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心理教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因此,我們應立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實際,認真分析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并制定具體的應對策略,保證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能夠取得實效,滿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實際。
基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的重要性,目前關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研究較多,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滿足青少年教育需要。但是從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開展實際來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制約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開展。要想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效果,就要從明確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目的、選擇有針對性的研究方法以及做好案例分析等方面入手,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效果,更好的關注青少年心理教育活動。
一、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從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來看,在實際研究過程中,受到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等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還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目的不明確
雖然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展,但是由于開展過程中缺乏有力的指導,使得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研究目的不夠明確,在具體研究過程中導致了研究工作方向不一致,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難以有效確定,既影響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效果,同時也不利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開展。所以,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中,應弄清楚究竟為什么要進行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以及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應該從哪些方面開展等問題。只有明確了這些問題,才能保證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得到有效開展,進而提升心理教育研究效果,更好的為青少年心理教育服務。
2、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方法針對性不強
從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開展來看,具體的研究方法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影響較大。但是結合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經(jīng)驗,現(xiàn)有的研究方法缺乏足夠的針對性,導致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在具體開展中未達到預期目標,既影響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開展效果,同時也不利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特別是現(xiàn)有的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方法過于單一,對青少年心理教育關注度不夠,導致了研究方法針對性不強,影響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開展。
3、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缺乏對案例的有效分析
目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過程中,由于對青少年心理教育案例搜集不夠多,在具體的案例分析中也缺乏深層次的研究和探討,導致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在案例分析過程中不夠理想,不但影響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效果,同時也制約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發(fā)展。因此,增加對案例的搜集,并做好案例的有效分析,是解決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問題的關鍵,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開展有著重要意義,只有認識到這一點,才能保證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得到有效開展。
二、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主要應對策略分析
基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中,我們應立足問題實際,采取有效的應對策略,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應明確研究目的
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中,基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特點,以及青少年心理教育的主要目的,明確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目的,并確定合理的研究方向,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作用。結合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實際,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應立足青少年心理教育實際,重視青少年心理教育經(jīng)驗的分析,把握青少年心理教育原則,突出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目的性,更好的為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服務,滿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實際需要。因此,制定明確的研究目的,是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有效開展的關鍵,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2、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應提高研究方法的針對性
對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而言,研究方法是關系到研究質量的關鍵,只有提高研究方法的針對性,才能滿足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實際,進而提升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水平。為此,在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中,應對研究方法進行優(yōu)化,可以采取針對性較強的理論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實效,保證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能夠取得積極效果。因此,合理選擇研究方法,并提高研究方法的針對性,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義?;谶@一認識,應加強對研究方法的了解,重點做好研究方法的選擇。
3、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應加強對案例的有效分析
