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節(jié)骨質疏松的治療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 分類方法
AO/ASIF 分類法及Neer分類法是兩種最常用的分類方法。Neer分型較為復雜,其可靠性及可重復性亦存有爭議,但由于Neer分型利于制定骨折治療方案,故臨床運用較廣泛。目前隨著CT及MRI的普及,可進一步幫助骨折的分類。但在某些病例中,通過手術者在術中觀察才能最后明確分類。AO 分型以損傷的嚴重程度及肱骨頭壞死率為分類基礎,強調肱骨頭血運的破壞程度。A 型是指關節(jié)外骨折,僅包含一個結節(jié),伴或不伴干骺端骨折。B型是指關節(jié)外骨折,其中大小結節(jié)均骨折,同時伴干骺端骨折或盂肱關節(jié)脫位。C型是指關節(jié)內骨折,常包括解剖頸,且肱骨頭血運受明顯破壞,肱骨頭壞死率高。
2 肩關節(jié)功能評價標準
目前國際上最常采用neer和constant標準用來評定。neer標準: 疼痛占35分, 功能占30 分,活動范圍占25分,解剖位置占10分??偡执笥?9分為優(yōu),大于80分為滿意,大于70分為不滿意,70分以下為失敗。constant標準總分也是100分。主觀指標上疼痛占15分,日常活動能力占20分;客觀指標上肩關節(jié)活動范圍占40分,肌力占25分。
3 治療方法
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療方法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主要分為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2種。
3.1 非手術治療
肱骨近端骨折非手術的治療方法包括手法復位夾板固定、懸吊石膏、牽引、肩外展支架固定等。一部分或輕度移位的二部分肱骨近端骨折, 保守治療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LiLL[1] 等從1989 年11月至1998年6月, 對52名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采取保守治療, 其中neer分類二部分骨折19例, 三部分骨折12例, 四部分骨折6例, 平均隨訪20個月, 采用constantscore評分。結果10例療效為優(yōu), 13例療效為良, 7例中等, 7例較差, 認為對二或三部分骨折采用保守治療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部分骨折應該采用手術手法治療。高齡患者因骨質較為疏松, 一般也采用非手術的治療方法。Kollig, etal[2]認為, 肱骨頭復雜骨折都應該先采用保守治療, 既可降低肱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發(fā)生率, 也能取得滿意的治療結果。保守治療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肩痛、活動范圍受限、肩關節(jié)功能恢復不良。對于明顯移位的骨折, 尤其是粉碎性骨折(包括三、四部分骨折),由于附著于大、小結節(jié)上的肩袖肌肉的牽拉, 閉合復位很困難, 保守治療常導致畸形愈合, 嚴重影響肩關節(jié)功能。
3.2 閉合復位、經(jīng)皮克氏針固定術或外固定架固定術
閉合復位或利用鋼針撬撥復位, 對肱骨頭血供干擾小, 肱骨頭壞死率較低。骨折復位后可采用經(jīng)皮克氏針固定術或外固定架固定術。Zingg, etal用經(jīng)皮克氏針固定治療老年性肱骨近端骨折31例, 優(yōu)良率為80.6%, 認為經(jīng)皮固定治療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是一種有價值的方法, 而且具有并發(fā)癥少、康復期短等優(yōu)點。一般多針固定常選用克氏針,骨圓針或螺紋針固定。但上述內固定物邊緣光滑,加之老年人骨質疏松,骨質對針壁的擠壓約束力減小,常在骨折愈合前出現(xiàn)針體滑動,向外退出或者穿入肩關節(jié),而不得不在骨折愈合前拔除內固定物,致使骨折端失去支撐而再度移位,造成的治療失敗,而且該固定沒有任何加壓作用,骨折斷端間穩(wěn)定性降低,也是造成骨折再移位的原因之一。經(jīng)皮克氏針內固定雖減少了軟組織損傷,但針道感染率較高,易導致肩關節(jié)粘連。故該方法最好運用于無骨質疏松的年青患者。
