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月亮的詩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鄉(xiāng)村烏托邦 村莊 麥子 月亮 少女 野花
20世紀60年代,海子出生于中國安徽一個貧窮的農村,當他15歲考入北大,來到北京這座多元文化與思想激烈碰撞的城市的時候,80年代的中國正經歷著一場翻天覆地的社會變革,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換,也正實行對外開放政策。體制的轉換,帶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丹尼爾?貝爾認為:“根基被斬斷的個人只能是一個無家可歸的文化漂泊者?!盵1]從安徽農村來到北京昌平的海子,他深切地感受到自己身在都市、身在異鄉(xiāng)的漂泊感,他認為“(昌平的)柿子樹下/不是我的家”(《昌平柿子樹》)。海子雖然曾經認為:“關于鄉(xiāng)村,他至少可以寫作15年?!盵2]11然而,當他在北京這座大城市讀書幾年,等再次返回家鄉(xiāng)時,家鄉(xiāng)的現實狀況“給他帶來了巨大的荒蕪之感”,而他“完全變成了一個陌生人”。這也就是說,當海子從城市歸來的時候,他眼前的現實中的鄉(xiāng)土,已然和他記憶中、想象中的鄉(xiāng)土有了明顯的區(qū)別,于是,海子變成了一個介于城鄉(xiāng)之間的漂泊者。因了兒時的鄉(xiāng)村生活經歷與體驗,也為了給現實中的自己尋找精神上的歸宿,海子用村莊、麥子、河流、少女、野花等意象編織出一個樸素、美麗的鄉(xiāng)村烏托邦。
海子在他的詩歌文論《詩學:一份提綱》中寫下:“在這一首詩《土地》里,我要說的是,由于喪失了土地,這些現代漂泊無依的靈魂必須尋找一種代替品――那就是欲望,膚淺的欲望。大地本身恢宏的生命力只能用欲望來代替和指稱,可見我們已經喪失了多少東西?!?[2]1038“喪失土地”亦可看做是“喪失精神家園”,從此人們的靈魂漂泊無依,這是工業(yè)化浪潮席卷而來所造成的不可避免的事情,技術把人從大地分離開來,將人驅逐出靈魂之鄉(xiāng)。海子敏銳地看到了這一點,并將這種回歸精神之鄉(xiāng)的愿望用詩歌表達出來。他在組詩《詩人葉賽寧》之七中,表達了深切的還鄉(xiāng)之念:
我要還家
我要轉回故鄉(xiāng),頭上插滿鮮花
我要在故鄉(xiāng)的天空下
沉默寡言或大聲談吐
我要頭上插滿故鄉(xiāng)的鮮花
返鄉(xiāng)之于海子,并非僅僅是回到現實中的家鄉(xiāng)安慶,更是回到精神之鄉(xiāng),回到以耕躬為基礎的農業(yè)烏托邦之中。海子返鄉(xiāng)的愿望是如此強烈,并在《莫扎特在中說》繼續(xù)寫下:
當我沒有希望
坐在一束麥子上回家
請整理好我那零亂的骨頭
放入那暗紅色的小木柜,帶回他
像帶回你們富裕的嫁妝
“海子的抒情詩寫作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具有‘農耕式慶典’的文化意味,體現了海子深深眷戀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的文化情懷”。[3]那么,在海子的詩歌中,那個由村莊、麥子、月亮、少女、野花等所構筑的代表了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的鄉(xiāng)村世界,究竟是怎樣的呢?這就需要我們從他的詩歌文本中尋找蹤跡,予以探討。
一、村莊
中國是一個傳統(tǒng)的農耕民族,千百年來,子民們勤勤懇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農耕文明時代,村莊是人類的主要棲息地和居住集散地,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物質載體和文化符號。海子生于清貧的農家,自小在農村長大,對村莊懷有極其深厚而敏銳的詩意情感。在城市里,人們不斷擴張的物質欲望,與之對應著的是繁華背后暗涌的浮躁。而村莊雖然貧瘠、荒涼,詩人卻從中看到了至高無上的美麗,充滿了寧靜的詩意。
“星日郎朗/野花的村莊/湖水蕩漾/野花/生下詩人”(《詩人葉賽寧》),于是,猶如寫下一個童話般,詩人誕生了。這是詩人寫給葉賽寧的獻詩,也是對自己的描寫?!澳慵抑衅婆f的門,遮住的貧窮很美”(《給母親》),“故鄉(xiāng)的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新娘》),面對家鄉(xiāng)破舊的門,家徒四壁的清貧,詩人有吃有喝,分別以筷子和一缸清水來點出,而這已經足夠。這份美麗,這種詩意關照,也只有像詩人這樣在鄉(xiāng)村中長大的孩子才能體會得出來?!拔骞蓉S盛的村莊/廢棄果園的村莊”(《北斗七星,七座村莊》),“蘆花層中/村莊是一只白色的船”(《村莊》)。這是豐盈的、飽滿的、詩意的村莊;“風吹炊煙/果園就在我的身旁靜靜叫喊/雙手勞動/慰藉心靈”(《重建家園》),這是村莊的寧靜、祥和與靈性所帶給詩人的激情狂想,村莊仿佛有了生命一般。
村莊,在五谷豐盛的村莊,我安頓下來
我順手摸到的東西越少越好!
