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命化教育理論基礎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關鍵詞:生命化生命哲學人本主義建構主義
論文摘要: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注重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依據(jù)生命的特征來開展教育。它重視對學生心靈的培植、完整精神的構建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是一種和諧豐滿、蘊含人生大智慧的教育理念。任何一個理念的提出,必然有其背后的理論基礎。生命教育管理理念的理論基礎是生命哲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建構主義理論。
Keywords:lifePhilosophyoflifeHumanisticConstructivism
Abstract:Lifeeducationorientedmanagementconcepttotheirownpotentialstudentsbasedonthematrixoflife,Basedonthecharacteristicsoflifeto
education.Itattachedgreatimportancetonurturingstudentsintheirhearts,completeconstructionofthespiritofthecharacterandintegrity
ofthetraining,Isaharmoniousfullness,containsthewisdomofthelifeeducationphilosophy.Anyideasthatwillcertainlybetheunderlying
theoreticalbasis.Lifeeducationandmanagementtheoryisbasedontheconceptoflifephilosophy,humanisticpsychologyandthetheoryof
construction.
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作為一種教育價值取向,一種新的教育理念,它注重以學生自身潛在的生命基質為基礎,依據(jù)生命的特征來開展教育,來喚醒生命意識,啟迪精神世界,開發(fā)生命潛能,提升生命質量;以關注生命的整體發(fā)展為旨趣,重視對學生心靈的培植、完整精神的構建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是一種和諧豐滿、蘊含人生大智慧的教育。
任何一個理論體系的提出,必然有其背后的理論基礎。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也不例外。在筆者看來,生命哲學、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理論是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理論基礎。
生命哲學是以人的生命為對象,對其進行整體的、系統(tǒng)的研究,以期獲得生命問題的根本解決的學說。它是更直接的存在主義哲學。該哲學的主要觀點是:生命不是一種實體,而是一種活力。這種活力又來自精神面,因此,人的生命是從精神層面、文化層面去考察的。從這個角度看,生命哲學與文藝復興以來的人文主義是一脈相承的。生命哲學進而用生命的發(fā)生、演變來解釋世界、文化、歷史。例如,古代人留下的古籍、文獻、民俗(更廣的文化)等,那就是他們的生命,那也就是文化,也寫就了歷史。故而,生命是世界的內在本質,最終根源。生命作為一種活力,又被從不同側重面去理解,意志、沖動、渴求、期待、體驗,不同的生命哲學家選擇了不同的側重面來建立自己的哲學。生命哲學,在認識論上,認為直覺高于理性(或直覺高于分析);在心理學上,認為情意高于認知,這使得生命哲學具有非理性傾向。直覺可獲得理性之外的體驗,同時,直覺又超過一般感性。生命哲學認為,只有用生命去理解生命。而當體驗與直覺被認為是生命的基本存在形式的時候,進而也就認為,生命只有通過內心體驗和直覺去把握,自己通過自己的體驗和直覺去把握自己。體驗是人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基本方法,體驗也是對他人的存在加以理解的基礎。由此,生命之間才得以聯(lián)絡,生命之間才得以溝通,對生命的研究也才成為可能。生命是自身運動、生成發(fā)展的過程,生命是生命流、意識流,故此,生命哲學認為存在先于本質,現(xiàn)象先于本質,人通過自己的活動過程而獲得自己,獲得本質,這是視生命為活力的觀念延伸。從課堂教學的角度分析,生命化教育價值觀念的基本理念體現(xiàn)為:教學是一種體現(xiàn)人的生命性的活動;教學中師生關系是一種對話、和諧的關系;教學是一個不斷生成及提升生命價值的過程;是一種喚醒教育。即生命是一個不斷創(chuàng)造、不斷更新自我的過程,生命的意義也就在于這種體驗性和創(chuàng)造性。從生命哲學的角度,生命化教育價值觀念主張改變傳統(tǒng)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與主動性,不存在至高無上或權威的知識,強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建構;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就是經(jīng)驗的建構,學習就是體驗和創(chuàng)造相結合的過程。
因此,如果說生命哲學的基本功能是確立人的自我形象,那么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是以生命哲學所確立的自我形象為藍圖,以實現(xiàn)自我為目標的教育管理理念。其基本功能是尊重個體的生命意識,塑造自我的整全人格,塑造自我形象。在二者的關系上,生命哲學是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基礎和前提,是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所要實現(xiàn)的終極目標;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是生命哲學在教育實踐中的落實,是生命哲學的實現(xiàn)。二者密切相關。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是:人性本質是善的,人生而具有善根,只要后天環(huán)境適當,就會自然地成長;心理學家研究人,必須以整個人為對象,不能采用分解組合的方法去了解人;人所表現(xiàn)的任何行為,既不是外在刺激引起或決定的,也不是鼓勵或片面的,而是發(fā)自內在、出于當事人自己的情感與意愿所作出的自主性與綜合性的選擇。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中心理念有二:一是人是不可分割的整體,想了解人、研究人,必須從整個人著眼;二是每個人都有它自己的需求和意愿,有它自己的能力和經(jīng)驗,有它自己的痛苦與快樂。人本主義觀點強調: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健康人";成長與發(fā)展是人與生俱來的自然傾向,其中,自我的充分發(fā)揮和實現(xiàn)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動地受到環(huán)境的制約,人具有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以及對自己的未來作出能動的選擇;人的本性由經(jīng)驗、無意識和情感所滋育,但不為這些因素所決定;人的潛能的發(fā)揮是源于個體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是潛能和人格發(fā)展的驅動力。所謂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通俗地說,就是一個人能夠成為什么,他就必須成為什么,他必須忠于自己的本性。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才使得有機體的潛能得以實現(xiàn)、保持和增強。人和人格的形成就是源于人性的這種自我的壓力。人最終不是被澆鑄和塑造、教育而成的,環(huán)境的作用最終只是允許或幫助,使他潛能現(xiàn)實化,而不是實現(xiàn)環(huán)境的潛能。因此,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呼吁教師不應該以主宰者的身份自居,不應該“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應該告訴學生做什么和怎么做,而是應該成為學生自我發(fā)現(xiàn)和自我探索過程中的“促進者”。