3.3 手法整復經(jīng)皮導入空心加壓螺紋釘內固定
經(jīng)皮導入空心加壓螺紋釘內固定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經(jīng)臨床證實療效可靠,無須外固定,術后可早期活動肩關節(jié),有效預防了關節(jié)粘連,較好地保護了肱骨頭的血供,避免了肱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發(fā)生。采用導針導入解決了螺紋釘擰入時方向易變動、擺動幅度大的問題,保證了螺紋釘進入方向與深度的準確。螺紋釘?shù)那鞍氩糠钟袖J利的自攻槽和較大的容屑空間,不僅便于切削骨質,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對松質骨的把持力,滿足了復位與加壓固定的力學要求,提高了螺紋釘內固定質量。螺紋釘與肱骨干保持45°角進入,并配合45°角墊圈及螺母的均勻加壓固定,能使骨折端之間壓力均衡,可有效對抗骨折端各個方向的應力。本方法固定可靠,術后不需附加復雜的外固定,可早期活動肩關節(jié),有效地預防了關節(jié)粘連,達到了骨折愈合、關節(jié)穩(wěn)定與功能恢復并進的目的。
3.4 髓內釘針固定術
髓內針固定術是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此類內固定器材有克氏針、斯氏針、髓內針、螺釘(包括空心螺釘)等。這些內固定物的共同優(yōu)點就是切開范圍小, 對周圍軟組織損傷小,避免發(fā)生肱骨頭缺血性壞死。對于骨質疏松的病例,研究發(fā)現(xiàn), 早期堅強內固定在周期性應力的作用下容易發(fā)生內固定物松動,導致內固定失敗; 而具有彈性及低強度特點的內固定物可以降低骨與內固定物界面間的應力,因而更適用于骨質疏松患者的骨折,針釘類內固定物即具有此項特點。近年來應用非擴髓的交鎖髓內釘治療大結節(jié)及肱骨頭完整的外科頸移位骨折,尤其是近端骨折合并肱骨干骨折也逐漸增多,但髓內釘固定技術對四部分骨折的治療效果尚不肯定。骨折的復位不夠理想,骨折固定也不夠穩(wěn)定。肱骨近端骨折的不穩(wěn)定因素主要與骨的壓縮和缺損有關,特別是在骨質疏松患者中,骨的壓縮和缺損更加嚴重。此問題尚未得到解決,目前常采用骨移植的方法填充其骨缺損。
3.5 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技術
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技術一直是治療肱骨近端骨折的常用方法, 但其對組織的損傷較大, 對局部血運有明顯損害, 并發(fā)癥較多。隨著材料學的發(fā)展, 手術方法的改進, 目前其并發(fā)癥已有所下降,不失為一種肱骨近端骨折可選擇的治療方法。肱骨近端骨折鋼板內固定有多種類型, 如T形鋼板、1/3管形鋼板、鉤狀鋼板、三葉鋼板等。T 形鋼板對肱骨近端骨折可提供有效的穩(wěn)定性。采用動力加壓鋼板內固定技術治療肱骨近端骨折不連,亦可獲得滿意療效。鎖定肱骨近端鋼板( LPHP)是2001年AO組織新研制出來的一種接骨鋼板是一種非常有前途的接骨技術。LPHP的鋼板與螺釘連為整體, 通過鋼板與螺釘及螺釘與骨質之間的相互固定使骨干與肱骨頭牢固相連,在放置過程中能根據(jù)骨面良好塑形,自鎖螺釘又較好地解決了肱骨頭為松質骨的問題,可以對嚴重的肱骨近端骨折作堅強固定,為早期功能鍛煉提供了條件。大量文獻證明肱骨近端鎖定鋼板LPHP具有其許多新特點和優(yōu)勢,與其他內固定方法相比,它具有固定牢靠、操作簡單、微創(chuàng)、并發(fā)癥少、骨折愈合率高等特點,是目前肱骨近端骨折特別是伴有骨質疏松的老年患者的首選方法。
3.6 肩關節(jié)置換術
