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泊船瓜洲的古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游子思鄉(xiāng)”是我國古典詩詞中的重要題材之一,這類詩詞作品中一個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意象便是月亮,所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似乎在詩人眼中,故鄉(xiāng)的月亮要更加皎潔、明亮。客觀而言,雖然自然氣象變化萬千,故鄉(xiāng)的月與他鄉(xiāng)的月,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共看明月皆如此”,不同的是看月亮的心境,即所謂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對于小學生來說,最先接觸的這類詩作是李白的《靜夜思》,此后隨著年齡的增長,類似作品還會遇到更多。本文將以《泊船瓜洲》一詩為例,試圖通過引領學生解讀詩詞大意及詩詞背后的故事,探討明月這一意象在思鄉(xiāng)懷人詩作中的運用。
二、《泊船瓜洲》詩作分析
1.引導學生了解詩詞大意
《泊船瓜洲》的作者是宋代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本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了寫作地點及寫作背景。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是詩人憑欄遠望看到的情景,站在瓜洲古渡口,放眼向長江對岸望去,看到了京口與腳下的瓜洲離得這么近,僅有一水之隔。由此詩人聯(lián)想到次句“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鐘山與瓜洲對岸的京口也只隔著幾層山,這樣的描述,無論從視覺上還是感官上都拉近了瓜洲與家鄉(xiāng)的距離,也暗示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和回家的渴望,傳達了離家那么近而不能回家的遺憾與無奈。第三句又返回來寫景,“春風又綠江南岸”,江南已是草長鳶飛的季節(jié),而游子卻要在外漂泊,以春天欣欣向榮的“樂”景襯托自己不能還家的“哀”情,讀來更覺凄涼。最后終于忍不住問出“明月何時照我還”,深切傳達了作者期待回鄉(xiāng)的愿望。
教學時,教師可以重點講解詩中的生字,以及在用法上與平時有異的字,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自己口述詩句大意,不必苛求學生的表達一致,只要順理成章,基本意思正確即可。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在復述過程中加深對詩詞的理解,與作者的思想產(chǎn)生共鳴,還能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2.讓學生了解《泊船瓜洲》的創(chuàng)作背景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首詩,教師要向?qū)W生介紹其創(chuàng)作背景。王安石寫下《泊船瓜洲》的時候,已過天命之年,此次再次被任用為相,本不想出任,然而推辭未被獲準,只能無奈就職,這首詩就寫于進京復職的路上。船到瓜洲,正是春回大地的時節(jié),他知道自己不會改變堅定變法的決心,勢必會再次觸及統(tǒng)治階級的切身利益,因此對自己未來的官宦生涯并不樂觀。對于安土重遷的古代中國人來說,當一個人成功發(fā)達的時候渴望衣錦還鄉(xiāng),將自己的聞達傳遞給鄉(xiāng)鄰。同樣,當一個人遇到逆境之時,也越發(fā)希望回到家鄉(xiāng),h離世俗紛擾。而出生在官宦世家的王安石曾在南京久居,對鐘山感情很深,已將其視作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因而當作者明知宦途顛簸之時便期望可以回到故鄉(xiāng),在詩中發(fā)出了“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感慨。
3.讓學生領會“綠”字的傳神運用
“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用得非常傳神,被后人交口稱贊,充分顯示了王安石的煉字功夫。這種煉字在很多古詩詞中都曾出現(xiàn)過,教師可以借此機會給學生講作者對這個字反復推敲的故事。據(jù)說,王安石曾經(jīng)對這個字進行了多次修改,“到”“過”“入”“滿”等都被作者了,最后選定了“綠”字。后人分析,這些字也能表現(xiàn)春天的來臨,但卻不能展現(xiàn)出春風吹過江南風物的變化,而“綠”字則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春風拂過,千里江岸到處欣欣向榮的風景變化。教師還可以由此再延伸到“推敲”典故的由來。詩人賈島對一句五言詩中到底是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拿不定主意,反復思考,不斷琢磨,比劃著推和敲的動作,還向韓愈請教,最后便有了經(jīng)典名句“鳥宿池中樹,僧敲月下門”。這樣的講解不僅能夠增強詩詞的趣味性,還可以借此教導學生在寫作時挑選更適合的詞,逐漸養(yǎng)成錘煉語言的習慣。
三、月是故鄉(xiāng)明――探討明月的作用
