手指觸了觸,滑滑的,嫩嫩的,可愛的,就像小時的我一樣。
許久,我站起來,用手拭去鏡片上的水珠,繼續(xù)走著。穿過了林蔭道??吹降氖囚~塘,雨水滴在池塘里,泛起了道道水紋,好看極了。忽見魚塘里有幾只小蝌蚪游過,于是,又一個場景在記憶中浮起:
也是一個晴朗的好天氣,陽光普照大地,池水清澈見底。池底的鵝卵光滑透亮,在陽光的映照下格外漂亮,池面上有微微水波,也有媽媽和我的倒影。媽媽和幼時的我在池塘邊抓蝌蚪,看見我努力抓蝌蚪的樣子,媽媽一陣好笑,這小蝌蚪還真是難抓滑溜溜的,一抓到就逃跑,我拿起一個塑料杯子,往池中一撩,喲!杯中還真有好多只小蝌蚪呢!媽媽看著我憧憬的樣子,就給我講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邊說她就把自己杯中的小蝌蚪又放回池中,然后,我也學著媽媽的樣子把小蝌蚪給放生了。嘴里還喊著:“小蝌蚪們,找媽媽去吧!”媽媽在一旁笑了,笑的好溫暖,好慈祥……
離開了魚塘,差不多快走到小區(qū)門口了。朦朧看到一個人向我走開,是媽媽回來了。她看到了我,腳步快了快,到我跟前時,她很生氣地說起我:“下著雨,你出來干什么!快點給我回去!”我心理暖暖的,想:肯定是擔心我受涼生病吧。我拎過她手中提著的購物袋,并把手中的傘撐起來,放在我和媽媽的頭頂上。就這樣走了回家。這時我才發(fā)現(xiàn),我最愛的人原來一直在我的身邊,最愛我的人也一直在我的身邊。
清明首先讓人想到的是祭掃墓園與緬懷先人。
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詩勾畫出當時的掃墓情形:“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鼻迕鲿r節(jié),漂泊異鄉(xiāng)的詩人墨客,更容易滋生思親與思鄉(xiāng)之情。詩人筆下的清明,曠野蒼茫,古墓壘壘,凄風勁吹,紙錢紛飛,訴盡了生死離別。
北宋黃庭堅的《清明》一詩別有一番深意:“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庇汕迕鲯吣惯M而探討人的生死的意義,有感于人的價值,表現(xiàn)了詩人曠達之中包含的不愿與世俗沉浮的孤傲之氣和對仕途賢愚混雜的憤懣之情。
但清明也不光是肅穆的祭掃與緬懷,也有祥和歡快的另一面。清明自古就有踏青的習俗,又叫“踏青節(jié)”,古時也叫行青、探春、尋春等。古時清明,人們也聚親約友,在大好春光里四處游玩,甚至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唐代詩人顧非熊作過《長安清明言懷》一詩前四句:“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兩初晴?!庇涗浟水敃r唐都長安清明節(jié)萬家車馬出動,鶯囀芳菲的盛況。
北宋歐陽修的《阮郎歸?南園春半踏青時》云:“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猶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同為“唐宋家”的蘇轍也曾作《踏青》一詩,展現(xiàn)踏青盛景:“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浮橋沒水不勝重,野店壓糟無復清。”南宋吳惟信的詩:“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闭宫F(xiàn)出當時的人們外出郊游,盡興方歸的場景。
古人踏青愛騎馬。唐代皮日休曾作《襄州春游》一詩曰:“信馬騰騰觸處行,春風相引與詩情?!北憩F(xiàn)出初春騎馬漫步的悠閑。薛昭蘊《喜遷鶯?清明節(jié)》描繪了舉子們于清明雨后騎馬踏青的得意之情:“清明節(jié),雨晴天,得意正當年。馬驕泥軟錦連乾,香袖半籠鞭?;ㄉ?,人竟賞,盡是繡鞍朱鞅。日斜無計更留連,歸路草和煙?!?/p>
古代的很多詩人也像生活在現(xiàn)代的我們一樣,清明前后會周邊游或遠游,目的地大多偏愛江南。
李白去揚州踏青,滿眼的江南風情,留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的詩句。白居易最愛錢塘湖:“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錢塘湖春行》早已成為千古佳篇,對春游的描寫令人神往。
韓愈與張籍(唐代詩人,時任水部員外郎)同游當時的著名游覽勝地曲江池(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是隋煬帝開掘的一個人工湖),看到無限美好的春光,還不忘寫首詩調(diào)侃白居易:“漠漠輕陰晚自開,青天白日映樓臺。曲江水滿花千樹,有底忙時不肯來?!保ā锻繌垎T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白居易排行二十二,又曾任中書舍人,故稱“白二十二舍人”)大致意思是:曲江上春水彌漫兩岸繁花千樹,你有啥事那么忙一直不肯來?
