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建筑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仿古建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文化寓意
一、中國當代仿古建筑發(fā)展的背景
在近代之前,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樣式體系能夠保持長期系統(tǒng)的發(fā)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文明體系長期的持續(xù)性。中國史在秦漢的第一周期終結之后,接著便迎來了隋、唐以下的第二個周期,此后歷代統(tǒng)治者對儒家思想的長期認可,使君權神授這一主流價值觀在民眾中的根深蒂固。民間篤信皇權,接受并敬畏等級制度,繼而謹守皇家所規(guī)定的各種禮制,這種對等級制度的效忠同時也反映在了建筑上,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樣式也由于封建文化的穩(wěn)定性和延續(xù)性,能夠持續(xù)而穩(wěn)定地往深度發(fā)展。
從19世紀晚期開始,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多重內外因素的猛烈沖擊下,很快走入解體,直接由封建社會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殖民文化所帶來的文化影響也迅速在建筑樣式中有所反映,在文化侵入嚴重的地區(qū),這種建筑上的沖擊尤為強烈,天津、上海、廣州等通商口岸的傳統(tǒng)建筑樣式的傳承根基開始動搖,建筑樣式的發(fā)展方向分出多支。除沿襲舊制的建筑外,部分建筑樣式明顯西化,部分建筑樣式則傾向于中西合璧,這些新的建筑樣式在其后幾十年的時間里,隨著文化的傳播逐漸向內陸滲透,并不斷發(fā)展和變異。
當時建筑發(fā)展的種種無非都是當時文化的外化表現(xiàn)。張岱年認為“文化發(fā)展的一個基本規(guī)律是文化的積累性和變革性”[1],那么在這一時期之前,可以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處于積累階段,而由這一時期開始,中國文化進入了變革期。
除位于特殊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等狀況下的建筑(如少數(shù)民族傳統(tǒng)民居)外,木元素逐漸從建筑的主角淪為配角。而木元素在過去三千多年間,始終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及封建等級觀念的重要傳遞載體(如歷代建筑營造法式中大木作與小木作的象征意義及營造規(guī)矩),但從19世紀晚期開始,大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產生分歧,使得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地位發(fā)生動搖,而其在建筑中的依附面也相應急劇收縮,傳統(tǒng)建筑由于大眾在文化認同度上的分歧而漸入頹勢。這也從側面反證了當時中國傳統(tǒng)文化日漸低靡和萎縮的狀況。
中國近現(xiàn)代建筑文化史的發(fā)展歷經周折,時至今日,已被一些史學家和社會學家也把定位中國由“傳統(tǒng)”步入“現(xiàn)代”的新階段,學術界對于中國文化發(fā)展走向的爭論也日趨激烈,分歧加大,出于對外來文化強勢入侵的憂思以及中國人對待外來文化態(tài)度接納性過高的反省,保護傳統(tǒng),重視“國學”文化之類的呼聲也愈高。除繼續(xù)跟進國際建筑發(fā)展潮流外,人們開始重視建筑樣式中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性的研究,因此,仿古建筑(注:此處所致仿古建筑不包括使用現(xiàn)代技術修復古建的情況——筆者)應運而生,它們通常取傳統(tǒng)建筑之形,以現(xiàn)代技術和材料為實體媒介,來描繪歷史意境,以再現(xiàn)歷史,然參見仿古建筑樣式時至今日的發(fā)展狀況,筆者認為這種現(xiàn)象有把建筑的“傳統(tǒng)”簡單化回歸的傾向。
二、中國當代仿古建筑發(fā)展的受限
美國人類文化學家克羅伯·克拉克洪在《文化,關于概念和定義的探討》中提到一點:“文化的基本要素是傳統(tǒng)(通過歷史衍生和由選擇得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其中尤以價值觀最為重要?!盵2]建筑是文化的載體之一,因而也必須具有文化的這一特質,代表現(xiàn)實社會的某種價值觀傾向。仿古建筑的建筑樣式,單就形式而言,只要符合美學觀點,是毫無問題的。從價值觀傾向角度而言,它的建造和出現(xiàn),是為了藉一復古的建筑實體來復興一種建筑文化,但這種良好愿望是過于一廂情愿的。在之前對中國建筑樣式與文化的歷史關系的探討中可析出,文化與建筑樣式的發(fā)展密不可分。所以造成這種一廂情愿有四個原因:
首先,文化平臺缺失。現(xiàn)今,中國社會各年齡段、各階層之間,甚至是其內部,價值取向都已千差萬別。當一個傳統(tǒng)的價值觀在幾十年后重拾,對于學術界的整理、歸納以及重新傳播而言,工作都是相當龐雜和漫長的。對于大眾,這種再認識和重接納的過程更是不易。
其二,而中國建筑史的發(fā)展在現(xiàn)代時階段經歷了兩個時間斷層??梢哉f這兩個斷層使中國建筑失去了很多繼承傳統(tǒng)建筑的觀念連續(xù)點,并阻斷了傳統(tǒng)建筑樣式發(fā)展的連續(xù)性。
其三,材料工藝和建造技術等硬件條件的遺失使得仿古建筑難成經典。
其四,環(huán)境對于仿古建筑的包容性減弱。在寸土寸金的時代,古建筑都尚且憑其歷史和時間帶來的精神印記,在高層建筑、現(xiàn)代建筑的夾縫中喘息生存,而作為缺乏精神意義的仿古建筑,若安置的環(huán)境不當,即使尺度、建制與傳統(tǒng)無異,也會與周遭環(huán)境產生不諧調之感,成為異類。
當文化觀念的發(fā)展進度與建筑實體的發(fā)展進度發(fā)生錯位時,人們對于仿古建筑的接納度,環(huán)境對于仿古建筑的認可度都將大幅降低。在古代,傳統(tǒng)建筑因為承載了全民的文化共識,才具備了精神意義,使人景仰、敬畏,建筑樣式也由此得到認可和發(fā)展。但在今天,傳統(tǒng)建筑制式隨著民眾對傳統(tǒng)文化的再認同和重新認識,還尚處于恢復階段,對于大眾精神共鳴的影響還尚未產生,所以還不能成為一個被普遍認同的文化觀念的載體。但因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仍前途未卜,而傳統(tǒng)建筑制式中的很多裝飾元素由于暗示的是封建集權的精神意義,也無法找回文化上的共鳴,所以缺乏精神力量支撐的仿古建筑在目前要想流行或是流傳,仍是待解的難題。
