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送孟浩然之廣陵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guān)鍵詞:教學方法;古詩;誦讀;想象
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guān)于方法的知識。”《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強調(diào)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那么,古詩文教學也應該有方法的滲透,我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對學生進行了古詩方法的滲透。
一、理解題目
理解了古詩題目的含義,就等同于拿到了理解古詩的第一把鑰匙。古詩題目有的交作時間,有的交作地點,有的交作背景,還有的交作內(nèi)容。學習古詩要先借助注釋,來理解題目的意思。例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注釋中已經(jīng)告訴我們“之”是去、到的意思,那么學生很快就能理解題目意思了: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去廣陵。理解了題目的含義,也就能夠讀好題目(停頓恰當),知道這首詩的大致內(nèi)容,從而更好地學習古詩。
二、了解作者
我們學習古詩不能不知道作者是何許人也,一定要借助資料來了解作者,知道作者寫此詩時的背景、心情以及以前學過作者的那些詩。例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作者是李白,對于李白學生并不陌生,但學生不知道李白與孟浩然的關(guān)系,為了更好地學習古詩,就有必要讓學生知道:李白剛剛出川時,云游天下,路過湖北湘陽,認識了當時名滿京城的大詩人孟浩然,這孟浩然比李白整整大了12歲,但年齡的差距絲毫沒有影響兩人的交往。兩人一見如故,從此一起游山賞月,飲酒賦詩,談人生,談抱負……就這樣,好幾個月形影不離。他們在生活上相互照顧,學業(yè)上相互幫助,感情深厚。這樣讓學生聯(lián)系自身經(jīng)驗,好朋友分別時的感受,有利于學生進入情境,體會作者的情感。
三、明確詩意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對第二學段學生學習古詩的要求是: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象,領(lǐng)悟詩文大意。誦讀是學習古詩的不二法門,學生只有通過反復的讀,才能讓學生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充分感受古詩的韻律之美。在誦讀中明曉詩意,在誦讀中復現(xiàn)畫面。我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通過有層次的讀,來逐漸讓詩文的意思清晰起來。先要把字音讀準;然后要讀的有板有眼,強調(diào)注意停頓;最后讀出古詩的味道來。通過男、女生對讀、師生接讀等形式的讀,初步感受古詩的大意。再通過抓重點詞、學生質(zhì)疑的方式進一步理解詩句的含義。例如重點詞:“西辭、碧空盡”的含義。學生在誦讀中、質(zhì)疑中領(lǐng)悟了詩文的大意。
四、感悟詩的意境(情感)
古詩教學需要想象的介入,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進入詩的“境”,還原詩歌的場景畫面。
我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引導學生想象,煙花三月是怎樣的情境?在這如詩如畫的江南春天,在這千年勝地的黃鶴樓上,詩人可能和老朋友孟浩然干什么?聽《煙花三月》曲,你的眼前出現(xiàn)了怎樣的畫面和情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詩人在如此美麗時節(jié)卻要忍受離別之苦,帶著這樣的心情入情入境地誦讀,學生自然就會體悟詩的意境,同時領(lǐng)悟到詩句的學習方法,感受那依依不舍之情。如此,在樂曲中想象,在誦讀中想象,在誦讀中品味,自然就把學生帶入那不忍離別的傷心情境中,讓詩歌有了生命,讓文字鮮活起來。
這樣我們在教學古詩時,要適時地滲透解詩題、知作者,明詩意、悟詩境這樣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以后學習古詩時,有了一定的方法可循,事半功倍。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通過描繪李白送好朋友孟浩然去廣陵的動人場面,表現(xiàn)了友人間的依依惜別之情。
教學這首古詩時,我按照“讀詩文――解詩意――入詩境――悟詩情”的方法進行教學。首先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古詩多讀幾遍,讀通讀熟,再引導學生借助課后的注釋試著弄懂每句詩的意思。在此基礎上,為了更好地品悟詩意,我重現(xiàn)了當時的場景,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悟當時依依惜別的畫面。我重點引導學生展開充分的想象,通過親身體驗、充分表演當時的送別場景,使學生漸漸進入古詩的意境,感受詩人的心情,入情入境地誦讀古詩。
【教學片斷】
師生品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孟浩然煙花三月下?lián)P州,李白的心里很羨慕,很向往。但是,當李白看著孟浩然漸漸遠去的時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離他而去的是誰呀?