珍惜黃昏的村莊,珍惜雨水的村莊
萬里無云如同我永恒的悲傷
――《村莊》
村莊是如此美麗,但并非真的如詩中所寫是“五谷豐盛”,現實中的村莊更多了一些貧瘠、荒涼,“豐收后荒涼的大地/黑夜從你內部上升”(《黑夜的獻詩》),而這個所謂的“五谷豐盛”其實是詩人對農耕社會里自給自足狀態(tài)的一種詩意想象和滿足。當詩人失去愛情、心情悲傷的時候,村莊在詩人眼中就變成了“高地的村莊/又小又貧窮”(《雨》),這種骨子里流淌著愛、表面上說恨的孩子氣的表達,似乎是在跟“村莊母親”撒嬌,訴說自己心中的委屈,一種童真童趣滲透在深深的悲傷中。
二、麥子
“民以食為天”,人們?yōu)榱司S系基本的生存,除了有一個棲身之所,最重要的就是吃了。在工業(yè)化進程的反觀下,海子找到了農耕民族那潛意識深處留痕最深的性命攸關的“糧食”,麥子無疑是糧食里最有典型性的代表之一。葦岸說:“麥子是土地上最優(yōu)美、最典雅、最令人動情的莊稼?!盵4]那能夠維持生命的存在,保證人類代代繁衍昌盛,促進生命茁壯成長的麥子,在海子詩意心靈的投射下,似乎具有了神性光彩??催@一首極有神性意味、溫情脈脈的《麥地》:
吃麥子長大的
在月亮下端著大碗
碗內的月亮
和麥子
一直沒有聲響
“存在的澄明”所蘊藉的詩意由“端著大碗”這一動作直接呈現出來?!霸铝料?連夜種麥的父親/身上像流動金子”,是詩人以詩意筆法虛寫了勞動場面;詩歌末尾,一句“健康的麥地/健康的麥子/養(yǎng)我性命的麥子”,則是從內心驀然發(fā)出的呼喊,是詩人激越情感的不能自已。在《春天,十個海子》里,詩人寫道:“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戶/它們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一半用于農業(yè),他們自己繁殖?!逼渲校肮任锔吒叨哑稹笔窃娙藢︷囸I想象所做的強烈回應。嘴巴和胃、躬耕勞作、繁衍后代,都與糧食、與五谷密切相關,沒有糧食,就沒有一切。而糧食的事情,正是大地上的事情,是生命存在的事情,也是人類繁衍的事情。
除了上面的《麥地》,還有《熟了麥子》、《五月的麥地》、《麥地與詩人》等等。詩人要在麥地里,與志同道合的兄弟們一起狂歡,“背誦各自的詩歌/要在麥地里擁抱”;詩人寫下麥地的輝煌、壯觀,“在青麥地上跑著/雪和太陽的光芒”,并由此反觀到自身的渺小,“詩人,你無力償還/麥地和光芒的情誼”,并將麥地的輝煌、壯觀進一步指向終極存在:太陽!其無法償還的深情厚誼,來自麥地,更來自太陽,“你無力償還,一顆放射光芒的星辰/在你頭頂寂寞燃燒”,在這輝煌與終極面前,海子的心有著圣教徒般的虔誠。但是,詩人畢竟不是庸庸碌碌之輩,在終極面前,表達完虔誠后,接著據理力爭,告訴麥地“我則站在你痛苦質問的中心/被你灼傷”,“你不能說我一無所有/你不能說我兩手空空”,這是詩人據以自己對中國詩歌的貢獻,對自己所向往的詩歌事業(yè)所做的努力的一種自信與肯定。這些詩歌中的麥子或糧食的意象,是海子對中國當代詩壇的獨特貢獻,是他敏銳眼光的獨到發(fā)現,從此以后,開啟了中國詩人們書寫麥子的篇章。
三、月亮
如果說麥子意象是海子對中國詩歌的獨特貢獻,那么月亮在中國文學中則是一個相當經典的傳統(tǒng)意象。在中國古典詩詞里,月亮的意象被詩人們反復書寫著。詩人們不僅描寫了月色之美,更多的則是寄托了他們各自微妙的情思、情懷。
“在歌頌麥地時,我要歌頌月亮”(《麥地》),海子筆下的月亮,一掃中國古典詩人的憂郁。他以入世的心態(tài)、詩意的筆觸寫下了月亮的美麗。如《月光》:“今夜美麗的月光 你看多好!/照著月光/飲水和鹽的馬/和聲音//今夜美麗的月光 你看多美麗/羊群中 生命和死亡寧靜的聲音/我在傾聽!/這是一只大地和水的歌謠,月光!” 詩人在反復的吟唱中,仿佛融化在這美麗月色中了。美麗月光下,是生命靜靜地生長,靜靜地安享與靜靜地死亡,而詩人則靜靜地傾聽著、觀察著、體味著。在《詩人葉賽寧》中,“故鄉(xiāng)的夜晚醉倒在地/在藍色的月光下/飛翔的是我/感覺到心臟,一顆光芒四射的星辰”, 月亮成了詩人醉倒故鄉(xiāng)的時間維度上的背景,它同故鄉(xiāng)的野花、云、少女、玉米、麥苗和白楊等共同打造了一個鄉(xiāng)村詩人情真意切的鄉(xiāng)土情思。而《麥地》,則直接書寫了月亮下的勞動場景,“月亮下/連夜種麥的父親/身上像流動金子”,“看麥子時我睡在地里/月亮照我如照一口井/家鄉(xiāng)的風/家鄉(xiāng)的云/收聚翅膀/睡在我的雙肩”, 月光下勞動的父親和在麥地中休息的我,都呈現了一種神圣的意味和氛圍,而這種意味的獲得和氛圍的營造,是以月光為背景的。“這時正當月光普照大地。我們各自領著/尼羅河、巴比倫或黃河/的孩子 在河流兩岸/在群蜂飛舞的島嶼或平原/洗了手/準備吃飯”, 詩人將故鄉(xiāng)的月亮和麥地擴大、上升到整個人類的月亮和麥地,勤勞的人類同在一個月亮的普照之下。這是一個多么樸素、美好的心愿。月亮在詩人筆下熠熠生輝,重新煥發(fā)光彩。它普照著家鄉(xiāng)的大地,沐浴著生活于其間的人,是家鄉(xiāng)的美景,也是背景性的存在。它是鄉(xiāng)村烏托邦的一個重要組成元素。
四、少女
月亮意象語文教學月亮作為遙不可及、高懸于夜空的神秘天體,在華夏先民的觀念中積淀為具備了美的意蘊的形式,成為中華先民情感表達的一個象征物,并隨著時代社會的發(fā)展衍申出多重內涵。小學語文教材選文大多文質兼美、傳承經典,當然少不了月亮意象,本文試圖分析這些意象的呈現方式和不同內涵,談談如何根據意象的特點實施教學,高質高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和審美能力,陶冶他們的情操,達到提高語文素養(yǎng)的目的。
