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va视频,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漢書作者

漢書作者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漢書作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漢書作者

漢書作者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三角函數(shù)概念;困惑;折扣率;投影定義法

三角函數(shù)在高中數(shù)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與作用. 因此,學生深刻理解三角函數(shù)的概念尤為關鍵.在初中,定義了銳角三角函數(shù).到高中,一般來說有“單位圓定義法”和“終邊定義法”兩種定義(蘇教版用“終邊定義法”引入三角函數(shù),而人教版則用“單位圓定義法”引入三角函數(shù)).教材中不管采用哪種定義,實踐證明,教師在教學中有很多的疑惑和糾結.

背景

來自一線從教多年的教師(四位高中教師和二位初中教師)與數(shù)學教育專家張奠宙教授一起,對三角概念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與討論.

1. 一線教師的困惑

偶偉國(蘇州太倉高級中學):在直角三角形中,銳角的正弦是對邊與斜邊的比值. 高中從銳角推廣到任意角的三角函數(shù),銳角放到第一象限,學生可以解釋和理解,如果角推廣到鈍角甚至到任意角就很難用“正弦是對邊與斜邊的比值”來說明和解釋. 近日,聽了一節(jié)《任意角三角函數(shù)概念》省級公開課,教師請學生先操作,再探究與討論. 第一象限可以用類比的方法,終邊上任意一點,利用兩個三角形相似、比值不變性定義三角函數(shù). 至于推廣到任意角三角函數(shù),沒有探究出“所以然”. 只說是類比,那怎么類比呢?講不通道不明,就一筆帶過,弄得學生不明不白,一頭霧水.

2.?搖 張奠宙教授談三角

三角函數(shù)怎么教?三角函數(shù)的背景如何?對邊比斜邊的值是不變,是描述性理解,只要記住就行,但還要確認過.

(1)投影、折扣率與三角比

如果按照過去的辦法來教,什么叫正弦?對邊比斜邊的比值. 這個東西將來有什么用處,怎樣測量. 正弦的定義是怎么來的是不管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將來慢慢地用到,才明白定義的作用.

三角函數(shù)與三角比問題,能不能借助折扣率理解三角比?是新鮮事,張景中院士提出來希望將此觀點編入教材. 正弦、余弦原來就是折扣率,一個梯子放在墻上,它的投影的長與梯子長的比就是正弦. 角度一樣,兩個梯子平行,梯子長了它的的影子也長了,梯子短了它的影子也短了. 但它的折扣率是一樣的,如都打了個八八折等,反映出比值的不變性. 這個是核心,是關鍵性問題.折扣率的重要性在于到高中以后的單位圓中得到正弦線、余弦線、正切線就是投影.由此可以畫出三角函數(shù)圖象,得到它的性質. 影子長度關系全局,它不光是生活的原型,在整體的數(shù)學上來看,它貫穿三角函數(shù)知識的全部. 從影子的長度來看,比值一樣折扣率也一樣,折扣率隨著角度的變化而變化就是三角函數(shù). 單位圓里斜邊為1,所以投影就是折扣率,正弦線等于折扣率.

(2)三角比的現(xiàn)實生活原型

三角比在目前的教科書中沒有生活原型. 折扣率可以作為生活原型,這個觀點的提出有它的價值與意義. 例如與面積的關系問題,為什么面積公式為absinC,面積為什么會與sin連在一起?對它要有一個整體的認識. 直角三角形如果一歪的話,面積里面就出現(xiàn)sin. 邊a上的高等于bsinC,就是b在邊a的高線上的投影.

(3)從斯根普(R.Skemp)理解分類剖析三角

三角比是一種語言,本來正弦就是對邊比斜邊的比值. 正弦是一個名詞,為了我們今后講話方便起見,這個比值被單獨賦予了一個名稱. 以后講正弦是同角有關的一個函數(shù)時,工具性理解分三類:第一類是記憶的,即記住這個知識,sinA就是對邊比斜邊的比值,記住就達到目的. 第二類是描述性的,原來的對邊比斜邊的比值,比值是不變的. 通過三角形相似的知識來解釋比值的不變性. 第三類是確認性的,即你量一量線段的長度,算出比值確實是不變的,只要角度不變,隨便你怎么放大,對邊比斜邊的值總是不變. 確認了就好了. 至于進一步的理解,后面也有三層:一層是結構性的理解,就是對邊比斜邊,還有鄰邊比斜邊,對邊比鄰邊等共六個三角函數(shù),這是一種結構. 這個結構建筑在相似三角形之上,沒有相似三角形三角函數(shù)就出不來. 不能籠統(tǒng)地說三角函數(shù)是陡度,因為陡度是講一個傾角或一個仰角就可以了. 三角函數(shù)要比陡度要更進一步,因為三角函數(shù)有比值的問題. 第二層是過程性理解,它是怎么來的?原始是怎么定義的?當時是怎么想到的. 我們是不是需要這些過程?學生解題可以不需要. 第三層是思想方法的理解,三角比的價值在于將三角、代數(shù)、幾何聯(lián)系在了一起,它的形式化表達是怎么樣的?可以將這些提煉成數(shù)學的思想方法,這樣的理解是最高層次的.

改進

能不能把初中銳角三角函數(shù)概念作為高中任意角三角函數(shù)定義的鋪墊?能否將高中任意角的“單位圓定義法”和“終邊定義法”形成統(tǒng)一的定義?筆者進行了以下的探索.

1. 建議初中引進投影概念

如圖1,在RtABC中,斜邊AB在α的另一邊上的投影為AC=ABcosα,在與AC垂直的直線上的投影為BC=AB sinα. 在銳角ABC中,AB投影分別為AD與DB(如圖2). 在鈍角ABC中,α為鈍角,AB投影分別為AD與DB(如圖3). 特別注意的是當AD在AC的反向延長線上時投影值為負數(shù). 投影與射影不同,投影值可以為負數(shù)、正數(shù)和0.

2. 改進初中銳角三角函數(shù)定義

?搖?搖如圖1,在RtABC中,∠C=90°,把銳角A的對邊與斜邊的比叫做∠A的正弦,記作sinA,即sin∠A=.

改進為:在RtABC中,∠C=90°,把銳角A的斜邊在直線BC上投影與斜邊的比叫做∠A的正弦,記作sinA,即sin∠A==折扣率.

三角比的現(xiàn)實生活原型為斜邊在直線BC上投影的折扣率. 定義的關鍵是找出這個角的另一邊和該邊所在直線垂線上的投影,還要注意投影的正負性. 銳角在直角邊上的投影不可能在反向延長線上,因此銳角三角函數(shù)的值為正.

3. “單位圓定義法”與“終邊定義法”合并起來改進為“投影定義法”

在人教版《普通高中實驗教科書?數(shù)學4?必修(A版)》中,三角函數(shù)采用了如下定義(簡稱“單位圓定義法”):

如圖4,設α是一個任意角,它的終邊與單位圓交于點P(x,y),那么:

(1)y叫做α的正弦,記作sinα,即sinα=y;

(2)x叫做α的余弦,記作cosα,即cosα=x;

圖4

(3)叫做α的正切,記作tanα,即tanα=(x≠0).

圖5

改進為:如圖5,設α是一個任意角,它的終邊取一點P(x,y),令OP=r=1,那么:

(1)y叫做α的正弦,記作sinα,即sinα=y;x叫做α的余弦,記作cosα,即cosα=x;

(2)叫做α的正切,記作tanα,即tanα=(x≠0).

說明:(1)y,x的幾何意義分別是OP在鉛垂方向、水平方向的投影.

(2)α的正弦是OP在鉛垂方向投影對于OP的折扣率. 因為分子、分母同時擴大的倍數(shù)相同時折扣率不變,所以函數(shù)值與點P在終邊上的位置無關.

(3)折扣率分母為1,就是“單位圓定義法”,此時P(cosα,sinα). 折扣率分母為r,就是“終邊定義法”,此時P(rcosα,rsinα). 點P的橫、縱坐標分別是OP在水平方向與鉛垂方向的投影.

理由

用折扣率定義銳角三角函數(shù)和用投影定義任意角的三角函數(shù)有許多優(yōu)點.

1. 整合概念,彰顯本性

“單位圓定義法” 中自變量與函數(shù)值之間的對應關系 ,有函數(shù)的“味道”.能簡單、清楚突出三角函數(shù)最重要的性質――周期性. “終邊定義法”在引入時的自然與和諧,然后特殊化為“單位圓定義法”,也受很多教師的青睞. 整合兩種定義,合并成“投影定義法”. 更突出了兩個定義的一致性. 因此,“投影定義法”既有“單位圓定義法”的直截了當、理解本質,又有“終邊定義法”的邏輯嚴謹、便于教學. 如此整合概念,適應了認知規(guī)律,體現(xiàn)了初、高中教材的連貫性,彰顯了編者與教者的智慧和匠心,突出了三角的本性.

2. 解決疑惑,便于理解

根據(jù)現(xiàn)有教材,教師的疑惑主要有三個方面:①“單位圓定義法”中,交點是特殊的,缺乏一般性,不符合數(shù)學定義的要求. ②“單位圓定義法”和“終邊定義法”不利于解釋將銳角三角函數(shù)推廣到任意角三角函數(shù)的因果關系. ③“單位圓定義法”不利于解題. 如在解“已知角α終邊上一點的坐標是(3a,4a),求角α的三角函數(shù)值”時,用“終邊定義法”非常方便,而用“單位圓定義法”很不方便. 在“求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值”時,用“終邊定義法”就不方便了,用“單位圓定義法”就有優(yōu)勢.

概念形成一般遵循:“歷史發(fā)展、概念本質、認知規(guī)律、便于應用”的原則,可見,“投影定義法”定義任意角三角函數(shù)是適當?shù)? 如銳角三角函數(shù)推廣到任意角三角函數(shù),引進投影,由于投影可以取正、負、0,銳角推廣到任意角三角函數(shù)顯得和諧、自然、易懂. 這樣就能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惑.

3. 構建知識,凸顯思想

“投影定義法”有利于構建任意角的三角函數(shù)的知識體系. 自變量α與函數(shù)值x, y(x軸上的投影與y軸上的投影)的意義非常直觀且具體,三角函數(shù)線與定義有了直接聯(lián)系,克服了教學上的一個難點. 由此,使我們能方便地采用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討論三角函數(shù)的定義域、值域、函數(shù)值符號的變化規(guī)律、同角三角函數(shù)的基本關系式、誘導公式、周期性、單調(diào)性、最大值、最小值等.

