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va视频,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情感世界

情感世界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情感世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情感世界范文第1篇

梅克夫人對德彪西的評價很不錯,1882年8月28日梅克夫人在給柴科夫斯基的一封信里談到了德彪西(第一次到莫斯科):“昨天我親愛的德彪西到了……他一來家中就充滿了歡樂,他是個地地道道的巴黎人,機智詼諧,能夠惟妙惟肖地模仿古諾、托馬以及其他好笑的事情?!?/p>

初到俄羅斯的1881年7月,德彪西來到了梅克夫人在莫斯科郊外五十公里遠的別墅,此后兩年的暑假他都是在那里度過的。索妮婭是梅克夫人一大群子女中的一個,當時十四歲,在她眼中年輕的德彪西是“一個騷動不安、開朗活潑、單薄的小個子法國人,他總能讓我們嚴肅沉悶的家變得歡快起來”。德彪西是索妮婭的鋼琴老師,他們是否戀愛過目前缺乏直接的證據(jù),但德彪西肯定曾對索妮婭傾心不已,后來也是由于無法表達這份愛意(他們的社會地位相差很多),終致德彪西在1882年的旅行后就永遠結(jié)束了這份兼職。

索妮婭只能說是德彪西情感生活中青澀的回憶,真正在德彪西的情感世界中承擔了重要角色的是三個女人,即青年時代的杜龐,后來與他結(jié)婚的第一位妻子莉莉以及后來再婚并為他生下女兒的艾瑪。三人的性格迥異,杜龐天真、莉莉激情、艾瑪寧靜,這也恰好是德彪西精神世界發(fā)展的歷程,當?shù)卤胛鞯呐畠盒阈愠錾臅r候作曲家才真正找到了心靈的寄托與慰籍。

我們都知道德彪西成名很晚,直到三十歲才以《牧神午后》廣為人知而躋身名家行列。在那些窮困潦倒、從半夜到清晨六點都泡在小酒館的歲月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放縱自己情感與精力的德彪西。青年時代也許沒有金錢,卻有旺盛與廉價的情緒,從這層意義上說,青年德彪西是個地道的波希米亞人,這種波希米結(jié)始終涌動在他的性格成長之中。在德彪西看來,與加布里埃爾·杜龐(Gabrielle Dupont)同居的十年是自己愛情生涯最純潔與甜蜜的時期,他是個窮困潦倒的作曲家,靠杜龐洗衣服賺錢度日。杜龐被德彪西親昵地稱為“綠眼睛的嘉比”,她是個十分善良、勤勞的女孩(是裁縫的女兒),即使是在德彪西最困難的日子里,她仍然無怨無悔地照料他,后來德彪西將未完成的歌劇《羅德里戈與契明》題獻給了杜龐。

但是,與杜龐的感情在1899年灰飛煙滅,因為德彪西結(jié)識了美麗的羅薩麗·泰克瑟(Rosalie Texier)小姐,小名叫莉莉(Lilly)。這位法國中部出生的女孩一頭金發(fā),長得窈窕動人,還是一位很時髦的女裝設計師。德彪西不惜為她放棄了與自己已有十年情誼的杜龐,為此杜龐曾以自殺相威脅,但德彪西依然不為所動,最后杜龐只能黯然離去。1899年10月19日德彪西與莉莉結(jié)婚。德彪西不無幽默地在一封信中這樣描述自己的首次正式婚姻:“莉莉·泰克瑟小姐終于要把她那不協(xié)調(diào)的名字改為莉莉·德彪西了。這么念起來聲音多么和諧……她不愛音樂,只是偶爾高興唱一曲她自己喜愛的歌謠?!崩蚶蚴且晃婚_朗、率直的女主人,對人親切,很得德彪西朋友們的喜愛與擁戴。有人認為,《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中梅利桑德的形象就是德彪西依照自己妻子的原型設計的。此后,作曲家進入一生中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代,沉浸在激情中的德彪西完成了他最偉大的一系列作品——《牧神午后》、歌劇《佩利亞斯與梅麗桑德》等。

然而,德彪西沒有能夠從一而終,僅僅四年之后,他便有了新歡——艾瑪。艾瑪·穆瓦斯和德彪西同年,有著猶太血統(tǒng)的她在十七歲時嫁給了同樣也是猶太人的巴黎銀行家西格蒙德·巴達,并生育了兩個孩子。與莉莉相比,艾瑪是一個成熟得多的女人,她的社交經(jīng)驗豐富,還是一位小有名氣的歌唱家。作曲家福雷曾經(jīng)是她的仰慕者抑或是情人,但她最終還是選擇來到德彪西身邊。