基于對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了解,為了強化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成果,應合理選擇青少年心理教育案例,并從多個角度入手,加強對案例的有效分析,保證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能夠建立在多個案例分析的基礎上,提高案例分析的整體效果,滿足研究工作的實際需要。由此可見,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應加強對案例的有效分析,并做好案例的搜集和整理,保證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能夠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水平,更好的為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服務。
三、結論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目前關于青少年心理教育的研究較多,其主要目的是研究如何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滿足青少年教育需要。但是從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的開展實際來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在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案例分析上還存在一定的問(下轉64頁)
(上接26頁)題,制約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工作的開展。要想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效果,就要從明確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目的、選擇有針對性的研究方法以及做好案例分析等方面入手,提高青少年心理教育研究效果。
關鍵詞:自媒體時代;傳統(tǒng);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隨著當今社會的快速發(fā)展,青少年所面臨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加,這樣就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顯露出來。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各方面的限制,發(fā)展的進程比較緩慢,近幾年來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推動了社會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以微信、微博、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數(shù)億用戶使用的信息傳播的自媒體時代已經(jīng)到來。應該充分發(fā)揮自媒體的優(yōu)勢,結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一、青少年自媒體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國家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在2012年我國教育部門頒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導規(guī)劃》中明確指出,對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為了滿足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質,促進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需要。青少年正處于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他們在心理上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問題與困擾。所以,在青少年群體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十分必要。(2)青少年自身發(fā)展的需要。青少年階段是一生中發(fā)展最重要的階段。處于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會遇到不同類型的心理困惑,很容易產(chǎn)生心理問題,對他們日后的心理健康發(fā)展造成影響。調研發(fā)現(xiàn),雖然有許多學校對于剛剛入學的青少年都進行了心理測試,并做好了記錄工作。但是,卻沒有進行后期的跟蹤調查工作,有些學校定期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卻沒有設立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影響了國家素質教育的實施。
二、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受到限制。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主要通過學校開展的課堂教育與課外活動等了解相關的心理健康知識,或者以固定的課本作為載體,教師通過口頭教育的形式對青少年開展教育工作,所涉及的教學內容十分有限,教師傳授知識的速度比較緩慢,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都比較單一,導致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都受到了嚴重的限制。(2)教師隊伍的限制。從我國目前的情況來看,相關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隊伍還比較匱乏。許多學校中沒有設置專門的心理咨詢室,更沒有專業(y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許多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都是兼職。此外,傳統(tǒng)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往往承擔著多個年級的教育工作,導致工作開展更加困難。(3)學生思想的限制。許多學校都開始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設置了專門的心理咨詢室,有專業(yè)的書籍、舒服的座椅等,與教室相比較更加舒適溫馨。但是,心理咨詢室的利用效率卻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許多學生心里有秘密卻沒有辦法跟老師溝通,怕老師對自己產(chǎn)生偏見。這樣就導致學生很難向教師說出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學生不敢正視自己的問題,問題得不到解決,最終導致學生出現(xiàn)心理健康的問題。
三、結合自媒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更方便、靈活?,F(xiàn)如今,許多青少年都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來認識與解這個世界。自媒體更是讓青少年快速融入現(xiàn)實生活。自媒體平臺,打破了傳統(tǒng)的限制,學生可以自主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選擇學習的內容,他們可以自主選擇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教育變得更加靈活。(2)形象溫暖。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邁向成熟的最重要的過渡階段。當今社會的青少年擁有的不少,但是所背負的壓力也更大。他們對快節(jié)奏的生活充滿著困惑。正是因為這種心理的困惑導致學生不愿意與其他人去溝通。學校可以利用聊天工具建立一個群,讓心理教師與學生在群里進行溝通。自媒體讓學生與教師產(chǎn)生了空間上的距離,他們會消除恐懼感,更容易說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順利地開展,讓心理教師的形象更加溫暖。(3)順應時展的需要。根據(jù)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我國的網(wǎng)民數(shù)量已經(jīng)達到了723億人,也就是說通過自媒體可以很容易緩解目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力量匱乏的問題。自媒體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經(jīng)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要充分發(fā)揮自媒體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優(yōu)勢,以滿足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需要。信息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教育工作也應該順應時代的發(fā)展,采取更加新穎的教育方式。四、結語總而言之,自媒體時代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順應時展的潮流,打開學生的心扉,重視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做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為我國實施素質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賈叢源.自媒體時代下傳統(tǒng)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與改進[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7(1):163-164.
[2]王萌.自媒體時代青少年價值觀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16.
