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去年的樹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知識與技能:有趣的數(shù)字學生能根據(jù)數(shù)字的特點進行想象變化與裝飾。
2.過程與方法: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美的思維方式。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引導學生體會將想象轉化為表現(xiàn)有趣的數(shù)字。
二、教學重點
把握數(shù)字的特點與學會數(shù)字的裝飾方法。
三、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根據(jù)數(shù)字的特點進行想象變化。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激趣
1.任老師很高興見到大家,所以打算送給大家一首歌謠,我們一起來聽聽吧。(教師出示課件Flash)
2.你們覺得怎么樣呀?(好玩、有趣)
這些數(shù)字真可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趣的數(shù)字。(貼出課題《有趣的數(shù)字》)
(二)欣賞
1.師:看,這些有趣的數(shù)字,來到了我們的教室,我們打個招呼吧。(出示有數(shù)字的課件)
生:8、9、6…
老師指著數(shù)字讓學生一個個辨認。
小結:這些數(shù)字跟我們平時見到的相同嗎?(不同)
師:哪些地方變得不同呀?
生:畫了顏色,畫了花紋,變成雪人還有樹了。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這些數(shù)字呀,加了顏色、加了花紋、變了形狀,變成一個個有趣的數(shù)字。那么想知道這些有趣的數(shù)字是怎樣變出來的嗎?我們一起來看看。
(三)舉例示范
師:(展示數(shù)字8)瞧,這是數(shù)字幾?(8)
師:大家覺得數(shù)字8像什么呢?
生:熊貓、雪人……
師:(示范過程)我覺得這個8呀,長得有點像我最喜歡的雪人,所以你們看仔細哦,老師是怎么把數(shù)字8變成雪人的。我先給它長上兩只大眼睛……
師:大功告成,轉眼之間,8就變成了雪人,多有趣呀,誰能說一說,老師是怎么變的呢?(給它畫了眼睛,涂了顏色……)
(老師找機會點撥,加一加和變一變)加一加就會發(fā)生變化,還可以加什么呢?加點花紋和顏色也會變得不一樣哦!
師展示把數(shù)字8進行變化的圖片,(圖片上數(shù)字8變成動物、變成糖葫蘆、變成雪人、變成仙人掌的……)讓學生明白,只要我展開想象,就可以把數(shù)字變得更加有趣!
小結:要變出這些有趣可愛的數(shù)字呀,我們可以加花紋,涂顏色,還可以改變外形來裝扮它。
相信你們也有很多不錯的創(chuàng)意,我們一起動手試試吧!
五、作業(yè)點評
通過展評,總結學習的經(jīng)驗。
1.以展評的形式讓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學進行點評。
2.課后拓展:試著用同樣的方式來改一改字母。
設計意圖:利用多種方式多角度評價,使學生的創(chuàng)作成果受到不同程度的肯定,讓每位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再加上拓展活動,提高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掌握,學會學以致用。
六、教學反思
《有趣的數(shù)字》屬于造型?表現(xiàn)領域。本課旨在引導學生觀察數(shù)字的特征,對數(shù)字進行變形,并用繪畫表現(xiàn)方法表現(xiàn)數(shù)字的特點,使數(shù)字變得更加生動活潑。
首先,要有務實的教學思想
教師在做教學工作之前,不要想著又是一次重復工作。不要以為年年教一個級,翻同一本書,走同樣的路,就可以照本宣科。須知,學生不一樣了,時間今年不是去年,教育與時俱進是會發(fā)生變化的。我們教師既要讀懂新學生,又要讀懂新時代精神。更不要做穿新鞋走老路的落伍者。
其次,要有務實的教學設計
學生不一樣,要深入分析學生,分析學生的基礎,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紀律,思維靈活性,解剖教材后作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設計。切不可照抄上一年的教案,更不要抄襲專家的教案。不要教著教著,迷失了自己。失去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失去了挑戰(zhàn)精神,進而抱怨學生一屆不如一屆。須知,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再次,要有務實的教學過程
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反饋,及時、適當?shù)卣{整教學,使之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不要念教案,學生不是收錄機,是學習的主體。要及時抓住教育契機,因人而異地分解并完成教育目標??鬃诱f“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蓖粋€問題,上一屆學生很快能解決,這一屆可能吃力,忽視兩屆學生的差異是不對的也是不實際的。教學的一切要以現(xiàn)在學生為本。教師通過對比,找出突破口,教學豈不越來越輕松?
