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漢語課堂教學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有效教學 課堂文化 文化
“有效教學”已經不是一個陌生概念,人們在討論課程改革的時候往往會同時探討有效教學。綜觀已有相關文獻可以對二者關系推斷出兩層含義:一方面,一些人認為課程改革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和基礎,有效教學是推進課程改革的途徑。另一方面,一些人認為課程改革是邏輯起點,只要課程改革的理念、目的和內容是正確的,就必然會在課程實施中伴隨教學的“有效性”。
事實上,有效教學并不是與課程改革呈必然線性關系。因為現(xiàn)實中依然存在這樣的狀態(tài):課程改革思想、觀念和內容的變化并沒有導致長期形成的課堂教學定勢的變革。這種定勢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課堂教學過程中仍屢見不鮮,進而也就有了人們對“三維目標”生搬硬套的批判、課堂“作秀”的質疑等一系列“新課程舊教學”相沖突的教學事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們對教學“有效性”的理解太過片面,忽視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規(guī)范、價值觀念及師生在課堂上的互動交往和行為方式的整合所構成的課堂文化”[1],特別是對突破課堂教學定勢的自覺性不夠,對師生主體性與身份轉變的固化處理。這些問題的提出實質上就是在探討課堂文化如何走出瓶頸,“有效性”與“文化性”如何內在統(tǒng)一,有效教學如何從“異化”的表象走向文化的訴求。
一、“我”與“我們”:有效教學的課堂文化主體詮釋
有效教學的課堂文化主體不是教師和學生的簡單聚集,而是由師生基于共同的理想和愿景組成“學習與生活的文化共同體”,這種聯(lián)合“會使一群個體的‘我’轉型為集體的‘我們’”[2]。“我”與“我們”都是共同成長、和諧共生的課堂文化主體,其中,集體的“我們”即為有效教學的課堂主體間的實然關系。對教師和學生的身份、主體、主體性進行辨析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課堂主體間關系的應然樣態(tài)。在文化研究領域,“身份”是本質主義與反本質主義的辯證統(tǒng)一。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其身份的自我“本質”層面表現(xiàn)為,在學校整體場域中,教師是教師,學生是學生;其身份的“反本質”層面表現(xiàn)為,教師和學生的身份不是固定的實體,而是根據環(huán)境和不同課堂教學場域變化和塑造的。在當前的教育領域中,師生被作為主體而不是教師身份和學生身份來討論已經被普遍默認。這里就需要對主體的意義進行重申,主體并非直接等同于人,主體是通過主體性這一內在規(guī)定性來確立和體現(xiàn)的,而人的主體性和主體意識不僅需要建立在實踐活動基礎之上,其主體地位的確立也取決于個體在共同體內是否被看作平等成員并獲得尊重。承認主體的同時也就確立了主體的權力和責任,這也就是在承認主體間性,這種“承認是雙向的,即‘相互承認’”[3]。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教師或學生要成為主體,就需要在教學活動中把彼此看作自主的、有自我意識的人,同時,師生主體也要承擔起對自己共同體的責任。法國著名思想家??抡J為主體性是話語的產物,主體地位也是通過話語而產生意義[4]。也就是說,聲音是話語行動的載體,是話語主體意向的意義表達[5]。主體性內含著主體的合理性,這種合理性表現(xiàn)為師生如何通過話語所產生的意義成為主體,以及他們在建立主置的過程中是如何表征權力和責任的。由此,可以認識到身份、主體、主體性與主體間性不能混同更不能相互等同?,F(xiàn)實課堂中,倘若師生主體被固化為權威的教師身份和被動接受的學生身份,那么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學”的課堂文化定勢就很難突破,師生主體就會異化為固定身份“鏡像”中的規(guī)訓產物或附加產品。那么,要實現(xiàn)教學“有效性”和“文化性”內在統(tǒng)一,就需要從身份的可塑性和多元性來審思師生身份,從身份與主體性的轉變特征來關注師生作為主體的形成方式[6]。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和把握是理解有效教學之“文化性”的基礎。
二、互動與對話:有效教學的課堂行為文化表征
有效教學并非是“有效”和“教學”詞匯的簡單拼接,教學“有效性”不僅是對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和教學效益的重申,更是要體現(xiàn)并回歸教學要促進學生發(fā)展這一宗旨。有效教學必然突破傳統(tǒng)“教師教、學生學”的“線性”課堂行為方式,改變傳統(tǒng)將課堂教學過程從整體的生命活動中抽象、隔離出來的缺陷[7],以互動、對話和參與的行為方式貫穿課堂生活。
