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全納教育理念下的中職德育教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chuàng)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全納教育的內涵
教育公平是當代教育的一個重要教育理念和教育價值觀,全納教育提出教育公平,不僅要注重教育起點的公平,還要注重教育過程中的公平。全納教育倡導教育要容納所有學生,主張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在學生過程中開展合作學習,強調在實現(xiàn)班級學生統(tǒng)一目標的同時,滿足學生個體的不同需求,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具體來說,全納教育包括五個特征,第一,滿足學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也就是說,在教育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教育內容要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要求;第二,促進學生全體的積極參與性。教師和學生都是教育過程中的主體,教育過程中要調動學生全體的積極性,鼓勵全體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第三,學生全體以實現(xiàn)共同的目標為前提。全納教育的一個教育原則是向班級所有學生提供相同課程,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一致要求,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遇到的問題予以及時指導,對學生取得的成就予以及時肯定;第四,滿足學生的特殊要求。每一個學生因為興趣的不同,學習需求會呈現(xiàn)出不同特色,因此要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第五,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促進不同個性、不同背景和不同興趣學生的合作,是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重要方法。
中職德育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它涵蓋了包括思想品德、政治理論和道德實踐等在內的各方面知識。這門課程在開展過程中具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個特征是以育人為根本目的,這門課程通過對學生思想的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和嚴謹?shù)恼涡摒B(yǎng);第二個特征是以學生為基礎,凸顯生動形象的教學開展方式。學生對于事物和觀念的認同依賴于具體的事物和形象化的事件,這就要求教師在課程開展過程中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結合,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第三個特征是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積極參與。中職德育課程不同于其他學科知識的一個顯著特征是,衡量道德水平高低的標準是學生的行為,也就是說需要學生將接收到的道德認識向道德行為轉換,只有真正轉換完成的知識才能成為高尚的道德,而道德行為的轉換首先需要學生的道德認同,道德認同通過簡單的道德說教是不能實現(xiàn)的,需要學生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情緒體驗,通過積極的情緒體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因此,中職德育教學的開展要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第四個特征是綜合性。中職德育教學需要與學生的實踐相結合,也就是說中職德育課程的開展需要教師綜合教材的道德認知和政治素養(yǎng)要求,組織一定的活動促進學生形成道德行為,促進課內知識和課外實踐的整合。中職學生在多年教育中不斷加深自己的道德認識,形成自己的認知觀和價值觀,因此在思想道德認識的發(fā)展上表現(xiàn)出較高水平,但是在道德認同和道德行為上則表現(xiàn)出明顯不足,表現(xiàn)出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的不一致。
三、中職德育教育的有效開展
(一)在德育理論的教育過程中要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密切聯(lián)系道德行為的養(yǎng)成需要學生道德思想的情感認同,而道德認同的實現(xiàn)在同伴交流中更容易實現(xiàn),因此,全納教育主張德育理論的傳授要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相關的教學情境,強調以情境教學推動學生的同伴交流,促進道德認知的情感認同,只有這樣的教學才能調動學生全體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全員參與。具體來說,道德情境的創(chuàng)設以學生的日常行為為素材,對學生各種道德行為進行綜合或者典型化凸顯,通過學生的話劇表演或者PPT展示,引起學生作為旁觀者對自己行為的自我省視,與同伴對道德行為展開討論。這樣的情境教學促進道德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將理論化知識轉化為生活化教學案例,這樣的案例使學生更容易接受,更能讓學生領會其對自己成長的影響。同時在道德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要設置一些道德兩難的問題,在道德兩難問題的解決中,提高學生的道德認知,密切道德的是非觀與學生生活的聯(lián)系,客觀地評價自己生活中發(fā)生的事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例如,在道德兩難理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并沒有采用教材中的案例,而是結合網上流行的案例“媳婦和媽媽掉進水里先救哪一個”,展開討論,在學生熟悉的道德兩難理論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道德兩難是一個道德難題,但是無論怎樣做都是高尚的道德行為。
(二)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典型的道德行為進行討論德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道德認知到道德行為的轉化,這就要求我們把這個轉化過程通過動態(tài)方式呈現(xiàn)和分析出來。學生之間的互動引導學生在合作中展開關于道德理論的討論,讓學生在同伴交流中促進學生個體的特色成長和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以學生的日常行為為核心設計道德教學是突破這個難點的重要途徑。包括三個環(huán)節(jié),第一,分析本節(jié)課道德課程的主要內容,并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為相聯(lián)系,圍繞主題選擇學生典型的道德行為作為課堂開展的主要案例,如愛國主義課程教學,學生對愛國主義的理解主要集中為在祖國遇到危難時的保家衛(wèi)國,但這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脫離,需要學生展開什么是愛國主義討論,在自己的生活中怎樣愛國,并舉出5個例子進行討論,教師備課案例,景點不隨地亂畫,提高自身道德修養(yǎng),如講禮貌、尊老愛幼、文明用語等;第二,促進學生對道德行為的分析和討論,對道德行為是否需要改正進行討論,例如,在隨地扔垃圾教學中,有的學生表示,垃圾不應該亂扔,有的學生說,紙片無所謂,每天都有打掃的人,而且紙能夠分解,有的學生認為在沒有垃圾桶的地方可以扔,這是他們的問題,有的學生表示,有的臟東西,擦鼻涕的紙,三米內沒有垃圾桶就得扔,拿在手里很惡心。結合這些現(xiàn)象,學生展開討論,教師通過引導確立正確的道德行為,引導的過程要循序漸進。通過關于學生道德行為的討論,促進學生道德理論和道德行為的轉化,是道德養(yǎng)成的關鍵。
(三)引導學生在日常行為中養(yǎng)成道德行為道德行為的樹立需要學生在實踐中不斷養(yǎng)成,這個過程需要一定規(guī)章制度的保障,規(guī)章制度是每一個中職學校都具備的,但是并沒有可以執(zhí)行的道德行為考核標準,同時,中職學生對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都具有一定的抵觸心理。中職學生具有重要的自主性,發(fā)揮中職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特點制定符合學生行為的具體道德行為考核和監(jiān)督機制。在上述道德認知教育和道德行為的探討過程后,由班級學生自主決定在一定時間內要養(yǎng)成的行為,并建立道德行為登記表,由學生選取道德行為監(jiān)督員,負責記錄學生的道德行為和監(jiān)督學生的道德行為養(yǎng)成,具體來說,在班級道德行為記錄表中予以登記,以一天為單位,一天中沒有出現(xiàn)不道德行為即為10分,出現(xiàn)一次扣一分。以學期為單位進行考核,實行一票否決制,即道德不及格,學校其他獎勵不得享有。本周的行為在下次道德課上進行評價總結,包括自己關于本節(jié)道德行為的疑惑或者感悟。這樣就把學生的行為作為道德開展的起點、過程和重點,促進學生行為的養(yǎng)成和轉化,集教育和評價為一體。同時,對表現(xiàn)不好的學生,監(jiān)督員有權予以指正。在這個過程中,發(fā)揮學生主體的能動性,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群體間的互相監(jiān)督,而且可以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成長。
作者:李玉良單位:福建省南靖第一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