包括肱骨頭置換術及全肩關節(jié)置換術,主要適用于NeerⅣ型肱骨近端骨折或伴肩關節(jié)脫位、Ⅲ型骨折伴老年性骨質疏松、肱骨頭劈裂或肱骨嚴重壓縮。伴有或不伴有肩關節(jié)脫位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其肱骨頭血運破壞嚴重,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后肱骨頭壞死率較高,而半肩關節(jié)置換術效果明顯優(yōu)于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尤其是緩解疼痛明顯。Hawkins等回顧20 例行關肩關節(jié)置換的三、四部分骨折病人,90 %患者肩關節(jié)疼痛較輕或無疼痛,但前屈及外旋活動平均為76及12度,不積極配合術后功能鍛煉的患者效果更差。Bosch等[5] 回顧29 例行半肩關節(jié)置換病人,除1例外,其余患者在休息時無疼痛或偶有輕微疼痛,傷后四周內行半肩關節(jié)置換較四周后行手術效果好,而手術時患者年齡是關鍵。Skutek 等認為患者術前的肩關節(jié)活動水平也是術后康復的一個重要指標,超過3/4 的患者在肩關節(jié)置換術后恢復到術前的運動水平。全肩關節(jié)置換是在肱骨頭置換術的基礎上再置入關節(jié)盂假體,適用于嚴重的肱骨近端骨折伴關節(jié)盂破壞。與肱骨頭置換術相比,全肩關節(jié)置換術操作更復雜,損傷大,技術要求高,術后感染率亦更高。由于肩關節(jié)復雜的解剖構造,肩關節(jié)置換術目前仍存在許多的問題。
總之,肱骨近端骨折目前尚無一種可廣泛接受的治療方法,治療的選擇受到患者年齡、損傷程度、骨折類型、骨質狀況、個體對功能的要求及全身情況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對于大多數(shù)無移位或輕微移位的骨折(一、二部分骨折),選擇非手術治療即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對于輕度移位的骨折(二、三部分骨折),可選用閉合復位,經(jīng)皮克氏針、螺絲釘、髓內釘固定治療的方法; 對于明顯移位的不穩(wěn)定性骨折,應選用鋼板等堅強的內固定技術。對于4部分骨折治療方法的選擇目前仍存在較大爭議,比較趨于一致的意見是,年輕患者主張選擇切開復位內固定,采用微創(chuàng)技術,手術應該不影響肩關節(jié)功能和活動范圍并能允許肩關節(jié)進行早期活動。肩袖對于肩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有重要作用,在早期處理骨折的同時應積極做肩袖修復。在老年患者或嚴重的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無法使用內固定技術時,應選擇肩關節(jié)置換術。
參考文獻
老年性骨折禍首是骨質疏松癥
骨質疏松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是多方面的,最嚴重的是導致骨折。老年人骨質疏松使骨質脆弱,加上肌群退變,無需多大的外力,如平地滑倒,由床上跌下或下肢突然扭轉,甚至無明顯外傷的情況下就可能發(fā)生骨折。骨質疏松導致的骨折主要發(fā)生在四個部位:脊柱、腕骨、踝骨和髖骨。許多患者因此致殘,50%的患者需全天候生活護理,20%的患者需常年照顧。此外,尚有15%~20%的患者會因各種并發(fā)癥,如靜脈栓塞、感染等死亡。存活者中,因殘疾致使生活質量大大降低,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除了軀體方面的痛苦外,因骨質疏松導致的骨折還同時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由于生活不能自理,不能獨立自由行動,引起焦慮、抑郁和自尊心的喪失,使患者的情緒和社交受到很大的影響,不少人從此變得郁郁寡歡。美國一項對45~69歲婦女的研究證實,絕經(jīng)后的骨質疏松患者多存在以上各方面的情況。患者面對不能走動、將來可能發(fā)生骨折和疼痛,以及髖部骨折,可能出現(xiàn)危害較大的并發(fā)癥,如衰弱、喪失獨立性和死亡等,其恐懼心理大大加劇。
