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描寫竹的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雙語詞典描寫主義《英漢大詞典》第二版
引言
詞典編纂和研究中素有“規(guī)定主義”和“描寫主義”之爭。約翰遜在《英語詞典》序言中提出,詞典的作用應是“固定我們語言的發(fā)音,促進語言的成熟,保持語言的純潔,確立它的用法,延長它的持久性”[實際上,同樣是在這篇序言中,約翰遜的觀點隨后也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李蔭華1980)],這一向被詞典學界認為是規(guī)定主義的濫觴。20世紀以來,以布龍菲爾德為代表的描寫主義語言學主張不以經典傳統(tǒng)為依據(jù)而是以對語言全面的、系統(tǒng)的、客觀的描寫資料為依據(jù)進行詞典編纂,對有爭議的語言現(xiàn)象如實記錄,不作正誤優(yōu)劣的主觀判斷。這給英語詞典的傳統(tǒng)編纂理論帶來了巨大沖擊,《韋氏三版新國際英語詞典》就是深受這種思想影響的產物,被視為描寫主義的代表作。此后的詞典編纂都用側重描寫的“實用性”取代了“純正性”。沈家煊(2005)指出,回顧17世紀以來國際上詞典編纂的歷史,我們不能不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規(guī)定主義”已經是一個相對陳舊的觀念,詞典編纂的發(fā)展趨勢是從規(guī)定性轉向描寫性,從強制性規(guī)范轉向指導性規(guī)范,而不是相反。
然而,國內目前對詞典編纂中描寫主義的研究主要還是集中在單語詞典,尤其是英語詞典上。如對《韋氏三版新國際英語詞典》中描寫主義編纂思想的研究(李蔭華1980)。這類研究多關注對拼寫、讀音、例證選用(從已故名家著作中的書證到在世一般作家作品、電視報刊用語甚至俚俗口語的轉變)、語用語域標注以及用法說明等的描寫研究。雙語詞典描寫主義的相關研究(盛培林1999;李明,周敬華2000)也都以《英漢大詞典》中用例證顯示語法信息(是否及物、是否可數(shù)等)為例,論證《英漢大詞典》主編陸谷孫在該詞典第一版前言中提出的“盡量避免作孰優(yōu)孰劣的評判和孰可孰不可的裁斷”這一描寫主義思想。本文以《英漢大詞典》第二版為例,指出雙語詞典應該恪守描寫主義尊重語言現(xiàn)實的原則,適當兼顧規(guī)定性(詳見“語用標注”和“慣用法說明”部分)。具體表現(xiàn)在:在新詞、新義的收錄上,《英漢大詞典》第二版應繼續(xù)發(fā)揚《新英漢詞典》開創(chuàng)的大膽收錄新詞的傳統(tǒng);在釋義方面,盡量采用已被社會和相關行業(yè)和學科領域接受的漢語對應詞,避免冗長的解釋性釋義;根據(jù)語言的最新發(fā)展,描寫和規(guī)定兼顧,提供必要的語用標注和慣用法說明;義項排列盡量充分反映語言的變化;在編者立場上,力求客觀公允。本文力圖拓寬詞典研究中描寫主義的內涵,為雙語詞典在收詞、釋義、語用標注、慣用法說明、義項排列、編者立場等方面提供理論依據(jù)與指導,也為雙語詞典研究、雙語詞典評論提供新的視角。
一、對源語詞目收錄的描寫
描寫主義“照實收錄”的方針反映在收詞上,主要表現(xiàn)為注意口語詞語的收取和對新詞選取尺度的放寬(李蔭華1979)。因此,雙語詞典在側重穩(wěn)定性的同時,在新詞收錄上也要注重實用性即查得率,充分應用注重實錄的描寫主義原則。隨著互聯(lián)網時代的到來,新詞的涌現(xiàn)速度和規(guī)模今非昔比,加之詞典對新詞收錄多持保守態(tài)度,雙語詞典對新詞的收錄往往略顯滯后。
