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氣候變暖的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氣候變化;應對政策;公眾認知;中美比較
0、引言
近年來極端惡劣天氣頻發(fā),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其嚴重的破壞,造成數(shù)以億計的經(jīng)濟損失??茖W研究認為,氣候變化的趨勢主要是氣候變暖。近100多年來全球平均地表溫度升高了0.3℃~O.6℃,海平面平均升高了10~25厘米。而導致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溫室氣體排放增加,化石燃料的燃燒、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污染、森林砍伐以及土地用途改變等種種人類活動造成了大氣中溫室氣體的積聚。這些氣候變化現(xiàn)象及其引發(fā)的后果越來越引起人類社會的關注和各國政府的普遍重視,關于氣候變化的研究也已經(jīng)不僅僅局限于科學家們在科學層面上的探討,同時也引發(fā)了人們對于氣候變化帶來的有關政治、經(jīng)濟以及倫理問題的關注與思考。富國是否對解決氣候變化問題負有特殊的義務,發(fā)達國家是否對很大比例的歷史排放負有責任,排放所產生的成本是否已經(jīng)不成比例地降臨在窮國?世界各國應如何公平地承擔應對氣候變化的責任和義務正成為熱議的話題和爭論的焦點。
中國和美國是全球氣體排放量最多的兩個國家,根據(jù)目前的國際談判情況,兩國都面臨著巨大的碳減排壓力。中國進行碳減排的重點在于轉變高耗能的生產方式,美國進行碳減排的重點則在于轉變高消耗的生活方式。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中國和美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態(tài)度如何,采取的政策與措施是否積極有力,對于國際社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同時,兩國政府的態(tài)度與應對措施對國內民眾關于氣候變化的認知也有著極大地影響,民眾對氣候變化的認知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應對行動選擇,直接影響到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政策的落實與實施效果。因此,比較中美兩個碳減排大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分析兩國公眾對于氣候變暖的認知情況,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有利于為兩國制定合理的減排政策提供依據(jù),有利于促使兩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發(fā)揮更為積極的作用。
1、中美兩國應對氣候變化國策的比較分析
盡管氣候變化問題存在諸多爭議,但國際社會普遍認為各國應該積極采取措施應對氣候變化。各個國家根據(jù)自身利益以及氣候變暖的現(xiàn)狀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需要制定了若干國策。美國與中國是世界上兩個碳排放大國,這兩個國家碳排放政策的制定與實施影響著整個世界碳排放的趨勢,而兩國推行的應對氣候變化政策也有所不同。
1.1 搖擺、消極的美國氣候變化國策
美國是一個多元化的法律與政策實體。政策制定的主體有聯(lián)邦政府與州政府。聯(lián)邦政府在制定氣候國策時表現(xiàn)出了搖擺不定,在減排與經(jīng)濟發(fā)展兩方面的比較中選擇經(jīng)濟發(fā)展優(yōu)先于應對氣候變暖的戰(zhàn)略。具體表現(xiàn)為:①早年美國在推進全球氣候問題的對策研究上相當積極,1992年美國成為《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的成員國,并且成為第四個批準該框架公約的國家。②1997年7月25日,美國參議院通過了伯瑞德一海格爾決議,標志著美國進入氣候變化政策的消極時期。該協(xié)議的中心思想是美國將拒絕簽署任何與《公約》有關的協(xié)議。2001年3月28日,小布什政府宣布退出《京都協(xié)議書》。自1997-年2005年,美國聯(lián)邦政府鮮有法律或政策的行動,美國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總體上處于最消極時期。③2005年,俄羅斯加入《京都議定書》,美國感受到了來自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國際壓力。同年的卡特麗娜颶風等嚴重自然災害也使得美國開始重新審視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嚴重影響。2007年美國聯(lián)邦政府推出《氣候安全法》,其目標是2005年的排放量作為2012年的總量的控制目標并逐年減少。④奧巴馬政府就職后,應對氣候變化成為奧巴馬政府內外政策中僅次于推動美國經(jīng)濟盡快復蘇的優(yōu)先議程。2009年6月26日,美國眾議院通過《美國清潔能源與安全法案》,表明美國的氣候政策邁出了積極一步。
