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代民間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1、說曹操曹操就到漢獻帝在李催與郭汜火拼時曾一度脫離險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后繼續(xù)追拿漢獻帝,有人獻計推薦曹操,說他平剿青州黃巾軍有功、可以救駕,然而信使未出時聯(lián)軍以殺到,眼看走投無路之際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軍“保駕”成功,后將李郭聯(lián)軍擊潰,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說曹操,曹操到”之說。
2、吃力勿討好,阿旺炒年糕寧波諺語。喻賣力干活 ,但得不到贊賞。寧波的男子名字中多“旺”,凡名字中有“旺”者,小名就被叫作“阿旺”。傳統(tǒng)的寧波習俗中,保持著“男主外,女主內”的習慣,即男子不做家務。炒年糕須用慢火,心急而又不善于家務的男子不懂炒年糕的竅門,會以旺火炒年糕,年糕肯定會炒焦。他出了力氣不但得不到表揚,還會遭到妻子的臭罵。由于“火旺”和“阿旺”諧音,于是原“火旺炒年糕”就講作“阿旺炒年糕”。
3、孟母三遷孟子三歲喪父,由其母親撫養(yǎng)成人。小時候住山東鄒縣城北二十五里的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遠有一片墓地,出殯的人群常從孟子家門口經過,於是孟子就模仿送殯的人,孟母看見了,認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把家搬到城國北部的廟戶營。可是這裏街上相當繁華,東部住一個殺豬屠戶,孟子就學屠戶的樣子,整天嬉戲。孟母感到這裏也不宜培養(yǎng)孩子,便又移居於「學宮之院,即縣城南門外子思書院旁。從此,孟子被瑯瑯的讀書聲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進了這所學宮讀書,他勤奮讀書,終成大儒。
[關鍵詞]巧女故事 民間文化 理想女性
近年在央視及其地方臺熱播、重播的18集電視劇《當家的女人》塑造了一位在熒屏上不多見的鮮活生動的藝術形象――鄉(xiāng)村女性張菊香,受到了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階層觀眾的普遍喜愛,菊香這一藝術形象也成為了傳達社會精神、文化觀念與審美需求的重要符碼。如果僅僅停留在文學形象的社會學意義層面上探討這部劇作深入人心的原因,似乎不足以解釋出其中的全部原因。本文立足于民間文化、民族心理學的文化批評立場,認為張菊香這一符合中國民間文化理想性格特征的女性形象的重塑隱含著深刻的文化內蘊,是民間文學中巧女故事敘述范式的當代演繹,是影視文化對民間文化資源和敘述模式的借用。
何謂巧女故事?屈育德在《略論巧女故事》中定義:“在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寶庫中,有一類傳統(tǒng)的民間故事專門表現(xiàn)女主人公的過人才智,許多看來是無法解決的難題。一到她們手里頓時迎刃而解,人們因此把這類故事稱為巧女故事”。在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大多數(shù)女性社會地位低下。但在民間卻廣泛流傳著無數(shù)新鮮活潑的巧女故事,主要分為勤勞管理型、聰明才智型、抗暴勇敢型、孝順善良型等,歌頌著民間女性那有膽有識、有勇有謀的優(yōu)秀品質。這些巧女故事看似遙遠古老的民間文學類型,卻在現(xiàn)代化的時代中尋找到了新的生存方式,影視劇的興盛發(fā)展為它在當代社會中發(fā)揮價值創(chuàng)造了機會?!懂敿业呐恕愤@部電視劇正是將民間文學中的巧女原型以“箭垛式”將多種類型巧女故事集于女主人公張菊香一身,并將其放置在現(xiàn)代化的語境中,為我國搖曳多姿的電視劇畫廊增添了一個光彩奪目的“當代巧女”形象,體現(xiàn)出豐富的社會文化價值。
