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va视频,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本土音樂文化論文

本土音樂文化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本土音樂文化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本土音樂文化論文

本土音樂文化論文范文第1篇

“三少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是其先民在千百年的摸索、實踐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保護、傳承和弘揚“三少民族”傳統(tǒng)文化,對于“三少民族”自身以及人類社會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學校作為傳播人類文明知識的殿堂,也應當擔當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將民族文化傳承給少年兒童。學校利用音樂教學資源開展民族文化傳承教育,是實現(xiàn)“三少民族”傳統(tǒng)文化保護、傳承的必要途徑之一。讓少年兒童接觸少數(shù)民族音樂,對少兒的成長有著不可忽略的重要意義。

一、增加少年兒童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

在學校教育中,音樂無疑是最容易讓學生接受的活動。著名音樂教育家柯達伊曾有這樣的理論,他認為:兒童唱歌與說話都同樣的自然,通過唱歌這一人人都能從事的活動,能夠使孩子們的歌喉日臻完美。而在眾多歌曲作品中只有美好的民族藝術才會讓孩子們真正感到這里是家鄉(xiāng),并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柯達伊的“要讓音樂屬于每個人的愿望”,要使傳統(tǒng)民族音樂活在人民的生活之中,給予他們一種文化認同感,而這一切又必須從小培養(yǎng)。兒童從幼年起,通過大量民間兒童歌曲,培養(yǎng)了興趣,也熟悉、積累了民族的音樂語言、旋律音調,并逐步感受到音樂與語言的完美結合。

在不同的音樂活動中,學生欣賞著、想象著、感染著、參與著、發(fā)現(xiàn)著少數(shù)民族的活力與魅力,向往著近距離了解這些民族的生活,更生發(fā)出對不同音樂的濃厚興趣,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油然而生,為家鄉(xiāng)擁有這樣美好的民族音樂而自豪!

音樂的魅力正在于無需更多言語就能達到心靈相通、精神引領的效果。因此,如果說,音樂是“心靈雞湯”一點不為過!

二、萌發(fā)少年兒童對“三少”民族民間音樂、民族風俗習慣、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尊重意識

音樂是偉大的心靈藝術。通過“三少民族”民歌音樂乃至內蒙古草原、山林、漁獵等文化可以看到音樂的內涵與其藝術形式自是相互關聯(lián),這無疑對孩子們音樂欣賞趣味的形成確起到了熏陶默化的鑄就作用。“三少”民歌內容多為講究溫厚、質樸、和諧的文化氛圍,其民歌逐漸形成了一種豪放、寬容、樸實、詼諧的整體性格特征。

五彩呼倫貝爾合唱團的出現(xiàn)得到了公眾及社會的認可絕不是偶然的,是有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保護、傳承、發(fā)展的。可以說,草原文明不僅具有傳承性且極具開放性。孩子們的演唱不僅僅保留和延續(xù)了草原文化之傳統(tǒng),是沒有年齡與經歷、沒有專業(yè)與業(yè)余之間的界限的,是古老民族純凈生活的反映。孩子們給人們以藝術靈感的童謠,蕩滌著世人的心靈,也給予了現(xiàn)今人們以青春的活力!

受地域、文化差異影響,不同的民族有著各自不同的風俗習慣。在授課前,我將三少民族的風俗習慣為學生做了個簡單的介紹。例如,三少民族的服飾、居住、飲食文化以及他們的歌曲風格、舞蹈特點等。并且觀看了五彩呼倫貝爾兒童合唱團的演出視頻,聆聽了《勇敢的鄂倫春》、《鄂呼蘭,德呼蘭》、《夢中的額吉》等歌曲,欣賞了達翰爾族舞蹈《魯日格勒》,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美好。音樂是最易于為兒童所接受的語言。少數(shù)民族音樂更是具有引人入勝的魅力。通過音樂的感召,我們可以讓學生走近少數(shù)民族音樂、感受少數(shù)民族音樂、喜歡少數(shù)民族音樂,從而消除對少數(shù)民族生活習慣的歧視,萌發(fā)兒童對少數(shù)民族風俗習慣、傳統(tǒng)藝術文化的尊重意識。

三、豐富音樂認知、擴大少年兒童的想象空間

在藝術世界里,音樂是最善于表達、激感的藝術,它可以消除緊張情緒,獲得情感的平衡。通過廣泛接觸表現(xiàn)不同情感、內容的音樂,學生的情感世界將逐漸變得豐富、充實。

音樂教育可以發(fā)展兒童的基本音樂能力。通過音樂語言理解那些通過日常語言所不能理解的細節(jié)和微妙之處,使孩子的“感性和理性得以融洽、升華”。少兒階段是各種感官發(fā)育最迅速的時期,是聽力培養(yǎng)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的音樂學習是通過多種感官體驗音樂的要素,通過體驗形成經驗。少兒階段通過音樂的母語獲得的音調積累,對繼承民族音樂文化、發(fā)展音樂的創(chuàng)造性能力具有深遠意義,使其獲得音樂能力。

少數(shù)民族音樂認識對兒童的想象力拓展有著巨大的推動。我們引導學生了解少數(shù)民族音樂,等同于為學生打開了另一扇想象之門。少數(shù)民族音樂作品背后往往有著美麗神秘的