德彪西結(jié)識艾瑪?shù)臅r候,她還是有夫之婦——巴達夫人。她的丈夫算得上是業(yè)余作曲家,還曾經(jīng)在音樂學院學習過一陣,后來轉(zhuǎn)而從事金融業(yè)。夫婦倆育有一對兒女(保羅和海倫),德彪西就是通過保羅與艾瑪結(jié)識的。某日,德彪西正準備同保羅一起出門散步,走到門口遇到了巴達夫人,夫人邀請德彪西乘坐她的馬車到目的地去,原本打算散步的德彪西答應了夫人的盛情邀請,從此他們開始了交往。由于艾瑪是不錯的歌唱家,于是德彪西經(jīng)常邀請她演唱自己的歌曲新作,有時作曲家本人擔任鋼琴伴奏。巴黎沙龍的花邊新聞是傳播速度最快的,為此,福雷還同德彪西鬧得很不愉快。

1904年7月15日,德彪西趁莉莉去探望父親的機會,像個不羈的波希米亞人似地離開了自己的家,偷偷和艾瑪去澤西島。8月11日,德彪西從另一個海濱城市蒂普耶給莉莉?qū)懶?,表示?shù)年婚姻結(jié)束,不過他并沒有提及原因,尤其是沒有提到巴達夫人。隨后,莉莉和德彪西的朋友們都竭力試圖挽回這段婚姻,然而,德彪西卻鐵石心腸。1904年10月14日,在他們結(jié)婚五周年紀念日的前五天,絕望的莉莉開槍自殺(地點竟然在協(xié)和廣場),就像她的前任杜龐做過的那樣,子彈沒有穿過心臟,那顆子彈一直留在她的脊柱附近直到去世,她活了下來。事情發(fā)生之后德彪西曾經(jīng)去探望過莉莉,然而百般勸阻也無法使他改變心意,他毅然決然地要離開莉莉。巴黎雖然觀念開放,但這次朋友們卻都站在了莉莉一邊,他們都和德彪西保持距離,疏遠了關(guān)系。

至于德彪西為何與莉莉分手,原因恐怕和孩子有關(guān),莉莉似乎不能生養(yǎng),而德彪西卻很喜歡孩子,他的朋友路易·拉戎曾經(jīng)回憶道:“公寓的大門打開了,面前站著個青年女子(指莉莉),蒼白而瘦弱,看上去非常羞怯,對我的造訪顯得很焦慮……德彪西一直抱怨沒有孩子,我勸他別泄氣。”此外,就是德彪西的經(jīng)濟狀況惡化,而巴達夫人很富有。

巴達先生整整和艾瑪拖延了八個月時間用于解決離婚事宜,最后由于巴達先生本人急于和另一位漂亮的女演員結(jié)婚,離婚的事情才得以順利解決。1905年5月,艾瑪正式離婚,協(xié)議規(guī)定她每年可以從前夫那里得到五萬法郎的津貼,是一筆相當可觀的財產(chǎn),這也就難怪有人猜測德彪西是為了錢與艾瑪結(jié)婚的了。

1905年7月,德彪西和艾瑪決定前往英國躲避一下輿論壓力(當時德彪西還沒有離婚),7月24日他們抵達伊斯特本,8月2日,德彪西收到消息,莉莉同意離婚,條件是德彪西要提供她生活保障。感覺一身輕松的德彪西在8月30日離開伊斯特本居住的格蘭德旅館時,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大?!?,后來這座酒店始終以此為榮。在短暫地造訪倫敦之后,德彪西和艾瑪回到巴黎,住進了布洛涅森林大街80號(今福煦大街)的寓所,10月30日,他們的女兒降生了。

與艾瑪結(jié)婚后,德彪西的情感世界已經(jīng)平靜了許多。他晚年的好幾部作品都是題獻給艾瑪?shù)?,如《游樂圖》《法蘭西歌曲三首》《意象集》中“春天的輪舞”一首,還有最后創(chuàng)作三首器樂奏鳴曲等等,都是德彪西創(chuàng)作中的精華。1905年10月,德彪西終于得到上帝賜予他的珍貴禮物,他的女兒出世了。為了表示夫婦的恩愛,孩子取名為克勞德·艾瑪·德彪西,各取了父母的名。不過在這個可憐女孩短暫的一生中,我們更為熟知的是她的另一個名字——秀秀(Chou Chou)。秀秀的出生使德彪西初次領(lǐng)略了天倫之樂的美妙,這時,德彪西的精神世界發(fā)生了微妙的轉(zhuǎn)變,一個革命、激進的改革者變得內(nèi)斂、深刻了,他用最簡潔的筆法創(chuàng)作了《兒童樂園》,可能他那《二十四首鋼琴前奏曲》的全部魅力還抵不上這六首簡短的小品?!秲和瘶穲@》是德彪西獻給女兒四歲生日的禮物,1913年,德彪西還為女兒寫過一部兒童芭蕾舞劇《玩具盒》。然而,秀秀命運多舛,于1919年患白喉去世,僅比她的父親多活了一年,年僅十四歲。

