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孟浩然簡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精讀課文,感受詩人話別的情景。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教學重點:
通過課文與詩的對照閱讀,理解課文內(nèi)容及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與朋友依依惜別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時間: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放松心境,準備上課
二、吟誦詩歌,做好銜接
指名背誦有關“送別”的詩篇。
三、回味生活,再現(xiàn)情景。
欣賞音樂《長亭送別》,在《長亭送別》的音樂聲中,學生回顧生活中與親人、朋友離別的情景,適時導入新課。
四、讀詩導入,揭題設疑
⒈“人生自古傷離別?!睏盍酪?,長江岸邊,說一聲再見,道一聲珍重,其中夾雜著多少無奈。剛才大家吟誦了不少有關送別的詩歌,下面我們就來看這一首由李白寫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課件出示: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3.自讀古詩,試說詩意,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
4.指名交流。
5.談話激趣:學貴有疑。讓我們打開課文,它文中包詩,對這首詩作了較好的擴展和闡釋,我想通過認真讀了課文后,不需要老師講,同學們自己就明白了。
6.(媒體出示課題)黃鶴樓送別,讀題質(zhì)疑——誰與誰送別?
什么時候?怎樣送別?黃鶴樓在哪兒?……
7.(媒體播放錄象)黃鶴樓的簡介。過渡:那么在這俯臨長江、飛檐臨空的黃鶴樓上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讓我們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五、初讀課文,了解梗概
1.出示朗讀要求。
(1)選擇你喜歡的朗讀方式認真讀課文,遇到你喜歡讀的或讀不順的地方多讀幾遍,做到讀準字音,讀順句子,讀通課文。
(2)弄明白課文寫了誰與誰在哪里發(fā)生了一件什么事?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3.交流板書(李白孟浩然)
4.出示第一小節(jié),范讀,(畫面顯示)。
5.(多媒體突出)“餞行”,齊讀,聯(lián)系生活,說說“餞行”的意思。
六、課堂小結(jié),布置作業(yè)
1.鋼筆描紅。
2.積累送別詩。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出示詞語,讀一讀:
煙霧迷蒙 繁花似錦 俯臨長江 飛檐凌空
楊柳依依 沙鷗點點依依惜別 按捺不住
膾炙人口 譽滿天下 浩浩蕩蕩 永世不絕
二、精讀課文,引導探究
1.過渡:在這大好的季節(jié)里,景色美如畫,可李白卻要為好友孟浩然餞行,他們是怎樣揮灑滿腔的離別情的呢?
讓我們進一步研讀,到課文中去領略和感受吧!
2.出示閱讀要求:
(1)仔細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找一找他們此時的心情可以從文中哪些語句感受到?用“——”線劃出;
(2)與同桌一起品讀所劃的語句,通過朗讀表達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3.學生研讀課文,品位語言。
4.交流探討,適時評價。
師:一對好朋友就要在這里分別了。他倆此時的心情怎樣呢?
學生交流(板書 :依依惜別之情),出示相應句子: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云,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p>
⑴你是怎樣理解“依依惜別”這種感情的?(難舍難分,誰也不愿意離開誰。)
⑵用“因為……所以……”的句式引讀:因為李白和孟浩然難舍難分,誰也不愿意離開誰,所以……(生接讀)。(因為他倆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所以……(生接讀)
⑶指導朗讀這句話。(讓我們把這種依依惜別之情讀出來。)繼續(xù)談朗讀體會。
⒈出示句子: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自從我結(jié)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做我的兄長和老師。今天您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
⑴思考:從這段話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⑵交流。(敬仰之情,依依惜別之情)
⑶再讀課文,你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到李白對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依依惜別之情?
⑷交流。(指導:你通過課外的閱讀,對孟浩然的人品或詩篇有哪些了解?相機指導讀出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別之情。)
⑸指導朗讀。指名看背景圖表演讀。
過渡:其實,孟夫子的內(nèi)心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但他卻把無限的眷戀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寬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樣寬慰的?
⒉根據(jù)回答出示句子:
“王勃說得好:‘海內(nèi)存知已,天涯若比鄰?!覀冸m然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⑴指導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誰?
