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寒暄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采訪中,寒暄能使被采訪者與記者相互認識,使不熟悉的熟悉起來,使已熟悉的加深了解,使單調的氣氛活躍起來。特別是在記者與被采訪人初次見面的情況下,二者關系會有點緊張,相互之間會感到很不自然,無話可說,這時彼此都會找些似乎無關緊要的“閑話”聊起。閑話不閑,通過這幾句寒暄,交往氣氛一形成,被采訪人就可以敞開心扉與記者交談了,記者因此可以按采訪計劃采訪到想要的東西。所以,寒暄是消除被采訪人緊張的良方,是化解與被采訪人隔閡的有效手段,是打開被采訪人心扉的鑰匙,記者應巧妙利用這種寒暄,以獲取被采訪人的配合,取得采訪成功。
根據(jù)筆者多年的采訪經(jīng)驗,采訪過程的寒暄應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要有良好的態(tài)度。在采訪名人、干部和外賓時,應不卑不亢,謙虛莊嚴。奉承拍馬和自卑自賤者都不會給對方產生好印象,反而招致對方對你產生輕視感和不信任感,他就會對你冷漠,很難給你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當你以自信的口吻與被采訪對象交談時,對方就會受到感染,便不會輕視你,從而開誠布公與你交談,記者也會采訪到有價值的東西;而在采訪普通群眾時,記者要以平等之心對待,對方會因自尊心受到尊重,積極熱情地配合你搞好采訪。反之,如果你眼睛朝天、盛氣凌人,以“無冕之王”姿態(tài)出現(xiàn)在普通工人、農民等被采訪對象面前,對方就會產生抵觸心理,就不會買你的賬,從而不配合你的采訪。即使和你交談,也不會說出心里話和真話,采訪就達不到好的效果。所以,寒暄時,無論面對什么樣的人,都應以平等的態(tài)度,顯得誠懇而坦率。不俯仰討好位尊者,也不藐視冷落位卑者,即孔子所說的“上交不諂,下交不讀”。
雙腿邁向無人的街
不敢抬頭
是怕你的背影再次離開我的世界
想你是怕我一個人寒暄
我不知道怎么才會好些
一些問候還是幾句離別
我想我會一點點地
慢慢地了解
“哦?”我問,“您是怎么做的呢?”
她說:“比如說他在沙發(fā)上看電視,我就過去坐下來跟他說,兒子啊,能不能跟媽說說你在想些啥?結果他回了我一句,‘媽,你知不知道你很怪!’之后就走開了?!?/p>
原來是這樣,我告訴這位媽媽:“您的想法很好,只是溝通前少了一個動作,這個動作叫做‘熱身’?!?/p>
這又不是劉翔要跑110米欄,怎么還要熱身呀?當然要!比如你找人借錢,會敲開門就急急火火地說嗎?這又不是借瓶醬油醋,不得先寒暄寒暄,夸夸人家屋子收拾得干凈,孩子個頭又長高了,再進入正題才好???
跟孩子溝通,是件比跟朋友借錢還重要的事,當然需要先熱熱身,等倆人都覺得氣氛不錯了,再進入主題。
溝通熱身分四步:
1.用愉快的語調和孩子打招呼。
2.察言觀色,確定孩子有心情和時間說話。
3.問孩子現(xiàn)在是否能和他聊聊,征求他的同意。
4.聊孩子感興趣的話題。
爸媽一開口,通常說的都是:“在學校有沒有聽老師的話???”“學習學得好不好?。俊薄澳懿荒軠p少上網(wǎng)打游戲的時間?。俊闭f來說去,這些話題都不是孩子感興趣的,而是爸媽的,孩子當然懶得開口。
在一次演講中,我請家長努力想想,自己的孩子喜歡什么話題。大多數(shù)家長努了半天力,還是面面相覷,說不出孩子到底喜歡什么。
其實沒那么難,如果孩子喜歡看籃球,父母就不妨聊聊籃球比賽,NBA的狀態(tài)和國內的籃球明星;如果孩子喜歡TFBOYS、EXO,父母就千萬別偷懶,上網(wǎng)查一查他們最近出了什么新專輯。
先有了這個看似無意實則有意的寒暄,接下來就好溝通了。
那么,我們做個熱身練習吧!
