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學批評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明清詩學對于以“險”構詩歌奇境,有更為明確的論述。明末清初冒襄《杜少陵夔州詩選序》說:“夫不奇則非殊勝,不險則不奇,不僻則不險,人境文境詩境無不比然?!盵3](P564)詩歌不險則不奇,“險”可以構奇境,詩文皆然。清代金堡《陳彥達詩集序》也說“:情交于境而發(fā)為詩,情不極其郁勃則詩不奇,境不極危且險則情不郁勃?!盵4](P399)金堡直指詩歌境險,才能出奇詩。從具體的詩歌批評來看,明清詩學標舉了“險”對于建構詩歌奇境的意義。明代陸時雍《詩鏡總論》說“:司空曙……‘窮水云同穴,過僧虎共林’,昔庾子山曾有‘人禽或對巢’之句,其奇趣同而庾較險也。凡異想異境,其托胎處固已遠矣?!盵5](P1418-1419)司空曙《送曹三同猗遊山寺》“窮水云同穴,過僧虎共林”所展現(xiàn)的意境與庾信《園庭詩》“樵隱恒同路,人禽或對巢”相似,但庾信詩歌更“險”,就奇境而言,超過司空曙詩歌。清代法式善《梧門詩話》“:袁子才令陜西,日登華山?!肚嗫缕涸姟吩疲骸兹账姥律希S河生樹梢?!婢称嬲Z,可與孟東野‘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句并傳?!盵6](P53)詩歌以死、生指稱白日、黃河,極“險”,故法式善稱之為“奇境奇語”。以“險”構詩歌奇境,亦有一定限度。清代賀貽孫《詩筏》指出:蘇子由云:“子瞻文奇,吾文但穩(wěn)。吾詩亦然?!贝俗佑蓸O謙退語。然余謂詩文奇難矣,奇而穩(wěn)尤難。南威、西施,亦猶人也,不過耳目口鼻,天然勻稱,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便是絕色。諸葛武侯老吏謂桓溫曰:“諸葛公無他長,但事事停當而已。”殷浩閱內典嘆曰“:此理只在阿堵邊。”后代詩文名家,非無奇境,然苦不穩(wěn),不勻稱,不停當,不在阿堵邊。[7](P140)詩歌之“險”與“穩(wěn)”本是相對的,但亦應辯證結合,正如“奇”與“正”相對,亦要相輔相成。以“險”造詩歌奇境,同時要達到“奇而穩(wěn)”。有奇境而不穩(wěn)當,則落入下乘之境。詩歌之“險”并非生搬硬造,應該是遇境而生。以“險”構詩歌奇境,亦要求得自然。明代李日華《紫桃軒又綴》卷三說:立言必貴典雅坦明,即有奇險,亦遇境而生,非強鑿所就,自然行遠。揚雄《法言》《太玄》,至今在傳不傳間。若唐盧殷之文千余篇,李礎之詩八百篇,樊紹述著《樊子書》六十卷,雜文九百余篇,皆不傳,以其艱深晦塞,縱有奇,非人情所通好故也。[8](P97)李日華主張奇險要“遇境而生”,不可強鑿而就。他指出盧殷、李礎、樊紹述的詩文正因為過于奇險,艱深晦塞,以至于不傳于后世。明代瞿佑《歸田詩話》也說“:戴式之嘗見夕照映山,峰巒重疊,得句云‘夕陽山外山?!砸詾槠妫浴畨m世夢中夢’對之,而不愜意。后行村中,春雨方霽,行潦縱橫,得‘春水渡傍渡’之句以對,上下始相稱。然須實歷此境,方見其奇妙?!盵9](P24-25)詩人實歷奇境而造詩歌奇境,才能見其奇妙,才能奇得自然。
二、以“變”構文章奇境
“奇境”與“正境”相對,文章奇境主要通過“變”的方式構境。王葆心《古文詞通義》卷九“:包世臣稱讀文之境所見有遷變,故作文之境亦自有遷變,文家公例,莫不如是。明清文學蓋必有變境始有進步?!盵10](P7493)作文之境有遷變,這是文家的公例,只有變境,作文才能進步。文章不變則庸腐,只有“變”才能令人耳目一新,開辟出奇境。清代呂留良《呂晚邨先生論文匯鈔》說“:昔人論作文,只是一個翻案法耳,此說甚淺,然議論文字須用此法,乃有奇境開辟。盡將從前呫嗶璅說翻駁一新,拔趙幟而立漢幟,固非辣手不辦。”[10](P3345)翻案法是文章之“變”,它脫出窠臼,出人意料,故而能開出奇境。文似看山不喜平,故呂留良《呂晚邨先生論文匯鈔》又說“:山無峰巒起伏,即為頑山;水無波瀾蕩洄,即成死水。文章佳境,亦只在起伏蕩洄處得意耳?!