據(jù)筆者粗略統(tǒng)計,nutrition facts(營養(yǎng)標志)、environmental hormone(環(huán)境激素)、carbonfootprint(碳足跡,一種新的用來測量某個公司、家庭或個人因每日消耗能源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對環(huán)境影響的指標)、bird flu(禽流感)、street spam(街頭小廣告)、wardrobe mal—function(服裝故障,走光)、drama queen(小題大作、大驚小怪的人)、paraskevidekatriaphobia(13號星期五恐懼癥)、divot stomping(踏草皮,馬球運動中場休息時,觀眾將因為賽馬的奔馳和急停而被掘出的草皮放回原處,用力踏實)等新詞,escort(陪游,)、bank(用于循環(huán)再利用的廢舊物品回收站)、nerd(電腦高手)、decanter(醒酒器)、initiative(計劃,戰(zhàn)略,項目)等詞的新義,《英漢大詞典》第二版均漏收,應引起注意。
二、對釋義的描寫
在1983年的國際詞典學研討會上,Zgusta提出,雙語詞典不應提供解釋或定義,而應該提供目的語中的真正詞匯單位,如果嵌入上下文中可以使得譯文流暢(Zgusta1984)。從這個意義上講,雙語詞典也被經典地稱作翻譯詞典,因為它給用戶提供語義對等詞(Hartmann 1989)。可見,雙語詞典肩負著為源語詞匯在目的語中找到準確對應詞的艱巨任務。
描寫主義尊重語言現(xiàn)實的主旨同樣適用于雙語詞典對釋義的描寫。于海江(2006)指出,雙語詞典的詞目和釋義分屬兩種不同的語言,既然是描寫,就應該對兩種語言都采取描寫主義的態(tài)度。但《英漢大詞典》第一版的描寫主要是針對英文而言的,其漢語釋義仍未擺脫規(guī)定主義的觀念。這種情況在新詞的釋義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許多對應詞都是編者自創(chuàng)的,漢語中已經流行的用語卻未被采用。第二版試圖把描寫主義貫徹到漢語譯文當中,盡量使用漢語習慣用語,避免杜撰。(于海江,陸谷孫2006)
關鍵詞:情感;景色;文章主題
《曼谷的小象》一文主要講述了一個在泰國首都曼谷近郊的公路上,泰國婦女阿玲指揮她馴養(yǎng)的小象幫助中國司機把汽車拉出
泥坑并沖洗干凈的故事。
在學生初讀、精讀,說出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我覺得著重引導學生抓住課后思考,分析描寫三種不同顏色晨霧的語句更有利于深入地學習和理解這篇課文。因為這三個句子更能反映整篇文章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風貌。
第一句描寫晨霧顏色的句子是:“正在這時候,從橘紅色的晨霧中飄來一陣悅耳的銅鈴聲?!边@句描寫晨霧顏色的句子,可以說是描寫人物心里充滿黎明曙光晨霧的句子。大有“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我們不難想象,一輛汽車在郊外,又是異國他鄉(xiāng),陷進了污泥出不來之時,多么希望有外援相助??!在期盼中,希望來了。這“橘紅色”的晨霧不僅是開篇環(huán)境美的延伸與擴展,也透視出司機等一行人的希望與喜悅之情,可以說描寫得恰到好處,為下文阿玲指揮小象拉車和洗車,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
第二個描寫晨霧顏色的句子是:“小象轉身走進金色的霧中,一會兒甩著長鼻子,瀟灑地回來了?!边@句話美化了小象,贊頌了阿玲助人為樂的行為。陷進污泥中的汽車被小象拉出來已經是奇跡了,這還不算,在阿玲的指揮下,小象進行了洗車的活動。層層深入地分析了小象的乖巧,阿玲的善良,可謂好上加好,錦上添花,讀罷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此刻描寫小象走進金色的霧中不恰恰完美了小象,襯托了阿玲嗎?