1.2 持續(xù)、積極的中國氣候變化國策
近年來,由于中國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中國碳排放總量已經(jīng)超過美國,成為碳排放總量第一的國家。中國碳排放國策是世界矚目的焦點。中國在氣候變化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國際上普遍認為中國的減排對于全球控制氣候變化的進程具有決定性作用。中國在減排國策的制定上一直持積極的態(tài)度。①1993年1月5日中國批準了《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公約》推動了中國各職能部門間政策協(xié)調的發(fā)展。自《公約》于1994年生效后,中國政府以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積極履行在《公約》下做出的承諾。2002年8月,中國核準了《京都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議定書》生效后,中國又建立了清潔發(fā)展機制(CDM)領導和管理體制。中國專家積極參加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工作,為相關報告的編寫作出了貢獻。②中國認真履行本國在《氣候公約》和《議定書》下的義務,于2004年提交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氣候變化初始國家信息通報》,并于2007年6月《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和《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科技專項行動》。在《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中,中國提出了到2010年應對氣候變化的總體目標,即: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政策措施取得明顯成效,到2010年比2005年降低20%的能源密集度。③2008年6月9日,中國央行公布的國內排放貿易計劃,包括從溫室氣體排放到水污染的每一項,加快國家對“綠色”推動增長的初步輪廓?!笆濉币?guī)劃綱要提出“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顯示,中國“十二五”時期將著力發(fā)揮碳排放權交易體系在節(jié)能減排中的作用。中國政府面對氣候變化,在國際上積極參與支持國際合作,在國內組織籌建應對氣候變化的組織機構,并主動采取政治、經(jīng)濟手段等一系列的措施和行動應對氣候變暖。2中美兩國公眾應對氣候變化認知差異性比較分析
2007年,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美國促進委員會(AAAS)以及非營利組織組成的工作組撰寫的報告《氣候素養(yǎng):氣候科學的必要原則》中正式提出“氣候素養(yǎng)”這一概念,即指個人或者社會團體對氣候的理解,該理解包括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和氣候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fā)展的影響。一個具有氣候素養(yǎng)的人應當具備以下條件:理解地球氣候系統(tǒng)的主要規(guī)律原則;知道如何科學的評估哪些關于氣候的信息是正確的;有目的的了解并與其他人交流有關氣候和氣候變化的問題;對于有可能影響氣候的問題,能夠做出有效和
負責的決定。國民氣候素養(yǎng)的形成一方面依賴于教育的實施,另一方面決定于政府推行的政策、態(tài)度及大眾媒體的導向。
如上節(jié)所述,中美兩國在氣候變化國策方面有較大的差距,那么這種差距在兩國民眾的氣候素養(yǎng)上是否有所體現(xiàn)呢?對于這一問題,我們通過一些調查數(shù)據(jù)來進行分析和判斷。美國的調查數(shù)據(jù)來自于喬治梅森大學與耶魯大學的聯(lián)合小組(以下簡稱“聯(lián)合小組”)和皮尤研究中心的問卷調查,中國的數(shù)據(jù)來自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問卷調查?!奥?lián)合小組”于2011年4月23日至2011年5月12日在美國做了關于氣候素養(yǎng)狀況調查。調查涉及1010人,樣本的總有效率為95%。美國皮尤研究中心于2009年9月30日至2009年10月4日開展相關的問卷調查,調查涉及1500人,樣本的總有效率為95%。南京信息工程大學于2011年3月18日至2011年4月20日對網(wǎng)民、大學生以及縣域居民開展了調查。對于網(wǎng)民與大學生采取網(wǎng)上問卷調查的方式,對于縣域居民采取實地問卷調查的方式。參與調查的網(wǎng)民為3599人,問卷總有效率為96.97%;參與調查的大學生為6750人,問卷調查的總有效率為98.15%;參與調查的縣域居民為1513人,收回有效問卷763份。