盵10](P3347)山水無變化,則無靈性,文章亦如此。文章的佳境、奇境,只有通過起伏蕩洄之變,方能達到。同樣是以山水喻文,吳曾祺《涵芬樓文談》則說:大凡文之至者,境以奇險峭拔為勝,音以激切凄戾為工。譬之言山者,峰巒聳拔,壁立千仞,而委迤綿亙者,無足言也;言水者,湍流激射,一瀉千里,而溁洄蕩漾者,無可言也。蓋必如此而后使人驚嘆駭絕,心魄俱震。彼夫臺閣之文,舂容大雅,淵然金石,以之歌詠太平,自見洋洋盈耳,然試與之究世故之險巇,狀人情之變幻,則有不及喻者矣。獨有逐臣羈客、勞人思婦,心思所極,窮無復之,而閱歷既久,智力漸生,無所發(fā)泄,一切托之于文章,離怪惝怳,神與之通,往往非人力所能至。吳曾祺推崇文章奇境,認為至文“境以奇險峭拔為勝”,這就好比高山以聳拔陡峭為勝,流水以湍流激射為勝,如此才能令人驚嘆駭絕。而文章奇境,需要通過“狀人情之變幻”來達到,這也是主張以“變”構奇境。從具體的文章品評來看,明清以來的文章批評強調以“變”構奇境。比如,《孟子》長于論辯,其中有“變”?!睹献印ち夯萃跸隆罚好献又^齊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則凍餒其妻子,則如之何?”王曰:“棄之?!痹唬骸笆繋煵荒苤问?,則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內不治,則如之何?”王顧左右而言他。清代方宗誠《論文章本原》卷三評論此段說:“‘王之臣’章,亦書說體也?!木持畠炔恢巍侵饕?,卻含蓄不先說出。首段起得飄忽,令王不測其意。次段從對面刺入,亦令王不測。三段忽上正面,令王無從嚲閃,亦奇幻不測?!躅欁笥叶运?,忽然放開,又令人不測。此章文境,最奇縱變化?!盵10](P5669-5670)孟子要批評齊宣王治國無方,卻不先說,而先從友之不可托、士師不治士說起,令齊宣王不測其意,入其甕中,最后以“四境之內不治”批評齊宣王,以至其無言以對。方宗誠認為這種文境最是奇縱變化?!睹献印分蓄愃浦庮H多,又比如方宗誠評論《孟子·公孫丑上》:“此章至‘圣人復起,必從吾言’,意已盡矣,下復作一大翻瀾,文境更闊,廣引諸賢,以配前段,廣引諸子,中間多少波瀾,文境奇肆之至?!盵10](P5673)這是以“文境奇肆”評價《孟子》波瀾起伏多變。韓愈古文有新創(chuàng),《送孟東野序》用三十八個“鳴”字,參差變換,文境奇崛。唐文治《國文經緯貫通大義》評論說“:用三十八‘鳴’字,參差錯落,處處變換,文境如雷電風云,一時并作,又如百川歸海,萬派朝宗,可謂神乎技矣?!盵10](P8283)這正指出韓文“處處變換”的特點,如此則文境必奇。王葆心《古文詞通義》卷六也說“:非盡百家之美不成一人之奇,非取法最高之境不能開獨造之域。此惟韓退之能知之,宋以下皆不講也?!盵10](P7325)他對韓愈古文之奇境評價頗高。蘇軾的四六矯變,擺脫了隋唐五代的拘囿,開辟出了奇境。清代孫梅《四六叢話》評價說“:東坡四六,工麗絕倫中筆力矯變,有意擺落隋唐五季蹊徑。以四六觀之,則獨辟異境;以古文觀之,則故是本色,所以奇也?!盵10](P4966)孫梅指出蘇軾四六正是以“矯變”來“獨辟異境”。文章固然以“變”構奇境,但文章之“變”也要遵循一定的規(guī)矩。呂留良《呂晚邨先生論文匯鈔》指出“:一題眾拈變格,勢所必至。但變而仍當于理法,正是文人弄奇,妙境無窮處,如不當于理法,雖正格無益也?!盵10](P3356)文章“變”是大勢所趨,文人弄奇,妙境無窮,但不能違于理法,否則無益于文章。
三、以“幻”構小說戲曲奇境
關鍵詞:文學,倫理學批評,道德批評
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都是文學評價的一種方式從開始備受文人學士的排斥到如今被越來越多的文人所接受并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的出現(xiàn)在某些方面加快了文學的發(fā)展和社會文化的進步
1 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的概念
