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拯救北極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清晨,天還未亮,我那調皮可愛的北極熊兄弟早已在我的身旁嬉戲玩耍,捕魚、游泳都成了我們明天必觀賞的趣味景象。而到了夜晚,我們冰川一族則會溫馨的把身體緊緊靠在一起,接著進入甜蜜的夢鄉(xiāng)。
可不知從什么時候起,當我睜開雙眼時,發(fā)現我的身材已變得越來越苗條,我的親人也離我越來越遠了。我日益消瘦,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四肢無力,頭腦發(fā)昏,連呼喚同伴的力氣也沒有了。
漸漸的,我病倒了,淚珠從我的雙眼中淌落,許多同伴也離我而去,再也不見他們的蹤影。不僅我們冰川一族病倒了,就連平?;顫娬{皮的北極熊兄弟也不再像從前般活力四射。
我疑惑著,為什么我們會變成這樣?到底是誰在暗地里使壞?一個個問號在我的腦海里徘徊。每天,我都尋找著線索。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于,我看見了一縷縷黑煙裊裊飄向云際,一條條骯臟的河水緩緩流入了大海···我豁然明白了謀害我們的真兇就是——人類。
自從人類發(fā)明了汽車,就開始大量排放一氧化碳;自從建造了各種工廠,黑煙就常彌漫在空中:自從蓋起了高樓大廈,森林就慢慢減少。世界已變得骯臟渾濁,昔日澄澈純潔的天空已不復存在。
我們在吶喊,我們在抵抗,可又有誰能明白我們的心,明白我們渴望擁有美好家園的愿望。抬起頭,望望不再蔚藍的天,望望不再湛藍的海,望望不再蔥郁的樹林,內心已慢慢被絕望淹覆。
最終,我的身體化為了一灘水,溶入了大海,告別了家鄉(xiāng),告別了已成稀有動物的北極熊兄弟,我踏上了環(huán)游世界的旅程,每天四處奔波著。我睜大了雙眼,在晶瑩的淚光中,看著人類那繁華的世界,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輛輛汽車在街頭川流不息。人類啊,大禍即將臨頭,可你們還在透支揮霍。失去的家園的傷痛并沒有阻止你們停止工業(yè)化的排放與污染……
漸漸地,日益匱乏稀少的資源已經不足以人類使用了,于是他們又尋找起了新的資源。太陽能、風能、核能、水能、潮汐等等再生資源。就在世界的中心,建起了一座蔚藍的半圓型的巨型資源集能城堡,在城堡的內部,收集著許許多多的資源,內有許多管道,各式各樣的資源從管道中一一傳入,匯集在一個用水晶建成的集能塔內,等到哪天人類的資源不夠用了,便可從這城堡內提取??扇缃袢祟惖纳钜巡蝗缤瞻爿x煌。
而許多堪稱為科學家的人,便每日埋頭在實驗室里,想辦法拯救我們那奄奄一息的家園。
看著人類如今為拯救世界而忙碌的身影,我不禁感慨道:“唉,人類啊人類,若早知今日又何必當初呢?”