轉貼于

傳說故事,在故事鋪墊下,學生對音樂的體會更加深入,對音樂作品的想象力更加豐富。

本土音樂文化論文范文第2篇

【關鍵詞】音樂非遺 傳承探討 實踐

福建漳州是閩南文化主要發(fā)祥地之一,根植于深厚肥沃土壤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源遠流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錦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中的一塊瑰寶。然而,由于現(xiàn)實社會經濟生活的變化、人們審美的轉變,漳州錦歌沒有得到青年觀眾的喜歡,與其他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命運一樣正面臨危機,甚至瀕臨失傳。雖然社會各界一直對如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問題進行著廣泛的探討和實踐,政府對保護和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做著積極的、新的有益嘗試,文化館、中小學、民間藝人等都在進行研究與普及,但真正堅持并研究得深入的人并不多。眾所周知,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傳承和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每個人都要有責任感、緊迫感與使命感,特別是高校傳承與發(fā)展要有切實行動。為此,漳州師范學院藝術系2007年以來,從教育保護、音樂創(chuàng)新和學術研究方面,對高校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fā)展進行了積極的探討和實踐。

一、教育保護

1.高校音樂專業(yè)傳承環(huán)節(jié)的設置

(1)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音樂專業(yè)的課程建設里,納入教育環(huán)節(jié)中,成為專業(yè)的必修課授課環(huán)節(jié)。學生通過選修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tǒng)樂器,在樂器的學習實踐中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些音樂形式。其實,音樂的重要表達方式除了人聲就是樂器,在必修課里開設漳州錦歌的特色樂器有月琴、洞簫、南琶,還有打擊樂四寶、拍板,特別是用喝功夫茶的小茶杯疊在一起,運用特殊的奏法產生奇特的音效,這些傳統(tǒng)的奏法及豐富的彈唱技巧,看似簡單,卻能給學生帶來無限樂趣,從而使其了解到本民族文化和民族音樂的多彩多姿,體會到本土音樂的韻味、節(jié)奏變化、旋律的豐富及即興表演的高質量,這是傳承的突破口之一。

(2)后續(xù)課程的設置。傳統(tǒng)樂器學習之后的后續(xù)課程設置上應多樣安排,如,閩臺閩南語民歌、閩南歌曲創(chuàng)作、地方戲曲音樂、閩臺少數(shù)民族音樂、民間音樂采風,特別是學生的論文寫作課,引導和鼓勵學生通過田野考察、錄像、錄音、攝影、筆錄等方式采集本土原汁原味音樂的第一手資料,感受本土音樂風格,發(fā)現(xiàn)和搜集閩南民間音樂及與之相關的各種風俗、儀式。在學生論文選題上大力提倡研究地方本土音樂和音樂教育活動,設置這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實踐操作和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同時可以極大地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并經一屆又一屆的學生采風整理,逐步完成對音樂遺產的存儲和整理。學生在“非遺”傳統(tǒng)音樂的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對地方本土音樂文化的興趣和愛好,最終形成學習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校傳承環(huán)節(jié)。漳州師范學院藝術系在6屆的276篇畢業(yè)論文中,選擇對本土音樂研究的共有56篇,占畢業(yè)論文總篇數(shù)的 20.2%,并逐年增多。

2.音樂類“非遺”引入高校公共選修課

培養(yǎng)觀眾、普及推廣是極為重要的,每個地區(qū)都有獨具地方色彩的音樂品種。如,漳州師范學院藝術系在全校公共選修課《音樂鑒賞》中,不僅講授音樂知識、音樂欣賞,還專題介紹本土音樂“漳州錦歌”的來歷、形成、興盛、傳承及音樂特色,學說閩南方言,觀看由方言演唱的錦歌和學生對本土音樂采風拍的DV。當看到年輕人上課時雙眼發(fā)光,感到他們的享受、喜悅和感動,特別是看到自己學校學生演出的場景更覺親切。因此,通過這一形式讓在校學生在欣賞課上認識鄉(xiāng)土音樂“錦歌”,改變他們對傳統(tǒng)藝術的想法,引導學生對傳統(tǒng)音樂產生興趣,集聚人氣,培養(yǎng)觀眾,擴大影響,也培養(yǎng)了直接和間接的愛好者和追隨者,這是活態(tài)形式傳承之一,也是把錦歌引進高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體現(xiàn)。

二、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堅持傳統(tǒng),不是固守老法,因為時代在前進,人們的審美標準也在發(fā)生變化。從音樂上創(chuàng)新、改進演唱形式、對服裝進行大膽的設計,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1.音樂上的創(chuàng)新

(1)自覺地根植于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土壤中??梢哉f,離開本劇種的音樂母汁,任何音樂形式都將失去其靈魂和價值。在創(chuàng)作時努力將傳統(tǒng)思維方式與現(xiàn)代音樂觀念有機融合,盡量發(fā)揚錦歌的特點與優(yōu)勢,同時將現(xiàn)代音樂創(chuàng)作技巧,如主題音調貫穿發(fā)展、復調、和聲、對比、模仿等技法加以綜合運用等,只要是有利于錦歌音樂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因素,都兼收并蓄,巧妙用之。

