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民間藝術與動畫的關聯(lián)性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中國民間藝術與布偶的起源
無論是繪畫還是音樂,它們都是在民間興起,然后轉(zhuǎn)變成為一種藝術形式的,這是一般文化習俗變成共識文化藝術的一般規(guī)律。藝術也需要以人為本,藝術就是用來填補人類未開發(fā)的思想空白,引導人們?nèi)ヌ接懳粗母行允澜?。動畫就好像一個舞臺,它需要連續(xù)的畫面、連續(xù)的情節(jié)發(fā)展來體現(xiàn)最終的思想表達,這就是藝術的無限魅力。所謂動畫,現(xiàn)在有一個最普遍的解釋:“(連續(xù)移動的圖片)是通過記錄一系列的靜止的圖像來產(chǎn)生的,這些圖像可以是手繪的圖形、物體或者是在不同位置上的人,通過連續(xù)播放靜止的圖片來把它們放在一起以制造一種連續(xù)運動的視錯覺來產(chǎn)生(視覺暫留現(xiàn)象)?!眲赢嫃漠a(chǎn)生發(fā)展到現(xiàn)在,如果我們還死死地按照以前的定義去理解它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重新給它一個更為全面的定義。我們或者可以把它理解為:動畫就是把一些原先不具生命的(不活動的)東西,經(jīng)過影片的制作與放映之后,變成有生命的(會動的或者有靈魂的)東西。中國動畫在早期也是根植于民間藝術才順利發(fā)展起來的,動畫發(fā)展到今天有多種多樣的表達形式,中國的水墨動畫、木偶動畫、布偶動畫都是極具民族藝術特色的。其他國家也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習俗,它們的動畫創(chuàng)作形式也毫不遜色。我們也可以嘗試給動畫來個非專業(yè)的定義:一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底蘊有多豐富,這個國家的動畫發(fā)展前景也就有多廣闊。要追溯中國布偶的發(fā)展歷史,就不得不從中國的絹人開始說起。從中國民間布偶產(chǎn)生到現(xiàn)在,時隔幾百年甚至是幾千年?,F(xiàn)在的布偶大部分都是用來裝飾的,或者是用以取悅小孩子的玩具,很少人會想到幾百年前布偶制作的由來了。關于布偶制作的由來,學術界最普遍的一種說法是:在中國古代,民間一直流行著用木、竹、藤、草、泥、面、布等原料制作各種玩偶,用于祭祀、許愿或婚喪嫁娶的風俗。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民間出現(xiàn)的“剪綾為人,裁錦為衣,彩結人形”的人偶,就應該是最早的絹人的雛形。俗話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為一名動畫專業(yè)的教師,筆者希望能在自己的動畫教育事業(yè)中更好地融入鮮明的中國民族風格。視覺呈現(xiàn)的程式化、意象化和內(nèi)涵主題的教化功能是中國影視動畫民族風格的兩大特征。所謂程式就是規(guī)則、法式。藝術程式是指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經(jīng)過藝術夸張的、規(guī)范性的表現(xiàn)方法,即動畫所具有的象征性和裝飾性能明確地塑造形象、表達作品的思想情感。這種標志在《驕傲的將軍》、《大鬧天宮》等影片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xiàn)。中國藝術尚“神似”,以看似“不似”之形來求“真似”之神,取形中之意,寓意于象、以象盡意。這種寫意品性自然延伸進入動畫創(chuàng)作領域,從而造就了中國動畫學派意象化的視覺特征。筆者的學生剛剛進入大學校園,要想讓他們很好地運用民族風格制作自己喜歡的動畫片較為困難。根據(jù)這幾年的教學經(jīng)驗,筆者只能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歡的中國風格動畫片盡力地模仿前人的制作方法,從模仿中找到一些創(chuàng)新的方法來自己制作一些校園實驗性動畫短片。根據(jù)中國制作偶人的道理,筆者仍然大膽鼓勵學生以小短片的制作與表達形式,并以中國的民問藝術“布偶”作為媒介來傳達短片的主題。
二、布偶動畫制作流程