關鍵詞:長期進修留學生 閱讀課課堂活動 需求分析
閱讀是一項涉及面廣并且很復雜的技能,是一種語言綜合能力。閱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人們從外界獲取的信息量,從而對人們的生活和交際具有極大的影響??茖W研究表明,在感覺器官接受的信息總量中,視覺占83%,聽覺占11%,其他器官占6%。顯然,在對外漢語教學中,閱讀課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鞏固語法知識、擴大和積累詞匯、訓練閱讀技巧、培養(yǎng)閱讀習慣、逐步獲得獨立閱讀能力的必要途徑”(張樹昌、楊俊萱,1985:79-84)。閱讀課上的課堂活動如何設計,才能受到學生的歡迎,是我們關心的問題。本文擬在對長期進修留學生的需求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外漢語閱讀課課堂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提出了一些建議。
一、研究方法
1 研究對象
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長期進修留學生,包含初、中、高不同等級,學生來源包括歐美、日韓和東南亞等國家。
2 研究工具
調查問卷經過訪談、預調查、評估和調整幾個階段設計而成。問卷對調查對象設置了水平、地區(qū)和性別三個維度,采用單項選擇與多項選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錄入與分析使用SPSS1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紤]到文章篇幅,我們在進行數(shù)據分析時,對不具有顯著差異的維度不在文中提供數(shù)據說明。
3 數(shù)據收集
問卷調查過程在上課時間完成。需求分析問卷分別發(fā)放266份,回收266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問卷255份。有效率95.9%。
二、數(shù)據分析
1 留學生對閱讀課課堂活動的需求
(1)排列第一位的項目選擇
表1全體學生在閱讀課上的課堂活動上排列第一位的選擇頻次
對不同選項的頻次進行卡方檢驗,結果顯示:X2=52.09,df=4,p0.05,說明不同地區(qū)的留學生在選擇偏好上沒有顯著差異。他們都認為A項(老師詳細地講解生詞和語法)是最好的選擇。
表二不同水平留學生在閱讀課上的課堂活動上排列第一位的選擇頻次
卡方統(tǒng)計結果顯示:X2=18.16,df=8,p
表3不同水平留學生在閱讀課上的課堂活動上排列第一位的選擇比率
從上表可以看出,初級學生對A項和B項的選擇比率遠高于其他項,中級學生的選擇比率在A(老師詳細地講解生詞和語法)、B(在閱讀課上也有說話方面的活動)、C(老師讓我們閱讀報紙和雜志)和D項(老師給我們布置一些對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有幫助的閱讀作業(yè))之間,并且比率比較分散;而高級學生則是在五項(E,老師給我們提供除了課本以外的別的材料)選擇中更趨于平均。
考察不同性別留學生在閱讀課上的課堂活動上排列第一位的選擇頻次,對不同選項的頻次進行卡方檢驗,結果顯示:X2=0.54,df=4,p>0.05,說明不同性別的留學生在選擇偏好上也沒有顯著差異。
(2)排列第二位的項目選擇
表4全體學生在閱讀課上的課堂活動排列第二位上的選擇頻次
對不同詵項的頻次進行卡方檢驗,結果顯示:X2=10.57,df=4,p0.05,說明不同地區(qū)的留學生在選擇偏好上沒有顯著差異。他們都認為D項(老師給我們布置一些對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有幫助的閱讀作業(yè))是最好的選擇。
考察不同水平留學生在閱讀課上的課堂活動排列第二位上的選擇頻次,卡方統(tǒng)計結果顯示:X2=384,df=8,p
考察不同性別留學生在閱讀課上的課堂活動排列第二位上的選擇頻次,對不同選項的頻次進行卡方檢驗,結果顯示:X2=5.11,df=4,p>0.05,說明不同性別的留學生在選擇偏好上也沒有顯著差異。
三、討論
1 調查結果分析
筆者在為閱讀課制作需求問卷之前,對擔任閱讀課的部分教師和學生進行了訪談,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出如下一些在閱讀課上經常出現(xiàn)的課堂活動:A項(老師詳細地講解生詞和語法)、B(在閱讀課上也有說話方面的活動)、C(老師讓我們閱讀報紙和雜志)、D項(老師給我們布置一些對提高我們的閱讀能力有幫助的閱讀作業(yè))、E(老師給我們提供除了課本以外的別的材料)。