(2)傳統(tǒng)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的傳統(tǒng)。許多在錦歌的曲牌基礎上通過“創(chuàng)新”的唱腔,保留住了濃郁的“傳統(tǒng)風味”,使唱腔有“傳統(tǒng)風味”,但又并非傳統(tǒng)意義上的曲牌,就是在創(chuàng)作中將傳統(tǒng)音樂思維與現(xiàn)代音樂觀念有機融合,賦予其新的活力,保證創(chuàng)新不失法度,促使錦歌在“創(chuàng)新求變”中獲得迅速發(fā)展。

(3)創(chuàng)作題材、體裁和形式的多樣化。用新的形式演繹漳州錦歌,西洋音樂講究樂器之間的和諧,也講究音樂個性的張揚,嘗試西為中用,將西方的東西用到錦歌音樂中,重視從傳統(tǒng)音樂中汲取養(yǎng)分,運用樂器表現(xiàn)性能、音域、音區(qū)特色及演奏技巧,將所要表現(xiàn)的音樂形象在樂器上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如,漳州師范學院藝術系創(chuàng)作及編排的作品錦歌彈唱《尋租》獲福建省2009年藝術院校文藝調演二等獎,2010年“第六屆中國曲藝牡丹獎鄞州賽區(qū)比賽”節(jié)目入圍獎。這些作品充分利用傳統(tǒng)音樂資源,以其主題發(fā)展改編,將傳統(tǒng)音樂韻律與時代音樂語言相結合,在原有的基調上進行新的音樂設計,創(chuàng)作出具有地方色彩的、廣大師生喜愛的新錦歌作品,體現(xiàn)了既繼承又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揚錦歌音樂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也順應了音樂創(chuàng)作與時代潮流相適應的趨勢。

2.演唱形式的改進

傳統(tǒng)的錦歌演唱形式包括:(1)走唱,是錦歌的最原始形式,演唱者手持月琴,自彈自唱,也可雙人齊唱;(2)坐唱,坐唱或對唱,加有伴奏樂器;(3)歌仔陣,邊走邊唱,除演唱者還外加有鑼鼓和笛管,演唱者身挎樂器吊,隨隊行走,這樣的形式為“出陣”;(4)表演唱,是坐唱發(fā)展而來,把說唱內容戲劇化處理,由演員上臺表演,樂隊伴奏。在這些傳統(tǒng)演唱形式的原有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在運用坐、走、出陣等形式的基礎上,還通過演員在舞臺上活動位置的安排與轉換,演員形體動作的過程中構成藝術語匯,使舞臺生活形體化、視覺化,通過形式的創(chuàng)新使舞臺語言在視覺形象上有更好的體現(xiàn)。

3.唯美的演出服裝設計

服裝是塑造角色外部形象,體現(xiàn)演出風格的重要手段之一。時尚是當代大學生新的審美追求,追新求異是大學生的天性,為滿足年輕一代的審美要求,對服裝設計應要求唯美、亮麗,既時尚又有濃郁的傳統(tǒng)風格,能幫助演員塑造角色形象和利于表演、符合演出風格。因此,服裝設計是需要用心的,演員一出場就應讓人眼前一亮,獲得美感,舞臺上的美感動了觀眾,自然也能讓觀眾有想要進一步了解設計服裝的意念,這就是教學想要達到的真正目的。

三、學術研究的無悔堅持

學術研究是重要的,與教育保護、創(chuàng)新構成一個整體工程。高校教師必須是身體力行,在學術研究上做到無怨無悔地堅持。漳州師范學院藝術系全體教師致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研究,用很大力度打造藝術系的亮點工程,2007年以來,在高校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做出了可喜的成績: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A類社科重點研究項目,福建省教育廳A、B類社科研究項目,福建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參與完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等共9項,還有出版專著一部,專著獲福建省第九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三等獎、漳州市第四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作品獲省百花文藝二等獎,獲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學會論文獎。

結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脈,傳承和弘揚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每個公民的職責。近年來,通過實踐我們總結出,一要做好高校傳承;二是堅持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三是堅持學術上的研究。繼承與創(chuàng)新應是高師音樂教育任重道遠的任務,大學人才集中、學科齊全,思想活躍且具有雄厚的理論儲備,在傳統(tǒng)音樂的更新和創(chuàng)造上有巨大優(yōu)勢,應將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提升到一個新的層次??傊?,作為教育者,我們有義務共同努力做好高校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fā)展,讓青年人成為民族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發(fā)展不可缺少的主力軍,使其更好地保存并發(fā)揚光大。

本土音樂文化論文范文第3篇

論文摘要全球化帶來了世界文化的頻繁交流和對話。作為全球化的對立面“本土化”以獨特的生

引言

現(xiàn)今隨著經濟的頻繁往來和信息通訊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以及一系列全球問題的產生使人們越來越密不可分。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角度也變得全球化了?!叭蚧弊鳛槟壳白盍餍械男g語廣泛運用于各個領域。世界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越來越顯示出其重要性。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征,文化的交流也成為各國際關系的重要方面。西方學者羅蘭·羅伯森“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概念的提出正是作為一種文化上的對策和設想,認為“全球范圍的思想和產品都必須適應當?shù)丨h(huán)境的方式”,全球文化是以多樣性和差異性為標志。作為全球化的對立面“本土化”以獨特的生命力與之抗衡,世界文化將是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互動和對話。音樂在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使之也深受全球化的洗禮?!叭虮就粱币步o予音樂教育以重要啟示。要深入理解音樂教育的“全球本土化”須從對全球化的認識開始。

