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體育理論課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專題教學;案例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2-0157-03
專題教學和案例教學是適合“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下文中稱“概論”課)教學的兩個重要教學方式,如何在這門課程的教學中把這兩種教學方式結合起來,在專題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用案例教學來深化專題教學,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二者提升學生興趣、增長學生知識能力的作用,這對于提升這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具有較大的意義。
一、“概論”課專題教學與案例教學相結合的前提
“概論”課程理論性強、涉及領域廣、涉及時間跨度長,特別適合專題教學。通過不同的專題講授來加深同學們從不同的領域、不同的角度來整體把握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和重要意義,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是得到眾多專家和許多高校教師認可的重要教學方式。案例教學長期以來就是在這門課程中廣泛采用的教學方法,近年來更是得到各級領導機構的認可和推廣,成為提升思政課教學效果的重要抓手。這就為把專題教學與案例教學結合起來,共同推動“概論”課教學效果的提升準備了條件。要做到把專題教學與案例教學的科學結合,必須堅持如下前提:
1.正確認識和運用“概論”課專題教學?!案耪摗闭n特別適用于專題教學,按照不同的教學內容把這門課程劃分為若干專題,按專題講授是當前“概論”課專題教學的重要模式。
首先,要正確認識“概論”課專題教學的目的。專題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方式是為整體提升“概論”課的教學效果服務的,是為提升這門課程的教學目的服務的,不能僅僅重視不同專題的講授,忽視甚至無視這些專題作為同一門課程內不同專題的性質,割裂這些專題之間聯(lián)系;不能不顧這些專題作為“概論”課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課程的性質,把這些專題當做其他學科如經(jīng)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的內容來講述。否則這些專題教學就只能成為其他學科的普及講座、當前熱點問題的簡單分析,很難起到“概論”課的應有教學目的。
其次,要正確認識“概論”課專題教學的優(yōu)劣點。專題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tǒng)講授內容大、空等狀況,深化研究層次、提高研究水平。專題教學深化了授課知識的相關度、整合度和擴展度,有利于課程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整合,有助于授課內容專題化、系列化,使課堂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專題教學有助于學生深化認知、加強認同、提升自覺。專題授課要求教師結合學生和教材的實際選定若干專題進行教學,力圖達到“?!?、“精”、“深”、“實”的教學效果[1]57??梢允怪v授的著力點放在“對學生看書和思考提出要求、對一些重點和難點問題進行引導、對教材作必要的補充以及學術層面的闡述等?!盵2]5總之,專題教學是一種特別適合“概論”課程,特別有利于提升該門課程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法。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專題教學這種方式可以單獨承擔“概論”課程的教學?!坝捎趯n}的特性,完全采用專題講述的方式不能全面掌握這門課程。”[3]470要充分考慮到這門課程的整體性、系統(tǒng)性和邏輯性,考慮專題教學可能會對這些特性的損傷,對于各專題都涉及不到的知識點,要堅持其他講授方式,使之和專題教學相結合,確保教學任務的圓滿完成。
2.要正確認識和運用“概論”課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是最近從中央到地方一直強調、提倡的改進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抓手”。“案例教學是一種方法,運用于不同課程,具有不同的特點?!盵4]4在“概論”課講授中,案例教學既有自己的優(yōu)勢,也面臨著自己的劣勢?!案耪摗闭n作為一門理論性、政治性極強,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極為密切的課程,更多的是從歷史的大視野中,從國家發(fā)展的全局中來論述中國化的進程、成果、意義,來論述黨和國家的基本制度、重要國策及其實踐形式和效果。在此基礎上,一方面,案例教學可以通過鮮活的案例提升同學們對課程內容的學習興趣、理解能力和接受程度。另一方面,由于需要在大范圍、大視野中來考察、比較中,運用較多的理論思維和邏輯推理,在國家、社會的發(fā)展實踐中來證明“概論”課程內容,因此“概論”課案例教學有它的局限性?!皞€案并不能代表全部,精心選擇的個案往往并不是普遍的現(xiàn)實。”[5]65不能僅僅依靠一個、幾個例子來論證一個基本制度、基本國策的正確性。一個完整的教學案例包括案例文本、案例問題、案例解答和教學建議等內容,講述一個教學案例需要較長的時間,“概論”課程內容的豐富和課時的緊張決定了不可能在教學中大量運用該教學方法。一般而言,一個專題中“安排一、二次案例教學即可?!盵6]729要對案例教學精雕細琢,運用恰當,防止出現(xiàn)不良效果。
二、“概論”課專題教學與案例教學相結合的原則
一、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理論與實踐教學新體系的構建
從創(chuàng)新型教學的要求出發(fā),反思過去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課的教學,筆者認為至少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在教學內容上,由于傳統(tǒng)的專業(yè)教科書內容陳舊,嚴重脫離社會發(fā)展的客觀實際,學生學習專業(yè)不是為了訓練自己的思維方法和觀察、處理問題的能力,而是純粹為了應付考試而不得不為之的演練過程。二是在教學方法上,由于傳統(tǒng)的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課追求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導致課程內容越來越多,而教學時數(shù)卻越來越少,這樣教師為了完成教學內容,課堂上就只能一講到底,學生沒有思考問題的時間和空間,這樣的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教學也就變成了機械形式的理論灌輸。三是在考核方式上,由于傳統(tǒng)的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課程教學是封閉的、教條式的,考核的方法也是教條知識記憶式考核,即期末一張試卷定成績。這樣極大地抹煞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針對這些問題,對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課程進行了以下三方面的改革:
(一)教學內容改革。我們從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出發(fā),主要開展了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是修改教學大綱,確立新的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新的教學大綱剔除原有專業(yè)教學大綱中陳舊的知識,以及在過去刑事科學技術教學體系膨脹過程中所揉進的、與專業(yè)本身并無內在聯(lián)系或本不屬于本專業(yè)內容的知識,壓縮專業(yè)課的講授內容,引進科學發(fā)展的新知識和學科研究的一些前沿課題。在新的教育體系與教育內容中著重突出了對當前社會發(fā)展、科技發(fā)展及刑事犯罪的新手段、新方法和高智能犯罪的關注和面臨的問題,強調了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以創(chuàng)新為中心主線,按照專業(yè)發(fā)展規(guī)律重組了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理論與實踐教學新體系。二是構建“網(wǎng)絡”知識結構體系。在確立新教學大綱的過程中,對每一章的知識體系進行了分解和重新排列組合,形成了“網(wǎng)絡”知識體系。這種“網(wǎng)絡”知識結構是互相融會貫通的。通過對每一章的深入研究首先找到貫穿這一章的基本原理作為知識“主干”,構成這一基本原理的概念和范疇則被看成是這一章的網(wǎng)狀知識結構。
(二)教學方法改革。一是積極開展課堂討論、實驗,變注入式教學為啟發(fā)式教學。根據(jù)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課程內容較為抽象這一特點,將理論講授與課堂討論、實驗、模擬現(xiàn)場結合起來,一方面可以使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理論的掌握情況,激發(fā)學生學習專業(yè)的興趣和熱情,另一方面又可以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判斷分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二是把專業(yè)原理課教學與教師培養(yǎng)目標結合起來,加強對教師素質和能力的培養(yǎng)。從事基礎教育工作的教師,應該具備扎實的專業(yè)基礎知識、較強的教育教學工作能力、高度工作責任感和富于創(chuàng)新進取的意識。三是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課教學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了解、認識和適應社會的能力。為了使學生學好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課程,理解和掌握專業(yè)的主要理論與技能,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能力,就需要更加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多次帶學生到基層派出所、分局、社區(qū)實習和調查,并要求學生用所學的專業(yè)理論與實踐結合,并從中尋找薄弱環(huán)節(jié)和理論知識的空缺和不足,這樣多次的往復,從而達到理論與社會實際相結合的目的。
(三)考核方式改革。專業(yè)原理課程教學特點,在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上進行了改革,把對學生的考核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改變了期末一張試卷定成績的現(xiàn)狀,將考核的成績分成幾個方面,教學過程中要完成課程考核成績的60%,課程教學結束期末閉卷考核成績只占總成績的40%。
一是在考試內容上突出本課程的特點。通過調整學科知識體系與教學知識體系的關系,確定教學內容和章節(jié)的基本知識點和重點,形成相對完整的知識結構,引進本學科的最新成果,與當代的科技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緊密結合,并把其作為重要考核內容,重點考核學生的基本知識、掌握程度以及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二是在考試命題上,堅持科學性的原則,主觀性命題和客觀性命題形成相對合理的比例,以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的掌握為基礎,以考核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為重點,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開放式的知識考核體系。三是在考核方法上,采用多種形式的考核,把整個教學過程與考核過程統(tǒng)一起來,把整體考核分解成4個有機部分:其一是學習能力與實踐能力的考核,其二是理解能力與研究能力的考核,其三是基本知識和基本原理掌握情況的考核,其四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
二、在改革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新教學體系
構建公安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教學新體系,不僅在實踐中建立起一種全新的更加適應公安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教育要求的教學新模式,而且也充分體現(xiàn)出了對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學科體系的創(chuàng)新,這種創(chuàng)新性主要體現(xiàn)在:
(一)在公安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學科體系中實現(xiàn)了對科學技術不斷發(fā)展這個主題的創(chuàng)新。就學科的本質和特征來講,它更加關注科技新的變化、新的發(fā)展,也正是這種不斷的變化和發(fā)展的新技術,才能推動學科的不斷更新、不斷完善和不斷適應社會的需求和變化的。然而我們原有的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教學體系中,忽視了這種客觀存在的變化和發(fā)展,通過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教學改革所實現(xiàn)的這種適應社會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發(fā)展的新體系,能夠使學生更加貼近社會現(xiàn)實,理解和掌握新的理論基礎知識,并把這些理論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實現(xiàn)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并在此基礎上得到學科專業(yè)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二)在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教學新體系中體現(xiàn)了專業(yè)學科理念的創(chuàng)新,即從專業(yè)理念上實現(xiàn)了由被動變主動的專業(yè)教學轉變。傳統(tǒng)的專業(yè)課程教學過程只注重理論的講授和答疑,缺乏對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了學生在受專業(yè)教育中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這種教學過程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對學生的束縛作用。在專業(yè)教學新體系改革中,強調了把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作為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教學的核心理念確立起來。
(三)在刑事科學技術教學新體系中實現(xiàn)了專業(yè)功能的創(chuàng)新,即實現(xiàn)了由專業(yè)理論講授解析到實踐操作鞏固的一體化教學體系的轉變。在以往的專業(yè)教學過程中,忽視了感對學生的理論知識的鞏固和提高,忽視了學生的實踐功能、創(chuàng)新功能的發(fā)揮,在很大程度上使專業(yè)教學成了某種職業(yè)的理論公式。從本質上看,刑事科學技術專業(yè)教學區(qū)別于其他一些證實科學和具體科學的一個基本特點和首要功能,就是它既要不斷的分析、發(fā)現(xiàn)和超越本專業(yè)的理論,同時也要不斷地在專業(yè)功能上突出實踐性和創(chuàng)新性。只有這樣才能駕馭本專業(yè)學科的發(fā)展趨勢。