情感世界范文第2篇

自己真的想到了之前自己和其他異性走得那么近,雖然說他也知道我可以把握好一個度,但是他真的沒有像其他男孩子那樣子,要求自己的女孩子不可以和其他異性有交往,甚至連在一起之前他們對我產(chǎn)生了感情的,但是總是表現(xiàn)忽冷忽熱的,我那個時候也是超級糾結(jié),很懷疑他到底是不是對你自己有特殊感情。

如果不是后來他自己跟我坦白那樣子的感情的話,我覺得我自己都無法確定他究竟對我是不是有特殊的感情,畢竟他在我的朋友以及我自己的眼里是一個比較浪琴的男孩子,是一個和其他女孩子可以玩得很好的男生,畢竟在和我曖昧的時候,也有和其他女孩子曖昧的聊天記錄,被我看到了,所以那個時候才不可以確定吧,畢竟他真的讓人很捉摸不透。

因為現(xiàn)在他究竟是有怎樣的感情,自己也無法確定,畢竟好像真的從來就沒有了解過他的感情世界,他也沒能讓我真正的走進他的感情世界里面,他的感情是不外露的。有的時候覺得他是一個很深沉的人。

他的感情不想要讓其他人知道,總覺得他是默默一個人療傷的那一些男孩子的代表,也是這一點更讓人覺得很心疼,讓我覺得當時應該好好的去疼愛她,呵護她,確實我覺得我自己也是做到了的。

不過現(xiàn)在想來自己可真是有點失敗了,竟然沒有真正的去了解他對待感情的那一些真正的態(tài)度,竟然沒能讓他坦露自己對他感情的真正想法。

情感世界范文第3篇

一、走進學生去感受他們的“喜”

教師應時刻關(guān)注每個學生的愛好和興趣,走進學生的情感去感受他們的喜好,從而引導他們健康發(fā)展。小A同學一年級下學期轉(zhuǎn)入我班,他的成績不算太好,上課時從來不舉手發(fā)言,即使老師再三引導,不論多簡單的問題他都紅著臉低著頭不說一句話。上了一個月的課,他連百以內(nèi)的數(shù)還讀不熟,根本跟不上學習進度,他孤僻的性格很難用語言溝通。一次上課,我悄悄地對他說:“小A同學,教師來不及發(fā)小紅旗了,你能幫老師嗎?”他沒有說話,只是傻傻地望著我,我接著又說:“很簡單的,發(fā)給你們小組每人五面小紅旗,可以嗎?”他怯生生地離開自己的座位,發(fā)起了小紅旗:一、二、三、四、五,一、二、三、四、五……他邊數(shù)邊發(fā)做得很仔細。發(fā)完了小紅旗,我發(fā)現(xiàn)他臉上露出了少有的微笑,他坐回自己的座位時還是望著我,眼神中流露著喜悅之情。接著,我對全班同學說:“小A可真棒!可以做老師的小助手了,大家鼓勵他!”只見他端端正正坐在座位上,臉上綻開了幸福的笑容。漸漸地,一些簡單的問題他敢回答了,我抓住時機表揚他,成功的笑容在他的臉上綻放了。

成長需要激勵。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肯定和贊譽。教師應關(guān)注學生心靈深處的渴望,積極創(chuàng)造機會,不斷地讓學生取得“我能行”的成功體驗,從成功的喜悅中鍛煉成長。

二、走進學生去感受他們的 “怒”

每個老師都知道我們班有個調(diào)皮鬼叫小B,同學們不愿意接近他,因為他經(jīng)常搗蛋,有時故意弄亂同學的書包,有時跟同學還沒開始做游戲就打起來了。一次數(shù)學課上,同學們正在擺學具卡片,他把同桌擺好的卡片吹落了一地。我走到他身邊和言悅色地對他說:“老師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相信你能撿起來,并能向同學說‘對不起’的。”說完,我便繼續(xù)巡回指導,當我再次回來,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幫同桌撿起了卡片。第二次‘舊病’復發(fā),他把一只不知從哪兒弄來的氣球吹得鼓鼓的,用力一拍氣球破了,“砰”的一聲,全班同學都一驚,大家憤怒地看著他,我該怎么處理呢?我摸著他的頭,還是溫和地說:“這次影響了大家,但是你沒有惹惱別人哭,應該說有進步,我們應該表揚你?!蓖瑢W們熱烈鼓掌,他感到不好意思,紅著臉低下頭。我一次次地給他面子,他漸漸感受到我的愛心,開始對我有好感了,我說什么他開始聽了。經(jīng)過長時間的感化教育,他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尊和自信,學會關(guān)心幫助同學,成為一名好學生。

