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孔融讓梨的啟示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故事通過情節(jié)營造情境,經由若干問題的呈現(xiàn)帶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或者倡導某種價值導向,對兒童的道德認知、情感體認、價值判斷和行為踐行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被稱為“電腦時代”或是“讀圖時代”的當代社會,故事對兒童道德成長與發(fā)展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正是基于對此的現(xiàn)實省思而挖掘故事的教育價值,探索故事對兒童成長的道德意義。
一、故事伴隨兒童成長
故事是人們理解自我生活和經歷的一種方式,我們一直在故事中游弋,[1]故事伴隨著個人的童年生活一起成長。故事中埋下了諸如誠實、公正、勇敢、孝敬、知錯就改等道德的種子,雖說某個階段我們是為了避免“鼻子會變長”的懲罰而去遵守此類規(guī)訓,但兒童的道德已伴隨故事一起成長,成為個人道德修養(yǎng)的重要來源。故事能夠引起兒童在故事情境中正視自己的認知與判斷,喚起兒童的“聯(lián)合記憶、心智圖景、品格概念和思想深度”。[2]而故事中的道德禮俗也反映了社會群體的精神氣質與要求,使之成為人的“第二天性”。[3]可見,故事是人與人之間傳遞經驗的工具,也是理解世界的基本方式之一。由此,兒童就能從具有確切道德觀念的故事中獲得德性的成長,并以那種形式在閱讀之后的時間里指導著自己的行為。[4]兒童受故事之邀,進入故事所展現(xiàn)的道德圖景與期望模式中,進而發(fā)展道德認知與判斷。從小紅帽、孔融讓梨、孟母三遷到尼爾斯騎鵝旅行記等,故事形塑了兒童的經驗和理解,伴隨著兒童一起成長,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二、故事提升兒童認知
我們所熟知的故事,內容一般都是普通百姓常見的人或事,故事情節(jié)所隱含的常識或道德判斷都離不開人們的生活經驗或是人類所積累的經驗范疇。故事建構了人類的經驗,通過敘事的方式揭示了人類經驗的意義與價值。而這種經驗正是教育的重要來源,其中暗含著人們對于世界的探索、認識和判斷。伴隨著故事的傳承,這種教育內容也傳遞給兒童,在故事中對于個人或是人類經驗的反思擴展了兒童的認識廣度和思想深度。諸如我們所熟知的孔融讓梨的故事,教導兒童要懂得謙讓、孝順;丑小鴨的故事讓我們懂得要自信等。而且,道德知識不同于可操作的科學知識,是一種需要體悟的“意會性知識”。故事作為一種教育文本在兒童個性化解讀之后,形成新的道德體驗并演繹成具有個體差異的新的認知。從中,道德認知通過故事溶入了兒童的生命體驗和道德理解,構成了兒童的道德經驗。兒童的道德圖式①也在不斷地認知過程中獲得生長和重組,作為個體內在的心理結構,在道德活動過程中統(tǒng)攝個體的認知和行為。
三、故事感染兒童情感
故事以感化或說理的方式為兒童呈現(xiàn)正確的道德意識和社會行為,以示范、對比等理性訴求或道德訴求的手段向兒童傳達某種道德取向,使道德要義通俗易懂,讓兒童感受真切。這種特有的對話方式使得故事能有效地實現(xiàn)與兒童的溝通,從而達到潛移默化的道德教育的目的。中國歷史上“周處自新”的故事也是借由周處的情感轉換達到對兒童的教育效果。周處年輕時經常打架斗毆,危害鄉(xiāng)里,當?shù)匕傩瞻阎芴幫札垺⒚突⒁黄鹂醋鍪侨蟮満?。周處被鄉(xiāng)親勸說去除掉侵害百姓的蛟龍和猛虎,三天三夜過去了,人們誤傳周處已經死了,開始為“三大禍害”的消滅而奔走相告,互相慶賀。周處回來后,看到人們的態(tài)度才猛然醒悟,自己就是一大禍害啊,從此改過自新,發(fā)憤圖強。兒童通過這一故事獲得了情感體驗,明白了做人的道理。通過故事,將兒童道德上的情感體驗挖掘出來,借由兒童對自我經驗的回憶、想象與建構,表達個體的道德困惑與道德需要。可見,兒童的道德情感體驗在故事的內化和外鑠的過程中不斷循環(huán)。故事作為感染兒童心靈的重要方式,引導兒童對自我和周圍世界的認識和情感體驗,這是故事對道德教育最重要的現(xiàn)實啟示之一。