關鍵詞:體育教育專業(yè);教育實習;現(xiàn)狀;對策
1.實習生教育實習教學能力現(xiàn)狀分析
1.1課前準備情況
根據(jù)調查顯示:有19.3%的學生掌握中學教材評定結果較差,說明部分學生對中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教材了解不深,體育教學指導思想不明確,影響了實習教學的順利進行。另外,有11.5%的學生編寫理論課教案質量較差,實習生編寫實踐課教案質量較差的占6.6%,說明實習生實習課前準備對實踐課教學較重視,而對理論課教學不夠重視。反映了湖南理工學院體育學院在體育專業(yè)課教學中有重術科、輕學科的傾向,實習生對體育與健康理論知識掌握得不透徹、學科能力不強,今后應加強學生理論知識水平。
1.2課堂教學情況
根據(jù)調查顯示:實習生糾錯能力、組織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并不強。教學方法的運用和語言的表達能力還有待加強。在觀摩課時也發(fā)現(xiàn),部分學生教案背的很熟,但照本宣科,或是抓不住關鍵,貪多求全,重點、要點、難點不突出,講解的藝術性和技巧性較差。有77.4%的學生示范能力較好,這表明通過在校期間的學習與訓練,大部分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體育教學基本功,但在實際觀察中發(fā)現(xiàn)有部分學生的專項示范還不錯,其它普修項目相對較弱。另外,對于復雜的動作、重點、難點抓不住,不能合理的運用多種示范來教授學生,掌握技術動作。
由于實習生剛從學生角色進入中小學課堂教師角色,初為人師,會有意無意的把大學老師的教學方法、模式帶入中小學課堂,并沒有考慮到教學對象及環(huán)境的不同。所以一開始并不適應,總是有意無意地習慣于大學老師的教學模式,學生練習的少,老師講的很多,一堂課要講一半多的時間,學生還沒練習幾次就下課了。所以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好,很多動作教完了,學生還是沒有掌握,沒有針對教學對象采用正確的教學模式。
1.3課外指導情況
通過問卷調查統(tǒng)計顯示:兩屆學生只有78人(33.9%)擔任過輔導學生課外鍛煉,有66.1%的實習生沒有從事過這項工作。沒有擔任課外鍛煉和訓練的原因主要是實習學校沒有安排,實習學校領導過分強調文化課的學習,缺乏對學校體育工作的重視,學校課外體育活動形同虛設,遇有比賽,也是臨時組隊應付了事。
1.4實習生在實習學校組織參與體育競賽活動情況
通過在實習學校組織參與體育競賽活動,實習生的組織競賽能力、競賽裁判能力及綜合能力都有明顯提高。在調查中發(fā)現(xiàn),07、08級實習生中,實習生直接組織參與了實習基地舉行的校運會、拔河比賽、籃球比賽、廣播體操比賽等體育競賽活動,并擔任教學、裁判工作,大幅度的提高了實習生的自信、組織能力、裁判能力及綜合能力。課余進行功夫操《功夫青春》、趣味運動會、團體操、太極表演等活動,大大提高了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讓學生體會到了在體育活動中的樂趣,真正達到了師生同樂,共同進步。
1.5班主任工作情況
班主任實習工作是教育實習的重要內容,是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然而,調查中發(fā)現(xiàn),在07、08兩級實習學生中,只有31人擔任過班主任實習工作,占總人數(shù)的11.4%。經(jīng)過深入了解,就是這些擔任過班主任實習工作的學生中,大部分也只是臨時負責一下班級工作,并沒有真正全面從事班主任工作。在中小學校,班主任工作是學校貫徹教育方針,完成教育任務和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重要保證,也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影響源,在學生健康成長過程中起著導師作用。每一個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都應該學習和掌握這項工作的知識和技能。比如在掌握學生的一般情況(年齡、性別、人數(shù)、興趣、紀律、身體發(fā)育、運動水平等);根據(jù)教學任務和教材特點,對學生進行道德、意志品質和體育道德作風的教育;善于及時處理突發(fā)事件等,這對培養(yǎng)實習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以及綜合能力和全面素質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2.結論與建議
體育教育實習是培養(yǎng)優(yōu)秀體育教師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是檢驗高師體育專業(yè)學生學習成績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形式,也是檢驗學校辦學方向和教學效果的一次重要實踐。為優(yōu)化教育實習的效果,除了湖南理工學院體育學院外,實習基地也需要在教育實習管理上進行一定的改革,這樣才能更好地推進湖南理工學院體育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為中小學校輸送優(yōu)秀的體育教育畢業(yè)生。
2.1加強實習前的培訓工作,充分做好實習前的準備工作
一方面,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加強動作技術的學習與規(guī)范,另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校內先實習,將兩個班級合在一起進行教學。因為大學里一個教學班級只有30人左右,而中學是以行政班級為單位,通常一個班有50 至80人左右。所以讓實習生先在校內進行“合班教學”是很有必要的。這樣,既能鍛煉他們的膽量,又可以讓他們摸索教法,使實習生盡快適應中小學的教育實習工作 。
2.2適當延長實習時間,采用“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實習方式
調查表明,無論是在職體育教師、學校領導還是學生,都認為實習時間太短。在國外,如英國教育學院的學生要參加約15周的教育實習,并且實行大學與中小學合作培訓教師的模式,第一階段是大學負責的修業(yè)階段,包括作為學校實踐的教育實習三次共12周。第二階段是教育行政當局負責的實習階段,時間一般為18~24周。美國培養(yǎng)教師的院校從3年級開始,每周有2~4個半天接觸學生,第8學期整個學期進行教育實習,實習時間最短為15周,最長為半年。由此我們可以看出西方發(fā)達國家?guī)煼督逃龑逃龑嵙暤闹匾暋Ec西方發(fā)達國家相比,我國高師院校的實習時間一般是???周,本科8周,時間較短。特別是體育專業(yè),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全面訓練學生的教學能力以及運動訓練、競賽組織等綜合能力,存在一定的困難。
湖南理工學院體育學院應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分散與集中”的實習方式,將服從學校統(tǒng)一安排的實習生集中起來,再分配到實習基地進行實習;而自主實習生則是由實習生自己聯(lián)系實習學校進行實習。這樣才能有效地安排所有的實習生進行實習,保證教育實習的順利進行。
2.3完善教育實習指導教師隊伍的建設
指導教師隊伍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實習的效果。在實習中,能否按時完成實習任務與計劃,實現(xiàn)教育實習的目的,需要指導教師的良好指導。指導教師除了要具備專業(yè)領域的知識外,還需具備教育理論素養(yǎng),懂得教育教學技能。所以,有必要做好教育實習指導教師的選擇與培訓工作,形成一批優(yōu)秀的指導教師,順利完成對教育實習學生的實習指導工作。
參考文獻
[1] 焦道利,田富鵬.參與式教學在實驗教學中的實踐[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28(2):89-91.
