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現代文學作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是漢語言文學本科專業(yè)的基礎課程之一,也是其他專業(yè)大學生審美教育、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但長期以來,在其教學方面,尤其是作品教學方面,存在著很多僵化的教學觀念。這使得文學作品的教學變得枯燥乏味,也缺乏個性,也使得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和接受感覺遲鈍,從而導致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的貧乏。這也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與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相悖。究其原因,這一現狀源于以“作品意義”為中心的文學教育模式,從而造成了學生對文學作品思想的單一化理解,文學作品的審美因素無法呈現,作品的意涵無法內化成學生自身的思想與情感體驗,更無法創(chuàng)造新的審美體驗。
隨著教學觀念的變化和技術手段的提高,教學中已廣泛運用多媒體等技術手段,這為“互文本”教學的研究和改革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和有利的硬件條件。因此,在該課程的教學中,豐富文本的樣態(tài),營造良好的教學語境成為一種必然,而不能只拘泥于單一的文本或作品及其意義分析。基于此,本文提出“互文本”的教學理論模式與經驗模式,以改善舊有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使中國現當代文學真正成為思想教育、審美熏陶和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要領域。
2互文本教學:一種理念
所謂“互文本”教學模式,是基于“互文本”的特點來講解和討論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并從實踐中總結出相關理論與經驗模式,改進該課程教學中陳舊的模式和手段,最終使文學作品內化為學生(包括教師)的認知與體驗。但“互文本”絕非只是一種技術手段,如已廣泛使用的多媒體文本。更確切地說,它應該是一種新的教學觀念、模式、方法或經驗。“互文本”是與“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相關的一個概念。所謂互文性,是指任何文本都處于許多其他文本的交匯之處,也就是說,任何一個文本總是或多或少地與其他文本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它是這些文本的再度闡釋、集中、延伸、變異、轉移或深化,也就是說,各個文本之間相互指涉,構成了相互解釋、相互考辯和相互碰撞、交流的意義網絡或“話語場”。因此,“互文本”是與作品文本有直接或間接關聯的其他文本,與此同時,教師的課堂講解、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師生的對話,乃至課堂的情景,這些因素也構成了另外形態(tài)的“互文本”或話語。也因此,“互文本”教學應該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進行“對話”的過程,即教師和學生以文本為中介的教、學、閱讀和理解活動的綜合過程。也就是說,在“互文本”和“對話”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文本及相關文本的理解、對話與批判,從而真正實現與文本的對話。
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不同作家的作品不管是在題材、主題、還是在社會時代背景、人物形象的塑造等諸多方面,可以說都處于一種“互文性”的關系中。比如說,魯迅的“鄉(xiāng)土小說”盡管與沈從文的“鄉(xiāng)土小說”存在很大差異,但其中的問題卻有著相關性,那就是:這些作家是如何想象“鄉(xiāng)土”和“農民”的?他們?yōu)槭裁匆@樣或者那樣想象和敘述?他們各自的想象意味著什么?追問這些問題,能給學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啟發(fā),從而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不同作家和不同作品的意義。這恰恰也是“互文本”教學模式要呈現的可能性效果。互文本教學的基本目標是通過對“互文本”的閱讀并在互文本之間進行“對話”,這既是為了實現知識的傳授,信息的傳遞、價值的實現和觀念的改變,更是為了實現思想和意義的共享、審美經驗的獲取和分享、心靈之間的融通,以最終達成一種主體間互相對話和共鳴的教學效果,實現一種“主體間性”(intersubjectivity)。換言之,也就是要使學生能從多個角度、多重語境、多重體驗和多種形式去理解并掌握文學作品內在的思想、情感和意蘊,同時營造“對話”的教學語境,并使學生能真正從中得到思想的教育、審美的熏陶和文化素質修養(yǎng)的提高。