對于故鄉(xiāng)的印象,大多數(shù)人都停留在年少時期,青梅竹馬的玩伴,無憂無慮的童年,或者“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少年情懷,這些往事同“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的他鄉(xiāng)奔波漂泊相比,更加讓人覺得故鄉(xiāng)的美好。此外,故鄉(xiāng)也不只是一個地方,還是家與家人的代表符號,慈母與妻兒都是詩人內(nèi)心深處的牽掛。在儒家思想“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教育下長大的古人們,當被迫背井離鄉(xiāng)而不知歸期的時候,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就帶有普遍性和共通性,很多人會選擇以詩詞的形式抒發(fā)思鄉(xiāng)懷人的感情。
對成長于信息時代的學生們來說,連書信都已經(jīng)很少用到,更多地是用電話、網(wǎng)絡與他人聯(lián)絡,即使與親人朋友相隔萬里,也能隨時隨地聯(lián)系,讓他們理解古人通訊的困難,以及一別便不知何時才能相見的心情,是有些難度的。因此教師需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對學生進行引導。如請學生想象一下沒有智能手機、沒有電腦、沒有基于衛(wèi)星與互聯(lián)網(wǎng)的快捷通訊方式,相隔兩地的人要怎樣才能互通消息呢?如果現(xiàn)在迫切地想對家人說的話,要隔上十天半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能被家人收到,自己的心情又會如何呢?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會用什么方式來寄托自己的感情呢?這樣就可以自然地引出下面的問題:月亮為什么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思鄉(xiāng)的詩句中呢?
摘 要:古詩詞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之一,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增強小學古詩詞教學效果,應當運用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以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例,探析了提高小學古詩詞教學質(zhì)量的“四步六讀”法,與諸位同行人共同探討。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四步六讀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chǎn)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學習古詩詞,對于提升人文修養(yǎng),增強文化底蘊,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具有現(xiàn)實意義。我認為,提高小學古詩詞教學品質(zhì),還應當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創(chuàng)情景,激興趣
盧梭曾說:“教育的藝術是使學生喜歡你所教的東西。”激發(fā)學習興趣是上好小學古詩詞課的第一步,只有在興趣被充分激發(fā)的前提下,學生才會喜歡上古詩詞,才會很快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多媒體設備具有強大的形、色、光、畫功能,形象直觀,一目了然,非常有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在不知不覺間滲透古詩詞知識。
教學《泊船瓜洲》這首古詩,我先在課件上出示了《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靜夜思》《回鄉(xiāng)偶書》這三首古詩,然后配上古樸典雅的音樂,營造出濃郁的古典文化氛圍,將學生帶入思鄉(xiāng)之境。這樣就為下一步教學活動的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更有助于學生感受作者思鄉(xiāng)的情緒。
二、讀詩詞,明詩意
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白x”是四項基本語言技能之一,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通過反復吟誦,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一)初步了解古詩
課前查閱資料,初步了解古詩內(nèi)容,整理作者信息,掌握詩歌創(chuàng)作背景,從而知人論世、以意逆志。預習過程中,學生一定會產(chǎn)生獨特感悟,這有助于他們接受情感熏陶。
(二)聽讀感悟古詩
正式上課之前,利用課間休息的十分鐘時間,為學生播放一段配樂朗誦視頻,讓學生從形象生動、感情飽滿的詩歌朗誦視頻中感受古詩的藝術魅力,加強對古詩詞朦朧美的認識,進一步增強個性化閱讀體驗。
(三)朗讀交流古詩
聽完別人的詩詞朗誦之后,學生還要自己嘗試朗讀,加深對古詩詞內(nèi)容的理解。鑒于小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有限,因此他們對古詩詞的理解可能是只言片語,較多表現(xiàn)為一些零碎片段。為了促進學生的進一步理解,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在同桌、小組間進行交流。通過“頭腦風暴”,各種新奇想法不斷碰撞,每個人都能自由發(fā)表個性化看法,不僅大大加深了理解,同時有助于觸發(fā)新體驗。
(四)細讀體會古詩
古詩詞具有節(jié)奏美、韻律美和意境美的特征,讀起來朗朗上口。教師應當堅持誦讀為本,讓學生多讀、細讀、反復讀,從而體會古詩的韻律和意境。誦讀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朗朗出聲,也可以低唱慢吟。但無論是哪一種誦讀方式,都要讀得清晰、讀得準確、讀得有節(jié)奏、讀得有感情。
