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導演職稱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摘要闡述了貴州省水稻生產的栽培密度變化歷程,分析了栽培密度和栽插方式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并提出了今后安龍縣水稻生產的適宜栽插規(guī)格。
水稻的栽插密度對產量影響極大,合理的栽插密度是水稻高產栽培重要的關鍵技術之一。貴州省水稻種植經歷了不同發(fā)展時期,其間有不同的種植密度。隨著水稻科學的發(fā)展,水稻合理密植的內涵也得到不斷豐富。
1貴州水稻種植密度的發(fā)展
1.1常規(guī)稻高稈時期20世紀70~80年代中期,貴州傳統(tǒng)種植的水稻均屬高稈品種,農民的插秧規(guī)格基本是“肥田稀大窩(斗底)、瘦田升子底”,株行距約為(20~33)cm×(20~30)cm,每穴插5~7株,密度為10.5萬~22.5萬穴/hm2,基本苗75萬~150萬株/hm2,有效穗120萬~150萬個/hm2,產量為3000~6000kg/hm2。
1.2常規(guī)稻高稈變矮稈時期這一時期為1975~1984年,是貴州地區(qū)水稻種植的第1次綠色革命,貴州省相繼從省外引進了農墾8號、湘東、桂朝2號、鐵青和自育的黔幅、761號等矮稈品種,插秧的密度也有了很大改變,推廣的規(guī)格約為26.4cm×16.5cm,密度為22.5萬穴/hm2,穴插5~7株,基本苗達112.5萬~225萬株/hm2,有效穗300萬~375萬個/hm2,產量為7500~10500kg/hm2,此期貴州水稻單產得到跨越式發(fā)展。
1.3雜交稻問世至普及時期20世紀80年代初~90年代末是雜交稻問世至普及時期,也是貴州水稻種植的第二次綠色革命,水稻插秧的密度和基本苗均發(fā)生了深刻的改變,最根本的改變是將常規(guī)稻傳統(tǒng)的穴插多株改為插單株,以主莖成穗為主改為以分蘗成穗為主的栽培技術。配套技術強調撒稀秧,培育多蘗壯秧,稀插,早插,早發(fā)。20世紀80年代后貴州地區(qū)推廣普及兩段育秧,特別是成功地育出了7~8葉多蘗壯秧后,就形成了貴州特色的合理密植寬窄行的規(guī)格(20+26.4~30)cm×16.5cm,穴植單株(少蘗苗插雙株),密度為24萬~26.3萬穴/hm2,基本苗27萬~30萬株/hm2。雜交稻的有效穗達270萬~300萬穗/hm2,高產田產量可達11250kg/hm2以上。如安龍縣木咱鎮(zhèn)1990~1993年完成的200hm2稻麥兩熟的噸糧田,水稻平均單產達11265kg/hm2,還出現很多12000kg/hm2的高產田,全縣水稻總產達6000萬kg,平均產量6000kg/hm2,是水稻最穩(wěn)定的高產時期。這一時期,由于育秧技術的改善,常規(guī)稻也能育出多蘗壯秧,提高成穗率,如桂朝2號達到12蘗(汕優(yōu)63單株成穗為13蘗)。
1.420世紀末期至今該時期水稻種植密度特點主要表現為插秧密度減少,一般特等肥田株行距33cm×31.6cm,密度為7.65萬穴/hm2,中上等田株行距26.4cm×23.1cm,密度為16.5萬穴/hm2,雜交稻基本苗只有9萬~22.5萬株/hm2,常規(guī)稻基本苗45萬株/hm2。
1.5全國超級稻成規(guī)模推廣時期由于超級稻的葉面積系數要比一般雜交稻大1~2倍,因而提出了“寬行窄株”的措施,促進水稻群體穩(wěn)健發(fā)展。一般肥力中等田塊行距為30cm,株距為13.2~15cm,密度為27萬~30萬穴/hm2。高產田的基本苗仍保持105萬~150萬/hm2,穗苗比為(2~3)∶1,產量為9300~17760kg/hm2。據報道,2006年貴州省貴陽、遵義等地在水稻增糧工程項目中也出現了13500kg/hm2的高產記錄。在超級稻品種和高產栽培技術引導下,國內先進地區(qū)水稻單產出現了新的飛躍。
