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va视频,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

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

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范文第1篇

關鍵詞:關聯(lián)理論;交際意圖;最佳關聯(lián)對等;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前言

唐詩是我國文學史上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是漢文學庫里一顆璀璨的明珠,同時也對周邊國家及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翻譯唐詩傳播我國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則是我國作為一個文化強國的重要途徑之一。而翻譯詩歌卻是翻譯界公認為“攻堅難題”,不僅要求通順忠實,還要保留原文獨特的風格和唯美的韻律,以達到最大限度傳播其優(yōu)美有韻味的特點。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名篇之一,是一首送別友人,情感真摯,寓情于景的佳作。

一、文獻綜述

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語用學已經(jīng)成為語言學學科體系中一個獨立的學科,它包含的理論,例如言語行為理論、關聯(lián)理論、語言禮貌理論等,被廣泛運用到各個學科范式中。

在翻譯活動中最佳關聯(lián)(最大限度減少聽話人話語理解時所付出的的努力;最大限度上增加話語的語境效果)也是譯者力爭達到的目標譯者的責任就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圖與譯文讀者的期盼相吻合將翻譯和關聯(lián)理論結合到一起。關聯(lián)理論關照下的翻譯,無疑能讓接受語讀者能更加輕松領略源語言文化內(nèi)涵,讓文化間的交流更為流暢自然。

二、詩歌賞析

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該詩作于唐玄宗開元十八年春,當時李白正游歷于漢口一帶,恰逢落第而歸的孟浩然要東游吳越,李白為之送行。這首詩表現(xiàn)的是一種充滿浪漫氣息的離別。這是兩位好朋友,也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是孟浩然即將下?lián)P州,去體驗一個繁華的城市,風流的生活的別離。此次別離是愉快輕松的,承載著詩人李白對揚州的無限想象,這就使得這次離別有著無比的詩意。寓離情于寫景中,以景物寫離愁,是本詩的最大特色。

三、譯本的關聯(lián)理論分析

詩的第一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直奔主題,將作詩的目的,對象點名。對“故人”的處理,龐德采用日語單詞“故人”的羅馬發(fā)音“Ko-jin”,王諾譯文采用“My old friend”,許譯文采用“My friend”。從最佳關聯(lián)角度來看,毫無疑問,對于英語讀者來說,王諾譯本和許譯本最大限度減少聽話人話語理解時所付出的的努力,交際意圖保留更加,直接點名詩人李白與孟浩然好友關系,許譯本則更勝在簡潔性。在專有名詞的處理上,“黃鶴樓”到第二句中的“揚州”,這都是具有濃厚中國文化氣息的詞匯,筆者認為在翻譯成英文時,應當加注解共參考。

第二句“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則是對詩歌時間地點的描述?!盁熁ㄈ隆睙o疑包涵了多層次關聯(lián)性。并不像表面那四個字所承載的詞匯意義。詩人李白在這顯性關聯(lián)傳遞了時間信息,但是暗含隱形關聯(lián)便向讀者傳遞了在他送別之時,對友人能去揚州那等姹紫嫣紅、繁花似錦的城市的羨慕之情。譯本中,龐德譯本采用“smoke flowers are blurred over the river”和王諾譯本“while blossoms curl like smoke on the river”則不如許譯本“veiled in green willows and red flowers”匠心獨具。許譯本通過“veil”勾勒出一幅朦朧的江上水霧輕漫之境,紅綠交替的繁茂花木則暗示詩人內(nèi)心的欣羨之感;使用鮮艷的色彩詞,無疑能讓英文讀者認知時生成強烈的畫面感。

第三四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眲t是詩人情感與眼前之景交織醞釀到最高處的表達。“碧空盡”“天際流”似是在宣紙上染上一幅水墨畫,一種和諧自然之美,水天交融,寓情于景。從交際情感和認知美學兩個角度分析,是孟浩然的孤舟消失在了碧空之下,還是二者和諧相融,共存于畫面之中?筆者認為后者更具畫面感。許譯本在此處用“l(fā)ost”體現(xiàn)“盡”,沒有水天相接的畫面感,反而給人一種生硬之感。相比之下,龐德譯本和王諾譯本的處理更具中國國畫“朦朧”特點,分別使用“blots”“fading into”?!癰lots”則剛像是詩人構圖時點上去的一個墨點,更像是視角里突出的一筆,略顯突兀;而“fading into”則體現(xiàn)的是長江水浩浩蕩蕩,奔流東去,承載著友人孤舟,在詩人的目送下視野交融的景象。在最后一句“唯見長江天際流”的處理上,許譯本“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則是強化了目送別離的送別關聯(lián)。