(五)品讀理解古詩
古詩詞不是無情物,學生吟誦時,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讓他們在特定情境中加深感悟。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增強對詩詞的理解,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例如,吟誦《村居》等立意明快的古詩詞,可以配上輕松活潑的音樂;吟誦《泊船瓜洲》等反映離愁別緒的古詩詞,可以配上哀怨低沉的音樂;吟誦《山行》等描述風光無限的古詩詞,可以配上景色圖片。
(六)綜合記憶古詩
“背誦難,難于上青天”,背誦古詩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很多學生之所以不喜歡古詩,就是因為厭惡機械單調(diào)的背誦。為了增強背誦的趣味性,教師應當采取靈活富于變化的記憶形式,例如,采取小組賽、男女組賽、限時賽、接龍賽、問答賽、聽記賽等,抑或是根據(jù)古詩內(nèi)容,分時令組、離愁組、寫景組、寫山組、寫水組等進行背誦。這種綜合記憶方式,一則使學生儲備了大量的古詩詞素材,實現(xiàn)了量的積累;二則提升了背誦效果,實現(xiàn)了質(zhì)的飛躍。
三、p意境,強記憶
意境美是古詩詞鑒賞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每回憶起一首詩,學生腦海中都能浮現(xiàn)出相應的畫面,那么古詩詞教學的目標就順利達成了。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設疑的方式幫助學生感受古詩詞的意境之美。
四、重拓展,增知識
量的積累方能引起質(zhì)的飛躍,整個小學階段課內(nèi)古詩仍然比較少,難以實現(xiàn)質(zhì)的飛躍。結束課堂教學并不意味這首古詩教學就此打住,教師應當以點帶面,以詩帶詩,將課堂延伸到同一類型古詩上,拓展古詩詞課外知識,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古詩。
例如《泊船瓜洲》教學結束,拓展有關“月亮”的古詩詞: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今夜月明人盡忘,不知秋思落誰家。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古詩詞是小學語文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廣大語文教師應當持續(xù)加強小學古詩詞教學研究,盡量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導入新知,培養(yǎng)學生熱愛古詩詞、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美好情感。
參考文獻:
1、使學生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使學生了解詩歌的大意,感受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真摯感情。
3、使學生能品味詩歌語言文字的精妙。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同學們在以前的學習中積累了不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新的古詩《泊船瓜洲》。
二、初步參與
1、同學們課外已經(jīng)做了預習,你對作者了解了多少?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號半山,北宋臨川人。他視南京為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他年輕時,中進士。寫這首詩時,正是宋神宗第二次讓他任宰相,推行新法。所以他前往上任。他的詩善于將自己的感情融入詩句,情真意切。
2、介紹地真具體。老師相信大家一定把這首詩讀得正確、流利了。給你們準備一下,馬上請幾位同學來讀一讀。
3、指名讀,教師充分肯定。并激勵其他同學大膽展示自己。
4、古詩瑯瑯上口,不少同學預習這首詩時就會背誦了。這樣,再給你們準備一下,看誰能背誦,比誰背得熟練。
5、指名數(shù)名學生背誦。教師夸獎:你們走在了學習的前面,真了不起。
三、充分參與
書讀得很準確。不過,如果要帶上感情,還須理解詩。今天,
同學們打算以什么方法來理解這古詩呢?
(學生有的說結合注釋與插圖,有的說用字典,有的說抓住重點詞理解,把句子補充完整。教師及時肯定,理解古詩在理解重點詞的基礎上融會貫通。)
下面請同學們按照自己的方法,試理解詩句的大概意思。
全班交流。指名說,其他人補充。
四、深入推敲
1、下面,老師要請同學們再讀這首詩,結合插圖,看看是否可以讀出問題來。如果可以,那你們就更善于讀書了。
“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的用法?!懊髟潞螘r照我還”中的明月圖上沒有。
2、教師贊揚學生的質(zhì)疑精神,并引入對綠的推敲。
細細地品讀這句話,你能從這個綠字中感受到什么?個人思考。
3、小組簡單交流。
綠更能展現(xiàn)春風吹過,江南一下子變綠的神奇景象?;蛘呤蔷G更能表現(xiàn)春風的來無影,去無蹤?;蛘呔G能讓我感到春天的勃勃生機?;蛘哒f綠還能看出作者心里充滿希望,對前途充滿信心。
4、他的問題老師也相信你們有獨特的見解。學生簡單交流后,全班發(fā)言。(略)
5、學生朗讀,說說自己側(cè)重表現(xiàn)的感情:有的側(cè)重表現(xiàn)其思鄉(xiāng),有的側(cè)重表達其對前途的信心。有的側(cè)重表達他對江南美景的愛戀。教師要充分鼓勵學生個性化的朗讀。
6、那我們課外又了解哪些表現(xiàn)思鄉(xiāng)之情的古詩詞呢?