2安龍縣水稻合理密植規(guī)格的展望
目前貴州省安龍縣的水稻生產應從稻麥兩熟的耕制出發(fā),既要充分利用兩段秧培育中、大苗多蘗壯秧的優(yōu)勢,又要適當提高單位面積的基本苗,還要改方形栽培為寬行窄株的插秧方式,優(yōu)化群體結構,增加光能利用率,積累更多的干物質,達到高產,同時還要作省工、高產、高效等綜合研究,以便為農民所接受。2.1安龍水稻生產適宜的基本苗數采用生產噸糧田的栽培理論,即“中稻的高產栽培應依靠以一次分蘗為主的增產作用”,以蘗代苗奪得高產。同時將現有基本苗從18萬株/hm2提高為30萬~45萬株/hm2,這樣在增加一次分蘗成穗的同時,不會增加大量秧田和種子用量,易被農民接受。
2.2普及寬行窄株的插秧方式用寬行窄株的插秧方式代替當前的方形插秧規(guī)格及殘留的寬窄行的方式。具體規(guī)格應為(30~33)cm×16.5cm,高稈品種行距適當加寬,中稈種品種行距適當縮小。實現上述插秧規(guī)格的調整,結合選用適合當地高產高效的品種、培育壯秧,改超量使用分蘗肥為補施中后期的穗肥和粒肥,推行好氣性灌溉等系列關鍵技術,促進水稻高產。
參考文獻
[1]鄒文斌.秈型超級雜交水稻高產栽培研究進展[J].耕作栽培,2006(5):1-5.
[2]蘇祖芳,霍中洋.水稻合理密植研究進展[J].耕作栽培,2006(5):6-9.
[3]留漢堯,梅俊中.水稻高產栽培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J].耕作栽培,1991(2):25-26.
引言
政府技術采購是指政府對當時尚不存在,但可能在一定時期內研發(fā)出來的某種技術、產品或服務提出需求意向,通過采購的方式將新的產品引入市場的方法。歐美一些國家已經在政府技術采購方面積累了大量經驗,采購了很多對增強國民經濟和提升國家科技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的技術,并且為企業(yè)加速發(fā)展創(chuàng)造機會。
我國正處在政府技術采購制度的構建階段,國務院頒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指出“政府對于需要研究開發(fā)的重大創(chuàng)新產品或技術,應當通過政府采購招標方式,面向全社會確定研究開發(fā)機構,簽訂政府訂購合同”。這表明我國政府已經將政府技術采購列入了推動技術創(chuàng)新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研究國外成功的政府技術采購模式來指導我國的政府技術采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在對國外政府技術采購的諸多案例進行分析后,發(fā)現可以歸結為3個模式,即招標采購模式、合作伙伴模式和政府引導模式,下面將對這3種模式分別進行討論。
1政府技術采購的模式
1.1招標采購模式
招標采購模式是指政府部門組織采購項目管理團隊,采用招標方式選擇供應商的技術采購。招標采購模式是程序上最為標準的政府技術采購,如圖1所示。當技術需求發(fā)生后,政府部門組織與采購相關的各方人員組成采購項目管理團隊實施采購。該團隊的職責是制定需求說明書;進行項目的招標;在挑選出合格供應商后對采購項目進行管理;解決項目進行中存在的問題。待項目結束后項目管理團隊也宣告解散。