2.1 中美兩國公眾對于氣候變暖的認同度極其相似
有關氣候變暖的問題最早出現(xiàn)在文獻中是19世紀末。對于氣候變暖的問題,科學界爭論不斷,兩國公眾是如何認識這個問題的呢?調查結果見表1。中美兩國公眾對氣候變暖持肯定態(tài)度的人數(shù)比例驚人的相似。中國公眾贊同氣候變暖的比例為65%,美國公眾贊同氣候變暖的比例為64%。持否定觀點的民眾比例差距較大,中國公眾認為氣候沒有變暖的比例為8%,而美國公眾持否定觀點的比例為18%。
2.2 科學結論對美國公眾關于氣候變暖的認知影響更大
2.2.1 科學家的結論對美國公眾認知的影響程度高于對中國公眾認知的影響程度
應對環(huán)境問題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由于全球環(huán)境問題的復雜性和相互依賴性,使得決策者在應對這些問題的時候不得不向相關領域的科學家尋求建議。調查結果見表2。美國公眾非常相信科學家確認全球變暖的比例為21%,中國公眾非常相信的比例為10%,美國公眾相信程度要遠遠高于中國公眾。由此可知,美國公眾關于氣候變暖的確切認知主要來自于科學家的結論。原因是:一方面美國政府較早以前就非常重視有關氣候變化的科學研究,也得到了很多權威性的結論。另一方面由于政府為了推行其保守的氣候政策,采取有目的系統(tǒng)性行動操縱氣候變化科學研究及結果,而不是采取行政手段,使得美國公眾得到了更多的來自科學研究的信息。
2.2.2 歐美嚴寒對美國公眾關于氣候變暖的認知有所影響
自2009年末到2010年初,歐美各國先后出現(xiàn)暴雪、暴雨等極端天氣,這是繼2009年11月中下旬出現(xiàn)嚴寒天氣之后,西歐部分地區(qū)和美國東部又出現(xiàn)降溫天氣。這種極端天氣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對于氣候變暖的觀念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調查結果見表3。美國公眾對氣候變暖持非常懷疑態(tài)度的要高于中國公眾10個百分點。可見切身感受會影響人們對于氣候變暖的認知。但我們還要看到,盡管經(jīng)歷了嚴寒,仍有23%的美國公眾對氣候變暖一點都不懷疑,這個比例高于中國公眾13個百分點。說明美國公眾對于科學結論的信任程度非常高。
2.3 中國公眾對于碳減排政策的支持比例遠高于美國公眾
有關對碳排放政策的支持情況調查,結果見表4。美國公眾支持實施碳減排政策的比例為50%,反對的比例為38%,不知道或者中立的占12%。而中國公眾支持碳減排政策的比例為76%,遠高于美國公眾。選擇反對的比例為3%,遠低于美國公眾。調查的結果表明中國碳減排政策得到了更多的公眾的支持,政策制定的空間比較大,而美國政策制定受到的阻力則會比較大。因此可以看出,美國碳減排政策的出臺將會是個漫長且困難重重的過程。同時也可以看出奧巴馬政府雖然重視氣候變化問題,但是要想通過參議院達到2020年削減以1990年為基礎的碳排放量4%的目標是非常困難的。
2.4 中美兩國公眾對于氣候變暖的原因認知存在較大分歧
在問及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時,中美兩國公眾認知存在較大差異,見表5和表6。我國公眾中有27%的受訪者認為是由于自然環(huán)境的因素造成的,73%的人認為是由于人為活動帶來的,其中36%的受訪者選擇了溫室氣體排放,有24%的人選擇大氣污染物增多,13%的人選擇了城市化。美國公眾中47%的受訪者認為是人為因素造成的,這個比例遠遠小于我國。而有35%的人認為是由于自然因素造成的。
2.5 中國公眾對于重要的氣候政策更為了解
為了考察公眾對國家氣候政策了解程度,我們設計了“您知道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的內涵嗎?”這一題目對我國公眾進行測試?!肮餐袇^(qū)別的責任”是我國在國際社會進行氣候談判時中國維護本國利益的一個基準點,是我國國際談判的基礎。相對應的,美國在碳減排方面最重要的原則是“總量控制與交易”。我們用“您知道什么是‘總量控制與交易’嗎?”這一題目測試美國公眾的政策了解程度,結果見表7。美國公眾對于非常重要的氣候政策“總量控制與交易”表示不知道的比例達到55%,而中國公眾中對于“共同但有區(qū)別的責任”表示不太了解或根本不了解的人僅為17%。有46%的中國公眾對于這個原則表示知道很多。由此可見,中國公眾在對國家氣候國策的了解程度要遠高于美國公眾。
3、結論與建議
近日,國內成千上萬人的手機都陸續(xù)收到一條短信:從新年的這一刻開始,請您盡量選乘公交,選用節(jié)能家電,珍惜每一滴水……節(jié)能減排我承諾,中國行動有力量!