四、故事引導兒童判別
故事一般被用來傳播教義、闡發(fā)做人的道理。成人用故事來引導兒童辨別美與丑、對與錯、善與惡,由此促使兒童建立起良好的道德觀念和價值判斷。在故事中,價值導向的介入多是通過故事中人物的話語實現(xiàn)的,一般的故事中有意安排了正面人物與反面人物,通過人物的話語及行為結果體現(xiàn)了故事所倡導的價值觀。通過多視角的介入和故事中的兩難選擇和判斷,旨在教育兒童什么是正確的道德觀念,從而促使兒童通過故事去認知、體認并踐行故事中的道德意涵,極大地增強了對兒童的教育效果。我們熟知的兩兄弟的故事就是通過正反角色的對比引導兒童做出判斷的。故事中的哥哥好吃懶做,卻總想著要霸占弟弟的勞動成果,弟弟勤勞善良,一直在幫助哥哥,最終哥哥被弟弟感化而幡然醒悟、改頭換面。從故事中,兒童自然會判斷孰是孰非,這種潛移默化的教導方式較之道德灌輸或是說教必有其優(yōu)越之處。因而,挖掘故事的德育價值,重視故事對兒童成長的道德意義十分必要。
五、故事鼓勵兒童踐行
故事中講述的諸如誠實、公正、勇敢、孝敬、知錯就改等道德禮俗反映了社會群體的精神氣質與要求,并成為兒童的行為標準或規(guī)則。兒童內在的生命結構與社會倫理規(guī)范形成同構和契合,從而促進兒童的道德認知、情感體驗和價值判斷,塑造其良好的道德品質。故事鼓勵兒童效仿故事的主人公做個與其一樣的人,其中所提倡的道德普遍性通過控制人而使之成為兒童的第二天性。[5]這就達到了故事所傳達的道德意蘊的目的,進而促進了道德教育的有效實施。聽過說謊話鼻子會變長,所以兒童明白要做誠實的孩子;聽過孟母斷織、孔融讓梨,兒童懂得如何去尊敬長輩;還有熟知的尼爾斯騎鵝旅行記,兒童知道了要勇于改正自己的缺點,還要勇于舍己助人,哪怕面臨許多困難與危險,也要做勇敢、善良、樂于助人的人等等,如此的故事不勝枚舉。故事情節(jié)轉化為學生的道德需要,引發(fā)了學生的內心體驗和道德情感,進而促進了兒童具體的道德行為。把故事結果與道德行為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特定的年齡階段,為兒童提供恰當?shù)墓适虏牧?,引導兒童做出恰當?shù)呐袛嗪托袨槭堑赖陆逃闹匾蟆?/p>
講故事是最古老的教育形式,它保存和分享個人或群體的智慧。蘊含在故事中的道德意義也由此傳遞給兒童,兒童對故事中的規(guī)范和價值引導更容易接受。由此,建構和生成兒童的道德認知和判斷,并發(fā)展為一條鮮活的、不斷生長的道德路徑??傊?,要走出現(xiàn)代德育的狹隘視野,改善德育低效的現(xiàn)狀,要重視間接德育的價值。挖掘故事的德育價值,重視故事對兒童道德成長的意義,是道德教育有效的改革舉措之一。
注釋:
①道德圖式是指道德主體意識中具有穩(wěn)定性的道德觀念結構和道德信念系統(tǒng)。道德圖式發(fā)源于道德實踐活動,而道德圖式一旦形成又作為先存的心理狀態(tài),制約主體的道德實踐活動。道德圖式確立后,它選擇和控制外界信息的流入,是一種特殊的過濾器。
參考文獻:
[1]Connelly,F(xiàn).M&Clandinin,D.J. Stories of experience and narrative enquiry[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90,19(5):2-14.