這種模式適用于公共事業(yè)的技術采購,例如教育、醫(yī)療等事業(yè),其最終使用者為學校、醫(yī)院等具體單位,并非政府部門。公共事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會產生對新技術的需求,但對新技術的采購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和風險,并需要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公共事業(yè)組織缺乏進行采購的能力,因此需要政府對技術采購進行組織。例如,20世紀80年代,瑞典國內沒有專門供初、高中使用的電腦,瑞典教育部就曾對供學校使用的電腦進行了技術采購。招標采購模式不僅能夠讓公共事業(yè)組織的技術需求得到滿足,也能夠促進技術供應商所處行業(yè)的發(fā)展。在上述案例中,瑞典的計算機業(yè)本來處于發(fā)展的低谷,正是通過向學校提供新型電腦技術而走出了困境。
政府技術采購不同于一般政府采購,由于所采購的技術是以前不存在的,因此風險要遠高于一般政府采購,為了提高采購的成功率,在這種模式中一般會使用“采購項目管理團隊”來對整個采購進程進行控制。采購項目管理團隊是該模式的核心機構,對整個采購的成敗起著決定性作用,對其成員選擇要慎之又慎,應選擇富有團隊合作精神并在某領域具有一定專業(yè)能力的人參加。該機構一般由政府發(fā)起組織,需具備完成項目管理的各種能力,因此其成員包括最終使用者的代表、政府部門的人員、技術顧問、工業(yè)顧問、項目管理顧問等,各種專業(yè)人員的比例要合理。
首先,團隊的任務是形成能夠滿足最終使用者要求的切實可行的需求說明書。最終使用者代表在初期要對新技術提出詳細的需求;技術顧問和工業(yè)顧問則可以對這些需求進行評估,指出哪些部分是可以實現的,哪些部分的研發(fā)存在風險,并與最終使用者共同對需求進行適當的修正;政府部門的代表則可以將結果與政府決策者進行溝通,行使最終的決策權。最后形成的需求說明書應是先進、清晰、詳細和可行的。需求一旦確定就最好不要更改,否則供應商會無所適從。
接下來,團隊需要根據需求說明書發(fā)放標書,選擇合適的供應商。在選擇供應商時應綜合考慮需求滿足程度、企業(yè)技術實力、企業(yè)規(guī)模、運營狀況、價格指標等各種因素,避免僅僅以價格為評判標準。采購技術與采購普通商品有很大的不同,技術的研發(fā)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這是技術實力不強的一般小企業(yè)所很難勝任的。有些小企業(yè)為了拿到項目不惜將價格壓得很低,倘若將項目交給不能勝任的小企業(yè)來做則失敗的風險會大大增加。
最后,團隊要對技術采購的進程進行監(jiān)控,解決項目進行中出現的問題。為了將采購風險降到最低,管理團隊要保持對項目的關注,經常向技術供應商了解研發(fā)的具體情況,并盡可能地幫助技術供應商解決研發(fā)中出現的資金、技術等問題。例如,當供應商的研發(fā)資金出現短缺時,項目團隊應尋找財力雄厚的企業(yè)或請求政府出資幫助供應商渡過難關;當供應商在技術上沒有足夠能力完成項目時,項目團隊需嘗試為其選擇合作伙伴來幫助它完成研發(fā),這些合作伙伴可能是其它企業(yè)、大學或科研院所等。
1.2合作伙伴模式
合作伙伴模式是指采購方與技術供應商結成合作伙伴關系進行共同研發(fā)的技術采購,如圖2所示。在這種模式中,政府的行政部門并非實際的采購者,它只是對采購的方向、原則等問題進行政策上的指導。技術采購的真正實施者為由政府掌控的企業(yè),這些企業(yè)一般應具有以下特點:本身具有營運能力,這意味著企業(yè)能夠在實際運作中積累大量的經驗,可以發(fā)現對技術的需求,并形成完備的需求說明書;對技術有一定的敏感性,可以幫助供應商開發(fā)出真正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產品;規(guī)模較大,擁有雄厚的資金,使企業(yè)能夠承受采購失敗造成的損失。