[關鍵詞]籃球教學 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01-0240-01
一、籃球教學能力的內涵
(一)制定籃球教學計劃的能力。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系統(tǒng)、連貫、科學、合理地制定課時計劃,安排教學進度;突出重點難點,抓住關鍵環(huán)節(jié),注重實際效果。
(二)組織籃球教學的能力??邶X清楚、口令清晰,調動指揮自如;合理、緊湊地安排教學步驟;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地控制和調節(jié)課的密度和運動負荷;安全、合理地布置和使用場地器材。
(三)運用籃球教法的能力。課堂講解簡明扼要、通俗易懂;動作示范標準熟練;對籃球技戰(zhàn)術理論的講解,要做到條理清晰,邏輯性強;對學生的提問,更要有啟發(fā)性,拓展學生發(fā)散性思維。
(四)組織競賽的能力。制定競賽規(guī)則,確立比賽制度,合理安排競賽時間,做好后勤保障服務;裁判員要熟練運用比賽規(guī)則,口齒清晰、哨令果斷準確,熟練運用各種裁判手勢,跑位合理角度好,遇突況沉著冷靜、靈活應對等等。
(五)對學生進行人性教育的能力。加強學生的意志品質、道德修養(yǎng)等人性教育,努力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處理突發(fā)事件的能力。
二、籃球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
(一)籃球教學文件的制定。教學工作中制定的各種計劃、方案,是日常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jù)。因此,應讓學生充分了解制定教學文件的程序、規(guī)格和要求,合理安排教學教法,根據(jù)課上情況高效地安排運動時間、運動強度和密度。布置制定教學文件的作業(yè)時,要讓學生根據(jù)課的教學任務,安排教學進度,完成訓練課教案,合理科學地制定教學大綱。
(二)教學的組織能力。對學生組織教學能力的培養(yǎng),應為學生提供模擬場景,授課的過程中讓學生承擔一部分組織教學工作,進行一些組織教學方面的實際操練。教師提出課的任務和教材內容,讓學生提前準備,根據(jù)課的任務和內容,靈活的選擇練習方法和手段,課后組織學生自評和進行點評。
(三)教學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理論知識水平的掌握情況,有啟發(fā)性地提出問題,讓學生主動融入到老師架設的情景之中,邊聽講邊看教材邊為回答問題進行準備,從而達到對學生進行語言能力培養(yǎng)的目的。在教師講解技戰(zhàn)術名稱及動作要領后,可請學生毛遂自薦回答問題或讓個別學生進行單獨復述提問。這些方法不僅能夠拓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的效果。
(四)教學的示范能力。學生在課堂上必須認真仔細地觀察教師示范,教師應選定正確的示范位置,并根據(jù)技術動作要領,講解動作要點,明確告知學生所需關注的重點和如何去關注重點。使學生根據(jù)教材內容,能夠確定正確的講解技術動作的示范時機、示范位置、示范方向,明確示范的重點,進而輔導學生認真地分析技術動作要領,找出技術動作的重點、難點,經(jīng)過反復操練,掌握正確合理的技術,使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示范動作。
(五)觀察、分析和糾錯的能力。觀察、分析與糾錯是一名教師必備的能力。教師應及時糾正學生在學習技術動作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使學生合理完善的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教師應把所學技術動作的常見易犯錯誤告知學生,并指出該技術動作的糾正方法和造成錯誤的原因,進而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讓學生獨立的觀察分析技術動作,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提高學生觀察、分析與糾錯能力。遇到一些典型例子可將學生集中起來進行集體糾錯,更可在對技術動作進行分析對比時借助一些高科技的電化手段,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
(六)籃球裁判工作的能力。要把對裁判員基本功的訓練融入到每節(jié)教學訓練課之中去。對學生籃球規(guī)則、裁判法和基本功進行一些專門的輔導,并結合教學比賽的形式,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進行裁判實習,在課堂實踐中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組織競賽方法和裁判方法。加強課外實踐活動,努力把學到的裁判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三、結論
通過對籃球教學能力培養(yǎng)的探究,發(fā)現(xiàn)在當前體育院?;@球專項的教學過程中還存在諸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往往在教學過程中重視技術動作學習的同時,忽略了培養(yǎng)學生的教學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只有摒棄一些老舊過時的教學觀念、教學手段,使籃球教學過程多元化,才能取得突破性的教學成果。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籃球教學能力,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優(yōu)秀籃球教學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從而適應當今社會對高素質體育教育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劉敏.對籃球專項理論課教學改革的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2005.