世界衛(wèi)生組織有一份報告,每年大約有170萬人發(fā)生髖部骨折,到2050年可能增加到630萬,其中75%的病例會出現(xiàn)在發(fā)展中國家。北京1988-1992年髖關節(jié)發(fā)病率女性增加了34%,男性33%。美國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美國每年約發(fā)生51萬例心臟病,23萬例卒中,18萬例乳腺癌,150萬例骨質疏松性骨折。由此可見,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發(fā)生率最高,心血管病和骨質疏松已成為絕經(jīng)后婦女的主要疾病和死亡原因。
關節(jié)置換是高齡骨折患者最積極的治療方法
老年性骨折過去一般都是采取牽引或打釘子固定的治療方法。由于老年人代謝功能差,愈合的可能性很小。尤其是一些高齡老人,家人害怕老人承受不了手術的打擊,往往采取在家臥床靜養(yǎng)的方法,不僅護理量極大,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而且由于長期臥床,極易發(fā)生肺炎、褥瘡、感染等并發(fā)癥。
據(jù)統(tǒng)計,對90歲以上高齡骨折患者采取保守治療且長期臥床者,一年內病死率高達50%。因此,老年性骨折治療的重點不在于骨折如何復位固定,而在于如何能使骨折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站立起來活動,這不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而且可以避免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因此對于高齡骨折患者的治療應該采取積極的態(tài)度,任何不必要的時間延誤都有可能錯失手術良機。
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在國內已開展40余年,目前發(fā)展非常迅速。隨著醫(yī)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新型假體材料在醫(yī)學領域里的應用,極大推動了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全面發(fā)展,是目前技術最為成熟、手術效果最好的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也是讓骨折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站立起來活動的最積極的治療方法。
臨床上,許多高齡骨折患者往往都有不同程度的內科疾病,有些患者同時并存3種甚至5種以上疾病,增加了高齡患者關節(jié)置換手術的風險。但隨著現(xiàn)代麻醉技術的發(fā)展和醫(yī)生技術的日益成熟,年齡已經(jīng)不是關節(jié)置換術的。60歲以上的老年性骨折患者,只要身體條件允許,均可采取關節(jié)置換術進行治療。高齡老人骨折是否進行關節(jié)置換手術,要考慮三方面的因素;首先是病人對手術的耐受程度,術前要組織相關學科專家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全面評估;第二是家人能否接受現(xiàn)代醫(yī)學治療理念,是否具有一定的經(jīng)濟能力;第三是醫(yī)生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嫻熟的手術技巧,盡量縮短術前準備時間、縮短術中操作時間、縮短術后臥床時間。
預防老年性骨折要從預防骨質疏松著手
骨質疏松所造成的骨折,已成為我國中老年傷殘的主要致殘原因之一。骨折的直接后果就是影響了中老年人正常生活,并且會由此帶來一系列的經(jīng)濟和社會家庭問題。美國有統(tǒng)計資料顯示,因骨折半年內并發(fā)各種急慢性病的死亡率高達10%~20%。因此預防老年性骨折必須從預防骨質疏松著手。
許多人認為預防骨質疏松癥是老年人的事,這是一種片面看法。實際上骨質疏松的危險在兒童時期就已存在了,因此,預防骨質疏松應從兒童抓起,從四個方面著手。
從兒童期開始,爭取要有一個最好的骨峰值。飲食是我們獲得足夠的鈣和維生素D的重要和便捷途徑。根據(jù)我國膳食鈣偏低的情況,通過增加膳食中鈣和維生素D的攝入是目前一個較為可行的低成本、高效益的方法。建議每天喝一袋牛奶,進食豆類蛋白2兩,碳水化合物6~8兩,蔬菜水果1斤,并通過經(jīng)常的戶外活動和曬太陽,讓皮膚幫助我們獲取足夠的維生素D。