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的某些過錯也許是好奇心或表現(xiàn)欲導致的。此時,他們迫切想得到理解和幫助,他們正是通過從不斷的錯誤中吸取教訓而成長起來的。學生看起來不值得愛的時候,恰恰是學生最需要愛的時候。真愛無痕,只有博大、寬廣、不求回報的師愛,才能成就學生童年的美麗和人生的夢想。無論在什么情況下,教師都不能放棄每一名學生,都應心平氣和地走近他們,多給他們鼓勵和關(guān)愛,這樣一定會有意外的收獲。

三、走進學生去感受他們的“哀”

記得不久前的一天,我給每名學生發(fā)一個練習本,要求他們把自己的名字寫在本子上。我巡回下來發(fā)現(xiàn)小C不會寫自己的名字,我囑咐她回家讓大人教。過了三天,我讓她把“小C”這個名字寫在本上,她說不會寫,我便說:“沒關(guān)系,再練幾天一定會寫的?!庇诌^了幾天,她還是不會寫,我就問她:“大人在家嗎?”她搖了搖頭。一天放學,我碰見了她的媽媽,她說:“我工作很忙,有時加班很晚回家,所以孩子只能住在外公家?!薄暗撬约旱拿衷谟變簣@時就會寫了呀!”她哽咽了一下說:“她爸爸為了另外一個女人離開了我們,‘小C’這個名字是剛起的,隨母姓了,她還不習慣,請老師原諒?!鳖D時,我的心一陣酸痛,不知該說什么。第二天中午,我約小C一點到校,我早早地來到教室等她。我給她講了幾個隨母姓的例子,然后,一筆一劃地教她寫“小C”兩個字,耐心地給她講怎樣記住名字的方法。我又跟她聊了一會兒天,問她課上還有哪些問題不明白,和同學們相處得好不好,還有哪些地方需要幫忙。離異家庭已經(jīng)對孩子的身心造成了不良影響,作為老師更應該關(guān)心和愛護她,多給她一些愛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和教育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特別是低中年級小學生,其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受家庭教育影響很大。因此,需要教師走進他們的生活,感受他們的情感,以便采取相應的教育措施。

四、走進學生去感受他們的“樂”

工作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愿意與老師、同學講述他們的快樂,如到哪兒去旅游了,結(jié)交了新的小伙伴了,甚至家里有了什么新的變化了等。每次當他們向我傾吐心中的快樂時,我都會想方設法與他們同樂。

情感世界范文第4篇

關(guān)鍵詞:情感世界;鏡子;成長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7-0091-02

佩德羅?阿莫多瓦,出生于1949年,是西班牙著名導演、編劇、制作人。1999年,憑借劇情片《關(guān)于我的母親》獲得了第52屆戛納電影節(jié)最佳導演獎,以及第53屆英國學院獎最佳導演,《情迷高跟鞋》是1991年推出的。

作為歌星的貝基因為工作和女兒麗貝卡聚少離多,生活在母親光輝下的麗貝卡一直在模仿母親并試圖超越她,甚至通過與母親的舊情人結(jié)婚來贏得心理上的安慰,最后發(fā)現(xiàn)一切都是徒勞,反而毀了自己的一切,弗洛伊德在《大腦的組成》這本著作中,創(chuàng)新性地將人的意識分為三種類別:意識、潛意識和無意識[1]。他指出,由于童年經(jīng)歷的不堪、痛苦,這些記憶被深埋無意識底層,無法復蘇[2]。

片頭是由多個海報式的畫面組成,多數(shù)為女人與高跟鞋,從字幕到畫面的色彩都很鮮艷,充斥著鮮明的西班牙元素。導演用西班牙特有的開放熱情與瑰麗色調(diào)來裝飾這個乏味的世界。高跟鞋象征著女人們的欲望,對自我、對愛情、對事業(yè)的欲望?!靶痹谥形鞣轿膶W中都是“性”的象征,影片中導演佩德羅?阿莫多瓦借助“高跟鞋”的意象內(nèi)涵,從女性潛意識層面表達女性的身體、和性別訴求,展示女性深層自我上的空缺。

一、戀母情結(jié)

拉康在弗洛伊德的“三階段”之后提出了新的分類概念來解釋從幼兒到成年人的發(fā)展軌跡,他提出三個概念――“需求、請求和欲求”。

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人的需要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五種,在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之后,又趨向滿足更高層次的需要[3]。女主角麗貝卡對于母親貝基的愛,從本質(zhì)來看是一種需求,需要陪伴,需要交流。就像一個嬰兒一樣,最初與母體是一個整體,出生后必須與母體分離,形成一個單獨的存在。這種分離本身就會造成某種喪失,當孩子知道了她自己與母親的區(qū)別,并開始成為個體化存在的時候,她喪失了其原先本來擁有的原始的統(tǒng)一感,也就是安全感。弗洛伊德把謬誤的分成了對象性謬誤和目的性謬誤,對象性謬誤一般指同性戀,而后者則表現(xiàn)為戀物癖、窺視癖等[4]。麗貝卡在瑪格麗特島看到母親買了一對牛角耳環(huán),要求母親為她也買一對,這是一種追求統(tǒng)一感的迫切,甚至在多年后見母親的時候她也戴上了這對耳環(huán),她希望即使在分別多年后兩人依舊能因為這種統(tǒng)一感而感到親近,所以在母親沒有能認出這對耳環(huán)是兩人在瑪格麗特島一起買的時候,麗貝卡這種努力追求的統(tǒng)一感又被母親無情的摧毀了。