《一粒豆子》是一則流傳久遠的勤勞管理型巧女故事,老漢把三粒豆子分給三個女兒辦嫁妝。大姐、二姐看不起,把豆粒給扔了,唯有三妹把這一粒豆子種在地里,年復一年,三妹一連種了七年。原先的一粒豆子終于變成了很多豆子,豆子磨豆腐,豆渣喂了豬,豆腐和豬又都變賣成了錢,這樣三妹終于存了很多的錢,置辦了又多又好的嫁妝。故事講述三妹的巧,突出的是勤勞和善于管理。如果沒有勤勞,三妹不可能連種七年豆子,如果沒有管理者的遠見。三妹就不會看到一粒豆子在七年后的轉變,如果沒有善于經營管理的能力,三妹也不會擁有更多更好的嫁妝了《當家的女人》中的女主人公菊香不正是和《一粒豆子》中的“三妹”一樣具有勤勞、遠見和善于經營管理的智慧嗎?菊香早年失去雙親和兄長相依為命,勤勞能干的她在娘家就整天忙碌,嫁到家徒四壁的李家后。菊香更是從早忙到晚,洗衣做飯、種地養(yǎng)豬、背磚拉氣……付出了倍于常人的努力和勞動。她沒有選擇有錢有勢的富家子弟侯三,而是堅信李家這粒不起眼“豆子”的發(fā)展?jié)摿?,“出水才見兩腿泥”。認為靠勤勞、智慧、善于經營一定能過上好日子。顯示了出眾的前瞻眼光。面對年老的公公和李家三兄弟,菊香唯一的要求就是進門當家,從接管全家的財權開始,養(yǎng)家兔、養(yǎng)山羊、開股份公司養(yǎng)水貂再到最后的種植綠色蔬菜,善于管理的菊香將李家、養(yǎng)殖公司甚至花木村都管理得蒸蒸日上。富裕和睦,充分顯示了巧女的真才實干和經營管理能力。
聰明才智型巧女故事數(shù)量最多,故事中往往出現(xiàn)一些謎一樣費解的難題,到了巧女手中就被輕易點破。菊香是這樣一個善解難題的巧媳婦,只不過她要解決的是更棘手的人際關系。李家與鄰居馬秀芬的仇怨似乎是永遠解不開的死疙瘩,幾條人命的仇怨其能輕易了結?可菊香硬是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在大哥李大柱和馬秀芬中間“穿針引線”、在公爹和二柱面前“裝神弄鬼”、對固執(zhí)的姑母李月春“軟硬兼施”,最終促成了大柱和馬秀芬的婚姻,不僅使兩家“化干戈為玉帛”,由仇人變成了一家人,還解決了大柱多年找不到媳婦的難題。一舉兩得,顯示了巧女的過人才智,解決棘手問題的卓越能力。
抗暴勇敢型的巧女故事《一個女人的愛情》。寫的是一個忠貞的農人妻子,不愿屈服于國王的,拒絕他人破壞自己的幸福家庭,憑著自己的聰明和勇敢,最終殺死了國王,和自己的丈夫過上了自由幸福的好日子。在這類故事中,女性的人身利益常常受到統(tǒng)治階級的侵害。為維護利益和生存權利,巧女勇敢地同惡勢力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顯示出一種不畏、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劇中侯書記家公子侯三仗著家里的權勢,驕橫霸道、為非作歹,充當著故事中的“惡勢力”。他對年輕漂亮的菊香垂涎已久,跑到家里來“求婚”,菊香一句“你家門樓高我不高攀”將其頂回,接著候三以供銷社營業(yè)員的好工作來威逼利誘,又被菊香嚴詞拒絕,當還不死心的侯三繼續(xù)胡攪蠻纏甚至動手動腳時,菊香干脆一個巴掌甩過去,奮力和他廝打,直到鄰居桃嬸和哥哥過來解圍。菊香和李二柱結婚后,侯三還經常騷擾她。菊香從不給他好臉色,面對人身威脅。菊香厲聲回敬“你別癡心妄想,我過不好,你也別想過滋潤了!”,面對物質利誘,菊香不屑一顧“你就是給我一座金山,我也看不上”:面對權力威逼,菊香毫不示弱“我怕啥,我一不求人。二不違法!”果敢、機智、勇敢讓侯三無計可施,最后只得灰溜溜地向菊香道歉賠情。菊香將民間故事中巧女那種不畏強權、反暴抗惡的性格展示得淋漓盡致。
孝順善良型巧女故事贊揚中國女性是對老人、對父母長輩的敬愛,但其中所體現(xiàn)出的孝并不是封建家庭中的“愚孝”。一味的順從而沒有主見《寶碗》講述了一家婆媳三代的故事。巧媳婦的婆婆不孝順巧媳婦的太婆,讓她用一只破碗吃飯。巧媳婦知道后并不因自己婆婆的尊長地位而盲目順從她虐待太婆的劣行,而是用這只破碗勸誡自己的婆婆,使她由人及己,明白對老人應當孝順的道理。劇中菊香對長輩的孝順生動反映了民間文化中的孝敬觀,菊香對公爹噓寒問暖、冬做棉、夏做單,做什么好吃的先想著老人,孝順備至,但不是盲目的、沒有原則的孝,公爹最初不想把結婚禮錢交給自己,菊香機靈巧妙地說了一番話后冷不丁的從他手里“搶走”,做起了名副其實的有財權的當家人:公爹對馬秀芬態(tài)度粗暴,菊香用中肯、巧妙的方法勸諫他,最終使他接受了馬秀芬做自己的兒媳婦,這樣菊香既展示出“百善孝為先”的民族美德,又體現(xiàn)了民間文化中樸素的自由自主的向善的精神。
