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化論文評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語言;文化;批評;美;深
語言文化批評是一種新型的文學批評形態(tài)。隨著文學現狀復雜程度的加深和文學觀念的更新,語言文化批評的價值和意義越來越得到學界的重視。所以,對語言文化批評進行全面的認識也就有了積極的意義。
語言文化批評的定義問題
就筆者所知,“語言文化批評”作為一個專門術語稱謂最早由青年學者趙奎英提出。她把語言文化批評界定為一種以語言為本體、以文化為視野的批評形態(tài)。筆者認為趙先生對“語言文化批評”這一術語的提出與界定比較精確的概括了這種新型批評形態(tài)的內涵,具有較大的理論價值。語言文化批評作為一種新的批評形態(tài)也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這種批評形態(tài)立足于文本,把語言形式與文化內涵統(tǒng)一了起來,把科學研究與人文關懷結合了起來,對我們深入窺視文本極有啟迪。
首先,以語言為本體。歸根結底,文學是一種語言藝術,沒有語言,便沒有文學。文學作品也是以語言的形態(tài)呈現的。語言問題不僅僅是形式與表達的問題?!罢Z言是存在的家,”語言尤其是文學語言,不僅“美”,而且它自身還閃耀著思想之光,透析著思維之理。所以我認為,以語言為本體,從更為基元的語言視角出發(fā)對文本展開批評,定能取得可喜的效果。
其次,以文化為視野。文學是一個具有多重價值功能的有機統(tǒng)一體。它不僅具有審美價值,還具有認識價值、教育價值等功能。而它的認識教育價值大都是通過文本中所透射出的生存境遇、人物心理狀態(tài)和思維方式來實現的。所以語言文化批評要求我們要用一種開放的文化視野去探索文學,去挖掘文本的內蘊之美。
再次,以文本為終極依托。批評重在實踐與應用。語言文化批評在應用中始終圍繞文本展開,始終以文本為終極依托。文本在整個大文學活動中就處于核心地位,沒有文學作品就無所謂有作者或讀者。作品本身就是一個獨立自足的整體。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并非能夠在文本中得到完全體現,讀者的閱讀感受更是千差萬別,所以在批評中只有文本才是最可依憑的基礎。語言文化批評就是一種以文本為終極依據的批評形態(tài)。
可見,語言文化批評是一種立足于文本的,以語言為本體的,用一種開放的文化視野去分析文學現象的批評形態(tài)。
語言文化批評的合法性問題
目前,盡管從語言與文化的視角進行文學批評的實例屢見不鮮,但“語言文化批評”這一稱謂還未得以正式使用,對“語言文化批評”這一稱謂及其理解筆者最初從導師趙奎英先生處習得,這一批評形態(tài)究竟具有多大的理論價值、能否作為一種獨立的批評形態(tài)而存在,這在學界還沒有現成的定論。這也就涉及到語言文化批評的合法性問題。在文學現狀日益繁復,文學作品日益精細化的當今,筆者認為語言文化批評理應作為一種頗具生命力的批評形態(tài)而得以重視。
首先,語言文化批評有其自身獨到的批評視角,那就是立足于文本,從文學作品最基本的語言角度入手去透視整個文本所蘊藉的文化內涵。在審美形式與文化研究強勢風行的語境下,語言文化批評有助于端正形式主義過于重視文學分析的操作性而造成的乏生命以及文化研究過于重視文學的批判精神而忽視文學之“美”的缺失。它把對文學的科學分析與人文目標很好的結合了起來,為我們進行文學批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與方法。