根據調查結果,留學生在閱讀課上對A項內容最為偏愛。留學生作為第二語言學習者,還沒有掌握大量的漢語詞匯和準確的語法規(guī)則,因此語言知識在閱讀中起重要作用,詞匯與語法知識是閱讀理解中非常關鍵的兩個組成部分。孫曉明(2003:35-39)總結了國外專家和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后,指出第二語言閱讀是語言的問題,而非閱讀的問題。正是基于以上原因,留學生對生詞和語法的學習極為重視,成為對閱讀課的第一需求。因此,閱讀課教師應該在詞匯和語法的講解環(huán)節(jié)予以重視。但同時也要注意過猶不及,因為語言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培養(yǎng)學習者的語言交際的能力,講解過多勢必造成學生在學習語言時對老師過分依賴的嚴重后果,使教學陷入單方輸入、被動接受的靜態(tài)模式,語言學習的目的難以達到。那么,閱讀課教師應該如何有效地講解詞匯和語法知識,是閱讀課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筆者認為對于閱讀課教師在講解環(huán)節(jié)中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互動”,應該對講解環(huán)節(jié)精心設計,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對新知識的學習中,在雙邊的互動中。進行有意義的學習。
此外。D項成為留學生對閱讀課課堂活動的第二大需求。此項數(shù)據表明留學生對課外閱讀的渴求。事實上,課外閱讀對第二語言學習者大有裨益,成功的第二語言學習者大多得益于大量的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不僅能使讀者鞏固語法,增強語感,促進對目的語語言文化的整 體了解,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更重要的是閱讀能創(chuàng)造詞匯習得的絕好語境。讓學習者有機會沉浸在目的語的大量輸入中。彌補課堂教學閱讀量不足的缺陷,使詞匯量實現(xiàn)增長(劉暢,2002:2)。但遺憾的是,目前可供留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非常少,這也給閱讀教師提出很大難題。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對外漢語教學界應根據學生的需求,組織編寫適合留學生閱讀的課外讀物,在這方面,我國英語教學界的經驗值得借鑒。
除此以外,在此項調查結果中,我們發(fā)現(xiàn)留學生在水平維度上存在差異。初級學生比較需要A項和B項:中級學生對A、B、c和D項都比較需要;而高級學生則對五項都比較需要。結果顯示,除了所有調查對象共同需要的A項以外,隨著學習水平的提高,對閱讀課課堂教學的需求呈現(xiàn)出逐級增多的態(tài)勢。而且,初級學生更關注閱讀課堂的交際性,中高級學生除了關注交際性以外,在有助于提高閱讀能力的學習策略方面給予了特別的關注。
2 啟示
首先,我們認為第二語言教學閱讀課堂中的交際性活動應該引起閱讀教師的充分重視。我們同意李世之(1997:78-81)的看法:“閱讀,最終目的是理解。但閱讀教學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理解,而是語言能力的形成?!倍喾N課堂活動的配合訓練對提高閱讀能力是有必要的。交際性的活動也可以提高學習者的閱讀興趣,學習者對閱讀能否產生濃厚興趣是閱讀教學成敗的關鍵。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應盡量減少學生覺得枯燥乏味的教學活動。當發(fā)覺學生注意開始分散時,應注意形式和內容的適當變換或穿插其他活動,使閱讀教學經常保持新鮮的感覺,學生樂于接受(朱益華、肖仕瓊,2006:93)。閱讀課堂上的交際性活動要求教師要有意識地組織學習者進行參與式的學習。在參與式的學習組織形式中,學生圍繞閱讀材料中他們感興趣的問題進行交流,學生成為積極主動的學習者,閱讀是他們進行交流和思考的工具,學生通過閱讀積極學習新的知識。實質上,參與式的學習組織形式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性,以及閱讀材料對于學習者的關聯(lián)性,因此參與式的學習組織形式能夠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王曉平、胡嬌,2006:63)。
其次,中高級學習者在此項需求中,表現(xiàn)出了對閱讀學習策略的重視。總的來說,我們發(fā)現(xiàn)中高級學習者認為閱讀量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重要保證。閱讀的熟練程度取決于閱讀量。熟練的讀者對詞的再認是迅速而自動化的,很少發(fā)生阻斷,能使詞的意義很快用于更高水平的加工(何濤,2002:21)。吳勇毅(2007:42)的研究也指出成功的漢語學習者會有效地應用認知學習策略,他們會課后閱讀漢語讀物,用漢語思維,避免使用母語等,而且水平越高的學生用起來越是得心應手,而水平越低的學生越難使用,甚至無法使用。在我們的調查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相對于初級學習者而言,中高級學習者會對增大課內外的閱讀量有特別的需求。心理學家曾作過實驗。證明為了掌握某種知識和技能僅僅投入適量的學習的效果不如過度的學習,即所謂的“過度學習效應”。