一、月亮意象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呈現
意象是漢語言文本傳情達意的重要形式,是創(chuàng)作主體通過感覺的想象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具有強烈主觀色彩、能被讀者所感知的具象,是主客觀融合的產物。月亮作為一種意蘊而想象的視覺、感覺的自然景物,能夠為意象的塑造深化某種特定的意念,從而闡釋、實現“言外之意”的深層內涵,并被不同時代、不同作者沿用、發(fā)展、創(chuàng)新,以表達某種特定的思想感情,它們超越時空,成為凝聚漢民族精神意味、文化心理、思維方式的符號、載體。
月亮作為一種意象在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主要通過課文和古詩詞這兩種途徑呈現。課文中出現月亮意象較典型的有《嫦娥奔月》《望月》《月光啟蒙》《二泉映月》等,課文中借對月亮的描寫、對月亮意象的運用,或表達了人們對宇宙的美好向往和無限想象(《望月》),或抒發(fā)了對親人的思念和流逝的美好時光的懷念(《月光啟蒙》),或襯托渲染人們的愁緒與孤獨(《二泉映月》)。
古詩詞中有10首直接借月抒懷的詩詞,這些作品中關于月亮的意象內涵大致可以分為四種:
1.渲染清幽的氣氛,烘托悠閑自在、曠達的情懷。(“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2.寄托相思之情,抒發(fā)思鄉(xiāng)懷人之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3.渲染凄清的氣氛,烘托孤苦的情懷。(“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保?/p>
4.蘊涵時空的永恒,抒發(fā)人生短暫、人生無常的感慨。(“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其中以明月抒發(fā)對故鄉(xiāng)、親人、有人的思念之情的象征比較多。
由于意象的獨特特點,注定不能像定理、公式的教學那樣用概念化的方式去說明、印證,不能用條分縷析的方法去講解、傳授。應當采取合適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獲得藝術的妙悟,領略母語學習的真諦,感受民族生命的律動。
二、月亮意象的教學方法
1.聯想想象,感受月情
運用形象思維,發(fā)揮聯想和想象,去把握月亮意象,這既符合文學欣賞的規(guī)律,又切合小學生的實際。由于文學素養(yǎng)和審美水平的限制,小學生一般不是從理性上去審視作品,而是從感性、經驗的角度去閱讀欣賞。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使作者所塑造的形象在學生頭腦中形成一幅幅色彩鮮明、栩栩如生的美麗畫面,從而得到美的感受。
如《靜夜思》教學,教師一連設計了三個問題引導學生想象:“如果你是李白的話,對著月亮,你在想什么?”、“對看著明月的李白,你想問他些什么?”“讀了這首詩,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月光照到地上為什么稱霜呢?”學生由己推人,想到冰冷的月光灑在地上像白霜一樣寒冷,體會到李白孤身在外,月光如霜,心比霜還冷。學生不僅對月亮的意象理解得更深刻,而且透過李白對月的描繪,感悟詩人的孤獨情懷。由此可見,激發(fā)學生馳騁自己的想象力,可以激活情感.感受月亮所傳達的情感信息,深入體會作者的所思所想所感。
2.情境體驗,品悟月意
如何引領學生暢游“意象的河流”,將文本抽象枯燥的語言符號轉化為生動鮮活的形象,特級教師施建平執(zhí)教《泊船瓜洲》運用的是創(chuàng)設情境、學生體驗的方法。施老師先范讀課文,用簡筆畫勾勒出詩人、船頭、江水以及一輪明月的形象,同時播放音樂《春江花月夜》。在栩栩如生的簡筆畫的引領下,在意蘊深遠的古典名曲的啟發(fā)下,在施老師娓娓動聽的話語的幫助下,學生迅速進入詩歌寫作的情境,充分體驗到在詩人肩負改革大計,為了國家大事,已經離家很久,現在雖近家門,卻又無法歸家的感慨;體驗到作者發(fā)出“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來自靈魂深層的呼喊;感悟作者通過月亮所表達的那種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和復雜的人生況味。
詩歌如此,課文也如此。《望月》中寧靜的夜晚,皎潔的月光,銀色的海面,留給人們很大的想象空間,舅舅和小外甥的對話給學生帶來了經驗的比照和心靈的碰撞。教師首先和學生共同欣賞文本,讓文本的審美意蘊感動大家,接著引導學生討論:“你有沒有看過月景?誰來說說你看到的月景?”“在小外甥眼里,月亮是什么?。俊薄伴L大的舅舅借著月亮想說什么呢?”通過一系列豐富、生動的教學情境,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體會到小外甥眼里的月亮、舅舅眼里的月亮、引用古詩中的月亮和作者筆下的月亮,都是一個月亮,在不同的人看來卻是多樣的,寄托著不同的情思。正所謂披文顯象,顯象得意,月亮的意象也逐漸明晰。
3.拓展延伸,升華月韻
關鍵詞:月亮;隱喻;文學作品