從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出現(xiàn)到如今的廣泛研究其理論已經得到補充和完善理論框架也較清晰對文學倫理學批評的內容方法批評對象都進行了系統(tǒng)地闡述以及對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關系的論述文學倫理學批評從倫理角度出發(fā)對文學作品進行理解分析和論述文學倫理學批評并不是僅僅評價文學作品的好與壞而是從多方面角度來對文學作品進行剖析深入解讀文學作品的內涵道德批評屬于社會學批評其宗旨是服務于社會道德批評針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道德上的評判是維護社會風氣與社會道德發(fā)展不可缺少的批評方式道德批評主張文學與社會相結合以道德的觀念看待文學現(xiàn)象和評價文學作品
2 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的關系
文學倫理學批評所針對的是人性主張人都有善惡兩面強調人性中善對惡的控制即從善棄惡文學批評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中華文化的精神深深植入了文學批評中去使其形成了美善融合的特點道德批評服務于社會根植于明確的社會價值體系中遵循著社會的道德準則道德批評不允許文學作品有違社會道德并引導文學作品的道德走向道德批評具有較強的兼容性與美學心理學哲學以及社會學等方法相結合道德批評具有知人論世的社會歷史批評特點兩者的研究對象也不盡相同文學倫理學批評主要用于文學立場的解讀和對文學作品本身進行分析并對作家與文學相關的問題進行研究文學倫理學批評并不從道德立場上評判作品而是以文學作品的歷史環(huán)境為基礎站在當時的角度解讀作品而道德批評強調從道德意識出發(fā)進行文學批評文學往往也用來詮釋批評家的道德觀點文學倫理學批評和道德批評的區(qū)別就是文學倫理學批評是主張人性的但要建立于社會環(huán)境基礎之上的道德批評是服務于社會是對文學作品的道德走向進行批評隨著文學的發(fā)展文學批評朝著多元化方向發(fā)展各種文學批評方法相互依存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會相互融合共同生存從廣義上來說倫理與道德是相同的概念倫理現(xiàn)象又可稱作道德現(xiàn)象道德依托于社會社會的變化直接導致倫理關系的變化而倫理關系的變化也直接影響著道德對倫理是非的判斷倫理和道德又是不同的引發(fā)的倫理觀和道德觀也是兩種不同的概念倫理批評主要分析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轉變道德批評就是評價其轉變是否符合當今的倫理倫理批評與道德批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3 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的未來趨勢
3.1 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相結合
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都是文學的批評方法文學通過作品本身的語言來向人們表達作者的心中所想在表達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多種手法以達到文學作品的渲染力而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是發(fā)展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要因素文學倫理主要包括文學的情節(jié)人物主題等文學倫理學批評的主要標準是作品