我們還可以這樣來理解三角函數(shù)中自變量與函數(shù)值之間的對應關系:把實數(shù)軸想象成一條細線. 三角函數(shù)定義中取OP=1,P在單位圓運動時,正弦值是OP在y軸上得投影,且投影y的變化范圍為[-1,1]線段上伸縮,P的坐標為(cosα,sinα). 取OP=r,P的坐標為(rcosα,rsinα)與半徑為r的圓的參數(shù)方程x=rcosα,y=rsinα(α為參數(shù))相關聯(lián).

4. 符合歷史,找回原型

三角函數(shù)發(fā)展史表明,任意角的三角函數(shù)是因研究圓周運動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曾被稱為“圓函數(shù)”. 但是用線段的比來定義三角函數(shù),是歐拉在《無窮小分析引論》一書中首次給出的. 在歐拉之前,研究三角函數(shù)大都在一個確定半徑的圓內(nèi)進行的.所以,采用“投影定義法”能更真實地反映三角函數(shù)的發(fā)展進程. 又能與時俱進地發(fā)展概念. 對于銳角三角函數(shù)定義,張景中院士提出:邊長為1的菱形它的面積就等于sinA. sinA是對于邊長為1的正方形壓扁成菱形的折扣率.三角形的面積為什么不是兩邊相乘,而一定要乘以高,因為它矮了,所以要乘以一邊上的折扣. 直角三角形兩個直角邊相乘就好,一彎的話就不能這樣做,相差一個折扣. 打折扣,打多少?就是這邊上的高(投影). 初中的平面幾何中三角形的高與正弦有關,其本質反映了投影與面積的關系.

5. 投影相伴,貫通三角

“投影定義法”使三角函數(shù)反映的數(shù)形關系更直接,為后面討論三角函數(shù)的性質和圖象奠定了很好的直觀基礎. 不僅如此,這一定義還能為“兩角和與差的三角函數(shù)”的學習帶來方便,因為和、差公式實際上是“圓的旋轉對稱性”的解析表述,和、差化積公式也是圓的反射對稱性的解析表述.

另外,向量數(shù)量積中(如圖4),b在a方向上的投影為OP=bcosθ=∈R(注意OP是射影),所以a?b的幾何意義是a?b等于a的長度與b在a方向上的投影的乘積. 再如,S=acsinB=bcsinA,即a和b分別在邊c垂線上的投影與c的積乘以就是這個三角形的面積.在解三角形中,已知二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會產(chǎn)生一解、二解和無解問題,其本質就是對投影與一邊的大小進行討論.總之,在學習三角時,只要腦子中有投影,所有內(nèi)容就好學易懂了.

漢書作者范文第2篇

【關鍵詞】《史記》;《漢書》;語言;比較

司馬遷的《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班固的《漢書》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兩部歷史散文巨著可謂是兩漢史學上的“雙子星座”,也是中國史學史乃至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稘h書》中所寫的西漢二百三十年歷史中,關于漢武帝以前的史事,基本上依照《史記》,其中有五十多篇人物傳記就是依照《史記》的原文增刪改易而成的。本文選擇《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呂太后本紀》和《漢書》中的《項籍傳》、《高后紀》的重疊部分作對比,從語言的角度具體描寫兩書的差別,并淺析這些差別所反映的語言現(xiàn)象和思想現(xiàn)象。

關于項羽,司馬遷把他列入了本紀中,其中詳細而精彩的描寫使得《項羽本紀》成為了《史記》中最精彩的篇章之一。而對于中國的第一個女統(tǒng)治者呂后,司馬遷也將她列入本紀,對其進行了詳細的描述。班固則把項羽放在了人物傳記中,并在傳中大量刪減了《史記?項羽本紀》中的精彩部分――鴻門宴,只留幾語交待,而詳寫在《高帝紀》中。對呂后的描述也分別放在了《高后紀》和《外戚傳》中?!稘h書》大多沿用了《史記》的原文,但有增有刪,在內(nèi)容上有取舍,在文字上有改動,其中有包括動詞、代詞、名詞等同義詞的替換,用字的差異以及句式的差異等方面。[以下出現(xiàn)的例句,均選自(漢)司馬遷著《史記》中華書局1959年版和(漢)班固撰《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例句后的數(shù)字是句子出現(xiàn)的頁碼。詞的排序按照首字音序排序。

(一)同義詞的替換

1.同義動詞的替換

在對《史記》的《項羽本紀》、《呂太后本紀》與《漢書》的《項籍傳》、《高帝紀》(鴻門宴)、《高后紀》、《外戚傳》的重疊部分的對比中,共發(fā)現(xiàn)了19例同義動詞的替換,舉例如下。

(1)從――歸

“從”和“歸”都有歸順、歸附的意思。“從”是跟隨的意思,引申為歸順。“歸”是回家的意思,引申為歸附,歸屬,匯聚。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一句:“項梁曰:‘田假為與國之王,窮來從我,不忍殺之?!保?02)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梁曰:‘田假與國之王,窮來歸我,不忍殺?!保?800)《漢書》用“歸”替代了《史記》中的“從”。

(2)觀――視

“視”和“觀”都是“看”的意思,但“視”是指一般地看,粗略地看,而“觀”字,《說文解字》解作“諦視”,即注視,有目的地看?!妒酚?呂太后本紀》中“居數(shù)日,召孝惠帝觀人彘”(397)一句,在《漢書?外戚傳》中寫為:“居數(shù)月,乃召惠帝視‘人彘’?!保?938)《漢書?外戚傳》用“視”字替換了《史記》中的“觀”字。

(3)烹――斬

“烹”是古代一種酷刑,用鼎來煮殺人,引申為殺、消滅。“斬”指砍斷,引申為殺?!芭搿焙汀皵亍倍加袣⒌囊馑?,表示結束生命的方式,但“烹”字在語氣上更重,方式上也表示得更為具體。如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一句:“項王聞之,烹說者?!保?15)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羽聞之,斬韓生?!保?808)。

2.同義名詞的替換

在《史記》和《漢書》描述項羽、呂后的篇目中,共有9例同義名詞替換的類型,舉例如下。

(1)兵――軍

“兵”一般指武器,又指持兵器的人,泛指軍隊?!败姟眲t是一個集體名詞,指軍隊?!妒酚?項羽本紀》中“兵未戰(zhàn)而先見敗徵,此可謂知兵矣”(304)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軍未戰(zhàn)先見敗徵,可謂知兵矣”。(1802)

(2)病――疾

疾、病是同義詞,但兩者又有區(qū)別?!安 背V覆〉煤苤兀凹病眲t常指一般的生病。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有一句:“今皇帝病久不已,失惑亂,不能繼嗣奉宗廟祭祀,不可屬天下,其代之?!保?03)在《漢書?高后紀》寫為:“今皇帝疾久不已,乃失惑昏亂,不能繼嗣奉宗廟,守祭祀,不可屬天下。其議代之?!保?8)《史記》用了“病”字,《漢書》則用了“疾”字。但在這里,“病”和“疾”并沒有很明顯的區(qū)分意義。

(3)――斧

這里《史記》中用了“”字,《漢書》則用了“斧”字?!啊痹盖胁莸牡?,即鍘刀?!案痹父樱ツ镜墓ぞ?,又指一種古代的兵器?!妒酚?項羽本紀》中“此孰與身伏質”(308)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孰與身伏斧質”。(1805)質、斧質,都指斬人的刑具。

3.同義代詞的替換

在《史記》和《漢書》描述項羽、呂后的篇目中,共有6例代詞替換的類型,舉例如下。

(1)汝/而――乃

“汝”、“而”、“乃”都是第二人稱代詞。在《史記?項羽本紀》中有這樣一句: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之先古之有貴者?!保?98)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嬰母謂嬰曰:‘自吾為乃家婦,聞先故未曾貴?!保?798)這里《史記》用了“汝”字,而《漢書》則用了“乃”字?!妒酚?項羽本紀》中還有這樣一句: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羹?!保?28)《漢書?項籍傳》中則寫為:“漢王曰:‘吾與若俱北面受命懷王,約為兄弟,吾翁即汝翁。必欲亨乃翁,幸分我一羹?!保?815)這里《漢書》用“乃”字替換了《史記》中的“而”字。

(2)我――吾/己

“我”、“吾”、“己”都屬于第一人稱代詞,“己”是自己的意思?!妒酚?項羽本紀》中有這樣一句:“陳嬰母謂嬰曰:‘自我為汝家婦,未嘗聞汝之先古之有貴者?!保?98)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嬰母謂嬰曰:‘自吾為乃家婦,聞先故未曾貴?!保?798)這里《史記》中用了“我”字,《漢書》中則用了“吾”字。而在《史記?呂太后本紀》有這樣一句:“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保?95)《漢書?外戚傳》則寫為:“太子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己。”(3937)《史記》中用“我”字,《漢書》則用了“己”字。在上古漢語里,“我”可以作主語、賓語、定語,“吾”可以作主語、定語,但一般不用作賓語。

4、同義副詞的替換

在《史記》和《漢書》描述項羽、呂后的篇目中,共有8例副詞替換的類型,舉例如下。

(1)常――長

“常”指永久的、固定的?!伴L”與“短”相對,引申為時間久,又用為副詞,表示長遠地?!妒酚?項羽本紀》中“孤特獨立而欲常存”(308)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孤立而欲長存”。(1805)這里《史記》中用了“?!弊?,而《漢書》則用了“長”字。

(2)竟――卒

“竟”表示“完畢、終了”,引申為終于。“卒”也表示“終、完畢、結束”,又意為“終于”?!妒酚?項羽本紀》中“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竟賜死”(308)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攻城略地,不可勝計,而卒賜死。”(1805)

(3)即――則

“即”也是“則”的意思。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則及禍”(303)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公徐行則免死,疾行則及禍。”(1801)“即”表示“則”的意義在后世很少用。

5、同義形容詞的替換

同義形容詞的替換在對比中出現(xiàn)了2例,如下例:

苦――罷

“苦”指勞苦,辛苦?!傲T”通“疲”,“疲勞、疲乏”的意思?!妒酚?項羽本紀》中“愿與漢王挑戰(zhàn)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328)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愿與王挑戰(zhàn),決雌雄,毋徒罷天下之民父子為也”。(1815)在這里《史記》用“苦”字,《漢書》則用“罷”字。