當然,“過度”也有極限,據實驗證明,一般來說學習程度以150%為最佳。要達到“過度學習”就必須有足夠的學習材料,且必須保證一定的復現(xiàn)率(高小亞,2006:16)。在第二語言閱讀過程中,對于學習者來說,在初級階段已經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閱讀技巧,隨著閱讀文本難度的增加,到了中高級,對語篇以外的文化知識,包括風土人情、習俗、民俗等內容建立起來的知識結構的掌握對于理解讀物也至關重要。因為“足夠的語言知識,迅速識別詞義的語言運用技巧,一定的背景知識和運用相關知識進行預測、推理的閱讀技巧是讀者進行有效閱讀的必要條件”(丁毅偉,2004:17-18)。而所有這些條件都要以廣泛閱讀、大量閱讀為基礎。大量的閱讀是擴大詞匯量、掌握語法知識和文化知識,進而提高漢語水平的重要保證。此外,我們認為,留學生對更廣泛閱讀的需求,也與對外漢語閱讀教材內容有一定的滯后性有關,這也要求對外漢語閱讀教材的編寫者應該在教材的時代性方面作出更多的努力。
四、結論
綜上所述,根據留學生對閱讀課課堂活動的需求分析結果,閱讀課教師不但要在教學中以互動的方式對課文作必要的講解,傳授必要的語言知識,還要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和技能進行廣泛的閱讀和其他的語言交際活動。
留學生對閱讀課課堂教學活動的需求分析結果可以為今后進一步改進漢語閱讀教學提供依據。近些年,隨著國外外語閱讀教學理論和實踐的蓬勃發(fā)展,新的理論、新的教學模式不斷涌現(xiàn),對外漢語閱讀課的教師,在選擇適合的教學模式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真正以“學”為中心,以“學習者”為中心,從而更好地推動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丁毅偉.第二語言閱讀認知觀.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2]高小亞.生詞與課文的關聯(lián)度研究.四川大學碩士學位畢業(yè)論文。2006.
[3]何濤.對外漢語閱讀教材研究一中級漢語閱讀教材生詞童統(tǒng)計分析.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碩士學位畢業(yè)論文.2002.
[4]李世之.關于閱讀教學的幾點思考.世界漢語教學,1997,(1).
[5]劉暢.論課外閱讀.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碩士學位畢業(yè)論文.2002.
[6]孫曉明.第二語言學習者句法知識與閱讀能力.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3,(5).
[7]王曉平,胡嬌.提高閱讀興趣的教學策略研究――國外關于閱讀興趣的研究給我們的啟示.江西教育科研.2006,(2).
[8]吳勇毅.不同環(huán)境下的外國入學習策略.上海師范大學博士學位畢業(yè)論文研究。2007.
關鍵詞:聽說法;越南成年人;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H1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11)11-0221-02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近年來漢語正逐漸成為全球最重要的語言之一,因此,漢語教學自然地被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所關注,并已經成為一門科學,吸引了眾多的語言學者、教育學家對之進行不斷的探討。我們知道,在語言教學中, 教學法的選擇是相當重要的, 適當?shù)姆椒ㄍ芷鸬绞掳牍Ρ兜男Ч?。因此,針對目前越南成人漢語教學的現(xiàn)狀,本文將簡要介紹“聽說法”這一重要的外語教學方法,并就如果運用“聽說法”對越南學生開展?jié)h語教學這一問題提出具體的實踐建議。
一、聽說法在越南漢語教學中的必要性
“聽說法(Audiolingual Method)強調通過反復的句型結構操練培養(yǎng)口語聽說能力,又叫“句型法”或“結構法””。它來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ArmyMethod”。當時, 由于戰(zhàn)爭的需要, 語言學家們致力于研究出一種新的語言教學法, 希望能在短時期內培養(yǎng)出一大批會外語的軍事人員。在這一背景下, 著名語言學家Bloomfield 和他的同事們成功地研究出了“Army Method”。這一方法著重對目的語的聽說進行模仿訓練, 并在語言的反復操練中積累出基礎的語言知識。這一方法的成功刺激著它的進一步發(fā)展和在語言教學中的運用, 由這一方法發(fā)展而來的聽說法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風靡一時。