民間文學最能反映廣大民眾的道德倫理和審美趣味,巧女故事是民眾按照他們對理想女性預期而塑造出來的美好人物形象,劇中的菊香集多種巧女類型于一身,集勤勞、聰明、勇敢、善良等多種優(yōu)點于一身,演繹了巧女故事的當代版本,自然會受到廣大觀眾的普遍喜 愛和欣賞。因此,《當家的女人》這部影視劇的成功固然有主流話語介入、演員表演真實等因素,但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張菊香這一當代巧女的藝術形象,“比較真實地表達出民間社會生活的面貌和下層人民的情緒世界”,在文化取向和審美判斷上與觀眾的心理基本保持一致,那么這部構建了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和文化意識,創(chuàng)造了具有本土經驗和審美品格的影視作品受到觀眾的喜愛和支持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巧女故事,很早就引起民間文學界有識之士的關注。屈育德、丁乃通、劉守華等先生都接觸、研究過巧女故事。特別是美籍華裔學者丁乃通先生不僅指出中國民間文化中巧女形象的獨呈異彩、灼人眼目。而且將之與中國民眾生活和民族心理相聯(lián)系。他說:“一般人通常認為中國舊社會傳統(tǒng)是以男性為中心,但若和其他國家比較,就可以知道中國稱贊女性聰明的故事特別多。笨妻當然也有。但僅是在跟巧婦對比時才提到”,此語為我們指點了一條由巧女故事達至認識中國社會和中國民間文化、民族心理學的研究途徑。其意義不可等閑視之。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逐步形成了男尊女卑的男性本位觀念,而此觀念經過不斷地被占統(tǒng)治地位的主導文化話語表述,作為一種正統(tǒng)觀念和規(guī)范嵌入到民族心理之中,女性“他者”成為“在之不在”或皮戈馬利翁的塑像?!吨芤?系辭上》稱:“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弊鸨氨徽f成與生俱來,男尊女卑的封建倫理思想在《大戴禮記?本命篇》中更是極度強化:“……婦人伏于人也?!诩覐母?,適人從夫,夫死從子。無所敢自遂也?!哉龐D德也。”在此種民族心理影響和主導話語規(guī)約下?!芭訜o才便是德”、溫順柔弱、逆來順受、自甘弱勢的女性形象和性格便成了女性的社會認同及自我認同的集體無意識表達。
然而從大量流傳的巧女故事以及中國民眾對其的贊揚傳頌讓我們感到事實并非如此,顯然,巧女故事背后掩藏著的深刻的文化心理內涵是:在主導話語的表達中,民間話語也有著自己獨立敘述的歷史和傳統(tǒng),頑強地表達著自己的女性理想。盡管男尊女卑的思想和“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不斷地被統(tǒng)治階級強化,但在由于民間生存生活方式與統(tǒng)治者不同,導致民間文化產生出與主流文化的價值標準、人格規(guī)范及交往方式等相悖的文化形式,對女性的規(guī)約即與主導文化迥異。先生在論及鄉(xiāng)土中國夫婦關系時說“婚姻所締結的這個契約中,若把生活的享受除外。把感情的滿足提開,剩下的只是一對人生的擔子,含辛茹苦,一身是汗。夫婦的結合到這個地步差不多只是事業(yè)上的結合了?!痹诔林氐纳顗毫ο?,勞動人民為了維持家族的生存,全家男女老少都不得不投入勞動。在封建的封閉式小農經濟中,以家庭為單位的小生產,迫使家庭內的成員分工不太明顯。因此,女性在操持家務之余也參加相當多的生產勞動。她們在勞動中表現(xiàn)出來的吃苦耐勞、聰明勇敢的作風,自然而然會使男人心悅誠服,是對主導文化話語的強力忤逆。因而,民間文學作品中的巧女形象,首先打破了英雄和評價英雄的標準:不以男女性別論英雄,而以實際才干為憑據:其次重塑了女性形象,事實上,一個女性比男性還聰明能干,往往會得到男性和社會的承認與尊敬。娶一個能真正撐起“半邊天”共挑生活重擔的媳婦常常會是男性的企望,同時,家族也盼望著一個有膽有識、有勇有謀的女性來佐夫教子,來使種族繁盛?!肚上眿D》傳達出了男性對聰慧女性的期待,《一個女人的愛情》傳達出對不畏、獨立自主女性的贊賞。這些都體現(xiàn)出與主流意識形態(tài)儒家兩性觀念相背離的女性優(yōu)越思想,表現(xiàn)了鮮明的非正統(tǒng)性甚至顛覆性。