一、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互動和對話

全球化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涉及到不同的學科和領域。鄔志輝教授在《教育全球化——中國的視點與問題》中歸納了五種界定模式(傳播學的界定模式、經濟學的界定模式、文化學的界定模式、生態(tài)學的界定模式、政治學的界定模式),認為“全球化是一個多緯度的發(fā)展過程,各緯度在表現(xiàn)上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全球化是一個不平衡的發(fā)展過程,對不同國家來說,全球化的意義可能是不一樣的:全球化是一個矛盾性的發(fā)展過程,單一與多樣、特殊與普遍等矛盾和悖論都同時并存與全球化的結構當中?!币魳方逃龑儆谖幕懂?,所以在這里重點看看文化學的界定模式:“就文化的全球化而言,它不是一個日趨同質化(homogenization)和一體化(unification)的過程。相反,它是一個全球化和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文化多樣性與文化普遍性、全球化和地方化之間矛盾公生并在全球背景下凸顯強化的過程?!笨梢娙蚧谖幕I域更多的是一種全球與本土文化的交流和對話,沒有差異就沒有交流的必要,沒有交流就不會與進步,因此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是世界文化發(fā)展的動力和源泉?!皬挠^念上,全球化并不是一個同質化過程。至少對現(xiàn)在來說,那種認為非西方世界最終將因循一個單一發(fā)展模式的合流觀念是過于簡單化的。他沒有考慮到各種全球化趨勢中的復雜性因素?!虼?,當今世界成為這樣一個競技場,全球化和它的對立物——本土化——各擅勝場,正在同時對個體和群體產生巨大的壓力。”(杜維明《對話與創(chuàng)新》)著名文化理論家野健一郎也認為在經濟全球化形勢下“各種文化之間的接觸越頻繁,文化越趨多樣化”。世界文化的多樣化發(fā)展同樣也促進了各本土文化之間的交流,可以說沒有全球文化只有本土文化,各本土文化構成了世界文化,未來世界文化朝著“全球本土化”發(fā)展。

在音樂的“全球本土化”中,印度小提琴音樂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例子。小提琴是歐洲音樂的重要樂器之一,大約在兩百年前傳入南印度宮廷,現(xiàn)在南印度音樂會幾乎離不開小提琴了。從音樂風格到演奏方式,印度小提琴音樂與西方小提琴音樂都有著極大的不同。相信也聽過印度小提琴演奏的人肯定會為它們完全不同的音色留下深刻的印象。為適應印度音樂的要求,印度人把小提琴改為c、g、c、g定音,席地而坐演奏,把琴放在胸前和右腳之間。風格模仿印度的歌唱,演奏多滑音。他們采用自己的方式改進小提琴。使小提琴成為了印度人自己的樂器?,F(xiàn)在印度小提琴音樂受到了世界各國的熱烈歡迎。印度傳統(tǒng)音樂做到了真正的“全球化”,在現(xiàn)代世界中保持了自身的整體性和獨立性,成為音樂的“全球本土化”的典范。

二、音樂教育的“全球本土化”

在全球化進程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這一時代背景又向教育提出了挑戰(zhàn)。我國音樂教育領域對全球化問題的反應慢一拍。缺少音樂教育基本理論的全球性思考。當看到音樂教育全球化這一概念時難免會誤解為全球音樂教育的趨同,甚至是全球音樂教育的西化。這顯然是對全球化這一概念的片面或不深刻的理解。由此引入音樂教育的全球本土化以更好的理解全球化語境下的音樂教育。音樂教育的全球本土化是指所有全球共同認可的音樂教育思想和制度都必須適應本土的音樂教育環(huán)境,以體現(xiàn)本土人民的主體性:所有有建樹的音樂教育思想和制度總是有地域性的,總是產生于特殊、具體的音樂教育環(huán)境.總是由解決具體音樂教育問題的人創(chuàng)造的,而后才具有了一般性并被全球的“他者”廣為借鑒、學習和再創(chuàng)。音樂教育的全球本土化包括以下特征:

1、音樂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統(tǒng)一。音樂教育的普遍性體現(xiàn)為各國、各民族和各種不同文明體系之間在音樂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上的某種趨同。如音樂的終身學習和把音樂視為文化,理解不同民族和國家的音樂等觀念正被世界各國所接納:對話式教學正取代灌輸式教學已成為全球音樂教學認可的方法等等。音樂教育的特殊性體現(xiàn)在雖然各國音樂的終身學習等觀念已被接納,但各國的接受程度、范圍各有不同:各國的教學方法也各有不同的運用。