聽說法是奠定在行為主義心理學、結構主義語言學等理論基礎上的語言學習方法。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強調, 外語學習實質上就是培養(yǎng)出一套機械的人的行為習慣, 即掌握一門外語就是要獲得一套適時的語言刺激――反應鏈。這一觀點在某種程度上與結構主義語言學的觀點不謀而合。在結構主義語言學家看來, 語言是一套由音素、詞素、詞、句子漸次組成的機制。學習一門語言就意味著掌握這門語言的各個成分, 并記住它們之間連接的規(guī)則。從音素到詞素, 從詞素到單詞, 從單詞到詞組, 再從詞組到句子。只要牢記這套語言結構, 養(yǎng)成了習慣, 就掌握了這門語言。因此, 行為主義心理學和結構主義語言學都強調通過刺激和模仿來達到習慣的培養(yǎng)和習得語言結構的目的。換言之,聽說法主張學習語言是從開口開始,從教說話開始,主要方法是通刺激與反應的習慣,具體就是模仿和反復成為習慣,限制使用母語,強調使用多種多樣的輔助教學如:幻燈、錄音、電影等,強調讓學生模仿及老師時糾正學生說錯。這樣嚴格培養(yǎng)下去學習者自然習得了語言。
二、越南成年人漢語教學的現(xiàn)狀
越南成年人學習漢語的人比較多。在越南一般情況下習得漢語的人有兩種:在外語中心學習的成年學生以及在大學就讀中文專業(yè)的學生。但不過,無論如何,所有的成年學習者都是以外語中心為起點開始來學習漢語的。這是因為,在越南如果要報考中文專業(yè),考生必須掌握一定程度的漢語(這一點與中國外語學院的招生有些類似)。所以一般情況下,除一些華僑外,絕大多數(shù)的越南成年人都是從外語中心開始正式認識漢語的。
與一般的成年語言學習者類似,越南的成年學生在漢語學習上與幼年學習者相比較,也具備一定優(yōu)勢。由于他們的智力發(fā)展和文化水平已達到一定程度,因此閱讀和寫作方面的學習并不會構成太大障礙。尤其在越南語中,大約有68%的詞匯是漢越詞語,所以越南成年人在學習漢語時更易于融入。我們知道,漢語學習不僅需要學習者具備識字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做到理解和運用,對于這個要求成年人顯然更容易做到。此外,成年人自律意識較強,越南成年人尤其如此,在課堂上,教師不用花費過多心思,學生自然會根據教學要求進行自我調整,這就便于教師的課堂教學管理以及課堂授課的順利有效進行。但是,目前越南成年人的漢語教學,特別是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上海存在著一定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就師資狀況而言,目前越南外語中心還沒有聘請對外漢語教學的中國老師。老師好學習者都屬于第二語言習得者。即便有部分的華僑擔任授課教師,因其常年在越南成長和生活,所以仍屬于第二語言學習者。另一方面,就學習者而言,越南成年人除了具有一般成年人學習第二語言時所具有的的優(yōu)缺點之外,還兼有亞洲人的一般性格特點。具體來說,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1)越南成年人也是已經過了學習語言的時期,所以沒有“兒童那么活潑那么機靈、活潑、好奇、善于模仿大膽說話…”;(2) 越南成年人在學習漢語之前,其母語文字和文化的相關知識已經根深蒂固,所以在學習漢語時會發(fā)生“負遷移”的現(xiàn)象,成為障礙;(3)與一般的成年學習者相似,越南成年人在課堂學習的同時,還承擔者一定程度的工作與家庭的壓力,這就使得他們不容易消解課堂學習所帶來的壓力,從而喪失一定的學習的樂趣感;(4)越南成人年具有一般亞洲人的交際特點,較為好面子,內斂寡言,不敢在大眾面前大膽主動發(fā)言表達個人意見,擔心說錯了會被他人嘲笑,這在已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成年學習者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所有這些問題給越南成年人學習漢語,尤其是其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造成了不少障礙。
在分析了聽說法的特點、以及越南成年人漢語教學現(xiàn)狀的基礎之上,筆者認為聽說法遵循了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可以改善課堂環(huán)境,有利于學習者克服害羞心理,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滿足其提高聽說能力的渴望。因此,在目前的越南成年人漢語教學中,尤其是初級階段的教學中占中心地位。
三、聽說法在越南成年人漢語教學的具體運用
漢語教學的要求是以培養(yǎng)四種技能:聽、說、讀、寫為基礎,讓學生能夠運用漢語進行交際。其中,“口語是基礎,能聽能說是基本的要求”。就越南成年人學習漢語缺和優(yōu)點而言,筆者以為運用聽說法開展語言教學可以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運用聽說法開展?jié)h語教學的基本方法
1.聽說領先。以聽說為主,讀寫為輔。在學生打下一定的聽說基礎之后,再進行讀寫教學,使讀寫促進聽說。