這種采購模式適用于電信、能源、交通等國有力量較強的產業(yè)企業(yè)。當這些產業(yè)的企業(yè)需要新型技術而自身又無足夠能力研發(fā)時,可尋找合適的供應商進行技術采購。由于采購方的企業(yè)一般在業(yè)界已經營多年對各技術供應商比較熟悉,有的甚至有長期的合作關系,因此采購往往以合作的形式進行。在這種模式中也可能存在招標尋找供應商的現象,但采購方出于穩(wěn)妥的考慮,最后選擇的往往是與其曾經有良好合作關系的技術供應商。例如,在芬蘭對移動通訊技術的采購中,供應商是與采購方曾有合作關系的諾基亞;在瑞典國家鐵路公司對高速列車進行采購時雖然進行了招標,但選擇的也是與其有幾十年合作關系的ABB公司。
采購方與供應商之間常通過各種形式的合作來推動研發(fā)的進行。雙方的合作基礎是采購方要擁有一定的研發(fā)能力,可以為供應商提供有益的幫助。合作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按合作緊密程度劃分可分為以下幾種:高層互訪,即雙方負責技術的高層管理人員進行不定期的互訪對新技術的研發(fā)動態(tài)進行溝通;員工交換,即兩方的技術人員可進行定期或不定期地在組織間交流,以達到溝通和互相學習的目的,這種人員互換可以形成制度來促進雙方合作;技術委員會,即由雙方的管理層組織技術人員和部分管理人員形成同定的委員會對研發(fā)中的技術問題進行推動和解決;合資公司,即雙方共同組建專門的公司對新技術進行研發(fā)。高層互訪旨在公司的上層對技術研況進行溝通,形成一致意見;員工交換則較為靈活,適合于采購者與供應商平時的技術交流,即使沒有采購項目也可以進行;技術委員會結構自由,無需動用雙方太多資源,適合用于采購前期及技術不復雜的情況下;合資公司適用于研發(fā)任務艱巨和深入合作的情況,但成立合資公司時采購方要處理好與供應商的利益分配問題,對于知識產權的歸屬和產品銷售利潤的分配等關鍵問題必須在合資公司成立時就達成一致的協(xié)議。
1.3政府引導模式
政府引導模式指當一家企業(yè)的力量不能夠完成技術研發(fā),而該項技術對國家的發(fā)展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時,政府組織多家企業(yè)進行聯(lián)合研發(fā)的技術采購。例如,20世紀70年代,美國的IBM了比日本計算機性能強數倍的360電腦。為研制出可以與其抗衡的電腦,日本政府的國際貿易產業(yè)部動用3000萬美元組織6家企業(yè)進行聯(lián)合研發(fā)。其中,日立、富士通和NEC組成團隊研發(fā)主機和集成電路,三菱、東芝和Oki則研究設備。
政府引導模式如圖3所示,政府憑借對企業(yè)的影響力將各企業(yè)組織起來,并引導研發(fā)的方向,協(xié)調企業(yè)之間的利益。這種采購模式的好處在于政府可以將各種力量整合起來形成強大的創(chuàng)新力量進行協(xié)作研發(fā),參與的企業(yè)可以取長補短,采購效果要高于對單一企業(yè)的政府技術采購。在上述日本電腦的案例中,企業(yè)的協(xié)作研發(fā)使得日本計算機行業(yè)渡過了難關,并且在硬件方面研發(fā)出了能夠和IBM競爭的產品。