三、中國當代仿古建筑設計的誤區(qū)
除仿古建筑之外,一種基于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元素的截取、變異和重組,并揉和了現(xiàn)代主義處理手法的新建筑也進入了蓬勃發(fā)展期。在處理手法上,此類新中式風格的建筑與后現(xiàn)代主義建筑不謀而合,以“破”、“立”的姿態(tài)出現(xiàn)于人前。但在思想背景上,中西方基于此形式的落腳點卻有相異之處——雖然二者對于歷史皆有隱喻的態(tài)度,但前者更傾向與以現(xiàn)代主義為橋,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實連接;而后者,則更強調對于現(xiàn)代主義的多元性探討。同前面提到的仿古建筑一樣,單就形式而言,這類新建筑只要符合美學觀點,是毫無問題的,運用得當或出奇者,甚至有可能被廣泛跟風復制,但其更迭也十分頻繁。這種現(xiàn)象又恰恰反映了中國在這個時代一個較為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快餐”式文化。該文化的特點是時效性強、刺激性也強、但更新率極快。
對于學術界對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的呼吁而言,快餐文化是極有缺陷的,而對于建筑而言,這樣的建筑也是極易被淘汰的。但相比仿古建筑,由于具有了與現(xiàn)實的切入點和關聯(lián)性,這類建筑對于繼承和發(fā)展傳統(tǒng)建筑更有優(yōu)勢。但需要認清的是,在使用后現(xiàn)代主義的設計手法的同時,建筑在文化隱喻上的責任感更應勝過對設計元素炫耀性地擺弄。否則,這樣的設計手法只能成為欣賞者眼中的趣味性符號,審美藝術中的新花樣,沒有精神指針,沒有文化含義,不能引起大眾的共鳴,亦不會贏得崇敬和尊重,更無法在歷史長河中占有地位。
參考文獻:
關鍵詞:現(xiàn)代建筑;結構類型;加固技術;施工方法
中圖分類號: TU3 文獻標識碼:A
1現(xiàn)代建筑的常見結構類型
按建筑物以其結構類型的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四大類結構。
1.l磚頭結構
用磚墻、磚柱、木屋架作為主要承重結構的建筑,像大多數(shù)農村的屋舍、廟宇等。這種建筑結構不僅建造簡單,材料容易準備,而且費用較低。
1.2磚混結構
用磚墻或磚柱、鋼筋混凝土樓板和屋頂承重構件作為主要承重結構的建筑,這是目前在住宅建設中建造量最大、采用最普遍的結構類型。
1.3鋼筋混凝土結構
主要承重構件包括梁、板、柱全部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這種類結構類型主要用于大型公共建筑、工業(yè)建筑和高層住宅。鋼筋混凝土建筑里又有框架結構、框架—剪力墻結構、框—筒結構等。目前25—30層左右的高層住宅通常采用框架—剪力墻結構。
1.4鋼結構
主要承重構件全部采用鋼材制作,它自重輕,能建超高摩天大樓,又能制成大跨度、高凈高的空間,特別適合大型公共建筑。
2 現(xiàn)代建筑結構的常用加固技術
2.1直接加固的一般方法
(1)加大截面加固法。與置換混凝土加固方法相類似,通過加大截面積來進行加固應用已經十分的成熟,適應范圍廣且施工容易。但是與置換混凝土加固方法一樣,需要較長時間的濕作業(yè),從而對于建筑的使用造成影響。除此之外,經過這種加固方法之后,建筑物內部凈空相對會縮小。該方法比較適合一般的混凝土構件的加固。
(2)有粘結外包型鋼加固法。這種方法具有加固效果好,承載力大,施工環(huán)節(jié)相對較少的優(yōu)點,但是這種加固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鋼材,從而導致較高的造價和成本。因此不適合用在一般的加固場所,大多用于結構強度要求高且需要被加固的構件的面積不能擴大等場所。由于采用鋼板,因此這種加固方法不適用在高溫的場所的建筑結構的加固。
(3)粘貼鋼板加固法。采用粘貼鋼板來對建筑的結構進行加固的過程當中,不需要進行濕作業(yè),且施工的時間相對較短,因此對于建筑中用戶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且這種加固方法對于建筑外觀不會造成破壞同樣也不會造成空間減少。這種加固方法的最大缺點就是膠粘的水平對于加固的效果具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加固效果不容易進行控制。因此這種加固方法大多用于處于靜力狀態(tài)下的構件的加固。
(4)粘貼纖維增強塑料加固法。這種建筑結構的加固方法顧名思義和粘貼鋼板加固法類似,只不過材料上有差異。此外,由于所使用的加固材料是塑料,因此相對于鋼板來說不怕潮濕和腐蝕,材料自身的重量較輕,且成本也要比鋼板低很多。但是塑料材料也有明顯的缺點,那就是不耐高溫,且容易發(fā)生火災。因此在使用這種加固方法的過程當中應該做好相應結構的耐火處理。
2.2與混凝土結構加固改造配套使用的技術
(1)托換技術。系托梁拆柱、托梁接柱和托梁換柱等技術的概稱。屬于一種綜合性技術,由相關結構加固、上部結構頂升與復位以及廢棄構件拆除等技術組成。適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與傳統(tǒng)做法相比,具有施工時間短、費用低、對生活和生產影響小等優(yōu)點,但對技術要求較高,需由熟練工人來完成,才能確保安全。
(2)植筋技術。系一項對混凝土結構較簡捷、有效的連接與錨固技術??芍踩肫胀ㄤ摻睿部芍踩肼菟ㄊ藉^筋;已廣泛應用于已有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中。
(3)裂縫修補技術。根據(jù)混凝土裂縫的起因、形狀和大小,采用不同封護方法進行修補,使結構因開裂而降低的使用功能和耐久性得以恢復的一種專門技術;適用于已有建筑物中各類裂縫的處理,但對受力性裂縫,除修補外,尚應采用相應的加固措施。
3現(xiàn)代建筑結構加固的施工方法
3.1具體要求
加固施工管理主要是針對施工過程的管理。施工過程管理干頭萬緒,怎樣才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管理人員最需要了解掌握和熟練應用的。根據(jù)加固工程實際通常分四部分進行。
(1)施工方案的制定。加固施工方案編制的基本思路應該建立在:①最大限度利用現(xiàn)有構造物進行加固。②盡最大的可能避免拆除、敲打、撞擊、振動損壞原構件。在具體編制時首先要熟悉圖紙,吃透設計意圖,并應去實地仔細地觀察、實測,最終定出符合實際的可行的施工方案。切記不要憑經驗,靠想象或照葫蘆畫瓢。這樣的方案往往是不符實際甚至會造成返工的。