第三個描寫晨霧顏色的句子是:“阿玲擺擺手,笑瞇瞇地用紅潤的臉蛋緊貼著小象的大耳朵,緩緩地走進已變得紫微微的晨霧里?!边@第三個描寫晨霧顏色的句子完美了文章的結構,升華了文章的色彩,給讀者留下了美妙、悠遠的意境。司機等一行人則被善良的阿玲、乖巧的小象的行為所感染,美好地望著阿玲與小象遠去的背影……此刻阿玲與小象融進紫微微的晨霧里,不僅突出了小象的乖巧、聰明,烘托了阿玲的善良行為,也深化了文章的主題――景美、象美、人更美。
一、人物形象
古代詩詞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另一類是詩人自己的形象。
詩詞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一般稱為敘事類型的人物,是詩人在展開完整的情節(jié)的同時,塑造出來的豐滿、有個性的人物形象。如《詩經?靜女》中就刻畫了一對青年戀人的形象,男青年的熱烈癡情、淳樸憨厚,女青年的漂亮活潑、伶俐俏皮都被表現(xiàn)得生動形象。
詩人自己的形象一般稱為抒情類型的人物。有的詩人直接站出來抒情,詩中出現(xiàn)作者的形象,李白的《贈汪倫》詩中那個“乘舟將欲行”的李白,就是詩人自己,他直接站出來表達自己對沿岸踏歌送別自己的汪倫的無限感激之情。
有的詩人以化身出現(xiàn),如柳宗元的《漁翁》:“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痹娭械摹皾O翁”其實就是詩人的化身。詩人借對漁翁的描寫,寫出了一個清寥得有幾分神秘的境界,隱隱地傳達出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情,寄托了他政治失意的孤憤。
還有的詩人不直接出現(xiàn),而是通過對景與物的措寫來抒發(fā)感情,表達心意,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蓖瑢W們通過詩人對山村清幽明麗的景色的描寫,也窺見了詩人閑適超逸的隱者形象。
二、景物形象
古詩詞中的景物形象稱為“物象”。由于它們寫入詩詞時帶有詩人的主觀情感,所以又稱為“意象”。
1.面對不同季節(jié),人們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自然便會有不同的情緒。有時多數(shù)人對某一季節(jié)會有相似的感受,像秋天,萬物蕭索,草木凋零,日漸寒涼,人們(特別是出門在外的人)就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悲涼之感;那些經歷坎坷的古代詩人也自然就會因“秋”而“悲”。于是詩人們往往把思念、別離等這些令人傷感的事件安排在秋天,這就是古代詩詞中借秋天景物表現(xiàn)悲涼氣氛的作品特別多的原因。如白居易寫秋夜送客的名句:“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保ā杜眯小罚氨铩笔谴蠖鄶?shù)詩人的感受,但是也有例外。如王維的《山居秋暝》寫得清新淡雅。
2.在季節(jié)之外,詩人們也經常借詠物抒發(fā)感情。鳥類是詩人們經常拿來入詩的事物,而其中“杜鵑鳥”的使用頻率最高。如周邦彥的《浣溪沙 樓上晴天碧四垂》:“新筍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聽林表杜鵑啼?!惫S已成竹,花已成泥,這是表示時序推移,蘊涵詞人羈旅懷思的感情。加上杜鵑啼叫的聲音,更表達出他思鄉(xiāng)的悲情。