最后,要有務實的教學檢測
檢測要為教學服務,重在查缺補漏。要有目標,有計劃。分析學生掌握情況,對癥下藥,采取及時有效的補救措施,還要做到復習鞏固。根據(jù)學生實際基礎,目標要做調整,不能幾年一個樣,要能加能減。實實際際地做好每一年的教學工作。正所謂“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得金?!?/p>
體備課
【中圖分類號】 G423.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2―0073―01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建構的過程,它強調以學生為本,幫助學生在合作互助中學習,特別關注學生的主體要求,尊重學生的原有知識與經(jīng)驗,順應學生的自我發(fā)展,關注個體的差異,鼓勵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自我探究的學習能力。那么,在新課程下我們應該如何備課呢?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教師是備課的主體,備課先要備教師
1. 教師應充分認識備課的真正價值。備課不是簡單的書寫教案。有些教師,對教過的內容已經(jīng)很熟了,認為沒有必要把時間和精力放在寫備課筆記上,把備課看作是一種無效勞動。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我們要用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備課,我們使用的教材在不斷優(yōu)化,而且學生年年在變,也就是說去年的教學設計未必適合今年這個班的學生。所以備課不是機械地寫教案,它是每堂課實施教學的策略,不同的教育對象所實施的教學策略是不同的。因此,我們的備課不是一種耗時耗力的無效勞動,它是提高教學效率的一種必然手段。
2. 教師要不斷豐富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教師本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作為教師,我們要研究新課程標準,認真學習新課改下的教學要求和考試說明,要非常熟悉要教什么,怎么教;考試考什么,怎么考。只有掌握這些信息才能更好地實施有效教學。其次,教師要積極參加各種形式的繼續(xù)教育和培訓,加強交流,不斷豐富自身的理論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能力。
二、備課要用好教材
有效備課是解讀教材、超越教材的創(chuàng)新。我們在備課時要多角度鉆研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要備好課,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首先必須與教材進行深入的對話,備好教材,把“教教材”轉變?yōu)椤坝媒滩摹?。教師不僅要全面、準確地掌握學科知識,還要做到融會貫通,從整體上把握學科知識體系,創(chuàng)造性地組織教材,引導學生打通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間的界限,將生活和書本知識融為一體。
用好教材必須做到以下幾點:首先,教師要熟悉教材,讀懂教材的編寫意圖。熟悉教材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只有熟悉了教材之后,教師才能真正掌握要教什么。其次,教師要弄清楚教材的重點、難點和教材各部分之間的聯(lián)系,以便更好地把握如何教。如果教師把握不了教材的重點和難點,那就像大海中的航船沒有了方向,最后導致教師和學生都很累,而且教學效果也不好。最后,教師要根據(jù)實際情況(即考情和學情)有效地整合教材。一本教材放在我們面前,我們不可能要求學生掌握所有的知識,正確的做法是對教材進行合理的整合,弄清主次。
三、備課要研究教學的對象
1. 備課要充分研究學情。課堂教學面對的是全體學生,因而備課不要脫離學生的起點能力,很多的備課往往只備教材不備學生,不考慮學情,從而定位不準。教師要了解學生的活動能力、操作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等。在備課行動中基本掌握學生能夠達到的能力基礎,部分學生的能力傾向和能力水平。要根據(jù)學生的能力特征,在教學設計中,有針對性地合理安排培養(yǎng)學生能力發(fā)展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備課備學生和備教材同樣重要,因為只有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策略才能行之有效。所以,備課要全面了解學生,了解學生的全貌,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 備課時應充分考慮“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備課實際上是一種預設,而現(xiàn)實告訴我們,“生成”才是真,到了課堂上才知道真實情況,這就存在一種“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偏差。因此,在備課時要充分考慮課堂上可能會發(fā)生的情況,并制訂好相應的對策。這樣上課時,遇到特殊情況才能游刃有余。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課;思考
Abstract: In the near future, I listen to several sections of morality and social class, and find some common problems from it, discuss several points now, for colleague’s reference.