其次,與文學批評史上出現的幾種典型的批評形態(tài)相比較,語言文化批評仍有其突出的獨到價值。倫理批評由于把強調的重心固于文學內容的道德評價上,必然對文學的活力和靈性有所忽視。社會歷史批評給當代文學批評帶來很多積極啟示,但這種批評的目光在透入文學之“理”的時候也天命樣的劃傷了文學之“羽裳”,這種批評形態(tài)更多的把文本當作了記載與考據。而審美批評與心理批評都把文學囿于一種視角之中,很難讓我們對文學有全面而深入的認識。語言文化批評正是汲取了群多典型批評形態(tài)的優(yōu)勢,在批評實踐中更好的兼顧了文學的特性與多重性,協(xié)調了文學研究中的審美性與內在文化蘊藉性,為我們打開了一個更具開放性的視野。尤為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文學現狀復雜程度的加深,當下批評界鮮明的存在著內外之爭,即文學批評與文化批評的爭論。閻晶明、吳玄等認為文化批評是一種異于文學本質的外部研究。文學的現代性或現代化就是文學的自主性,而文化批評阻礙了文學的這種自主,并有消解文學之害,所以他們認為文化批評是非現代的形態(tài)或反現代批評形態(tài),所以他們主張文學批評,即審美批評。他們把文學批評視為一種切合文學本質的內在批評來加以宣揚。其實,文學不只限于審美,文學研究也從來不只限于審美研究(也不只是以揭示“文學性”為唯一目的)。所以我覺得語言文化批評能夠為當下存有的批評誤解提供積極啟示。
可見,語言文化批評作為一種新的頗具開放性與啟發(fā)性的批評形態(tài),應該得到認可與重視。
語言文化批評的標準問題
文學批評猶為手術刀,貴在應用與操作,語言文化批評的價值和意義也只有在批評實踐中才能得以彰顯。如何運用語言文化批評分析文本,首先遇到的問題就是語言文化批評視野下評判作品優(yōu)劣的標準是什么。我認為這個標準可以概括為美與深,美關涉文學的天命與本質,深關涉文學的價值與意義。
首先文學要美。文學作為語言藝術,它的超功利性注定美是文學的一種天命。語言文化批評雖以語言為本體,但對作品美的要求并非僅限于語言或形式之美。它是立足于整個文本,“美”也是對文本這一自足整體的全面要求。具體說來,⑴美要“真”。美而不真是華而不實。我認為“真”要注意三個基本點,一是事真。文本中所講述的事件要真實?!杜眯小?、《孔雀東南飛》中的故事如果是虛假的,它們肯定不會有那么大的震撼力。二是要情真。文學的世界可以說是一個想象的世界,不必事事真實,但必須情真意切?,F象界雖然沒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景象,但詩圣憂國憂民與敗城亡生的真實感痛足以讓此詩傳誦千年。三是要追求現象真實與歷史本質真實的統(tǒng)一,即包含著某種必然性的那種偶然的真實。本而言之,文學作品并不是直接的現實,它不過是一個虛構的想象世界,但在這個虛構的想象世界中,我們只有追求了包含著必然性的偶然真實,才能提供某種真理性的啟示與認識,才能光揚文學那種獨到的魅力。文學史上那些偉大的文本,譬如《紅樓夢》,譬如《百年孤獨》,無不如此。⑵美要“當”。文學時常會讓人感到無奈,就像“美”這一標準一樣,誰都知道文學應美,可怎樣才算是美呢,美的因素有那些呢?面對這些疑問往往只有不知所措。美其實常常只是一種直覺評價而已,對“美”這一標準的分析常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無奈。
“當”也是如此。“當”顧名思義就是恰當、適度之意?!扒‘敗迸c“適度”都存有一個程度的問題,只有處于一個整體或范圍內才存有這樣一個問題,所以我們這里的“當”是立足于文本這一自足的有機整體而提出的要求,并不是僅僅針對形式或語言。具體說來,一是“當”要使語言、結構、表現手法等要素在文本中不僅要各得其所,達到一種多樣統(tǒng)一的完整和諧,而且還要富有彈性與張力,彰顯表現力。例如我們分析余光中的《鄉(xiāng)愁》,不僅要顧及詩歌的三美——繪畫美、音樂美、建筑美,更要注意這種“美”具有何種意味以及是怎樣表現這種意味的。二是“當”要求語言、結構、方法等文體與形式方面的要素要和文學形象以及文本內在思想內涵達到一種適當的統(tǒng)一,這是“當”的一種深層次要求。語言文化批評始終強調立足于文本這一自足的整體,所以傳統(tǒng)的內容與形式在這一視野下不應再分為彼此?!敦氉鞆埓竺竦男腋I睢返奈谋菊Z言越“丑”的冗長、啰嗦、累贅就越美。因為語言越啰嗦,張大民的貧嘴形象就越鮮明,這就是語言與形象之間的一種“當”,一種美。在《豐乳肥臀》中,莫言用一種可逆性的話語來刻意表達一種對神性、男權和永恒的顛覆與消解,這種敘事風格和表達形式與作者所追求的效果以及文本所投射的底蘊是切合的,這也是一種“當”,一種美。所以說,“當”不是中庸,不是不要張力,恰恰相反,“當”要求眾要素在和諧共處中能夠鮮明的彰顯彈性與張力。