生:孟浩然。
師:在詩中,李白稱他為――
生:故人。
師:請同學們大膽、充分的想象,兩位好朋友,兩位詩人在一起的情景,和自己的小伙伴說一說、演一演。
(同學們在一起說一說、練一練、演一演。)
生:他們在一起游覽名山名水,欣賞風景,碰到自己喜歡的風景,就作一首詩。
生:傍晚的時候,他們在一邊喝酒,一邊欣賞明月,對著明月朗誦“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白云端。”
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談天說地,談論國家大事,生活中的見聞,心中的理想。
師: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現(xiàn)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們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請同學們自己讀一讀后兩行詩,看看李白是怎樣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讀后兩行詩。)
師:從這兩行詩中,你們看出李白是怎樣送孟浩然的嗎?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邊,看著孟浩然漸漸走遠。
生:李白看著孟浩然的船越走越遠,直到船不見了,他還在望著。
生:李白在江邊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隨著那只船。
師:讓我們隨著李白的目光,一起讀――(手勢提示)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隨著李白的目光,再讀。
生: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通過體驗當時的場面,你從李白的目光中,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師:帶著自己獨特的體驗,再來讀一讀這句詩。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這是不舍的目光。請你讀。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這是深情的目光。我們一起讀。
生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
師:小船消失在藍藍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著長江水,望著滾滾的長江水流向天際,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順風,在揚州玩得快樂。
生:孟浩然,這一別,我不知什么時候才能再見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們什么時候才能相聚,到時候,把揚州的情況給我講講吧!
師:這深深祝福,這依依不舍,這濃濃情意,像這滾滾長江水連綿不斷,把這兩行詩讀出來。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孤帆已盡,但祝福不盡,思念不盡。(示意另一名學生讀)
生朗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這情意像江水一樣深,像江水一樣長。一起讀。
生齊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師:真是情意深長?。±畎椎那樯盍x重感動了我們,感動了孟浩然,感動了千百年來的中國人,人們深深地喜歡上了李白的這首《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我們一起讀整首詩。
生朗誦全詩。
【案例評析】
體驗教育是我們語文教學的主陣地,在教學時巧妙地運用想象、表演等手段,使孩子們通過體驗當時場景,身臨其境地感悟當時的畫面,會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更加的開放,課堂氛圍更加的活躍。
關(guān)鍵詞:引導;感悟;品味
小學語文教材選編了不少我國的古代詩歌。這些詩歌,或抒發(fā)愛國主義思想感情;或謳歌祖國的壯麗山河;或闡釋人生的種種哲理……這些,無一不是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其中古詩中美的領(lǐng)域就是一個輝煌的殿堂,幫助學生認識美、感受美和創(chuàng)造美,陶冶學生愛美的情操,是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目的所在。
一、深入了解,在生活中發(fā)掘美