2、音樂教育的一體化和分裂化的統(tǒng)一。音樂教育的一體化體現(xiàn)在國際性音樂教育組織的建立,如1953年成立的國際音樂教育學會(ISME)等。這些國際組織在全世界、在國家之間乃至在地區(qū)之間發(fā)揮的作用日益增大。如ISME在半個世紀來糾正了全球普遍存在的歐洲文化中心論,正式提出了世界音樂(WordMusics)教育的概念?!岸嘣幕逃?、“世界音樂”、“全球觀點”等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焦點。就在全球音樂教育一體化的同時,各國、各民族、各地方的獨立性不斷加強,珍視民族優(yōu)秀音樂文化傳統(tǒng)以及保護和促進音樂文化多樣性的努力,不僅是各民族國家,也是國際性音樂教育組織的一種追求。國際性音樂教育組織的成果正是各國、各民族乃至各地方共同努力的結果。

3、音樂教育的國際化與地方化的統(tǒng)一。為了便于交流、溝通和比較,國際社會越來越采用為世界各國所共同接納與共同遵守的標準與規(guī)范。但音樂教育的國際化并不是絕對的和單一的對應。如在一些術語概念上,由于語言文化和理解方式的不同則應慎重的理解和運用。

三、音樂教育全球本土化的幾點建議

1、重視世界音樂的教育

全球化語境下人類利用先進的通訊技術、交通工具克服了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各地區(qū)、民族和國際組織的相互聯(lián)系乃至相互依賴增大,使全球范圍內的自由交往更頻繁:世界經濟市場化使資源得到全球性配置,促使地區(qū)乃至國家經濟的依賴增大,經濟往來密切:全球化帶來的全球問題如生態(tài)失衡、環(huán)境污染、資源問題、人口問題等也把世界人民緊緊的聯(lián)系在了一起。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人與人緊密聯(lián)系密不可分,都是組成這個世界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文化的角度看,經濟的密切往來必將促進文化的交流、依賴。作為人類文化不可或缺的音樂文化也是人類相互理解的紐帶。

音樂教育“全球本土化”話語中的世界音樂指的是世界各國本土的音樂,是為了增強世界各國的相互理解為目的,這就要打破歐洲音樂中心論的舊有觀念,理解并學習世界各國、各地、各民族的音樂,它們是組成世界音樂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樂從屬于文化,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千差萬別、種類繁多,每一種音樂文化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音樂教育全球本土化就是要求人們去理解、學習不同的音樂文化以促進世界的理解和交流。我國的音樂教育長期受西方音樂中心論的影響。分不清西方和世界,教育內容中世界音樂所占比重幾乎為零。西方音樂只是滄海一粟,是世界音樂的一個組成部分,它的成功也正是在于它的特殊性。世界音樂給了我們更廣闊是視野,使我們可以從更多角度認識到自身的獨特性,在保持自身獨立性和整體性的情況下獲得新的發(fā)展。

2、重視本土音樂的教育

正像前面指出的音樂是文化的一部分。各地都有自己獨特的音樂文化,本土的音樂文化傳統(tǒng)就是組成世界音樂文化的一部分。近年來“本土知識”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學術界也開始了廣泛的研究。石中英在《知識轉型與教育改革》中將“本土知識”定義為:“由本土人民在自己的長期生活和發(fā)展過程中所自主生產、享用和傳遞的知識體系,與本土人民的生存和發(fā)展環(huán)境(既包括自然環(huán)境也包括社會和人文環(huán)境)及其歷史密不可分,是本土人民的共同精神財富。是一度被忽略或壓迫的本土人民實現(xiàn)獨立自主和持續(xù)發(fā)展的智力基礎和力量源泉?!辈⑶宜€詳細論述了“本土知識”在內在發(fā)展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由于本土知識與本土生活方式密切結合,深深扎根本民族文化,包含著真正的生存智慧,對于解決本土問題是一種真正有效的知識,也是他者所不能給予的。

音樂教育全球本土化要求我們重新認識本土音樂在世界音樂文化中的地位,增強他們對本土音樂的認同和歸屬感,徹底擺脫西方音樂中心論的控制,探尋適合本土音樂教育環(huán)境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等,并為世界音樂教育之林貢獻力量,以達到“對話”的最高境界。外來文化要在本土得到發(fā)展必須適應當?shù)丨h(huán)境和各種條件,也是本土文化對外來文化再創(chuàng)造的過,成功的本土化成果又可以作為“他者”推向世界。音樂教育必須有這樣的視野才能使更多的人們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用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進一步把自己音樂文化發(fā)揚光大。