美不僅要真,要當,且還要有啟迪,要意味,有價值。這里也就又有了“深”的要求。語言文化批評不僅以語言為本體,也以文化為視野,所以語言文化視野下的文學作品不僅要“美”,還要“深”。
深要求文學作品在其語言表達中能夠呈現出人類群體或個體的生存境遇,能夠透露出人物主體的心理狀態(tài),能夠折射出文學人物的思維方式。當然“深”在此是一種概括的要求。在文本折射生存境遇、心理狀態(tài)以及思維方式之時,“深”自身就蘊有精細、宏大等要求。古今中外的偉大文本無不昭示著“深”這一特征?!都t樓夢》被稱為中國封建末期的一部百科全書,政治的、文化的、社會倫理的生存狀態(tài)都可在此書中找到蹤跡?!犊ɡR佐夫兄弟》簡直就是一個心理沖突與斗爭之域。而《阿Q正傳》則為世界文學史貢獻了一種特殊而典型的思維方式———精神勝利法。
當然,正如前文所言,文學作品畢竟不是記錄與考據,文本在深刻反映出生存境遇、心理狀態(tài)以及思維方式的同時如果失其“美”,那它就成了歷史,成了哲學,成了心理學,就迷失了自己。所以“深”與“美”是統(tǒng)一的,美要深,要有啟迪;深而不澀,要美。這就是語言文化批評視野下評判作品優(yōu)劣的標準。
我認為語言文化批評是一種十分有價值的批評形態(tài),合理的運用它一定會對我們深入的分析文本有所啟迪與幫助。
參考文獻
[1]《混沌的秩序》 趙奎英 花城出版社2003.
【關鍵詞】電視新聞評論 話語方式 《看見》 《新聞1+1》
1980年,央視推出《新聞與觀察》欄目,第一次把“電視新聞評論”作為節(jié)目形態(tài)亮相,但“三起三落”的命運注定它只是中國電視新聞評論史上的過客。1994年4月1日,《焦點訪談》問世,這個在《東方時空》羽翼下孕育的新生兒,從一出生便顯示出它的特殊地位,“《焦點訪談》的開播標志著電視新聞評論節(jié)目發(fā)展的第一個高峰,以它為標志,中國電視評論類節(jié)目迎來了發(fā)展的第一個春天。”①
《焦點訪談》開播之后,連連創(chuàng)造收視神話,有數據顯示1998年它的年平均收視率在27.48%左右,這意味著“《焦點訪談》成了近1/3中國電視觀眾每天晚飯后的一項生活內容?!雹诮裹c訪談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環(huán)是節(jié)目姿態(tài)的放低以及說話方式的轉變,從“非我”向“我”靠攏。
這里的“我”與“非我”指的是在不違背新聞真實客觀原則下,新聞性節(jié)目中傳播者進入節(jié)目程度的深淺。“我”可以理解為傳播者深入或者完全進入節(jié)目,以真實的“我”的姿態(tài)去理解新聞,傳播價值。“非我”則體現為傳播者與節(jié)目的絕緣,冷眼旁觀。中國新聞評論30年,從《焦點訪談》開始,每一次新的評論話語的出現,多多少少有點“非我”向“我”嬗變的意味。
一、《焦點訪談》:用事實說話,刺破“假大空”
上世紀90年代,中國電視提出“自己走路”的訴求,但在具體操作上仍抹不掉濃厚的報紙印記。電視新聞脫不了“新華體”的束縛,評論走不出“畫面+文字,以文字為主”的泥沼。直到1994年4月,《焦點訪談》橫空出世。
首先是姿態(tài),“真誠面對觀眾”。這是《焦點訪談》從《東方時空》處延續(xù)而來的品質?!罢嬲\面對”不同于之前的“高高在上”式的俯視,這里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是平等、親近的,節(jié)目“像說話一樣地說話,要給信息傳播帶上強烈的個性色彩”,“傳播者應該是一個個性鮮明的人,他的思想、智慧、才情和價值觀會通過哪怕是純粹的、對事件的敘述傳達出去?!雹圻@里,傳播的主體性得到彰顯,“我”的意識覺醒。
其次是話語形式,“用事實說話”,述評結合。這是《焦點訪談》的口號,一直沿用至今?!坝檬聦崱笔欠椒ǎ罢f話”是目的?!督裹c訪談》重點在輿論監(jiān)督,批評報道,它以“事實”做依據,要求傳播者充分調動“我”的主觀能動性,深入采訪、調查,以證據說話。某種意義上說,用事實說話也是用過程說話,用最直觀的畫面語言展示事實。比如,《焦點訪談》的《罰要依法》報道的是山西309國道亂收費的現象。記者的攝像機拍攝下了整個過程:交警認定超載開罰款單記者試圖減少數額交警再撕一張罰單記者無奈。而類似的鏡頭和手法是《焦點訪談》慣用的?!督裹c訪談》的事實是“看得見的流動的過程”④,給當事人雙方平等的對話空間,給公眾展示公正的、完整的事實。