要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研究表明,有長期吸煙,過量飲酒,少動多坐及低鈣飲食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容易在老年后發(fā)生骨質疏松癥。所以要不抽煙,少喝酒,不喝濃茶,不食用過多的高蛋白食品。女性在絕經(jīng)后有一個骨密度快速下降的時期,要注意補充雌激素。
【關鍵詞】 老年;骨質疏松性;髖部骨折;手術
隨著社會老齡化,老年人髖部骨折逐年增多,且是老年人群中常見的骨折類型,加之老年人多伴有骨質疏松以及合并心、腦、腎等多臟器功能減退等有關疾病,大大增加了骨折治療的復雜性,如何有效治療骨折、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是骨科醫(yī)生面臨的難題。本院2004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手術輔助藥物治療骨質疏松性老年髖部骨折116例,取得較好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16例,年齡60~91歲,平均74.8歲,80歲以上者31例。股骨頸骨折52例,男23例,女29例,按Garden分型:Ⅲ型39例,Ⅳ型13例;股骨粗隆間骨折64例,男27例,女37例,按Evans分型:Ⅲ型34例,Ⅳ型30例,均為不穩(wěn)定型骨折。
1.2 并發(fā)癥
本組88例(76%)存在內科并發(fā)癥:心血管疾病67例,糖尿病41例,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7例,呼吸系統(tǒng)疾病14例,泌尿系統(tǒng)疾病6例,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17例,低蛋白血癥13例,其他疾病4例,其中有兩種合并癥67例,以糖尿病、高血壓為多,3種以上合并癥22例。
1.3 骨質疏松
采用美國Lunar公司雙能量X線骨密度測定儀行健側股骨近端骨密度測定均有骨質疏松癥,見表1。表1 116例患者治療前股骨近端骨密度平均值
1.4 治療
1.4.1 治療內科并發(fā)癥
患者入院后常規(guī)給予參麥、二磷酸果糖等改善心功能;邀請內科醫(yī)生、麻醉科醫(yī)生共同參與治療,使血壓控制在160/90mmHg以下,血糖控制在空腹8mmol/L以下。
1.4.2 手術方法選擇
根據(jù)骨折的具體情況并結合患者的自身狀況,選擇合適的手術方式:股骨頸骨折52例,其中空心加壓螺釘固定17例,人工股骨頭置換24例,全髖置換11例;股骨粗隆間骨折64例,行DHS固定36例,蛇形解剖鋼板固定19例,人工股骨頭置換9例。
1.4.3 骨質疏松的治療
處理骨折的同時,鼓勵患者健側肢體活動,肌肉收縮鍛煉,給予降鈣素以控制骨轉換,如密鈣息、維生素D和鈣劑,如鈣爾奇、樂力鈣等。
2 結果
本組116例均獲得隨訪,隨訪9個月~6年,平均19個月。隨訪內容包括髖關節(jié)功能狀況(按Harris評分標準)及了解骨折愈合情況。內固定組81例(包括股骨頸及粗隆間骨折),根據(jù)標準本組髖關節(jié)功能優(yōu)81.2%,良11.3%,差7.4%,優(yōu)良率92.5%。關節(jié)置換組35例(包括6例內固定后股骨頭壞死改行髖關節(jié)置換),優(yōu)69.8%,良22.6%,差6.6%,優(yōu)良率93.4%。
3 討論
3.1 髖部骨折是老年人群常見的骨折,而老年人體質差,多伴有嚴重的骨質疏松。骨質疏松是導致老年人骨折的最危險因素,骨質疏松是一種低骨量,骨組織微結構破壞導致骨脆性增高的全身代謝性骨病。由于生理的特點,絕經(jīng)后婦女使骨質疏松的高發(fā)年齡。國外流行病學調查證實,隨著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質疏松骨折的發(fā)生率逐年上升,而臨床住院病例中因骨質疏松髖部骨折比脊柱骨折高,其主要原因是后者往往經(jīng)保守治療而免于住院,而前者絕大多數(shù)需做特別處理而住院。因此對骨質疏松應給予重視。老年髖部骨折的治療單純手術處理是不夠的,骨量減少和骨質量改變是老年髖部骨折的重要原因,骨折后全身或傷肢活動量明顯減少,是骨質疏松的發(fā)展,關節(jié)退變,肌肉萎縮再次加重。早在1998年Tosi就指出,不止要修復骨折,也要進行骨質疏松的治療,因此骨質疏松合并骨折的治療關鍵在于打破骨折后骨質疏松不斷加劇的惡性循環(huán),選擇恰當?shù)氖中g方法盡快恢復傷肢的活動及負重功能,同時應提早采用有意義的抗骨質疏松藥物。如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給予降鈣素制劑等,提高患者的骨質量。