歷年世界環(huán)境日創(chuàng)意活動——20xx年悉尼“穿戴藍色”活動——20xx年6月5日,在澳大利亞悉尼,人們手持充氣的地球模型參加名為“穿戴藍色”的世界環(huán)境日紀念活動。當天是第38個世界環(huán)境日,主題為“你的星球需要你,聯(lián)合起來應對氣候變化”。
墨西哥北極熊的節(jié)日——20xx年6月4日,在墨西哥金塔納羅奧州海濱城市坎昆,綠色和平組織環(huán)保主義者扮成北極熊的模樣游行,呼吁國際社會采取措施應對全球氣候變化。
尚德高海拔陽光行動——世界環(huán)境日,在青海考察的尚德董事長施正榮特意致電珠穆朗瑪峰山麓西藏巴松完小扎西校長,關心該校師生的工作、學習和住宿情況。扎西校長向施正榮博士反映,三年前尚德贊助的2.5千瓦的光伏電站為學校師生帶來了光明,原有辦公室、教室和寢室等總共31間,現在將擴建到59間,白天要保證計算機課的6臺電腦供電,晚上要保證300多名師生學習、生活用電,學校擴容將出現較大的電力短缺,現在晚上還需要一臺柴油發(fā)電機供電。施正榮博士表示,尚德將繼續(xù)支援高海拔地區(qū)綠色電力,不日將送陽光上西藏。施正榮董事長還在同一天致電世界最高海拔中學定日中學校長次平,表示繼續(xù)支持高海拔地區(qū)孩子們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在該校長期設立尚德綠色獎學金。三年前的世界環(huán)境日,尚德為世界高海拔地區(qū)贈送光伏產品,贊助世界最高海拔小學巴松完小、世界最高海拔中學定日中學、世界最高海拔村莊“堆村”,為高海拔地區(qū)帶來綠色光明,也帶來了中國光伏產業(yè)的高海拔影響力。
美的“美的一天”活動——由中華環(huán)保聯(lián)合會發(fā)起主辦、21CN承辦、美的環(huán)境電器支持的“美的一天”大型環(huán)保公益活動正式啟動。該項環(huán)?;顒犹栒僭?月5日“世界環(huán)境日”當天,“少開一天空調,多用一天風扇”,度過“美的一天”。并倡導在整個夏季期間,每星期五關閉空調使用風扇,或者將空調溫度調整到26度以上。“美的一天”活動網絡平臺也正式上線,可以通過此網絡平臺參與“綠色使者”評選,最終的“綠色使者人氣王”將獲得4999元的現金大獎,每周網絡人氣最高的前50名可獲得美的電風扇一臺。
PPR《家園》(Home)紀錄片——作為營銷的一大主題,環(huán)保如今在奢侈品行業(yè)十分熱門。YSL 所屬的PPR 集團今年特別為世界環(huán)境日投拍了一部名叫《家園》(Home)的紀錄片。整部影片完全在空中拍攝,著名航空攝影家Yann Arthus-Bertrand 帶領觀眾環(huán)繞地球,見識各式各樣的美麗地形——沿著蜿蜒的水流和公路,觀眾能看見地球的全貌,并了解到這個星球上的居民是如何肆意對待自己的家園。該片將在6 月上映,與此同時,Yves SaintLaurent 也會配合推出特別產品,并免費向顧客發(fā)送該片的DVD 光盤。
歷年世界環(huán)境日創(chuàng)意活動——20xx年印度沙雕藝術家“北極熊”——6月3日,在印度東部奧里薩邦的布里海灘,印度沙雕藝術家帕特奈克為他的沙雕做最后的修飾。該沙雕以一只皮鞋踩在北極熊身上為造型,寓意皮革工業(yè)會破壞環(huán)境。帕特奈克是為迎接6月5日世界環(huán)境日而進行此項創(chuàng)作的。
歷年世界環(huán)境日創(chuàng)意活動——20xx年墨西哥市長騎自行車——4月2日,為在墨西哥城推廣使用自行車,墨西哥首都墨西哥城市長馬塞洛·埃夫拉德帶頭騎自行車上班。汽車的普遍使用是導致溫室氣體大量排放的重要原因。此舉也是為了迎接世界環(huán)境日的到來。
菲律賓綠色婚禮——2月14日,在菲律賓的普林塞薩港,剛剛參加完集體婚禮的新人從他們種植在沙灘上的樹苗旁走過。當天是情人節(jié),一個由百對新人參加的環(huán)保集體婚禮在這里舉行。新人們在沙灘上種植了紅樹。
“諾亞方舟”——5月30日,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世界環(huán)境日,志愿者打造了新“諾亞方舟”佇立在土耳其亞拉臘山上。它引起人們的深思:如果我們繼續(xù)破壞地球,當最終的災難到來,還有誰能將人類拯救?
戴口罩的民族英雄——6月5日世界環(huán)境日,環(huán)保主義者竟給阿爾巴尼亞民族英雄雕像戴上了口罩。
人類貪婪!20-21世紀,人來大量建造工廠,日日夜夜排放二氧化碳,污染了空氣,并不停的往河里排入污水,原本清澈見底的河流,如今已是烏黑無比,還造成一些地方農田干涸,草地沙漠化。難道說人類不貪婪嗎?