⑵“海內(nèi)存知已,天涯若比鄰。”這句話,在課文中就是指……生讀(李白和孟浩然雖然分別了,但是他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
⑶你是怎樣理解“永世不絕”的?
⑷指導朗讀。
3.分角色表演話別的情景。(多媒體出示話別畫面)
(1)同桌之間合作練習表演他們話別的情景(指導:注意他們的動作,讀熟他們的語言,把他們的依依惜別之情表現(xiàn)出來)。
(2)指名表演,引導評價。
三、激情渲染,大膽想象
⒈引讀第四小節(jié)。出示:
此時此刻,岸邊楊柳依依,江上沙鷗點點。孟浩然(友人)
……(生接讀)。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讀)。李白
……(生接讀)。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隨著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
⑴這時李白有些什么表現(xiàn)?(依然佇立、凝視遠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佇立”和“凝視遠方”這兩個詞。
⑶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著遠方,看著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他會想些什么呢。(小組交流再指名交流。)
四、理解古詩,體會別情
1.(過渡)為好朋友送別,李白的心情非常激動,他把滿腔的離情別緒濃縮在這首詩里——(出示古詩及要求):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讀一讀這膾炙人口的詩,找一找與文中與詩意相符的語句,連起來說一說詩句的意思。
2.指名學生口述詩意。
3.(配樂)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讀出詩所蘊涵的依依惜別之情。配樂朗讀,品讀體會。
五、作業(yè)
(多媒體出示):
1、讀一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課文的理解。
[關鍵詞]山人;題畫詩;藝術氣息;佛理;禪學
作者簡介 羅 茜(1994―),女,江西科技師范大學12級對外漢語專業(yè)本科在讀學生;周榆華(通訊作者)(1970―),男,江西科技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元明清文學。(江西南昌 330038)
基金項目 本科生科研立項項目“佛道參半,苦笑皆非――朱耷書畫風格及成因探析”
在燦若星河的中國繪畫史上,一顆閃亮的星星引領畫壇數(shù)百年。他就是獨步古今的藝術大師――朱耷。這位亦僧亦道、亦畫亦詩的人物不僅貴為寧獻王的九世孫,而且年少成名。為了報效祖國,寧愿放棄自己的爵位,以一介布衣的身份于1643年參加科考,并且一舉中的。但是,命運卻給他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他矢志效力的明王朝土崩瓦解,他的王孫美夢也隨之灰飛煙滅。都說“屋漏偏逢連夜雨”也正是這一年,朱耷的父親病逝,不久他的妻兒也相繼離世。家國不在的事實嚴重打擊了這位翩翩少年的心靈,更為嚴重的是,他這個前朝子孫隨時都有被殺頭的危險。為了躲避災禍,朱耷隱姓埋名,過起了如野鶴般的隱居日子。也許是王朝更迭的打擊,也許是隱居避禍的巧合,又或許是悟佛參道的機緣,這給朱耷創(chuàng)造了一個無與倫比的藝術世界。因此他的繪畫在畫壇獨樹一幟,備受后人推崇,而他的題畫詩也是開文壇一代新風氣。
如果朱耷是一個謎,那么他的題畫詩無疑是解謎的一把鑰匙。品讀朱耷的題畫詩,也許你感受不到詩經(jīng)中的音韻和諧,也感受不到唐詩中的對仗工整。但你能感受到他詩歌中的“精、氣、神”。這就好比是靈魂,肉體雖朽,但靈魂永存。
歷史從來不會停下他那驕傲的步伐,所以明王朝也迎來了氣數(shù)已盡的時刻。那一刻,當清軍的鐵蹄毫不留情的敲開了紫禁城的大門,一個新的王朝建立了。那一刻對于前朝子民來說留下的只有長歌當哭的悲傷和不忍回憶的過去。作為前朝皇族遺民中的朱耷也不得不接受這個事實,為了保護自己他只有退而隱居,又為了保留氣節(jié),他剃發(fā)為僧。他也許不知道當初這個匆匆的決定會如何影響自己今后的命運,但后人卻在他的繪畫詩中回到了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晚明,隱約的看到了一顆赤子之心。
“寫此青門貽,綿綿詠長發(fā)。舉之須二人,食之以七月?!?/p>