[2]李廣英.對普通高?;@球教學法的探討[J].甘肅高師學報,2005.
1 研究方法
1.1 實驗研究法
本研究于2003年2月28日至2003年7月30日開展實驗。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石家莊市師大附中、第40中學、第9中學3所中學初二、高二年級1453名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為(15.73±3.42)歲。
1.1.1 主要運動處方及教學方法 教育干預前,研究者在多次征求教育理論專家及中學高級體育教師意見的基礎上,依據(jù)《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結合實驗地的經(jīng)濟、文化背景、學校教學情況、實驗課教師的特長及學生的興趣,選取體操(含健美操)、武術、球類(籃排球為主,結合各種小球的選修)為主體課程資源,結合素質練習和各種體育游戲,設計Ⅰ型健身(身體素質)系列運動處方和Ⅱ型健身(運動技能及健康教育)系列運動處方,充分發(fā)揮體育教師和學生的自主性和積極性。
1.1.2 實施方略 根據(jù)美國健康教育學家凱爾曼的“服從、同化、內化”的態(tài)度轉變三階段理論,將體育課教學與課外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相結合,在體育課上學習新知(技),發(fā)展能力;在俱樂部中鞏固技能,提高素質。使兩個學段的體育活動相銜接,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逐步內化,興趣逐漸養(yǎng)成。在實際操作中,按照不同處方的教育目的以及知識、技能的難易程度,將不同內容的體育課程資源按比例分配到體育課和青少年體育俱樂部中。
(1)實驗前,對學生進行綜合體質測試。采用身體素質測評法,對學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爆發(fā)力等4項素質進行測試,并按體質標準分和學生性別,將試驗班學生分成6組,即男/女體質優(yōu)組、男/女體質中等組和男/女體質弱組,每組10~12人。由學生選出組長并進行同伴教育。教師按不同性別學生的體質狀況安排每一鍛煉單元練習的強度和密度。
(2)實驗中,各實驗班按每周2次課、2次俱樂部活動、每月1~2次講座的進度進行教學,并安排因地制宜的實踐活動。對照組學生與本年級其他班學生一樣,仍按照原體育教學計劃上課。
(3)教學內容考慮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學生的特點和興趣,因材施教。在教育干預過程中,把課程分為3個階段,每階段6~8周;其中穿插理論和知識介紹的室內課6次,開展全校性健康講座6次。理論課教案全部制成PowerPoint、Flash或Action課件的形式,以提高教學的直觀性、新穎性。
(4)探索性進行研究性學習,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體育鍛煉調查和健康傳播。由于教育具有滯后性,干預教育的目的是對學生未來的生理、心理、學習、生活產(chǎn)生良好的后續(xù)效應,所以加深學生對體育與健康認識的程度、掌握強健身心的方法、提高自我鍛煉能力至關重要。通過讓學生開展小范圍社會調查、健康知識技能傳播等活動,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這些活動,也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內化程度。
(5)與相關學科教師開展橫向的綜合教育。本研究開展學科聯(lián)合教育,以發(fā)揮教育的合力作用,對試驗組學生進行多角度綜合教育。主要包括與班主任配合,組織以體育與心理健康為主題的班會;開展校際《體育與健康》作文競賽和學生漫畫展;與生物教師一起開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在校報上設立“體質與健康論壇”,向學生介紹相關知識和方法等。
1.2 調查法
(1)本研究中所用測量工具見表1。干預前、后、回3次測量的有效問卷數(shù)共1250組。有效率分別為85.46%、86.37%、86.26%,平均有效率分別為86.03%。本研究用于定量分析的資料符合測量學統(tǒng)計要求。
表1 各量表(問卷)基本信息一覽表量表名稱
研制者
項數(shù) 同質性信度
相關報道
效度
測量目的
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MMHI-60)
王極盛1997
60
0.65~0.84
0.72~0.91 0.79
學生總體心理健康狀況
社會適應性自評問卷
北師大輔仁應用心 15
0.72~0.85
0.73~0.85 0.84
評定青少年社會適應的整體發(fā)展水平
理發(fā)展中心
體育鍛煉感覺量表
Gauvin Rejeski1993 12
0.72~0.85
0.76~0.82 0.82
測量體育鍛煉心理效應及鍛煉后心理
(EFI)
感覺
體育與健康KAP問
自編
78
0.65~0.79
0.65~0.79 0.89
評價目標人群體育與健康的知、信、行
卷
狀況
(2)目標人群訪談與調查。在干預教育前、中及回測時分別對學生、教師、家長3大目標群體進行座談和訪談,同時采用電話、電子郵件、信件等多種形式與重點目標人群保持聯(lián)系,了解干預進程及效果。
(3)專家訪談。干預教育前走訪了北京體育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北京大學醫(yī)學部、首都體育學院、河北師范大學等院校研究學生體質與健康的專家和部分中學體育高級教師,就中學生身心健康研究的現(xiàn)狀、方法、體育與健康教育改革的趨勢和走向、運動處方的設計和實驗控制等問題進行了咨詢和求教。
(4)數(shù)理統(tǒng)計方法。應用Spss11.0統(tǒng)計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描述、F檢驗的兩兩比較,One-way ANOVA、相關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
2 研究結果與分析
2.1 體育與健康運動處方對學生體質干預效果的評定
2.1.1 體育與健康運動處方對學生身體素質的影響 由表2可見,干預后試驗組學生身體素質優(yōu)秀率由實驗前的10.03%提高到18.73%,良好率由26.99%提高到45.13%,不及格率由16.96%下降到8.11%。對照組學生的優(yōu)秀率和良好率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提高幅度沒有試驗組大,實驗后兩組的測試結果組間差異顯著(P<0.05)。回測時,學生的優(yōu)秀率和良好率都有一定的下降,但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組間差異仍然顯著。從后測和回測的身體素質分級情況來看,試驗組學生的身體素質測試成績表現(xiàn)為由干預前在“及格”水平聚集上升為在“良好”水平聚集的現(xiàn)象,而對照組學生的3次身體素質測試成績均表現(xiàn)為在“及格”水平聚集的現(xiàn)象。這也說明干預教育對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具有良好的效應,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保持良好的鍛煉習慣,從而使身體素質水平得以提高和保持。