研發(fā)任務的分配和協(xié)作機制的形成是該模式需解決的重要問題。采購方應組織專家將需研發(fā)的技術進行模塊化,并將每個模塊交與在該領域技術力量較強的企業(yè)團隊負責,每個企業(yè)團隊專注于一到兩個模塊的技術研發(fā)。企業(yè)團隊的數量不宜過多,數量過多會對團隊間的溝通產生阻礙。由于各團隊的研究成果最終要整合在一起,因此團隊之間需要對技術標準、產品規(guī)格、研發(fā)進度等問題進行經常性的溝通和協(xié)調,以便各模塊可以無縫對接。
值得注意的是,在政府引導模式中,政府的角色是引導而非控制,即政府不能違背市場規(guī)律用行政命令對企業(yè)進行干預。這是因為在采購中信息分散在參與者中,政府對信息的掌握比較缺乏,過多地對企業(yè)行為進行干預容易造成盲目指揮,反而會引起企業(yè)的排斥。在日本電腦的案例中,日本政府曾希望6個主要的電腦公司進行合并以獲得市場競爭力,卻遭到各企業(yè)的聯(lián)合抵制。日本政府意識到了自己的手段過于強硬,因此沒有強迫公司合并,并且發(fā)現在寬松的協(xié)作環(huán)境下更容易激發(fā)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能力。
此外,由于參與方較多,各方都希望自身利益最大化,因此難免會發(fā)生利益沖突。政府要積極且恰當地對各方利益進行協(xié)調,設計出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盡量讓各方都有滿意的結果。例如,政府可以出資獲得各項專利的所有權,并允許參加研發(fā)的公司以低價使用各項專利,這樣可以避免各企業(yè)在專利權分配上的糾紛。
2對我國政府技術采購模式的啟示
以上3種模式各具特色,必須在合適的情境中才能發(fā)揮作用,表1對它們進行了細致的比較。
以上3種模式在在國外均有成功的范例,通過對它們的比較可以為我國的政府技術采購提供寶貴的借鑒。
(1)我國可按先易后難的順序對政府技術采購進行嘗試。首先,合作伙伴模式的難度是最低的,而我國又有為數眾多的國有大中型企業(yè),完全可以通過政府出政策,國有企業(yè)實施的方式對這種模式積極進行嘗試。其次,招標采購模式的流程非常規(guī)范,政府可以通過加強對項目的控制來降低采購的風險,也可以逐步進行嘗試。最后,政府引導模式不但需要政府有很強的協(xié)調能力,還需要企業(yè)間要有良好的合作關系,實施難度較大,必須經過詳細的論證和細致的規(guī)劃才能進行,可以在總結前兩種模式經驗的基礎上慢慢介入。
(2)招標采購模式適用于我國文化、教育、衛(wèi)生、環(huán)保、體育等公共事業(yè)部門的政府技術采購。政府的主管部門可以主動挖掘或讓下屬單位主動通報對新技術的需求,從中篩選出急需發(fā)展的技術,并組織采購管理團隊進行政府技術采購。當技術研發(fā)成功后可以在下屬單位中進行推廣,如果該技術在國際上也處于領先水平,可以將新技術打入國際市場,提升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關鍵詞鋼琴演奏鋼琴藝術鋼琴產業(yè)
鋼琴自其誕生之日起,已歷時三百年。鋼琴歷史三百年,就是人類文化所經歷的三百年。鋼琴幾乎無處不在,哪里有音樂,哪里就需要鋼琴。當談論鋼琴時,我們也許不只是談論一件樂器,而是在談論與之有關的千頭萬緒。它涉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物質的和精神的,世俗的和宗教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具體的和抽象的,以及個別的和一般的。