3、讓音樂教育回歸生活

當代哲學大師胡塞爾從現(xiàn)象學的角度指出了歐洲“科學世界”的危機,并提出走向“生活世界”的超驗現(xiàn)象學,為我們理解“生活世界”與“音樂教育世界”的關系奠定了基礎。生活世界是一切教育世界的根基與源泉.教育的有效性與意義最終要回到生活世界。而我們的音樂教育世界漸漸淡忘了這一源泉,處在一個所謂西方科學的音樂技術和理性符號覆蓋的異化了的生活世界。學校音樂教育成了純粹知識的灌輸,遠離了生活世界得以課堂、教材為、教師為中心的封閉式教育。音樂本身就源自于生活,也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生活方式,音樂教育全球本土化要求我們擺脫原有的教育模式.重建音樂教育的觀念,在生活中交流、學習和理解音樂,最終走向生活。生活中存在多種多樣的音樂?!胺鹆_里達州奧蘭多的迪斯尼樂園中的世界民族村。圍繞著中央大湖.依次有墨西哥、挪威、中國、德國、意大利、美國、日本、摩洛哥、法國、英國、加拿大、以色列等十二個村,其中不少都有音樂歌舞表演?!氖澜缪不厮囆g團、印度古典音樂協(xié)會、皇家非洲協(xié)會、亞洲音樂巡回演出團和倫敦共同體學院藝術系常在那兒舉行演出或舉辦綜合藝術節(jié),如1995年舉辦過印度、巴基斯坦、加勒比和西非等藝術節(jié)?!寤ò碎T的街頭廣場音樂是西方城市一景,也融入了世界音樂。如舊金山魚市碼頭前。秘魯流浪藝人的排簫與吉它二重奏。”(湯亞汀《走向現(xiàn)實生活的世界音樂》)這些音樂都是來自本土源于生活。并讓人們在生活中感受音樂、學習音樂、理解音樂,看到本土音樂的獨特性,看到世界音樂的異彩紛程。

本土音樂文化論文范文第4篇

一、“花兒”的民族聲樂教學

1.在演唱發(fā)聲方面。在“花兒”演唱中,不同民族都有許多裝飾音、襯腔、襯字等不同的演唱風格和特點,在“花兒”的傳承發(fā)展中,“花兒”的發(fā)聲方法逐步形成了自己較為獨特的特點。

(1)尖音唱法:也稱高音唱法(假聲),多為男聲所用。純假聲唱法從生理上說是一種違背發(fā)聲功能的不自然的唱法,純假聲唱法呼吸淺,聲音得不到支持,氣息沒有一條暢達的道路,聲音雖高,吐字不清,甚至有聲無字。

(2)蒼音唱法;也稱“滿口腔”(真聲)。撒拉族“花兒”演唱采用的是“蒼音唱法”,曲調音域不寬、淳厚樸實、行腔平穩(wěn)、節(jié)奏規(guī)整,旋律優(yōu)美婉轉,具有柔和甜美的特點。全部采用真聲唱法,不能適應音域較寬,旋律起伏較大的曲調,也不能發(fā)揮歌唱者發(fā)聲器官的全部功能。

(3)尖蒼音唱法:即真假聲相結合,高音區(qū)用假聲,中低聲用真聲,是融尖音、蒼音兩種優(yōu)勢為一體且演唱較為普遍的方法。真假聲相結合的唱法,從演唱“花兒”的聲樂技藝上來說,應該是“花兒”的根本唱法。

“花兒”的三種唱法,哪種科學,哪種不科學,主要是通過“花兒”歌手的演唱,實踐的檢驗,經過一番苦心的分析研究,才能得出較正確的結論來。

2.在潤腔方面。在音色處理和用嗓方法上,回族、撒拉族、土族等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演唱技巧?!盎▋骸钡臐櫱缓茇S富且極具獨特的藝術感染力,是“花兒”演唱中的特殊技巧,主要有倚音、滑音、顫音、抖音、哭音、嗖音等。回族特殊的“顫花音”是用氣息打出來的一種聲音,它具有輕快、靈活、明亮的特點,在進行速度和振動密度上更快、更密、更響,在行腔過程中不斷出現(xiàn),具有獨特的風格。撒拉族“花兒”在潤腔方法和裝飾音的使用上,吸收了藏族民歌“拉伊”(情歌)的特點,運用了藏族民歌中的波音、顫音及華彩性的裝飾音,具有藏族酒曲和山歌的風格,形成撒拉族“花兒”獨特的聲音韻味,演唱感情真摯、富有感染力。土族在潤腔方法和裝飾音的使用上,在每一句的結束時,采用了下滑音的潤腔特點。

3.在咬字方面?!盎▋骸敝械脑~,很富于詩意。且保留了口語化的鄉(xiāng)土色彩,每句歌詞,朗朗上口,字里行間,韻味十足。唱哪個民族的“花兒”,就用哪個民族的基本語音??茖W的“花兒”唱法,應該有聲有字,咬字正確,吐調清楚,在字、聲之中體現(xiàn)濃郁的地方風格和特有的民族色彩,唱出“花兒”的風味,咬出方言字聲的特色,把字與字之間的聲韻咬準。特別是曲中的襯字,“啊”“哎”“呀”“喲”等。咬字、吐詞注意不要太過,過重了會破壞聲音的美感?!盎▋骸毖莩械囊ё?,關鍵在于唇、齒、舌之間,嘴唇不能過緊或過松,舌尖要靈活,舌、齒音要緊密配合。這樣,送出去的詞句字字利落、句句灑脫,人們聽得清清楚楚,感到歌的詞好,曲美,味正?;刈濉盎▋骸痹谝ё稚辖〗輨倓?、口腔有力。在襯詞處理上語言性強、吐字輕巧靈活、富有彈性、粗獷奔放,具有民族地域及方言特點,體現(xiàn)了感情的自然流露和口語化。

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咬字發(fā)音特點,因為它決定著“花兒”演唱的音色和原汁原味的把握,以體現(xiàn)不同民族“花兒”的演唱特征,這樣才能使本土優(yōu)秀民歌得到傳承。