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提出,也必然是借鑒了人本主義積極思想。人本主義觀點主張研究人的本性、潛能、經(jīng)驗、價值、創(chuàng)造力及自我實現(xiàn)。該觀點堅持以人的經(jīng)驗為出發(fā)點,強調人的整體性、獨特性和自主性;堅持以機體潛能為基礎,強調人的未來發(fā)展的可能性及其樂觀前景;堅持人的價值和人格發(fā)展為重點,強調把自我實現(xiàn)、自我選擇和健康人格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標等等,實質上體現(xiàn)為對人及人的生命價值的高度重視。從人本主義觀點出發(fā),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主張以“人”為本,強調學習者的主體地位與尊嚴,追求人的個性、人性、潛能的發(fā)展;強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發(fā)展其的個體性,幫助學生探討和理解隱含在他們所有經(jīng)驗中的個人意義,幫助學生發(fā)展自己的潛能和創(chuàng)造力,最終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強調在教育管理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中心,努力適應學生的各種需要,發(fā)揮他們的各種潛能,使他們能夠愉快地、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并成為心理健康的人;強調教育管理過程中教育管理者的基本任務不是“判斷”和“說教”,而是“發(fā)現(xiàn)”和“促進”。即要“目中有人”,即目中有學生,要以學生為中心,要發(fā)展學生的個性,要使學生的價值在教育中得以實現(xiàn)。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最先由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作為一種新的認知理論,建構主義對教育教學理論提出了一整套新的解釋。建構主義認為,世界是客觀存在的,對客觀世界的解釋及其意義的賦予是由主體在與周圍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在自己原有的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上,不斷地建構起來的。因而,知識不是外在于學習者的客觀存在,而是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認知結構通過“同化”和“順應”兩個基本過程來實現(xiàn)知識建構。并在“平衡—不平衡—平衡”的無限循環(huán)中不斷得到豐富、提高和發(fā)展。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第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注重互動的學習方式,倡導合作學習,注重讓學習者參與探究學習活動。并且指出個體對新的現(xiàn)象和觀念必須建構自己的意義,但建構意義的過程總是在一定的社會情境中進行的。
第二,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認知主體主動的建構,即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下進行的能動的知識建構活動。根據(jù)這個原則,教師不可能把知識完整地轉移(transfer)到學生頭腦中去,相反,是學生自己從他們所聽見的話語或所見到的形象中建構了他們自己的意義。在此建構過程中,學習者已經(jīng)知道的東西(不論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極為重要。因為有效的學習“只能由個體學習者基于自己的經(jīng)驗背景而建構起來……意義是學習者通過新舊知識經(jīng)驗間反復的、雙向的相互作用過程而建構成的”。
第三,認知的功能在于適應,使學習者能夠對經(jīng)驗建構可行的解釋。因此外在世界的知識被看成是人的嘗試性建構。建構主義并不否認客觀世界的實在,但卻認為人們只能以個人的和主觀的方式認識這一實在。有時人們對這條原則產(chǎn)生誤解,以為它主張“什么都行”(anythinggoes)的相對主義,以為人的每一個建構結果都是允許的。其實絕對不是這樣。建構的結果必須是“可行的”,只有那些對建構者有用的建構才是“可行的”。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更多的是對學生學習方式的一種構想,但其以學生為中心以及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等思想,正體現(xiàn)了對學生生命的極大關照,是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精神所在。
生命哲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這三大理論體系,從不同的視角來關注人類的生命與本性,給人類的教育活動以極大的啟迪。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的提出,就是最直接的體現(xiàn)。在筆者看來,隨著生命哲學、人本主義心理學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豐富與發(fā)展,生命化教育管理理念將在教育實踐中日益彰顯出獨特的魅力,使人類的教育活動充滿生機與活力。
主要參考文獻:
1.方展畫.當代西方人本主義教育理論評述.河北教育學院學報1999年1期。2.張春興.教育心理學.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3.汪潮.人本心理學的教育思想述評.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95年1期。4.楊麗霞.人本主義人格理論中的"自我"觀.社會心理科學.1999年1期.5.鄭信軍.人本主義心理學對當前教改實驗若干問題的啟示.山東教育科研1999年9期.6.楊韶剛.人本與科學精神在當代教育中的整合.教育科學.1999年3期7.胡緯華.論素質教育中蘊涵的"以人為本"思想.上海師范大學學報.1999年5期。8.王鐵軍.現(xiàn)代教育思潮.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9.車文博.走向生命的巔峰.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0.梅尚筠.羅杰斯"非指導性教學"思想述評.徐州師范學院學報.199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