一、家庭教育的失誤是校園暴力產(chǎn)生的根源
孩子最初的教育是由家庭提供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孩子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對他們的心理發(fā)展具有直接影響。影響孩子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三類:
1.家庭環(huán)境因素。家庭環(huán)境包括住房環(huán)境、家庭成員的組成、經(jīng)濟條件等。住房環(huán)境擁擠、嘈雜,經(jīng)濟落后。信息閉塞等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孩子們的健康成長:若夫妻不和睦。經(jīng)常吵架、打架對孩子也很不利;如果家庭結構不完整、父母離異、一方或雙方遺棄、死亡等對心理健康都十分有害。違法犯罪大都來源于此。
2.家庭教養(yǎng)態(tài)度。父母的教養(yǎng)態(tài)度大致可分為溺愛型、專制型、放任型、民主型四種。溺愛型教育會導致孩子脆弱、唯我獨尊、自私等不健康心理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專制型家長一般文化水平較低,教育孩子一說二打、滿口胡言亂語。整個家庭處于嚴重暴力之中。使孩子的內心充滿恐懼、憎恨、逆反、報復心理,他們會用武力去解決自己遇到的一切不順心之事。而民主型是以平等的態(tài)度、民主的方式對待子女,嚴而不厲、寬而不嬌、愛而不溺、放而不縱、能滿足孩子的正當需求,孩子自然會求知向善、勤奮好強。
3.家長的教育方法。父母教育孩子時只有良好的心愿,沒有科學的方法自然不能擔當起“全面素質教育”的職責。許多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對子女要求過于嚴厲,甚至是苛刻,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犯了錯誤就罰??荚嚊]達到要求就打,除了學習什么都不讓孩子做。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孩子怎么能獨立生活。適應新環(huán)境呢?
二、現(xiàn)行教育的失誤也讓一些學生踏上了施暴之路
當前,學校素質教育工作并未擺脫應試教育的陰影,不少學校對學生的心理教育還停留在“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xiàn)狀。素質教育的開展,面臨著資金、教材、師資等諸多困難,
三、社會暴力文化的誤導是校園暴力產(chǎn)生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
青少年心理、生理尚未成熟。社會經(jīng)驗少。缺少對復雜事物的判斷能力。有些還錯誤地認為江湖義氣是可歌可泣的。黑幫老大才是真正的強者。這都使青少年的心理向畸形的方向發(fā)展,必然會導致校園暴力事件的劇增。
綜上所述:當今青少年一代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社會工程,要想讓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長,要有效預防校園暴力事件的發(fā)生,我們應該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首先,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良好的行為舉止、正確的教育方法對孩子的心理成長至關重要。家長要更新觀念,提高對心理健康的認識,不要認為給孩子吃好穿好就算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家長要學會與孩子平等交流。深入了解孩子內在的情感需求,學習壓力和成長期的困惑,重視在細節(jié)上關懷孩子,切忌動輒粗暴對待。同時,家長要盡可能多地學習一些情緒、意志等心理常識,引導孩子認識尊重生命。幫助孩子樹立對生命的敬畏,幫助孩子學會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事情,逐漸控制自己的情緒,正確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才不至于被生活中的小挫折和小困難擊倒。
其次。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心理素質對于人的思想品德、智力開發(fā)、身體發(fā)育是一種基礎性因素,學校要從根本認識到對青少年進行心理輔導與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測試與普查,做到心理問題的早發(fā)現(xiàn)、早預防、早治療。要重視學生心理咨詢工作。建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讓學生在精神苦悶時。能找到傾訴的對象,大膽講述自己的心理障礙,幫助學生適當解壓。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問題、心理健康教育、誤區(qū)與對策