表2 干預后、回測時中學生身體素質分級比較
干預后
回測
內容
等級
試驗組
對照組
P
試驗組
對照組
P
人數(shù)
%
人數(shù)
%
人數(shù)
%
人數(shù)
%
A優(yōu)秀
59
8.70
41
7.17
52
7.67
37
6.47
50m
B良好
326
48.08 162
28.32 * 315
46.46 154
26.92 *
C及格
232
34.22 305
53.32
246
36.28 314
54.90
D不及格
58
8.55
64
11.19
65
9.59
67
11.71
A優(yōu)秀
56
8.26
28
4.90
49
7.23
26
4.55
1000/800m
B良好
360
53.10 135
23.60 * 356
52.51 135
23.60 *
C及格
190
28.02 310
54.20
200
29.50 311
54.37
D不及格
72
10.62 100
17.48
74
10.91 101
17.66
A優(yōu)秀
147
21.68
95
16.61
140
20.65
91
15.91
立定
B良好
308
45.43 192
33.57 * 303
44.69 184
32.17 *
跳遠
C及格
177
26.11 241
42.13
186
27.43 254
44.41
D不及格
4
6.78
43
7.52
48
7.08
44
7.69
A優(yōu)秀
247
36.43
93
16.26
241
35.55
85
14.86
引體向上/
B良好
232
34.22 156
27.27 * 221
32.60 154
26.92 **
仰臥起坐
C及格
156
23.01 214
37.41
171
25.22 224
39.16
D不及格
44
6.49 108
18.88
44
6.49
108
18.88
A優(yōu)秀
127
18.73
64
11.19
120
17.70
59
10.31
合計
B良好
306
45.13 161
28.15 * 299
44.10 156
27.27 *
(平均)
C及格
189
27.88 267
46.68
202
29.79 276
48.25
D不及格
55
8.11
79
13.81
57
8.41
81
14.16
(注:*:P<0.05;**:P<0.01)
干預后的鍛煉感覺測試表明(見表3),試驗組學生在精神振作感和積極參與感兩個維度的比較中較對照組有顯著提高(P<0.05),同時安靜感均值下降而疲勞感上升,但組間差異不顯著(P>0.05)。學生積極的鍛煉感覺表明學生參與體育與健康教育的心理狀態(tài),也是運動習慣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表3 干預后、回測時中學生體育鍛煉感覺變化比較
后測(M±SD)
回測(M±SD)
維度
P
P
實驗組
對照組
實驗組
對照組
精神振作感 8.36±2.80 5.34±2.67 * 7.81±3.09 5.32±2.64 *
安靜感
5.40±2.47 5.47±2.47 4.71±2.32 4.60±2.57
疲勞感
5.75±2.84 5.14±2.94 5.35±3.02 4.91±2.75
積極參與感 7.88±3.53 6.60±2.71 * 7.72±3.50 5.94±2.59 *
(注:*:P<0.05;*P:<0.05)
2.1.2 體育與健康運動處方對學生健康知識、信念、行為的影響 表4表明,實驗組學生干預后知識得分增長最為顯著。與前測得分相比,干預后知識的知曉率由干預前的37.15%提高到84.19%;信念的知曉率由干預前的57.98%提高到92.03%;健康行為的參與率由干預前的35.97%提高到88.17%。
表4 干預后中學生KAP問卷知曉率比較
測試內容
實驗組(M±SD)
對照組(M±SD)
知曉率%
知曉率% 率檢驗
一級指標
二級指標
男
女
男
女
健康觀
5.59±1.36 5.50±1.45 92.33
2.11±.65
2.25±1.24
36.33
**
生理
7.40±1.43 7.74±1.72 84.11
2.83±.36
2.91±1.72
31.89
**
知識 身體素質
5.49±1.57 5.80±1.88 80.71
2.42±1.34
2.28±1.34
33.57
**
奧運
4.82±1.68 4.74±1.90 95.60
1.98±1.59
1.77±1.58
37.60
**
一般運動常識
4.68±1.55 4.86±1.14 95.40
3.24±1.07
3.06±1.27
63.00
*
體育與學習
5.52±0.50 5.89±0.21 83.00
4.65±1.38
5.50±0.62
82.50
*
信念 體育鍛煉誤區(qū)
7.65±1.87 7.73±1.33 82.89
6.58±1.39
6.72±1.37
84.22
*
體育與心理健康
1302±1.94 13.23±2.36 87.47
6.57±2.23
6.43±2.47
42.53
***
鍛煉態(tài)度與興趣
8.52±1.78 8.82±2.02 96.33
5.86±2.18
5.99±2.12
64.56
**
運動頻度
6.02±1.74 5.92±1.93 85.29
5.85±1.99
5.30±2.17
79.43
*
行為 運動處方
6.02±1.43 6.79±1.01 91.43
2.97±1.00
2.64±1.04
39.86
**
運動參與
13.02±1.85 13.09±2.35 87.00
4.68±2.41
4.90±2.42
31.87
**
K
知識總分
27.98±4.36 28.68±4.75 84.19
12.58±7.00 12.27±7.14
38.84
***
A
信念總分
35.02±4.36 36.76±4.01 92.03
24.66±7.18 24.74±6.57
60.85
***
P
行為總分
26.02±4.35 25.12±4.05 88.17
13.50±5.40 12.83±5.63
45.31
**
KAP 總分
89.02±.736 90.52±8.52 89.77
50.74±19.58 49.84±19.34 50.29
***
2.1.3 體育與健康運動處方對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影響?。?)社會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又稱社會健康。指個體與他人及社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實現(xiàn)社會角色的能力[4]。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是把“自然人”塑造成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的過程。