人類自私!20-21世紀,人類大量砍伐森林樹木,使得一些森林裸露,人類還用砍伐下來的樹木建造房子,她們不知羞恥,仍然安逸的過著他們所謂的幸福日子。不僅如此,它們還大量捕殺動物!把這些動物占為己有,更多的是進了他們的肚子比如大熊貓。北極熊。金頭猴、爪哇犀牛等。但,在10月25日,世界自然保護學家稱,生活在印度、越南地區(qū)的爪哇犀牛已全部絕種!難道說人類不自私嗎?
人類偉大?20-21世紀,人類科技迅速發(fā)展,比如探月,人類基因組計劃等同時,一些高科技產品也風靡全球,是人類的生活更方便。但是,正是由于科技越來越發(fā)達,才是的人類變得越來越貪婪,越來越自私。人類不加節(jié)制的浪費地球上的有限資源,使得地球環(huán)境越來越差,據說還有全球變暖的趨向。不但如此,地震,海嘯,火山爆發(fā)等一些巨大災難都紛紛給地球人來了一個個“驚喜”,雖然人類們同心協(xié)力的戰(zhàn)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但他們絲毫不知道災難的源頭來自何處。難道說人類很偉大嗎?
保護地球就是保護人類,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創(chuàng)造任何生物的方法都寫在了該生物的DNA里。從理論上說,只要能找回完整的基因序列,一種已滅絕動物就可能復活,但是,如果找不回基因序列就無能為力了。通常,一個生物死亡后,如果,不加處理,其體內的DNA很快會被陽光和細菌破壞殆盡。只有在一些特定的環(huán)境條件下,該生物的DNA才能得以保存。例如,如果該生物是凍死在西伯利亞那樣冰冷的荒原上,或者死于漆黑的洞穴或一個完全干燥的地方,那么就非常有可能在這個生物樣本中發(fā)現完整的DN斷。
不過,即使是在理想的條件下,基因物質也不可能保存100萬年,這就是為什么5600萬年前滅絕的恐龍不可能復活的根本原因。只有死亡時間較短的樣本才有可能提供高質量的DNA。用科學家的話來說,“保存年代少于10萬年的樣本才值得認真研究?!币阅壳叭祟愃莆盏纳锛夹g,還不能僅僅依靠存儲在計算機里的基因序列來創(chuàng)造活的生命。換句話說,要讓已經滅絕的動物復活并不容易,它需要將目前的生物技術大幅升級,對此,科學家甚至還無法想象具體該怎么做。
但人們普遍相信,總有一天,總會有人嘗試成功的。畢竟,僅僅50年前,又有誰能相信人類現在能夠解讀自身的基因密碼、能治愈遺傳疾病、能克隆各種哺乳動物。并且接近創(chuàng)造人工生命呢?
帶來希望的猛犸
1999年10月底,俄羅斯科學家從西伯利亞的凍土下,成功地發(fā)掘出了一頭保存完好的猛犸。這頭俗稱長毛象的動物,是法國考古隊與俄羅斯學者在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帶泰米爾半島發(fā)現的。由于最初是當地牧民扎爾科夫兄弟倆偶然踩到了猛犸露在地面上的門齒,才引起人們注意的,所以這頭猛犸被命名為“扎爾科夫”。盡管人們曾于1947年和1977年在西伯利亞的永久凍土帶中,相繼發(fā)現過被封凍的猛犸,但這次發(fā)現的猛犸保存最為完整,而且猛犸身下藏有極其完整的水草。
猛犸“扎爾科夫”的發(fā)現已引起了國際古生物學界的極大重視,國際知名學者相繼前往進行實地考察。經初步鑒定,這頭猛犸生活在2萬年前,是在47歲時餓死的。俄國科學家視這頭猛犸為國寶,在挖掘時為避免它受到任何損傷,用了一年多的時間,費了很大力氣,開鑿出了一塊含有猛犸的重達23噸的巨型冰陀;冰陀由一架“米-26”直升飛機運往建有猛犸博物館的東西伯利亞西北部的哈坦加城;猛犸被保存在零下15攝氏度的恒溫冰窖里,科學家采用了最先進手段,使冰陀一點點融化,直至出皮肉俱全的猛犸。