(二)用字的差異

1、通假現(xiàn)象

在對比中,共發(fā)現(xiàn)了10例通假現(xiàn)象,舉例如下。

(1)伏――服

《史記?項羽本紀》中“眾乃皆伏”(297)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眾乃皆服”。(1797)在這里“伏”通“服”字,有敬佩、信服之意。在《史記?項羽本紀》中還有一句:“騎皆伏曰:‘如大王言’。”(335)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騎皆服曰:‘如大王言?!保?818)

(2)蹂――

《史記?項羽本紀》中“余騎相蹂踐爭項王”(336)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亂相蹈羽相殺者數(shù)十人”。(1820)這里《史記》用“蹂”,《漢書》寫作 “”?!磅濉笔恰佰`踏”的意思。“”原指車的外周,這里通“蹂”。

(3)示――視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保?440)《漢書》用“視”,在這里通“示”?!笆尽北臼鞘箍吹囊馑?,所以能用“視”字表示。《漢書》多以“視”為“示”,如《漢書?高帝紀》中:“亦視項羽無東意”。(29)

2、用詞的差異

在對《史記》的《項羽本紀》、《呂太后本紀》與《漢書》的《項籍傳》、《高帝紀》(鴻門宴)、《高后紀》、《外戚傳》的重疊部分的對比中,共發(fā)現(xiàn)了19例用字不同的現(xiàn)象,其中包括使用雙音節(jié)字和單音節(jié)字的不同,描述上的不同,以及感彩上的不同等,舉例如下。

(1)敢――能

《史記?項羽本紀》中:“樓煩欲射之,項王目叱之,樓煩目不敢視,手不敢發(fā),遂走還入壁,不敢復出?!保?28)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樓煩欲射,羽目叱之。樓煩目不能視,手不能發(fā),走還入壁,不敢復出?!保?816)《史記》用“敢”字,《漢書》則用“能”字?!案摇笔歉矣诘囊馑?,“能”是能夠的意思。在這個句子中,“不能發(fā)”比“不敢發(fā)”表示的程度更深。

(2)黎民――海內(nèi)

《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史太公曰:‘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zhàn)國之苦?!保?12)一句,在《漢書?高后紀》寫為“贊曰:孝惠、高后之時,海內(nèi)得離戰(zhàn)國之苦?!保?04)《史記》用“黎民”,《漢書》則用“海內(nèi)”。用“黎民”著重于百姓,有以民為本的思想,而用“海內(nèi)”則著重于國家,有以國為本的思想。

(3)破――屠

《史記?項羽本紀》中“又聞沛公已破咸陽”(310)一句,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聞沛公已屠咸陽。”(1808)《史記》用“破”字,《漢書》則用“屠”字?!捌啤敝复驍?、攻克,而“屠”則指屠殺,大量殘殺。“屠”在感彩上屬貶義詞。

在對《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呂太后本紀》和《漢書》中的《項籍傳》、《高帝紀》(鴻門宴)、《高后紀》、《外戚傳》重疊部分的語言對比中,主要發(fā)現(xiàn)有以上描述的幾類差別,包括有動詞、名詞、副詞和形容詞的同義替換現(xiàn)象,通假替換現(xiàn)象,以及用詞不同的現(xiàn)象等。在兩書的這些差別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漢書》在記述相同一段歷史上承襲了《史記》的內(nèi)容,但兩書的文字語言風格有著各自的特色,而從兩書不同的語言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些歷史觀點和思想傾向。

(一)班固寫《漢書》參照了《史記》的內(nèi)容,但在語言風格上又有區(qū)別

在對《史記》和《漢書》比較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班固在寫相同的一段歷史時,幾乎照搬了《史記》的內(nèi)容,沿襲了《史記》的體例,多用《史記》的文字,但在此基礎上又有所增刪改易。如在用詞上,《漢書》常使用同義詞、通假字作替換,在一些句子中改易《史記》句中的詞語;在句式上也有著一些語法和描述上的差別。班固雖然參照了《史記》,但在改易的過程中卻使《漢書》的語言風格和思想與《史記》有著區(qū)別。

在語言上,《史記》善于錘煉語言,對人物的立身行事、神情口吻皆能隨物賦形,顯其神韻,語言生動形象。而《漢書》行文則拘謹、簡略,語言顯得冷靜客觀。如《史記?項羽本紀》中:“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保?07)《漢書?項籍傳》寫:“楚戰(zhàn)士無不一當十,呼聲動天,諸侯軍人人惴恐。于是楚軍已破秦軍,羽見諸侯將,入轅門,膝行而前,莫敢仰視?!保?804)司馬遷一連用三個“無不”,把項羽的勇猛雄威寫得淋漓盡致,氣勢磅礴。又如鴻門宴中,《史記?項羽本紀》寫:“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保?12)《漢書?高帝紀》寫:“范增數(shù)目羽擊沛公,羽不應?!保?6)《史記》中“舉所佩玉以示之者三”一句就生動地寫出了范增當時急切的心情。而《漢書》描述這三句時所用的語言都只是客觀地陳述,不如《史記》生動傳神。

除此之外,《史記》常常在敘事中,以直接或間接方式,加入了作者的主觀論斷,而語言也較為口語化。而《漢書》則比較嚴謹?shù)財⑹鍪肥?,語言也較為書面化。這些與作者以及成書的背景都有關系。司馬遷寫《史記》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是私人的著述,所以書中往往直接抒發(fā)個人見解、評論以及喜怒之情。班固寫《漢書》則是奉詔修史,主要取材于政府檔案,如詔書、奏議、文人學著等,而他又因生活在專制壓迫和思想統(tǒng)治更加嚴重的時代,這體現(xiàn)在語言上就是嚴謹、拘謹。

(二)從兩書用詞在感彩上的區(qū)別看作者的思想傾向

由于司馬遷和班固生活的年代不同,社會環(huán)境也有著差別,所以從《史記》和《漢書》語言的使用上也可以看出兩位作者的一些思想傾向。如《史記?項羽本紀》“項羽由是始為諸侯上將軍,諸侯皆屬焉”(30)一句,《漢書?項籍傳》寫為“兵皆屬焉”。(1804)“諸侯”皆屬項羽和“兵”皆屬項羽又有著不同的意義,“諸侯”的地位比“兵”高,“諸侯皆屬項羽”可看出司馬遷筆下的項羽在地位上就比班固筆下的項羽地位要高。司馬遷肯定了項羽在秦王朝斗爭中的功績,所以將他列入了本紀。而班固則把項羽放入人物傳記中寫,這是為了更加突出劉邦的統(tǒng)治地位。

《史記?項羽本紀》中:“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保?11)《漢書?高帝紀》寫為:“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不可不告,亡去不義?!保?5)“語”和“告”雖然都是“告訴”的意思,但對上級只能用“告”,這里可以看出班固筆下對沛公的尊敬。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又有這樣兩句:“又聞沛公已破咸陽”(310)、“四月,漢皆已入彭城”(321),在《漢書?項籍傳》中寫為:“聞沛公已屠咸陽”(1808)、“漢王皆已破彭城”(1802)?!稘h書》用的“屠”和“破”字比《史記》用的“破”和“入”字語氣上更重,程度上更深。從這兩例,我們可以看出《史記》有時候對劉邦的評價又比《漢書》更為謹慎。

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居數(shù)日,乃召孝惠帝觀人彘”(397)一句,在《漢書?外戚傳》中寫為:“居數(shù)月,乃召惠帝視‘人彘’。”(3938)這里《漢書》用的“觀”字比《史記》用的“視”字更具有目的性。又如《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耳,飲藥,使居廁中”(397)一句,在《漢書?高后紀》寫為“太后遂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熏耳,飲藥,使居鞠域中”。(3938)這里《史記》用“廁”字表示呂太后直接讓戚夫人處于豬圈中,而《漢書》用“鞠域”在表示上比較文雅,說呂太后只是讓戚夫人處于窟室。

由上述例子可見,《史記》和《漢書》在一些句子中的用詞在感彩上有著區(qū)別,而正是這些詞語,體現(xiàn)出了司馬遷和班固對人物的不同評價和個人的思想傾向:司馬遷寫《史記》更加具有個人強烈的感彩,不回避漢代的最高統(tǒng)治者,在文章中通過語言直接對人物產(chǎn)生自己的評判;而班固寫《漢書》受所處環(huán)境的影響,凡是記載皇帝及其他統(tǒng)治者的言辭都十分謹慎,一味地歌功頌德,思想浸透著封建意識。

(三)《史記》、《漢書》中的同義詞替換現(xiàn)象,可以為同義詞的研究提供參照

漢書作者范文第3篇

注體史注

注體是最為常用,并且成果眾多的一種體式?!白ⅰ钡谋疽馐怯盟源宿诒耍垂嘧ⅰ?、灌輸?shù)囊馑?,引申之,是以今語釋古語,以今事比喻古事。古代史書文義艱深,必須 解釋而后明,猶如水道阻塞,需灌注而后通。為了用淺近的語言或豐富的材料解決史書 中的疑難,為時人和后人閱讀史書提供便利,注體應運而生。注體始于西漢,成熟于東 漢,主要集中于經(jīng)注。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史注家借鑒經(jīng)學家注經(jīng)的方法注解史書, 使這一體式的史書注釋成果遠遠超過同期的經(jīng)注。這一時期對紀傳體史書所作的注數(shù)量 眾多,佳作迭出,主要有南朝宋時裴松之《三國志》注,南朝梁時劉昭《后漢書》注及 《續(xù)漢書》注等。

裴松之(372-451)奉旨為《三國志》作注,他“上搜舊聞,旁摭遺逸……其壽所不載, 事宜存錄者,則罔不采取以補其闕?;蛲f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 并皆抄內(nèi)以備異聞。若乃紕謬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妄。其時事當否及壽 之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辨?!盵3]裴注以補闕、備異、懲枉、論辨為主,擴大了史注的 內(nèi)容和范圍,開創(chuàng)了史注的新體式,對后來的史注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宋文帝覽后稱贊 說:“此為不朽矣。”[4]劉昭搜集各種《后漢書》及相關材料補注范曄《后漢書》及 司馬彪《續(xù)漢書》,“昭又集《后漢》同異,以注范史,世稱博悉?!盵5]清人錢大昕 說:“昭本注范史紀傳,又取司馬氏續(xù)漢志兼注之,以補蔚宗之闕,故于卷首特標注補 ,明非蔚宗元文也?!盵6]唐代李賢《后漢書》注出后,劉昭注逐漸散佚,只有《續(xù)漢 書》八志三十卷注尚存。從現(xiàn)存八志的注看,劉昭繼承了裴松之注的作法,側重對事實 的注釋,他不僅對原書未作注的部分加以補注,而且對本注加以注釋,在保存史料、闡 明史義方面有一定的貢獻。