情節(jié)是否飽滿人物性格是否鮮明作品主題是否突出但僅僅以此批評的標準是無法滿足要求道德批評在文學作品的批評是最具說服力的多種方法結合在一起相互補充才會更好的適應現(xiàn)代社會對作品批評的要求在以倫理與道德相結合的背景下進行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以真實的生活找到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的靈感保證文學作品的質量由于文學對于倫理與道德的依賴性使得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文學倫理批評與道德批評的研究對象都是文學作品其出發(fā)點批評方式側重點又有所不同只有將兩者結合起來才能為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保駕護航
3.2 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有待原創(chuàng)
【關鍵詞】文學倫理學;倫理關系;悲劇
《重返巴比倫》寫于1930年,是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說的巔峰之作。他親歷了美國二十年代生活的奢華與落魄。他將生活融入作品,也思考著解救美國的藥方。我們感受到作者試圖用愛、道德和良心來溫暖人心,但他依舊給了小說一個略有悲劇色彩的結局,這說明他對自己開出的這一藥方仍有疑慮。但這種疑慮并非否定,作者相信愛、道德和良心能拯救墮落的時代,但需要更多人的努力,更多的時間去驗證。
小說通過“重返”表現(xiàn)了主人公查利?韋爾斯前后的變化。故事的背景是1929年股市大崩盤后的巴黎。題目中的“巴比倫”是古巴比倫王國的首都,以奢華著稱,在文中就是指20世紀20年代的巴黎。通過研讀作品,筆者認為可以用文學倫理學的方法來進行分析批評。“文學倫理學批評應該反映文本中人與人之間倫理關系的演變過程;應揭示出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的變化,是如何體現(xiàn)了社會的變遷;還應體現(xiàn)出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關系的變化,是如何影響了文學內部諸要素――文學內部倫理的改變?!盵1]閱讀作品,我們感到查利在兩個倫理維度上發(fā)生的明顯變化:查利與女兒――從忽視到回歸,查利與損友――從親近到疏遠。經濟上的急轉直下和妻子的去世是查利改變的主要原因。作者展現(xiàn)了經濟蕭條對人們產生的重創(chuàng),并給出拯救這個國家的藥方。他希望查利這樣一個普通人的改變能溫暖一個普通的家庭,倘若美國人都能重拾道德和愛,這個國家自然會有希望。盡管結局稍有悲涼,但那是黎明前的黑暗,作者將自己開出的藥方留給時間去檢驗。
1 查利與女兒――從忽視到回歸
故事圍繞查利重回巴黎索要九歲女兒霍諾麗亞撫養(yǎng)權的過程展開。查利這一行為本身就是一個決定性的改變。從花天酒地到要做一個負責任的父親,背后隱藏著社會變化對個體的影響。一年半前,查利還是個靠股票暴富的富翁,酗酒成癮,和妻子海倫的關系也不愉快。妻子臨終時他正在療養(yǎng)院,便同意把孩子交給海倫的姐姐馬里恩一家監(jiān)護。一年多的時間里,妻子去世,自己在股票市場上的錢也全部蝕光,女兒又不在身邊,查利的整個世界仿佛都空了。幸好本質上來講,查利并非游手好閑,見利忘義。他的良心與道德在“荒原”中復蘇。