3.2 手術方式的選擇
老年髖部骨折,由于愈合差,致殘率和病死率高,臨床治療上較為棘手。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大多都有一種以上的慢性疾患并發(fā)癥,這就要求制定的方案既不復雜,又要最大限度地防治和避免發(fā)生各種并發(fā)癥,力求早期離床活動,早期恢復生活自理能力,最大可能的提高患者生存質量。老年髖部骨折,究竟采用何種手術方法,筆者認為對65歲以下股骨頸骨折,身體狀況好,合并癥少,生理代償能力可,骨質疏松不太嚴重,關節(jié)功能及活動量較高者可行空心加壓螺釘固定[1];對65歲以上,傷前活動量少,對生活質量要求較低,合并癥多,生理代償能力差,且骨質疏松明顯,可選擇人工股骨頭置換。關節(jié)置換,安全可靠,能縮短臥床時間,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人工全髖置換手術時間較長,創(chuàng)傷較大,出血量多,應根據(jù)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選擇。對于股骨粗隆間骨折,由于愈合率較高,愈合時間較短,在患者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多采用DHS、蛇形鋼板內固定;對于高齡患者,身體狀況差且不穩(wěn)定的粉碎性骨折,因內側骨折、塌陷,股骨頸失去支架采用DSH或蛇形鋼板,以造成肢體短縮,外旋畸形及髖內翻畸形。文獻報道其發(fā)生率可達16%~20%,因此主張選用加長柄人工關節(jié)置換。其優(yōu)點在于縮短了術后康復期,能提供早期的關節(jié)活動,解決了內固定不牢的弊端[2]。國外學者報道關節(jié)置換治療粗隆間骨折失敗率(4%)比DHS的失敗率(20%)明顯降低。本組116例,行內固定治療81例,占69.8%,治愈率91.4%。髖關節(jié)功能優(yōu)良率92.5%;關節(jié)置換35例(包括內固定失敗,改行關節(jié)置換者6例)占30.2%,關節(jié)功能優(yōu)良率93.4%。
3.3 合并癥及并發(fā)癥的處理
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就診時多合并重要臟器病變,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呼吸系統(tǒng)疾病等。本組116例,伴有其他系統(tǒng)并發(fā)癥者88例,占76%,有兩種以上并發(fā)癥者占65.5%。這些并發(fā)癥控制不好常常成為手術禁忌證或導致手術惡化,甚至危及生命[3]。術后3天連續(xù)復查血常規(guī)和血生化,維持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及血漿白蛋白水平。良好控制內科并發(fā)癥對提高患者的手術耐受力十分重要,同時骨科手術的預后不僅深受外科技術的影響,且與術前、術后的醫(yī)療與康復密切相關。老年人內臟器官生理功能老化導致儲備能力低下,合理選擇手術及方式,及時處理和有效預防早期并發(fā)癥是手術成功的關鍵[4]。因此,筆者認為僅依靠骨科醫(yī)生的手術治療還不行,還應強調內科、麻醉科、康復科和護理人員的密切協(xié)作,對患者健康狀況做出全面客觀的評價,積極治療并發(fā)癥,進行周密的術前準備,選擇有效的麻醉和選擇恰當?shù)氖中g方式及術后精心護理是圍手術期安全的重要措施。
【參考文獻】
1 李民,陸凱,陳俊波.膨脹自鎖式PFN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07,22(5):407.