此外,還有南朝齊時陸澄《漢書》注,《隋書經(jīng)籍志》云:“《漢書》注一卷,齊 紫金光祿大夫陸澄撰”;南朝梁時劉孝標《漢書》注,《隋書經(jīng)籍志》云:“《漢書 》注一百四十卷,梁劉孝標撰”;南朝梁元帝《漢書》注,《南史元帝紀》:元帝“ 注《漢書》一百五十卷”;南朝梁時吳均《后漢書》注,《南史文學傳》:“均注范 曄《后漢書》九十卷”。

注體史注在編年體、國別體、歷史地理及筆記雜志等類體裁史書中也大顯身手,著名 的有三國吳韋昭《國語》注、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劉孝標《世說新語》注等。韋昭 《國語》注是現(xiàn)存較早的史書注本,《國語解敘》云:“參之以五經(jīng),檢之以內(nèi)傳,以 《世本》考其源,以《爾雅》齊其訓,去非要,存事實,凡所發(fā)正,三百七事?!表f昭 不僅注釋文字,還疏通大義,深得漢人注書義法,宋代宋癢《國語補音敘錄》說:“其 注備而有體,可謂一家名學?!北蔽汉笃卺B道元以前人的著作《水經(jīng)》為藍本,廣羅地 理著作及地圖,并且進行實地調(diào)查,搜集大量可靠的資料,撰成《水經(jīng)注》40卷,將《 水經(jīng)》中的河流和支流的源流經(jīng)過,以及歷史事跡、風土人情、山川形勝都做了生動而 翔實的記述,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和文學價值,清初劉獻廷在《廣陽雜記》中稱贊《水 經(jīng)注》:“片言只字,妙絕古今,誠宇宙未有之奇書也。”劉孝標為《世說新語》作注 ,補充了大量的材料,所引書達400多種,宋人高似孫《緯略》中說:“梁劉孝標注此 書,引援評確,有不言之妙……所載特詳,聞見未接,實為注書之法。”除以上三書外 ,這一時期的注體史注還有:三國吳虞翻、唐固等的《國語》注,《三國志虞翻傳》 云:虞翻“又為《老子》、《論語》、《國語》訓注,皆傳于世”,《三國志唐固傳 》:唐固“著《國語》、《公羊》、《谷梁》注”;西晉陳壽《季漢輔臣》注、摯虞《 三輔決錄》注,見《史通補注》;西涼劉@①“注《周易》、《韓非子》、《人物志 》、《黃石公三略》并行于世”[7];劉孝標《九春春秋鈔》注,見《通志略》;南朝 梁時劉彤《晉紀》注,《南史文學傳》:劉昭“伯父彤集眾家《晉書》注干寶《晉紀 》為四十卷”;東晉郭璞《山海經(jīng)》注。

解體、訓體和考辨體史注

解體主于解說經(jīng)籍的意蘊奧旨,或逐經(jīng)籍原文作解,或通論要義?!敖狻庇薪忉尅⒎帧∥鲆?,它與注體非常接近,韋昭《國語》注又稱“解”,韋昭有《國語解敘》。晉代孔 晁注《逸周書》,每篇題下有“解”字,如《度訓解》、《文酌解》、《武式解》等。

訓體主于釋詞,對各種詞語可釋者都加以訓釋,兼及解題、詮名、釋音、校勘等,是 用通俗的詞語去解釋難懂的詞語和句子,它與注體、解體沒有實質上的差別。這一時期 的訓體史注有南朝梁時韋棱《漢書續(xù)訓》3卷、南朝陳時姚察《漢書訓纂》30卷,南朝 陳時藏競《后漢書音訓》3卷。

考辨體以考論辨證前人說解中存在的疑難失誤為主要任務,或稱為“辨”、“考”、 “辨證”、“辨疑”、“疑問”、“志疑”、“刊誤”、“正論”、“匡名”、“正傳 ”等,這一時期的考辨體史注有:三國蜀譙周《古史考》,《三國志譙周傳》:“撰 定《法訓》、《五經(jīng)論》、《古史考》之屬百余篇”,《晉書司馬彪傳》:“初譙周 以司馬遷《史記》書周秦以上,或采俗語百家之言,不專據(jù)正經(jīng),周于是作《古史考》 二十五篇,皆憑舊典,以糾遷之謬誤。彪復以周為未盡善也,條《古史考》中凡百二十 二事為不當,多據(jù)汲家紀年之義,亦行于世”;晉劉寶《漢書駁義》2卷;南朝陳時姚 察《漢書定疑》2卷;顏游秦《漢書決疑》12卷;無名氏《前漢考異》1卷;項岱《漢書 敘傳》5卷;三國蜀諸葛亮《論前漢事》1卷;晉代孫盛《異同評》、晉代王濤《三國志 序評》3卷;徐眾《三國志評》、何承天《春秋前傳》10卷、《春秋前傳雜語》10卷; 晉樂資《春秋后傳》、謝沈《后漢書外傳》10卷。

音義體史注

音義體起于漢魏之際,以注《漢書》開始,在整個魏晉南北朝時期也以《漢書》音義 居多。音義體以釋音為主,因此也單稱為“音”,但也兼及釋義,有些以發(fā)義為主,一 般則音義兼釋。

以標釋字音為主的史注非常盛行,出現(xiàn)了眾多注本。諸如:三國蜀諸葛亮《漢書音》1 卷、三國嵇康《春秋左氏傳音》、徐子儒《史記音》3卷、東晉徐邈《尚書音》、南朝 宋時劉顯《漢書音》2卷、南朝梁時夏侯泳《漢書音》2卷、南朝梁時鄒誕生《史記音》 3卷、南朝梁時包愷《漢書音》12卷、北齊盧宗道《魏志音》1卷、南朝梁時韋闡《后漢 書音》2卷、北魏劉芳《后漢書音》2卷、南朝梁蕭該《后漢書音》。

以闡釋所解書籍的要義的義體也逐漸盛行起來,出現(xiàn)了許多義體注本,如南朝梁時崔 靈恩有《左氏經(jīng)傳義》,《南史儒林傳》記載,崔靈恩有“《左氏經(jīng)傳義》二十二卷 ,《左氏條例》十卷,《公羊》、《谷梁》文句義十卷”。

魏晉南北朝時期兼注音義的史注更多,可查的有:三國吳韋昭《漢書音義》、晉朝晉 灼《漢書音義》17卷、南朝梁時孟康《漢書音義》18卷、南朝宋時徐廣《漢書音義》13 卷、北魏崔浩《漢書音義》2卷、《漢紀音義》2卷、韋機《后漢書音義》27卷,還有曹 魏時鄧展、文穎、張揖、蘇林、張晏、如淳的《漢書》注義注音等。

集解體史注

集解是總匯各家注釋進行解說,在東晉以降廣為使用。由于注者將諸家注文加以匯聚 ,減少了人們翻尋之勞,因而很受歡迎。

集解體按其目標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分為2種。一種是集眾說以作解,遍搜所解原書的所 有成就來訓解原文,又可稱為“集注”。西晉時晉灼《漢書集注》廣泛征引文獻,集眾 家之說,精下評斷,“至典午朝,爰有晉灼,集為一部,凡十四卷,又頗以意增益,時 辨前人當否,號曰《漢書集注》?!盵8]與晉灼同時代的臣贊,采取類似于晉灼的注例 撰成《漢書集解音義》,“又總集諸家音義,稍以己之所見,續(xù)側其來,舉駁前說…… 凡二十四卷,分為兩帙,今之《集解音義》是其書?!盵8]東晉蔡謨變化臣瓚《漢書集 解音義》將之散附于《漢書》中,“蔡謨?nèi)〕辑懸徊可⑷搿稘h書》,自此以來始有注 本?!盵8]南朝陳時姚察有《漢書集解》1卷,與上述諸注屬于同一類型。這類集解中影 響最大的是南朝宋裴yīn@②《史記集解》80卷,裴yīn@②以徐廣《史記音義》為 藍本,博采諸子百家之長,兼取先輩注書經(jīng)驗,以補益《史記》,“聊以愚管,增演徐 氏,采經(jīng)傳百家并先儒之說,彌足有益,悉皆抄內(nèi),刪其游辭,取其要實,或義在可疑 ,則數(shù)家并列,以徐為本,號曰《集解》”[9]裴yīn@②對《史記》的古文奇字作了 大量的注解,排除了許多文字障礙,為讀者提供了便利?!妒酚浖狻放c唐代司馬貞《 史記索隱》、張守節(jié)《史記正義》合稱“《史記》三家注”。

另一種是集比經(jīng)傳為之作解,如杜預《春秋左氏經(jīng)傳集解》30卷。杜預按年將《左傳 》之文相應地附于經(jīng)文之后,然后加以注釋,他在《春秋序》中說:“分經(jīng)之年與傳之 年相附,此其義類,各隨而解之,名曰《經(jīng)傳集解》?!币虼?,這部著作不僅集眾家之 說以釋經(jīng)傳,而且逐年先列經(jīng)文,后列傳文,然后闡發(fā)自己的解釋,具有很多創(chuàng)意。與 《集解》相聯(lián)系,杜預又撰《春秋釋例》15卷?!洞呵镄颉吩疲骸皠e集諸例及地名譜第 歷數(shù),相與為部,凡四十部,十五卷,皆顯其異同,從而釋之,名曰《釋例》。將令學 者觀其所聚異同之說,《釋例》詳之也?!倍呙芮信浜?,于校勘、釋義等方面都有許 多卓識。