3互文本教學的幾個向度
長期以來,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形成了單純以作品意義分析為旨歸的教學模式,然而,這并不能真正使學生理解和把握作品的內在思想、情感與意蘊。互文本的教學模式,恰恰要解決的正是這種“意義中心主義”的教學模式和“單向度”的刻板的教學語境。因此,“互文本”教學的基本原則是選取與作品相關的多種形式的文本互相參照閱讀,從而喚起學生對作品的多重體驗和多重理解。具體而言,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互文本教學有以下六個方面的發(fā)展向度:一是與同類題材的互文本進行對話,這既可以增強教學內容的豐富性,也能使某一文學作品有比較和參照的文本。二是與相同文體形式的互文本互相參照閱讀,這可以從文體、體裁的角度把握某一作品的價值和意義。三是將某一作品和與其內容相關聯的互文本對話。這可能會出現跨體裁、跨文本的情形,但這可以增強信息的廣泛性,如相關電影文本、音樂文本、圖像文本,甚至其他知識領域的文本,如歷史文本、政治文本、新聞文本等。四是與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展開互文本對照,對一個作家的整體創(chuàng)作情況進行綜合考察和內部比較,從而加深對某一作品的理解。五是與同時代其他作家作品進行互文本的對話,這可以橫向考察某一作家作品的特殊性,從而加深對該作家作品的理解。六是和與作品文本中某人物或某情節(jié)相關的互文本進行對話,這可以使文本內在的因素和其他文本內在的因素發(fā)生關聯,從而進一步深化對作品的理解和認識。另外,在課堂的語境中,教師與學生各自不同的理解也構成了互文本,也需要在這些互文本之間建立起“對話”的關系。
總之,互文本教學的特色是能夠使中國現當代文學課程的教學過程處于一種“對話”的狀態(tài),即是在課堂上,在教師、學生和作品之間達成一種互動而且充滿爭鳴的“對話”關系,從而實現教師、學生與文學作品的思想提升和審美再創(chuàng)造。也就是說,將文學作品放置在一個意義和情感的多維網絡中進行闡釋和理解,以改變以往單一的、線性的教學模式和理解模式。
關鍵詞:中國;現當代文學;民俗文化
我國的民俗文化是世界上民俗文化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為民俗文化的發(fā)展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民俗文化中蘊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精神、文化內涵能全面提高文學作品的底蘊。
一、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
對于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體現,主要集中在居行民俗、禮節(jié)民俗、生活民俗、鄉(xiāng)土民俗等幾個方面,在分析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重要性時,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作為諾貝爾獎的獲獎者,莫言是我國文壇上為數不多的成功者,而莫言的作品中就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可以說民俗文化是幫助莫言登上文壇的重要力量。莫言用他獨特的文字語言描述,將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現在讀者面前,莫言的眾多作品均得到了東西方的共同認可,如《紅高粱》、《生死疲勞》、《豐乳肥臀》等,莫言的每一部作品都蘊含著他獨特的精神向往及民俗文化內涵。
縱觀中國現當代文學,民俗文化各局千秋,可以說是中國現代文學中的一道靚麗風景線,文學是讀者經驗的產物,而文本則具備互動性及不確定性,對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進行分析,也可以看做是對文學作品的一種闡釋,因此,在文學作品中,應該加強對民俗文化的重視力度,以此加深對文本閱讀的理解、感受。
二、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民俗文化的體現
(一)莫言作品中的l土鄉(xiāng)情民俗文化體現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莫言的《紅高粱》被廣大讀者評委“我最愛的作品”,《紅高粱》中“真刀、真槍、真性情”的語言進攻性,使其剛發(fā)表不就,就廣受歡迎,面對挑剔的發(fā)行商,《紅高粱》還能大受歡迎,不僅僅在于人物形象的生動塑造,還在于民俗文化的生動表達。在《紅高粱》中充滿了濃郁的“鄉(xiāng)土鄉(xiāng)情”,民俗文化的豐富性使得國內外讀者嘆為觀止,如姑娘坐花轎出嫁,在中國民俗文化中,“花轎”是特有的婚禮用轎,正所謂“上錯花轎,嫁錯郎”,這主要是描述對禮俗、民俗的忠誠,《紅高粱》中“花轎”的設置,將鄉(xiāng)土鄉(xiāng)情的民俗文化形象的展現在人們的面前。同時釀酒、飲酒也體現了民俗文化的鄉(xiāng)土鄉(xiāng)情,作品中血氣方剛的少年對新時代、新思想充滿了向往,憧憬著無拘無束的生活,由此大碗喝酒,可以說在中國人心理,酒是具有傳奇色彩的,讀者之所以感覺血氣方剛的少年有力壓群敵、以一敵百的氣勢,就是跟喝酒有很大的關系。在《紅高粱》中,作者強調酒的重要性,就是希望讀者能從作品中感受到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味道,《紅高粱》中對民俗文化鄉(xiāng)土鄉(xiāng)情的深刻描述,使得作品的民俗色彩、政治色彩更加豐富。