(2)在操作中嚴格按施工方案進行,不能想當然,或自行其是。尤其是工序不能減少,材料更不能少用。施工中有時也會遇到現(xiàn)場實際與圖紙要求不相符或有出入的情況,這時應及時與設計、監(jiān)理、甲方進行溝通,施工人員不得自行作業(yè)。
(3)做好技術交底。技術交底是通過文字把圖紙表示的要求或圖紙不宜表示的方法,寫成作業(yè)人員熟悉的“施工語言”表達清楚、具體,使操作人員明確自己干什么,如何干,并對不清楚的地方通過技術交底進一步明確。所以在開工前要認真組織相關人員學習領會有關要求、規(guī)定并做好記錄,雙方履行簽字手續(xù)。同時技術交底也是質量事故分析、工藝改進及技術總結的重要的原始資料,所以我們在進行加固作業(yè)時,對技術交底應高度重視,認真仔細做好這一工作。
(4)做好自查、自檢工作。自查自檢主要包括兩方面:①對文字資料及記錄的檢查。主要是看內容是否符合要求,有否漏簽、漏寫、漏報或格式是否符合要求等方面。不符要求應及時糾正。②在現(xiàn)場通過目測或借助儀器、設備對實體進行檢查,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整改,使其達到要求。
3.2質量通病的控制
在結構補強施工中對混凝土置換,增大截面作業(yè)時要足夠重視。原因是這兩種方法在加固作業(yè)中應用得非常廣泛,同時,也是加固作業(yè)中質量事故多發(fā)的環(huán)節(jié)。這兩種方法在作業(yè)時,都會受到工作面狹窄、模板幾何尺寸較小及模板空間有限的影響。另外在進行混凝土置換、增大截面作業(yè)時一般混凝土用量不大,很少使用商品混凝土,通常采用人工攪拌混凝土。而人工攪拌混凝土往往受場地、環(huán)境操作人員熟練程度等因素的影響,使?jié)沧⒒炷恋馁|量很難得到保證。尤其是目前施工現(xiàn)場大量使用商品混凝土,作業(yè)人員對人工拌和混凝土的要求基本不清楚。這種現(xiàn)象在大、中城市尤為突出。所以保證混凝土質量是該方法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要做好人工拌和混凝土,首先要做好“干三”、“濕三”的操作。所謂“干三”就是按照配合比完成稱料后,將各種材料進行混合干拌三遍,將其混合均勻。判斷效果的標準是觀察混合材料的顏色是否相近。然后按比例加水再拌三遍,即“濕三”。這兩個步驟按要求完成后可以滿足混凝土的勻質性。在進行混凝土振搗時,由于受模板空間小的限制不宜操作時,可在模板外,通過均勻適度地敲打、振動保證混凝土的密實形。
結語
建筑結構的科學加固是建筑工程質量安全保障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嚴格遵循規(guī)范要求是建筑工程加固工作的前提。建筑結構加固的設備在日益發(fā)展,同時,結構的問題也經常表現(xiàn)出個性特征,因而加固方法也必須不斷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靈活的運用加固方法,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加固施工重視施工監(jiān)測,可以保證施工質量和施工安全。
參考文獻
2001年9月11日,美國的兩幢高417m的摩天大樓——紐約世界貿易中心(World Trade Center Towers,110層,1973年建成),被恐怖分子所劫持的飛機撞毀、倒塌,美國人引以為自豪的曼哈頓地標不復存在了??植婪肿舆x擇以攻擊標志性的超高層大樓來打擊美國的做法,令全世界感到震驚。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高標天際的建筑物在人們的心目中,確實占據(jù)著相當重要的位置。這從“9.11事件”后人們對高層大樓的關注態(tài)度中可以得到進一步的證實,甚至,有些雜志還就此展開了有關高層建筑的討論。實際上,高大建筑物從古至今就一直普遍受到人們關注,它不僅是人類財富和技術實力的表現(xiàn),是社會物質文明的象征,而且還代表著人類精神的追求和創(chuàng)造的愿望。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或許也可以說,人類的建筑歷史,就是一部不斷追求新的建筑高度的歷史。
一、古代的高大建筑
人類的建筑歷史已經有數(shù)千年。在古代,不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人們即已為建造更高高度的建筑而努力,從《圣經》中的通天塔(《舊約全書》)到秦二世“起云閣欲與南山齊”(《三輔黃圖》),都表達了這一夙愿。從文獻記載和建筑遺存來看,最早的高大建筑,當推埃及的金字塔①、巴比倫的觀象臺②、瑪雅人的塔廟③和中國古代的高臺建筑④。其中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Khufu,公元前2500年)的高度,已經達到了146.5 m,但是這些建筑雖高,卻都不過是建筑形體的高大,并非使用空間的立體化,而真正靠樓層的疊加、向高層大樓發(fā)展的建筑演進,則很可能是起始于中國漢魏時期的樓和塔。
中國漢代時期樓閣建筑已大量出現(xiàn),從文獻記載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木構樓閣的高度都超出人們的想像?!稘h書·郊祀志》中記載,漢武帝曾效仿黃帝建“井干樓,高五十丈”?!稓v代宅京記》中載:銅雀臺“經石虎更增二丈,立一屋……又于屋上起五層樓,高十五丈,去地二十七丈”等等。當然,這些文學性的描述往往會有些夸張,但是漢代出土的明器和畫像石中的樓閣,卻多是3~4層的多層建筑,其中最高的竟達到了7層。而且,出土的數(shù)量之豐富,分布的地域之廣闊,也足以證明其時木構多層樓閣之發(fā)達。
至南北朝,樓閣建筑又與佛塔相結合,并影響到日本。按《洛陽伽藍記》:北魏洛陽的永寧寺塔高9層,“架木為之,舉高九十丈,有剎復高十丈,合去地一千尺”。這就表明,在羅馬人用磚石材料創(chuàng)造前所未有的高大建筑空間的時候,中國人開創(chuàng)了木構架疊層架屋的建造方式(框架結構),將建筑的使用空間推向高空。或許可以認為,中國人在約2000年前進行的這種建筑實踐,就是后來建筑向高層發(fā)展之濫觴。
二、中世紀宗教建筑的塔樓
隨著技術的進步,宗教建筑的發(fā)展,塔式建筑開始在世界各地控制著城市的天際線。中國的佛塔、伊斯蘭建筑的光塔和哥特式教堂的塔樓,占據(jù)了世界各地人類聚集地的領空,人類開創(chuàng)的建筑文明,在中世紀又創(chuàng)造出了新的建筑高度記錄。