筆者首先將故事設定為:在一個大森林里面,兔兔一家三口幸福地生活著,那里烏語花香,綠樹成蔭。如果我們只是為了讓短片有一個精致華美的場景,而完全不顧受眾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那就有點嘩眾取寵的味道。為了能在視覺上對兒童產(chǎn)生強烈的沖擊力,大家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整個主要場景用卡紙來搭建,而樹與山又以圓弧形、三角形等兒童比較熟悉的形狀剪貼出來。場景的主色調(diào)為綠色,這樣就更好地與我們的環(huán)保主題聯(lián)系在一起。場景里面有一個蘑菇房子,對場景的主色調(diào)也起到了一定的調(diào)和作用。整個場景顏色的搭配鮮艷明快,比較能吸引兒童的注意。制作布偶動畫有幾個必不可少的準備步驟,如人物造型的設計、材料的選購、布偶制作工具的準備等。布偶動畫作為一種特殊的影視藝術,并不是完全追求逼真性,而是運用幻想、夸張、變形、神似、虛構的手法來表達,經(jīng)過提煉加工,使作品更有力度。中國的動畫跟國外的動畫比起來起步較晚,但是這并不影響動畫在中國的發(fā)展。相反,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底蘊為動畫開啟了廣闊的新天地,水墨動畫的產(chǎn)生是中國為動畫開辟新道路的最好的證明。我們在實驗小短片中運用布偶制作動畫可以說是冒著一定風險的。我們了解到現(xiàn)在中國大學生在校園里敢于做布偶動畫的并不多,甚至可以說從中國開始發(fā)展動畫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布偶動畫作品就寥寥無幾。就拿動畫片《喵嗚是誰叫的》來說,它講的是一只從沒出過門的小狗,經(jīng)過千難萬險終于知道了是“喵嗚”原來是貓叫聲的故事。故事是再簡單不過了,可是它對于各類小動物形象的塑造卻是很成功的,21世紀的動畫專業(yè)的學生制作的動畫片恐怕也很難超越它的水平。實驗短片的風格與形式都已確定,我們也參照過了中國早期的布偶動畫,筆者就定下了布偶兔造型的基本要求:簡單明了又不失可愛。接下來便是布偶兔的造型設計,我們設計的造型并不復雜。造型完成以后,我們開始采購布偶的制作材料,并詳細列出一張制作清單。因為在人物設定時著重考慮到既要造型簡單也要表情豐富到位,所以我們買了各種紐扣用來當兔子的眼睛。為更易于表達兔子的喜、怒、哀、樂,大家決定省去兔子的鼻子,只做出眼睛和嘴巴,而且眼睛和嘴巴都不能固定,而是用帶白色珠子的大頭針來固定。這樣不僅很好地解決了眼睛和嘴巴的靈活性問題,還增添了眼睛和嘴巴的美觀性。接下來我們又對布偶的布料一一進行試驗,最后做出了第一批實驗布偶。布偶造型很快就出來了,而且故事分鏡本也同時產(chǎn)生,接下來就到了手工制作的環(huán)節(jié)了。筆者主要負責的就是布偶的手工制作過程。布偶造型被設計出來,筆者就要考慮給布偶配一副什么樣的鐵絲骨架,以利于調(diào)節(jié)布偶的動作。筆者查閱了很多關于偶類動畫片的書籍,發(fā)現(xiàn)在每一部偶類動畫片的角色制作過程中,布偶的骨架對于偶類動畫片能否成功有著非常關鍵的影響,骨架上各關節(jié)也是很有講究的。由于受學校條件與個人能力的限制,筆者未能完全按照書本所說,可是在制作布偶的過程中筆者用軟硬、粗細不同的三種鐵絲做過實驗,盡可能地做出來了我們需要的骨架。骨架完成后,筆者去采購了一些制作布偶需要的布料、棉花、針、錢、紐扣等,并把能想到的東西一一列在制作流程表中,以便以后參考。為了做布偶的衣服,筆者還特意向一名學服裝設計的學生請教怎么去裁剪布料,也明白了用手縫制衣服的時候要講究針法的統(tǒng)一性,才不至于把布偶做得粗糙不堪。當然在制作過程中不可能事事都順利。筆者在負責布偶骨架的制作時,一直為布偶兩腳不能站穩(wěn)而著急,這時一名學生開玩笑說干脆在骨架腳底綁上兩塊石頭。雖是別人的無心之說,可是筆者經(jīng)過認真思考,最后將碎石用布料包了很多層裹到骨架腳上,這不僅解決了布偶平衡的問題,還給布偶的腳底造型增添了幾分趣味。
結語
為什么中國動畫在發(fā)展初期就能在國際引起強烈反響呢?最主要還是因為我國的動畫前輩們懂得如何把本民族的特色與動畫片巧妙結合起來,讓觀眾一下就能感受到動畫片中那種濃郁的中國風。所以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它的民族特色,那么無論在哪個領域都不能做出很好的突破。就像中國目前的動畫沒辦法突出重圍一樣,有人說中國再難出現(xiàn)2O世紀50、60年代那種輝煌的成就,那是因為現(xiàn)在國人在制作動畫時,把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拋諸腦后,而對美國、日本等動畫大國過于崇拜與模仿,這就是導致中國動畫逐漸走向低谷的原因之一。讓中國的動畫重新走向國際舞臺是新一代中國動畫人的艱巨而又偉大的任務,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文化歷史大國,所以我們動畫創(chuàng)作道路是永無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