2.反復實踐,形成習慣。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把大部分時間用在模仿、記憶、重復、交談等實踐練習上,在大量操練的基礎上養(yǎng)成一套新的語言習慣。不過,這里所提及的“重復”并不是指教師的多次重復,而是指創(chuàng)造盡可能多的讓學習者開口的機會,給讓學習者來重復。這樣不但可以發(fā)展其聽說能力,而且在由易到難的學習過程種,多重復易于提高學習者的成就感、自信心和學習積極性。
3.以句型為中心。句型是語言教學基礎,也是外語教學的中心部分。句型不僅具有結構意義,還具有詞匯意義和社會文化意義,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應圍繞句型這個中心來進行。
4.排斥或限制母語。聽說法把培養(yǎng)口語能力作為外語教學的首要目的。這就要求學生反應快,用外語進行思維,而利用母語或翻譯作為教學手段,會妨礙學生在外語和思維之間建立直接聯(lián)系,減緩學習外語的過程,對掌握外語口語、以及培養(yǎng)運用外語進行思維的能力不利。
(二)運用聽說法開展?jié)h語教學的基本步驟
在教學中聽說可以分五步完成,即認知、模仿、重復、變換和選擇。
1.教師發(fā)出語言信號(主要是句型),同時借助實物、圖片、手勢、情景等說明信號所表達的意思。營造寬松活潑的課堂氛圍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以聽說法的特點教學技術手段是運用多種輔助教學減少成人生活的壓力,這對越南成人而說這是一種新的學習格式,可以引起他們學習的興趣,在放松狀態(tài)中會掌握好的語言。利用多種途徑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強化刺激,可以極大促進學生的學習興趣。
2.當學生理解了新的語言材料后,教師示范、學生模仿,教師要糾正學生的錯誤,學生再模仿。教師的語音示范在越南成年人的漢語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應加強語音規(guī)則的教學,尤其需要要對第一聲和第二聲進行區(qū)分。因為越南學生受母語影響,一般難以區(qū)分漢語語音的四聲調。所以,要把語音的規(guī)則教好,就需要讓學生多重復,多模仿。這樣學習者才能學會語音規(guī)則,克服“石化”現(xiàn)象,避免在發(fā)漢語平聲和去聲時的錯誤。
3.讓學生不斷重復所學的語言材料,直到能背誦為止。這樣就能利用越南成年人的閱讀理解能力來提高其口語水平,從而有助于其通過句型掌握基本語言知識和語法。
4.做變換句子結構練習,選擇某些詞匯、成語和句型,同時給學生提出的具體場合、事件,讓學習者運用所學過的語言材料進行語用練習,教師則針對學生在練習過程中的所出現(xiàn)的錯誤及時進行糾正。越南成人在具備了一定漢越詞匯量的基礎上來學習漢語,替換句子、句型轉換以及擴展句子之類的教學方式具備一定優(yōu)勢。此類練習有助于學生多開口、多練習,遵循語言學習規(guī)律,在對話交際中學會發(fā)音規(guī)則、語法句型等。
四、結語
運用聽說法加強越南成年人漢語學習是由越南成年人的學習特點和聽說法的優(yōu)點所決定的。盡管同屬漢藏語系,漢語對大多數(shù)越南成年人而言并不是太陌生,但他們在聽說能力的培養(yǎng)上仍存在很大問題。如今大多數(shù)的語言教學實踐都在強調在基礎階段強化聽說訓練。外語課堂是語言交流的活動過程。雖然長期以來統(tǒng)治課堂教學的“一言堂”方式己受到批評和摒棄,但課堂上教師滔滔不絕,學生成為附庸的現(xiàn)象并不罕見。尤其,與其他國家的學生相比,越南成年學習者較為沉默寡言,限制了其聽說能力的發(fā)展。因此,積極運用聽說法開展教學,以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和語言交流能力為目地的課堂是越南漢語老師的首要任務
當然, 強調聽說法在越南成年人漢語教學中的地位并不意味著對其他教學法的否定。語言學習的目的是理解和交際, 在肯定聽說法在漢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的同時, 也不能否認培養(yǎng)學生交際及初步的讀、寫能力的必要性。本文僅是在結合聽說教學法的原則和越南成年人漢語學習的基本狀況的基礎上,根據個人的實踐教學經驗所做出的初步探索,如何合理圓融多種教學方法促進越南漢語教學的發(fā)展還需要更多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參考文獻:
[1]劉頌潔.第二語言習得導論-對外漢語教學視角[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出版,2007.
[2]劉著.對外漢語教育學引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2009.
[3]周小兵.對外漢語教學入門,第二版[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2009.
[4]何廣鏗.英語教學法基礎[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1996.