從古鋼琴到鋼琴的發(fā)明,鋼琴從最初的名不見經傳到風靡全球。鋼琴的誕生,給人類的音樂和生活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精神享受。其文化內涵博大精深,涵蓋了與之有關的時代精神與流行元素。它曾經擔任過西方文明東征的使者,從而在東方社會成為了西方文化的代表。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鋼琴如今已經不只是樂器,它是一種文化,同時又是一種商品,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種產業(yè)。與之有關的鋼琴廠,琴行在市場上不斷地得到需求,進而增多和發(fā)展,專職鋼琴教師的出現和與日俱增的學生人數,成為一個新型音樂文化市場的推動者。加上行政因素,官方考級等使鋼琴市場的含金量日益劇增。而與此同時,鋼琴琴譜和教材及鋼琴唱片的大量使用也使得出版商分得了一杯羹。鋼琴儼然成為了一個超級的百變明星活躍在現代化社會的流行文化之中。
一、鋼琴的演變
通常人們認為鋼琴有近300年的歷史,即1709年由意大利制琴大師巴爾托洛奧·克里斯托福里所創(chuàng)制的現代鋼琴為前身。在以后的200年,又不斷改進完善,方成為我們看到的現代鋼琴。
然而,事實上,鋼琴的整個演變過程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即現代鋼琴出現之前,畢業(yè)論文鋼琴已存在了300多年,我們稱這一階段的鋼琴為古鋼琴?,F代鋼琴的前身只是1709年古鋼琴的發(fā)展與飛躍。若沒有古鋼琴發(fā)展的“量”的積累,也就不會產生1709年古鋼琴“質”的飛躍。
鋼琴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與古希臘的弦什,將弦什的琴弦不斷增加,逐漸形成了多弦樂器,進而多弦樂器又演變成兩種演奏形式的樂器。一是以手指撥動琴弦發(fā)音的多弦樂器,后與鍵盤結合成為撥弦古鋼琴。另一種是以手指撥動琴鍵,裝置于鍵尾的小縋擊弦發(fā)音的鋼琴。這兩種樂器都是現代化鋼琴的鼻祖,故統(tǒng)稱為古鋼琴。
隨著現代化鋼琴的不斷完善,社會生活的快節(jié)奏而出現的爵士樂,搖滾樂的需要,古鋼琴一似柔弱纖細而又羞澀的貴婦人——也只能歸隱于現代社會舞臺的大幕之后了。
鋼琴的發(fā)明者是巴爾托洛奧·克里斯托福里,他是意大利佛洛倫薩美第奇家庭的一位樂器制作師。1709年,他以撥弦古鋼琴為原形,制作出了一架被稱為具有“強弱音變化的古鋼琴”。鋼琴的英文名字叫做piano,piano是意大利文,原義為“弱”,與之相對的是forte,也是意大利文,意為“強”。“可以演奏強弱的新發(fā)明的羽管琴鍵”(arpicembalodinuovainvention,chelapianoeilforte)這個長長的名字后來縮寫為“pianoforte”,一直過了大約有一個世紀,才完全簡化為今天的鋼琴(piano)??死雇懈@镌阡撉偕弦韵议硴粝野l(fā)音的機械裝置,代替了過去撥弦古鋼琴用動物羽管撥動琴弦發(fā)音的機械裝置,從而使琴聲更富有表現力,音響層次更豐富,并能通過手指觸鍵或直接控制聲音的變化。德國管風琴師,制作師戈特弗里德希爾伯曼,在1730年根據一份繪制極不準確的意大利鋼琴草圖,借鑒克里斯托福里的發(fā)明,制造出德國第一架鋼琴。接著,在英國也制造了鋼琴。后人對克里斯托福里的鋼琴進行了一些改進。1783年,也就是在第一架鋼琴誕生83年后,英國人布羅德·伍德發(fā)明了踏板獲得了專利權。
鋼琴在它誕生的頭一個世紀中經歷了多次改良。雖然開始被形容為鍋爐工制造出的粗糙機械,但隨著音樂由巴羅克風格向古典主義演變,音響豐富,細膩,洪亮的鋼琴在19世紀已經登上了“樂器之王”的寶座。
1732年,在佛羅倫薩,洛多維克·朱斯蒂尼發(fā)表了第一首鋼琴作品《奏鳴曲》,鋼琴已經傳播到了一些國家,專門為鋼琴而作的音樂已經出現。十八世紀60年代以后,鋼琴的命運發(fā)生了戲劇性的變化。鋼琴走出了私家音樂沙龍,進入了大眾音樂廳,許多作曲家開始投人鋼琴曲的制作。