“倫理批評著重于分析人與人之間或事物之間關系的演變,以及隱藏其后的社會歷史的滄桑巨變?!盵2]查利是時代的犧牲品。他的經歷是美國經濟從暴富到崩盤的具體體現(xiàn)――可以讓貧兒短暫體會一下闊佬飄飄然的感覺,也可以給自力更生的老實人一場噩夢。“‘當初我也苦苦干過十年,你也知道――直到跟許多人一樣,在股票市場上交了好運。運氣好極了。看來用不著再干什么了,我才不干的。不會再發(fā)生這種事情了。’”[3]查利本是一個勤懇的人,而暴富帶給了他 “夢魘” 般的生活。面對一切歸于零的個人世界,查利在物質和精神上重新開始。 “‘我代表的那些企業(yè)對我的工作十分滿意,我要把我的姐姐從伯林頓接出來,給我管家,我也非常想跟霍諾麗亞一起生活。你們知道,哪怕她的媽跟我鬧得不愉快的時候,我們也從來不讓任何事情影響霍諾麗亞。我知道她喜歡我;我也知道我照顧得了她’”[4]他要回歸家庭,為女兒規(guī)劃新的未來。
首先,他用事實向馬里恩證明自己已經改過自新,可以好好撫養(yǎng)女兒。一進門,查利就在努力討好馬里恩,因為她一直認為海倫的去世與查利有直接關系,而且查利沒有能力把孩子撫養(yǎng)好。而查利一直在表達誠意“‘我巴不得馬上有個家,我也巴不得馬上讓霍諾麗亞待在那個家里?!梦襾碚f,有了根本性的變化,我要求你重新考慮一下這件事?!盵5]他立志要給孩子一個家庭和良好的教育,不僅改掉酗酒惡習,還重新創(chuàng)業(yè)。
查利還為女兒規(guī)劃了未來,為她買了一所別墅,請一個法國家庭教師。從花天酒地以至于被懷疑沒有撫養(yǎng)孩子的能力到主動上門,真心實意要要回女兒撫養(yǎng)權,并且為女兒準備一個溫馨的家和良好的教育,我們看到了查利的回歸。人間唯有愛、真情才能溫暖人心。查利要讓他愛的種子――可愛的女兒健康成長。
2 查利與損友――從親近到疏遠
文章中查利的兩位老朋友――大學同學鄧肯?謝弗和一位三十歲臉色蒼白的金發(fā)美女洛蘭?夸爾斯是以負面形象出現(xiàn)的,兩人是在查利發(fā)達時投奔他來混錢的。但再次見面,查利對二位的態(tài)度卻與以前截然不同,將他們稱為“往昔的幽靈”?!叭昵埃谀菗]金如土的日子里,幫他們一個月過得像一天那樣快的那一伙就有她?!比赀^去了,查利浪子回頭,兩個朋友卻依舊過著糜爛的生活。查利大發(fā)雷霆:“‘真!’‘簡直透頂!’‘我兩年沒見的人,竟這么死皮賴臉――’”查利絕不再讓這樣的朋友影響自己和女兒的生活。查利的回絕和疏遠正是他對紙醉金迷的那段時光的悔恨。
3 查利與自己――從不負責任到浪子回頭
本質上來講,查利是一個吃苦肯干靠雙手掙錢的人。天降的橫財卻改變了他奮斗的歷程。當不再需要辛苦工作就可以大把地賺到錢時,勤奮、自力更生這些美國人所崇尚的品質也頃刻之間蕩然無存。他想的是如何消遣這些錢,滿足自己的酒欲,風光地周游世界,游戲人生。然而,股市崩盤,所有的美好瞬間消散。查利幾次將這段回憶稱之為“夢魘”。沒有了錢財,沒有了妻子和孩子,查理良心發(fā)現(xiàn),重新回歸自己的事業(yè)家庭,他的生活也重燃希望。
《重返巴比倫》圍繞查利展現(xiàn)了大蕭條對一個個體的正面影響。在任何時候,人都不能缺少道德、愛和良心。查利在失去妻子、金錢和女兒的撫養(yǎng)權后,回歸家庭,重啟事業(yè),這些都源于他內心的轉變。濃縮在查利身上的道德、愛和良心的復蘇,正是作者找出的拯救當時美國的出路。如果每一位曾誤入歧途的美國人能在空空世界中酒醒、夢醒,重新靠自己為之驕傲的雙手去掙錢,美國夢就仍會實現(xiàn)。
菲茨杰拉德用查利的轉變給當時的美國以希望,然而最終又用他慣常的悲劇形式將這一希望擱淺。但這次他并沒有完全讓查利陷入絕境,而是給了他希望的種子。結尾處,查利索要孩子未果將要離開,作者這樣寫道:“有一天,他會回來的;他們沒法讓他永遠付賬??墒撬约旱暮⒆樱椰F(xiàn)在,除此之外,別的都算不了什么了。他不再年輕,也不再有個人的美妙的念頭和夢想。他完全能肯定海倫不會要他這么孤獨?!薄皶貋淼摹?,“要自己的孩子”,“海倫不會要他這么孤獨”,這些透露了查利堅定的決心。雖然暫時遇到了挫折,但他的心是堅定的,總有一天會贏得馬里恩的信任??v觀全文,菲茨杰拉德讓查利浪子回頭,良心重現(xiàn),是因為他覺得愛、良心和道德能拯救這個被金錢物化的時代,但因為人心需要慢慢地溫暖,方法需要時間去驗證和更多的人去實踐,所以小說結尾又在失落中蘊含著失望和力量。
【參考文獻】
[1]修樹新,劉建軍.文學倫理學批評的現(xiàn)狀和走向[J].外國文學研究,2008,4:168.