從《當家的女人》中我們可以看出,菊香潑辣能干、聰明勇敢、有勇有謀的性格不僅是女性的審美期待,更是男性的審美標準。姑母李月春嫌菊香“不是一盞省油的燈”,村干部石巖勸她:“家里娶個厲害媳婦,能撐門立戶地那也不錯啊!”姑父癱瘓在床,菊香手腳麻利地照顧姑父,姑父由衷地稱贊:“我就喜歡你這脾氣,風風火火干事的人”。為給二柱看病菊香頂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心理生理壓力。下窯搬磚、拉氧氣瓶,不善言談的大柱不止一次地說“菊香是天下難得的好女人”,就連小時候的三柱看到心靈手巧的菊香也煞有其事地說:“我要和二嫂過一輩子”。菊香成了三兄弟、甚至所有男性心目中的理想女性。而且菊香所生活的花木村不僅她一個人是女性當家,她的姑姑李月春也是一個當家的女人,村會計石林家當家拿權的也是他的媳婦胖嬸,尤其是劇末的畫面語直接點明“如今花木村涌現(xiàn)出了更多像菊香那樣的好媳婦、好當家”。
民間文化作為一種活著的文化,由于期待視野和接受群體的大相徑庭,更多的是對主流文化的否定和懷疑,批判和揚棄,它往往打亂既成規(guī)范和界限,使被排斥的得以兼容,把被壓抑的能量釋放出來。形成對主流文化的某種否定,甚至顛覆?!半m然在權力面前民間總是以弱勢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并且在一定限度內被迫接納權力,并與之相互滲透,但它畢竟屬于被統(tǒng)治階級的‘范疇’,而且有著自己獨立的歷史和傳統(tǒng)。”民間故事中所塑造的“巧女”形象。傳達出中華民族女性的理想性格絕非是統(tǒng)治階級所宣揚的那樣低眉順眼、無才無德、軟弱柔順的,而是像菊香那樣聰明能干、堅貞善良、剛強堅韌、蔑視權貴、不畏。她的核心之處,也是最光彩之處在于女性人格獨立、能夠主宰一自己的命運。
一、深入感受民間故事的語言內涵
民間故事的語言,是歷代人民群眾,在語言的長河中,精心淘洗出來的金子與珍珠,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思想和智慧的結晶。高爾基對于民間文學的語言,曾經給予高度的評價。他說:“語言藝術的開始在民間創(chuàng)作?!薄澳鷷谶@些作品中看到驚人的豐富的想象、精確的比喻、樸素得迷人和優(yōu)美得驚人的形容語。”民間故事的語言樸實無華、剛健清新、簡潔凝練、生動形象,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美的藝術魅力。其共同特點概括起來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即樸素、簡潔、形象。民間故事的語言擷取人民生活的日常用語,樸素自然,卻不失之簡陋。如《九色鹿》中介紹九色鹿的第一自然段:“在一片景色秀麗的山林中,有一只鹿。雙角潔白如雪,身上有九種鮮艷的毛色,漂亮極了,人們都稱它九色鹿?!痹偃纭杜@煽椗方榻B牛郎的話:“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孤兒,跟著哥哥嫂嫂過日子,哥哥嫂嫂待他很不好……”文章以講故事的形式娓娓道來,語言樸素直白,形象生動,深入人心。直白樸素的語言,加上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鮮明的人物形象,深受學生的喜愛,教學中這正是訓練學生語言的契機。對語言文字的教學,課堂重在“品”,引導學生分析文中語言特點,品味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感受生活語言的無窮魅力。教學時可指導學生品味朗讀人物的語言,感受人物思想品性,體會九色鹿見義勇為、不圖回報的善良本性;可在學習文章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復述故事,進行口語表達訓練,強化語感,提高完整、連貫表達意思的能力;也可創(chuàng)設情境,通過讓學生編小話劇、表演、續(xù)寫等形式,讓學生感受民間故事語言的魅力,提升學生語言素養(yǎng)。