五、知識拓展延伸。
這節(jié)課,同學們積極主動地感悟真情、推敲詩句,學得生動精彩,給老師留下了極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課堂作業(yè)。
選做題1:根據(jù)《泊船瓜洲》,重新為課文配一幅插圖。
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學習的空間,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增強自信,體驗成功。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以學生發(fā)展為本,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體育教學從過于強調(diào)學生的接受學習和機械訓練轉(zhuǎn)變?yōu)橐龑W生主動學習和積極探索。
顧名思義,自主學習是以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分析、探索、實踐、質(zhì)疑、創(chuàng)造等方法來實現(xiàn)學習目標。自主學習是與傳統(tǒng)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一種現(xiàn)代化學習方式。所以,自主學習要注意講究科學性。只有這樣才更有利于學生愉快地進行合作,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嘗試探索體育知識和運動技能,享受成功的樂趣,讓學生在自主中學會合作,學會了自主才能更有效地學習。
在課程改革的推行中,自主學習已經(jīng)成為廣大教師課堂教學變革的標識,這是一種好的方向,至少它轉(zhuǎn)變了授課教師“一講到底”的教學誤區(qū),但是有些教師對自主學習這種學習方式理解的還不夠深入,另一種新的教學誤區(qū)出現(xiàn)了――自主學習就是讓學生自己自由學。
其實自主學習是倡導在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主體意識,激發(fā)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一種自我意識。既要讓學生在學習中表現(xiàn)出“我要學”,還要讓學生建立學習的責任感。而自由學,是學生脫離教師指導,完全獨立的一種學習方式。所以教師如果以課改為由,在課堂上對學生放任自流,完全放手的話,學生必然不能取得良好學習效果,而且教師自己也會找不到位置,成為學習過程的旁觀者或報幕員。
如果把一堂課比作一幕戲,學生是演員,教師就是導演,離開了導演,戲自然唱不下去。一旦導演沒有位置或感到彷徨,那么再好的演員也很難出戲。自主學習與自由學最根本的區(qū)別就是教師在教學中的導演作用。教師在學習前、學習活動中、學習結束后,都給學生所需的幫助,與恰當?shù)囊龑АV挥性诶蠋煼e極引導下,學生才能實現(xiàn)學習方式的轉(zhuǎn)變,才能以主體身份去探究、去合作。
在一次以“自主學習”為主題的教研中,一位教師在教學《泊船瓜洲》這首古詩時,為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還課堂給學生,用心良苦的進行了教法設計,于是呈現(xiàn)出了以下片段:
教師激情地說:“同學們,我們已經(jīng)學過了好多首古詩。今天,老師想讓你們利用手中收集的資料和文下注解,自主學習這首《泊船瓜洲》。一會兒,老師找同學匯報,看誰學得最認真,理解的最透徹。”
同學們紛紛響應,有的在認真地讀,有的在認真查閱,還有的在認真思考……。半堂課過去了,同學們開始爭先恐后的匯報自己的收獲,教師用贊賞的語言,評價著發(fā)言的學生。教師精彩的小結:“同學們,你們真是一些善學習、會學習的孩子,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老師發(fā)現(xiàn)你們都是學習中的小主人!”