表5顯示,干預后,試驗組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無論與自身前測結果相比還是與同時段對照組學生相比都有顯著增長(P<0.05),處于“較好”等級學生的比例由干預前的37.8%上升到73.59%;“較差”等級學生的比例下降了8.06%。
表5 干預后及回測時中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分級比較
實驗組
對照組
實驗組合計 對照合計
時段 等級
初中
高中
初中
高中
P
人數(shù) %
人數(shù) %
人數(shù) %
人數(shù) %
人數(shù) % 人數(shù)
%
較好 248 70.48 251 74.70 108 37.01 108 38.57 499 73.59 216 37.79 *
后測 中等 68 20.00
60 17.97 134 45.89
12 47.28 128 18.99 266 46.59 *
較差 26
7.52
25 7.33
50 17.10
40 14.16
51 7.43 90 15.63 *
較好 245
71.3 247 73.43 104 35.66 106 37.77 492 72.53 210 36.72 *
回測 中等 69 20.22
64 18.99 135 46.21 134 47.69 133 19.61 269 46.95 *
較差 28
8.15
25 7.58
53 18.13
41 14.54
53 7.87 94 16.34 *
回測時,試驗組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處于“較好”等級學生的比例保持在72.53%;“較差”等級學生的比例保持在7.87%。且試驗組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測試結果與自身后測結果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與對照組學生相比,優(yōu)勢仍然明顯(P<0.05)。
體育教育活動是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教、學、練的交互行為來完成教學任務的群體活動。幾乎所有的練習過程都是師生、學生之間相互交往的過程。交往中,師生、學生之間身心的接觸頻繁發(fā)生,有利于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增強,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學習效率,也為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奠定基礎。
(2)心理健康。由圖1可見,干預后試驗組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況有明顯改觀(P<0.05),尤以初中學生干預效果較為顯著(P<0.01)。試驗組學生有中度以上心理問題的學生由6.93%下降到6.19%。而對照組學生在后測時中度以上心理問題人數(shù)有上升趨勢(7.19%8.22%)。
人際
學習 適應 情緒 心理不
強迫 偏執(zhí) 敵對
抑郁 焦慮
心理
敏感
壓力 不良 波動 平衡
前測 34.37 16.96 11.95 13.57
7.08 14.45 29.79 8.26 13.86 15.63 6.93
后測 20.5 9.73 6.19 10.77
5.46 12.68 23.01 7.52
6.61 11.21 6.19
回測 23.01 9.59 6.93 10.18
6.93 14.75 24.34 9.14 10.18 8.41 7.08
本研究中接受干預教育的試驗組學生在干預后除焦慮和學習壓力感兩個維度與對照組相比組間差異不顯著外,其他八個維度差異均比較顯著。按各維度中無問題學生干預后增長比例進行排序,從大到小依次是適應不良、情緒波動、心理不平衡、焦慮、敵對、強迫、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抑郁、偏執(zhí)、學習壓力。按各維度中中度及以上問題學生干預后減少比例進行排序,從大到小依次是強迫、學習壓力、偏執(zhí)、情緒波動、焦慮、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心理不平衡、敵對、適應不良、抑郁。
從回測時各維度保持情況來看,中度及以上問題學生比例繼續(xù)下降的依次是人際關系緊張與敏感、敵對、心理不平衡、抑郁;而中度及以上心理問題的學生出現(xiàn)反彈的依次是學習壓力(-5.31%)、適應不良(-2.95%)、情緒波動(-2.48%)、焦慮(-0.59%)、強迫(-0.45%)、偏執(zhí)(-0.15%);整體心理健康中度及以上心理問題的學生也由干預后的6.19%上升到7.08%。說明學生心理健康干預的復雜性和多變性。
在干預教育中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希望能夠學到實用的心理健康知識,并通過體育活動排解心理壓力,也認為體育課和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是學校里緩解心理緊張、增加與同學交流機會的最適當?shù)膱鏊?9.44%)。
2.2 對體育與健康運動處方教育干預過程的評價
本研究對試驗組進行了5個月教育干預,在干預過程中和結束后,研究者、任課教師和實驗組學生對實驗中教學內容的選用、教學方式、教師授課能力和效果進行了評價。結果顯示,有83.26%的學生認為這門課可以接受,89.32%的學生喜歡或非常喜歡上這門課,通過學習,共有94.74%的學生認為自己有收獲,其中分別有52.19%、23.71%和18.84%的學生表示有“很多”、“較多”和“一些”收獲。
2.2.1 專家教師對干預教育過程的評價 干預過程中,聘請實驗學校中三位高級教師(教育巡視員)對實驗教師的授課情況進行量化評分。具體教學評價主要針對教師的課前準備、教學目標、任務的完成情況、教學策略的運用、學生學習狀態(tài)、課上緊急或特殊情況處理能力、課后小結情況等進行評分。在“評價標準”一欄中,每項滿分為5分,合計100分。從實驗結束后的綜合得分情況來看,實驗教師總平均分88.85分,且得分情況表現(xiàn)為由前到后逐漸升高的趨勢。說明教師的教學能力逐步提高,能夠很好地勝任干預教學工作。