中國現(xiàn)存最高的木構建筑,是建于10世紀的山西應縣佛宮寺木塔,塔高9 層、67.3 m.最高的磚塔也差不多是同一時期建造的河北定縣開元寺塔,13層、83.7m高。印度德里的庫特普塔(Qutb Minar)建于12世紀,塔高72.5m.埃及開羅的蘇丹哈桑禮拜寺(Madrasso Sulten Hassan)的光塔高達81.6 m.而其時,歐洲一些教堂的塔樓高度,已經接近或是超過了100m.如意大利威尼斯圣馬可廣場上的鐘塔(Piazza San Marco Bell Tower)高98m,法國沙特爾教堂(Chartre,12 世紀)的塔樓高107 m,英國索爾茲伯里教堂(Salisbury,12世紀)的主塔樓高124m.而在中世紀,建筑高度達到了頂峰的,是德國的烏爾姆教堂(Ulm,14~16世紀),它始建于1337年,建筑高度161m,超過了埃及“胡夫金字塔”的高度,而成為當時世界第一高塔。歐洲教堂塔樓的這種高度競賽,直到19世紀都沒有停止,工業(yè)革命到來之際,意大利的The Mole Antonelliana (始建于1863年)更以164m的高度,打破了烏爾姆教堂保持了200多年的高度記錄,而成為迄今為止最高的磚石結構建筑。
超過100m的磚石結構建筑,已將材料特性和當時的建造技術推向了極致。與古代高大建筑物服務于王權不同,中世紀的這些宗教建筑則維系著人們的信仰和精神寄托。這些巍巍壯觀的塔樓,后來又被廣泛地運用于市政廳建筑,其象征性力量始終震撼人心,并對文藝復興建筑和古典主義風格建筑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三、工業(yè)革命和高層建筑
18世紀前后開始的工業(yè)革命,促使建筑技術有了飛躍性的發(fā)展,新材料、新結構、新設備和新的施工方法,使建筑物可以被建造得更高。鋼鐵被大量生產并應用于建筑業(yè)。早期鋼鐵結構建造的建筑多為植物園中的溫室,第一座鑄鐵框架結構的多層建筑,是美國紐約的哈帕兄弟大樓(Harper and Brothers Building,1854年建成),雖然它只有5層高,卻為鋼框架結構的高層建筑的大量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
1889年,一座空前高大的鋼鐵建筑出現(xiàn)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上,它就是聞名遐邇的埃菲爾鐵塔。鐵塔全部以鋼鐵建造,高達328m,在當時是人類有史以來建造得最高的建筑。以當時的經濟情況、現(xiàn)實需求和建筑技術而論,要建造這樣高大的建筑物還只能選擇“塔”這種形式。但是,由于它采用了全新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技術,這便預示了今后建造具有實用價值的摩天大樓的可能性,而埃菲爾鐵塔本身,也成為古代象征性高塔和現(xiàn)代實用性高層建筑之間的分水嶺。
19世紀伴隨著工業(yè)革命的迅猛發(fā)展和資本經濟的形成,一種新的建筑類型的出現(xiàn),又從另一個角度,再次拉開了人類建筑高度競爭的序幕,這種新的建筑類型就是“高層建筑”(high-rise building)。眾所周知高層建筑的出現(xiàn),主要得益于鋼鐵、混凝土等建筑材料的進步和電梯的發(fā)明。至此,人類建筑高度的競賽熱點,便也很快由非實用性的高塔轉向實用性的高層建筑。
第一座高層建筑,是1885年在美國芝加哥興建的“家庭保險公司大樓”(Home Life Insurance Company Building,10層,55m)。這座大樓首次采用了鋼框架結構,在結構體系、材料應用等方面開創(chuàng)了歷史新紀元。此后,美國的芝加哥等地又陸續(xù)興建了一大批高層建筑,并形成了所謂的“芝加哥學派(Chicago School)”。至19世紀末,美國最高的兩幢大樓“卡比托大樓”(The Capitol,22層,1892年建成)和“公園街大樓”(Park Row,29層,1894年建成)的高度,已經分別達到了91.5m和118m.
四、20世紀初的摩天樓
20世紀初,由于美國經濟中心的轉變,高層建筑的建設中心,也從芝加哥轉移到了紐約。社會經濟實力的發(fā)展、人口的集中、攀比心理和商業(yè)廣告效應的作祟,促使美國的高層建筑競賽大大加快,建筑高度大幅攀升。紐約的“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大樓”(Metropolitan Life Tower,50 層,206m,1909年建成)是世界上第一幢高度超過200m的摩天大樓,也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座超過古代埃及金字塔和中世紀烏爾姆教堂塔樓的實用性建筑物。
但是,好景不長,這一記錄只保持了4年,便又被“渥爾華斯大樓”(Woolworth Building,52層,241m,1913年建成)打破。接著,1929年建成的“克萊斯勒大樓”(Chrysler Building,77層,319m)又再破建筑的高度記錄,成為超過300m的建筑,此時高層建筑的出現(xiàn)才僅僅半個世紀,而建筑高度的升幅卻超過了已往。至1931年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120層)建成,建筑高度更達到了381m,超過了埃菲爾鐵塔成為世界第一高樓,這一世界記錄一直保持了40余年,這也使美國成為繼歐洲之后的世界建筑高度記錄保持者。
與美國相對,這段時間世界其他地區(qū)高層建筑的建設卻少得多,甚至一些國家還限制高層建筑的建設,對高層建筑多少存在一些抵觸情緒。
歐洲由于城市建設早在工業(yè)革命之前就已經基本完成,并形成了與之相應的建筑理論。深厚的文化底蘊,使人們對傳統(tǒng)城市風貌的保護意識十分強烈,從而導致了許多國家在很長的時間內都用“建筑法規(guī)”來限制建筑物的高度。同時,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破壞,也使得整個歐洲缺少發(fā)展高層建筑的經濟刺激。直至20世紀20年代,在德國的漢堡和杜塞爾多夫,才出現(xiàn)了一些體量較為高大的多層建筑,然而最高的也不過9層,而且還建在遠離傳統(tǒng)建筑的地方。
在亞太地區(qū),當時經濟實力最強的兩個國家日本和澳大利亞,也開始對高層建設加以限制,日本是一個地震多發(fā)的國家,由于當時結構抗震理論尚未成熟,所以政府部門只有通過控制高度來確保建筑物的安全。日本1920年頒布的法規(guī)規(guī)定建筑物的高度最高不得超過31 m,這項法規(guī)在日本一直沿用了45年。澳大利亞曾在20世紀初嘗試過興建高層建筑,當時最高的建筑是“澳大利亞財產和投資公司大樓”(Australia Property and Investment Company Building),高45.7m、12層。但是由于消防和日照等原因,澳大利亞很快便又對建筑物的高度加以限制。1912年悉尼率先實施45.7m的限高,此后墨爾本也實行了40.2m的限高制度,到1920年,澳大利亞的其他地區(qū)也都相繼實施了對建筑高度的限制。