自注體史注

自注體史注是史注中富有特色的一種體式,是作者對其所編著史書的注釋。自注又稱 子注,始于西漢,《史記》為其權輿。章學誠說:“史家自注之例,或謂始于班氏諸志 ,其實史馬遷諸表已有子注矣?!盵10]魏晉南北朝時期史書自注的發(fā)展,除了史學自身 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外,還與當時佛教譯經(jīng)的子注盛行有關。東漢以降,佛教東漸,佛經(jīng)譯 本紛紛涌現(xiàn),為了更好地闡發(fā)經(jīng)義,注經(jīng)者以一種譯本作為母本,在經(jīng)文中引入其它譯 本作為子注,以便于研尋,這種注經(jīng)方法被稱為“合本子注體”。支愍度在《合維摩詰 經(jīng)序》中說:“余是以合兩令相附,以(支恭)明所出為本,以(叔)闌所出為子,分章斷 句,使事類相從,令尋之者瞻上視下,案彼讀此,足以釋乘迂之勞?!笔芳以谧髯宰r 汲取了合本子注的優(yōu)點,結合前代的經(jīng)驗將大量注文融入史書中,提高了自注在史書中 的地位和作用,使自注上升為一種史書體例。

魏晉南北朝時期史書自注的表現(xiàn)形式及其在史書中的份量較漢代又有很大的提高,已 成為一些史家著史中的自覺行為,其成功的經(jīng)驗鼓舞了后來的史家,為此后史家作自注 開啟了可資借鑒的范式。魏晉南北朝時期,史書自注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史注家借鑒 佛經(jīng)合本子注的經(jīng)驗,豐富了自注的內(nèi)涵,擴大了自注的使用范圍,出現(xiàn)了多種史書自 注著作。

1.西晉司馬彪《續(xù)漢書》自注。從現(xiàn)在的八志中能夠看到司馬彪的自注文字,經(jīng)過劉 昭的改造(由小字改為大字),以“本志曰”的形式附于正文之間。劉昭在《郡國志》注 中說:“本志唯郡縣名為大書,其山川地名悉為細字,今進為大字”,《百官志》注中 說:“凡是舊注,通為大書,稱‘本注曰’以表其異?!?/p>

2.北魏楊xuàn@③之《洛陽伽藍記》自注。該自注在流傳中已被混入正文,失去了 本來面目?!端膸烊珪偰刻嵋贩Q該書“實有自注,世所行本皆無之,不知何時佚脫 ”。清代學者顧廣圻認為“此書元有大小字分別書之,今一概連寫,是混注入正文也” [11]。

3.晉人周處《陽羨風土記》自注和常璩《華陽士女》自注?!妒吠ㄑa注》曰:“周 處之《陽羨風土》,常璩之《華陽士女》,文言美辭,列于章句,委曲敘事,存于細書 ?!薄凹殨奔葱∽肿宰?,二書自注今已不可考。

4.北周蕭大圜《淮海亂離志》自注、宋孝王《關東風俗傳》自注和王劭《齊志》自注 ?!妒吠ㄑa注》曰:“亦有躬為史臣,手自刊補,雖志存該博,而才闕倫敘,除煩則 意有所吝,畢載則言有所妨,遂乃定彼榛@④,列為子注(注列行中,如子從母)。若蕭 大圜《淮海亂離志》、羊炫之《洛陽伽藍記》、宋孝王《關東風俗傳》、王劭《齊志》 是也?!眲⒅獛字肛煷怂姆N瑣雜鄙碎異體同病,這種說法未必公允。除《洛陽伽藍記》 以外,其它三書散佚已久,我們無法窺見其自注的真實情況了,但是從劉知幾的批評中 我們可以推斷出,上述幾種自注體史注在當時有一定的代表性。

參考文獻

[1]王力.漢語史稿(中冊)[M].

[2]陶懋炳.中國古代史學史略[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

[3]裴松之.三國志注表[Z].

[4]宋書裴松之傳[M].

[5]南史文學傳[M].

[6]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卷六)[Z].

[7]魏書劉@①傳[M].

[8]顏師古.漢書敘例[Z].

[9]裴yīn@②.史記集解序[M].

[10]章學誠.文史通義史篇別錄例議[M].

[11]顧廣圻.思適齋集洛陽伽藍記跋(卷十四)[M].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左日右丙

@②原字左馬右因

漢書作者范文第4篇

一、《史記》語言曉暢,《漢書》語言典雅

《史記》行文流暢,明白易懂?!稘h書》則古雅嚴整,規(guī)范整飭,劉知幾評論《漢書》的贊:“辭惟溫雅,理多愜當,其尤美者,有典誥之風,翩翩奕奕,良可詠也?!保?]82《漢書》之典雅在論贊中尤其突出。大體看來,《史記》之曉暢與《漢書》之古雅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史記》多用俗字,《漢書》刻意仿古。鄭鶴聲言:“《史記》多俗字,《漢書》多古字,俗字多則閱者易識,古字多則雅而有致?!保?]163先秦典籍傳到漢代,其中有許多古奧難懂之詞句,司馬遷寫《史記》“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發(fā)于情,肆于心而為文”[4]53,為了表情達意,不避俗語口語,對于先秦已有的文獻資料,往往采用流行的語言來代替艱深的古文字。下面試舉兩例:《史記•五帝本紀》:堯曰:“誰可順此事?”放齊曰:“嗣子丹朱開明?!眻蛟?“吁,頑兇!”不用。堯又曰:“誰可者?”讙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眻蛟?“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眻蛴衷?“嗟,四岳,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鯀可。”堯曰:“鯀負命毀族,不可?!痹涝?“異哉,試不可用而已?!眻蜢妒锹犜烙悯叀>艢q,功用不成。《尚書•堯典》:帝曰:“疇咨若時登庸?”放齊曰:“胤子朱啟明?!钡墼?“吁,嚚訟可乎?”帝曰:“疇咨若予采?”讙兜曰:“都,共工方鳩布功。”帝曰:“吁,靖言庸違,象恭滔天。”帝曰:“咨,四岳,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僉曰:“于,鯀哉!”帝曰:“吁,咈哉,方命圯族?!痹涝?“異哉,試可乃已?!钡墼?“往,欽哉!”九載績用弗成?!薄妒酚?#8226;五帝本紀》:象與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堯二女,與琴,象取之。牛羊倉廩予父母。”《孟子•萬章上》:象曰:“謨蓋都君咸我績,牛羊父母,倉廩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棲?!庇缮厦鎺锥挝淖值膶Ρ瓤梢钥闯?,《史記》摘引前代史料的文字時,意思上雖然保持原文特色,語言上則多加潤飾,將原本古奧難懂之文變成淺顯通俗的今文?,F(xiàn)代學者張舜徽在《廣校讎略》中也指出:“編述體例之善,未有逾于《太史公》者也。其善奚在?一言以蔽之,曰:能以當代語言文字翻譯古書而已……今觀《太史公》所載《尚書》文字,如《五帝本紀》之引《堯典》,《夏本紀》之引《禹貢》……莫不代奇詞以淺語,易古文為今字。其于《左傳》、《國語》、《禮記》、《論語》之屬,靡不皆然?!保?]10可見,研究者也看到了司馬遷常用當代語言翻譯古文這一文學事實。與司馬遷翻譯古文字不同的是,班固偏好古文奇字,如將《史記•季布欒布列傳》贊中“夫婢妾感慨而自殺者”的“慨”改為“槩”。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言:“《史記•自序》:‘小子何敢讓焉’,而《漢書》‘讓’做‘攘’。《漢書•藝文志》亦云:‘堯之克攘’,今《尚書•堯典》云:‘允恭克讓’,此晉人所改。”[6]239對于《漢書》好用古字的情況,安作璋在《班固〈漢書〉評述》中作過簡單的總結:“《漢書》好用古字古義,當時人就有此種非議。如供給的‘供’,《史記》作‘供’,《漢書》作‘共’;嗜好的‘嗜’,《史記》作‘嗜’,《漢書》作‘耆’;蹤跡的‘蹤’,《史記》作‘蹤’,《漢書》作‘縱’;謙讓的‘讓’,《史記》作‘讓’,《漢書》作‘攘’,等等,不勝枚舉。故‘《漢書》始出,多未能通者’。非有文字學素養(yǎng)的人,確實不易看懂。”[7]《漢書》之好用古字,導致它一問世,即被公認為是一部難讀的書,需口耳相傳才能明其義,《后漢書•曹世叔妻傳》言:“時《漢書》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馬融伏于閣下,從昭就讀。”[8]818《三國志•孫登傳》載:“權欲登讀《漢書》,習知近代之事,以張昭有師法,重煩勞之,乃令休從昭受讀,還以授登?!?/p>

(二)《史記》多引人物口語,保持原汁原味,《漢書》多用書面化語言。《史記》之通俗曉暢還在于它的口語化傾向,書中常直接摘錄人物的口頭語;班固《漢書》則很少使用俗語方言,多用書面化的語言進行描寫,多敘述語言。典型的例子有:《史記•陳涉世家》:夥頤!涉之為王沈沈者![10]1960《漢書•陳勝傳》:夥,涉之為王沈沈者![11]1795《漢書》省卻一個“頤”字,口語色彩大減?!扳奉U”兩字系楚語,夥,指多;頤,助詞,加在一起即“好多啊!”《漢書》省卻后,失去方言中原有情貌?!妒酚洝穼κ妨现械目谡Z化痕跡往往加以保留,如《十二諸侯年表》、《六國年表》以及先秦各世家的行文中,往往有“我”字,這是依據(jù)各國史記寫作時的遺留,《史記》保留“我”字,一方面是為了證明自己是摘錄原書,另一方面更顯親切,表明是原來本國史料身份的殘存?!稘h書》語言雅正,很少口語化痕跡,即使寫人物語言也多有加工,如《外戚傳》中李夫人對姐妹們陳述“不見武帝”的情由:“所以不欲見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也。我以容貌之好,得從微賤愛幸于上。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愛弛,愛弛則恩絕。上所以攣攣顧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見我毀壞,顏色非故,必畏惡吐棄我,意尚肯復追思閔錄其兄弟哉!”[11]3952“色衰而愛弛,愛馳而恩絕”,語言工整,雖然出自李夫人之口,卻無一絲口語痕跡,倒似班固自己的總結。劉知幾曾批評班固“怯書今語,勇效昔言”,認為《漢書》刻意仿古,失去天然風味,這一批評是中肯的。《史記》之所以呈現(xiàn)口語化傾向,與司馬遷的經(jīng)歷密切相關。司馬遷一生行萬里路,破萬卷書,游歷甚廣,注重吸收民間文化營養(yǎng),早年的漫游經(jīng)歷不僅為他寫《史記》搜集了許多歷史資料,也為書中語言增添了許多民間色彩。班固缺少司馬遷的實踐經(jīng)歷,他的出身、經(jīng)歷以及時代都將他局限在書本,他只能做一個宮廷史家,這也是班固《漢書》更重文獻,多收典雅之文的重要原因。