(二)實作品中的禮儀民俗文化體現
對于文學作品,在傳遞某種價值觀時,就需要設定這種價值觀 特有的禮儀性,實的《白鹿原》就是一部民俗文化十分濃厚的作品,《白鹿原》充分描述及定位了禮儀民俗,特別是在描述長子白孝文、長女白靈的誕生禮時,更是將禮儀之道描述的活靈活現。在實的作品中,集中將“有禮志士”的寬廣情懷和“禮儀”引起的民族氣節(jié)展現出來,凡事禮當先,這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公共規(guī)則,禮是中華文化的內涵,對我國而言,治國安邦的關鍵就是禮。實在作品中,用禮對生命進行了詮釋,整個作品中,始終貫穿著禮的存在,因此,《白鹿原》被海外讀者評為最具中國味道的文學作品。
(三)莫言作品忠、勇、毅精神民俗文化體現
在莫言的作品中,讀者可以尋找到一種中國人獨有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于中華民族固有的性情、心態(tài),可以說莫言的作品中具有十分強烈的視覺感官效果,同時每一個感覺刺激后面都有一個不清不楚的內涵,而這個內涵會對讀者的產生一種無形的力量,這就是民族文化中蘊含的精神。毫無疑問,《紅高粱》是一部充滿了勵志性的作品,也是一部展現中國忠、勇、毅精神的作品,作品通過對青年余占鰲的成長進行描述,以此讓人明白一個“忠、勇、毅”的道理。年少輕狂,為一時之快,做出很多啥事,多年闖蕩后,發(fā)現早已物是人非,但是國人的身份卻沒有改變,面對外辱,余占鰲意識到,丟什么也不能丟了民族氣節(jié),這也是中國人民最質樸的品格。
三、總結
綜上所述,文學作品與民俗文化是一個不可分離的部分,在中國現當代文學中,民俗文化的體現是升華文學作品,提高文學作品底蘊的最好方式,也是彰顯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獨特魅力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張東茹.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中的民俗文化體現[J].短篇小說(原創(chuàng)版),2015(23):123-124.
文學作品閱讀試題的命題者都問些什么問題呢?
從原則上來講,相關命題始終被嚴格限定在《考試大綱》規(guī)定的三條具體要求范圍之內,即:
一、理解
①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義;②理解并解釋文中的重要句子。
二、分析綜合
①篩選并提取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③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⑤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
三、鑒賞評價
①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②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
這“三條九點”就是高考文學作品閱讀命題的依據。千變萬化的題目經過分析整理,無非就是三大類的問題:
1、問“是什么”
(1)某某詞語是什么意思或怎樣理解?(2)用了什么表現手法(包括表達方式、修辭手法)?(3)抒發(fā)了作者什么情感?(4)某某段的段意是什么?或文章的主旨(中心、主題、觀點)是什么?
這類題目,可分為三小類,一是詞語含義“辨別”類。這類答案一般就包含在文本當中,只要根據題干的指示,找準相應的答題區(qū)間,參考上下文簡要概括即可;二是情感、主旨“概括”類。這類題作答一般需要在宏觀把握的基礎上,從關鍵詞句切入;三是表現手法(包括表達方式、修辭手法)“指認”類?;卮疬@類題需要借助一些專門的名詞術語,否則就無法下筆,如比喻、夸張、擬人、對偶、排比、反復、借代、反問、設問、引用、雙關等;對比、襯托(正襯和反襯)、托物言志、象征、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化靜為動、舉例、白描、抑揚、渲染等。
2、問“為什么”
(1)某某句子(段落)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好處)?(2)某某句子好在哪里?(3)某某手法有什么作用(好處)?
3、問“怎么做”
(1)是怎樣表達某種情感的?(2)是怎樣表現文章主旨的?(3)是怎樣謀篇布局的?(4)是怎樣刻畫人物的?