二、深入領略民間故事的敘述方式
民間故事屬于散文敘事的一種,既具有一般敘事性文章的特點,即故事的起因、發(fā)展、和結局,同時它又具有敘事的生動性、人物的形象性、情節(jié)的夸張性,表現(xiàn)形式往往采用虛幻、擬人、對比等手法,主題鮮明。恰當?shù)剡\用對比結構,充分發(fā)揮對比結構的作用,使對立雙方的區(qū)別顯得突出和鮮明,故事的藝術力量得到加強,這是民間故事表達方式的共性。教學過程中,教者可緊扣對比進行教學,深入感受文中不同形象的特點,領略民間故事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三、深入挖掘民間故事的主題思想
關鍵詞:義犬救主;圖騰;人類身份降格;佛教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說:“中國本信巫,秦漢以來,神仙之說盛行,漢末又暢巫風,而鬼道愈熾;會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漸見流傳,凡此,皆張皇鬼神,稱道靈異…”[1]加之著述之風盛行與汲冢叢書的影響,鬼神志怪之書大量出現(xiàn),《搜神后記》即是其中之一。
《搜神后記》成書于南朝宋,又名《續(xù)搜神記》、《搜神錄》,學界多認為陶潛所作,是南朝志怪小說的杰出代表?!澳铣竟衷趦热萆习l(fā)生了一個大的變化,就是多佛家事,并且出了許多專講因果感應的志怪,即所謂‘釋氏輔教之書’?!逗笥洝份^多地記錄了佛徒故事,反應出晉宋之際志怪內容開始發(fā)生重要變化?!盵2]《搜神后記》與《搜神記》相比,佛教思想確實興盛許多,并且以巫覡思想為中心的建祠立廟之風大大減弱?!傲x犬救主”詮釋了一個很大的主題便是報恩,這和佛教倡導的知恩圖報有很大關聯(lián)。
《搜神后記》中兩則“義犬救主”故事中的義犬,被賦予人性和智慧,在主人屢屢遇到危機時幫助主人脫離困境,既帶有深厚的現(xiàn)實主義色彩,也煥發(fā)著神奇的幻想之光。本文旨在通過對《搜神后記》中兩則“義犬救主”故事的文本分析,再現(xiàn)產生此類故事的社會背景和思想根基。
一
“義犬救主”故事屬于動物報恩型故事的一種,丁乃通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中,分在動物故事的家畜下,編號為201E\+*:義犬舍命救主,201F\+*:義犬衛(wèi)主,為主復仇[3],共收錄同類故事42個。祁連休的《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中,“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間故事類型”下包含有“烈火救主型故事”、“臨危救主型故事”和“義犬鋤奸型故事”三個亞型;“宋元時期民間故事類型”下有“義犬鳴冤型故事”,“清代時期的民間故事類型”下有“舍命護金型故事”[4],共收錄故事38個。顧希佳在《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中,把“義犬救主”故事分在“動植物及物品”故事下的“家畜類”,包含三個亞型,分別為“201E:義犬舍命救主”,“201E1:義犬臨危救主”,“201F:義犬衛(wèi)主為主復仇”[5],共收錄同類故事49個?!傲x犬救主”型故事從魏晉開始濫觴,對該類型故事在民間的產生和流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江帆在《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一書中,把“義犬救主”型故事分為舍命救主型、衛(wèi)主復仇型、救護嬰兒型、救主反遭誤殺型四類,共搜集到故事10個[6]。
《新輯搜神后記》卷七中收錄了兩則“義犬救主”故事。文本如下:
楊生狗:晉太和中,廣陵人楊生養(yǎng)一狗,甚憐愛之,行止與俱。后生飲酒醉,行經大澤草中,眠不能動。時冬月,有野火起,風又猛。狗周章號喚,生醉不覺。前有一坑水,狗便走往眠水中,還以身壓生左右?!沼职敌?,墮空井中,狗徹曉。須臾,有人經過,怪犬向井號,往視見生。…狗因下頭目井,生知其意,乃語路人:“以狗相與?!比四顺鲋?,系狗而去。卻后五日,狗夜走還。