[2]Kerfoot,J.B. How to Read[M].Boston, MA:Houghton Mifflin,1916:82.
[3][5]雅斯貝爾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91.
當代的學生都喜歡標榜自己,日常生活中常常以自我為中心,行我行,言我言,我行我素,然而,非常遺憾,他們大多數(shù)在作文中卻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個性。很多人作文時總是步人后塵,他們言他人之所言,寫他人之所寫,沒有自己的見解,沒有自己的認識,沒有自己的創(chuàng)意。千人一面,眾口一詞,一個模式,一個套路,其結果是,寫出的文章要么是干巴巴的幾條筋,要么就是拾人牙慧,令人生厭。怎樣才能使文章展現(xiàn)出獨特的個性色彩呢?惟用新的方法,新的理念來指導才行,下面就我在這方面的探索談一些體會。
1 構思立意要善于求異思維
作文的立意就是確定文章的主題,主題是作文的靈魂。除了要求集中、鮮明外,還要求新穎,要避開成見,不落俗查,“見人所未見,發(fā)人說未發(fā)”,開拓新的意境,屬于據有時到氣息的新思想。同時要大膽求異,突破思維定勢,“想人所未想,寫人所未寫”。
如寫《讀有感》,按定勢思維,因歌頌愚公挖山不止的艱苦奮斗的精神,故許多同學都是走這條熟路。也有的同學換另一種思維方式,從另一角度切入,如果從時間效率這一現(xiàn)代意識去理解,那么愚公就真的是太“愚”了,與其幾代人“叩石墾壤”不如把家搬到山外,這樣即解決了“出入之迂也”的困難,又節(jié)省了不少事。我們國家在扶貧中,不是也有環(huán)境惡劣的平困山區(qū)進行了“異地安置”,取得良好的效果嗎?這樣的見解就很有創(chuàng)意,也體現(xiàn)出鮮明的個性色彩。
若要構思立意不趨同,還要縛住思維慣性,從習慣的認識和傳統(tǒng)的見解做深層次的思考。如,許多中學生一寫自己的生活,總是得意的用上“16歲的花季”一語,豈不知第一個這樣比作的人是人才,第二個這樣比作的人就是蠢材了。我就曾啟發(fā)他們:我們不僅是花,我們也是葉,更是樹,是一棵有著16道年輪的樹,經歷了16年的風雨,已經開始茁壯了。寫到老師,不要總習慣把老師比作“蠟燭”,所謂“毀滅自己,照亮別人”等等,人云亦云,就無新意了。為什么不能用星星、太陽、燈塔來作比呢?通過這類的啟示,棵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
2 選材舉例要注意新鮮獨特
材料猶如血肉,寫文章要求選材要新鮮獨特。但我們在寫作教學中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選用事例幾年如一日就是這么幾個事例:寫到好人好事,就是例舉雷鋒、焦裕祿、孔繁森;寫到子女教育,就是孟母三遷,岳母刺字,孔融讓梨;寫到愛國主義,少不了舉一身正氣的文天祥,抑制鴉片的林則徐;一寫老師,就是他通宵備課,批改作業(yè);一談起學習勤奮,或是談意志力,就是張海迪、華羅庚、愛迪生、愛因斯坦等。這些熟例你用我用,陳陳相因,毫無新意,倒成了學生們多年來的“保留節(jié)目”、制勝的法寶了。語文老師要引導學生深入體驗生活,吸取生活的滋養(yǎng),生活樹才會長青。古人云:“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边@就是說詩文貴在創(chuàng)新,那些步入之后,拾人牙慧的文章是毫無可讀性的,因為它缺少了作者用例的靈氣和個性。只有選用那些令讀者眼睛一亮,怦然心動的新例,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語言表達要鮮活作獨特富有想象
語言是文章的基本材料,而富有想象力的語言是創(chuàng)新的翅膀,語言是最鮮活的,最有自我個性色彩的,語言好比人體的“細胞”。富有想象力的語言可以豐富文章的意義,色彩和情味,借助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可以創(chuàng)設出感人至深的意境。
語言的鮮活獨特,還要求作者運用語言要真:真實地記錄自己的感受,真實地抒寫自己的體驗,真實地闡發(fā)自己的見解。請看一位中學生作文的摘句――
“血可流,頭可斷,發(fā)型千萬不能亂?!?/p>
英語中的習語,不僅精煉幽默,而且極具民族文化特色,廣泛應用于英美人士的日常生活交際之中。高中英語教材中多處涉及習語,筆者將它們分類,挖掘其中文化含義,并與漢語文化進行比較,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中西方文化的異同,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一、與動物相關
1.力大如“馬”
形容力氣大,漢語用“力大如?!?,英語卻用as strong as a horse, 喻意相同,卻用了不同的動物作為本體。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差別呢?