所謂心理問題,就是心理活動失調或心理失去常態(tài)。人的心理活動為此源頭河水,日夜不停地流動著,如果心里流動遇到某種阻塞,這就是心理問題。目前青少年學生心理問題已經(jīng)引起人們廣泛關注,開始重新并著手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了,但是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對多數(shù)人來講還是一個新課題,加之,目前有關方面對這項教育的內容還缺乏統(tǒng)一、規(guī)范的要求,因此,實踐中存在不少誤區(qū),進一步明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應該做些什么是十分必要的。
1.青少年心理問題常見的十種表現(xiàn)
1.1抑郁
表現(xiàn)為郁郁寡歡、沉默、孤獨。這在一般情況下屬性格弱點,但嚴重的則是一種心理問題。患者時常愁眉苦臉、動作遲緩、憂心忡忡、對人冷漠無情、對生活缺乏熱情、甚至對什么都不感興趣。
1.2狹隘
一般的狹隘只是性格弱點,但嚴重的狹隘則是一種心理問題。心胸狹隘表現(xiàn)在對人對事斤斤計較、常為細小過失煩惱苦悶,不能自解。
1.3怯懦
表現(xiàn)為在公開場合畏首畏尾,手足無措,唯恐別人笑話自己,甚至在課堂上做作業(yè)也要遮蓋起來,生怕別人見到了恥笑,沒有自信心。
1.4恐懼
由于多次的失敗和挫折,心靈刺激較深,產(chǎn)生恐懼心理。有的青少年學生受到不及格分數(shù)的困擾,以致一看到分數(shù)就恐懼。他們害怕見老師、家長、生人,一見到責備的目光就呆若木雞,有的被恐懼心理壓抑的不能進行正常思維,連責備別人時,也會惴惴不安。
1.5神經(jīng)過敏
表現(xiàn)為異常敏感又失去自制。注意力不易集中、且不能專注于學習、過分關心人際關系。心理脆弱又無主見,易被引誘,行為坦率,一些小刺激也會引起大吵大鬧,易產(chǎn)生敵對情緒和報復心理。
1.6虛狂
表現(xiàn)為情緒極不穩(wěn)定、性情暴躁、一觸即發(fā)。同時,蠻橫任性、好冒險逞強,追求刺激,極好表現(xiàn)自己,常與人爭吵、打斗,行為不計后果。
1.7過度激動
這是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產(chǎn)生的一種反常心理。表現(xiàn)為極易激動、舉止沖撞、待人態(tài)度生硬、愛發(fā)脾氣,有時則歇斯底里、不聽勸告。想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厲害,但又想不出恰當?shù)陌l(fā)泄手段,處于一種誰碰到他讓誰倒霉的心理狀態(tài)。
1.8無動于衷
表現(xiàn)為為對一切都滿不在乎。往往是受到不公正待遇后表現(xiàn)出的一種反常心態(tài),由于看不到自己的出路,就索性一切都不在乎、對來自任何方面的批評指責均若無其事。有時故作怪態(tài),使你對他無可奈何。但滿不在乎的外表下卻充滿著自尊心受到傷害的痛楚。
1.9報復情緒
有的青少年犯了錯誤以后,認為周圍的人都以輕蔑的態(tài)度看待他,在內心激起一種仇恨與對立的情緒,任何一點動向都會觸動他的神經(jīng),連別人看他一眼也覺得是在嘲弄他,甚至把無關的行為也視為挑釁,在內心時時升起一種報復情緒,并用破壞、搗亂來發(fā)泄自己心中的怒氣。
1.10不良行為習慣
行為習慣本并非屬于心理范疇,但不良積習則是源自后天的下意識動作。不良行為習慣表現(xiàn)為惡意的模仿、說謊、搗亂、抽煙酗酒、小偷小摸等。有時已知不對,就是不改、難改。
2.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qū)與對策
2.1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測驗
把開展心理測驗作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似乎只有對學生進行了繁多的心理測驗,才算開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實,這種做法更多的是成人的功利需要,轟轟烈烈造勢的需要。測驗了解孩子發(fā)展狀況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難以避免的負面影響。