四、結論

詩歌時高度精煉的文學語言,每個譯者在翻譯時都有一定程度上自我的處理。從關聯(lián)理論視域下對《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三個譯本進行分析,從認知語境、最佳關聯(lián)對等等方面進行探討比較,指出譯本的優(yōu)點和不足,減少英語讀者群體花費人之努力尋求理解中國詩歌文化的最大關聯(lián),從而達到傳播更多更好優(yōu)秀詩歌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Ezra Pound.(2007)Cathay(1915)[M]. Kessinger Publishing,LLC.

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范文第2篇

一、知――感知友情

在引領學生理解送別詩中蘊含的離愁別緒前,一定要讓學生了解當時的寫詩背景和詩人的處境,也就是知人論詩、知時論詩。

如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相投相知相惜的情誼是學生必知的。當時李白大概28歲,詩名尚小,而孟浩然40歲左右,早已名聲在外,這讓生性灑脫的李白格外傾慕。于是他不遠千里,專程前往鹿門山謁見孟浩然,兩人第一次見面便習性相投,一見如故,成為莫逆之交。于是,相約共游江夏,飲酒作詩,相投相知后,李白對孟浩然的人品與學識更是滿懷敬仰。后來,孟浩然要去廣陵,于是二人在黃鶴樓依依惜別??粗糜央x去,李白思緒萬千,欣然寫下千古絕唱《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從此兩人之間的友誼成為詩壇上的一段佳話。

了解了友人間深厚的情誼,才能幫助學生在景物描繪中、在字里行間里體會出詩人在朋友遠離自己而去時的惆悵與留戀。

二、讀――感悟友情

讀,是學生理解、感悟、思考的前提,是讀者與作者心靈交匯的橋梁。詩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靈動的意境美,需要吟誦;詩的語言高度凝練,加之古今漢語的差異,需要涵泳。因此,古詩教學需要讀,使詩情畫意靈動地閃現(xiàn)在學生的腦海中。

如學習《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教學伊始就讓學生自由地讀全詩,讀準字音,如指導“朝”“舍”的讀音。在初讀時,也可任由學生配上各種身體姿勢,抒發(fā)內(nèi)心的感受。在學生大致理解了詩意后,教師可對學生說:讀,是最能表現(xiàn)情感的方式。你準備通過怎樣的朗讀來表現(xiàn)王維對元二的感情呢?在誦讀與討論中,學生紛紛認為:詩的前兩句風光如畫――清朗的天宇,潔凈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綠的楊柳,應該讀得輕快明朗些,表達出此時詩人內(nèi)心雖因離別有些傷感,但色調(diào)清新的環(huán)境透露出了一種明朗且富于希望的情調(diào)。然后組織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邊讀邊想象那雨后空氣清新、綠柳如絲的意境,體會詩人的心情。學生還認為:雖然風景如畫,但一想到元二此番西去路途遙遠、危險重重,不知何時才能相見,所以王維的不舍與傷感都溢于言表。而且,出了陽關,不僅沒有了故人,也沒有了這風景,因此后兩句應該讀得低而深沉。在情緒鋪排足夠后,可帶領學生進行多種形式有感情的誦讀,感悟王維內(nèi)心復雜的情愫。

通過吟誦、品味,讀出那些字的韻和味,詩人的依依惜別之情也就信手拈來了。

三、釋――補白友情

詩的語言高度凝練,有其自身的特點,這些都是學生賞析詩文、體會情感的障礙。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多種方式、方法,來幫助學生明了詩意、補白感情。