除此之外,“鴻雁”在詩中也經常出現(xiàn)。古代交通不便,信息傳遞十分困難,所以有“鴻雁傳書”的典故,后來人們就將“鴻雁”作為思念親人的意象了。如明代元凱《客中夜坐》:“落葉蕭蕭江水長,故園歸路更茫茫。一聲新雁三更雨,何處行人不斷腸?!痹娙嗣鑼懬锾炻淙~蕭蕭,江水悠悠的景象,勾起了詩人無限的思鄉(xiāng)之情。此時又聽到南去的大雁鳴叫,更覺肝腸寸斷。
古詩歌中常出現(xiàn)的鳥還有:成雙成對的“燕子”,總使人想起團圓或離散。“鷓鴣”,在古人眼里,叫聲凄切、清長,如說“行不得也,哥哥”。鷓鴣聲仿佛是哀怨、凄清的化身。烏鴉全身黑色,人們對它常有厭惡之感,常用來描寫衰敗荒涼的景象。
從《定林所居》中的詩句“屋繞灣溪竹繞山”、“溪鳥山花共我閑”可分別看出,溪的特點為蜿蜒曲折;山的特點為飛蝶鳴鳩、一派生機。
《定林所居》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晚年所題的一首詩作。該詩描寫了詩人居所的清幽環(huán)境以及詩人的閑適生活,抒發(fā)了詩人對寧靜閑適生活的怡然自得。
《定林所居》原文為:屋繞灣溪竹繞山,溪山卻在白云間。臨溪放艇依山坐,溪鳥山花共我閑。
(來源:文章屋網 )
茶百戲以點茶法為基礎,點茶法的最大特點就是需要將茶湯攪拌出湯花,梅堯臣《以韻和永叔嘗新茶雜言》“銀瓶煎湯銀梗打,粟粒鋪面人驚嗟?!闭f的是使用銀質湯瓶煎湯,使用銀質的梗棒擊攪,使得茶湯的表面漂浮其如同小米粒兒般的泡沫。北宋前期的史料表明當時使用著匙箸等工具擊攪茶湯。蔡襄在《茶錄》中就介紹了茶匙:“茶匙要重,擊拂有力。黃金為上,人間以銀鐵為之。竹者輕,建茶不取?!倍≈^則在《煎茶》詩中寫道:“羅細烹還好,鐺新味更全。花隨僧箸破,云逐客甌圓。”即與陸羽一樣,使用竹策――筷子攪拌茶湯?!爸癫呋蛞蕴伊芽緸橹蛞允列哪緸橹?,長一尺,銀裹兩頭。”
到了北宋末期,茶筅異軍突起,不僅《大觀茶論》作了詳細記載,南宋的《茶具圖贊》甚至把它作為典型的攪拌工具加以收錄,名之曰“竹副帥”。
自宋代出現(xiàn)茶筅以來,茶筅就進入歷代文人視野,并頻繁出現(xiàn)在他們的詩文中。宋代韓駒《謝人寄茶筅子》詩:“立玉干云百尺高,晚年何事困鉛刀。看君眉宇真龍種,猶解橫身戰(zhàn)雪濤?!痹娭忻枋龅摹皯?zhàn)雪濤”即是對茶湯形成如雪花樣細膩純白泡沫的生動描寫,宋代審安老人在《茶具圖贊》中還將茶筅美其名曰:雪濤公子。宋代釋覺范《空印以新茶見餉》:“要看雪乳急停筅,旋碾玉塵深住湯。”金朝的麻九疇《松筅同希顏欽叔裕之賦》:“千秋蟄骨養(yǎng)霜雪,一日奮翻云濤” 詩詞中描寫茶湯形成景象:“翻云濤”,說明刻畫更為深入,不久形成泡沫,還有云樣紋理顯現(xiàn),也就是分茶(茶百戲)的描述。元朝謝宗可《茶筅》:“萬縷引風歸蟹眼,半瓶飛雪起龍芽。香凝翠發(fā)云生腳,濕滿蒼髯浪卷花。”詩中描寫的“云生腳”,也是古人對茶湯紋理顯現(xiàn)景象的常用描寫。明代陳獻章《鄒吏目書至有作兼呈吳縣尹》:“茶筅粟瓶供客盡,不妨人笑長官貧?!?/p>
宋代點茶傳入日本,發(fā)展成為今天的日本茶道,其主要操作和器具依然沿襲宋代的規(guī)范。茶筅也隨之傳入日本,并沿用發(fā)展至今。明代以后中國人改用散茶茶葉泡茶,茶粉點茶的技藝在日本得以保留,如今茶筅在日本最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