從十九世紀末至今的一個多世紀以來,人們除了對現代鋼琴的音質不斷進行探索和改進外,并未對樂器本身做出重大的改革。20世紀初曾風靡一時的自動鋼琴也很快被唱機、錄音機所淘汰。
二、鋼琴藝術的發(fā)展
“世無鋼琴,我們也就沒有莫扎特的幾十部鋼琴協(xié)奏曲了,也就沒有貝多芬的奏鳴曲了,碩士論文沒有肖邦的鋼琴詩了,沒有德彪西的鋼琴畫了,也就不能得而賞之了?!?/p>
鋼琴之所以成為樂器家族中的王者,是人類精神文明及科技文明的發(fā)展賦予它的。鋼琴作為樂器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需求,鋼琴的發(fā)展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類精神生活不斷發(fā)展的狀態(tài)。
(一)巴洛克時期的鋼琴音樂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除宮廷、教堂內的音樂活動之外,社會上的活動也很普遍,還有很多專業(yè)和業(yè)余的音樂家組成的各類音樂團體,廣泛開展音樂活動。在這一時期,在器樂領域獲得重大發(fā)展的就包括古鋼琴音樂,故鋼琴音樂所用的主要題材就是變奏曲和組曲。
這一時期的鋼琴音樂構思巨大,結構嚴謹,感情表現單一而強烈,具有震撼的效力。巴赫是巴洛克時期鋼琴的奠基人,他的鋼琴音樂可分為五類:舞曲、前奏曲、賦格、即興曲、協(xié)奏曲。
(二)18世紀下半葉的古典音樂
18世紀下半葉,在歌劇藝術發(fā)展的同時,也確立了古典交響樂和奏鳴曲的體裁,把音樂推向高峰的是維也納的古典音樂派,其中也包括鋼琴的發(fā)展。
這一時期的鋼琴樂是明朗的、樂觀的,充滿詩意和溫暖的情調,其代表人物是海頓和莫扎特。
(三)19世紀上半葉的浪漫主義音樂
這一時期的鋼琴音樂風格優(yōu)雅,手法上追求和諧與均衡,音樂色彩細膩,趣味高雅,富有幽默感,代表人物是肖邦。
鋼琴的創(chuàng)造者不愧是萬物之靈!演奏家們也是值得人們傾倒的。鋼筋鐵骨的一架五生命的機器,在他們的指尖下一金色的聲音歌唱了。我們贊美鋼琴,是因為這架機器樣的物件能夠用各種曲調、風格表達以及傳達人們的心聲,這才是鋼琴文化的起始和終結。鋼琴是為了鋼琴音樂,也因為有了鋼琴音樂而存在的。
20世紀下半葉,鋼琴遇到了鍵盤樂器的勁敵——電子琴,電子琴開闊了廣闊的音樂空間,職稱論文但這一切都是由機器裝置操縱人,而不是由演奏者的指觸來變化。雖然演奏者的勞動被大大解放,但樂器和人類處于最間接的狀態(tài)下,人類難以直接通過電子琴直接表達內心的情感。電子琴的出現如同變異了的鋼琴文化的怪胎,就向現代社會的快餐文化,簡單卻乏味。對于真正音樂耳朵而言,那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鋼琴音樂,那里沒有心靈、感情、人氣。而鋼琴依舊以其“音樂之王”的高姿態(tài)站在鋼琴文化的前端,帶給我們鋼琴音樂的盛宴。
無論哪一時期,那種風格的鋼琴音樂,都讓人們享受了鋼琴文化的內涵,且與其所在的時代緊密相連,具有一定民族色彩和時代精神。鋼琴音樂的發(fā)展史也可看作是一個世界時代的變遷過程。愛因斯坦曾說;“現實世界只有一個,想象力可以創(chuàng)造千百個世界?!变撉僖魳房梢詣?chuàng)造千百種音樂I界。這種暗示性的色彩指引人們進入一個音樂更高層次的境界。
三、鋼琴產業(yè)
鋼琴在18世紀還只是手工業(yè)的產品,工匠們盡力在那里發(fā)揮他們對音樂的想象力,在那里體現他們對手工藝作品的完美化。可到了十九世紀,鋼琴已經成為大工業(yè)和大商業(yè)了。1827年,巴黎的普萊耶爾雇用了30名工人,生產100架鋼琴,有過了幾年,生產量的增長率已經達到了百分之九百。也就是說,十九世紀中葉,鋼琴制造業(yè)已經發(fā)展成為一個巨大的商業(yè)行為,從而這一行業(yè)也出現了激烈的競爭。