這是國家節(jié)能中心聯(lián)合我國各大移動運營商,向全國手機用戶發(fā)送的節(jié)能減排公益短信,也是該中心發(fā)起的“節(jié)能減排我承諾”倡議活動的一項內容,目的是號召每一位公民從我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把節(jié)能減排理念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切實行動,來推廣更健康環(huán)保的低碳生活方式。事實上,低碳的生活方式的確能帶給人類健康的生活環(huán)境。
“高碳”孕育生活危機
很多人在看過美國大片《2012》和《后天》等災難片后,都被這些極端氣候災害造成的毀滅性場景所震懾。雖然這只是虛構的電影,但是,假如地球人還是毫無節(jié)制地過著浪費能源、浪費糧食的“高碳生活”,這些災難總有一天會降臨,只是危害的程度不同罷了。
近期肆虐整個北半球的極端寒潮,以及這些年頻發(fā)的海嘯、厄爾尼諾現(xiàn)象就是大自然給人類敲響的警鐘。毫無疑問的是,氣候惡化對人類自身的健康威脅也在一步步加劇。從現(xiàn)在開始,就該為自己的健康負責,讓我們看清威脅健康的“高碳”生活,向“低碳”生活邁進一步吧!
氣候變暖對人類健康是一個深層次長遠的影響,有直接和間接兩個方面,有負面的也有正面的。但是從整體來講,負面效應遠大于正面效應。其主要健康危害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首先,極端氣候(熱浪、臺風等)頻繁發(fā)生,可導致人體相關疾病,如熱應激和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等,以及意外傷害發(fā)生頻率的增加。其次,引起感染性疾病發(fā)生率的增加。氣候變暖導致了昆蟲媒介滋生繁衍季節(jié)延長,數(shù)量增加,且氣候變暖使得昆蟲媒介所攜帶的病原體數(shù)目和致病性增加,其共同導致了蟲媒病發(fā)生率的增加。再次,過敏性疾病的發(fā)生率增加。氣候變暖使空氣中的一些過敏原,如塵螨、真菌孢子、花粉等濃度的增加,導致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變應性鼻炎的發(fā)病率增高。最后,災害性氣候會造成精神性疾病增加。氣候變暖將對世界食物供應系統(tǒng)造成壓力,從而導致營養(yǎng)不良性疾病的增加。
從長期來看,氣候變暖導致的健康損害是一個逐漸積累、逐漸暴露、逐漸惡化的過程。如果人們對高碳生活還不能懸崖勒馬,那么,初見端倪的全球氣候變暖將在未來的幾十年或上百年內愈演愈烈,其對人類健康危害會越發(fā)嚴重和顯著。因此,保護人類健康,遏制全球氣候變暖,要從建立“能源節(jié)約型社會”開始,過低碳生活。
現(xiàn)在開始“低碳”生活
哥本哈根會議讓許多人第一次知道了一個新詞“低碳”?!暗吞肌鄙铍m然是個新概念,提出的卻是世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老問題,它反映了人類因氣候變化而對未來產生的擔憂,世界對此問題的共識日益增多。
由于“低碳”生活理念至少順應了人類“未雨綢繆”的謹慎原則和追求完美的心理與理想,因此“寧可信其有,不愿信其無”,“低碳生活”理念也就漸漸被世界各國所接受。如果說保護環(huán)境、保護動物、節(jié)約能源這些環(huán)保理念已成行為準則,低碳生活則更是我們急需建立的綠色生活方式。
“低碳”生活其實與我們密不可分,例如:每天少開一會兒電腦,出行多乘公交車,臟衣服用手洗……“低碳生活”不僅節(jié)能減排,更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少用電腦緩解眼疲勞。很多白領上班大部分時間都呆在電腦前,下班之后最好就別再依賴電腦了。少用電腦不僅可以減少熱量的排放,對自己的眼部健康也大有幫助。長時間使用電腦會造成眼部疲勞、眼睛干澀,有些中青年人久盯電腦后出現(xiàn)視物模糊,在減少使用電腦的時間后,癥狀就會大大緩解。
坐公交幫助舒展四肢。與開私家車相比,公交車內活動空間更大,可以站一站,搖搖頭,甩甩手,伸伸腿,四肢舒展一下,在不知不覺中活動頸椎、腰椎及四肢的大關節(jié)和肌肉組織。當然,如果出行距離近的話,步行或者騎自行車也是不錯的選擇。