2008年11月,當基因學家公布了該猛犸幾近完備的DNA序列時,能否利用已有的克隆技術讓這種生活在2萬年前的巨獸復活,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盡管讓已滅絕的動物重返大自然會帶來一大堆實際問題,諸如讓它們生活在什么地方,會不會危及現存的動物等等,但人們還是緊張、興奮地期待著奇跡的誕生。
最近,一日本科學家成功地進行了一次克隆實驗:使得一只死亡并冷凍了16年之久的老鼠“復活”了。自從克隆羊“多莉”誕生后,科學家們成功克隆了各種動物,但他們都是采用活著的動物的細胞進行克隆的。這是首次成功克隆存放如此長時間的冷凍動物。人們希望,這一技術將在不久的未來,使得猛犸和劍齒虎等早已滅絕的動物重新復活。
此前有人認為,冰晶會破壞冰凍細胞的DNA,使它們喪失機能。為此,日本科學家利用了冷凍動物的大腦細胞,他們認為大腦的高脂肪以及頭骨可以有效地保護腦細胞,減小被冰晶破壞的可能性。他們從一只普通的雄性死亡老鼠的身上提取腦細胞并剝離出細胞核;然后,將剝離出來的細胞核與一個卵細胞結合,完成人工受精。當卵細胞受電流激活后,開始分裂并長成一個新生命胚胎。數日后,胚胎被置入代孕雌鼠的子宮內。三周后克隆幼鼠出生。據研究人員介紹,這些克隆幼鼠并未出現任何畸形,而且已經進入成年期。
目前,澳大利亞的一個研究小組已經著手研究,克隆原來生活,在澳洲1936年才滅絕的塔斯馬尼亞虎;美國的一個研究小組,開始嘗試復活5年前滅絕的一種野生白山羊。在所有復活計劃中,青少年們最關注最感興趣的莫過于恐龍的復活了??上?,經過6000多萬年的時間,恐龍的基因都被分解了,即使從理論上講,也不可能再復活了。
科學界對動物復活計劃褒貶不一。反對者認為,復活猛犸并不具備特別的意義,因為它在生物進化鏈上的地位已經很清楚。而且,根據達爾文“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進化論,物種滅絕是自然現象;人為干涉生物界的自然淘汰。違背了自然規(guī)律。贊成者認為,這是一次大膽的挑戰(zhàn)。如果能通過克隆技術成功復活猛犸等已經在地球上滅絕的動物,對于拯救瀕危動物是一大突破性進展。盡管爭論不止、2009年1月,英國《新科學家》雜志還是選出了一些最可能被復活的已滅絕動物。他們的選擇不僅基于復活的可行性,更基于每種動物的“超凡魅力”――復活這種動物將帶來多大的驚喜。以下是被選出的動物的一部分:
1萬年前滅絕的劍齒虎
傳說中的這種動物擁有特別的犬齒。也許將成為未來的一道風景。如果能從保存在永久凍結帶的樣本中成功分離出合適的DN斷,從而獲得劍齒虎的基因組,那么劍齒虎活著的近親非洲獅應該是個不錯的卵子捐獻者兼代孕母親。
1.1萬年前滅絕的短臉熊。
這種體形高大的動物將使現存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北極熊相形見絀。如果站起來,重達一噸的短臉熊要比北極熊高三分之一。由于有樣本保存在永久凍結帶中,重獲短臉熊的DNA是可能的。短臉熊活著的近親是南美的眼鏡熊,這兩個物種約500萬年前才分道揚鑣。但不幸的是,眼鏡熊的體重只有短臉熊的十分之一,它可能無法成為一個很好的代孕母親。
1936年滅絕的塔斯馬尼亞虎
塔斯馬尼亞虎又稱、“袋狼”,最后一只叫“本杰明”的袋狼于1936年死于澳大利亞霍巴特動物園。由于現存有各種時間不到100年、保存完好的組織,因此最有可能獲得高質量的DNA,從而完成袋狼的基因排序。至于復活,像袋狼這樣的有袋動物也許要比大多數哺乳動物更容易一些。它們的孕期通常只有數周,胎盤的形成期也很短暫,這意味著胚胎和代孕母親之間的排斥風險較小。袋狼的代孕母親可能會是袋獾。胎兒出生后,可以在一個人工育兒袋里用奶喂養(yǎng)。