如學習《別董大》這首詩,初讀完“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這兩句后,讓學生結合注釋討論開篇描寫了哪些景物。學生交流:黃云千里,日暮昏黃,北風狂吹,孤雁哀鳴,大雪紛飛。教師又問: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送別,你會有什么感受?學生有的說:陰冷的天氣,加上分手時的依依不舍,很容易讓人傷心。有的說:與其說是天冷,還不如說是心里冷……教師補充道:真是“一切景語皆情語”,肅殺凄涼的環(huán)境渲染了離愁別緒。接著教師又讓學生讀讀后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問學生:理解意思后有什么感受?學生說,沒有了前面的那種凄涼,反而給人一種很樂觀的感覺。教師又問:從哪些地方能體會出樂觀?學生交流:從“莫愁”的意思體會到高適的細心與樂觀,他不愿看到好友帶著傷心離去,所以堅定地說“不用擔心……”;“識”的意思是“賞識”而不僅僅是“認識”,從中感受到高適的話語很溫暖,天氣雖然寒冷,但董大定會自信滿懷,渾身充滿力量。教師馬上啟發(fā)道:如果你就是董大,聽到朋友這樣真誠地勉勵自己,你會怎么說?學生紛紛補白:你的話如同春天的陽光照進了我的心房,很溫暖;還有學生說:有你這樣的朋友真好,我不會因為離別而悲傷了……這既是對詩文的補白,更是學生們的移情體驗。

通過這樣的情境補白,詩中人物的情感不再局限于“依依惜別”,而兼具“賞識”“激勵”“奮進”;詩中的人物形象也更加清晰、豐滿起來。

四、悟――凝聚友情

古詩教學的重點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蘊。如何引領學生讀出詩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顆心、那種味?筆者認為抓住“意象”,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起聯(lián)想,由此及彼,就能情通古人了。

如教學《芙蓉樓送辛漸》這首詩,告訴學生,其實要真正領會詩中的情味和意境,還需好好地讀一讀,抓住詩中的詞語好好體悟。教師問:為什么是“寒雨”?學生誦讀后說:因為雨是“夜入?yún)恰钡?,深秋的夜晚,秋雨綿綿,讓人感覺寒冷;有學生說:聽著細細的雨聲,詩人難以入睡,想到即將要與朋友分離,心里十分難過。教師補充:是啊,寒意不僅彌漫在煙雨之中,更沁透在兩個好朋友的心頭上。此時,詩人的心情會是怎樣?請你們用詞語來描繪一下。有的學生說,依依不舍;有的說,難舍難分;有的說,孤獨寂寞。教師又問:這種感情還體現(xiàn)在哪里?學生答:“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孤”字。教師肯定道:對。第二天清晨,辛漸即將登船北歸。詩人佇立江邊,遙望遠處孤獨的楚山,心中會默默念著什么呢?學生思考后回答:楚山啊,我的朋友走了,你知道我內(nèi)心的孤獨與不舍嗎?有的說:朋友,祝你一路平安,我會想念你的;有的說:楚山,你知道我和辛漸的情誼有多深嗎?有的說:楚山啊,你站得高望得遠,一定要幫我陪伴辛漸平安回家……

以“寒雨”為發(fā)散點,引發(fā)學生思考,與詩人對話。同時引導學生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用自己的目光去凝聚,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

五、拓――銘刻友情

古詩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隔甚遠,加之學生的認知水平與對古詩內(nèi)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受篇幅的影響,與詩文、詩人相關的資料、內(nèi)容不可能齊全,所以學生單靠僅有的教材內(nèi)容和原有的知識體系,是無法對其進行深入理解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充分開發(fā)資源,適當拓展學習范圍。

如教學《贈汪倫》這首詩。此詩整體基調(diào)親切快樂,從“踏歌聲”可以感受到汪倫人未到而聲先聞;從“忽聞”可推斷李白離開時,汪倫可能不在家中。熱情爽朗的歌聲,不辭而別的隨性,詩中直呼姓名的坦率,無一不表現(xiàn)出李白和汪倫這兩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禮、快樂自由的人。為了讓學生深入了解兩人樂天派的性格和他們之間那種沒有煩瑣禮節(jié)的情誼,教師可進行相關故事的補充。據(jù)清代袁枚《隨園詩話補遺》記載:有一位素不相識的汪倫,寫信給李白,邀請他去涇縣旅游,信上熱情洋溢地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崩畎仔廊欢M魝愂菦芸h的豪士,為人熱情好客,倜儻不羈。于是李白問桃園酒家在什么地方,汪倫回答說:“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萬家酒店?!币美畎状笮Α?/p>