2.2.2 學生對干預教育過程的評價 實驗結束后,由試驗組學生填寫《體育與健康教育綜合評價表》,對實驗課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授課情況進行評分。主要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和方法、教學基本素養(yǎng)、教學即時效果5項。二級指標每項總分為10分,合計100分。實驗教師平均得分為87.42分。 2.2.3 教學效果、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師教學能力的關系 在《體育與健康教育評價表》中,按百分制,讓學生對自己在體育學習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收獲進行了自我評估,得分越高表示收獲很大。結果表明,試驗班學生得分均值最高分為87.52分,最低分為79.34分,平均得分為84.62分。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法(One-Way ANOVA),檢驗不同授課教師對不同實驗班學生的學習收獲、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師授課能力4個方面的評分差異進行顯著性檢驗。結果表明,8個試驗班在4個方面的得分差異均不顯著(P>0.05)。說明實驗教師水平相當,教師因素對實驗結果影響不大。
分析學生的收獲與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師授課能力的關系,以學生的收獲為因變量(Y),以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評分(X[,1])、對教學方式的評分(X[,2])、對教師教學能力的評分(X[,3])為自變量,進行多元回歸分析。選用后退法剔除變量,剔除標準為F>0.10,結果顯示,各變量間的相關較為密切,除X[,1]:Y外,相關系數(shù)均大于0.5(見表6)。三個自變量均被選入方程。方程的復相關系數(shù)為0.857,決定系數(shù)為0.841?;貧w方程為:Y=1.547+0.464X[,1]+0.955X[,2]+0.781X[,3]。以上方程說明三者對教學效果均有影響。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和教師授課能力得分越高,學生的收獲越大。其中教學方式和教師授課能力對教育效果的影響較大。
表6 多元回歸分析中各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
Y
X[,1] X[,2] X[,3]
Y
0.000
X[,1]
0.489
1.000
X[,2]
0.611
0.517
1.000
X[,3]
0.555
0.835
0.520
1.000
3 結論
本研究采用實驗研究法,依據(jù)《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采用運動處方教學法對中學生體質進行綜合干預研究,并就教育效果進行了探索性的綜合評價。結論如下:
(1)經(jīng)5個月的健身運動處方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增長顯著,試驗組學生優(yōu)秀率提高了8.70%,不及格率下降了8.85%;學生體育知識、信念、行為的綜合得分大幅度提高,知曉率分別提高了37.05%、24.05%、32.2%;采用健身運動處方能夠使學生產(chǎn)生良好的鍛煉感覺。實驗表明,學生的身體素質與體育鍛煉感覺具有密切的依存關系,良好的鍛煉感覺有利于提高學生身體素質,養(yǎng)成健身習慣。
(2)干預教育后,試驗組學生心理健康無問題的人數(shù)較干預前上升12.72%,有中度以上問題的學生下降0.74%,社會適應能力與前測相比提高8.65%;與對照組相比,改善幅度顯著。結合定性研究的結果,表明體育與健康教育在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方面是有效的。
(3)中學生對健身運動處方的內容是有選擇的,組織者必須結合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中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及興趣愛好,精心選擇鍛煉內容,科學組合。
(4)采用多種器械和運動組合,結合實用健身技能和時尚健身方式的體育與健康運動處方是一種受學生歡迎的、科學的、行之有效的鍛煉方法,建議大力推廣。
(5)在課內外體育鍛煉中,應用體育與健康運動處方,不但能夠有效提高學生參加運動的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而且具有較好的鍛煉效果,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掌握健康身心的自我鍛煉技能,提高體質水平。
【參考文獻】
[1]陳明達,于道中.實用體質學[M].北京:北京醫(yī)科大學、北京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聯(lián)合出版社,1993.
[2]邢文華,季成葉,廖文科.中國學生體格發(fā)育狀況動態(tài)分析[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02,(2):77-80.
[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體育教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9.
[4]季瀏.體育與健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周登嵩.我國優(yōu)秀體育教師的成才之路[J].中國學校體育,2000,(2):19-20.
[6]田繼宗.運動處方教學模式[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12.
[7]黃玉山.中學生健身運動處方的應用研究[J].體育學刊,2003,(6):90-93.
[8]教育部、體育總局、衛(wèi)生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中國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研究課題組.2000年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張民選.對“行動研究”的研究[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2,(1):34-37.
[10]Marcus B H.Exercise behavior and strategies for intervention[J].Res Q Exerc Sport, 1995, 66(4): 319-323.
[11]Andrew S, Butter N.Sports Participation and Emotional Wellbeing in Adolescents[J].Lancet, 1996, (3): 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