目前,我國合格的心理測驗專業(yè)人員嚴重缺乏。由于缺少專業(yè)人員的指導與訓練,許多學校在心理測驗量表的選擇,實施心理測驗的過程中都表現(xiàn)出較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學校對測驗結果缺乏科學的認識與處理方法,隨意公開結果,或以此給學生分類,這些都在有意無意的傷害學生和家長,而且違背了教育原則。心理測驗的目的主要是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信息與服務,它側重與描述學生心理發(fā)展現(xiàn)有狀況,學校應根據(jù)測驗結果反映出來的規(guī)律、特點及問題,調整與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不等于心理測驗,它重在教育。
2.2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搞心理咨詢
隨著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建立心理咨詢室,為此還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派出教師參觀、學習,并要求教師開展面向家長、學生進行心理咨詢。在很多學校人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開展心理咨詢。事實上,由于專業(yè)能力的限制、時間、精力等局限,很多開展心理咨詢教育的教師承擔不了這一責任,感到力不從心。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主要是促進全體學生的發(fā)展,因而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應局限于心理咨詢,它應當體現(xiàn)“重全體、重預防、重教育”的思想,而不應僅滿足于個別學生和家長的特殊需要。心理咨詢只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方面,心理咨詢室應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中心。以此為依托,它應面向全體學生開設心理健康講座,開展廣播、電視、刊物等各類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活動。至于根據(jù)實際開展針對個別學生、家長特殊需要的心理咨詢活動,只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一種補充形式。
2.3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向學生提供心理衛(wèi)生知識,開設心理課
其實這也是片面的。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中有許多屬于非知識性的內容,它需要讓學生通過活動、實踐、訓練等親自體驗獲得,而心理課所能提供的活動空間、體驗的機會是遠遠不夠的。其次,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處主題內容外,還包括測驗、咨詢、班會活動、野外訓練等,而這些內容無法由心理課來涵蓋。再次,心理課側重于一般性、共性的心理問題,它無法深入的解決特殊的、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而“因材施教”對心理健康教育更為重要。不對癥,豈能亂下藥?
一、青少年德育中心理阻抗的成因分析
青少年德育中的心理阻抗是以個體已有的主觀認知為基礎,通過對客觀現(xiàn)實進行折射的過程中形成的。具體來說,影響青少年產(chǎn)生心理阻抗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青少年的個人生活史歸因
1.青少年原有的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偏差。在一些青少年的思想觀念中,以打架斗毆的方式來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被看作有膽量;與班主任、老師甚至學校領導對著干被視為有本事;哥們義氣在他們頭腦中根深蒂固,這些有偏差的道德認知,會讓青少年形成一種消極的對德育的態(tài)度定勢,即對教師的教育產(chǎn)生否定、厭惡甚至排斥的內心傾向性。同時在“高考一卷定終身”的誘導下,很多學校片面強調升學率,使德育流于形式,“學習好就可以代替一切”,在青少年頭腦中形成“德育無用”的認知定勢,很多學生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文化課知識的學習上,形成了對德育的漠視。