通過拓展材料的閱讀,學生腦海中有關灑脫不羈的李白、豪放熱情的汪倫的形象,頓時豐滿、鮮活起來,李白和汪倫之間深厚的情誼也銘刻在了學生的心中。

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范文第3篇

而又因為其情景交融,故不僅可以使人見景,又可使人通情,可謂是世上最劃算的旅行了。

在這里有張九齡《望月懷遠》中“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戀戀念情;有王維《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雄奇風光;有李白《早發(fā)白帝城》中“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的疾濟喜情;有青蓮《論詩》中“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詩情雅韻;有太白《送孟浩然之廣陵》中“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的依依離情;有李商隱《晚情》中“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情”的珍老惜時;有張繼《風橋夜泊》中“孤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綿綿旅情;有俞文豹《清夜錄》中“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的天然哲思;有柳宗元《漁翁》中“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的鄉(xiāng)村剪影;還有孔尚任《桃花扇·哀江南》中“白鳥飄飄,綠水滔滔”的冶情佳境……

面對這些美妙的詩句,我們似乎可以研究一下古詩詞中“情,思,景”的關系。明代的袁宏道在《敘小修詩》中曾說:“情隨境變,字逐情生。”同時代的學者袁枚也說:“品畫先神韻,論詩重性情。”

那么,在對古代詩詞的管中窺豹中,似乎可以得到一個關于“情,思,景”的這樣的結論:以情觀景或因景生情,然后又由景而思。這或許是大多數(shù)作品的寫作模式,我們把這種寫作模式叫做“即興寫作”。那么,在“即興寫作”中應偏情呢,還是偏景呢?

清代的吳喬這樣說:“古詩多言情,后世之詩多言景。如《十九首》之中:‘孟冬寒氣至’,建安中之子建《贈丁儀》:‘初秋涼氣發(fā)’者無幾;日盛一日,梁陳大盛,至唐末而有清空如話之說,絕無關于性情,畫也非詩也。夫詩以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情哀則景哀,情樂則景樂。唐詩能融景入情,寄情于景,如子美之:‘近淚無乾土,低空有斷云’;沈下賢之:‘梨花寒食夜,深閉翠微宮’;嚴維之:‘柳塘春水漫,花塢夕陽遲’;祖詠之:‘遲日園林好,清明煙火新’;景中哀樂之情宛然,唐人勝場也。宏嘉人依盛唐皮毛以造句者,本自無意,不能融景,況其敘景惟欲闊大高遠,于情全不相關,如寒夜以板為被,赤身而掛鐵甲。”

這其中便揭示了詩的創(chuàng)作原則:“情為主,景為賓”,“景物無自生,惟情所化”,“融景入情,寄情于景”。至于孰輕孰重,不言而明。

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范文第4篇

[關鍵詞]古詩詞;傳統(tǒng)文化;詩意;主體地位

古詩詞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瑰寶之一。加強古詩詞教學指導,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古漢語的興趣,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在提升語言鑒賞能力的同時,使他們更好地繼承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當前很多古詩詞課堂教學缺乏一種詩意的流淌,教師機械地教,學生機械地背誦,結果學生感悟不到詩意。筆者認為,古詩詞教學不僅是積累,更需要的是打造詩意想象的天空。

一、找準賞析點,孤帆遠影并不單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課教學中,針對“孤帆”二字,兩位教師在課堂上設計了不同的練習:

教師一:

根據(jù)詩意結合自己的理解填空:孟浩然坐在船上,順著江水東去,而李白卻站在江邊,久久地凝視,過去孟浩然與他的交往情景在其眼前一一呈現(xiàn)。他們曾一起 ,一起 ……那是多么快樂!而現(xiàn)在,孟浩然卻要離開,在眼前有的只是孤帆,哎,想想與他再也不能 ,再也不能 ,無情的“孤帆遠影”把我們的快樂都帶走了……