這首詩是朱耷于1659年題于一幅名叫《西瓜圖》的畫上,這個時候的朱耷早早經(jīng)歷了國家滅亡、親人離世的悲苦,迫于無奈的他選擇與青山為伴、佛理為友的生活。初讀這首詩時,多半會認為這是他閑來之筆,但細品下來,其實是內(nèi)有玄機?!扒嚅T貽”來源于“青門種瓜”這個成語的典故。據(jù)《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召平者,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于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而后世又把這種瓜稱作是“青門瓜”,將“青門瓜”作為氣節(jié)的象征。朱耷將他所畫的瓜取名為“青門貽”意在表示自己同東陵侯一樣,是鐵骨錚錚的漢子,絕不向新朝妥協(xié)?!扒嚅T貽”也同樣暗指舊朝?!霸仭敝冈亣@,指對故國的思念如長發(fā)一般綿長。最后一句“食之以七月”,從詩的表面來看就是一個普通的建議。但在《詩經(jīng)?七月》中有一句“七月食瓜,八月斷壺”這就表明吃瓜最好的時候是七月,所以這句詩暗指現(xiàn)在摘下這個瓜是沒熟的,不可食用。所以詩歌寓意以前明王朝的美好將一去不復返,復國大業(yè)舉步維艱。整首詩雖然表面上都在寫瓜,實際上表達了他傲岸獨立的人格和對故國的悠悠思念,拳拳的愛國之心借詩歌躍然于紙上。
也許是時間淡化了朱耷內(nèi)心的仇恨,又或許是佛道凈化了朱耷的心靈。在經(jīng)歷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之后,他的繪畫詩已經(jīng)沒有了當初那么明確的情感態(tài)度,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人生的達觀。這就好比一個人的成長,如果說之前的詩歌是一個意氣風發(fā)、愛憎分明的少年,而如今的詩歌則更多的像一個沉穩(wěn)睿智、開明達觀的壯年人。早期題畫詩中的凌厲的畫風和犀利的語言在朱耷自身的成長和感悟中隨風飄散。
“梅雨打繩金,梅子落珠林。珠林受辛酸,繩金歇征鞍。萋萋望耘籽,誰家瓜田里。大禪一粒粟,可吸四海水”。
這首詩題于《繩金塔遠眺圖》中,是朱耷1681年的作品,這個時候的朱耷在成為一代佛學大師之后又投身于道家的研究中,所以詩歌品讀起來有種淡淡的禪意。雖然詩歌描寫的是一片凄風苦雨的景象,但詩人放曠高遠的人生態(tài)度在這首詩中的最后一句中表露無遺。同朱耷以往的詩歌一樣,要解詩必須先解隱僻的用典和象征。據(jù)史書記載:繩金塔是南昌的一處名勝,相傳建塔時因在土地里挖出三匝金繩和三百顆金舍利子而命名為“繩金塔”,可見這首詩中的“繩金”和“珠林”指的就是繩金塔和舍利子。但是在這幅圖上并沒有畫出繩金塔,畫的只是遠山和塔附近蕭條破敗的景象。所以“繩金”和“珠林”在這首詩中分別指的是明朝和詩人自己,而“梅雨”和“梅子”也不單單是字面的意思,而是指清軍的鐵蹄和侵略。這首詩前六句講,故國遭受外人摧殘(梅雨打繩金),詩人也淪為了亡國奴受盡外人欺辱(梅子落珠林)。詩人漂泊無依很是辛苦,繩金塔這里暫時也停了戰(zhàn)火(珠林受辛酸,繩金歇征鞍)。遠遠的望去,不知道是誰家的瓜田里滿 都是凄涼和荒蕪(萋萋望耘籽,誰家瓜田里)。最后一句“大禪一粒粟,可吸四海水”中的“一粒粟”是朱耷在自比,雖然只是一粒很小的米,但是他的胸懷是開闊的,可以吸收四海之水。最后一句頗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之意,明顯是受到佛家“寬以待人、四大皆空”等思想的影響。
此外,朱耷還會借前人的經(jīng)歷來聊以,他這種“阿Q”式的精神勝利法也被他寫入他的題畫詩中成為他“放下”的一個真實的寫照。
“人海豈妨酸,零酤復夥掇。走卻孟襄陽,禍兮云盎醋?!?/p>
這首詩是《甕頌》六首中的一首《醋甕》,是朱耷大約在1682年所作,這個時候的清朝已經(jīng)放松對前朝遺民的態(tài)度,所以朱耷也時常外出云游,與當時的名流交往頻繁。同樣這首詩初看不知所云,在細品和查閱相關資料后發(fā)現(xiàn)這首詩中有兩處用典。詩歌的前兩句是第一個“用典”。酒越放越醇、越放越香的道理是不言而喻的,但酒放久了也容易變酸,變酸的酒自然也就賣不出去。在《韓非子?外儲說》右上《說三》中有記載:宋人因為賣酒的食肆有兇狗而害怕不敢前去買酒,導致酒坊中的酒變酸。但詩人卻以一句“人海豈妨酸”來表達自己是好酒之人,不會在意的意圖,頗有大家之風范。在第二句詩歌“零酤復夥掇”中,“酤”是指買酒而“夥”字指的是“多”。這句話的意思大概就是不管是散裝的酒還是整裝的酒都盡管給我買來。而最后兩句則是用到了孟浩然的典故。