2.青少年之早年成長記憶的負效應。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和父母的關愛可以促使青少年形成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質,培養(yǎng)他們的道德情感,調節(jié)他們的道德行為,使其行為能與社會、集體要求保持和諧一致,處處維護社會秩序和集體利益。相反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由于來自家庭愛的缺失而造成一些令他難以忘記的負面的成長記憶,他們就會有意、無意地做出與社會道德要求相悖的事情,或表現(xiàn)出冷漠態(tài)度,或表現(xiàn)出強烈的對抗態(tài)度。
3.同輩群體、大眾傳媒等因素的不良影響。在青少年的同輩群體中,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相近的興趣愛好,共同的行為傾向讓他們相互間很容易形成認同感,也最能達到相互轉化與感染。因此,青少年受同輩群體的影響也最突出。如果同輩群體中存在著與社會道德要求相悖的行為和觀念,就會對青少年產(chǎn)生不良的影響,使之對不道德的觀念和行為產(chǎn)生認同,形成對德育的心理阻抗。大眾傳媒由于在信息的選擇上忽視對青少年群體的考慮,一些信息進入青少年的視線,對是非觀念模糊而模仿力又強的青少年產(chǎn)生了嚴重的消極影響,甚至誘使青少年犯罪。一旦青少年接受這些大眾傳媒所傳遞的、與現(xiàn)實生活中的德育內容相悖的信息后,就會對德育產(chǎn)生抗拒心理。
(二)青少年個體的個性心理歸因
1.青少年的自我意識發(fā)展。首先,青少年自我意識中的“成人感”意識增強。成人感的出現(xiàn)使青少年在思想上要求獨立,行為上要求自主,渴望得到成人的尊重和理解。但是在現(xiàn)實的德育中,一些德育工作者片面強調個人的權威性,使學生處在被管制的不平等低地位,在這樣不民主的德育環(huán)境中,青少年的成人感無法得到滿足,必然會對德育產(chǎn)生心理阻抗。其次,青少年出現(xiàn)心理上的閉鎖性。閉鎖性是一種心理防御,青少年在自我意識中一旦出現(xiàn)閉鎖性,會讓德育工作者發(fā)現(xiàn)不了學生思想中存在的問題,或者即使發(fā)現(xiàn)了問題,德育工作者也無從下手,德育工作無法展開。第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出現(xiàn)。逆反心理“是一種比較穩(wěn)定的,對客觀事物表現(xiàn)與一般人對立或相反的情緒體驗或行為傾向?!保?](P244)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思想上認為德育大而空;行為上會做出與德育相悖的事情。當?shù)掠ぷ髡邔ζ洳涣嫉男袨檫M行勸說和引導時,他們認為是對其的“管、卡、壓”,不愿意接受,甚至是公然的反抗。
2.青少年的個性心理傾向。首先,不良價值觀。青少年正處在自我認識迅速發(fā)展的時期,表現(xiàn)出較強的自主性和個體性。因此在價值觀上一部分青少年更強調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而弱化社會意識和集體意識。所以在這種功利性、個人本位主義價值觀的影響下,德育對他們來說就是“說起來很重要,做起來很次要,忙起來就不要”。其次,道德信仰危機。道德信仰危機是指“人們對既有道德價值信仰體系的懷疑、動搖乃至缺失的精神狀態(tài),在現(xiàn)象層面上顯現(xiàn)為道德失范”。[3]青少年道德信仰危機表現(xiàn)為道德情感的麻木、道德觀念混亂和道德行為失范,它使青少年對現(xiàn)有的道德價值體系產(chǎn)生了懷疑甚至是否定,形成了對德育抗拒的心理。
3.青少年的個性心理特征。剛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的增強,渴望擺脫來自家庭和學校的束縛,尋求獨立和平等。但是由于其意志性格處在形成過程中,所以青少年情緒不穩(wěn)定,很容易產(chǎn)生偏激和逆反心理。而且由于自控能力的薄弱,很容易將這種情緒遷移,反映在對德育要求的漠視,甚至是抗拒,因而產(chǎn)生對德育的心理阻抗。
(三)學校德育視角的多維歸因
首先,學校重智育、輕德育使青少年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地位的低下和流于形式的過程讓很多青少年認為德育可有可無,甚至認為德育“無用論”,從而導致了學生對于德育的漠視,形成對德育的心理阻抗。
其次,德育目標的高期望值。德育目標的高期望值一方面會使青少年因理想德育目標的高不可攀而失去追求的勇氣;另一方面又因現(xiàn)實中缺少基本道德規(guī)范的約束,出現(xiàn)道德失范的行為而陷入無所適從的迷惘之中。
第三,德育過程中對青少年主體性的忽視。在德育過程中,忽視青少年個體需要,使青少年個體無法實現(xiàn)道德的內化;不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造成青少年對德育工作者的抵觸情緒,繼而造成對德育的逆反心理。第四,德育內容失恰與方式、方法失當和對德育對象評價中尊重與關懷的缺失也是造成青少年對德育產(chǎn)生阻抗心理的重要因素。
二、青少年德育中心理阻抗的疏導和矯治
(一)通過日常交流增進與青少年的互納