手洗衣物好處多。由于洗衣機的出現(xiàn),很少有人再用手搓洗衣服了。事實上,手洗衣物對身體也是一種很好的鍛煉。在洗衣服的時候,會增加上肢活動的頻率、鍛煉手指各個關節(jié)的靈活度。同時,身體也在不停地消耗著熱量。從中醫(yī)角度上講,人體十二條經(jīng)脈中,有六條都經(jīng)過手,因此,它還可以起到調理陰陽平衡的作用。
TIPS:“低碳”生活建議
低碳生活體現(xiàn)在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用等各個方面,是每位公民應盡的責任??萍疾吭缇鸵呀?jīng)提出了適用于普通家庭日常生活行為的節(jié)能減排建議,若將其細化可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衣:少買不必要的衣服。一件普通的衣服從原料到成衣再到最終被遺棄,都在排放二氧化碳。少買一件不必要的衣服就可以減少2.5千克二氧化碳的排放。另外,棉質衣服比化纖衣服排碳量少,多穿棉質衣服也是低碳生活的一部分。
食:在餐飲上杜絕浪費,用節(jié)能方式做飯。提前淘米,浸泡10分鐘后再用電飯鍋煮,可大大縮短煮飯的時間。盡量避免抽油煙機空轉,用能源利用效率更高的微波爐代替煤氣灶加熱食物;選用節(jié)能電飯鍋。此外,低碳飲食還包括適量喝酒,如果1個人1年少喝0.5千克酒,可減排二氧化碳1千克。
我很驕傲,我在邊疆的團場;同時我也很憂慮。
邊疆的團場,是中國改革的重要體現(xiàn),荒漠變?yōu)榱继?,無人居住的區(qū)域如今早已變得人山人海。在黨的指引下,農場人大膽地賣出了創(chuàng)新挑戰(zhàn)的一步,無數(shù)的人用生命換來之今日團場的繁榮。今日的團場,已成了全國的產棉基地,這里有適宜很多耐旱植物生長的條件,每年都為國家創(chuàng)下不可小視的收入。
但是近年來,由于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人們開始追求想都市般的生活,發(fā)狂似的蓋起了高樓,建筑需要什么?樹木。團場的樹木本來就少,再加之砍伐,變得面目全非。棉田缺少了樹木的保護,被風暴侵蝕;人民的素質也有待提高,隨地大小便、垃圾隨處亂扔;工廠的排污設施成就,使空氣遭受污染;氣候變暖。先天,葡萄大面積腐爛,不僅僅是金錢,那里面凝聚的是團場的心血。
面對這一系列問題,我建議,在蓋樓砍伐樹木的同時,磕掉一棵大樹在其旁邊種上一棵生長速度快的小樹,使棉田可更加迅速的得以修復!任命素質需盡快提高、為團場的環(huán)境貢獻自己的力量;工廠的排污設備與生產體系需要改革,不再污染大氣;全民盡量地少開車也行,是氣候變暖的趨勢下降……
要相信,在經(jīng)過這一系列的努力之后,我們的團場會更加美麗與富強。
>> 重茬大豆減產原因及控制對策 白城市耕地質量下降的原因及對策 花生重茬減產的主要原因及防治措施 白城市雜糧產業(yè)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 白城市干旱成因及減災對策 白城市水質現(xiàn)狀及污染防治對策 氣候變暖對白城市病蟲害發(fā)生的影響及防治對策 白城市辣椒產業(yè)發(fā)展采取的措施及對策 白城市洮北區(qū)蔬菜產業(yè)存在的問題及發(fā)展對策 白城市洮北區(qū)“三農”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議大豆重茬迎茬栽培減產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白城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現(xiàn)狀及對策 氣候變暖條件下白城市玉米產業(yè)現(xiàn)狀及對策 白城市綠色農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及對策 白城市綠豆標準化栽培技術推廣 淺談白城市及所轄縣(市)的防震減災工作現(xiàn)狀及措施 大力發(fā)展白城市職業(yè)教育的對策研究 白城市農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對策 規(guī)范白城市獸藥市場推進獸藥GSP認證工作的措施及體會 白城市農村土地流轉情況\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 張瑩.土壤深翻的好處[EB/OL].(2009-08-31)[2012-12-25].http:///zdcy_show.aspx?id=6210.