孟浩然也是我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詩人,但因時運不濟,仕途總是不順利,但他總是看得開,經(jīng)常一邊騎一頭瘦削的驢一邊苦吟作詩。時人有云:孟襄陽,興何狂?凍騎驢霸陵橋上。而且孟襄陽也很好酒,經(jīng)常因喝酒而誤了正事。在《全唐詩話續(xù)編》中有記載:“韓朝宗欲薦之,約與俱之京師,會故人至,浩然劇飲忘約?!边@件事寫孟浩然居然因為喝酒而忘記了與韓朝宗的約定,不僅錯過了步入仕途的好機會,而且還得罪了大官。所以朱耷最后一句寫到“走卻孟襄陽,禍兮云盎醋”。但朱耷在這里完全沒有責備孟浩然的意思反而是借孟浩然好酒之禍表現(xiàn)孟浩然自由放曠的人生態(tài)度,同時以孟浩然自比,表明自己同孟襄陽一樣追求放達自由的人生境界。
沒有比“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這句詩更好的句子來形容已步入晚年的朱耷,在度過了像無根的浮萍一樣,漂泊無依,孤苦伶仃的日子之后,在佛與道的世界中重新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導師乃至藝術的導師,佛理與道義使他脫離世間的愛恨紛擾,專心于自己的藝術世界。
都說人生如戲,而朱耷的一生則是一部傳奇性的戲劇。在經(jīng)歷了人生中各種跌宕起伏之后,在嘗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之后,在既禮佛又崇道之后,他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人生哲學。在自己生命的最后十年,在撫河旁筑起一個草屋,在環(huán)堵蕭然的草屋中依舊作畫寫詩,直到生命的盡頭。而暮年時期朱耷詩歌的思想追求又從表達放曠高遠的人生境界轉(zhuǎn)向追求物物和諧的自然之趣。
“一見蓮子心,蓮花有根柢。若耶擘蓮蓬,畫里郎君子?!?/p>
這首題畫詩是朱耷《竹荷魚詩畫冊》中的題詩,是他晚年的作品。在這本畫冊中一共有四首題畫詩,上面摘錄的只是其中的一首,顯然這首詩是朱耷題在他所畫的一幅荷花畫上的詩。相對于之前詩歌的生僻字、僻典以及隱晦的寓意等,這首詩可以說走得是通俗易懂的路線。首句“一見蓮子心”寫的是蓮蓬獨特的構造,表明很容易就可以看到蓮蓬中的蓮子?!吧徎ㄓ懈堋敝械摹拌堋弊种傅氖巧徎ǖ母?,而且“柢”字本身就帶有根深蒂固的意思。表明荷花雖然生長在池塘中,但也是有根的?!叭粢⑸徟睢敝械摹叭粢笔且粭l溪水的名字,在《史記?東越列傳》中有記載:“越候為戈船,下瀨將軍,出若耶,白沙”。而“擘”字從手,根據(jù)造字法可以領會這個字指的是用手剝開蓮子,所以這句話寫的是在若耶溪邊剝蓮蓬。最后一句“畫里郎君子”顯然表達的是對荷花的贊美。雖然荷花自古就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象征,但從整首詩來看朱耷在這首題畫詩中并沒有賦予荷花、蓮蓬新的象征意義,而是單純的贊美荷花的高潔,表達了對自然的喜愛與贊美。
在朱耷短暫的一生中,創(chuàng)造過數(shù)以千計的詩、書、畫。而他自己的靈魂也在這些作品中得到安慰和解脫。雖然說他的一生依舊是悲憤的一生、孤寂的一生,但更是創(chuàng)造的一生。在不斷感悟、創(chuàng)造、再感悟、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中,朱耷逐漸找到了自己藝術的宗旨,不再執(zhí)著于對前朝的戀也不再固執(zhí)于對新朝的恨。而是在自然中、在哲學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暫且不說是時勢造就了朱耷,還是朱耷造就了之后數(shù)百年的畫壇。研讀朱耷的作品,仿佛是在同他交流。你既可以感受到三百年前他的孤獨與無奈,又可以觸摸到三百年后他的作品強烈的藝術氣息和生命意識。
參考文獻
[1]思嘉.清初畫僧題畫詩偈初探[J].新美術,1993.(80).
[2]馮麗娟.由題畫詩管窺朱耷暮年思想的嬗變[J].文藝評論,2013.
[3]孫磊,馬健.獨步古今的藝術大師--朱耷[J].東方收藏,2008,
[4]丁家桐.山人傳[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3.
[5]朱良志.山人研究[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
[6]蕭鴻鳴.圣潔的狂僧--山人[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7]王朝陽.山人全集[M].江西:江西美術出版社,2003.