(三)《史記》善用虛詞,《漢書》崇尚實詞。在1987年黑龍江省教委主持的鑒定會上,根據(jù)微機統(tǒng)計,《史記》全書單字4974個,“之”字13659個,句子116567個,最長的句子有43個字,可知《史記》多用虛詞。清人劉大櫆在《論文偶記》中說:“上古實字多,虛字少,典、謨、訓、誥,何等簡略,然文法自是未備。孔子時虛字詳備,左氏情韻并美,至先秦更加疏縱。漢人斂之,稍歸勁質,唯子長集其大成?!保?2]8《漢書》崇尚實詞的運用,較少使用虛詞。楊樹達在《漢書窺管》卷六中言:“孟堅于《史記》虛助之字往往節(jié)去?!保?3]431指出《漢書》往往刪去《史記》中的虛詞。當然,有些刪改是必要的,如《史記•項羽本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漢書•項籍傳》改為“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去掉一個“也”字,干凈利落,語勢增強。前人多以富贍形容《漢書》,《漢書》中詞匯不斷變換,同一個意思往往用不同的詞表達,如《傅常鄭甘陳段傳贊》:“廉褒以恩信稱,郭舜以廉平著,孫建用威重顯?!保?1]3032“稱”、“著”、“顯”三個字表達的是同一個意思,實詞的變化反映出班固語言的豐贍。

二、《史記》用字不避繁復,《漢書》力求簡潔

對于《史記》、《漢書》用字之繁簡,歷來學者都有所論述,班彪認為《史記》“尚有盈辭,多不齊一”[8],《漢書》中欲使文字整飭,刪削了許多所謂的“盈辭”。牛運震言:“它史之妙,妙在能簡;《史記》之妙,妙在能復?!?《史記評注》卷一)所謂“復”,即指司馬遷喜歡反復使用相同的句子或詞語來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如:《匈奴列傳》贊語:且欲興圣統(tǒng),唯在擇任將相哉!唯在擇任將相哉![10]2919《太史公自序》: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禍,幽于縲紲。乃喟然而嘆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毀不用矣!”[10]3300疊句的使用有增強文勢的效果。重復陳詞,使作者之胸臆與悲慨盡顯紙上。班固為追求謹嚴,多所刪削,往往把疊句刪改為一句,如將《太史公自序》中這段話改為“是余之罪夫!身虧不用矣”。兩相比較,《漢書》語勢大減,情感也平淡許多。除了這種句子的直接重復,《史記》中還有許多字詞呈間隔重復,如《史記•項羽本紀》描寫巨鹿之戰(zhàn)時云: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楚戰(zhàn)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軍,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10]307三個“無不”連用,楚軍之英勇無畏、項羽之威名赫赫、各諸侯軍誠惶誠恐之態(tài)都躍然紙上。而到《漢書•項籍傳》中,卻刪除了后面兩個“無不”,神理頓失,句子語勢減損。錢鐘書引前人語評價:《考證》:“陳仁錫曰:‘疊用三無不字,有精神;《漢書》去其二,遂乏氣魄?!卑搓愂显u是,數(shù)語有如火如荼之觀?!炔∑淙邚投魅ァ盁o不”,則三疊減一,聲勢隨殺;茍刪“人人”而存“無不”,以保三疊,則它兩句皆六字,此句僅余四字,失其平衡,如鼎折足而將覆悚,別須拆補之詞,仍著涂附之跡。寧留小眚,以全大體……《漢書•項籍傳》作“諸侯軍人人惴恐”、“膝行而前”;蓋知刪一“無不”,即壞卻累疊之勢,何若徑刪兩“不有”,勿復示此形之為愈矣。[14]272肯定《史記》中疊字的運用,對《漢書》刪削疊字表示不滿。我們在體會《史記》中疊字疊句的精妙時,還應看到《史記》確實存在繁冗的毛病,如《漢書•袁盎晁錯傳》“從史盜盎侍兒”比之《史記•袁盎晁錯列傳》中“嘗有從史嘗盜盎侍兒”要簡潔。劉知幾曾舉例批評《史記》之繁瑣:孟堅又云: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服其善敘事。豈時無英秀,易為雄霸者乎?不然,何虛譽之甚也?!妒酚?#8226;鄧通傳》云:“文帝崩,景帝立?!毕蛉舻啤熬暗哿ⅰ?,不言“文帝崩”,斯亦可知矣,何用兼書其事乎?又《倉公傳》稱其“傳黃帝、扁鵲之脈書,五色診病,知人死生,決嫌疑,定可治。”詔召問其所長,對曰:“傳黃帝、扁鵲之脈書。”以下他文,盡同上說。夫上既有其事,下又載其言,言事雖殊,委曲何別?案遷之所述,多有此類,而劉、揚服其善敘事也,何哉?[2]457—458對《史記》行文之繁瑣非常不滿。劉知幾《史通•點煩》中史傳文當“除字”的十四個例子中,《史記》占了九例,可見劉知幾對《史記》的繁冗很不滿意?!稘h書》力求簡潔,對《史記》多有省略,但有些省略并非必要。宋趙彥衛(wèi)云:“《史記•高帝紀》云:‘高祖嘗繇咸陽,縱觀,觀秦皇帝?!喙虅h去一‘觀’字,失多少意思?!保?0]19安作璋也說:“班固又好省字,如《李廣傳》、《竇田灌韓傳》、《酷吏傳》等,大多襲用《史記》原文,‘所爭只在二三字,卻失語氣之重?!袝r甚至文理不通。如《史記•寧成傳》:‘操下如束濕薪’。《漢書》則作‘操下急如束濕’。增一‘急’字去一‘薪’字,則不知所束為何物?!妒酚?#8226;高祖本紀》:‘高祖為亭長,乃以竹皮為冠,令求盜之薛治之?!稘h書》但云:‘令求盜之薛治’,刪一‘之’字,則文義不明?!保?]總而言之,《史記》語言恣肆,不拘一格,多用虛字,不避疊字疊句,常有一氣呵成之感?!稘h書》對《史記》多所刪改,力求雅正,有時反失《史記》之氣勢和生動,胡應麟說:“子長敘事喜馳騁,故其詞蕪蔓者多。謂繁于孟堅可也,然而勝孟堅者,以其馳騁也。孟堅敘事尚剪裁,故其詞蕪蔓者寡,謂簡于子長可也,然而遜于子長者,以其剪裁也?!保?6]129繁簡都是相對的,當詳則詳,當簡則簡,一味求簡,反失卻原書意趣,可謂得不償失。

三、《史記》多散句,《漢書》多駢偶

漢書作者范文第5篇

關鍵詞:《史記》;《后漢書》;奇;誕

中圖分類號:K20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2646(2014)02-0054-05

中國史學淵源悠久而史著特多,《世本》等皆言黃帝始立史官倉頡。黃帝之世,渺茫難征,然《尚書》所錄虞、夏諸書,雖或出于后世之追記,而必有所據(jù)。殷、周以降,史學日益發(fā)達。經(jīng)孔子刪定之《春秋》,為現(xiàn)存最早之編年史著,但編年體之誕生,實在孔子之前?!秶Z》等著作的出現(xiàn),也標志國別體的較早成熟。《尚書》、《春秋》、《國語》等先秦史著,體例雖有不同,皆秉承載言記事的古史傳統(tǒng)。史著自先秦時代的側重載言記事發(fā)展到漢代的《史記》以人物為中心,堪稱中國史學的飛躍。而縱觀先秦以來史著,無論記事寫人,雖崇尚實錄,卻又具有普遍的好奇傾向,《史記》無疑堪稱好奇的典型。但先秦兩漢的史傳雖好奇而少有夸誕內(nèi)容,至陳壽撰《三國志》,始專辟《方技傳》等載錄方術奇誕之事,范曄《后漢書》則后來居上,大量著錄怪誕內(nèi)容,并對后世史著產(chǎn)生相當影響。對史傳文學趣尚由奇到誕的變化及其緣由,學界關注尚少。本文試對此略作探討,聊作引玉。

一、從《史記》到《后漢書》:史傳的由奇到誕

司馬遷的《史記》體現(xiàn)了作者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同時也是對前代歷史文化的全面總結與繼承,被公認為史傳文學的巔峰。

司馬遷向以好奇著稱,但更“好學深思”,故怪誕離奇之事往往又舍而不用,雖然有時也舍棄不盡。《史記》首著黃帝,內(nèi)容雖多取自百家傳說,但司馬遷對“其文不雅馴”者,則自稱“未敢言”。而縱覽《史記》,其內(nèi)容記載表現(xiàn)對奇人奇事的偏愛又甚為顯明。

試看三十“世家”中,吳太伯是讓位之奇人,齊太公是虎變之奇人,勾踐是忍辱之奇人,張良是運籌帷幄之奇人,陳平是陰謀之奇人;……七十列傳中,伯夷是隱逸之奇人,管仲是建功之奇人,老子是官隱之奇人,孫子是軍謀之奇人,伍子胥是復仇之奇人,扁鵲是醫(yī)藥之奇人,李廣是善射之奇人,更有奇人群體之刺客、游俠等等。至于奇事,如周成王之桐葉封弟,齊太公之垂釣渭濱,吳季札之掛劍冢樹,勾踐之臥薪嘗膽,程嬰之舍己救孤,戚夫人之因寵得禍,竇太后之因禍得福,張良遇圯上老人,陳平娶張負之女,子胥復殺父之仇,韓信報漂母之恩,甘羅十二為上卿(此事或為夸誕),馮唐九十舉賢良,藺相如完璧歸趙(此事亦有可疑),魯仲連義不帝秦,呂不韋善居奇貨,趙養(yǎng)卒談笑解圍,酈生之連下齊城,陸賈之驚蹶尉佗,……更是令人目不暇接。難怪揚雄有言:“多愛不忍,子長也?!娱L多愛,愛奇也?!盵1]