教師二:

根據(jù)自己想象結合詩意進行填空:李白孤獨地站在江邊,眼前的孤帆逐漸離去。這里的“孤帆”,并不是說寬闊的長江里只有一條帆船,而是說李白眼里 ,從這里可見李白目送時間之長,與友人之間的感情至深。這時,李白心里想到很多,有 之情,有 之情……

對于這首詩來說,“孤帆”是一個賞析重點。認真品析,仔細回味就會發(fā)現(xiàn)這首詩中有著特殊的情感基調(diào)。王勃送別詩中“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雖有著一種豪情,但過于剛性;王維送別詩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多的是一種“自此一別知音少”的傷感離別,而在李白這首送別詩中,則更多的是一種浪漫,一種愉快,乃至充滿詩意的想象。

這也許更多的是與詩人的個性有關。李白與孟浩然都是生性灑脫,經(jīng)常到處游覽風景山水。李白也曾寫詩贊過孟浩然:“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而對于這次離別,到煙花三月的揚州去,這同樣也是李白比較向往的地方,因而他此次送別孟浩然,其實心也在跟著一起飛翔,跟著到揚州去,跟著心潮澎湃。對于李白這個充滿浪漫的詩人來說,其心境是開闊的,送別的心情是熱烈的。與其說這種相送是離別曲,不如說是一首暢快的抒情曲。

站在這個角度進行賞析,李白的心情絕不是那種惆悵,更不是“無情的孤帆遠影”,因此教師一設計的課堂練習中的“憂傷”與之不太適合;而教師二的課堂設計比較合理一些,相比起來也豪放一點。教師在引導學生賞析過程中,重點理解“孤帆”,并不是說整個長江上只有一艘帆船,而是說詩人眼里只有“故人”的那艘帆船,詩人的注意力和情感全部匯聚在“孤帆”上,可見這里“孤帆遠影”其實并不“孤單”。

二、推敲延伸點,刪繁就簡是正道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課教學中,有的教師設計了如下課堂教學流程:

1.多媒體呈現(xiàn)地圖,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華山之東”相應位置。

2.多媒體呈現(xiàn)“茱萸”圖畫以及相關百科知識,讓學生了解茱萸的植物屬性以及藥用價值,解釋相關古代風俗,即登高佩戴茱萸布囊。

3.品讀古詩,引導學生逐字逐句品讀古詩內(nèi)容,理解具體詩句著重意思,其中“異鄉(xiāng)”“倍”“逢”是理解品析重點。

4.多媒體呈現(xiàn)《靜夜思》,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品析兩首詩之間的異同點。

5.課堂小結,播放《九月九的酒》這首歌曲,引導學生跟著哼唱,并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交流說說這首歌曲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這一教學流程設計,對古詩外延進行了一點拓展,在豐富學生知識容量的同時注重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然而古詩詞教學更多的是強調(diào)品析、領悟和體驗,因而對于古詩教學最好的方式就是抓住關鍵內(nèi)容,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從而架設時空橋梁,走近詩人,與詩人進行對話。而在此案例中,第1、2乃至5點,某種程度上講可以摒棄。畢竟短短一節(jié)課,時間有限,容量更有限,應該留下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感悟體驗,而通過圖畫呈現(xiàn),歌聲嘹亮,表面上看課堂熱鬧非凡,但是效果卻不佳。

對于該詩來說,雖然有很多意象,但是真正核心、關鍵的內(nèi)容,僅僅是一個“獨”,兩個“異”字。唐朝交通不夠發(fā)達,人的交集圈子不廣,不同地域、風俗差異較大。詩人作客他鄉(xiāng),一切都會感到陌生,都不夠自然,這種隔膜的感覺,就是一種“異鄉(xiāng)”“異客”的體驗。而在傳統(tǒng)的佳節(jié)時,更容易激發(fā)人的這種思鄉(xiāng)之情,所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另外,“少一人”也是該詩中品析的關鍵?!斑b想”一次有點曲折,出乎常情。詩人不說自己思念家鄉(xiāng),不說不能與兄弟團聚,反而從兄弟們角度考慮,想象兄弟們因登高少一人而產(chǎn)生的遺憾。這種換位思考,不僅出乎常情,同時還能反襯出詩人思鄉(xiāng)之苦,可見筆力深厚。