[4] 鐘華,李野.綠豆高產栽培技術[J].農村科學實驗,2012(7):15.
[5] 藍國平,林敏莉,彭學庫,等.幼齡銀杏園套種綠豆的豐產栽培技術[J].內蒙古農業(yè)科技,2012(3):119,137.
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庫克公司的蘋果種植基地晝夜溫差開始縮小,這樣蘋果的甜度和口味便大不如以前。蘋果品質的下降,直接導致果汁口感的下降。從2005年開始,庫克果汁的銷量便開始走下坡路。如果這樣繼續(xù)下去,庫克遲早會關門。
面對公司面臨的危機,庫克公司董事長卡諾找到技術總監(jiān)吉安尋求解決的辦法。但吉安表示,全球氣候變暖,這誰也無法控制,要想生產出和以前一樣品質的蘋果,除非另尋種植基地。但這顯然是不合實際的,除非去國外,但那樣生產成本將會提高很多。
卡諾對吉安的回答并不滿意,責成吉安在技術上尋找突破,否則將會被炒魷魚。于是吉安硬著頭皮嘗試引進不同的加工工藝,但都收效甚微。其實吉安清楚,沒有好的果子,再怎么改進加工工藝也生產不出優(yōu)質的果汁。但是,經(jīng)過研究,吉安意外地發(fā)現(xiàn),意大利北部的氣候和土壤條件特別適合種植獼猴桃,而獼猴桃果汁也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很受消費者歡迎的飲品。于是,吉安建議庫克公司砍掉所有的蘋果樹,改種獼猴桃。
吉安的建議讓卡諾眼前一亮,但隨即便有人提出反對意見。反對者認為,砍掉蘋果改種獼猴桃,獼猴桃從種植到大量掛果至少需要5年時間,這期間公司將面臨巨額的虧損。又有人建議,砍掉一半蘋果改種獼猴桃,另外一半土地繼續(xù)生產蘋果用以加工果汁,但這樣便意味著公司的設備在5年內只能有一半在運轉,公司也將面臨巨額虧損。最終,公司對改種獼猴桃一事未達成一致。
面對公司的困境,吉安感到無力回天,他開始考慮如果失業(yè)了怎么辦。好在吉安未雨綢繆,在這幾年一直在自學計算機,而且水平相當不錯,他投了幾份簡歷,有好幾家公司都愿意聘他。
吉安為可能失去這份富有感情的工作而遺憾,又為自己的未雨綢繆慶幸。這樣想著,他突然靈機一動,他可以未雨綢繆,給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個緩沖期,為何不把這個方法也用在果園里,讓蘋果地里長出獼猴桃?
于是,這一年,庫克公司所有的蘋果地里全部栽上了獼猴桃苗,但蘋果樹并沒有被砍掉一棵,因為所有的獼猴桃苗都是種在一棵棵蘋果樹的間隙。蘋果樹繼續(xù)結著蘋果,果汁廠繼續(xù)加工著果汁。
因為獼猴桃是藤本植物,隨著獼猴桃苗一天天長大,蘋果樹成了天然的支桿,等獼猴桃開始結果了,所有的蘋果樹便被從根部削皮而死亡,蘋果園完全變成了獼猴桃園。而因為傳統(tǒng)的水泥支桿高度有限,獼猴桃園過于蔭蔽,不利于獼猴桃攀爬而影響光合,庫克公司的獼猴桃卻因為攀爬在蘋果樹上,光合作用充分,果子品質特別好,生產的獼猴桃汁別具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