《漢書》堪稱一部嚴謹?shù)氖分?,但絕非一味典正,而同樣時常有好奇以至浪漫內(nèi)容。如《王章傳》載王章落魄時的牛衣對泣,《陳萬年傳》載陳萬年夜半教子,《李廣蘇建傳》載李陵、蘇武的奇崛人生,《霍光傳》載霍光妻、子作惡后的惡夢連連,至于《游俠傳》載漢文帝為陳遂償博進一事,雖或不為班固所稱道,但作者顯然對其諧趣盎然的內(nèi)容頗有興致并津津樂道,使當時情景宛然如在目前。乾隆帝《讀前漢書汲黯傳》有“蘭臺語過夸,馬遷之同途”之論,不無道理。

三國亂世,英雄、奇士輩出,《三國志》誕生于西晉,陳壽記事以精簡著稱,對諸葛亮之奇謀巧技,也多略敘。但《三國志》也有“好奇”之表現(xiàn),如《程昱傳》首敘程昱奇計保東阿,《典韋傳》載典韋勇力絕人,至于《張昭傳》載張昭力諫孫權遣使遼東,因“忿言之不用,稱疾不朝”,孫權則“恨之,土塞其門”,張昭“又于內(nèi)以土封之”,最終,遣遼使者被殺,孫權立即認錯,“數(shù)慰謝昭,昭固不起,權因出過其門呼昭,昭辭疾篤。權燒其門,欲以恐之,昭更閉戶。權使人滅火,住門良久,昭諸子共扶昭起,權載以還宮,深自克責。昭不得已,然后朝會”。整個事件可謂充滿波瀾與奇趣。

另一方面,《三國志》又表現(xiàn)出對怪誕內(nèi)容的興趣。如《魏書?方技傳》載華佗、杜夔、管輅等諸多方技奇人奇事,多屬夸誕;《吳書?吳范劉趙達傳》載吳范等種種占驗,更為虛無不實之詞。

《后漢書》著于南朝劉宋時期,范曄本著嚴肅的著史態(tài)度,力圖弘揚忠孝節(jié)義之儒學大道,以正一代之得失。但因作者有意馳騁翰藻、顯揚文才,且深受時風影響,使《后漢書》不但與《史記》一樣具有明顯“好奇”傾向,而且顯現(xiàn)較突出的夸誕色彩。

《后漢書?方術傳》不僅所記人物較《三國志?魏書?方技傳》增加數(shù)倍,而且所載事跡也更加夸誕。如王喬有神仙之術,“每月朔望,常自縣詣臺朝。帝怪其來數(shù),而不見車騎,密令太史伺望之。言其臨至,輒有雙鳧從東南飛來。于是候鳧至,舉羅張之,但得一只舄焉?!毙斓?、趙炳巫術奇絕,“登乃禁溪水,水為不流;炳復次禁枯樹,樹即生荑?!辟M長房能與賣藥翁同隱壺(即葫蘆)中,且能死而復生。薊子訓有神異之道,“嘗抱鄰家嬰兒,故失手地而死,其父母驚號怨痛,不可忍聞,而子訓唯謝以過誤,終無它說,遂埋藏之。后月余,子訓乃抱兒歸焉。父母大恐,……兒識父母,軒渠笑悅,欲往就之,母不覺攬取,乃實兒也。雖大喜慶,心猶有疑。乃竊發(fā)視死兒,但見衣被,方乃信焉。于是子訓流名京師,士大夫皆承風向慕之。”所謂士大夫向慕之語,顯然為增加此事的可信。劉根頗能令人見鬼,潁川太守史祈以為妖妄,將其收執(zhí)并欲加害,“根于是左顧而嘯,有頃,祈之亡父祖近親數(shù)十人,皆反縛在前,向根叩頭曰:‘小兒無狀,分當萬坐?!櫠称碓唬骸隇樽訉O,不能有益先人,而反累辱亡靈!可叩頭為吾陳謝?!眢@懼悲哀,頓首流血,請自甘罪坐。根嘿而不應,忽然俱去,不知在所?!闭碌蹠r壽光侯者同樣能“劾百鬼眾魅,令自縛見形”。對左慈的神道幻術,《后漢書》更是津津樂道:

嘗在司空曹操坐,操從容顧眾賓曰:“今日高會,珍羞略備,所少吳松江鱸魚耳。”放(左慈字元放)于下坐應曰:“此可得也?!币蚯筱~盤貯水,以竹竿餌釣于盤中,須臾引一鱸魚出。操大拊掌笑,會者皆驚。操曰:“一魚不周坐席,可更得乎?”放乃更餌鉤沉之,須臾復引出,皆長三尺余,生鮮可愛。操使目前之,周浹會者。操又謂曰:“既已得魚,恨無蜀中生姜耳?!狈旁唬骸耙嗫傻靡病!辈倏制浣此?,因曰:“吾前遣人到蜀買錦,可過敕使者,增市二端?!闭Z頃,即得姜還,并獲操使報命。后操使蜀反,驗問增錦之狀及時日早晚,若符契焉。后操出近郊,士大夫從者百許人,慈乃為赍酒一升,脯一斤,手自斟酌,百官莫不醉飽。操怪之,使尋其故,行視諸壚,悉亡其酒脯矣。操懷不喜,因坐上收,欲殺之,慈乃卻入壁中,霍然不知所在。

不但如此,《后漢書》于其他傳記中也表現(xiàn)了對奇誕內(nèi)容的興趣。如《獨行?李善傳》為突出李善對主人的忠孝,寫其撫養(yǎng)主人嗷嗷待哺之幼子,竟然“乳為生(乳汁)”?!丢毿?范式傳》所載范式、張劭交誼被傳為千古佳話,但其中所敘張劭卒后為待范式而柩不肯前等內(nèi)容明顯夸誕。《獨行?王傳》顯王義行而感動鬼神也過于神奇。他如楊震冤死,順帝下詔為之改葬,“先葬十余日,有大鳥高丈余,集震喪前,俯仰悲鳴,淚下沾地,葬畢,乃飛去”(《楊震傳》),“平帝時,天下大蝗,河南二十余縣皆被其災,獨不入密縣界” (《卓茂傳》),“建初七年,郡國螟傷稼,犬牙緣界,不入中牟”(《魯恭傳》),“(江陵)縣連年火災,昆輒向火叩頭,多能降雨止風”(《儒林?劉昆傳》),廣漢郡大旱,太守求雨不應,“(諒)輔乃自暴庭中,……積薪柴聚茭茅以自環(huán),構火其旁,將自焚焉。未及日中時,而天云晦合,須臾澍雨,一郡沾潤”(《獨行?諒輔傳》),宋均任九江太守,大行仁政,“其后傳言虎相與東游度江”(《宋均傳》),“(蔡順)嘗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噬其指,順即心動,……母年九十,以壽終。未及得葬,里中災,火將逼其舍,順抱伏棺柩,號哭叫天,火遂越燒它室,順獨得免”(《周磐傳》附《蔡順傳》)……諸種神奇怪異之事,幾乎不勝枚舉。

二、史傳奇誕趣尚轉變之由

中國史著從一開始就不乏好奇,《春秋?僖公十六年》特載:“正月戊申朔,隕石于宋五。是月,六退飛過宋都?!焙笫掠葹槠嫣?。但因孔子推崇“中和”之美,“不語怪力亂神”,經(jīng)其修訂的《春秋》雖偶載奇事而無怪誕內(nèi)容。

至《左傳》,不但頗為好奇,而且對于鬼神怪誕之事時有留意。晉代范寧批評《左傳》“其失也巫”[2],并非妄論?!蹲髠鳌烽_篇《隱公元年》記載鄭莊公打敗其弟共叔段后,掘地與其母在黃泉相見并賦詩和好,就顯然帶有滑稽與傳奇色彩。另如《莊公十四年》:“內(nèi)蛇與外蛇斗于鄭南門中,內(nèi)蛇死?!薄肚f公三十二年》“有神降于莘(虢邑名)?!薄缎辍份d翳桑之餓人等。同樣富于傳奇色彩的還有刺殺趙盾事,受晉靈公之命前往刺殺趙盾,結果卻自觸槐樹而亡,為使事情合理入情,作者竟用“”――以未死之時的身份表白其復雜兩難的內(nèi)心,這已不止于一般的虛構懸想。至于各種神奇怪異之夢,更是充斥于全書而無煩枚舉。

以記言為主的《國語》,對奇事也未嘗忘懷。如《周語下》載賓孟適郊見雄雞自斷其尾事,《魯語上》載夏父弗忌既葬而焚事,《晉語一》載晉獻公卜伐驪戎及驪姬夜半而泣事,《晉語四》載晉人將烹叔詹,叔詹對晉文公語,《晉語八》記載“平公射不死”事等。《晉語九》載董叔拒聽叔向諫言而娶范氏,竟遭范獻子吊于槐樹,奇趣的情節(jié)讀來令人忍俊不禁。

一般認為出于戰(zhàn)國之時的《逸周書》,已有開啟《戰(zhàn)國策》文風的傾向,其《太子晉解》篇記述師曠見太子,聆其聲而知其不壽,太子亦自知“后三年當賓于帝所”,敘事具有相當?shù)膫髌嫘?,魯迅先生稱:“今本《逸周書》中惟《克殷》《世俘》《王會》《太子晉》四篇,記述頗多夸飾,類于傳說,……又汲縣有晉立《呂望表》,亦引《周記》,皆記夢驗,甚似小說?!盵3]

至先秦末期出現(xiàn)的《戰(zhàn)國策》,更以語言夸飾著稱。《戰(zhàn)國策》雖因此而有別于嚴肅的史著,但對其所載奇謀異事,嚴謹?shù)膶W者劉向也說:“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運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盵4]