三、賞析關鍵點,看似平常最驚奇

在人教版五年級上冊《秋思》的賽課中,有兩位教師同時扣住三個關鍵詞進行品析,其內(nèi)容如下:

教師一:確定的關鍵詞分別是“秋風”“意萬重”“又開封”。

教師二:選擇的關鍵詞分別中“見”“欲”“匆匆”。

同樣的一首詩,不同的教師,不同的體驗,其選擇的關鍵詞也不同。但是究竟哪位教師更能觸摸詩人詩句背后“平常最驚奇”的情感呢?

在常人看來,秋風是無形的,可以觸摸,可以聽到,甚至可以感受到,但是卻無法看見。在古詩中,詩人卻一反常態(tài),偏偏用了“見”這一字,究竟從那些地方可以“見”到秋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甚至可以發(fā)揮想象,進行填空:“樹葉 、小草 、旗幟 、 ……”這樣在學生眼里,原來無形的秋風,卻可以隨時看見。作為詩人,一個流落在外的游子,面對蕭瑟的秋風,往往有著一種孤苦,一種寂寞,乃至一種思念。

對于第二個關鍵,兩位教師分別選擇的是“意萬重”與“欲”?!坝骷視馊f重”。雖然“意萬重”表達了詩人很多的想法,見到秋風,自然也會想起很多,這令那種強烈的鄉(xiāng)思中有帶著更多惆悵。一個“欲”字則值得品析玩味,不僅能夠表達出詩人患得患失的矛盾心情,同樣也讓這種惆悵卻無法說起,無法表達。在這里,“欲”與“意萬重”成了一對矛盾結合體;對此進行比較品析,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該詩最后兩句:“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边@里“匆匆”一詞值得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品析。畢竟詩人“意萬重”,有話卻無法表達,結果匆匆下筆,但是到了臨走的時候,又想起遺漏什么,結果匆匆開封。但是真的這樣理解,那么這兩句倒成了實錄,自然其意境也平淡了許多。其實,認真品析一下“復恐”這一詞,可以發(fā)現(xiàn)詩人并不是真的要添加內(nèi)容,而是驗證詩人內(nèi)心的疑惑,說明了這時詩人內(nèi)心的復雜,生怕遺漏什么。這里其實與李白的“疑是銀河落九天”效果一樣,李白的“疑”是在“似”與“不似”之間,而張籍的“復恐”則是在“疑”而不是“必”。這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反復品析,才能深入詩人心境。由此可見,“匆匆”一詞更值得學生去品析。

古詩詞博大精深,細微之別,詩境卻不同。當然,具體辨析還會因古詩詞不同而不同,這里不再一一列舉,但是教師需要注意的是,要真正讓課堂呈現(xiàn)詩意,最根本的還需要教師認真研讀古詩,認真推敲古詩詞中的每個字,引導學生跨越時空進行辨析,在提升學生語言鑒賞能力的同時有效提升其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張淑娟.淺析小學古詩詞的欣賞[J].新課程(上),2016(01).

[2]潘茂魁.淺談古詩詞的有效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6(07).

送孟浩然之廣陵賞析范文第5篇

【關鍵詞】古詩詞 理解 記憶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32-0094-01

進入中學,古詩詞成為語文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七至九年級六冊書,課文及附錄累計收錄達上百篇。對中學生來說是一筆寶貴的財富,不僅豐富了知識,還可用來怡情悅目,陶冶情操。但許多學生只是停留于機械記憶,考試中默寫甚至可以獲得滿分,但一旦涉及理解、賞析就出現(xiàn)問題,更別說在交流寫作中靈活運用了。學以致用是學者的最高境界,古詩文教學中如能引導學生在審美中加深理解、加強記憶,并在寫作中根據(jù)需要巧妙引用,定能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古詩詞教學有別于其他文體的教學。古詩詞講究的是意象的選擇和意境的創(chuàng)造渲染,文字簡潔,跳躍性強,需要讀者發(fā)揮想象力,結合一定的時代背景,在了解作者寫作意圖的前提下理解、審美、記憶。學習古詩詞如果脫離了這些,僅停留于機械記憶,那么,最終結果是記得快,忘得也快。說到底也只是為應付考試罷了。因此,筆者在教學古詩詞時,采取了一些方法,旨在讓學生學得牢、用得活。