兒子外出上網(wǎng),徹夜未歸,直到今早才回來。孩子當然做得不對,父母當然擔心,但那都是今天要溝通的主題,先不要談,時機還沒成熟。
關鍵詞:用餐寒暄語言行為 影視劇 使用實態(tài)
一、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及問題
關于中日兩國寒暄語言行為的對比考察研究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受到高度關注。其中,關于“用餐語言行為”的漢日對比研究專家主要有劉劍波(1986)、房仕君(2000)、施暉(2007)等。
劉劍波(1986:44)認為,日本人用餐時的寒暄具有高度的定型性,飯前一般說“いただきます”,飯后則說“ごY走さま(でした)”。而漢語里沒有這樣的定型性語句,在家中用餐時,飯前一般說“吃飯啦”“我先吃啦”等,飯后一般說“我吃好了/我吃完了”“我吃好了,您慢慢吃”等。
房仕君(2000:19)認為,日語中用餐前后使用的寒暄語“いただきます”和“ごY走さま(でした)”除了表達對為自己準備飯菜的人的感謝之外,還包含著“感謝大自然、神、佛賜予食物”的宗教觀念。漢語中沒有這樣固定的寒暄語句,而且只有在招待客人時才使用用餐寒暄語,比如飯前說“請用”,吃飯過程中說“別客氣”“隨便吃”,看到客人停下筷子時說“再多吃點”等。
施暉(2007:46)通過調查問卷發(fā)現(xiàn),中國人吃飯前后進行寒暄的比例只有42%左右,而日本人高達93%。在語言形式上,日語表現(xiàn)出了高度規(guī)范性和定型性,而漢語則語言形式種類繁多,個人色彩濃厚。其中“吃飯了”的使用率偏高,令人矚目。
上述研究多是通過自身經(jīng)驗或者問卷調查等手段得出的結論,自身經(jīng)驗雖有一定說服力,但是缺乏數(shù)據(jù)依據(jù),客觀性不夠;“問卷調查”大都是為了進行研究而人為設計的問題,會受到出卷人思維模式的影響或者帶有某些傾向,所得結論也會缺乏一定的客觀性。
二、研究方法及研究對象
為了保證結論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本文從影視劇中截取“用餐時(飯前、飯中、飯后)”的視頻片斷進行實證研究,分析并統(tǒng)計出漢語用餐寒暄語言行為的使用實態(tài)和特征。
影視作品的選擇依據(jù)主要有:1.高收視率和高知名度;2.地域性。選取以北京為故事舞臺的電視劇,避開方言干擾;3.出場人物較多。
本文選取2011年播出的《李春天的春天》(24集,北京紫禁城影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出品)作為考察對象。截取“用餐時(飯前、飯中、飯后)”的視頻片斷29個。
三、漢語用餐寒暄語言行為的使用實態(tài)
本文將“用餐時”分為“飯前”“飯中”“飯后”三個場景,將每個場景中出現(xiàn)的語言和行為進行分類統(tǒng)計。需要注意的是,同一場景下,說話人可以進行多種類型的寒暄語言行為,因此寒暄語言行為的數(shù)量遠遠多于視頻片段的29個。
(一)漢語用餐寒暄語言行為的類型
29個視頻片段中,“飯前”“飯中”“飯后”三個場景的寒暄語言行為主要分類如下,見表1、2、3。
(二)漢語用餐寒暄語言行為的常用語句
通過表1、表2、表3可以看出,漢語用餐寒暄語言行為種類多,使用的語句豐富。表4列舉了各類具有代表性的語句。
四、漢語用餐寒暄語言行為的特征
1.“討論其他與用餐無關的事情”出現(xiàn)的頻率較高。
2.“飯前”的寒暄語言行為尤其種類繁多,形式多樣。
3.“飯中”場景下,“推薦勸說型”“評價飯菜(飲品)型”“動作型(夾菜、干杯)”的使用頻率較高。
五、結語
通過對漢語用餐寒暄語言行為的使用實態(tài)和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與日語相比,漢語寒暄語言行為具有不定型性,種類繁多,形式多樣。同時具有積極性、實質性等多重語義特征,并會伴隨著說話人、用餐場面、人際關系等發(fā)生變化。
由于受到電視劇拍攝手法的限制,“飯后”的場景幾乎沒有涉及。本文對于不同人際關系間的漢語用餐寒暄語言行為的使用實態(tài)沒有進行區(qū)別考察。這些都將作為以后的課題繼續(xù)進行研究。
(本文為全國高校外語教學科研項目“基于寒暄的中日對比立體語境習得平臺研究”[項目編號:2014LN0001A];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基于視頻語料庫的中日寒暄語言行為對比研究――以場景劃分”[項目編號:DUT15RW137]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劉劍波.日常の挨拶についての中日對照研究[J].日語學習與研究,1986,(4):37-47.
[2]房仕君.あいさつ言~の日中對照研究[D].神醮笱修士文,2000:19.
[3]施暉.「あいさつ語言行為的跨文化比較研究――以“家庭”為中心[J].日語學習與研究,2007,(4):46-52.
曾千百次告訴你,不要抽煙不要抽太多煙。用過多少事例來證明,你就是不聽。
你一直住在老家,我知道。沒有什么營養(yǎng)品。你供我們讀書,已經(jīng)太辛苦。我們吃三元一斤的米,你吃三毛一斤的米。
每次看見的,眼里的都是血絲。一道道紅,布滿眼里。
每次我說你累了,你笑而不語。沒關系。沒關系。
你說抽煙是你最好的解脫。我們并不阻止你。只是,少抽點不行么?
你真的要等到出事了才安心?
每每你的咳嗽,讓我多寒心。
早上,我們多年來唯一的獨處時間,盡管你做的早飯很難以下咽??墒?,我享受和你在一起的時光。四年,你欠我太多太多。
中午吃飯,我說你能不能少抽幾根。你說我不抽了。
好,那么,我相信你。
結果,在我出門時,火苗竄起。那嫻熟的動作,食指和中指夾著煙頭,點火……
你說過,你很倔。
看得出。我骨子里也會被你所遺傳。
做事很極端。越阻止越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