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站在27歲的角度演講稿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二十七歲已經(jīng)是一個不算太年輕的年紀,褪去了剛畢業(yè)的稚嫩,多了幾分成熟,沒有四十來歲的滄桑和沉淀,卻也有了幾分淡定和從容。這個年紀,如一路坦途者則多了圓滑世故;小有坎坷者或奮發(fā)圖強、再接再勵,或臣服命運、踏實工作;而有歷經(jīng)大起大落,大是大非者則更是褪盡繁華,逐轉(zhuǎn)沉淀,淡然的面容下透露著睿智,以平靜而透徹的目光審視眾生百態(tài)。
孤獨、孤僻、寂寞,很難有人能將這三個詞語完全區(qū)分開來,混淆視之的大有人在。寂寞和孤獨則更是大多數(shù)人都經(jīng)歷過的兩種狀態(tài),然而真正明白其意的卻并不多。伴隨著閱歷的沉淀和年齡的成長,因我獨特的經(jīng)歷,這幾個字在我心中也越發(fā)清晰的顯現(xiàn),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這里,就且對這幾個詞的含義和區(qū)分就自身理解做一些簡單闡述吧。
寂寞,是一種狀態(tài)。人在寂寞中有三種狀態(tài):一是惶惶不安,茫無頭緒,百事無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漸漸習慣于寂寞,安下心來,建立起生活的條理,用讀書、寫作或別的事務(wù)來驅(qū)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為一片詩意的土壤,一種創(chuàng)造的契機,誘發(fā)出關(guān)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體驗。這是著名哲學家周國平先生在《內(nèi)在的從容•獨處與交往》中對寂寞的一段闡述。寂寞是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的經(jīng)歷過的一種狀態(tài),伴隨著年齡的成長,人們又逐漸懂得如何去排遣這種寂寞。從最開始的游弋于燈紅酒綠之間,朋友瘋鬧之時,到最后平靜的面對寂寞這樣一種成長。從不懂得如何獨處,到學會淡然獨處,獨處是一種能力,反之,不諳獨處、茫然無措而需要通過其他事情來回避逃離。
心靈的孤獨與性格的孤僻是兩回事。
孤僻屬于弱者,孤獨屬于強者。兩者都不合群,但前者是因為懼怕受到傷害,后者是因為精神上的超群卓絕。越是豐盈的靈魂,往往越能敏銳地意識到殘缺,越強烈的孤獨感。在內(nèi)在豐盈的襯照下,方見出人生的缺憾。反之,不諳孤獨也許正意味著內(nèi)在的貧乏。
辨清了孤獨和孤僻的區(qū)別,那么我們?nèi)绾螌Υ陋毰c寂寞呢?人生的旅途中,無論是寂寞,還是孤獨都是不可避免的一種狀態(tài)。超群卓絕的人,固然有更多的心靈孤獨,平凡普通的人也同樣有偶爾的孤獨和寂寞感,伴隨著年齡的成長,我們逐漸學會了獨處和派遣寂寞,不再是不知所措。年少時,我們不顧一切,可以任性、可以瘋狂,甚至以之為樂,然而伴隨著閱歷的增多和沉淀,獨處的平靜卻更讓我喜愛。我贊同周國平先生的一句話:“不諳孤獨和獨處往往也意味著內(nèi)在的貧乏?!币粋€流連于繁華聲色也不會獨處的人,往往并不能正確的看待孤獨和寂寞的日志,意味著內(nèi)在的貧乏。在這碌碌塵世中,當我們逐漸成長,我們也的確需要幾分淡定和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