同一類題目,答題思路大致相同。有了這樣的意識,就可以在紛繁的提問中保持清醒,迅速找到答題的路徑,以求事半功倍。
這類題目的答案,一般有“點”和“面”兩部分組成。一是“點”,指的是具體文本內容的確認;二是“面”,指的是包含文學創(chuàng)作共同規(guī)律的術語。這種方法可以稱之為“點面結合法”。
如2007年江西卷第17題:“寫風景,是和個人氣質有關的”,這句話在全文結構上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參考答案是:這句話在文章結構上承上啟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是對上文不同文人所寫泰山的總結;另一方面它開啟下文,交待了作者自認為寫不了泰山的主要原因,進而轉入對泰山封禪的敘寫。
答案中“在文章結構上承上啟下”“一方面,它承接上文”“;另一方面,它開啟下文”是“面”,其他則是“點”。
為幫助我們更好的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對一些“面”的知識歸納如下:
修辭手法的作用
修辭手法往往被涵蓋在表達技巧當中,對其鑒賞一直倍受命題者的青睞,所以在此單列出來。
比喻:化深奧為淺顯,化平淡為生動,化抽象為具體,化繁冗為簡潔。
夸張:突出特征,強化感情;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
擬人:化物為人,親切自然;生動活潑,具體形象。
對偶:結構對稱,形式整齊;節(jié)奏鮮明,音節(jié)和諧;高度概括,富有表現力。
排比:結構緊湊,文意貫通;增強文章的氣勢和感染力。
反復:突出內容,強化感情,增強感染力。
借代:生動活潑,使語言形象鮮明,利于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問:加強語氣,加重語勢;激發(fā)感情,加深印象。
設問: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fā)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蘊,豐富文章內容,增強表達效果,增強說服力。
雙關:表達含蓄,語義豐富。
表達方式的作用
從表達方式來說,主要有記敘、描寫、說明、議論、抒情五種方式。
1、敘述方式
順敘:指在敘述的過程中,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與中心事件有關的內容,然后繼續(xù)進行原來的敘述。其作用是給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鋪墊,使情節(jié)更加完整,內容更加豐富。
倒敘:指先交代事件的結局或某個突出精彩的片斷,然后回過頭來再按照事情發(fā)生、發(fā)展的順序敘述。其作用是設置懸念,激發(fā)讀者興趣,取得先聲奪人的效果。
2、描寫方式
景物、環(huán)境描寫:作用是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揭示人物心理,表現人物性格;渲染氛圍;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烘托主題。
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細節(jié)描寫: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豐滿、栩栩如生,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表現手法的作用
從表現手法(藝術技巧、藝術表現)來說,有聯想、想象、象征、渲染、烘托、懸念、對比、反襯(襯托)、托物言志、虛實相生、動靜結合、點面結合、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賦比興、卒章言志、以小見大、欲揚先抑等。
對比、襯托(正襯和反襯):突出所描寫事物的特點,突出作者的某種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題。
托物言志、象征、虛實結合:使表達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內涵豐富,富有哲理,給人啟迪。
動靜結合、化靜為動:使表達更加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
舉例或列舉:具體實在,易于被讀者接受,增強說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簡練,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簡潔傳神的表達效果。抑揚:有先抑后揚和先揚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瀾,突出喜歡、贊美或批評、諷刺的感情。
渲染:對其他事物進行細致描寫,以突出主要表達對象。
2007高考山東卷14題(2):“馬后桃花馬前雪”一句在藝術表現上有什么特點?請做簡要分析。
答案:(12)將關內桃花爛漫與關外白雪茫茫兩個場景匯集在征馬這一關節(jié)點上,描寫生動,對比鮮明。(2)“桃花”與“雪”分別代指家鄉(xiāng)的的溫馨與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詩中具有象征意義,蘊含了思鄉(xiāng)的感情。
人稱的運用
從人稱來說,有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運用第一人稱,顯得自然親切,真實可信,適于心理描寫;運用第二人稱,便于感情交流,進行抒情,有時能起到擬人化的作用;運用第三人稱,顯得客觀冷靜,不受時空限制,便于敘事和議論