[2]修樹新,劉建軍.文學倫理學批評的現(xiàn)狀和走向[J].外國文學研究,2008,4: 167.
[3]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M].鹿金,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6,8:341.
關鍵詞 網(wǎng)絡文學 文學批評 傳統(tǒng)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學批評一直以來都是文學活動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在漫長的文學史中,文學批評從來沒有缺席,它伴隨著整個文學史的發(fā)展,直至今日。但當前互聯(lián)網(wǎng)的發(fā)展完全顛覆了文學發(fā)展的土壤,網(wǎng)絡文學在興起的初期就受到了眾多的質疑,特別是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似乎在網(wǎng)絡文學環(huán)境中并不具備話語權,也導致了文學批評當前的發(fā)展極為艱難。當然,我們不能夠一味地為了批評而批評,批評的目的是進步,而不是吹毛求疵。當前網(wǎng)絡文學發(fā)展如此蓬勃,一定有其深刻的原因,所以我們就要剖析網(wǎng)絡文學與文學批評理論的關系,圖探索出二者的平衡點,使二者能夠相互促進,為中國文學事業(yè)乃至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貢獻重要的力量。
1文學批評和網(wǎng)絡文學的概念
文學批評是文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字面上我們很容易理解,指的就是通過批評的方式對文學的發(fā)展方向、內容和思想等要素進行正確的引導,使文學的發(fā)展不致偏離方向。文學批評對于文學的發(fā)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的,首先,對于作家來說,文學批評能夠有效地規(guī)范作家的寫作行為,能夠引導文學創(chuàng)作的正確方向;其次,對于讀者來說,通過批評的角度能夠讓讀者更為深刻地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也有助于提升讀者的文學審美水平;最后,對于整個社會來說,文學批評代表的是主流的價值觀,之所以會出現(xiàn)公認的批評,是因為其不符合社會大多數(shù)人的想法和觀念,這對于弘揚社會正能量,促進社會發(fā)展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網(wǎng)絡文學顧名思義指的就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創(chuàng)作、發(fā)表、供讀者閱讀的文學作品。網(wǎng)絡文學的范圍非常廣泛,其作品的水平也參差不齊,這恰恰是因為網(wǎng)絡的開放性激勵著“草根”一族開始走上文學創(chuàng)作的舞臺,文學不再是作家獨享的瑰寶,而成為了每個人都可以接觸并實踐的平民化的產物。
2網(wǎng)絡文學對文學批評理論的挑戰(zhàn)