二、“花兒”教學的多樣性

1.采用多種教學手段?!盎▋骸苯虒W內容豐富、種類較多,教師可以應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發(fā)揮多媒體教學和各種手段,采用高質量的音響示范,運用影視放映可視形象,制作課件、VCD、CD、攝影照片、圖表投影等有聲有色的授課方式,使“花兒”教學更為直觀和感性。同時,教師把平時收集、整理的資料,包括藝術實踐、田野調查、“花兒”采風中所收集的本土地道的原汁原味的錄音、錄像讓學生欣賞和聆聽,引發(fā)學生對學習“花兒”的興趣和愛好,感受和體驗家鄉(xiāng)音樂文化之美,使之真正成為欣賞美、感覺美、表現(xiàn)美的主體,這對于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音樂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邀請民間“花兒”演唱家進課堂。可以請民間“花兒”藝人進課堂傳經送寶,進行示范教學和講座。采用師生和民間藝術家相結合的教學方法,教師講解或請翻譯,民間藝人做“花兒”演唱示范,講解“花兒”曲令中的方言土語,教師把收集、整理的“花兒”曲令打印成歌單發(fā)到學生手中。民間演唱家原汁原味的演唱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拓展了學生學習的空間和內容,使他們能夠熟練掌握本土“花兒”演唱的發(fā)聲特點和演唱方法,感受民歌演唱中粗獷、淳樸、優(yōu)美、流暢、富有本土音樂藝術魅力的演唱風格。

3.成立“花兒”合唱團。成立“花兒”合唱團,定期舉辦有關“花兒”的匯報音樂會、比賽和省內外的演出活動,把本土優(yōu)秀民歌推向全國,讓更多的人欣賞、了解和喜愛“花兒”。合唱團參加省內外各類演出和比賽以及民族節(jié)日和民俗活動,開闊學生的眼界,將課堂上所學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我國的民族音樂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取得自己應有的音樂藝術地位。

4.定期進行田野采風活動。按照學校音樂教育教學計劃的要求,定期讓學生走出課堂到民間地頭去感受“花兒”演唱的氛圍,進行藝術實踐、民族音樂采風、田野調查等活動,并長期、持久地與民間藝人保持一種緊密的聯(lián)系,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收集、挖掘、整理寶貴的“花兒”音樂資源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教師要充分利用身邊音樂鄉(xiāng)土資源作為學生的學習、實踐、課題、論文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為今后的音樂創(chuàng)作提供原始的理論依據(jù)作一番調查研究。通過親身體驗,探究本土“花兒”音樂文化,從而產生學習興趣,包括民族歷史、地理、風情、民俗文化、節(jié)日等,把課堂上所學知識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通過田野采風進行實地考察,有目的、有步驟地拜訪民間藝術家進行感情交流,解惑答疑,了解本土音樂多元的傳統(tǒng)文化背景以及民族心理、生理、思維、行為方式、音樂的起源與傳承,保護和搶救本土民族音樂文化遺產,以及賴以生存、發(fā)展、走向未來的文化根基。

三、加強“花兒”教材建設

編寫本土音樂特色教材是高等院校在教學中突出民族音樂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要想立足于本土音樂文化,開創(chuàng)音樂教學特色,首先應有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作為編寫教材的依據(jù)與參考。由學校組織專家和當?shù)亍盎▋骸彼囆g家共同編輯出版“花兒”教材,避免教材的單一性。本土音樂教材可以滲透于不同音樂課堂中,如視唱練耳課中可選擇和增加“花兒”曲令中典型調式、節(jié)奏型和旋律性的音樂片段,和聲課中可增加“花兒”的多聲音樂,鋼琴課教學中可以編配一些“花兒”歌曲。除了編寫教材之外,教師可以公開出版一些學術價值較高的、有關“花兒”方面的專著,配備與教材同步的音像資料,制作跟課程有關的課件、VCD、CD光碟等聲像教材,教材要有代表性、地方性、具有推廣和欣賞價值,使教學更為直觀和感性。

四、提高教師素質和業(yè)務水平

本土音樂文化論文范文第5篇

第29屆世界音樂教育大會(ISME)于2010年8月1日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作為貴賓的世界知名民族音樂學家、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音樂和人類學榮譽教授布魯諾·內特爾先生,在大會作了題為《音樂教育與人類音樂學:(通常的)和諧關系》 ① 的主題發(fā)言。

一個世界性音樂教育大會,邀請民族音樂學領域學者做與民族音樂學相關的主題發(fā)言,此舉已并非首次,早在1991年,他就曾以一位資深民族音樂學家身份,采用文化人類學、民族音樂學的學術視野,在當年國際音樂教育學會年會上以《民族音樂學和世界音樂的教授》為題,闡述了令與會者眼界為之一開的音樂理念。前年,他再次與會,而且是在北京召開的ISME年會上,這使中國音樂教育工作者倍感親切。