“月”文化在中國可謂歷史悠久,尤其是在汗牛充棟的古代文學作品中以“月亮”為題材、意境、背景的詩詞歌賦不可勝數,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詩經》里就有“明月皎兮,佼人僚兮”的優(yōu)美詩句,“月亮”在中國文人心目中的地位舉足輕重,作為想了解中國文化尤其是對古代文學作品感興趣的外國學生來說,了解“月亮”是十分必要的。這里所說對“月亮”的了解絕非僅限于外部的淺顯認知,而是透過表面了解“月亮”所代表的意象,即“月亮”的隱喻延伸。
所謂隱喻就是在傳統(tǒng)的概念中叫做暗喻的一種修辭方法,它跟明喻相對,① Lakoff和Johnson在其著作《Metaphor we live by》中從思維的認知方面又提出了隱喻的新概念。根據其理論,隱喻就是以事物之間的相似性為基礎,用已知的具體事物去感受未知的抽象事物,并對后者的抽象意義進行描述,是一種思維及認知的方式。②這種思維方式在體驗委婉的中國文化及文學作品時非常重要,若是不理解蓮花代表潔身自好,代表淡然閑遠,竹子代表氣節(jié)錚錚,便不能讀懂很多中國傳承至今的詩詞歌賦。中國自古的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隨處可見隱喻,隱喻烘托意境,意境帶人入詩,入詩才能體會到作者或是憂國憂民,或是思鄉(xiāng)情切,或是恬然自得的心境。中國人自小耳濡目染,對基本的隱喻都有大概的了解,但對于跨文化的外國人來說,很多事物所延伸出的中國文化是他們不了解和不理解的。本文就“月亮”這個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學作品中隨處可見且諸多所指的事物為對象進行分析,并以外國文化中的“月亮”作為對比,試圖歸納出“月亮”在中國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中的基本所指,為進行漢語國際推廣的老師在進行漢文化方面的教學時提供一些參考,更主要是為希望學好漢語,愿意接觸中國文學的外國學生能更好理解中國詩詞及其他文學作品提供一些幫助。
一 月亮的認知特點
隱喻是一種認知的思維方法,需要人的感官對于事物的體驗,只有對具體事物有客觀的感受才能體會其特點進而產生認知的拓展。我們要想理解“月亮”的隱喻性延伸,對“月亮”這個客觀事物的本身必須有一個全面的把握。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月亮進行直觀感受:
首先,是月亮的形狀,月亮自初一至十五形態(tài)各異,總體分成滿月和缺月,滿月似盤,弦月如鉤。
其次,是月亮的顏色,月色皎潔、清冷,月光如水銀傾灑大地,相比于太陽的熱烈、陽剛、躁動,月亮更顯婉約、陰柔、寧靜。
然后,是與月亮的有關的自然現象,月亮由新月到滿月周而復始,不斷循環(huán)。月亮升降伴隨潮起潮落。
另外,還有月亮出現時環(huán)境,能看見月亮的時侯便很少看到星辰,月亮越是完滿,夜空越是清幽,就是所謂“月朗星稀”。
最后,是關于月亮的神話故事,古老的中西歷史中都存在著人們對于日月星辰、高山大河的崇拜,所以在各自傳說中都有以月亮為依托的神祗。在中國,一般認為最早的月亮之神為女媧,她還主管生育和婚姻;此外,中國有“嫦娥奔月”的傳說,《淮南子·覽冥訓》云“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恒娥竊以奔月”。姮娥即嫦娥,后羿的妻子,這個傳說講述的大致是嫦娥偷吃西王母賜予其夫后羿的不死藥后飛升成仙,獨守廣寒宮,整日與玉兔相伴,與夫天地兩隔,悔不當初的故事。在西方,在具有代表性的希臘神話中月亮之神叫狄安娜,同時她又是狩獵之神、婦女之神,是女性純潔的化身。③另外有圓月之夜會致人癲狂的傳說,譬如吸血鬼與狼人的西方經典故事中一種半人半狼的怪物在月圓時會陷入瘋狂,完全變成狼的形態(tài),四處為虐。
以上是我們能看到的、聽到的、感覺到的關于“月亮”的體驗,古人感受亦如此。由此,他們便開始了自己感覺的映射,由對月亮最直觀的體驗展開隱喻性的延伸,歷經千年,終于有了如今關于“月亮”的種種聯想,意境。下面我們就以上文所描述的有關“月亮”的直觀感受為基礎來體會這些延伸。
二 中國文化中關于“月”的隱喻
1.以“月”喻離合
月亮的形狀時圓時缺。圓形在中國是完滿的形象;反之,殘缺就是不完美的情況。因此就出現月圓喻指相聚團圓;月缺喻指離別四散的延伸,如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在這一句中,作者以“月”的圓缺來類比人們之間的聚散,由此告訴其弟(該詞是為他們兄弟不能相聚而寬解其弟所作)大可不必把朋友親人間的相聚離散看的太重,這好比月亮總是圓少缺多,是本就難以避免的,這句之后又緊跟一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嬋娟”是“月亮”的別稱,作者在此寬慰那些陷入離愁之人,即使跟所思之人不能相聚但起碼所賞明月是同一個,心靈是可以穿越群山阻隔走到一起的,這里作者更多了一些祝福和期望,由此也表達了自己豁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這兩句中“月亮”都是通過形狀特點而喻指離合的。
2.以“月”喻思鄉(xiāng)