除了踏青、旅游,古人在清明節(jié)還喜飲酒。唐代杜牧的《清明》膾炙人口:“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宋代高翥《清明日對酒》云:“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宋代詩人王禹曾寫過一首名為《清明》的詩,頭兩句是“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蘇軾在左遷密州后,寫下《望江南?超然臺作》,下闋為“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币坏〔?,一壺老酒,吟詠詩詞,烹茶論道,快活逍遙。宋代程顥的《郊行即事》表現(xiàn)了踏青野炊、把酒共話春風的瀟灑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p>
古代,清明節(jié)與寒食節(jié)本是兩個節(jié)日,寒食節(jié)這一天要禁動煙火,等到清明要“乞新火”。但后來人們往往將這兩個節(jié)日合并起來過。掃墓原是寒食節(jié)的內(nèi)容,因為兩節(jié)相連,漸漸地掃墓改在清明節(jié)進行。唐代韓的《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描繪了一幅寒食節(jié)長安城內(nèi)富于濃郁情味的風俗畫。
古詩里的清明還有更多具有豐富文化內(nèi)涵和時令價值的其他內(nèi)容,比如“折柳”、“插柳”、“蹴鞠”、“放風箏”、“蕩秋千”等。
清明詩句多以柳寄情,說明“柳”是清明節(jié)習俗的一個重要元素。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云:“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p>
清明節(jié)春風和煦,綠樹成蔭,古時踏青、掃墓、上墳曾有戴柳和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的習俗。傳說,當年晉文公和群臣徒步登山祭拜介子推時,發(fā)現(xiàn)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并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紀念,群臣紛紛效仿,相沿成習。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載:“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比藗冋J為柳枝有靈性,有“鬼怖木”之稱,在柳條發(fā)芽的清明時節(jié)插柳可以避邪驅鬼。關于民間“清明插柳”,還有一種說法是從隋代開始流行,隋代運河剛貫通南北,河堤需要年年植樹,鞏固河堤。而柳樹有強大的生命力,容易成活,又喜濕潤,所謂“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陰”,加上清明又是適宜植樹的季節(jié),因此插柳習俗從那時起漸成風俗,并延續(xù)至今。更有一種說法稱清明節(jié)插柳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jù)說柳永常往來于煙花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他一生為仕途所不容于襄陽貧困而亡,每年清明節(jié),歌女們都到他的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
蹴鞠是古代的足球,也與清明節(jié)有重要的聯(lián)系。唐朝詩人韋應物《寒食》詠道:“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彩繩拂花去,輕球度閣來。”描述了清明寒食之際,人們在園中蹴鞠。而唐代的另一位詩人仲無顏在他的《氣球賦》中更生動地記錄了人們蹴鞠嬉戲的場景:“寒食景妍,交爭競逐,馳突喧鬧,或略地以走丸,乍凌空似月圓?!边@頗具現(xiàn)場感的描述,正是我國古代足球運動端倪的一個形象寫照。
放風箏也是清明前后的習俗。唐代高駢的《風箏》說 :“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移將別調(diào)中?!泵鑼懥孙L箏競放的情景。清代吳友如的《清明節(jié)放風箏》:“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云有路通?!?/p>
“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秋千?!碧迫隧f莊的詩句,說的是清明“蕩秋千”。北宋秦少游《滿庭芳?曉色云開》一詞曰“秋千外,綠水橋平”。張先《春門引?春思》也有“那堪更被月明,隔墻送過秋千影”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