詩歌是時代生活最強烈的反映,作者把大千世界,人生百態(tài)經(jīng)過藝術(shù)加工,以精練、凝重的語言,體現(xiàn)在詩歌創(chuàng)作當中。因此,古詩教學應該讓學生對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以及他所生活的時代、社會現(xiàn)實有全面了解,把所學詩歌放在廣闊的社會背景當中去理解、去感悟、去品味,這樣才能把詩歌蘊藏的美挖掘出來。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把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思想、性格以及這首詩的創(chuàng)作背景等情況向?qū)W生做全面介紹,讓學生把這首詩放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去學習。比如,讓學生品味李白詩歌中的浪漫主義激情,就要讓學生了解李白的狂放不羈,笑面人生,了解他所生活的大唐盛世;品味杜甫詩歌中反映的民生疾苦,體會他的憂國憂民思想,就要讓學生了解杜甫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了解大唐王朝經(jīng)過安史之亂后,逐步由興盛走向衰落;品味王維山水田園詩的優(yōu)美壯麗,歌詠田園生活的閑適靜謐,就要讓學生了解他母親長期奉佛,對他產(chǎn)生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了解他中年喪妻以后,一直過著吃齋奉佛的獨身生活;品味杜牧、李商隱詩歌中的傷感和朦朧色彩,就要讓學生了解唐末的動蕩不安,唐王朝滅亡前做垂死掙扎的社會局勢;學生只有做了全面廣泛地了解,才能發(fā)掘出詩中更深刻的思想內(nèi)涵。
二、引情入境,在頌讀中感悟美
講解詩歌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用散文的形式去朗讀有關(guān)片斷,帶學生去進入一種境界,引導學生閉目想象,使其思想得到升華、凈化。比如教學《別董大》一詩,可以這樣引導:茫茫塞外,一望無垠,黃沙滿天,遮云蔽日;狂風怒號,飛雪連天,北雁成群,結(jié)隊南飛。在京郊通往塞外的大路旁,兩位友人揮手告別,該是一番什么樣的滋味呢?通過這樣的引導,讓學生先感受環(huán)境的慘淡凄涼,在這種氣候中與友人分手,心情自然更覺沉重,但突然詞鋒一轉(zhuǎn),在這暗淡的天幕上劃出一道亮光,使氣氛一下子變得輕松了,通過這一反差讓學生體會盛唐詩人開闊的胸襟氣度,感受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的氣概。這樣寫遠遠要比王勃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多出幾分豪邁,多出幾分自信。
三、組詩教學,在比較中尋找美
在學習一首新詩時,我們不要孤立地只講這一首詩,而要以點帶面,再找出幾首在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手法上有異曲同工之處的詩來做對比,讓學生在比較中感受詩歌之美。例如,在教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時,可以與《贈汪倫》放在了一起來講,指導學生通過自學做了如下對比:這兩首詩,都表達了李白和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在開頭用了一個“故人”點出了和孟浩然的感情之深、友誼之厚;《贈汪倫》則是用“踏歌聲”來突出汪倫對自己的一片真情?!饵S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作者寫老朋友的船順江東下,越去越遠,最后消失在天邊,只看到滾滾長江水向東流去。老朋友走遠了,已經(jīng)看不到了,而李白仍然佇立在江邊遠望。作者借景抒情,借浩蕩東流的長江水去而不回,抒發(fā)了和孟浩然之間的那種依依惜別之情?!顿浲魝悺穭t通過深刻的比喻,用深不可的桃花潭水和汪倫的送別之情相比較,襯托出汪倫對自己的一片深情。前一首作者在寫送別老朋友時,看到奔騰東去的長江水,想到自己和老朋友也像這長江水一樣四處漂流,不禁觸景生情,流露出了傷感。而后一首詩,友人的踏歌送別方式正合李白的豪放性格,故此李白分外高興,盡管是離別,卻絲毫沒有那種傷別離的情感。所以,這兩首詩雖都出自一人之筆,但在藝術(shù)手法上卻并不相同。
四、探究哲理,在學習中體會美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古典詩詞;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2-0190-01
古典詩詞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對于小學生來說,古典詩詞教學,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塑造學生的思想和人格的重要途徑。在當代,古詩詞也一直在語文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由于中小學語文教學大綱要求不明,其教學被邊緣化,教學研究也大多止于感性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尤其是小學階段,是為提升語文素養(yǎng)打下基礎的關(guān)鍵階段,深化這方面的研究對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重要的意義。
一、引導講解,理解古詩詞的意義
為了押韻、平仄的需要,古詩的詞序與現(xiàn)代漢語有很大差異,甚至有時一味按字詞順序根本無法講通。而且古詩語言簡練,以字作詞,隨著時代變遷許多詞意與現(xiàn)代漢語詞匯迥然不同,這些都給學生理解古詩造成了困難,教學中釋詞、順句、連篇,循序漸進,才會漸入佳境,才能品其妙處。
1.釋詞。對于難以理解或查不到的意思的詞,教師可以適當?shù)狞c撥。如《山行》一詩中,對“遠上寒山石徑斜”中“寒山”一詞的理解?!昂笔恰袄洹保恰昂健笔鞘裁匆馑??教學這個詞時應引導學生從具體事物描寫中去感知:時值深秋、草木凋殘、山石森森、秋風瑟瑟,冷不冷?所以,“寒山”指“深秋時,草木枯黃的山”。