就在世界上大多數(shù)國家都對高層建筑加以限制的時候,亞洲另一個經濟發(fā)展得最快的國家——中國,卻成為繼美國之后的又一個積極探索高層建筑建設的地區(qū)。當時,中國的上海、天津、廣州等地,利用西方的技術、材料,甚至直接聘請歐美建筑師進行設計,建造了一批接近當時世界水準的高層建筑。特別是上海,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已建有 10層以上的建筑 28 座。1929年第一座超過 10 層的高層建筑“沙遜大廈”落成,高77 m、13層,由公和洋行設計。1934年“四行儲蓄會大廈”(現(xiàn)上海國際飯店)建成,高86m、23層,是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中國乃至整個遠東地區(qū)最高的建筑。另外,除了外國建筑師在中國設計的高層建筑之外,中國的建筑師也設計了一些很有影響的高層建筑,如76m高的“中國銀行大樓”(陸謙受設計,17層,1937年建成⑤和68.4 、m高的“廣州愛群大廈”(陳榮技設計,14層,1937年建成)。
五、二戰(zhàn)以后世界性建設熱潮中的高層建筑
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隨著世界經濟的復蘇和相關技術的日趨成熟,高層建筑的建設,在世界范圍內進入了興盛時期。世界各地的許多主要城市都建起了摩天大樓,一些主要發(fā)達國家的建筑高度都達到了100m,至70年代中期又突破了200m.美國在此次世界性的高層建筑建設熱潮中,仍然處于統(tǒng)領地位。這不僅是因為美國在高度競賽中又再次打破了人類建筑的高度記錄,突破了400m(紐約世界貿易中心110層,417m,1973年建成),而且,高層建筑的建造數(shù)量也大大增加,從幾個主要城市發(fā)展到遍及美國各地。在高層建筑設計理論、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等方面,美國也仍然走在世界的前列。1974年在芝加哥建成的“西爾斯大廈”(Sears Tower,110層),以443m的高度成為世界最高的建筑,并稱雄世界22年。
在歐洲,高層建筑主要出現(xiàn)在一些經濟中心城市,如法國的巴黎、英國的倫敦、德國的法蘭克福和意大利的米蘭等地。高層建筑在保守派的反對聲中,突破了教堂的尖塔,成為控制城市天際線的新型標志。1952年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建成的“塞森·阿德姆大樓”(Thyssen Adm Building,30層,160m),是歐洲第一座高度超過100m的現(xiàn)代高層建筑,而法國的“梅因·穆特帕薩斯大樓”(Maine Montparnasse,64層,229m,1973年建成),則是歐洲第一幢高度突破200m的建筑。與此同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也修改了建筑法規(guī),成為高層建筑建設的熱點地區(qū)之一;而南美的巴西在1940年就已經建造出 30層、120m高的高層建筑。
日本在解決了結構抗震這一最為棘手的問題之后,也開始大力興建高層建筑。建筑法規(guī)一經廢除高度限制,第一座高層建筑——“霞關大樓”(Kasumigaseki,36層,1968年建成)的高度就達到了147m,而僅僅6 年之后,建筑高度便超過了200m,建筑高度發(fā)展的速度之快,超過了歐洲各國。至1978,“陽光大廈”(Sunshine 60,60 層)又以其226.3m的高度成為亞洲第一高樓。就100m以上高樓的建設數(shù)量而論,到70年代末,日本已建成40 余座,位居世界第三,僅次于美國和加拿大。
六、20世紀80年代至今崛起的亞洲高層建筑
20世紀80年代以后,歐美經濟持續(xù)蕭條,建筑業(yè)發(fā)展緩慢,高層建筑的建設處于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建設的側重點也從數(shù)量的增多、高度的增加,轉化為質量上的提高。而此時,亞洲太平洋沿岸國家的經濟發(fā)展速度開始領先于世界,加上該地區(qū)的人口密度極大,這就促使這一地區(qū)成為當今世界新一輪高層建筑建設的熱點地區(qū)。隨著亞洲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建筑高度的競賽也開始由美國轉向亞太地區(qū)。
繼日本之后,新加坡、香港、中國、韓國、馬來西亞、臺灣等亞洲太平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qū),都相繼出現(xiàn)了大規(guī)模的高層建筑建設熱潮。在短短的20~30年間,新加坡、日本的東京和中國的香港、上海、深圳等城市便已成為高層建筑的密集之地,不但建設的數(shù)量已經遠遠超過了歐美,而且建筑高度也急起直追。
1985年建于檳城的Kompleles Tun Abdul Razak大廈以245 m的高度,打破了日本保持7年的亞洲第一記錄。僅僅相隔 1 年,新加坡的“海外聯(lián)合銀行中心”(Overseas Union Bank Center,66層),又以280m的高度再破亞洲記錄,而1989年在香港建成的“中銀大廈”(Bank of China,70層)更成為亞洲首次超過300m的建筑。至1996年吉隆坡建成“佩重那斯大樓”(Petronas Towers,88層,452m),高度突破450m,超過了美國的“西爾斯大廈”成為世界上最高的建筑。
這就說明,自高層建筑出現(xiàn)以來,一直由美國保持了100多年的高度記錄,已于20世紀末轉由亞洲國家所取代。據(jù)世界“高層建筑與城居委員會”1999年統(tǒng)計,世界上超過400m的高層建筑共有6座,其中3座位于亞洲,超過300m的高層建筑共有20 座,也有10座位于亞洲,而20年前,亞洲卻沒有一幢超過300m高的大樓??梢悦黠@地看出,亞洲地區(qū)高層建筑發(fā)展的速度之快,已經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時期。所以有人曾預言,21世紀的亞洲,將會成為世界高層建筑發(fā)展的中心和高度記錄競爭的熱點地區(qū)。
注釋
①埃及的金字塔始建于公元前3000 多年以前,最有代表性的是吉薩金字塔群,其中最大的一座胡夫金字塔高146.5m,是古代建筑遺構中最為高大的建筑物。
②古代西亞地區(qū)文化十分發(fā)達,巴比倫王朝時期的城市中曾建造過很多高大的觀象臺,傳說中的巴比倫空中花園也是建于一系列高大的建筑平臺之上。
③瑪雅人常把廟宇建在階梯形的金字塔之上,提卡爾城的一座塔廟高約70m.