第三是敘事結構,故事式敘事?!坝檬聦嵳f話”是《焦點訪談》的話語形式,同樣是它結構文本的依托。節(jié)目制作者對一個個鮮活的事實進行包裝,加入懸念和沖突,用“故事化”的手法進行文本創(chuàng)作?!督裹c訪談》的敘事結構一般是:“百姓利益受損——記者采訪調查——上級領導懲罰非法者——百姓利益得到補償”,事件本身就是故事;出鏡人物一般是“地方官僚/非法者,老百姓/受害者,上級主管領導/拯救者”,多元人物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構成故事的看點。用故事化結構文本,加入戲劇性因素,比傳統(tǒng)式的“提出論點——擺出論據——論證”更富說服力,也更有看點。
《焦點訪談》在擺出事實求證觀點的同時,通常會在節(jié)目頭尾加一段主持人的述評,或者在節(jié)目中間加入記者的現場述評,這種“述評結合”的評論樣式集紀實性、說理性和思辨性為一體,是延續(xù)至今的經典模式,即“提要+引導式主持+主體事實+評論式主持”。
二、《新聞1+1》:引入人際傳播,多元聲音交流
進入新世紀以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信息泛濫愈演愈烈,“相對于過剩的信息,唯一稀缺的是資源,是人們的注意力?!雹萑绾潍@取注意力?在這個新聞報道漫天飛的時代,要的是獨家視角和觀點?!督裹c訪談》選擇“用事實說話”,重事實輕言論的模式顯然不能滿足需求。于是,央視開始了自己的言論節(jié)目探索,在經過《央視論壇》和《新聞會客廳》論壇模式的探索之后,2008年3月24日,《新聞1+1》上線,這是一次“事實”和“論壇”二合一模式的實驗。
首先是話語方式,“人際傳播,雙向交流”?!缎侣?+1》由董倩和白巖松聯袂主持,董倩是常規(guī)主持人,擔任節(jié)目的串聯、引導等工作,而白巖松則以新聞觀察員(后改為評論員)的身份出現,很顯然,他在節(jié)目中的作用是“言論”。節(jié)目中經常會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細節(jié):在開場白和話題基本情況介紹之后,董倩的第一句話大部分情況下會是“巖松,你怎么看”。雖然只是簡短的幾個字,卻真真體現了人際傳播的交流功能。在《焦點訪談》中,記者用“事實說話”,把觀念寓于事實之中,屬隱性評論?!缎侣?+1》則在事實的基礎上,把觀點突出,顯性評論。主持人的提問和質疑,評論員的釋疑與拓展,二人雙向制動,形成開放的話語場。
關鍵詞:裝飾性繪畫平面性語言新媒介材料審美情感表現
裝飾繪畫常常被看成是設計藝術中的主要表現手法,而傳統(tǒng)繪畫中則多采用真實感覺和實際感受獲得形式的表達。實際上,在具體的繪畫創(chuàng)作過程中,對形式的感知是與其他藝術創(chuàng)造過程具有內在的相同性和關聯性,采用裝飾意味進行繪畫的語言表現亦是現代繪畫創(chuàng)作中經常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尤其在近代的西方,裝飾繪畫給現代主義藝術的產生曾帶來了一次表現形式的大幅度提升,平面性的繪畫對傳統(tǒng)語言的擴展達到一個新的高度,這給我們在教學中運用平面形式語言的基本訓練來進行裝飾繪畫教學提供了一個有效的平臺。