當前文學批評家擔憂的并不是在網(wǎng)絡文學環(huán)境中沒有文學批評,恰恰相反,網(wǎng)絡世界絕對不缺少“批評者”,網(wǎng)絡的開放性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對網(wǎng)絡文學進行評價,而很多觀點非常淺顯,僅僅是自身的直觀感受,并不具有代表性,也不具有客觀性。這才是文學批評家們最害怕見到的事情---不怕沒有批評,但是怕沒有邏輯的批評。在網(wǎng)絡文學蓬勃發(fā)展的當前,文學批評越來越大眾化,卻又越來越低俗化。當然,這也是一個文學批評發(fā)展的“陣痛”,傳統(tǒng)文學批評話語權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而現(xiàn)在話語權回歸大眾,勢必要經過一定時期的混亂和無序,最終終究會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這也是文學批評領域的“精英”和“平民”之爭,是文學批評在當前時代必然要經過的過程。
3傳統(tǒng)文學批評理論如何應對網(wǎng)絡文學的挑戰(zhàn)
在當前網(wǎng)絡文學迅猛發(fā)展的情況下,傳統(tǒng)文學批評理論應當適時地進行調整,以應對網(wǎng)絡文學的挑戰(zhàn),如此才能夠不負文學批評之名,充分發(fā)揮文學批評對于文學發(fā)展的作用。
首先,文學批評理論應當走進大眾。數(shù)千年來的文學批評理論話語權都掌握在極少數(shù)人口中,這種自詡為“雅”,卻無法容忍“俗”的文學批評狀態(tài)其實并不是一個正確的狀態(tài),精英化并不是文學和文學批評發(fā)展的正確道路。文學和文學批評是服務大眾的,大眾都不認同,文學批評就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了。
其次,應當堅守文學批評理論的原則、精神和價值。文學批評是要對文學的發(fā)展起到促進和引導作用的,無腦地批判并不能起到這樣的作用,所以文學批評對于當前文學環(huán)境的適應還是應當堅守一些原則、精神和核心價值的。例如人文主義精神、歌頌真善美、批判假惡丑這都是文學批評恒久不變的精神和價值,無論文學批評理論如何發(fā)展都不應當有所改變。
最后,要轉變批評的方式。傳統(tǒng)文學批評理論太過于艱澀,讓大多數(shù)讀者都無法理解,那么文學批評難道就只能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嗎?當前的時代中,人們在各個領域的選擇都更多了,人們更愿意去選擇自己能夠理解和適應的事物,文學批評理論亦是如此。通俗化是文學批評理論應有的發(fā)展方向,沉重的說教已經不適合當前的時代了,注定要被淘汰掉。
4結語
網(wǎng)絡文學的發(fā)展的確給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理論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但是網(wǎng)絡文學之所以能夠在這數(shù)十年內極為蓬勃的發(fā)展,一方面是因為當前社會形態(tài)、社會結構的發(fā)展巨大變化,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社會意識隨著社會物質的變化已經發(fā)展根本性的變革。很多文學批評家都在感嘆和惋惜,因為文學批評已經存在了數(shù)千年,但卻在只有數(shù)十年歷史的網(wǎng)絡文學面前捉襟見肘。筆者認為,文學批評是伴隨著文學的發(fā)展而誕生的,只要有其價值,就不會消亡,只是面臨著當前文學結構發(fā)生巨大變革的背景,傳統(tǒng)的文學批評應當進行合理的改變,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才是文學批評真正應當遵循的原則,才是能夠繼續(xù)發(fā)揮其引導作用的唯一出路。
參考文獻
[1] 趙李梅,傅宗洪.傳統(tǒng)文學批評如何應對網(wǎng)絡文學的挑戰(zhàn)[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29(7).