一節(jié)學生絕對唱“主角”的課結束了,似乎把新課程所倡導的主體理念落實的很好,但細心觀察的聽課教師不難發(fā)現(xiàn):整節(jié)課,誦讀很好的學生竟然一個字沒寫,查閱理解透徹的學生卻沒開口讀過這首詩。這就是我們所要的自主學習嗎?不是的,這是學生的一種積極卻有些茫然的自由學。
真正的自主學習是一種認知監(jiān)控的學習。即在學習活動之前,學生能自己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學習計劃、選擇恰當學習方法;在學習活動中,能夠?qū)ψ约旱膶W習行為及狀態(tài)進行自我審視和調(diào)節(jié);在學習活動之后,能對自己的學習結果進行自我檢查、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這一過程的實現(xiàn)離不開教師的精心設計和整體的協(xié)調(diào)。
同樣的一節(jié)課,另一名教師進行了這樣的設計:
同學們,老師真想親眼目睹一下,當年王安石創(chuàng)作《泊船瓜洲》的一幕,你們愿意幫助老師實現(xiàn)愿望嗎?看誰能夠通過學習把自己變成古韻古味的“王安石”,讓老師在今天的課堂上,看看當年王安石泊船瓜洲的風采。為了演好當年的王安石,學生緊張地做準備工作。具體表現(xiàn)為:一會兒,查閱資料靜心思考;一會兒,放聲朗讀體驗詩的節(jié)奏;一會兒,練習書寫爭取美觀大方;一會兒,又琢磨動作及應有的神態(tài)。雖然順序不一致,但每一位學生都在努力全面構思。
學生表演展示,師生共同交流評價人物詮釋的優(yōu)劣,并注重學生的想法和意見的闡述。
【關鍵詞】古詩教學 形真 情切 意遠 理寓其中 美的感受
古詩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這是因為“在所有的語言中,詩是語言的鉆石:在所有的情感表達中,詩是情感的軸”。兒童學習古詩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可以在學習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同時,發(fā)展觀察力和想象力。但由于古詩那凝練、含蓄、變化的語言和深奧抽象的詩意,再加上作者所出的遙遠陌生的社會環(huán)纜,容易使小學生感到教學過程的枯燥乏味。
目前,教師在教學古詩時,為了讓學生真正地學懂古詩,通常會構建一定的情境,使學生在學習古詩時進入詩境,領會詩意,體驗詩情。前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曾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便能發(fā)揮其高度的作用”。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構建情境正是觸及了兒童情感領域而形成了它獨特的個性,即形真、情切、意遠、理寓其中、美的感受。
一、形真
葉圣陶先生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寫道:“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本褪钦f要激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那就得把古詩所描寫的詩境先推到學生眼前,進而讓他們走進去。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和欣賞古詩時,首先應使學生對詩中的人、景、物的形象有所感知,因此,小學古詩教學中構建情境必須強調(diào)“形真”?!靶握妗奔葱蜗蟊普?,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利用與古詩內(nèi)容相關的圖片、音樂及生動的語言在教學中構建情境,將相隔千年的歷史人物和大自然的山山水水呈現(xiàn)到學生眼前;那山谷瀑布的轟響,翠柳上黃鸝的鳴叫學生也仿佛聽得到?!靶握妗敝皇且浴昂喕男误w,暗示的手法獲得實體在結構上對應的對象,從而給學生以真切感”。如教二年級學生學古詩《春曉》,教師并不能將詩人所寫的景象真實地再現(xiàn)在學生眼前,但可以通過帶有感情的講述,將學生引入詩境。教師可讓全體學生擔當詩人,聽著他的描述活動進來?!耙股盍耍娙俗x書,寫詩困了”孩子們微微閉上眼睛,甜甜地伏在桌上作睡眼狀,朦朧中聽到外面刮風、下雨聲,(用錄音機播放音效)孩子們不約而同地抬起頭注意聽,聽著、聽著又“睡著”了。不知什么時候,聽到小鳥的鳴叫聲,(用錄音機再播放音效)“詩人”“醒了”,此時教師提示:“天亮了,各位詩人聽著鳥叫心里一定很高興,你們哼出了哪兩句詩?”孩子們身臨其境,爭先恐后地吟誦:“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詩景并未真實再現(xiàn),但通過教師描述,配以恰當?shù)囊粜?,學生很快進入了教師在教學中構建的情境。
二、情切