縱觀西方繪畫歷史的發(fā)展,從塞尚開始,將物體的存在狀態(tài)及空間因素給予了平面化的認識;凡·高具有個人符號的筆觸不但是激情的表現,也是將事物改變空間關系的認知結果;高更以非常主觀化、象征性的平面油畫風格,成為西方學習東方的藝術典范。此外,在蒙特里安、莫里迪阿尼、畢加索、馬蒂斯等人的作品中,繪畫的平面語言形式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特別是米羅、克利等藝術家以極端化的平面手法:色塊、線、點的構成組合為純粹的裝飾性語言,給人一種全新的視覺沖擊,這些不但表明了藝術家對作品形式的著意探索,也是他們對作品內涵意義的擴展——試圖在繪畫作品中注入更多的思想觀念和主觀能動的創(chuàng)造意義。在中國傳統(tǒng)美學中,也提倡“立象以盡意”的觀點,這說明了形式傳達意味的關系。美學家王弼也曾說過“得意而忘象”,所謂“記憶象者,乃得意者也”?!跋蟆笨梢允蔷唧w的、切近顯露的,而“意”則是更深遠的、隱幽的。藝術形式是否具有廣泛的感染力,并不在于藝術形式的本身,而要看它所包含的意味是否有感知的內涵。繪畫中點、線、面、色彩等的排列與組合,如果能與人的深層心理美感結構相通融,與人的美感經驗相吻合,就可以產生形式上的意味,使人獲得新的美的感覺。東方是平面性形式語言的發(fā)源地,中國傳統(tǒng)的裝飾藝術語言樸素、單純,從古代的象形文字中就可以看到這樣的形式意味:它們既反映了客觀物象的真實,又通過筆畫形式把自然的具體事物高度概括,形成了一種線的藝術表現。在原始彩陶藝術中,出現了幾何紋、曲線紋、水波紋、網紋、葫蘆紋、渦紋、花瓣紋和蛙紋,這些紋樣是一種將形象適應于感官的再創(chuàng)造,符合實踐感受而又對它們進行了形式意味的概括,再如太極圖形以一根相反互動的“S”線,將整圓分為陰、陽互缺又互補的兩個相對的空間,一虛一實,相生相合,由此發(fā)展出來的許多以互相對應對照的裝飾藝術形式,如雙鳥、雙魚、雙蝶、雙龍等,都反映了裝飾紋樣自然又自由的生動意義。
上述中西方的繪畫語言本身所具備的語言構成到造型表現都形成了獨具特點的不同風格,裝飾繪畫因此而顯示了形式的基礎意味,也為今天的裝飾繪畫藝術找到了一條可行的通道。當然,在裝飾繪畫的創(chuàng)造實踐中,我們在教學中應當強調:不能簡單地把一個藝術圖案直接搬入畫面,這樣只是在簡單地模仿,而不是創(chuàng)造。裝飾繪畫創(chuàng)作應該把形式語言看成一種可用的資源,將裝飾感受靈活地運用到畫面的形式中去,改變原有的單一的語言方式,使平面語言能成為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形成新的思維方法,并在新的媒介材料和語言樣式中獲取更多的鮮活動力。同時,在平面繪畫教學過程中,也要顧及到現代生活內容對藝術形式所提供的新空間,運用新的藝術技能的發(fā)展,形成新的形式。例如,傳統(tǒng)水墨畫中對于構圖是比較程式化的,山水中遠、中、近三者的關系必須明確,形成上下的重疊關系,山水與人物在畫種上的區(qū)分,也造成了人物與山水形象在畫面中的特定的比例。而現代水墨創(chuàng)作中,則可以用重復、對應連貫等自由、多樣的構圖,人物與背景的比例也可以隨意變換,從而形成不同以往的新的美感和裝飾性的平面化語言意味。
19世紀英國哲學家鮑??谟懻搶徝酪庾R時進行了這樣的闡述:在對不同時期存在的審美意識作出探討的過程中,人們所面對的材料具有考古價值,同時這些材料也是現代社會中具有價值的組成部分。從鮑??钟械挠^點中可以發(fā)現較強的主觀意識,在設計領域與設計審美領域中,這種主觀意識是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眾多的平面藝術作品雖然體現著不同的內涵及作者意圖,但是在設計過程中,作者需要強調的審美視點具有一致性,這種審美視點表現為作品需要具備明確見解的特點,并且要讓受眾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感受到作品本身的內涵以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尤其是對于具有商業(yè)性質的平面設計作品而言,通過刪除繁瑣部分并突出重點是十分重要的,并且在此基礎上,平面設計作品在設計過程中可以將所處空間、時間以及比例不同的因素進行組合。由此可見,現代平面設計和我國傳統(tǒng)的民間年畫在視覺語言方面的使用手法具有相似的特點,它們都追求對現實的超越,同時會在設計過程中使用夸張的形象和強烈的色彩,從而更好地引發(fā)受眾聯想,而這種審美視點方面的相似性也決定了民間年畫和平面設計視覺語言進行融合的可行性。如,在北京奧運會中使用的“福娃”,其設計靈感與我國傳統(tǒng)民間年畫具有緊密的聯系,在元素的選擇方面,“福娃”對我國民間年畫中的形象進行了借鑒與再創(chuàng)造;而在色彩設計方面,則直接使用了濰坊年畫所具有的套印技術。