如果能夠在“自我”與“非我”之間做出區(qū)分時,心理需求便轉(zhuǎn)化成了請求。一個請求總是一個指望別人承認的請求,亦即指望母親的愛的請求。為了使自己和母親能一直在一起,幼小的麗貝卡能淡定的換掉繼父的藥,殘忍害死他,即使在看到繼父去世的新聞時,也只是淡定的說“爸爸一定很高興”。 再如長大后的麗貝卡在播報一則死亡新聞的時候竟然一直笑場。這顆冷漠的心背后是無數(shù)次的需求被剝奪、請求被拒絕,母親一貫的不守承諾使得女兒麗貝卡越來越?jīng)]有安全感,即使在女兒結(jié)婚的時候,母親也能因為工作而缺席。母親的這種冷漠何嘗不是一種“冷暴力”,一直在黑暗中默默的重傷了女兒渴望被關(guān)愛的心。麗貝卡只想不顧一切的去“搶”母親的愛。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在兒童時期幾乎所有的人都有戀母情結(jié)”,這兒所說的“母親”是一種心理上的意象。母親長時間離開麗貝卡,就像是主體缺失了想要的客體,安全感便成為一塊缺失的心靈空地,需要用別的情緒去補足這種空虛,是孤獨,是嗔、癡、怨、恨,是妒,甚至是努力成為客體去填補這種需求。

弗洛伊德在其所著的《超越快樂原則》一書中引用了一個案例,說的是其外甥,大約18個月,將線圈的一頭固定玩游戲。小家伙把線圈的另一頭扔出去,說“Fort”,德語的意思是“走了”,然后他又把線圈拉回來,說“Da”,德語的意思是“這里”。弗洛伊德說,這一游戲之于小家伙是有象征意味的,構(gòu)成了一個方法以排遣由于母親缺席而產(chǎn)生的焦慮。他把線圈扔出去并說“Fort”,這重演了喪失所心愛的客體的經(jīng)驗;他把它拉回來并說“Da”,這就重現(xiàn)客體并從中得到快樂。就像麗貝卡經(jīng)常因母親繁忙的工作和交際而變得恐懼,害怕孤獨,晚上都聽著母親高跟鞋的聲音飄過走廊、漸行漸遠,總是醒著,直到聽到母親高跟鞋的聲音為止,心里才會獲得安全感,高跟鞋的遠去和走近的聲音就像“Fort”和“Da”,代表著一種母愛的缺席和獲得。

二、欲望世界的構(gòu)建

這是一個爭奪愛的故事,麗貝卡從小就和繼父爭奪,長大后和丈夫爭奪,和記者媒體爭奪母親給予的愛和關(guān)注。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內(nèi)心在追尋著一份渴望無限自由的母愛。麗貝卡就是那個巨星背后的“平庸的女兒”,一生都在模仿和超越母親,但是永遠都無法企及。貝基是一個及時行樂、享受生活,追求個人幸福感的事業(yè)型獨立女性,同樣也是一個不合格的母親,在追求生活和愛情的時候她可以忽略家人的感受,把自己的欲望放在首位,面對女兒的真情時,貝基是真心感動了;面對舊情人的示好時,她也是真的心動了;如果不是生命到了盡頭,母親會愿意為女兒承擔罪責嗎?

“欲望”是由人的本性產(chǎn)生的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高跟鞋就是女人們欲望的象征,代表著女人的追求、自私、和最燦爛的年華。Chanel的標志充滿整個影片,母親和女兒的著裝大多是以優(yōu)雅著稱的Chanel,這是女人們對外在的一種追求。衣服是人的外表,正如古詩文中常常用“裙釵”代表女人一樣。衣服也是一種掩蓋。衣服的顏色則是性格基調(diào)的象征。最初母女二人的衣服都是以紅色為主,意味著熱情、性感與自信,也是一種對關(guān)注的渴望。在貝基回國的那一天穿著紅色的套裝,戴著“并不是每天都會戴的那頂帽子”,配著鮮艷的紅唇,渴望著媒體記者的報道。在麗貝卡入獄后母親貝基的衣服主色偏冷,不再穿紅色的衣服,代表著一種心情的轉(zhuǎn)變。麗貝卡多數(shù)“紅裝”既是一種對貝基的模仿也是一種求關(guān)注的欲望,就像麗貝卡對貝基說的“我成了你的影子”。