1.1萬年前滅絕的雕齒獸
這種外形如同“甲殼蟲”汽車的巨型犰狳,曾甩著它尖尖的球棒似的尾巴,在南美洲的鄉(xiāng)間出沒,有些人甚至認為現在還能看到它們。由于沒有冰凍的雕齒獸,獲得可用的DNA只能寄希望于在涼爽干燥的洞穴里發(fā)現它們的保存完好的樣本。但除此之外,復活雕齒獸還面臨一個更大的問題:現存的最適合做代孕母親的犰狳體重至多30千克,遠不如雕齒獸。大小上的差異意味著代孕母親難以進行正常妊娠。
8000年前滅絕的大地獺
貧富分化的莫斯科
比起剛剛解體的1992年,2012年的俄羅斯物資已經極大豐富――只有沒有的錢,而沒有用錢買不到的東西。從2004年開始,莫斯科就已經取代紐約,成為世界上億萬富豪最多的城市。然而,嚴重的貧富分化時刻刺激著人的眼睛,也焦灼著每顆善感的心。
嶄新的奔馳車和食品店里徘徊的老人,這樣的對比讓人不由不對任何體制都產生懷疑――社會主義時期沒這樣,成熟的資本主義恐怕也不會如此。雖然自普京上臺以來,俄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但基尼系數過高、腐敗嚴重、人才流失給俄羅斯社會帶來創(chuàng)傷。
與十年、二十年前相比,俄羅斯媒體對中國的報道發(fā)生了重要變化。以前,俄羅斯很少報道中國,即便有,也是礦難、翻車、火災等負面消息,而現在對中國報道最多的是經濟發(fā)展和城市建設。和俄羅斯學者交談,說得最多的也是中國改革的經驗。他們認為中國的改革是比較成功的,雖然也犧牲了部分人的利益,但是,畢竟絕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更重要的是,即便引進了外資,中國經濟體系也沒有被沖垮,反而更加繁榮,一切都能自給,而俄羅斯大部分商品依賴進口,除了石油、木材、礦產、漁業(yè)等資源。這一方面使金融體系面臨很大的考驗,因為物價直接與匯率掛鉤,人民生活水平波動較大;另一方面,俄羅斯工農業(yè)越來越落后,喪失生產能力,部分人尤其是民族主義者要求實行保護主義。但是,正如德國經濟學家舒伯特所說:“保護主義不能拯救俄羅斯的工業(yè),首要的是恢復、更新生產能力和資源?!比绾位謴秃透履??如果俄政府沒有更多的錢投資,而引進的外資又只關心立刻從俄羅斯撈走多少錢或者多少資源,而不去做這些費力不討好或者說長期才能見效的事情,那么,這種貌似徹底的藥方也只是空談。
時空靜止的圣彼得堡
100條河和運河,42座小島,島與島之間用雄偉的各種各樣的橋來連接,這就是圣彼得堡,一個出產了并繼續(xù)出產著俄羅斯靈魂的城市。鑲在城市上空的明星――普希金,代表了俄羅斯文學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代,而白銀時代指的是以別雷和梅列 日尼可夫斯基為代表的另一個繁榮的文學創(chuàng)作時期。遍布彼得堡大街小巷的酒吧和咖啡館,留下了詩神和酒神在此作樂的痕跡。
與莫斯科的嘈雜奔忙比起來,圣彼得堡是深沉憂郁的。這是一個兼具17世紀的美男子和貴婦人兩種風格的城市。我這么說,完全是出于我的臆想――17世紀,貴族已經沒落,但仍然頑強地保留著經過了文藝復興和農奴革命之后的貴族習氣。這是一種綜合的氣息:放蕩的激情,慵懶的思考,考究的頹廢,連他們自己都應該感覺到的無法阻擋的被遺棄。臨涅瓦河的房子都是石頭的,連最普通的房子也帶有裝飾性,比如在房子的基部,是大塊石頭的長方形,越往上,由于加了窗,加了托斯卡、柯林或伊奧尼亞的柱飾,給人以生長的感覺。像一棵大樹,也像一個腹部有堅實肌肉的深沉男子。這樣的男子附近,必然有幾個脾氣、品性和他相近的朋友,也有婀娜乖巧的婦人。石頭房子是男性的,而磚混的刷著粉、淡黃、淺藍顏料的矮一些的房子就是女性。男性雄赳赳地臨河站立,而女性,多在河的拐彎處,靜坐或閑談,不經意中流露出嫵媚,那是巴洛克式柵欄后盛開的幾株花樹給我們的感覺。這樣的一個城市是不會變的,它凝固在了屬于它的那個時代。