由于“月”隱喻了“離合”,所以觀月之人便觸景產生出期盼團圓之情尤其是與家人的相聚,所以月亮又隱喻了思鄉(xiāng)思聚之情。膾炙人口的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睘槭銓懰监l(xiāng)之情的經典之作,作者先眼見月光,接著一疑、一望、一思,在最后一句中直抒自己思鄉(xiāng)胸臆,把月亮和思鄉(xiāng)緊密的聯系起來。同樣還有白居易的《望月有感》中的尾聯“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xiāng)心五處同?!边@一聯寫到自己分處五地的家鄉(xiāng)骨肉,同看一輪明月產生出同樣一種感情即強烈的讓人垂淚的思鄉(xiāng)之情。此外,杜甫的《月夜憶舍弟》中“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以幻寫真,那天地間唯一的明月在任何地方看來本該沒有區(qū)別,但在詩人眼中卻生出了故鄉(xiāng)的月亮更加明亮的幻覺,若非思鄉(xiāng)到了情切之地,詩人何以能生出此種錯覺,杜甫以真實的筆 調去抒寫虛幻的感覺,更加襯托出作者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自此,望月而思鄉(xiāng)逐漸成為中國文人常有的思維映射,月亮隱喻思鄉(xiāng)也成為中國文化有并常見的一種范式。
3.以“月”喻懷古
月亮自古至今由缺到圓,再由圓至缺,人世間的滄海桑田,興衰存亡都不能影響它一分一毫。與月亮亙古不變的永恒相比,人的生命便如白駒過隙,轉瞬即逝。古代先哲文人看到月亮的這種永恒,對比自己的生命,生出哀嘆物是人非、滄海桑田的懷古之情,“月亮”隱喻懷古之情便也逐漸成為中國文化中的重要一節(jié)。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這種情感的表現尤顯突出,其中這幾句“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斌w現出作者面對不變的、永恒的江月感慨人類多變的、有限的生命。江上明月年年如此循環(huán)往復,江上之人卻代代變化,詩人的思維從現實的月亮,回溯到從前,思考這月亮見證的歷史變遷,陡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惆悵,但是作者并非一味消極的抱怨,他站在歷史的高度,提出“人生代代無窮已”的觀點,“人類作為個體是短暫的,但作為整體卻是代代相傳無盡永恒的”,④這種永恒不同于月亮的“亙古不變”,是一種充滿多彩變化的永恒。詩人哀嘆卻不過分悲傷,惆悵卻又充滿豁達,這都體現出作者盡管苦于人生短暫卻愿意積極面對的樂觀態(tài)度。李白的《把酒問月》中也有異曲同工之處,“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边@三句與張若虛筆下的三句如出一轍,所表達的情感也基本類似,詩人們在浩瀚宇宙前,感到自身渺小,生命短暫,由此觸發(fā)人生苦短,不如豁達處之的態(tài)度變化。同樣是由“月亮”觸動的懷古之情,另外一些詩人表現感情時卻多顯悲傷與無奈,譬如李煜在《虞美人》中的上闋“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痹娙松矸菔悄咸婆f主,國滅被俘,身為亡國奴,再好的景色在詩人看來都是讓人心碎的,春花秋月這些本是人間美好的事物,詩人卻期盼它們能早點結束,在小樓之上獨自望月,更勾起詩人對故國的思念之情。又如李白《蘇臺覽古》中“至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里人”和劉禹錫《石頭城》中“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詩人們眼中“月亮”依然是“舊時月”而人和事已非原來的樣子,懷古傷今之感油然而發(fā),這種懷古之意不同于前文張若虛等人最后表現出的那種豁達,他們更多的是一種單純的傷感和無奈。
4.以“月”喻孤獨失意
再者,“月亮”在夜空之中沒有星辰陪伴,月光清冷,不由的讓人產生出一種孤獨感。再由“嫦娥奔月”的神話聯想到“月亮”之上是否真有那么一位嫦娥獨守廣寒,與玉兔為伴,跟桂樹結鄰。這些所見所聞讓詩人們尤其是郁郁不得志的才子產生孤獨、苦悶、懷才不遇的心情。所以,以“月亮”來隱喻孤獨失意,也成為中國文人常會用到的意境。在政治上有遠大抱負,卻總不得重用;懷揣理想,卻屢遭貶謫,這樣的詩人在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以李白最具代表性?!对孪陋氉谩氛撬惆l(fā)內心孤獨、郁悶、不得賞識的一首經典詩作,“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痹娙说谝痪浔憬淮洫氉脽o相親的情境,后面舉杯邀月,對影三人,伴月起舞,對月傾訴的場景讓我們更加的感受到詩人的孤獨無法排遣,現實不能得志,寄情于酒,結伴于月的這種雖然苦悶卻積極尋找解脫,雖然潦倒卻不失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正如他在《將進酒》中那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李白這一生歷經抱負的破滅,仕途的失敗之后只能無奈于生不逢時,所以李白之詩多見兩種心境,要么是抒發(fā)自己的雄心壯志;要么是失意之后的這種孤獨苦悶,后一種詩就時常會見到“酒”和“月”這倆種代表性的言情之物。他的另一首詩《古朗月行》也抒發(fā)了類似感情,“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蟾蜍蝕圓影,大明夜已殘。羿昔落九烏,天人清且安。此淪惑,去去不足觀。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痹娭袑ο扇恕⒐饦?、白兔、蟾蜍的描寫都是以“嫦娥奔月”為背景的,以上的種種無不透露出一種孤寂,蒼涼之意,詩人以此表露自己的心情,最后一句則直抒胸臆“憂來其如何?凄愴摧心肝?!崩畎资菓巡挪挥龅牡湫?,中國古代的文壇中這樣的才子不甚枚舉,也都常用“月”來烘托孤獨失意之氣氛,“月亮”和“酒”一旦出現我們便可以就此判斷此詩所托之志,所言之情了。