1.增進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和親和力,在工作中一要樹立學識威信,做一個知識淵博、專業(yè)理論功底深厚、有水平又令人信服的德育專家;二是要樹立品德威信,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嚴于律己、以身作則;三是樹立情感威信,融入青少年群體中,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使學生對教育者產(chǎn)生信任感、依賴感和親切感,增強德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響力。德育工作者通過對個人學識、品德和情感的修養(yǎng)與提升,不斷地增進個人的人格魅力和親和力,在學生中樹立了威信,才能得到學生的理解和尊重,達到師生之間的思想溝通和心理共融,才能消除心理阻抗,自覺地接受德育。
2.注重對受教育者的理解、尊重和關懷,用理解和尊重消除他們的敵意和戒備心理,打開師生間的心結,然后用關懷和關愛感化受教育者,消除受教育者的心理阻抗。
3.以細致、真誠的態(tài)度了解并接納阻抗。青少年德育中心理阻抗的產(chǎn)生都有其主、客觀的原因,德育工作者不能一味地指責、批評和抱怨,而是要深入到學生中用細致、真誠的態(tài)度了解阻抗產(chǎn)生的原因并從思想上和心理上接納阻抗,才能有效地消除師生間的隔膜,化解阻抗。
(二)優(yōu)化德育課的教學過程
1.根據(jù)青少年的思想實際增強教育內容的適恰性。“德育的生命在于真實,而真實來源于生活。德育材料只有溝通學生生活、引導學生生活,集知識、趣味、思想于一身,才能使學生欣然接受?!保?]這就要求我們的德育內容要貼近青少年的生活實際、關注青少年的現(xiàn)實需要、滿足青少年的思想品德發(fā)展的需要。
2.針對青少年的個性特征增進教育方法的可接受性。首先,德育方法的選擇要尊重青少年的主體性,變“單向灌輸”為師生間的“雙向互動”;其次,注重體驗式德育,通過德育情境潛移默化地影響,促使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第三,利用非課堂教學形式的道德教育,“通過社區(qū)組織和學校課外活動進行道德教育,寓道德教育與學校及社會的全部教育活動之中,從而形成學校、家庭、社會密切聯(lián)系的多維立體的道德教育網(wǎng)絡”,[4]使青少年在實踐中學習和鍛煉,促進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由知到行的轉化。
3.通過德育過程中的情感投入實現(xiàn)“以情育情”。德育過程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情感交流過程,情通則理達。德育工作者用情感將青少年培養(yǎng)成具有豐富道德情感的人,并激發(fā)青少年將這種情感投入到對自我的道德教育中,促進個體道德的發(fā)展,從而有效克服心理阻抗。
4.以欣賞性評價促進青少年對心理阻抗的自我克服。道德評價對青少年的道德行為具有強大的導向與激勵動能。以表揚和肯定為主的欣賞性評價,可以讓學生找回自尊和自信,促進青少年形成正確的道德價值觀,進而不斷地激勵自己做出正確的道德行為判斷和選擇,從而克服不良的道德行為,使其道德品德修養(yǎng)得以提升,有效地克服心理阻抗。
(三)借助心理咨詢、輔導進行心理阻抗的矯治
存在心理阻抗的青少年由于其行為常常危害他人而經(jīng)常受到指責、批評,甚至是懲罰,常感到四面受敵,進而對周圍的人產(chǎn)生厭煩、敵意和偏見。同時又由于他們身上存在缺點與不足,內心敏感,一旦受到不友好對待,就會感覺自尊心受挫,對自己不能進行正確的評價,從而缺乏自信心,甚至是自卑。所以在這些負面情緒的困擾下,青少年不愿意向老師敞開心扉傾訴內心的煩惱,不僅給他們的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同時也難以消除阻抗心理。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借助學校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對青少年進行心理阻抗情緒的疏導和行為的矯治。
首先,維持與心理輔導老師的經(jīng)常性聯(lián)系。心理輔導是一種建立在心理輔導老師和學生之間和諧、信任的良好關系之上的一種特殊的交往過程,與德育工作者相比,心理輔導老師更能深入學生的內心而贏得學生的信任,也能更快地找到學生產(chǎn)生心理阻抗的原因。所以在德育過程中,德育工作者要維持與心理輔導老師的經(jīng)常性聯(lián)系,通過心理輔導老師的心理輔導來幫助心理存在阻抗的學生克服阻抗,健康成長;同時,德育工作者也能在與心理輔導老師的交流中提升自己,增強自己的業(yè)務能力,以使自己在工作中改進工作方法,預防學生心理阻抗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