Key words: morality and social lesson; thinking
筆者就近期在聽課中發(fā)現(xiàn)的一些常見問題談幾點思考。
1正確認識和使用教材
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否正確認識和使用教材,是教學效果優(yōu)劣的一個重要因素。課程改革的新理念,也帶來了教材編寫和使用的新理念,這使得品德與社會教材從設計思路到呈現(xiàn)方式,都與傳統(tǒng)教材有很大的不同,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教材注重引導學習方式的變革。品德與社會學科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重視學生的直接經(jīng)驗的獲取過程。在教材內容的呈現(xiàn)上,知識介紹型的主體課文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的主題活動,大量的教學內容設計成了觀察、體驗、探究、調查等教學活動。
教材給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性的學習空間。品德與社會學科十分重視與現(xiàn)實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教材中所呈現(xiàn)的教學資源,不僅僅局限于教科書中,還通過多種提示方法,引導學生在自己的現(xiàn)實生活中,尋找更多的學習資源,充實學習內容。將學習空間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從學校延伸到校外,從師生活動延伸到家長、社會人士共同參與的活動。
鑒于教材的如上特點,我認為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靈活的使用教材。
1.1教材中設計的教學活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前后調整順序,甚至也可以用更有效的活動形式來取代它
長期以來,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具有絕對的權威性?,F(xiàn)在大家已經(jīng)公認,一套教材無論多好都不可能適應各個班級和老師。我們提倡老師根據(jù)本地區(qū)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創(chuàng)造,甚至可以采用替代、補充、改編等方法。
教學中,我們看到的成功課例大都在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有創(chuàng)意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活動,這樣成功的課例舉不勝舉。這些教材之中沒有的內容和活動,是老師們創(chuàng)造性的教學設計,是我們課堂靈動和個性的體現(xiàn)。
1.2對于教材中的范例老師可以用當?shù)氐摹⒆钚碌?、學生自己的例子來取代它
教材中有一些內容是教學活動中的范例,它們不是要求每一個學生都必須掌握的知識。這些教材中的范例,如果是經(jīng)典的、合適的,我們可以直接使用;如果范例不適合當?shù)厍闆r,不適合本班學生,老師就可以用當?shù)氐?、最新的、學生自己的例子來取代它。
例如,有一節(jié)課講家鄉(xiāng)的變化,教材中呈現(xiàn)了兩組圖:一組是低矮破舊的房子和新建的高樓,另一組是窄舊的公路與新建的立交橋,用這兩組圖片反映我們家鄉(xiāng)的變化。但明顯的是
表現(xiàn)某個城市里的變化,不能代表所有的城市,也就更不符合農村的實際。因此,農村的老師在這節(jié)課中就可以完全不用書中的例子,讓學生調查自己的村莊,說說自己家什么時候由茅草屋搬進了磚瓦房,村里的路什么時候由“下雨兩腳泥,平時一身土”的土路變成了柏油路。
2教學中密切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
《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指出,這個學科的一個基本理念是“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教育的內容和形式必須貼近兒童的生活,反映兒童的需要?!闭n堂教學中教師要力求把靜態(tài)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起來,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的實效,也會使課堂上出現(xiàn)生機和活力。
2.1讓學生把自己真實的思想和生活經(jīng)驗帶進課堂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一些生活經(jīng)驗,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學生這些經(jīng)驗,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打開學生的心扉,把學生自己真實的思想和生活體驗帶進課堂。
2.2布置學生做課外調查,了解更多的社會生活
要使學生廣泛地接觸和了解社會,就必須充分開發(fā)、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課程資源,以利于課程目標的實現(xiàn),做課外的社會調查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
比如,在農村小學上環(huán)保內容的課時,教師就可以布置學生回家后向父母調查一下在他們小時候:每人有多少耕地?村莊的范圍有多大?村子附近有沒有小河、小樹林?小河里的水是什么樣的?樹林中有哪些小動物?井有多深?……再對比一下現(xiàn)在的情況,這樣的調查結果是很有說服力的。
課堂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在多樣化的開放式的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參與必,培養(yǎng)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提高創(chuàng)新意識和實踐能力。①把我們的培養(yǎng)對象鑄造成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從而使得他們在歷史課堂中不僅僅獲得終身受益的知識,而且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有終身受益的歷史方法和能力。那么,這個課堂的設計與實施有利于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學方式的轉變,倡導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法,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必要的前提。②也就是說要充分地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性,充分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積極性。師生在45分鐘內用歷史知識去激蕩歷史思維,從而使師生雙方都能在課堂中得到知識的升華,思維的舞蹈,精神的愉悅。
怎么能實現(xiàn)這樣理想的課堂呢?主要從教師體現(xiàn)自己的主導作用,學生發(fā)揮自己的主體性的積極作用和教學手段、方法媒介的選擇。
歷史不會自動地走進學生的心里,所以需要我們歷史教師通過歷史教學來實現(xiàn)教而學之,學而問之,思而悟之。我們必須在課堂上認真貫徹新課程教學理念,尤其是課程標準目標的實現(xiàn)和我們進行有效的歷史教學。這是理念和追求,更是原則和目的,是教學前教學設計不可不求的境界,更是教學的實踐反思不可或缺的準據(jù)。新課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都要落實,如何落實呢?實際采用怎樣的“過程與方法”進行教學,才能幫助學生習得有效的歷史“ 知識與能力”養(yǎng)成有效服務于學生生活與人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那么,我們教師怎樣才能實現(xiàn)呢?