關鍵詞:新批評理論;英美文學教學;運用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12)07-0053-02
作者簡介:李莉莉(1975-),女,黑龍江五常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從事英語教學與英美文學研究。一、新批評理論的主要觀點
在新批評理論興起之前,批評家們往往忽視了文學作品本身,認為外在環(huán)境對創(chuàng)作會產生重大的影響。他們有時也會側重于分析作家情感和個性因素等內在環(huán)境的作用。新批評理論將批評的重點從作家轉向作品,強調作品本身具有的審美效應。該理論認為作品是不受其他因素控制或支配而獨立存在的,其本身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展示了一種特別的意義。閱讀的目的就是為了探究這一意義,而這一意義是蘊涵在作品之中的客觀內容,是讀者都能夠通過閱讀作品獲取的。
1.“文學本體論”
“文學本體論”是新批評理論中最重要的觀點之一?!氨倔w論”原本是個哲學概念,研究的是事物的“存在”和“本質”?!拔膶W本體論”探討的是文學存在中的“本源”與“本質”,研究的是作品的結構與意義之間的關系。“文學是一個獨立的和獨特的世界,文學作品一經產生便成為獨立于作者和讀者之外的一個客觀實在,它不依賴于客觀世界而存在。因此,研究者把文學作品稱為‘本體’,并提出了‘文學本體論’的概念”[1]。在他們的觀點中,文學作品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獨立自足的體系,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它們共同作用的產物就是作品的意義,而這一意義的產生依賴于作品本體。艾略特提出的“非個人化理論”為這一觀點的創(chuàng)建奠定了基礎。在《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一文中,艾略特論證了作家個人和傳統(tǒng)之間的關系,他指出,“優(yōu)秀的作家就得不斷地放棄當前的自己,歸附更有價值的東西。一個藝術家的前進是不斷地犧牲自己,并不斷地消滅自己的個性”[2]31。他還認為,作家只有把自己的“個人情感”轉變?yōu)椤叭祟惖钠毡榍楦小?,才能?chuàng)作出好的作品,所以文學批評不應該關注作家,而應把重點放在對作品本身的研究上。蘭色姆也指出,文學作品由構架和肌質兩方面的內容構成,“詩歌是一種松散的邏輯構架,伴有局部不甚相干的肌質”[3]。他清楚而準確地闡釋了文學本體論的觀點,其中構架是作品的內容和邏輯結構,是能夠用散文語言轉述的部分,而個別細節(jié)是無法用散文語言復述的,這部分就是肌質,是作品的精華所在?!拔膶W本體論”強調作品是獨立的,是一個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存在物,文學批評要以作品為出發(fā)點,應把關注點放在作品的內容和結構上。
2. “意圖謬誤”與“感受謬誤”
閱讀文學作品時會涉及到“作家—作品—讀者”這三個環(huán)節(jié),新批評理論強調的是作品這一中間環(huán)節(jié),以便將該環(huán)節(jié)從這一關系模式中剝離出來。新批評理論家維姆薩特認為,在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存在著“意圖謬誤”與“感受謬誤”兩種誤區(qū)。前者是指“將詩和詩的產生過程相混淆,這是被哲學家稱之為‘起源謬誤’的一種特例,其始是從寫詩的心理原因中推衍批評標準,其終則是傳記式批評和相對主義”[4],即以作家的經驗或創(chuàng)作意圖為標準來闡釋或評判作品,這既不是“適用的標準”,也不是“理想的標準”。作家一旦完成了作品,就不能再控制和支配它了,他與作品之間便脫離了關系。如果作家在作品中展示了創(chuàng)作意圖,那么就沒有必要脫離作品對其進行討論了。維姆薩特還指出,“將詩和詩的結果相混淆,也就是將詩是什么和它所產生的效果混為一談……其始是從詩的心理效果推衍出批評標準,其終則是印象主義和相對主義”[2]257。也就是說,在對作品的解讀中不能加入讀者的“感受謬誤”,不能將讀者的個人情感等同于作品的情感內容。讀者的心理感受由其文化程度、其對作品的理解程度等因素來決定,具有不穩(wěn)定性和不可靠性,而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則是不變的,而且只有內在因素才能決定其內容。
3. “細讀”模式
新批評理論認為,作品的內涵體現(xiàn)在語言和結構之中,因此有必要對其進行詳細而準確的分析。“細讀”模式要求閱讀者要細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并對每一個詞的含義進行注解,以便從中發(fā)現(xiàn)詞句之間的精微聯(lián)系,包括詞語的選擇和搭配、程度不等的意象等。只有經過這樣的細致分析, 才能看出一部作品的總體狀況, 從而確定其藝術價值[4]。讀者要仔細推敲詞語、句子、意象和形式結構,探求其中所暗含的意思、相關聯(lián)想和言外之意等,在互相限定和制約的語境中明確其真正的含義?!凹氉x”模式強調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要對作品進行精細入微的分析,特別要關注典故、意象和擬聲效果等文學要素之間的密切關系[5]。對作品意義的挖掘應該以客觀的論據(jù)為基礎,因而需要充分地解讀作品中所暗含的創(chuàng)作技巧,這樣才能反映出作品中所包含的有機結構和意義。
二、新批評理論對英美文學教學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