十九世紀70年代,鋼琴市場不斷擴展,尤其是在美國,購買鋼琴的人幾乎像洶涌的洪水滾滾而來。威伯鋼琴的銷售量如同稅收的增長率,以百分之三百六十八的速度遞增。鋼琴成為巨大的工業(yè)后,各類鋼琴制造廠風起云涌。當時著名的鋼琴品牌包括:Baldwin、Bechstein、Bosendorfer、Brodwood、Chickering等,這些品牌商家和市場上的其他行業(yè)一樣,為爭取更多的買者而相互競爭。而其制造的鋼琴也各具特色,各有優(yōu)點。
從鋼琴的產生到1850年之問,鋼琴還只是高檔奢侈品,那時的產量并不大,但利潤卻不小,那時的價格,一個熟練的工人需要付出相當于他一年的所得,才買得起。而到十九世紀中葉后。鋼琴產量大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化市場的需求,1894年,琴價只抵1850年的一半。那時,便是西方鋼琴消費的黃金時期,同時期的產量也在很高的一個點上(如圖2)而在20世紀20年代。由于自動鋼琴留聲機的沖擊,鋼琴的占糧一落干丈。從1927年到1932年之間,美國從年產二十五萬臺跌到了兩萬五千,英國此時也減產了三分之二。但此時的鋼琴廠商不會閑著,“鄉(xiāng)村女人彈奏鋼琴”成為刺激美國鋼琴生產的一個動力,如同現代社會中出現的各種廣告一樣來做產品銷售。而這樣,我們也可以將李斯特等鋼琴大師看作是“鋼琴促銷員”。
鋼琴制造業(yè)在市場浪潮中蓬勃發(fā)展,其間伴有價格與產量的漲漲落落,但在當今社會其依舊“欣欣向榮”。而伴隨著鋼琴制造,鋼琴市場的發(fā)展,也帶動了與之相關的一些行業(yè)的發(fā)展比如出版商,由于越來越多的學琴者和大量的鋼琴教材的出現,一批批的鋼琴教學書籍的出版,而這樣又必然帶動勞動印刷產業(yè)的發(fā)展,鋼琴教師也是與日俱增,當然也包括鋼琴調音師的出現。
如今社會中演奏鋼琴,從根本上說是娛樂(指大眾概念中的鋼琴活動),英語論文它是一種集教育投資、社會風尚及經濟價值的復雜現象。
雖然在這樣的活動中非常缺乏智慧,想象和個性,但它的確成為了巨大的產業(yè)和市場,一個具有強烈娛樂性的活動是“雙鋼琴之戰(zhàn)”,最早的“雙鋼琴之戰(zhàn)”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1836年,李斯特和塔爾貝格的“對抗賽”,二者都想通過“競賽”來獲得自己歐洲最強的鋼琴手稱號?,F代社會的鋼琴考級和各種鋼琴比賽也是這種形式的帆板和延續(xù),大有愈演愈烈之勢,下表是2006上半年國際鋼琴比賽的賽事。
這僅是2006上半年的國際性鋼琴比賽,而在全國各地國內的鋼琴比賽更是多如牛毛。
鋼琴在現代社會中,已經不再是純粹古典的形象。在流動文化中扮演著多重角色,好萊塢導演將鋼琴作為浪漫的道具。留學生論文在大量的現代電影中,鋼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許多浪漫愛情場面中導演都安置了鋼琴作為必要的道具。鋼琴也曾擔任過西方文明東征的使者,正如20世紀70年代的中國乒乓一樣。
鋼琴及其鋼琴音樂帶給人類一個不一樣的音樂世界,帶給人類一個色彩繽紛的精神享受。鋼琴就像個超級明星一樣,一直活躍在人類社會的舞臺上彰顯其華麗的絢爛!
參考文獻:
[1]鋼琴藝術(合訂本下半期)[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
[2]辛豐年,鋼琴文化三百年[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