在欲望面前,親情也變得廉價了,就像多年之后貝基見到麗貝卡的時候無法一眼認出女兒,麗貝卡說了名字后貝基才與之熱情相擁,然而見面后的寒暄也不是一般母女的問候,而是夸“這身Chanel穿的真美,腰身全顯出來了?!倍畠阂苍诳淠赣H的美貌,母親則重視的更是“如果休息的好一點,可以更美。”或許在孤身追求了多年的物質(zhì)欲望后,已經(jīng)不習慣面對親情了。

而手槍則代表著性,馬努埃爾一直隨身攜帶手槍,是一種男人的欲望。貝基和馬努埃爾見面時,相互對視之后馬上進入了回憶,畫面中只有他們二人,背景只是海面。之后閃回現(xiàn)在,背景是單色的窗簾,畫面中進入的仍然只有兩個人,隨后麗貝卡也進入畫面,這也是一種暗示,馬努埃爾看貝基的眼神是充滿欲望的。當麗貝卡在發(fā)現(xiàn)丈夫變心后用手槍殺死丈夫,這是對不忠的審判。

麗貝卡在殺害丈夫之后的兩次面對法官“坦白”時的心理差異很大,她講述了兩個故事,其實是一個故事,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細節(jié)?;蛟S麗貝卡真的是希望能夠為馬努埃爾播一次新聞。在馬努埃爾導演的節(jié)目里坦誠是自己殺害的馬努埃爾,或許對于麗貝卡來說也是一種贖罪。這樣直白的認罪對于母親貝基來說也是一種莫大的傷害。

麗貝卡從小就羨慕母親的才華和名氣,自從母親離開后,就一直努力,試圖贏過母親,但是屢戰(zhàn)屢敗;而與母親的舊情人結(jié)婚這一次,麗貝卡覺得自己贏了,可是在母親回來后,麗貝卡意識到,只要母親想要,一切都可以再奪走。所以麗貝卡殺了丈夫馬努埃爾,因為背叛也因為她不想再輸。而和萊塔爾發(fā)生關(guān)系,可能也有一部原因是他在模仿貝基方面是很優(yōu)秀的。

三、毀滅與重生

法官、雨果、萊塔爾,同一個人三重身份,雨果和萊塔爾都是法官的線人,為了破獲異裝癖殺害案件,他一個人同時創(chuàng)造和演繹了不同的角色,作為三個不同的角色,他都有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也都與麗貝卡有直接或是間接的關(guān)系,所以在面對麗貝卡的自首時,法官有不一樣的態(tài)度,他堅信麗貝卡沒有殺人,并把她保釋出來,因為對于萊卡爾來說麗貝卡是知己也是情人。最后他以法官的形象重新出現(xiàn)在麗貝卡的面前并求婚,麗貝卡問“和誰?雨果、萊塔爾還是法官?”,法官回答說“三個人”。雨果已經(jīng)去世了,萊塔爾在破案后也即將消失,一個全新的法官將重生來面對麗貝卡和他們的孩子。

貝基在女兒進入監(jiān)獄后開始反思自己和女兒的關(guān)系,就像她沒有把自己生病的消息告訴女兒一樣,貝基說:“說了就像我在敲詐你一樣了”。而麗貝卡則哭著說:“我覺得好像自己也把你殺了一樣”。她們之間因為長時間的分離而變得生疏,但是母女的感情在一次次的“破碎”后反而變得更加的濃烈、親近。在自己的演唱會上貝基把第一首歌唱給自己的女兒聽,身在監(jiān)獄的麗貝卡聽到后內(nèi)心極其的復雜,她或許覺得現(xiàn)在的自己更加無法面對永遠頂著光環(huán)的母親。她對母親既有愛也有恨,恨也是源于愛。

貝基的重生則是結(jié)尾以宗教作為一種救贖方式,貝基承擔了所有的罪責,但是這種“欺騙”讓她內(nèi)心不安,她在向神父進行懺悔后得到了解脫。她讓麗貝卡把那把殺人的槍拿給她,在最后極度虛弱的狀況下依舊以不熟練的姿勢在槍上留下了指紋。

最后當母親貝基躺在她身邊時,麗貝卡不用再聽到母親高跟鞋的聲音了,母親永遠的離開她了,她知道這次高跟鞋的聲音永遠都不會再想起了,打開那扇母親從小就害怕的窗戶,出現(xiàn)那個她和母親都恐懼的高跟鞋的聲音,所有的心結(jié)都像被打開了一樣,這一次是她們同時面對高跟鞋的聲音,也是唯一的一次。母親走了,麗貝卡依然像個嬰兒一樣蜷縮在母親的旁邊。然而此時她也已經(jīng)懷孕了,也即將成為一個母親。一個不合格的母親在懺悔與救贖后帶著所有的罪責離開了,母愛重生了,是貝基對麗貝卡的愛,也是麗貝卡對即將出生的孩子的愛;母親的離去和新生兒的降臨也都給了麗貝卡重生的機會。