烏龍:會稽句章民張然,滯役在都,經年不得歸。家有,無子,唯與一奴守舍,奴遂與婦私通。然素在都養(yǎng)一犬,甚快,名“烏龍”,常以自隨?!窇暿幣У墩痰沟?,狗遂咋其陰,然因取刀殺奴。[7]
這兩個文本的情節(jié)模式為:1、某人對狗有養(yǎng)育之恩。2、主人遇到危險。3、狗幫助主人度過難關。故事除了主人公與狗外,還出現(xiàn)第三者,從深層結構的角度看,這樣設置的原因在于故事情節(jié)的二元對立。主人公和犬是正義的一方,第三者是邪惡的一方。民間文學作品中,二元對立處理的結果都是好人得到好報,而惡人受到懲罰。在楊生被大火圍困以及掉入枯井,在家奴把刀箭對準張然時,他們養(yǎng)的狗開始幫助主人。狗憑借自己的智慧救出了主人,以及和主人的高度默契,突出了義犬的神奇。
二
在救主的故事中,狗占了很大部分,除了狗天生勇敢伶俐,通人性外,還源于長期以來密切的人狗關系。
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動物之一,在狩獵時代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過巨大影響。黃河中下游大汶口文化遺址和長江中游鄧家灣文化遺址中,都出土有狗形陶塑和狗形h,它們“或立或臥,或吠或嚙物,或單立或兩狗相迭,造型粗率寫意,充滿了原始樸素的生活意味。”[8]這些出土的遺骸和容器都說明至晚至新石器時期,狗已經被馴化成了家畜。狗比較高的智商讓他們在早期人類的狩獵中成了不可或缺的幫手。有了狗的幫助,早期人類可以比較輕松地捕獲小動物。
呂振羽在《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中說過:“有幾種動物在中國民族的意識中,直到現(xiàn)在還寄予不少的神秘性。第一是龜,第二是犬,第三是鴿,第四便是蛙。恰好這幾種動物,在原始人工具缺乏的時代,都是容易捕獲的。因而我認為這幾種動物必是作過我們祖先在原始時代的圖騰標志。”[9]就這樣,狗從人類的伴侶升格到人類的祖先,成為了和人類具有血緣關系的圖騰神。如《山海經?大荒北經》中說:“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順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肉食?!盵10]葉舒憲在《中國神話學》中曾說:“在商人眼中,南方是犬圖騰氏族的天下,那里聚居著苗黎等族,普遍流行著犬圖騰崇拜,其實,由于民族的遷徙和混雜融合,上古時期自西北至東南均有以犬為圖騰的部落移民之分布?!盵11]既然狗做過很多部落的圖騰,那么,這些氏族部落的人和狗有比較親切的關系也就合乎情理了。事實上,在中國的歷史紛爭中,很多狗圖騰的部族被漢族打敗,他們和漢族之間長期和睦相處,漢族人對這些部族的圖騰物――狗也就有了比較親切的認識。
在很多少數(shù)民族的稻谷神話中,都有狗幫助人類得到谷種的情節(jié),比如白族,民間傳說當時世界沒有水稻,稻種是狗從天上偷來的,狗渡過天河,到了天上,在谷種里打了個滾,全身上下就沾滿了谷種,在過天河回來時,身上的谷種被大水沖走了,但是它把尾巴翹起來,于是尾巴上的谷種就保存了下來。人們非常感謝狗,所以在過嘗新節(jié)時,祭祀后第一口新米飯要先給狗吃。
以上種種人與狗長期的密切關系,加之狗的聰明,通人性等特點,使狗在豬雞牛羊等家畜中脫穎而出,在魏晉南北朝黑暗的政治社會條件下,成為世人幻想的救主對象。
三
魏晉之際,社會動蕩,戰(zhàn)爭頻仍,下層百姓徘徊在貧困、饑餓的生死邊緣。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是如履薄冰。“楊生狗”和“烏龍”兩則故事都表現(xiàn)出了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懷疑。在“楊生狗”中,楊生掉入枯井,路人并不是在儒家傳統(tǒng)道德的約束下馬上施以援手,而是“以此狗見與,便當相出?!碑敆钌怨肪冗^自己的性命拒絕后,路人仍欲奪人所愛,強人所難,“若爾,便不成相出”,這樣一種人是不折手段達成目的的代表?!盀觚垺敝校箯埲幌萑胛C的因素也是人。如果說“楊生狗”中的路人是陌生人,而使張然陷入生命危機的人卻是自己的妻子和家奴,連自己最親近的人都不可相信,更何況社會上形形的陌生人。