④中國上古時期以高臺建筑為最高,《詩經》中就有關于著名的“靈臺”的記載?!读曩Z新語》中曾載:“楚靈王作乾豀之臺,百仞之高?!薄妒酚洝分姓f西漢的神明臺,高五十丈。
⑤ “中國銀行大樓”的原設計為34層,約100m,計劃要建成中國當時最高的建筑,但是由于的影響,被迫改為17層,76m.
到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大量的摩天樓由于地產的因素,得以在城市里實現(xiàn)。他們中大多數(shù)是由一些經營良好的私人事務所設計。
1917年,建于美國舊金山的Willis Polks Hallidie Building首先實現(xiàn)了完全玻璃和鋼框架體系。
1921到1922年,Mies設計了兩個玻璃摩天樓方案,一個是多邊形,另一個帶有古怪的外墻。
20年代,處于經濟的原因,在高層建筑上沒能有突出的表現(xiàn), 美國在此時期占據(jù)了主導地位,這時期美國高層建筑界所表現(xiàn)的倒退和復古和22年的芝加哥競賽一致。
1922年的芝加哥透平機塔樓的世界競賽, 是20世紀前半期最大的摩天樓的集合展。本次競賽的獲勝者是John Mead Howells 和Raymond Hood,他們的方案是一個哥特式建筑,沒有任何創(chuàng)新和改革。
而第二名Eliel Sarrinen的設計卻被認為對后來的高層建筑的發(fā)展有著深遠的影響,閃爍著美學上的新理念的光輝。(下左一:Eliel Sarrinen;下中:Geropius)
但是整個20年代,高層建筑在技術方面卻沒有什么改進,還是鋼框架上壘磚石結構。芝加哥競賽之后的20年代被認為是高層建筑史上最可怕的時期。
值得一提的是,1920年Hugh Ferriss 繪制了4-5張高層草圖,強調面的運用在視覺上的效果,他認為,對于建筑石墻面雕塑感的重視要遠比一些歷史細節(jié)或是所謂的歷史形式重要的多。
【關鍵詞】建筑風格,高層住宅,地域特征
1.高層住宅建筑風格形成的因素
可以理解為群體、平面、立面等特征的集合。建筑群體特征如行列式、院落式、對稱式、自由式布局。美國高層住宅的高度、樣式都曾經領導世界潮流。芝加哥、紐約分別成為高層辦
公樓和高層住宅的發(fā)源地。細高、退臺與尖頂一直是紐約高層住宅的主要特征。芝加哥高層住宅仍然帶有沙利文機能主義遺風,形體方正、檐口平直、極少裝飾。與紐約芝加哥強烈反差,邁阿密高層住宅形態(tài)豐富,色彩熱烈,與其海濱風光和休閑城市氛圍非常吻合。如果說美國高層住宅陽剛氣十足,那么加拿大高層住宅則盡顯陰柔之美。多倫多、溫哥華的高層住宅常用柔美曲線、豐富色彩和生動細節(jié),形成生動、典雅的外觀。建筑平面特征(戶型、樓型)如板式、塔式,一字形、十字形等,如美國住宅平面方正、香港住宅凸凹、荷蘭住宅幾何化、澳大利亞住宅自由。建筑立面特征反映在體形、表面、細部等方面,如美國住宅多為三段式板樓、退臺式尖塔,香港住宅大量采用凸窗,澳大利亞住宅喜用波浪形陽臺。高層住宅之所以呈現(xiàn)不同的地域風格是客觀因素與主觀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陀^因素包括自然、城市、社會等環(huán)境條件;主觀因素包括建筑師、開發(fā)商、政府官員、大眾的喜好與追求等。
1)地理位置
溫度、濕度、日照、臺風、地震等自然環(huán)境條件對高層住宅的地域特征產生直接影響。如寒冷地區(qū)住宅,大間距行列式布局以利獲得充足陽光,封閉的外觀有利防風保溫,深色外墻有利于吸收熱量; 熱帶地區(qū)住宅則間距小、外觀開敞、色調淺淡。日本住宅形體簡單、敦實有利于抗震;馬來西亞地處熱帶,楊經文設計檳榔市MBf 大廈(1993 年建成,31 層,辦公住宅綜合體)內部設置多個兩層高的空中庭院,遮陽和通風效果好(圖10)。印度氣候干熱,柯里亞設計的高層住宅立面厚重,遮陽而保濕作用。
2)城市歷史、形態(tài)、規(guī)劃等對高層住宅特征影響深遠。
住宅地域特征的思想根源。道、儒、釋思想相互融合。如道家崇尚自然,表現(xiàn)為建筑與自然共生,儒家強調倫理,表現(xiàn)為建筑的等級層次,佛教主張節(jié)制修行,表現(xiàn)為建筑上樸素、空靈。在中華文化大背景下,也形成了豐富的地方文化,歷史文化名城常見對稱中軸線,現(xiàn)代城市多為自由形態(tài)。倫敦、巴黎等歐洲城市,歷史建筑眾多,高層建筑發(fā)展受到一定約束,而荷蘭鹿特丹在二戰(zhàn)中城市被炸為平地,高層建筑設計反倒沒有了歷史的羈絆。阿聯(lián)酋首都迪拜位于沙漠和大海邊緣,高層住宅呈現(xiàn)了人造綠洲和島嶼奇觀。
3) 借鑒歷史建筑
中國古代建筑內涵豐富、特色鮮明,可作為凸顯高層住宅地域特征的表現(xiàn)手段。中式建筑院落空間布局、木結構材料、斗拱飛檐樣式在世界上獨一無二。此外,不同時期的風格逐漸演變,如唐宋大氣、明清的華麗;不同地區(qū)建筑樣式差異明顯:如北京合院、客家土樓、徽州民居、廟宇等;皇家與私家級別分明,如皇家宮殿別院、私家民宅園林等。
4)尊重自然環(huán)境
由于城市土地的缺乏,在一些大中城市,高層建筑的設計與建造,會對周圍環(huán)境產生很重要的影響。我國國土遼闊,氣候變化大,東南西北各地建筑外觀也應表現(xiàn)出氣候上的差別。北方寒冷,板式樓更合理;南方悶熱,塔式樓更適宜;西部高原日照強烈,住宅宜小窗厚墻;東部沿海多雨潮濕,住宅宜大窗透空。
5) 大膽創(chuàng)新
建筑地域特征具有穩(wěn)定性,但不等于因循守舊、一成不變。當社會經濟、文化等地域特征形成的基礎發(fā)生變化時,建筑特征也需要與時俱進,否則就無法延續(xù)。簡單照搬傳統(tǒng)可能造成虛假和經濟浪費后果。此外,對于眾多新興城市而言,高層住宅的地域特征可能尚未形成,更需要創(chuàng)新。應該鼓勵建筑師在尊重歷史,尊重環(huán)境,尊重建筑科學規(guī)律的前提下,大膽創(chuàng)造新的地域建筑特色。
6) 關心居民需求
近20年來,中國高層住宅發(fā)展迅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當下中國高層住宅外觀相似,地域特征模糊,由此削弱了城市特色,加劇了“千城一面”狀況。更有甚者,許多樓盤鐘情異國情調,照搬港式、美式、歐式樣式風格,出現(xiàn)了虛假與錯位的地
域特征。此外,由于城市大規(guī)模拆舊建新,高層住宅切斷了城市發(fā)展脈絡,造成居民對城市記憶的缺失。中國居民生活水平整體上處在現(xiàn)代化初期,中低收入家庭占最大比例,高層住宅的主體應該是中小戶型、經濟實用型住宅。建筑外觀設計應該滿足內部的自然通風、采光、節(jié)能要求,避免繁瑣裝飾;增加陽臺或露臺改善居住品質;精心布置園林綠化營造良好的公共居住氛圍。