佩德羅?阿莫多瓦在這部片中還大量運用了西班牙特有的弗拉門戈這門特殊的綜合藝術(shù)展現(xiàn)了西班牙特色,三段歌舞表演色彩斑斕。在表達女性情感方面,佩德羅?阿莫多瓦總是那樣的細膩、獨到,能表現(xiàn)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

[1] Robeit D.Nye.石林,袁坤譯.三種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

[2] 葉孟理.弗洛伊德傳[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

情感世界范文第5篇

    想教育一個孩子,首先要走進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讓他在感情上認可你、接受你。缺少這一環(huán),再好的教育,也都是失敗的教育。在做陪讀父親的日子里,我和兒子的關(guān)系從對抗、冷漠到理解、親近,經(jīng)過一個漫長的修復和磨合的過程。這期間,同感共情,成了我走進兒子情感世界的“金鑰匙”。

    “同感共情”是心理學的一個專業(yè)術(shù)語。何謂同感共情?簡言之,就是體驗和感悟他人內(nèi)心世界的能力,就是和別人產(chǎn)生情感共鳴。在家庭教育中,同感共情就是接納孩子的情緒、認同孩子的感受。

    父母和孩子是兩個完全獨立的個體,有著不同的感知系統(tǒng),對同一件事會有各自不同的真實感受,甚至會有完全不同的情感體驗。

    以前,由于我不懂得同感共情,在教育中給孩子造成了不應有的傷害,我自己也吃了不少苦頭。我把自己常犯的一些錯誤以案例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我的那些口頭語,可能大多數(shù)家長[微博]都不陌生。通過對這些司空見慣的場景分析,家長朋友會對“同感共情”這個問題有更深的理解。

    案例一:

    兒子:我一點不喜歡英語,上英語課我總是犯困。

    爸爸:英語是主科,學不好怎么能行呢?

    兒子:老師講課我好多聽不懂。

    爸爸:人家能聽懂,你為什么聽不懂?多從自身找找原因。

    兒子:反正我不喜歡學英語。

    爸爸:不管你喜不喜歡,你必須把英語學好。

    兒子:我感覺我學不好。

    爸爸:你沒有一點自信心,肯定學不好。

    兒子:又不是我一個人討厭英語,不少同學都不喜歡這門課。

    爸爸:你不要再狡辯了!下次考試,英語成績再不提高,看我怎么跟你算賬!

    分析:

    兒子在學習中遇到了困難,向父親宣泄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是十分正常的心理訴求。兒子本想從父親那里尋求理解、得到幫助,而我卻讓孩子極度失望。我既沒有接納兒子的情緒,也沒有認同兒子的感受,更沒有認真分析兒子抵觸英語這門課的深層次原因,就輕率否定了兒子的感受,還把自己的感受強加給兒子。在不能說服兒子的情況下,又粗暴地壓制了兒子。由于我沒有和兒子共情,結(jié)果造成兒子不但憎恨父親,也更憎恨英語這門課程。

    案例二:

    兒子:這本書真無聊。

    爸爸:不會吧?我看過的,很有意思。

    兒子:作者真傻,寫的是什么?!

    爸爸:你說什么?這本書很有教育意義的。

    兒子:誰說的?!這本書太爛了!

    爸爸:不好好讀書,還廢話那么多!再胡說,我就對你不客氣了!

    分析:

    我們和孩子是兩個不同的獨立社會人,又有著年齡和閱歷的巨大差異。對一件事物的看法怎么會完全一致呢?對一本書的認識又怎么能完全相同呢?現(xiàn)實中的家長,經(jīng)常犯主觀主義錯誤,常常把自己的感受當成孩子的感受,把自己的好惡當成孩子的好惡。在家長眼里,自己喜歡吃面條,孩子就不應該喜歡米飯;自己胃酸,孩子就不應該吃醋。這樣做,實際上是在不厭其煩告訴孩子:不要相信自己的體驗,而要相信父母的判斷;自己的感受靠不住,父母的感受才是正確的。長此以往,要么孩子對父母不信任,親子之間的感情鴻溝越來越深;要么孩子變成一個缺乏主見、奴性十足的人,從懷疑自我、否定自我到失去自我。試想,這樣的人怎么能活出生命的精彩呢?

    案例三:

    兒子放學回到家就發(fā)脾氣。

    兒子:老師也太可惡了,竟然說我得了健忘癥!我沒背會課文,他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我,還說要告訴家長。

    爸爸:我看老師批評得有道理,誰讓你不用心呢?人家都能背會,就你背不會!看你以后還不長記性?