二、形神方面的融合性
在我國傳統(tǒng)的設計思想中,重視形神結合是十分重要的內容,當然這種設計思想不僅對我國民間年畫設計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同時也是現代平面設計中必不可少的設計理念之一。在現代平面設計中,設計者經常將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融入設計作品,從而使作品展現出民族化特點。在此過程中,各類平面設計視覺語言在經過虛化等處理后可以在色彩和外形方面形成協(xié)調與對立,從而構成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如,北京申奧標志的設計就使用了寫意的手法,在這一平面設計作品中,視覺語言可以傳達出運動員與中國結兩種意象,在此基礎上,這一作品展現出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獨有的意蘊。在我國民間年畫與現代平面設計中,“形”是承載設計者情感及傳達特定信息的重要載體,能否形成視覺沖擊力、能否吸引受眾矚目取決于“形”的運用。從我國民間年畫與現代平面設計的“形”來看,二者在造型方面具有很多相似之處。如,《九九消寒圖》中圓形的循環(huán)構圖十分獨特,而現代平面設計中也具有與之相似的表現形式,如共用形,即幾個圖形圖像共享相同的空間,并在構建聯系的基礎上形成一個整體?!吧瘛眲t是指圖形中所蘊含的內涵和思想,它是“形”的內化。在我國民間年畫藝術的發(fā)展中,起初對宗教和自然的崇拜與敬畏是進行年畫創(chuàng)作的重要出發(fā)點之一,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國民間年畫逐漸具有了更多豐富的美好象征。如,在我國民間年畫《福祿壽》中,其所設計的圖形是一頭鹿背著福字,而壽則在鹿的體內。顯然,這一民間年畫作品的設計者在設計中使用了“鹿”與“祿”所具有的諧音關系,從而將一種美好的期盼用圖形的方式進行了傳達。這種方法不僅體現出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體現出我國民間年畫藝術創(chuàng)作者在民間年畫設計中所具有的創(chuàng)造性與想象力,而這是我國現代平面設計視覺語言應當借鑒和發(fā)揚的重要內容。
三、現代平面設計對民間年畫中吉祥圖案的使用
現代心理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等理論認為,閱讀是一種復雜的、主動思維的心理活動,是根據自己的已知信息、已有知識和經驗對信息進行篩選、驗證、加工和組合的思維過程,是一種相對獨立的認知行為。積極高效的閱讀教學活動應具備以下特征:
1、個人參與。有兩層含義:作為閱讀主體—學生要使其心智全方位參與;作為實施教學的教師要設法讓每一個學生都作為主體參與閱讀活動。
2、自我發(fā)起。就課堂上某一次閱讀活動而言,學生可以借助外部的推動或刺激使其轉化為自我閱讀的需求,才能變“要我讀”為“我要讀”,才能使學生的閱讀活動從形式化的表面上升為閱讀的本質—理解內容并伴隨著各種閱讀能力的有效提高及閱讀情感的實際體驗與交流。
3、自我評價。積極的閱讀體驗和自我評價是閱讀主體不斷進行閱讀活動并獲得更多實踐的心理基礎,也是閱讀主體不斷調整和完美自己閱讀行為的動力源。因此,閱讀體驗的強烈程度和評價能力的高低,是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具體體現。