內特爾的主題發(fā)言,重點闡述了當代民族音樂學家對世界各民族音樂的基本理解和認識,并將這些理解與認識與當下世界各國音樂教育理念與方式相對應和相鏈接,謹慎地述求兩大不同音樂學術領域間的共同路徑,以達到二者間的“和諧共處”以及自覺地接納與包容。無論是從發(fā)言題目名稱還是從發(fā)言的具體內容,都可以看出內特爾這個發(fā)言的意圖和意義。

內特爾說:

每個音樂教育體系都應該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西方古典音樂研究、地方傳統(tǒng)音樂研究和世界上其他地方音樂的研究。

(在中國,“地方音樂”就是所謂“民族音樂”,也就是“本土音樂”。)

在內心深處,人類音樂學家越來越像人文主義者,而音樂教育學家們則或多或少的成為某種意義上的音樂的人類學家。

(所謂“音樂的人類學家”,就是關注“所有人類相關音樂”的教育家。)

我們也應該關注對立的視角,那就是音樂是文化中確立并表達文化關系的一個陣地。這并非因為音樂是一種每個人都可以理解的“共同語言”,而是因為音樂表達和解釋了文化之間、社會之間的各種關系。

(所謂音樂并非“共同語言”,是強調不同民族的音樂,都具有不同的“母語”性質;音樂即由此成為一種不同文化對話、共處、交融的藝術方式。)

……

至此,我們已經不需要再繼續(xù)“引經據(jù)典”來加以解釋和論證了,所謂“當代中學音樂教育的守土職責”,就是:中學音樂教師在基礎音樂教育中所擔當?shù)拿褡逡魳罚ū就烈魳罚﹤鞒胸熑巍?/p>

“民族音樂”概念及其對象新解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大家庭,她由56個民族組成,每個民族都有在傳統(tǒng)文化基礎上創(chuàng)建的民族音樂文化。中國的民族音樂,內涵深邃,歷史邈遠,據(jù)迄今所見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遺址的骨笛②顯示,已有實物可證的八千多年歷史。中國的民族音樂,品種豐富,類型多樣,既有各種體裁形式的民歌,又有豐富多彩的樂器和器樂,還有瑰麗多姿的歌舞和風格獨特的曲藝與戲曲。

在中學音樂教育中強調鑒賞和認識中國內涵深邃、歷史邈遠、品種豐富、類型多樣的民族音樂,既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音樂文化繼承的一種需要,也是新時代跟蹤和認識中國民族音樂新發(fā)展的基礎和前提。

一、什么是“民族音樂”?

由于中國有56個民族,整體的中國民族音樂,即由56個民族的傳統(tǒng)音樂文化及其延續(xù)發(fā)展共同組成。因此可以說,中國的民族音樂,就是:

中華民族歷史上創(chuàng)建的所有傳統(tǒng)音樂類型和在此基礎上延續(xù)發(fā)展而來與傳統(tǒng)音樂文化具有明確文化血緣關系的各種音樂體裁、類型和作品的總合。

從音樂體裁、類型和音樂作品角度而言,中國民族音樂,既包括傳統(tǒng)音樂延續(xù)至今的體裁、類型和音樂作品,也包括在某些體裁、類型延續(xù)基礎上新改編和新創(chuàng)作的近現(xiàn)代音樂作品。如近代音樂家聶耳改編的民族器樂曲和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劉天華創(chuàng)作的民族器樂曲等。

二、民族音樂的分類

中國民族音樂的基本類型,因分類視角和分類標準不同,即可能有多種多樣不盡相同的分類方法。在中學音樂教育中,教師通常采用的是體裁分類法,即因襲《民族音樂概論》③問世以來,已為大眾認知和至今在教學和研究中仍在采用的、主要從音樂體裁角度來分類的民歌、歌舞音樂、曲藝音樂、戲曲音樂、民族器樂“五大類”分法。但是,在內容和順序上,我們應當做出下列調整,即將“樂器與器樂”提前至民歌之后、歌舞音樂之前來進行教學和論述。

這一排序的改動,是充分考慮到中國民族音樂各種類型的產生與發(fā)展,應當與音樂起源論和中國音樂歷史發(fā)展過程相對應。

無論從何種角度來考察,歌唱與樂器演奏,歌唱、樂器演奏與舞蹈結合的樂舞,在音樂起源論命題中,都是最早產生的音樂類型,人類創(chuàng)造最早的音樂,是“歌唱、樂器與舞蹈”,“人”本身,就是聲樂、器樂、舞蹈的綜合體。

而中國的說唱曲種及音樂和戲曲劇種及其音樂,則是中國民歌、樂器與器樂、歌舞及音樂產生之后,往后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才產生和形成的表演藝術樣式和音樂類型。

三、音樂起源論與中國民族音樂類型劃分的關系

與民族音樂“五大類”形成相關的音樂起源問題,是一個古老的命題,也是一個新鮮的命題。

說它古老,是因為在中國各民族古老神話和古典文獻中,即有不少關于音樂起源的傳說和相關的論述。如流傳甚廣的 “開天辟地”神話中,傳說創(chuàng)造人類世界的遠古女性祖神“女媧”和男性祖神“伏羲”,一位發(fā)明了竹樂器,一位發(fā)明了弦樂器: “女媧作笙簧”;“伏羲作琴,伏羲作瑟”④,從此中國的絲竹音樂,便開始豐富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