行文結構的作用
結構指文章的謀篇布局,對文章結構的鑒賞也是高考命題的一大熱點。
行文結構方式主要有首尾呼應、開門見山、層層深入、先總后分、先景后情、卒章言志、過渡、伏筆、承上啟下、銜接、照應等。
其常測試的要點及規(guī)律是:
1、開頭的作用
如果所問句段位于文章之首,那一般要回答:①開篇點題;②總領全文;③引出下文或引出話題;④為下文作鋪墊或與下文構成對比;⑤營造氛圍,奠定感情基調;⑥先揚后抑,或者先抑后揚。
2、結尾的作用
如果問文章結尾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①升華感情;②深化主題;③總結上文;④卒章言志,點明主題;⑤呼應開頭,使文章結構首尾圓合;⑥言已盡而意無窮,使文章委婉含蓄。
段中語句的作用
如果所問句段在文章的中間,那就要回答:①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②前后呼應,條理分明,增強了表達效果。
文章題目
如果問文章題目好在哪里,一般有這樣的回答:緊扣文章內容,簡潔新穎。作為文章線索,貫穿全文,脈絡清晰。語意雙關,含義深刻。
抒情方式
一、作家批評與文學意識的關系
中國現代作家批評具備兩方面的理解,首先是狹義的理解,主要存在于文學理論的對立方,涉及較小范圍的學術語言;第二是廣義的理解,也是作家批評通用的理解,主要是對現代文學的本質、影響進行各種思想的討論,例如:既可以對現代作家的文學作品進行書評和對話,又可對其實行短評和專論,圍繞作家批評展開最廣泛的學術性討論[1]。作家批評是現代文學中的一種形態(tài),其中包含對文學作品獨特的見解,作家在進行批評時,即可無形的為文學意識發(fā)展制定標準,現代作家在批評活動的過程中,可利用自身獨特的理解,指導現代文學意識的發(fā)展,凸顯在某一特定時期應該具備的文學意識,通過批評的方式主要將此類型的文學意識培養(yǎng)為主流的發(fā)展形態(tài),可見:中國現代作家批評與現代文學意識的發(fā)展具備表面關系和內在關聯,同時作家批評對文學意識的發(fā)展形成特殊的體系。
二、作家批評中現代文學意識的塑造
在中國現代文學意識的塑造過程中,作家批評具備較大的推進作用,主要對重點現代作家批評與現代文學意識進行探討,具體分析如下:
1、批評史與文學史的發(fā)展
在批評史的發(fā)展中,我國現代作家基本都存在或多或少文學批評行為,其不同的思想形成現代作家批評體系,現代作家本身具備作家的特點,其在對其他文學作品進行批評時,可摒棄原本作品的思想,幫助其梳理和發(fā)現更新穎的觀點,提出文學作品的獨特見解,例如:沈從文,現代著名作家,其在扮演作家角色的同時,同樣扮演著作家批評的角色,沈從文對文學作品獨特的思想和視角,相比專業(yè)的批評家更加細膩,所以在批評史中,作家批評更具備代表性的文學意識[2]。在批評史發(fā)展的過程中,引導文學史的進步,站在旁觀的角度,批評史與文學史同為現代文學的內在因素,實質上,批評史在主流地位上,推進、指引文學史,文學史的發(fā)展具備不確定性和不規(guī)則性,時刻處于推陳出新的動態(tài)變化中,作家批評在文學史中給予極大程度的評價,同時預測文學史的發(fā)展。因此,在中國現代文學意識的塑造中,現代作家批評正面詮釋文學意識的價值,將自身置于文學活動中,利用批評推動文學的創(chuàng)新,文學意識在文學史中并不是實質存在的實物,而是具備理論性、指導性和活動性的內在影響,利用現代文學史無法在真正意義上講解意識的形成,因此文學意識發(fā)展中,利用作家批評挖掘實質的文學意識,展示文學意識的拓展性和發(fā)散性。
2、作家批評在文學意識塑造中的典型代表
文學意識塑造中,作家批評的典型代表人物有和茅盾[3]。在現在文學中提出的批評,是指引文學意識發(fā)展的主流,認為在文學面前人人平等,大力提倡白話文,否定文學是貴族階級的物品,其不滿當時落后、束縛的文學意識,通過批評反擊當時的文學現實,用“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思想,批評當時的文學意識,主張文學改革,的作家批評勢必引起當時文學史的內部斗爭,但事實證明,批評具備實際價值,指引文學意識發(fā)展的新方向,因此當人們提及批評時,將其作為文學意識改革的核心轉折點,推進文學意識的轉型;茅盾對中國現代文學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唯美文學方面,雖然其在大范圍唯美主義的否定中確實存在過分的偏激行為,但是其部分批評態(tài)度仍舊對現代文學意識的塑造存在積極的推進作用,茅盾在大力批評唯美主義的文學作品時,實質也可理解為對唯美作品的解說,例如:茅盾在對唯美文學批評時,其認為唯美派過多存在個人、享受的因素,闡述空虛的狀態(tài)。
近幾年來,現代文學不管是在題材上還是在內容上都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其變化頻繁的內容以及不拘一格的寫作方式,使其在各學科中占據著特殊的地位,尤其對其批判能力的培養(yǎng)上更是獨具特色。擁有文學批判能力不僅是中文專業(yè)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而且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內容之一。因此,處于高校中文專業(yè)的學生以及教師,都必須擁有一定的文學批評能力,這就要求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注重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培養(yǎng)學生“總體性”理念思維