2.順句。詞意通了,然后由學生獨立思考,練習順句。在順句時,除提醒注意詞序外,對一些初次接觸的修辭手法的運用也要提出來講,避免學生誤入歧途。如王昌齡《出塞》中“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按字面意思當為“秦朝時候的明月,漢朝時候的邊關(guān)”。但是眾所周知,明月千古一輪,邊關(guān)萬年不變,“秦漢”之說由何而來?若點明這是修辭手法中的“互文”,即“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邊關(guān)”,疑問則迎刃而解,學生也會恍然大悟。
3.連篇。讓學生用一段話,把詩句意思完整的說一下。但要注意的是,古詩中常常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決不可停留表面,而應深入內(nèi)里,究其實質(zhì)。例如賀知章的《回鄉(xiāng)偶書》的最后兩句“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只按字面意思理解,學生很可能認為詩中“兒童”天真好客,詩句表現(xiàn)了詩人對“兒童”的喜愛。而詩中要表達的,實際上是作者重踏故土,江山依舊、人事全非的蒼涼慨嘆,笑中有淚。
二、重視品讀古詩詞,在品讀中感悟魅力
詩歌是富于情感的,詩歌的語言美必須通過反復體味才能領(lǐng)略得到。朗誦是體味的基礎,也是它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而讀詩又可分為三個步驟:初讀、細讀、精讀。下面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加以說明。
1.初讀。初讀要指導學生讀懂詩句,讀通全詩。首先要求學生借助工具書進行自主學習,著重進行旁批。古今義不同的要批:如《送孟浩然之廣陵》題目中的“之”,這里用作動詞,相當于“去”,學生不常見的古漢語單音詞要批,如“辭”,告別;盡,消失。地理名詞要講清:送別的地點——黃鶴樓在武漢,孟浩然要去的地方——廣陵,也即揚州,前者在長江上游,后者在下游,故有“下?lián)P州”。然后引導學生由字到詞,由詞到句進行對譯,使學生了解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送別的情景: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李白站在黃鶴樓目送詩人孟浩然遠去,孤獨的帆影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只看見滾滾的長江水流向遠方。
2.細讀。學生了解詩的大意后,要抓住色彩濃厚,形象鮮明的詩句,進一步學生引導學生悟情明理,體會詩的意蘊。如詩的第二句“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煙花三月”是什么樣的季節(jié)?細究何為“煙花”?結(jié)合學生學過的詞語“煙雨”一詞,學生可理解為描寫的是那看不盡,也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美景。讀詩的最后兩句有一細節(jié),李白送別友人的時間是很長的,從目送孤帆到消失在碧空,又到“唯見長江天際流”,正是李白“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一往深情的表現(xiàn)。
3.精讀。古詩語文凝煉,煉句擇語,在文學長河里達到了登峰造極的輝煌。教學中,要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對語言的表達方式。詩中“之廣陵”與“下?lián)P州”互換,詩句用韻反不合轍了,題目也口語化了,整首詩讀起來不順口。又如“煙花三月”中“三月”前用“煙花”一詞平中見奇,假如用“陽春”或“春花”代替“陽春三月”只點明了時間,“陽春三月”有一點色彩感,但那種春意蕩漾的氛圍就不那么濃郁了。
三、拓展延伸,在提升內(nèi)涵中融情
古詩詞產(chǎn)生的年代久遠,古代的社會制度,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語言風格等,都跟現(xiàn)代大不一樣,加之學生的閱歷又太淺,要準確把握詩歌作品情感,僅僅拘泥于課文必學內(nèi)容上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對作者的社會經(jīng)歷,文化教養(yǎng),情趣愛好以及寫作背景等相關(guān)知識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師要形成開放的語文教學觀,讓作者情、學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三種:
1.課前收集:建構(gòu)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僅僅是通過教師向?qū)W生傳遞,而是學生根據(jù)外在信息,通過自己的背景知識,建構(gòu)自己知識的過程。每個學習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經(jīng)驗系統(tǒng)對新的信息進行編碼,建構(gòu)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識又因為新經(jīng)驗的進入而發(fā)生調(diào)整和改變。