2.在高層住宅的這種發(fā)展中,延伸到建筑風格的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的框架中加以判斷,似乎高層住宅乃西方泊來的“現(xiàn)代”品,大眾的喜好決定住宅市場的發(fā)展方向。大眾往往無意識地選擇洋風而輕視傳統(tǒng)。此外,中國發(fā)展迅速、房地產市場浮躁,建筑師幾乎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探討地域特色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幾點意見,為中國高層住宅的地域特色拋磚引玉。
1) 道、儒、釋思想
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可作為凸顯中國高層住宅地域特征的思想根源。
2) 生活習慣
城市居民的生活習慣、經濟水平引導住宅戶型、樓型、外觀的設計取向。如為滿足中餐烹飪要求,中國住宅廚房需要自然通風采光;而歐美的西餐制作對廚房的采光通風要求不高。內廊式和中庭式住宅對管理和公共秩序要求較高,在日本比較常見,而在其它地區(qū)很難被接受。
3) 中華傳統(tǒng)文化內涵
盡管繼承傳統(tǒng)是個充滿爭議和困難的問題,但還是有許多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鑒。建筑師李祖原堅持“中國式建筑”的設計理念,他設計的等高層住宅,從總體布局、戶型到外觀細部,力圖表達建筑與文化傳統(tǒng)之間的關系。
4)建筑施工方法具有一定的地域性。
歐美高層建筑以鋼結構為主,而香港和中國高層建筑以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主。前者外觀輕巧、光潔,后者厚重、堅實。各國建筑法規(guī)不盡相同,高層住宅設計受到的限制也不一樣。美國1916 年頒布的分區(qū)規(guī)劃法對街道的開放率作了限定,因而高層建筑多為退臺式塔樓。香港建筑法就規(guī)定住宅廚房、衛(wèi)生間必須自然通風采光,從而劃清了港式與美式住宅的界線。依據(jù)我國高層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中國高層住宅出現(xiàn)了小高層、高層、超高層等不同樣式和概念。在中國大陸和香港,凸窗實用而不計入建筑面積,因而十分流行。
5)設計師因素
關鍵詞:周易;八卦圖式;傳統(tǒng)建筑模式;故宮
Abstract:This article summarized the hexagram schema in zhouyi and discusse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mode, and expounds the influence of the hexagram scheme to the imperial palace architecture layout,which provided a certain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Keys:zhouyi;the hexagram schema;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mode;The imperial palace
《周易》是我國一部古老的典籍,是一部充滿深刻思想的哲學作品,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根源。一種建筑形式,一個建筑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必有產生它的歷史文化背景,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不可避免地受到《周易》中哲學思想的滲透和影響。
《周易》的簡述
《周易》成書于西周,是中國最早的經典文獻,堪稱“眾經之首”。最初是一本占筮用書,占筮就是依據(jù)卦爻和卦象的變化來推測人事的吉兇命運?!吨芤住芬粫ā敖洝焙汀皞鳌眱刹糠?。“經”包括卦象、卦辭和爻辭等內容,“傳”則是對“經”的解說。《周易》其中“易”字,有說為“簡易”之義;也有說為“變易”之義,意為以揲蓍數(shù)目之變,推求問事之變,借以釋疑?!耙住鼻啊爸堋弊郑姓f指周代人的筮法;也有說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變易法則。
《周易》卦象有兩類:一是八卦,一是六十四卦。前者是單卦,后者為重卦。六十四卦是從八卦演變而來。所謂八卦,就是由陰爻“D”和陽爻“DD”兩種符號,按三個一組排列組合而成的八組符號的集合。八個符號組分別象征天、地、火、水、風、雷、山、澤八種自然事物,相應賦予乾、坤、離、坎、巽、震、艮、兌八個卦名。(圖一)
《易經•系辭傳》中講“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兇,吉兇生大業(yè)?!标U明了八卦的由來和運用。文中的太極指元氣;兩儀即天地陰陽;四象則表四時四方。
《周易》所蘊含的豐富哲理使得歷代學者對其潛心探究,從而形成一門專門的學問--易學?!吨芤住吩趹?zhàn)國時期融匯了陰陽學說,兩漢時又接納了五行學說,但其核心則是儒家思想的傳統(tǒng)。所以《周易》這種以儒學為核心思想的玄儒二重性,一方面成了中國古代建筑以禮制制度作為建筑設計指導思想和建筑實踐的主流;另一方面其唯心的玄學思想則成為以神學為基礎的堪輿學、風水術的濫觴。
八卦包括了象,數(shù),理幾要素。象是指卦象的符號系統(tǒng);數(shù)是指卦的運數(shù)系統(tǒng);理是指易卦的原理與意蘊。以八卦的象,數(shù),理體現(xiàn)為一個《易傳》的世界圖式(圖二),是這個系統(tǒng)哲學思想的精髓,即像陰陽五行家那樣把八卦分配于四方四時,而形成一種空間和時間一體化的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成為中國古代建筑法天象地設計構思的理論依據(jù);法天象地也因此成了中國古代建筑的一種模式。
《周易》中的八卦圖式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模式的影響,以故宮為例