在危機解決的過程中,狗起到了關鍵作用。在這樣一種壓抑人性,處處危機四伏的時代,人的力量一再被懷疑,楊生醉臥草中,有危險卻毫不知情,人類身份第一次降格,當楊生由于黑暗掉入枯井,對怎樣脫險毫無辦法,身份再次降格;張然雖是主人,但是在“未得啖,奴已當戶倚,張弓栝箭拔刀”的情況下,完全是一個任人宰割的角色。人類的力量一再被削弱,處于困境中毫無還手之力,于是他們把得救的希望寄托于狗,動物身份升格,被賦予了超于現(xiàn)實的勇氣和智慧,幫助主人度過難關。
但是,作者雖然懷疑人際關系,卻并沒有完全否認,因為楊生掉入枯井,雖然答應付出相應的代價,但最終還是借助路人的力量才脫離危險;張然的狗雖然幫了忙,但最后殺奴的卻是張然自己。故事中狗的力量雖然得到強化,身份一再升格,但卻沒有過分夸大狗的作用,顯得真實可信。
另一方面,眾生平等與知恩圖報思想的風靡與佛教的傳入有關。
佛教從東漢末年傳入中國以來,對中國的各個階層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佛教思想既為日用,上焉者究其奧義,下焉者為其因果、報應、輪回之說所炫。文人教士遂將此種思想發(fā)諸文章,則成六朝志怪之一特色焉。[12]《搜神后記》作為南朝志怪之佼佼者,受佛教眾生平等和知恩圖報觀念的影響是很明顯的,體現(xiàn)在“義犬救主”故事中為人對犬的態(tài)度和犬對人的幫助:楊生狗冒著生命危險“走往眠水中,還以身壓生左右。如此數(shù)四,周旋跬步”;“烏龍”中,狗則冒著被殺的危險,幫助主人制服惡奴。
佛教自從傳入中國以來,受到統(tǒng)治者的大力提倡,尤其到魏晉南北朝大行于世,靈魂不死、輪回報應、眾生平等、知恩圖報都成為了非常普遍的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對志怪小說的創(chuàng)作產生了重大影響,《搜神后記》中的兩則“義犬救主”故事就是其一。
四
通過對《搜神后記》中兩則“義犬救主”故事的文本分析和解讀,再現(xiàn)出《搜神后記》中“義犬救主”故事產生的歷史淵源和思想背景。在人類早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狗作為最早被馴化的動物之一,對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過巨大的幫助,以至于后來做過很多氏族的圖騰,和人類的關系一直比較密切。在社會動蕩、戰(zhàn)爭頻仍的南朝,人際關系出現(xiàn)危機,人類身份一再降格,讓人把尋求幫助的愿望從人轉向動物。加之南朝佛教盛行,佛經大量傳抄,眾生平等、知恩圖報的思想空前風靡,都是產生“義犬救主”故事的思想背景。
[參考文獻]
[1]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3] 丁乃通著、鄭建威等譯、李廣成校,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索引[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4] 祁連休,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研究[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7.
[5] 顧希佳,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類型[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
[6] 劉守華,中國民間故事類型研究[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7] 李劍國,新輯搜神后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7.
[8] 陳杰,戌狗送福[J].文史知識,2006(3).
[9] 呂振羽,史前期中國社會研究[M].三聯(lián)書店,1980.