2.課堂交流:課堂交流是對信息的整合過程,也是認識深化、情感深化的過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引領(lǐng)者的作用,在對話交流中導情。例如,某一老師在教學張繼的《楓橋夜泊》時,圍繞“愁”字提問:你知道誰為愁做過什么?你還知道哪些關(guān)于愁的名句?這兩個問題實際上是老師對學生問題導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對愁文化的深層次認識。
其中多數(shù)是寫景狀物、敘事抒懷、詠物寄意之作。毋庸置疑,每一首詩都是一幅精美絕倫的圖畫。如何讓學生能夠心領(lǐng)神會呢?我認為,關(guān)鍵在于要創(chuàng)設出詩中的有“無窮之味,不盡之意”的意境,鑄造心靈,陶冶性情,進行審美教育。教學時,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生動的背景介紹
古詩教學的最高境界就是教者、詩人及學生三者產(chǎn)生了情感共鳴。要做到這一點,具體生動的背景介紹必不可少,詩人一般不可能交詩的目的和當時的社會背景,這就必須由教師作適當?shù)慕榻B,為學生理解詩意,進入意境掃清認識上的障礙。了解古詩詞的寫作背景有利于學生讀懂古詩詞,體會古詩詞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教《梅花》一詩,就可以適當介紹一下這首詩是王安石推行變法失敗后復雜心情的表白,那么,學生對詩中梅花凌寒怒放的意境就會有更為深刻的體會:作者寫梅花凌寒獨放,身處墻角依然散發(fā)出幽幽清香,實際上是在表白自己孤芳自傲、永不屈服的志向和品格。我用了如下導語:“同學們,在冬天,當百花早已凋謝了的時候,有一種花卻在不被人注意的墻角里獨自開放,她昂首挺胸,不怕受到人們的冷落,你們知道這是什么花嗎?”如此導入新課,調(diào)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學生的頭腦已經(jīng)對傲雪凌霜的梅花有了初步的影響,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精彩的畫面展現(xiàn)
一般來說,古詩所描繪的人、事、物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相距甚遠,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圖畫加強直觀性,幫助學生迅速理解詩意,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我繪制詩意畫,放大插圖,運用幻燈片,電視錄像片,使用圖景再現(xiàn)詩的意境,使學生們觸景生情,融情于景。例如,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我繪制了彩墨畫,突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講《暮江吟》時,我用了兩張幻燈片:落日余暉,新月強弓;學《尋隱者不遇》,我出示了松下問童子圖……精彩的圖畫展現(xiàn),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致,使他們更直接更迅速地理解了詩的大意和體驗到詩人的情感。
三、美妙的音樂陪襯
音樂美在詩歌藝術(shù)審美活動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在音樂表現(xiàn)力的三要素旋律、節(jié)奏、和聲音中,詩歌語言具備節(jié)奏感強的音樂性。古詩詞音律古詩詞講究格律,是有聲的畫,所謂“大珠小珠落玉盤”,即是對音樂的描繪,也是古詩詞特有的韻致。所以教學中適當運用音樂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學《宿新市徐公店》之前,教師可以灌制錄音帶,配上略帶抒情的鋼琴曲,教師朗誦,學生邊聽朗讀邊欣賞,體會清新自然的暮春景色和兒童那種浪漫的生活情趣。
四、多姿的美讀訓練
古詩詞的寫作背景有利于學生讀懂古詩詞,體會古詩詞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美讀是學生和詩人產(chǎn)生情感共鳴的重要方法?!皶x百遍,其義自見”,反復地吟誦詩歌,縷縷情思便會從他們心底縈繞而上。我國的格律詩容易調(diào)動學生情感,它講究對仗,押韻,平仄,讀來朗朗上口,嚶嚶成韻,極具音樂美,令人百讀不厭。因而更應讓學生多朗讀,細品味。
教《送孟浩然之廣陵》可先范讀,以情真意切吸引學生。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對孟浩然依依不舍的深情,讀時節(jié)奏易舒緩?!肮嗜宋鬓o黃鶴樓”乃敘事,朗讀音調(diào)可低緩,“西”“三”各在句子中間,應讀重音。后兩句寫景,但從空闊恢弘的景象中卻渲染出作者真切濃重的感情,“孤”“遠”可重讀,表現(xiàn)古人獨自遠行和詩人寂寞悵惘,“碧空盡”要讀成升調(diào),朗讀最后一句應漸慢,音調(diào)減弱,顯示舟行漸小,緩緩地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疤祀H流”三字應讀得輕柔舒緩,如靜靜的流水,表現(xiàn)出綿綿情意,力求聲止而意無窮,情不盡。反復訓練,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進入情境。
五、大膽的想象力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