《說卦傳》說:“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水火不想射,八卦相錯,數(shù)往者順,知來者逆,是故,易逆數(shù)也?!本捅砻靼素灾刑炫c地,雷與風,水與火,山與澤是四對矛盾對立體。這四對的陰陽對立,形成了自然界的兩大范疇,于是,陰陽剛柔相蕩,萬物生機蓬勃,萬千氣象。陽代表著積極,進取,剛強等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或現(xiàn)象;陰則代表消極,退守,柔弱等特性和具有這些特性的事物或現(xiàn)象。八卦所反映的陰陽論是古代中國人的一種宇宙觀和方法論,他們用它來認識和闡釋自然現(xiàn)象,并進一步指導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乃至建筑領域。
故宮是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6萬平方米,有房間9千多間。宮城周圍環(huán)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墻,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墻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huán)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的建筑依據(jù)其布局與功用分為“外朝”與“內廷”兩大部分?!巴獬迸c“內廷”以乾清門為界,乾清門以南為外朝,以北為內廷。故宮外朝、內廷的建筑氣氛迥然不同。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其中太和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此外兩翼東有文華殿、文淵閣、上駟院、南三所;西有武英殿、內務府等建筑。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后三宮為中心,兩翼為養(yǎng)心殿、東六宮、西六宮、齋宮、毓慶宮,后有御花園。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之所。內廷東部的寧壽宮是當年乾隆皇帝退位后養(yǎng)老而修建。內廷西部有慈寧宮、壽安宮等。此外還有重華宮,北五所等建筑。
故宮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依照《考工記》《禮記》及封建傳統(tǒng)的禮制來規(guī)劃的。主要建筑沿中軸線南北縱深發(fā)展,次要建筑則對稱布置在中軸線兩側。故宮這樣布局是與陰陽論密切相關的。
經過乾清門的一條東西中軸線講故宮分為前后陰陽兩區(qū),南為外朝屬陽,北為內廷屬陰。外朝的三大殿也按照陽氣的多寡,具有三個層次。太和殿的建筑形式最尊貴,是皇帝登基等舉行重大典禮的地方,可謂太陽。保和殿位于前三殿最后,是舉行殿試和宴會的地方,可謂少陽。而中和殿位于前兩殿之間,是供在太和殿行禮時皇帝休息之用,是陰陽之和,可謂中陽。內廷為陰區(qū),進中路乾清門,便是后三宮。后三宮中,乾清宮和坤寧宮為內廷的正殿,是皇帝、皇后的正式起居場所。在《周易》八卦中,乾即天,坤即地,乾清和坤寧兩宮法天象地。前者為厥陰,后者為太陰。兩宮之間的交泰殿則意指天地交泰,陰陽平和,即少陰。這樣命名與周易卦名卦義有關:乾清宮出自乾卦,《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tǒng)天?!断蟆吩唬禾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寧宮出自坤卦,《彖》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断蟆吩唬旱貏堇?;君子以厚德載物。交泰殿出自泰卦,《彖》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內陽而外陰,內健而外順。
經過午門和神武門的一條南北中軸線又將故宮分為東西陰陽二區(qū)。東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為陽,五行中屬木,為春,所以故宮的東部布置了與“陽”有關的建筑內容。如太子的宮室。西方為陰,所以故宮的西部布置了與“陰”有關的建筑內容,如皇后,宮妃居住的宮殿。如是古代建筑大師就是這樣把陰陽宇宙觀和宗法禮制巧妙的結合起來,規(guī)劃設計了這座氣勢磅礴的建筑群。
故宮這種陰陽陰陽分區(qū)的規(guī)劃思想與先天八卦的陰陽卦爻排列相一致的。先天八卦圖初爻所組成的內圈,從坤卦左行,表示冬至一陽初生,起于北方,從乾卦右行,表示夏至一陰初生,起于南方。八個初爻左邊皆為陽爻,右邊皆是陰爻。就三爻卦來說,從震卦左行至乾,是陽爻從少到多,自初陽到陽極的變化;而從巽卦右行至坤卦,則是陽爻逐漸減少,陰爻逐漸增多,自初陰到陰極的變化。這是一個左陽右陰,春秋交替的過程。先天八卦中爻的兌、乾、巽、坎四卦中的中爻均是陽爻;北半部艮、震、乾、坤四卦中的中爻均為陰爻。前者表示白晝太陽從東方升起,經南天而到西方落下;后者表示太陽從西方落入地平后的黑夜。從氣候上說來,南方溫熱為陽,北方寒涼為陰。這是一個前陽后陰,暑寒交替的過程。
先天八卦所表征的天南地北,“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易傳》),日月運行,寒暑交替的陰陽世界觀及圖式構成,成為古代建筑規(guī)劃、設計的指導思想之一。因此在陰陽宇宙觀的建筑設計思想指導下,必然產生一種建筑模式。這種模式是由陰陽所形成的,具有明確中心和明顯中軸線的對稱格局、有機有序的排列空間。對傳統(tǒng)建筑的組群建筑規(guī)劃或單體建筑設計都是有普遍指導意義的。
參考文獻:
[1]李鏡池.《周易本義》[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2]劉大鈞.《大易集成》[M].前言文化藝術出版社,1991年
[3]《中國建筑史》[M].中國建工出版社,1986年
[4]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筑史》[M].中國建工出版社,1984年
[5]林忠軍.《象數(shù)易學發(fā)展史》[M].第二卷,濟南齊魯書社,
1998年
[6]程建軍.《中國建筑與周易》[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
作者簡介:
1.李妍,山東建筑大學學生,碩士研究生,建筑環(huán)境藝術設計及其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