信步前行,來到一個小廣場。極地博物館在它的一角。這個博物館不大,有極地工作站模型,甚至還有一個與實物同大的船艙,當時考察隊員的日用品一應俱全。有1942年8月27日蘇德軍艦在北極交戰(zhàn)的縮微場景,此戰(zhàn)發(fā)生在狄克松島附近,是蘇軍以弱勝強的典型戰(zhàn)例,模型上人物表情栩栩如生。整個博物館里,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動物模型,北極的動物實物模型,和真的一樣,你能感覺到它們的毛皮還是那么松軟、耐寒,獵狗和北極熊的鼻頭還是溫熱的。還有海獅、海象頭骨、北極狐,甚至一只白頭鷹。一個展臺上以抒情的手法描繪了北極之夏,主體是一頭鹿,有花、草和野鴨,蒲公英在開放,各種草不是嫩綠,而是秋天般的褐色――這是前蘇聯(lián)好的地方,他們的工作人員非常敬業(yè),既給為他們的事業(yè)做出了貢獻的人塑像紀念,同時又讓小孩子知道他們的父輩在做什么,他們的觸角已經伸到了哪里,那里又是什么樣子的。即便從這小小展臺上,你也能看到辦展的人為它付出的心血――每一根草都各具形態(tài),你能感覺到風,感覺到它們舒展了腰身,感覺到它們正在生長。樓上還有極地風俗展,展出愛斯基摩人、涅涅茨人、漢蒂人的日用和手工藝品,獸皮做的包上鑲著顏色各異的圖案,樸素大方。愛斯基摩人主要用象牙做工藝品,畫面一般圍繞著他們捕獵鯨和海獅的場景,還在用矛!難忘的一組作品是企鵝群,大企鵝帶著一幫小企鵝在寒風中嬉戲,小企鵝個個歡欣鼓舞,眼含笑意,特別小的一只鉆在母親身下撒嬌。很多時候,我就會想,這就是嚴寒環(huán)境中長大的俄羅斯人,不驕不矜,哀而不傷。
信神還是信人?
伊薩基輔教堂,它被列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四大教堂之一。教堂坐落在皇宮西側,與圣大校區(qū)隔河相對。這是一個四方的、由石頭和青銅組建起來的輝煌建筑,端莊、寧靜、恢弘,處身鬧市而一塵不染。
大多數俄羅斯人信奉東正教。1589年,當歐洲已經從最黑暗的中世紀走出來的時候,俄羅斯教會從君士坦丁堡牧首那里取得了自主地位。東正教因此也和基督教、天主教一樣,具有了和世俗結合的某種獨特意味。但是,任何宗教總會將超越性而不是世俗性作為自己的皈依,東正教也不例外。自身擇善是東正教的首要教義,但是,善功只是條件,只有依靠天主的恩典才能獲得重生和得救。這種教義導致了俄羅斯人既向善又宿命,好事要做,但無法將好事進行到底。
俄羅斯人是世界上最“天真”、最“懶惰”的民族,他們總幻想從天上掉餡餅。民間故事里總是宣揚“奇跡”,有困難了,就來個老太太,有法力的人,“我?guī)湍惆?,別哭了”,于是,俄羅斯人就不哭了,高高興興跟著走了。什么是高興呢?喝酒就是高興。今朝有酒今朝醉。明天怎樣,天知道。他們不是信上帝,也不是不信上帝,反正上帝普渡眾生,會給任何人帶來恩惠。你什么都不做,他也會救你,這就是俄羅斯人的想法。普京曾說:“給我二十年,還你一個奇跡般的俄羅斯!”踩著初春的泥濘,我深感普京任務之沉重。驀地,普希金的一句詩涌上我的心頭,“某處僻靜的路邊,一朵稚嫩的小花已悄然綻放”。是的,春天已經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