[10] 袁珂,山海經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1] 葉舒憲,中國神話哲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
一、結合靜態(tài)式圖片的講述方式
民間的一些服飾、建筑、風俗,大多都來自于源遠流長的民間故事。這些民間故事給了這些有地方特色的人和物合理的解釋。而恰恰是這些美麗的故事讓我們能夠去理解和感受民間文化中蘊藏的魅力。以黑白線描畫《惠安女》為例,如何讓幼兒也能理解并接受,而不是和以往單純地模仿老師的范例作畫呢?我想通過傳說中李小姐的故事可以解釋,于是我采用結合靜態(tài)圖片的講述方式,邊看圖片邊講述。我讓幼兒收集了很多惠安女的照片,幼兒對惠安女的服裝特別感興趣,他們一下子就議論開了,提出了很多的問題:“惠安女為什么衣服那么短?”“惠安女為什么褲子那么寬?”“惠安女為什么要圍圍巾戴斗笠?”“惠安女為什么腰和手都要掛銀鏈和銀手鐲?”“惠安女的頭發(fā)為什么要插那么多的花?”等等,而這些問題,正好能體現(xiàn)惠安女的獨特之處。我讓幼兒猜為什么,可是猜了半天也得不出一個令大家都能接受的答案。這時,我把圖片展示出來,給幼兒講述了李小姐被迫遠嫁,后來設計服裝來表達心情的這段情節(jié)跌宕的民間傳說。我發(fā)現(xiàn)幼兒對故事中提到的一些彩色布、手鐲、銀鏈、頭上的花很有興趣,觀察也更仔細了。有的孩子驚奇地說:“我都沒發(fā)現(xiàn)她的袖子是接起來的。”“原來她們是為了讓海風盡快吹干不小心弄濕的褲子才要那么寬呀!”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有的幼兒邊畫邊說:“包頭巾是為了不讓太陽把臉曬黑?!庇械挠變涸诨莅才难g畫了很寬很寬的鏈子,說:“她很有錢的!”總之,幼兒把惠安女服飾中一些很細微的特征都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時也體驗到了惠安女勤勞善良的本質。
二、結合動態(tài)視頻的講述方式
有些民間文化富有動感的美,而上述的靜態(tài)圖片遠遠不能很好地展現(xiàn)它的美。這時,我就考慮到用結合錄像資料、視頻的方式講述,效果很好。以《拍胸舞》為例,拍胸舞的民間故事《鄭元和和李亞仙》沒有惠安女故事精彩,但是拍胸舞的表演十分精彩,夸張的表情動作極富動感美,所以我采用比圖片更直接的方式――觀看視頻讓幼兒感受動態(tài)的美。幼兒一下子就被視頻中拍胸舞的古樸風趣給吸引住了,有的幼兒邊看邊模仿動作,還有的幼兒發(fā)現(xiàn)拍胸舞有節(jié)奏地拍打身體的不同部位,其每個動作都在講一件事情。幼兒發(fā)現(xiàn)的這些都是拍胸舞的特征,但是我想如果想把所有的特征都重點講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選擇了動態(tài)的方面進行深入的引導。第二次觀看,我采用了定格式觀看方式。引導幼兒觀察邊提問,于是有些幼兒說了:“為什么他們頭上不戴帽子要帶草繩?”“繩子的頭為什么是紅色的?”看到幼兒已經能夠觀察很細微的細節(jié),我繼續(xù)啟發(fā):“你認為這個草繩像什么?”幼兒的回答真是豐富極了:有的說像龍,有的說像蛇,還有的說像孫悟空的金箍棒等等。這時,我又非常簡短地講述了關于古代閩越人崇拜蛇的故事,當我講完時,幼兒張著嘴說:“哦!原來是這樣哦!”接下來,我又借助《鄭元和和李亞仙》的民間傳說,解釋了為什么拍胸舞的人光著上半身,且它又叫作“乞丐舞”的緣故。最后在幼兒的作品中,我看到他們都能用自己覺得合適的線條去表現(xiàn)自己的理解而脫離了單純的模仿,把拍胸舞表現(xiàn)得特別富有動感的美。
三、結合連續(xù)性情節(jié)圖片的講述方式
有的民間文化表演特別富有情節(jié)性。以《火鼎公婆》為例,在閩南,火鼎公婆這對丑角是家喻戶曉的,這對活寶的表演經歷了好幾個情節(jié),比如:肚子餓了沒法過年、想辦法窮開心、抬大鍋摔倒、吵架、和好等等情節(jié)都很有趣。我想如果把這些情節(jié)利用連續(xù)性的圖片展示,再結合故事講述,讓幼兒關注到不同的情節(jié)人物的表現(xiàn)也就不同。在活動中,我把火鼎公婆的故事分成幾個情節(jié),畫成不同的圖片,然后逐一出示圖片并講述故事內容。幼兒在傾聽過程中理解了火鼎公婆的詼諧裝束和其動作要表達的意思,體會到了丑中見美。此外,我還讓幼兒自由選擇喜歡的那一圖邊看邊模仿動作和表情,幼兒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細節(jié),有的幼兒說:“火鼎公婆在做有趣的動作時,擺動了身體的不同部位,比如腰、頭、手等”;有的說:“兩個人吵架時嘴巴都變形了”;有的說:“兩個人互相埋怨時,手伸得特別長”等等。同時,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點和關注點找到了不同的情節(jié)表現(xiàn)。有的說:“我畫火鼎公婆肚子很餓了”;有的說:“他們在想好辦法”;有的說:“他們吵架了”;有的說:“他們開心地跳舞”,最后我還提議幼兒把每個人畫的內容組合成連環(huán)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