以上是在中國古詩中常見的關于“月亮”的隱喻所指。此外,“月亮”有時還代表虛幻、不可求的事物,例如《紅樓夢》中“一個是鏡中花,一個是水中月”的描寫,鏡花水月都是可見而不可及之物,以此來喻指了寶黛人生的虛幻和注定的悲劇?!霸铝痢痹谏裨捴惺桥畫z主管的,她還是婚姻與生育之神,所以中國文化中“月亮”還能隱喻了姻緣、愛情,如一些中國歌曲中會有關于“月亮”與愛情的內容。關于“月亮”在中國文化中的隱喻延伸還有很多方面,但總的來說無非就是思鄉(xiāng)、高潔、永恒、懷古、惜別、團圓、戀情等。在接觸到中國文化、文學時,若其中有“月”,則仔細甄別這幾種類型,是能夠理解作者的情懷,讀懂其背后真意的。
三 西方文化中關于“月亮”的一些隱喻
外國人在學習中國文化時,有時會以本國的文化、思維模式為基礎進行理解,然而中國文化與外國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是有很大差異的。所以,外國人在學習某些中國文化時會出現偏誤就不足為奇了,就拿“月亮”來說,雖然千里共一輪明月,在外部認知上我們都是相同的,但中西方思維、文化不同有時就會造成主觀上理解的差異。譬如西方文化中就沒有因“月”而起的思鄉(xiāng)、懷古、傷離別、嘆人生的概念,西方人思維浪漫、樂觀,西方文人也不像中國古代文人那般總懷揣一顆憂國憂民之心,他們筆下的“月亮”經常會代表純潔、無暇、美麗、健康的女性,如莎士比亞在《奧賽羅》中寫到的關于主人公對妻子的一段評論“她的名譽曾像狄安娜的容顏一樣皎潔,現在已染上污垢, 像我的臉盤一樣黑了?!薄暗野材取奔词恰霸铝痢钡氖刈o神,在西方文化中狄安娜具有豐富的隱喻特征,“其中積極的隱喻意義是安靜、福祉、守護、愛人等;消極意象包括憂傷、孤獨、邪惡等,”⑤這些關于狄安娜的隱喻又反過來影響“月亮”在西方人心中的形象及所指,最后相互作用“月亮”與“狄安娜”逐漸合為了一體。因此我們通過莎士比亞的描述看到“狄安娜”容顏皎潔、靈魂純凈,莎翁心中“月”的圣潔的一面由此可見一斑。有時候除了這種具有贊美性質的正面隱喻延伸,西方還會有一些在中國比較少見的關于“月亮”的貶斥型的負面隱喻,例如他們認為月亮總處于圓缺變化中,這喻指事情的不穩(wěn)定、多變化,類似于蘇軾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蘇軾表現的是一種豁達、淡定的心態(tài),西方人則不然。莎翁的另一部作品《羅密歐與朱麗葉》中羅密歐要對“月”發(fā)誓時朱麗葉上前阻攔,她說:“不要對著月亮起誓,它是變化無常的,每個月都有盈虧圓缺,你要是指著它起誓,你的愛情也許會變的和它一樣無常?!鄙探柚禧惾~之口道出對月亮總是處于陰晴多變 象征事物尤其是愛情不能長久、變化無常的不滿。由此觀之,西方人眼中的“月亮”有時并非如我們眼中看到的那般完美。此外,西方文化及傳說中認為月亮圓滿時會引人錯亂,致人癲狂,如在西方流傳的狼人與吸血鬼系列的傳說故事,狼人總在月圓之夜變身,變的無比瘋狂,吸血鬼也會與月亮盈虧有關,此時的“月亮”則盡顯詭異與邪惡。。
由此,我們通過對比發(fā)現,漢文化之月與西方之月在隱喻上是有很大區(qū)別的。首先,中國文化里以“月”所喻的思鄉(xiāng)、孤獨、懷古這種中國文人特有的感傷之情在西方文化和文學作品里是看不到的。然后,中國文化中“月”多皎潔、多幽靜、多柔美,很少會看到有作品中出現月亮的反面描寫,對“月”而言,中國文人多是懷揣一種憐愛之心,相比之下西方文人對于月亮的態(tài)度都是自己內心的寫照,心意滿足時月亮明媚四溢,被人辜負尤其是愛情方面受挫時,月亮在心中則盡是不足,月盈月虧都似乎昭示著他自己的悲劇。此外,對于月亮嬌柔之姿,中西方把它作為女性來看待的習慣總是一致的,中國稱其“嬋娟”,西方謂其“狄安娜”。
四 總結
本文以隱喻作為全篇分析問題的主線,首先對月亮的外部的客觀認知特點進行描述,在此基礎之上由各個外部特點分析其在中國古代詩歌中所隱喻出的意境,包括盼聚惜別、思鄉(xiāng)懷古、孤寂愁苦、嘆人生苦短、哀物是人非的種種感情,最后以一些西方文化中關于“月亮”的隱喻內涵作為對比觀其異同,以達到減少西方人在接觸中國文化及作品時因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誤讀的目的。文章主要以介紹、分析中國文學作品尤其是古代詩歌中“月亮”的隱喻延伸為目的,為漢語國際推廣的老師在文化教學時提供一個參考,并幫助那些開始接觸中國文學作品的外國學生去更好理解那些含有“月亮”的文章的用意。
在二語教學中,跨文化的傳播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漢文化講究婉轉含蓄,多以物抒情,托物言志。文學作品中隨處可見關于“物”的隱喻,外國人在其本身的文化背景之下,要想學習和了解漢文化就需要對經常出現的諸如“梅蘭竹菊、風花雪月、名山大川”的所指、所喻做一個大概的了解。如此,才能充分體會中國文人背后的深意和情懷。才能讀懂華夏天空的那一輪明月。
注釋:
1.參見束定芳:《隱喻學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P9-P10.