[5]周健、張軍.漢語教學法研修教程[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關鍵詞】小學英語語感,訓練,培養(yǎng)
1.簡介
眾所周知,一個孩子在習得母語的過程中總是先學會口語,在他用口語表達自己的意愿時并不懂得語言的語法規(guī)則,而是在語音、詞匯、句子中感受和領悟語言的實際意義,在實際交際中不斷掌握母語。所以本人認為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語感,讓他們自然而然地融入英語中,對他們以后深入學習英語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的。小學生是最好培養(yǎng)語感的時候,之所以要在小學開設英語教學,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強,這客觀有利因素促使小學英語多以口語交際為主。同時課程內容也多以日常用語為主。根據課程內容看,小學英語教學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和興趣。
2.策略
2.1 多說。
教師每節(jié)課上課前3-5分鐘留給學生,讓他們搞好Free Talk。起初,可設計一些較簡單的對話進行訓練,往后逐漸推進,過渡到學生自由選題,自由對話,實現(xiàn)自主學習。為了減少難度,提高會話時效,可讓學生課前做好充分準備。這樣,經過幾年循序漸進的練習,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分析能力會大大提高,而且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有效地訓練了語感。當然,平時學習時也要多讀多背,這一策略就是復制學習漢語的方法,達到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目的,也就是"熟能生巧"。
2.2 多聽。
聽是人們進行言語交際的重要手段,是英語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聽的作用僅次于看,它是汲取知識、積累口語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當學生剛接觸英語時,就不妨讓他們多聽英語磁帶,盡管他們對所聽到的內容不知所云,但他們在反復聽了之后,就會對英語的發(fā)音系統(tǒng)及模式逐漸熟悉和了解。除了聽磁帶,教師上課必須盡量用英語授課,讓學生極深刻地認識到英語課與其他課的不同。當然作為英語老師,自己的口語必須盡量純正地道,抑揚頓挫,讓學生更好地領會享受。學生在接觸了大量的語言信息刺激后,就會想開口說一說,這一特性和嬰兒的牙牙學語很相似。根據這一特性,教師在教學中應提供大量的語言素材,讓學生樂于模仿,而模仿力是語感訓練中一種十分重要的基本能力。
2.4 培養(yǎng)節(jié)奏感。
英語語言是具有連貫性的,要說出它的抑揚頓挫才有"英語味",如此就要培養(yǎng)學生說英語時的節(jié)奏感。 如-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m going to buy some comic books.讓學生用黑點標注重音的單詞:what, going, I'm, buy, comic books,學生有輕有重的輸出語言,他們覺得自己和錄音里說得更像了,學習更積極了。在重音的基礎上,有些重讀音節(jié)在不同情況下還可以拉長,比如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小動物們在討論favorite fruit 的時候Zoom說I like beef, but I'm heavy now. I have to eat vegetables.這一句的時候,我們將like, beef, heavy, have, vegetables等作為重音來讀,還將like, have to, 這樣的單詞和詞組拉長來讀,讀出了Zoom有無奈和讓人發(fā)笑的生動場面,學生在取笑Zoom的同時,一邊將Zoom的神情語氣展現(xiàn)得活靈活現(xiàn),不知不覺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節(jié)奏感和語感。
2.5 演并大聲說出來。
平時,有的學生不喜歡大聲朗讀,認為默讀可以代替朗讀。事實上,哪一種讀法也不能代替朗讀。讀的重音、節(jié)奏是理解語言的一大障礙,教師必須給學生讀的時間和機會,以各種形式讓學生反復朗讀和體會句子、模仿表演,讀時注意發(fā)音、重音、語調、節(jié)奏和語感等,這樣長期堅持就會增加記憶。例如,在教學購買水果這一話題時,就可以讓學生把教室布置成一個水果店,讓幾位學生扮演成售貨員站在柜臺后面,把事先準備好的水果放在桌上,而其余的學生扮成顧客自由挑選自己喜歡的水果。并要求用上句子:
A: Can I help you ?
B: Do you like……?
C: Yes, I do./No, I don't.
B: I like ……How much……?
A: …… yuan.
讓學生無拘無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這個場景中來,大膽地開口說英語、積極配合,這樣不但鞏固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還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
當然,我們不能忽略教師的主導地位發(fā)揮的作用。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的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學生對教師的言行會積極效仿。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教學語言并盡量使用英語,適當使用漢語,在課堂上形成一定的英語氛圍,有助于學生語感的培養(yǎng)。如:"Read after me." "Open your books at Page …" "Say all together."等。有些課堂用語學生剛接觸時理解困難些,此時,教師可用body language幫助他們理解,必要時也可用漢語稍加解釋。教學中師生可用英語問答,如"Are you ready?" 學生回答 "Yes." 等。進行雙向英語交流,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聽說能力,訓練了學生的語感。
3.總結
興趣是動力,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是前提,必要的技巧指導是關鍵。語感教學訓練應從語音語調、節(jié)奏感、朗讀技巧、情感態(tài)度入手,過渡到讀故事、讀短文、進行獨立會話;從拼讀、說唱、歌曲到朗讀、閱讀,循序漸進,并在聽、說、讀、寫中,在課內、課外有效滲透。 當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應持之以恒,將語感訓練和語感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于英語教學與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采用多種方法和途徑,引導學生在一切語言交際中有意識地去感受語感,把握語感,實踐語感,才會逐步養(yǎng)成小學生的語感素養(yǎng),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席玉虎.《小學英語周報》山西省教育廳主管 山西師范大學主辦,2005年3月.
[2] 江蘇教育報刊社 《江蘇教育》小學教學版江蘇省教育廳主管,2005年3月.
[3] 施茂枝.《語感與語氣的培養(yǎng)》學科教育,1998.6.