    兒子:我又不是故意的,好幾個同學都不會背,他為什么偏偏批評我?既然他不給我面子,我以后就不交作業(yè)了,看他能把我怎么樣?

    爸爸:你敢!看我不敲扁你的頭!

    兒子賭氣離家,好幾天待在網(wǎng)吧。

    分析:

    兒子在學校受了委屈,希望從父親這里尋求情感支持,這是符合情理的事情。我不但沒有給兒子以精神安慰,反而火上澆油,這樣做破壞性極大。兒子受到不公正待遇,以離家出走進行抗爭,不僅耽誤了學習,親子關(guān)系也出現(xiàn)了裂痕。兒子本想尋求認同,由于父親和老師站在同一個立場,反而使兒子更加孤立無援。這樣做的結(jié)果,無形中助長了兒子和老師的對立情緒。假如說原來兒子憎恨老師六分,加上父親缺乏智慧的攪和,兒子對老師的憎恨就加深到了八分。和老師關(guān)系的不和諧,自然而然會延伸到學習上,學習必然受到一定影響。

    孩子的問題日益嚴重,我自己也苦不堪言,這給我上了重要一課。我刻骨銘心地認識到:同感共情是給孩子情感支持的不二法寶,是促進親子和諧的最有效手段,是開啟孩子心鎖的萬能鑰匙,是實施家庭教育的最基本保證。認識提高后,我就刻意在和兒子共情方面下工夫。

    通過學習、思考、練習,我學會了接納兒子的所有情緒、認同兒子的任何感受,包括接納兒子的痛苦、煩惱、沮喪、憤怒等情緒,也認同兒子和自己截然不同的感受。我在語言藝術(shù)方面也有了質(zhì)的提高。以前,我和孩子說話,總是企圖糾正孩子,因而不斷否定孩子的觀點,總是說:“你講的不對!”“不是這樣!”“你說的沒有道理!”“不要再辯解了,我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呢!”現(xiàn)在,我習慣這樣說:“是的!”“是這樣!”“有道理!”“你這樣想完全在情理之中!”“我也有這樣的感受!”

    運用了“同感共情”,和兒子的溝通交流有了可喜的變化。以下幾件事,讓我認識到了“同感共情”的神奇魅力。

    案例四:

    有一次,兒子回家后,情緒低落。

    兒子:老師太討厭了!我僅僅遲到了一小會兒,老師竟讓我在教室外站了一節(jié)課。

    我說:出現(xiàn)這樣的事情,你心里一定很難受。

    兒子:確實是這樣。

    我說:在同學面前讓你那么難堪,你一定很沒面子。

    兒子:那一刻我恨不得鉆到地下去。

    我說:站在教室外面,你一定非常憎恨老師,甚至希望老師倒霉。

    兒子:老爸,你是怎么知道的?我就是這樣想的。

    我說:有人傷了我的自尊心,我也會這么想。

    兒子:老爸,你能理解我,我感覺輕松多了。

    兒子情緒穩(wěn)定后,我拉著兒子的手說:老師的做法是有些過分,但你可以換個角度想一想,早上起床后,你若能再抓緊點,也許就不會遲到。

    兒子:我想是這樣。

    我說:其實老師也不想批評你,如果大家都能按時到教室,老師高興還來不及呢!依我看,你們老師是一個有責任心的老師,他對你嚴格要求,實際上是對你的重視和關(guān)愛?!绊懝囊弥亻城谩甭?兒子,遵守紀律是一個學生最起碼的行為準則,嚴于律己是對老師工作的支持,也是對自己負責任啊!

    如此同感共情的開導,既尊重了兒子的情感,又讓兒子明白了自己的過錯,同時還對兒子提出了要求。這樣做,不著痕跡地實施了教育。結(jié)果是兒子和我增進了感情,澄清了是非觀念,同時也更加理解老師。

    案例五:

    魚缸里的金魚死了,兒子一整天悶悶不樂。

    兒子:爸爸,我的大金魚死了。

    我說:是嗎?怪可惜的!

    兒子:我每天都喂它,它給我?guī)聿簧贇g樂??床灰娊痿~,我心里空落落的。

    我說:是啊!養(yǎng)了那么長時間,已經(jīng)有了感情。

    兒子:一整天我都在想著金魚。

    我說:你那么有同情心,真是難能可貴。金魚如果有知,定會感激你的。爸爸再給你買幾條最好看的金魚,你最配擁有它們。

    兒子:( 面露喜色 )爸爸,你明天就去買,好嗎?

    我說:沒問題!我明天一早就去買。

    由于我認同了兒子的感受,兒子很快從痛苦中解脫了出來,同時也更加信任爸爸。

    案例六:

    兒子回到家,情緒非常激動。

    兒子:同桌太煩人了,他借書不還,還惡語傷人,我再也不理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