2.參見束定芳:《隱喻學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P28-P30.
3.參見張曉麗:從體驗哲學的角度看東西方文化特性,載《牡丹江大學報》,2011年第一期.
4.參見高玉萍:論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意象的哲理因素,載《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第三期.
5.參見張曉麗:從體驗哲學的角度看東西方文化特性,載《牡丹江大學報》,2011年第一期.
參考文獻:
張嬌、羅嬌.優(yōu)化思維與月亮隱喻.中國教育研究論叢,2007(00).
高玉萍.論中國古代詩文中月亮意象的哲理因素.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6(3).
王德春.日月意象與李白其人其詩.巢湖學院學報,2002(4).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課文《望月》是我國當代著名散文作家趙麗宏的作品,文章角度獨特,構思新穎,通過描寫小外甥向舅舅挑戰(zhàn)背詩和提問題的月下交談,表現了小外甥聰慧好學、愛幻想的特點,抒發(fā)了熱愛月下美景的思想感情。描寫美景,創(chuàng)設情境,是本文寫作特色之一;描寫形象,童趣盎然,是本文寫作特色之二;扣題引詩,擴大容量,是本文寫作特色之三。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jié),說出自己的喜歡、憎惡、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因此,教學《望月》,要在了解事件梗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體會月夜江景之美,回憶描寫月色的古詩,體會小外甥的獨特比喻,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不過,要讓五年級的學生細細體會人們喜愛月亮,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也非容易的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對文本材料進行了多角度的拓展,綜合音樂、圖畫等多種手段,在欣賞、朗讀、想象、吟誦等一系列的活動中,讓學生與月色融為一體,沐浴在月光的清輝里,體驗散文視角下美好的月夜意境,創(chuàng)生出自己對月亮的獨特感受。
教學目標:
1?郾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聽寫課文第2自然段。
2?郾學會本課3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3個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郾感受望月的樂趣及小外甥的聰明好學、想象力豐富。
教學準備: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學生收集描寫月亮的詩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借助詩韻,激發(fā)興趣,引入課題
1?郾師:同學們知道哪些有關月亮的詩歌?請大家誦一誦,一人一句。
2?郾揭題,板書課題,學生質疑。
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領會詞義
1?郾明確自學要求。
(1)完成“三讀”目標——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順課文。
(2)理解生字詞語,結合上下文或借助字詞典弄懂關鍵詞語。
2?郾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檢查詞語讀音,理解部分詞義:
清輝(qīnɡ huī):多指月亮發(fā)出的淡雅清純的光輝。
剪影(jiǎn yǐnɡ):本義是把紙剪成人頭、人體的輪廓形象,也比喻描寫出的輪廓。
凝望(nínɡ wànɡ):注目遠望。
清幽曠遠(qīnɡ yōu kuànɡ yuǎn):四個字表達清亮、僻靜、寬闊、久遠四層意思,十分凝練,概括地寫出詩句所表現的氣氛。
不假思索(bù jiǎ sī suǒ):不花時間考慮或思索,馬上作出反應,形容說話做事敏捷。
繪聲繪色(huì shēnɡ huì sè):繪,指描繪。形容敘述和描寫生動逼真。
云絮(yún xù):一條一條的云朵,像絮片一樣。形容云很輕、很淡,像輕輕的面紗。
封鎖(fēnɡ suǒ):(用強制力量)使跟外界聯系斷絕。
3?郾存疑,隨堂待解。
三、再讀課文,劃分段落,理清脈絡
1?郾默讀課文并思考:課文是不是僅僅寫了月亮?除了寫月亮外,還寫了什么?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2?郾我們應怎樣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21個自然段,可以分為3個邏輯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寫“我”在江輪甲板上見到的月亮美景。
第二段(第3~20自然段)寫“我”和小外甥共同賞月時的愉快交談。
第三段(第21自然段)寫“我”凝視月亮消失的地方,展開了幻想,留下美好的回味。
(其中第2邏輯段又可進一步劃分為第3~13自然段與第14~20自然段兩個部分,這樣全文也可以分為4個邏輯段。)
四、描字、臨字、抄詞
鍍 喻 艙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二、走進“江中月”
1?郾在“我”的眼中,月夜的江上是什么樣子的?(板書“江中月”)
2?郾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月夜江上美景,在樂聲中,范讀第1段。
3?郾指名朗讀。
4?郾領會第2自然段四句話的敘述順序和主要內容。
(月亮出來——江面和江兩岸的景色——概括)
5?郾再次讀文,聯系下列詞語在腦海中想象一幅畫面:
(1)月亮 吐灑 清渾
(2)月亮 灑落 長江
(江面 晶瑩閃爍 光斑跳動)
(兩岸 黑色剪影 伸展起伏)
(3)月光 鍍 銀色花邊
6?郾再次讀文,按照上述順序,練習口頭描述月夜江上景色并聽寫。
三、吟誦“詩中月”
過渡:正當“我”欣賞著月夜江上美景的時候,小外甥也來賞月了。仔細閱讀課文第2段,想一想,“我”和小外甥在共同賞月的過程中談了些什么?
1?郾思考:哪幾個自然段寫“我”和小外甥比賽背詩?哪幾個自然段寫小外甥對月亮的想象?