[8]周時奮.山人畫傳[M].山東:山東畫報出版社,2007.
[9]山人紀念館編.山人研究[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
不只不覺的到了烏尤寺門口,我一眼就看到了大門上的簡介,它告訴我們是草本植物,它不但歷史悠久,還是世界名花。它與梅、蘭、竹、松,并列為我國園林藝術的五大珍品。我看見那白、青、黃、粉紅、淺紫的花朵,大的如碗,小的如珠;有的一只獨秀,有的一叢數(shù)朵,有的素淡清雅,潔白晶瑩;有的形態(tài)奇妙。我目不轉(zhuǎn)睛的看著欣賞著。
突然姐姐高喊著你們快來看呀,這盆真漂亮!
是啊,真好看我們齊聲議論著。
一、強烈的親和力
語文課堂應是煥發(fā)生命和活力的課堂,如今的學生接受能力強,接受信息廣,老一套的封建家長式的教學早已不適應了。在課堂上,教師的工作就是“人影響人,人促進人”的過程,一個教師具有良好的親和力,就具有了教育成功的基礎。怎樣才能具有親和力?語文教師應放下身份與架子,走近學生,融入學生,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與學生共同討論、共同探究、共同享受語文學習的快樂。這樣才能真正挖掘出語文課堂的人文因素,使學生真正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要平視學生,尊重學生,學會傾聽,學會賞識。久而久之,學生自然融入你的課堂,從而融入你所教的語文知識,真正做到在知識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二、非常的鑒賞力
作為語文教師,要有在細微處見不平凡、平常處見奇崛、枯燥處見生動、精妙處見新穎的非常功力。大家知道,孟浩然的詩是“淡到看不見詩”,是“語淡而味不薄’,教師的本領就是要在清淡中品深情。比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邀客者不講排場,簡單隨便,被邀者也不客套,一請就到,悟出什么?不只是兩人性格相隨,更讓人感到交誼深厚,是共同的志趣使他們投緣,還有對社會的失望使他們真正融入自然,這個中滋味,雋永悠長,讓人久久品味。這樣一咀嚼,學生便會充分領悟到課文之美,進而把學習語文當作一種向往。
三、敏銳的創(chuàng)新力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常常是時代背景、作者簡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幾個部分,這種教學模式已經(jīng)不適應新的課改要求,也不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難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和語文素養(yǎng)。語文教師應該是很瀟灑的,他應該具有一種創(chuàng)新的品質(zhì),改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知識型”教學為“啟發(fā)式”、“智能型”教學。如,教郭沫若的詩《天上的街市》中“不信,請看那朵流星,是他們提著燈籠在走”這一句時,善于思考的學生就會問:流星應用“顆”,為什么用“朵”呢?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把“花朵”、“煙花”等現(xiàn)象與流星整合起來,學生思維中就會呈現(xiàn)出光彩奪目的流星形象,于是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而且對“朵”字產(chǎn)生一種審美的體驗,使學生通向創(chuàng)新之路。
只有這樣轉(zhuǎn)變教育思想,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才能引導學生拓寬學習的空間,走出課文,走出課本,不死板教條,不因循守舊。語文教師只有具備這種素質(zhì),才能把語文課上活了,上生動了,上得學生向往語文課了。
四、獨特的誘導力
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考慮照顧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以便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而課堂教學中的趣味性,是誘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