在對文學批判能力的培養(yǎng)上,首先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總體性理念思維,總體性是指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每一種具體性根據其所屬范圍,巧妙地融入到與歷史有關的唯物論的概念中。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在本文由收集整理對現代文學進行相應的批判時,首先應該明確與之有關的經濟基礎,在此之后再用總體性的理念思維對文學作品進行評判。
即使是現代文學作品。依然會有歷史的痕跡。因此,在運用總體性的理念思維時,要以現代國情以及歷史的發(fā)展趨勢為前提,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批判性的認識。以總體性為前提,站在歷史發(fā)展以及時代變遷的視角上、站在中華文明史的長河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批判能力。
二、擴大學生文學視野
在進行文學批判性能力的培養(yǎng)時,應該注重其文學視野的擴大。這主要表現在要運用大文化觀、大歷史觀以及大發(fā)生論的視野對現代文學進行批判性的認識。大文化觀主要是以經濟為基礎,在此基礎上,運用文化的演進來對文學進行相應的理解與研究;大歷史觀則是指從歷史的視野上對文學進行評判,這些歷史既包括中國近現代史,也包括民間流傳的各種各樣的歷史,其所表現的多樣性以及復雜性,都應該成為學生關注的焦點,在整合多重歷史的基礎上對現代文學進行批判性的理解以及認識,以此提高學生的文學批評能力。
三、注重文學客觀批判尺度的把握
在對高校中文專業(yè)文學的批判能力的培養(yǎng)上,這一專業(yè)的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學生批判能力的養(yǎng)成上起著示范、引導、監(jiān)督以及促進的作用。要想使學生具備一定的文學批判能力,首先教師應該具備相應的文學批判尺度。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批判能力的培養(yǎng)定會涉及對文學作品以及文學作家的評價。因此,緊緊圍繞其評判的過程以及角度,是做好評判的關鍵所在。在對文學進行評判時,我們相信“一千位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也就是說,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多重思維。我們知道,現代文學作品普遍具有多義性以及開放性的特點,因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借助多種文學評判方式對相同的問題抑或相同的文學作品進行不同方式的講解,發(fā)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從多角度認識現代文學,從而使文學作品自身的豐富性凸顯于學生面前,以此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的文學評判能力。
除此之外,在客觀尺度的把握上,主要源于學生對歷史的認知程度。這就是說,學生在進行文學作品的評判時,要對其寫作背景進行冷靜的分析以及認識,然后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在保留文學大師所寫作品真正含義的基礎上,用適合中國的觀念對其進行新的解釋,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評判能力。
四、應用現代批判理論
在這一點的培養(yǎng)上,主要注重其對西方文學理念以及其在中國的發(fā)展狀況,包括其歷史、發(fā)展過程以及現狀等。如今的世界是一個各種信息以及文化等相融合的世界,現代文學的發(fā)展以及寫作,也是在這樣一個大環(huán)境中進行的。因此,學生應該集中國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于一體,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相應的改進,再根據自己的理解能力對文學作品進行合理的評判。從這一點上來看,在對文學進行相應的評判時,學生應該具備本土化的思維,把現在同過去以及未來相聯系,以此提高自身的文學評判能力。
五、注重文學文本的閱讀
在對學生進行文學批評能力的培養(yǎng)時,首先要對所評判的文學進行透徹的了解,這就要求教師以及學生都應該對相應的文學作品進行研讀。文本的閱讀既是教師開始教學的起點,也是學生開啟文學評判能力的起點,同樣是開始所有文學評判的源頭。對文本的研讀分為多個層面,既包括文本內容的閱讀,也包括作者背景以及聲音層面。文學性質層面的閱讀,除此之外還應該關注作者的寫作方式以及用語的搭配,每一個細節(jié)都應該有所關注,即使是書中所用標點符號的不同,同樣也顯示了作者所表達感情的異樣。因此,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的評判能力時,應該事必躬行,向學生進行舉例示范,使學生對如何進行現代文學的批評有一個大體的輪廓,然后教師再通過課堂的提問以及讓學生進行自由的討論,各抒己見,促進學生文學評判能力的形成。這就要求學生在平常的學習中,學會總結不同文學作品的結構以及特點,對其進行適當的分類,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有意識的向學生講解不同文學作品所具有的特點,并對其進行簡要的概述,從而引導學生在今后的閱讀中能夠快速的把握文學作品的主題,并能對其所表達的深層內涵進行剖析,最后結合自身的認識對文學作品進行相應的評判,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評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