2?郾分一分,他們“我一句你一句”對背了幾次?同桌分角色朗讀。
3?郾想一想,從“我”和小外甥對背古詩的情景中,你們體會到小外甥有什么特點?(機靈、聰明,平日里好學才會有積累。)
4?郾多媒體投示情境,師生合作對背。
5?郾引導:是呀,每一句詩詞里都鑲嵌著一輪明月,這就是詩中月。只有這些詩詞里有月亮嗎?省略號表示的是什么?你還知道哪些?(板書“詩中月”。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加深理解,擴大閱讀積累。)
6?郾學生交流課前的詩詞準備,分組對背。
過渡:小外甥不僅向“我”挑戰(zhàn)背誦(關于月亮的)古詩,還問“我”月亮像什么。
7?郾在小外甥的眼里,月亮像什么?為什么?請畫出相關語句并細細地讀一讀。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小外甥愛幻想,想象力豐富。)
8?郾有感情地朗讀第2段。(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四、暢想“心中月”
過渡:在你的眼里,月亮像什么?讓我們也插上幻想的翅膀,一起去看看心中的月亮(板書“心中月”。欣賞投示配樂月色圖,激起美好回憶。)
1?郾你可以靜靜地想一想,也可以動筆寫一寫,畫一畫。
2?郾學生交流。
3?郾小外甥愛幻想的特點深深地影響了“我”,此時“我”站在甲板上也展開了想象的翅膀,讓我們一起來讀讀第3段(最后一個自然段)。
4?郾“我”在甲板上會展開怎樣的幻想呢?
五、激情總結
聆聽著同學們的匯報,老師更深刻地感受到月亮是一首恬靜的詩,是一曲委婉的歌,是一幅含蓄的畫,是一段綿長的情,讓我們在優(yōu)美的旋律與畫面中,再一次領略美麗的月景帶給我們幽遠的思念和無盡的遐想……(有感情地誦讀全文。)
1、依托學校宜人的讀書環(huán)境
學校一年一度的讀書節(jié)活動中,師生合作,手繪大旗鴻幅巨制,歷時數周,雖看上去手法稚嫩,卻透露著童趣天真,歌唱、吟誦、舞蹈形式多樣,孩子們載歌載舞,顯現出愛書真情。操場成了一片讀書的海洋,淘書會開始了,開放書吧讓孩子們在閱讀好書的同時可以分享好書。開幕式活動結束了,學生們愛讀書想讀書的愿望卻從此根深蒂固,閱讀的種子在他們心里生根發(fā)芽,終會結出絢爛的花兒!
2、創(chuàng)設班級靈動的讀書文化
班級是學生開展讀書活動,實施課外閱讀的主要場所。根據低年級孩子的年齡特點,我將班級文化定位在:“靈動”兩個字上。伴著淡淡的書香,留下一串詩意的足跡。兩年來,我緊緊圍繞以“享受閱讀,快樂生活”為主旋律,以閱讀兒童詩為主要內容,以活動呈現為主要手段,努力營造書香氛圍,引領學生愛讀書、多讀書、讀好書、會讀書。我和孩子共同設計了班級的讀書口號,開辟了文化墻,在教室設置了班級讀書角,建立班級圖書銀行,實現資源共享。
2.1、立足課堂,激發(fā)興趣
學生學完《真想變成大大的荷葉》一課后,同學們根據詩歌的格式展開豐富的想象。如一同學創(chuàng)作的《真想變成美麗的荷花》:夏天來了,夏天是位小姐姐,她熱情地問我:想變點兒什么?我想變一只小鳥,在碧藍的天空中自由飛翔。我想變一只螢火蟲,為我的伙伴照亮。我想變一只小貓,抓住每一只老鼠。我想變一棵大樹,讓小鳥為我唱歌。最后,我看見小小的荷塘,真想變成美麗的荷花。詩雖然在語言的節(jié)奏、形象的運用及押韻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但作為一個二年級的學生,能夠在詩歌和課本的基礎上生成自己的作品,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2.2、直面經典,真心接觸
(1)建立班級“讀書角”,并發(fā)動學生家長人人為孩子選擇一本有關兒童詩的書籍放入圖書角,實現資源共享。
(2)學習課文中的詩文后,發(fā)動學生搜集同一詩人同一題材的詩文。收集與其他課文有關的詩篇,如學了關于月亮的課文,我們就讓學生收集古今中外與月亮有關的詩詞,并進行吟誦積累。
2.3、加強誦讀,啟發(fā)想象
結合晨誦午讀開展讀詩活動。每天早晨我們都安排了20分鐘的晨誦時間。通過誦讀《日有所誦》和精心挑選的經典詩歌作品,幫助學生感受詩歌的優(yōu)美意境,從而感受其豐富內涵,受到感染與熏陶。
2.4、讀詩活動,提升生命
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在洋溢著書香的班級、家庭中自由地呼吸、快樂地生活,提升了生活質量、生命價值。
(1)運用每天早晨的晨讀前十分鐘讀詩,并開設每周一節(jié)的“讀書課”。
(2)開展“暑期讀書”活動。每年的暑假,學校要為學生提供書目,制定暑期讀書的要求,規(guī)定一定量的讀詩詩任務,讓學生自覺完成。
3、營造家庭溫馨的讀書氛圍
學校的書籍畢竟是有限的,閱讀無限的空間需要家長和社會的配合。我向家長提出了“三個一”建議:幫孩子布置一個小書柜;每天陪孩子看一會兒書;每月帶孩子逛一次書城;家、校統(tǒng)一和諧的讀書氛圍必定能促進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為了給學生營造淳厚的的家庭閱讀氣氛,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最初的每日半小時親子閱讀訓練是我們開展親子閱讀的關鍵。為了讓家長更加正確、科學地進行親子閱讀指導,我們?yōu)榧议L提供了建議和指導。
各位家長:
你們好!邀您進入每天半小時的“幸福時光”,為了增加孩子課外閱讀量,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我們將要求學生每天看書半小時左右,請家長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在《童詩銀行》里留下您的幸福印記。
4、反思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