趣味的課堂,可以從別致新穎的引入開始。導入新課是組織語文教學的第一步,好的引入能先聲奪人,扣人心弦,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課堂的精妙之處還可以通過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觀理解,以加深認識。讓學生參與課堂表演,既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能增加教學的趣味性。比如,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幾個學生將人物形象表演得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給大家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印象
開展辯論、知識競賽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能激發(fā)學生思維過程中的亢奮感,使他們的注意力更集中,聰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同時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培養(yǎng)他們團結(jié)協(xié)作的精神。
1.學會6個生字。認識3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學重點、難點
學會本課生字,朗讀、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觀察周圍自然景物的變化。
2.本課生字卡片,朗讀課文的錄音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新課
1.背誦《草》。
2.揭示課題。認識“曉”,讀準課題。
二、簡介作者和課文
1.作者:唐代詩人孟浩然。
2.以故事形式介紹古詩。大意是詩人夜讀入睡,半夜被風聲雨聲驚醒,一會兒又睡了。直到鳥鳴聲傳來才發(fā)現(xiàn)天亮了。起身后,邊聽鳥鳴邊吟詩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焙鋈唬肫鹨估锫牭降娘L聲、雨聲,走到窗前,邊張望邊吟詩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庇纱耍粝铝艘皇缀迷姟洞簳浴?。
3.范讀課文。
三、自讀課文,教師巡視
要求:
(1)借助漢語拼音讀通古詩。
(2)畫出本課要求學會、認識的生字,讀正確。
四、檢查自學情況
1.認讀一、二行中的生字,眠、覺、啼,再讀一讀這兩行詩。(指名讀——齊讀)
2.認讀三、四行中的生字:夜、雨、聲、知、少(注意三個翹舌音的字),再讀一讀三、四行詩。(指名讀——齊讀)
3.連起來讀一讀古詩。
五、指名朗讀、背誦
1.朗讀古詩,注意詩句的節(jié)奏,作者的心情。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2.背誦課文。(指名、分組、齊背)
六、指導寫字
覺:“學”下面的的“子”換成“見”。
夜:第四筆是“豎”,不要寫成“豎鉤”。注意指導筆順,提示不要漏寫第七筆“點”??膳c熟字“衣”比較字形的異同。
雨:仿佛隔窗觀雨。里面左右各兩點,上下排列,像檐下滴水。
聲:上面是“士”,不是“土”。下面的最后一筆是“丿”,不是“豎彎鉤”,不能寫成“巴”。
知:左邊是把“午”的“豎”改撇,再加一點。右邊是“口”表示知道了要用口說出來。
少:上面與“小”不同,第一筆是豎,沒有鉤。
七、抄寫生字(完成課后練習2)
八、鞏固練習
1.填空。(完成課后練習3)
指導:先數(shù)一數(shù)每個字的筆畫,邊數(shù)邊在字下注上筆畫數(shù),再把相同筆畫數(shù)的字寫在一起。
2.朗讀、背誦課文,填空。(完成課后練習4)
3.補充詩句吟誦。
自古以來,人們都喜愛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詩人寫下了不少詠春的詩句,我抄了幾句,你們想讀嗎?(出示詩句,學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讀,練習背誦。)
推薦朗讀的詩句:
(1)遠天歸雁拂云飛,近水游魚迸冰出。
(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
(3)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