當前,初中學生英語閱讀能力不盡如人意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學生未能真正參與課堂閱讀教學過程,從而缺乏相應的、及時的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評價,即形成性評價。閱讀課上仍以教師講解、學生記筆記為主,即使有檢測閱讀理解效果的提問或討論,也往往流于形式,或局限于教師與個別學生的相互“應和”上,而大多數學生更多的只是充當“聽眾”的角色,因此,初中閱讀教學的方法必須加以改進。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做的不僅僅是語篇內容的知識的傳播,更重要的是積極創(chuàng)設學生參與閱讀活動的條件和氛圍,使教、學和課堂評價一位一體;課堂評價應成為教師和學生教學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課堂評價始終貫穿于教與學的整個過程,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將課堂教學程序評價化是進行閱讀教學行之有效的一條途徑。
一、 課堂教學程序評價化實施的理論依據—形成性評價
《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明確規(guī)定:“在各類評價活動中,學生都應是積極的參與者和合作者?!边€提出了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重的評價思想,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形成性評價是學生學習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和重要推動因素。如果形成性評價使用恰當,就可以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成功之處,并得到激勵,建立自信心和成就感,從而形成繼續(xù)進步的動力;也可以讓學生反省和反思自己的欠缺之處,調整學習策略,并對自己的學習進行適當監(jiān)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二、 將課堂教學程序評價化的閱讀教學的具體操作
(一)實施前
以卡片的形式出示給學生閱讀的具體目標及策略。學生在閱讀中檢驗自己是否達到了這些目標、運用了這些策略,這是教師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自我進行評價的過程。
李靜純先生的“閱讀的具體目標”具有極大的參照性,見下列卡片:
卡片一、閱讀過程
1、 Considering the purpose for reading.
在接觸文本之前的幾秒鐘內對閱讀目的進行定位。
2、 Identifying the type of the text.
確認文本的體裁
3、 Predicting what massage might follow.
隨著視覺掃描進程不斷地對接踵而來的信息進行預測。
4、 Controlling the speed.
依據閱讀過程的實際需要把握閱讀速度。
5、 Scanning
跳讀
6、 Skimming
略讀
7、 Deciding what the active words should be in the text.
根據閱讀目的確定文本中起作用的積極詞匯。
8、 Deciding what the receptive words should be in the text .
根據閱讀目的,確定文本中需要暫時接受的詞匯。
9、 Deciding what throw—away words should be in the text .
根據閱讀目的,確定文本中可以忽略的詞匯。
10、Storing important information.
為了后續(xù)的需要,把掃描過程中的有用信息暫時存儲在頭腦中。
11、Recognizing the presuppositions underlying the text.
確認作者根據接受對象而預先略去的信息表述。
12、Recognizing implication and making inference.
確認隱藏在文本“深層”的因素,并據此進行意義上的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