認真提高自身歷史素養(yǎng),加大對新課程理念的學習,真正的把身心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不斷地實踐,而且要不斷地進行總結反思,使自己的教學技能得以提升。
在純粹地講述或使用別的知識、觀念和方法時,很不能揮灑自如,很不能教態(tài)瀟灑;也只有純粹地闡述自己的知識和思想時才能很好地展現(xiàn)個人的風彩,也應該是一種自信的體現(xiàn),就如劍客一樣,人劍合一,這中間就有一個問題是如何把課標要求和教材的知識和思想轉化為自己的歷史素養(yǎng),這是一個內化的過程。趙亞夫教授曾說:現(xiàn)在我們搞不好教學,教得很累,根本原因還是自己沒有理論指導。一些教師連一知半解都不想做,就更糟。說到底,自己不能掌握自己,講歷史要么痛苦、要么麻木,沒有第三條路的。要自己掌握自己,只有學點理論,用理論武裝自己,理論不是萬能的,但沒有萬萬不能。③
所以我們必須認真地學習:教育理論知識、歷史專業(yè)知識、教材教法、課程標準以及相關學科知識;歷史學科的前沿知識;現(xiàn)代教育技術。④
具備歷史素養(yǎng)和其他教學技能后,一定是認真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實踐自己的新理念,反思自我的經(jīng)驗和不足。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抱怨之中,不愿意自我的成長。用我們的行動去詮釋歷史的使命,完成新課改的任務。對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的效能進行反思和總結,以便推進以后的教學。做好整個過程的記錄、總結、反思,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華東師大聶幼犁教授曾說:“課堂教學的最關鍵的是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教師的史學功底、思想方法、教學理念、教學智慧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教師發(fā)展,本中之本,課程之魂,關鍵從教師自身的改革做起。”
我們教師的傳道、授業(yè)、解惑。是為了學生而做的。我們教師的智慧最終要通過學生來實現(xiàn),所以我們必須樹立學生的主體性。歷史教學不扎根于人性沃壤、緊密關切學生人生,欲走出教而無育(學而無悟)、不受歡迎的窘境,豈有他途?惟其如此,我們才需要新課改,才需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絕非阿世媚俗、立異標新,創(chuàng)新的真諦乃是把未做好的事,做得恰到好處。歷史教學“恰到好處”的培養(yǎng),就在于把“教學”升華為服務人生的“教育”。⑤所以,沒有學生的主體性的展現(xiàn)和發(fā)揮,我們教師縱然有千萬本領也無法使歷史知識、歷史思維能走進學生的心田。所以,我們教師的備課的思想、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過程的設計等都要圍繞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為第一要務。但是,就會有這樣的矛盾,學生要么沒有主體意識,要么不具備知識、能力的主體性的素質。盡管初中的新課改已經(jīng)推行了好幾年了,但是學生的主體性并沒有真正地體現(xiàn)。我們平時光責怪教師沒有尊重學生的主體作用,沒有讓學生進行自主合作學習。但是歷史學科被社會、家長、學生稱之為副課,學生的重視更是如此了。所以,我們也應該從學生身上或社會氛圍中找找原因。以免把棍子打在我們歷史教師的屁股上。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我們束手無策。而是更是我們的挑戰(zhàn)。我們自己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動用各種激勵辦法,發(fā)揮我們的智慧。把學生引導過來,讓他們自己關注自己的成長、自己的未來。所以教學需要經(jīng)過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授人以魚;第二境界——授人以漁;第三境界——悟其漁識。
了解學生,師生共同建構課程生活:課程實施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生活,對學生來說是構成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雙向的活動中,教師與學生組成了共同體,在互動中一起推進課程生活,實現(xiàn)經(jīng)驗的改造。這樣就能很好的推動學生關注自我的成長。
我們從三個方面了解學生: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了解學生的生活常識;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習態(tài)度和個性特點。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在《教育心理學》扉頁上的一段話:如果我不得不將教育心理學還原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會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因素是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根據(jù)學生原有知識狀況進行教學。所以,只有我們充分的了解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我們才能讓歷史知識、歷史思維走進學生的心中。
當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作用相互交融時,我們的歷史課堂才是一堂優(yōu)質課。就可以把歷史形象和歷史思維和二為一,從而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健全的人生價值觀、根本的思維能力。強烈的創(chuàng)新精神,適應“現(xiàn)實社會需要的綜合技能”。也是教師教學主導性發(fā)揮:科學性與藝術性的統(tǒng)一,知識性與教育。
讓我們的歷史知識去激蕩師生的思維,形成活的有效的互動課堂。
參考文獻:
①②《歷史課程標準》(實驗)2003 教育部;
③⑤《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07年第4 、3期;
④《歷史教學》2007年第3期。
參考書目:
《新課程教學組織策略與技術》 《新課程備課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