[4] 呂叔湘.《中學語文教學》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
[5] 宋霞菊.《小學生英語語感培養(yǎng)的實踐與探索》《二十一世紀教育思想文獻》,2007年第01期.
[6] 呂菲.《淺談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語感培養(yǎng)》《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5年06期.
[7] 陳靜.《淺談小學英語教學語感的培養(yǎng)》,2007年3月19.
一、拼音教學聯(lián)系生活實踐,促進學生語言發(fā)展
“情生于境,融于心。”情景相生,虛實結合,新課程標準特別重視培養(yǎng)學生向往美好的情境。漢語拼音教學特別要注意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把學習漢語拼音放在語言環(huán)境中,讓學生從熟悉的語言環(huán)境中提煉出對拼音符號的認同和理解。所以,應讓拼音教學生活化,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帶調音節(jié)組詞或者說一兩句簡單的話,賦予音節(jié)以意義。如:yi---衣服、醫(yī)生、一年級;yi-阿姨、一個;yi-椅子、己經、以后;viyi容易、意見,也可以練習給音節(jié)帶調說話,如教學“ai”時小學語文教學論文,讓學生先帶調組詞再說話,"ai-喜愛一我喜愛畫畫”?!拔蚁矏厶咦闱颉薄纱丝梢姡斠艄?jié)僅僅作為符號單獨存在時,它對學生是沒有意義的,而沒有意義的識記又是非常困難的。可一旦把音節(jié)放在具體的環(huán)境中,讓它與生活密切地聯(lián)系起來,就不僅能引起兒童的注意和學習興趣,更關鍵的是在強化音節(jié)教學的同時又能夠促進學生的語言發(fā)展、
二、利用文本,拓展發(fā)散思維
由于低年級的新生拼音水平參差不齊,所以教師應充分利用低年級學生的感性知識,以形象思維為先導來組織課堂教學,借用課文插圖聯(lián)系生活實際,幫助學生發(fā)準音,記清形。在教學中,色彩鮮艷的插圖,形象活潑的卡通人物,極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例如,第一課拼音“a, o,e”的整幅圖出現(xiàn)了優(yōu)美的鄉(xiāng)村河畔晨景圖,畫面上大公雞在喔喔啼,小姑娘在河邊練唱,鵝在水中的倒影,學生一開始就被吸引了。我想讓學生自己看,說圖上的事物,用圖片來引出中一韻母a, o,e。在學習中一韻母a的音形學習中,可以借助小女孩的頭連同小辮子構成圖形表示"a”的形;小女孩在看病,發(fā)出“a, a, a”的聲。又如在教授“g, k, h”時,教材插圖中有兩個小孩坐在椅子上喝水。椅子就是“h”的形。喝水的“喝”就是“h”的音。我讓學生觀察這一畫面的時候,學生特別激動,特別感興趣,很快記住了“h"的樣子。
三、活化教學課堂
由于拼音的學習是比較枯燥的,因此教師應該精心地備課,設計好教學方案,巧妙地運用各種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不妨借助先進的教學設備,例如投影儀、多媒體課件等,讓無聲的靜態(tài)知識轉化為有聲有色的動態(tài)知識,擺脫在教學中的枯燥感,讓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同時,教師可以創(chuàng)造一定的包含知識學習的問題,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練習拼音字母的運用;設定一定的情境,讓課堂氛圍活躍起來,喚起學生對拼音學習的興趣。由于小學生比較愛動,而且非常喜歡登臺表演,因此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做游戲,比如讓學生代表某個拼音字母,設定情景進行表演。還可以做一些有趣的游戲,讓學生在玩耍中學到知識,這樣比單純的死記硬背要更輕松、印象更深刻。
四、通過合作學習模式,激發(fā)學習積極性
如讓同來兩人互當“小老師”的活動,一個讀拼音,一個當小老師,互考互問,學生們在小老師和學生的角色互換中興趣不減,體驗著當老師的成就感和學習的樂趣。在拼音的拼讀教學中人合作學習更能激發(fā)興趣。如:“找朋友”游戲,同來兩人一個拿聲母卡片一個拿韻母卡片,老師說一個音節(jié),學生們在《找朋友》的音樂中找出聲母和韻母,再一起拼讀。學生在合作學習中興趣濃、勁頭足,并且參與面)’、效果好。還有很多合作學習的方式,如:學習小組合作、大組合作等。不過,游戲學習的同時,要把握好度,以免學生上課只顧于玩,而忘了自己應該記住的知識。拼音教學結束后,我覺得有一部分學生掌握的并不是很扎實,所以,今后我還要繼續(xù)改進學習方法,使學生能夠,在玩中學知識,開心的牢記每一個知識。
五、利用游戲結合拼音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