一 貼近自然,構筑意象

意象的選擇是詩歌創(chuàng)作的第一步,在此基礎上,組合意象,把詩人的主觀情思與客觀景物相交融,繼而創(chuàng)造出“意與境和諧”的渾然一體的藝術境界。在教學盛唐詩人孟浩然的《過故人莊》一詩時,全詩描繪的是美麗的山村風光和平靜的田園生活,用語平淡無奇,敘事自然流暢,沒有渲染、雕琢的痕跡,然而感情真摯,詩意醇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美學情趣,由于筆者任教的學校地處蘇北農(nóng)村,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于是利用課余時間,接近自然村落,采集農(nóng)村風光。不同季節(jié),景致殊異,于是選取了深冬、初春、盛夏、深秋四個不同的、有代表性的時段,分別拍攝了一組照片,從不同角度展現(xiàn)了農(nóng)村特有的美景,尤其是初春和盛夏這兩組,充分展現(xiàn)了綠樹環(huán)繞村莊的詩意美,讓身處其中的農(nóng)村孩子眼睛為之一亮,不相信這就是自己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就在這眼睛為之一亮的時刻,老師順勢推出了“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詩句,學生由衷感嘆,似乎這詩句道出了大家心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無限贊嘆。

但凡涉及自然景物或?qū)こV锏脑娮?,教師都可先嘗試構筑意象,再引導發(fā)揮想象,接著道出機關奧妙,學生豁然開朗。例如,教學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有以下意象: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融情于景的畫面: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失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字面上句句寫景,實際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教學中,通過一組畫面的展現(xiàn),使學生猶如身臨其境。

二 對比拓展,生感

通過對比,有利于記憶的加深、理解的深刻。在學生欣賞了家鄉(xiāng)美景、感觸了絕佳詩句后,再向大家推出一組城市的畫面:高樓林立,車水馬龍,空氣污濁,綠樹稀疏,與農(nóng)村風光形成鮮明對比;同時引導學生課后搜集積累有關家鄉(xiāng)、城市的詩句,課上交流,教師總結。經(jīng)過比較,學生對農(nóng)村、對家鄉(xiāng)的感情有所加深,對描寫家鄉(xiāng)的情緒油然而生,從小溪寫到綠樹,從景美想到人美,從寫景再到抒情,原本熟視無睹的家鄉(xiāng)風光在孩子們的筆下煥發(fā)生機。在一次描寫家鄉(xiāng)美的作文訓練中,百分之九十的同學都借鑒了古詩名句,而且運用得恰到好處。

三 發(fā)揮想象,學習模仿

古詩詞言簡義豐,有很強的畫面感,筆者常常提醒學生,品析詩歌時,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聯(lián)想,把語言文字轉(zhuǎn)化成一幅幅生動可感的畫面。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一開始便出人意料地用潔白的梨花比喻樹上的積雪,生動地勾畫出塞外八月飛雪的奇景。接著又以空曠荒涼的塞外、烏云沉沉的天空、紛紛揚揚的白雪構成了送別的背景。“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在一片銀白的世界中,詩人特地描繪了那面鮮艷的紅旗。在整個背景和個別事物的映襯上,在色彩的調(diào)配上,是那么美麗而又和諧,全詩展現(xiàn)出一幅色彩鮮明、奇異壯偉的邊塞圖景。這樣的色彩美、構圖美都需要學生調(diào)動自己的想象與聯(lián)想,否則很難感受到詩歌的意境美和無窮意蘊。

相關期刊更多

中國建材科技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nèi)

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有限公司

中國土地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nèi)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

安徽文學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nèi)

安徽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