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是為促進兒童心理品質(zhì)、智能及個性的和諧發(fā)展,情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而選入小學教材的古詩有相當多的是描繪祖國山水風光的。這些詩通過詩人對眼前景物的傳神寫照,自然的流露了作者的思想感情。這是因為大自然的景物觸發(fā)了詩人的情感,但詩人不可能單純的描繪風光景象,總是有所寄托,借景物以抒情言志,正如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在構建情境時教師應“以情傳情”,善于將自己對古詩的感受及情感體驗傳達給學生。如教學杜牧的《山行》時,教師首先應被這蒼茫的山,潔白的云,隱約可見的土屋茅舍,紅艷艷似火一般的滿山楓葉,錯落有致的詩境所感染,然后讓學生在教師用自己的情感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行走”其間。這樣,教師和學生同樣都體會到了詩人置身其間,停車觀賞,流連忘返的神情。那朝氣蓬勃,熱愛生活的感情呼之欲出。
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教師用情感構建起的情境去感染、激發(fā)學生的情感,而且教師的語言、眼神對學生都是飽含著希望和期待,致使教師的情感也成為促進學生的心理品質(zhì)發(fā)展的因素。
三、意遠
我國古代詩歌向來追求“遠引若至,臨之已非,少有道契,終于俗違”這種韻外之致。在古詩中仿佛可以去感知,但又難以確指,雖然可以領略、品味,但又無法切實把握和描繪,劉勰在《文心雕龍》中也說道:“文之思也,其神遠矣?!边@便道出了詩人在寫詩時因眼前的景物而觸景生情,情與景的交融正是構成了古詩中那廣遠的意境。而教學中構建的情境則是教師利用聲音、圖片再現(xiàn)詩中的“景語”,通過教師自己的情感再現(xiàn)詩人的“情語”,使學生深切體會和領悟到詩人對大自然的摯情和詩人自己的思想抱負的教學氛圍,構建相關情境,從而把學生帶入詩人創(chuàng)作時所處的意境之中,使構建的情境意境深遠。
如教學《泊船瓜洲》這首詩時,在引導學生初步感知詩文后,為了更深刻地體會詩中意境,感悟詩情,教師可一邊播放《春江花月夜》樂曲片斷,一邊啟發(fā)學生大膽想象詩人吟誦這首詩可能是在什么時候,怎樣的環(huán)境,在想些什么。隨著深沉平穩(wěn)、悠揚婉轉(zhuǎn)的古箏樂曲的播放,學生被帶進一個明月皎潔的夜晚,學生一邊想象,一邊回答:詩人可能在想,家中高堂是否安康,什么時候能在滿月的朗照之下與家人團聚,學生已通過教師構建的情境進入了詩中廣遠的意境,他們已插上了想象的雙翼飛入了詩人的情感世界。
四、理寓其中
構建情境所創(chuàng)設的鮮明形象,所伴隨詩意的真摯情感以及所開拓的廣遠意境這三者融為一體,其命脈便是內(nèi)涵的理念。
在古詩教學中,情境構建若失去理念,如同沒有支柱一樣,站不起來,深不下去,只能是內(nèi)容貧乏,色彩蒼白的花架子。如柳宗元《江雪》,其理念是詩人在“永貞革新”失敗以后,屢遭打擊,被貶永州,然而卻不甘屈服,理想不泯的精神?!袄碓⑵渲小闭菑墓旁姷睦砟畛霭l(fā),由古詩內(nèi)容決定情境構建的形式。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構建的一個或一組情境都是圍繞著古詩理念展現(xiàn)的。這樣富有內(nèi)涵的具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情境,才是有意義的。通過其形式情境的圖片、色彩、音響及教師語言描繪等的感受,這不僅是感性的對古詩內(nèi)容的理解,而是對古詩表達的思想感情的內(nèi)在認識。
五、美的感受
古詩本身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可以說是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結晶和薈萃。教學古詩應強調(diào)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正確的欣賞古詩的語言美、聲韻美,進而體驗詩人的心靈美。
如教學《泊船瓜洲》時,教師會特別重視古詩語言的形象、節(jié)奏、氣勢以及感彩的推敲、品味,為了讓學生逐步體會、感受語言美,教師會講“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先后改換(即:到—過—人—滿—綠)的故事,再憑借所構建的情境,抓住古詩的傳神之筆,通過比較、誦讀讓學生體會其語感。同時,詩的意境之美同樣感染了學生,在月夜詩人乘坐的船停在瓜洲,他思念自己的家鄉(xiāng),那“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詩情畫意,美不可言。教師就通過簡筆畫勾勒了詩人站在船頭,望著明月,自己用優(yōu)美的語言,并伴隨著舒緩的音樂,創(chuàng)設詩人王安石泊船瓜洲思念家長的動人情境,學生不但理解了詩的內(nèi)容,而且會讀會背,體會到詩中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構建情境應“作為一個心理場,一個整體,作用于學生的意識”。它一方面抓住了兒童易于被情感趨動的這一動因,在古詩教學中突出了“形真”和“情切”的因素,強調(diào)了形與情的統(tǒng)一;另一方面情與理又是不可分割的,要使學生動情,就得讓他們明理,而在古詩教學全過程中都體現(xiàn)了審美教育,達到景、情、理渾然一體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胡孝華. 詩意的放逐與語文的蒼白. 中學語文教師, 1999(2).
[2]李吉林,田本娜,張定璋合著. 李吉林小學“語文”情境教育. 山東出版社,200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