2 尹東,鄭秋堅,劉斌,等.DHS、PFN與FHR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的臨床比較. 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0,25(4):300.
隨著老年人口增加及生活方式的改變,椎體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越來越多。過去,患者發(fā)生椎體壓縮性骨折后,往往以保守治療為主,主要方法包括:臥硬板床、止痛藥物及腰圍的應用。但是這些方法療效差,并發(fā)癥多。近年來,國內開始采用新的治療方法,主要是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其方法是:在影像學技術的幫助下,用針穿刺到骨折椎體,然后將“骨水泥”注入,使骨折處得到加固。整個過程不用手術刀,不用縫針,皮膚上沒有切口,術后一天內即可下床。可以概括地說,椎體成形術具有微創(chuàng)、止痛迅速和療效持久等優(yōu)點。
用“骨水泥”治療由骨質疏松癥引起的骨折,并非一勞永逸。因為椎體成形術,雖能加固骨折椎體、緩解疼痛,但對癥不對因,并不能治療引起骨折的根源――骨質疏松。椎體成形術后的患者,還應進行針對骨質疏松的治療,不僅要注意飲食、運動,還要應用相應的藥物。
飲食補充
鼓勵骨質疏松癥患者進食富含蛋白質、鈣、磷的食品。乳類與乳制品、海產(chǎn)品(魚、蝦、蟹類)、肉禽類、豆類與豆制品、蛋類等,都是很好的選擇。此外,臨床上還推薦患者長期、常規(guī)服用鈣和維生素D制劑,為骨骼補充鈣源。
術后鍛煉
椎體成形術后的患者,應循序漸進地進行康復訓練:術后當天,可行踝關節(jié)屈伸、膝關節(jié)屈伸及平躺時抬高下肢動作。1天以后,鼓勵患者半臥位,適應后再坐床邊,然后可床邊站立,無不適后可在陪護下緩慢行走。3天以后,可進行5點支撐鍛煉,即仰臥,用頭部、雙肘及雙足撐起全身,使背部盡力騰空后伸。每天練習3次。10天以后,可進行3點支撐鍛煉,即雙臂放于胸前,用頭部及雙足撐在床上,全身騰空后伸。以后,還可進行啞鈴操、太極拳、氣功等鍛煉。提倡戶外運動,多曬太陽,增進維生素D的生成及鈣吸收。適當運動不僅可鍛煉肌肉,還能增強骨質。需要注意的是,運動時要防跌倒,運動強度不應太大。
藥物治療
本科自2003年8月-2007年6月,應用股骨近端鎖定加壓鋼板治療老年人股骨粗隆間骨折37例,近期效果滿意。
1 臨床資料
本組37例,年齡55~89歲(平均67.2歲)。受傷原因:摔傷28例,被車撞傷5例,其他傷4例。按EvanS標準[1]分類:一類Ⅰ型3例,Ⅱ型5例,ⅢA型8例,ⅢB型9例,Ⅳ型10例;二類2例。伴有心肌勞損26例,肺氣腫4例,高血壓Ⅲ期11例,糖尿病3例。
1.1 術前準備
入院后先行脛骨結節(jié)骨牽引,對伴發(fā)病進行積極內科治療。伴發(fā)病得到控制后,對能耐受手術治療者,手術治療越早越好,爭取傷后1周內手術。
1.2 手術方法
平臥位,患側臀部墊高約20°,采用持續(xù)硬膜外麻醉,多功能心電監(jiān)護儀監(jiān)護。切口從大粗隆頂部向下延伸約5 cm,然后根據(jù)手術需要再沿股骨干外側向下延伸,按解剖層次逐層暴露,分開股外側肌和股中間肌間隙,向兩側牽開,暴露股骨大粗隆及股骨干上段,根據(jù)術前X線片情況,先行牽引手法復位,C型臂X線機透視位置滿意后,于大粗隆頂部遠端約0.5~1 cm放合適長度股骨近端鎖定加壓鋼板,鉆孔并擰入合適的螺絲釘。小粗隆骨折塊最好能用螺絲釘固定,如不能,可用鋼絲環(huán)繞固定。徹底沖洗切口,術區(qū)放引流管一條,逐層縫合切口。