先秦早期社會,本是萬物有靈、信鬼崇神思想主宰人們腦海的時代。然而隨著自恃“有命在天”的商紂的滅亡,西周統(tǒng)治者進一步認清人事對歷史的決定意義,變得空前理性。作為肩負重要文化使命的史官,對歷史興衰之由無疑具有清醒的認識??鬃邮窍惹乩硇允咳说拇?,其對流傳的怪異神話如“黃帝四面”、“夔一足”的刻意回避與改造,雖有損于上古神話的傳播,但無疑表現(xiàn)了深刻的理性思考;而經(jīng)其所修訂的《春秋》,更將豐富復雜的歷史批判寓于嚴謹簡約的敘述之中?!蹲髠鳌纷髡呓枋分诘莱觥皣鴮⑴d,聽于民;將亡,聽于神”(《莊公三十二年》),其理性精神可見一斑。但另一方面,史官畢竟源自巫官,自夏歷商而至西周,經(jīng)歷了史、巫合一到史、巫分離的漫長過程。春秋時期,史官文化已占據(jù)主流,但不可忽視的是,史官文化未能盡脫巫文化的影響?!蹲髠鳌奉H多神奇怪異內(nèi)容,不僅顯示作者“好奇”的傾向,亦是先秦巫文化影響下人們對天(神)、人關系等認識的復雜性的體現(xiàn)。細究之,更有作者要借此寓含規(guī)誡,體現(xiàn)道德內(nèi)涵的目的。然也不排除作者或僅為補充情節(jié),使敘事保持連貫性之需要?!秶Z》之“好奇”,也可大致作如是觀。戰(zhàn)國世風浸潤之下,產(chǎn)生了風格更加夸誕的《戰(zhàn)國策》,因其文風夸肆兼思想悖儒,已被排除于嚴肅史著之外。但《戰(zhàn)國策》乃為給后來策士們提供游說的經(jīng)驗與范本,其創(chuàng)作仍然體現(xiàn)一定的史學意旨。

司馬遷生當西漢大一統(tǒng)盛世,立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整合前代歷史文化而著成亙古未有之通史。秉持史家的理性與責任,司馬遷排斥了大量“不雅馴”的材料,但愛奇的性格與激情所驅,使《史記》不但鐘情于奇人奇事,而且也時有夸飾性的描述。尤可注意者,司馬遷常因悲惜歷史人物之命運和寄托自身之理想而有意改造歷史,對孔子的重新塑造即是顯例。相對于司馬遷,深受經(jīng)學思想浸潤的班固更有一種嚴肅的著史態(tài)度,其對司馬遷的疏漏多有意予以訂正。但作為一代文章大家和有思想的史家,班固不但未排斥文筆,而且同樣展現(xiàn)了好奇與浪漫的性格。

隨著漢末魏晉社會政治的動蕩,士人思想的復雜性和獨立性愈加呈現(xiàn)。經(jīng)學的衰微,玄風的彌漫,促進了士人放達奇誕風格的形成;離亂的社會現(xiàn)實,孕育了人們超脫痛苦不幸的種種幻想。玄風彌漫的同時,佛學也漸趨流行,清談、飲酒、服藥的士人,言行放達的同時,往往也受有神論的浸染。盡管六朝時期不乏倡導無神論的斗士,但有神論思潮無疑占據(jù)了主流。一般熱衷于玄、佛的士人多如此,深通儒學和史學者也不例外。干寶既是著名的史學家和儒家學者,其《晉紀》更被譽為“良史”,而其又頗熱衷于搜羅神仙鬼怪之事,其所作(多數(shù)為其輯錄加工)《搜神記》,自序云:“今之所集,……亦足以明神道之不誣也。”[5]雖然作者于諸多神怪故事中寓含了豐富的道德內(nèi)含以至社會批判。這種往往為史學前賢拒絕的有神論思想,卻為魏晉南北朝士人普遍接受。

佛學之流行,不僅促進有神論的泛濫,也給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學術帶來巨大影響。佛經(jīng)的大量翻譯極大影響了傳統(tǒng)語言,佛教理念及佛經(jīng)故事尤其是神怪故事廣為流傳,不僅深刻影響了志怪小說,甚或于魏晉時代即漫入史著。陳寅恪先生曾以《三國志》載曹沖稱象和華佗斷腸破腹故事為例,論證《三國志》中已往往有佛教故事雜糅附益于其間,不獨裴松之注解頗采佛教小說故事而已[6]。

《三國志》中夸誕內(nèi)容,向來鮮為人們關注;而對《后漢書》的奇誕內(nèi)容,后世論者又多以為“不足書”,然其所開之風卻為后來史著如《晉書》、《南史》、《北史》等所效尤。劉知幾《史通?書事》論曰:“范曄博采眾書,裁成漢典,觀其所取,頗有奇工。至于《方術》篇及諸蠻夷傳,乃錄王喬、左慈、廩君、盤瓠,言唯迂誕,事多詭越??芍^美玉之瑕,白圭之玷。惜哉!無是可也。又自魏、晉已降,著述多門,《語林》、《笑林》、《世說》、《俗說》,皆喜載調(diào)謔小辯,嗤鄙異聞,雖為有識所譏,頗為無知所說。而斯風一扇,國史多同。”[7]從嚴肅的史學觀念看,荒誕不實的內(nèi)容固然要受到批判,以至被拒于正史門外;但從另一面看,任何史著不但無法完全排斥合理的想象與虛構,而且自史著誕生之初就呈現(xiàn)好奇的傾向,早期史著已偶涉虛誕內(nèi)容。如《左傳?莊公八年》記齊襄公“田于貝丘”,見大豕“人立而啼”。而《史記?扁鵲列傳》載:“長桑君亦知扁鵲非常人也。出入十馀年,乃呼扁鵲私坐,間與語曰:‘我有禁方,年老,欲傳與公,公毋泄?!怡o曰:‘敬諾?!顺銎鋺阎兴幱璞怡o:‘飲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當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書盡與扁鵲。忽然不見,殆非人也。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視見垣一方人。以此視病,盡見五藏癥結?!北怡o飲上池之水后,能透視人五臟六腑,盡見人體內(nèi)癥結。前者體現(xiàn)了先秦人們的神靈觀念,后者或屬于戰(zhàn)國以來流行的方術一類。自戰(zhàn)國晚期至兩漢,神仙方術思想漸趨流行,廣泛滲入秦漢社會思想,隨著時代的演進,習尚的浸染,自《三國志》始為方技人物立傳,廣攝奇誕之事,至《后漢書》更后來居上,實非偶然。

古人論文有“踵事增華”之說,文學的發(fā)展,文章的流變,總體遵循由簡趨繁的路徑。由漢魏到南朝,詩賦文章均漸有馳騁翰藻之勢,史著也未能完全免除其影響?,F(xiàn)代以來,論者普遍認為《史記》之后史著文采不足,或稱自《漢書》開始即呈現(xiàn)正史的史學與文學分途。實際《漢書》較之《史記》,固然遜其生動與風神,卻又有明顯的斟酌文辭、追求整飭的美學傾向。而這種典雅與整飭在魏晉六朝的文學中正得到了普遍推許并被發(fā)揚光大。至于范曄,論其所作《后漢書》,更自逞且自負其文采,《宋書》本傳錄其《獄中與諸甥侄書》稱:“詳觀古今著述及評論,殆少可意者,班氏最有高名,既任情無例,不可甲乙辨。后贊于理近無所得,唯志可推耳。博贍可不及之,整理未必愧也。吾雜傳論,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約其詞句。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諸序論,筆勢縱放,實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減《過秦》篇。嘗共比方班氏所作,非但不愧之而已。”[8]要之,史傳之作,自兩漢至南朝,某種意義上同樣呈現(xiàn)出踵事增華的發(fā)展軌跡。范曄生活于儒學日衰的南朝,繼承深厚的家學傳統(tǒng),自覺以“正一代得失”和挽救衰微的儒學為己任,試圖通過重寫后漢一代歷史,使統(tǒng)治者見盛觀衰,更要通過描寫東漢一代眾多可歌可泣的士人宣揚忠孝節(jié)義之主題。范曄一生,仕途多艱,結局更加不幸。其坎坷的經(jīng)歷使他如司馬遷一樣孕育了澎湃的激情,化成了奇宕的風格。時風的浸染,宣揚主旨的需要,加之文士自身的愛好,使其于史著中對奇誕之事往往興趣頗濃而屢屢采摘入史,如其《方術傳》中王喬、劉根等事跡均從《搜神記》演化而來。其對需要頌美的歷史人物,更是不惜涂抹以神奇色彩以強化人物的道德感染力。

對《史記》之好奇,古代往往褒貶參半,現(xiàn)代以來則一致稱頌,認為是《史記》高度個性化和文學性的重要因素?!稘h書》總體平實的風格幾乎掩蓋了其中好奇的表現(xiàn)?!度龂尽泛啙嵉娘L格也使人們忽略了其中奇趣以至夸誕的內(nèi)容?!逗鬂h書》大量夸飾以至虛誕的內(nèi)容,一定程度上確實影響了史著的嚴肅性,但另一方面無疑也增加了其敘事寫人的生動性,使《后漢書》的文學色彩進一步凸現(xiàn),因而仍然堪稱一部史學兼文學名著,且與《史記》一道對后世史著產(chǎn)生重要影響。現(xiàn)代以來,因充分肯定《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出現(xiàn)了低評《漢書》文學成就的明顯傾向,以致出現(xiàn)所謂自《漢書》開始而呈現(xiàn)正史史學與文學分途的觀點。考察《漢書》至《后漢書》的實際,這一說法似乎并不確切。實際上,由于中國歷代作史者幾乎沒有純粹的歷史家,且往往都以文學見長,所以即便嚴肅的正史傳記中,也多數(shù)都呈現(xiàn)出史筆與文筆、嚴肅史料與逸聞趣事的交錯,更無論雜史、野史著作。沈約撰《宋書》,大量取材《搜神記》;房玄齡等修《晉書》,則《搜神記》和《世說新語》素材兼取并用,均是顯例。要之,一方面,久遠而強大的史學與史官文化傳統(tǒng)影響下,中國古代文學特別是小說往往具有明顯的歷史要素與歷史品格,另一方面,文學要素與文學品格又幾乎是史著與生俱來的內(nèi)質。中國自古即有“六經(jīng)皆史”之論,錢書先生則又提出“史有詩心、文心”[9]之說,可謂別具只眼??v觀中國古代文、史著作,長期呈現(xiàn)的正是史文詩賦相互融通的局面。

參考文獻

[1]汪榮寶.法言義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7:507.

[2]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2361.

[3]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9.

[4]高誘.戰(zhàn)國策[M].上海:上海書店,1987:3.

[5]上海古籍出版社.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77.

[6]陳寅恪.《三國志》曹沖華佗傳與佛教故事[M]//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57-161.

[7]浦起龍.史通通釋[M].上海:上海書店,1988:55.

相關期刊更多

中國詩歌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教育部省屬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勵耘語言學刊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nèi)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

考古與文物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陜西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