1.3 術后處理
預防感染、應激性潰瘍及下肢靜脈栓塞等并發(fā)癥。術后24 h拔引流管。48 h后開始床上被動活動及進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對嚴重粉碎性骨折可延長至8~10周后攝X線片,了解骨折愈合情況后,再確定下地活動時間。
2 治療結果
經(jīng)隨訪6~18個月,平均8.3個月,按黃公怡療效評價標準[2],優(yōu)29例,良6例,差2例,2例因并發(fā)內科疾病分別在術后3、5個月死亡,
總優(yōu)良率94.5%,術后3~4周開始見骨痂生長,骨折臨床愈合期為10~12周,平均為11.3周。早期并發(fā)癥:肺部感染1例,應激性潰瘍1例,下肢深靜脈炎2例,腦梗死1例,經(jīng)積極治療均痊愈出院。
3 討 論
本組病例采用鎖定加壓鋼板治療方法符合生物力學原理,斷端對位穩(wěn)定,骨膜剝離少,有利于骨折及切口軟組織愈合,減少了其他方法所帶來的并發(fā)癥,是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較理想的治療方法。但是,應充分考慮患者的骨質疏松狀況,對嚴重骨質疏松病人做內固定治療應慎重。文獻報道骨的機械強度在Singh指數(shù)3級以下者,內固定成功率僅20%[4]。對骨質疏松骨折病人,除按一般的骨折進行處理外,還應進行抗骨質疏松治療,并且應把其作為遠期療效評價標準,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及防止再次骨折的發(fā)生。與其他內固定方法相比,鎖定加壓鋼板和螺釘形成的內固定支架具有高度的角度穩(wěn)定性,避免初期及繼發(fā)復位的丟失,對正常骨質或骨質疏松的骨質均可提供足夠的穩(wěn)定固定,尤其在疏松骨質內具有相當好的把持力,螺絲釘松動的發(fā)生率更低[5]。鎖定加壓鋼板和螺釘?shù)某山欠€(wěn)定機制不依賴接骨板和骨的摩擦力提供穩(wěn)定,接骨板和骨皮質無需緊密接觸,降低了骨膜損傷,最大程度的減少了對骨血運的影響。在干骺端骨折鎖定加壓鋼板比普通鋼板及其他內固定物具有更多的優(yōu)勢,是治療股骨粗隆間骨折,尤其是粉碎性及骨質疏松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參考文獻
[1] 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等.實用骨科學[M].第3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6,708.
[2] 黃公怡,王福權.鵝頭釘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療效分析[J].中華骨科雜志,2004,6:350.
[3] 蘇子新,馬新華,王貴良,等.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手術治療[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07,4:344.
[4] 王亦璁,孟繼懋,郭子恒,等.骨與關節(jié)損傷[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