這是因為馬在英美等國家曾經是主要的戰(zhàn)爭、勞動和運輸工具,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相當高。英國人更視馬為寵物,忌吃馬肉。又如eat like a horse(狼吞虎咽),a willing horse(孺子牛),a black horse(黑馬,出人意料的獲勝者),talk horse(吹牛)等。
中國古代社會以農耕為主,牛與百姓的生活密不可分,它們耕地拉車,勤勤懇懇,受到人們的敬重。在中國的文化中牛更受青睞,有“汗牛充棟,九牛二虎”等大量與牛有關的成語,更有“牛郎織女”的美麗傳說。
兩種語言中還有很多這樣本體不同、喻意相同的習語,如:膽小如鼠-- as timid as a hare;兔子不吃窩邊草-- A wise fox will never rob his neighbor’s hen roost. 兔死狗烹-- When the fish is caught,the net is led aside. 笨的像驢-- as stupid as a goose,等。
2.褒貶不一的狗
兩種語言中都有不少關于狗的習語,但它們所體現(xiàn)的文化含義卻大相徑庭。
如:a lucky dog(幸運兒),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都有得意時)等,作為本體的狗并沒有貶義,因為西方人把狗看作人類的忠實朋友。漢語里“狗仗人勢、好狗不擋道”等習語則反映出在國人眼里“狗”的形象不佳。
又如貓頭鷹(owl),在英美國家它是智慧的象征,人們用as wise as an owl來夸人聰明;而在中國,因為它夜間叫聲凄慘而被當作兇兆,民間有“貓頭鷹進宅,好事不來”的說法。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由于中西方對某些動物身上所賦予的文化意義不同,因而造成了以這些動物為本體的習語所體現(xiàn)的文化含義也相差甚遠。
3.教堂里的窮老鼠?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表示一貧如洗。我國是佛教盛行的國家,很多寺廟所供奉的佛像面前都有點心、水果、香油等貢品,寺廟里的老鼠應該不愁吃喝的。如果學生們不了解一些英美國家宗教方面的知識,將無法理解這個習語。英美人士主要信奉基督教,教堂是虔誠的教徒們進行宗教活動的地方,他們不會在里面擺放食物,這樣我們可以想象得到教堂里的老鼠當然很“窮”了!
4.其他
為了激發(fā)和提高學生們學習有關動物的習語的興趣和積極性,筆者還列舉了些關于動物的習語。有的出自《圣經》,是西方文化獨有的,本身就體現(xiàn)了文化差異。如:當你不想透露消息來源時,就說a little bird told me;kill the fatted calf指設宴慶功,或款待某人。有的喻意和字面意思差別較大,如果我們不了解它們特殊含義的話,就會不知所云。如:It’s raining cats and dogs.(傾盆大雨),a white elephant(昂貴而無用的東西);swan song(告別演出,原意是天鵝臨死前的美妙歌聲);a black sheep(害群之馬);have butterflies in one’s stomach(惡心,反胃)等。
二、與人體相關
1.分工明確的“心”
漢語的一顆“心”有多種含義,不僅指心臟,還可指思想,感情,甚至還是大腦的代稱。如:促膝談心,一心一意,心高氣傲,心靈手巧等。在英語中“心”則有明確的分工--heart, mind, head和brain。如:lose heart(失去信心), heart and soul(全心全意), word from the bottom of one’s heart(肺腑之言); make up one’s mind(下定決心), out of sight, out of mind(眼不見,心不煩);use your head(用心思考);no-brainer(不用動腦就知道的事,容易理解的事)。這可能與英語語言思維更縝密,更精確有一定的關系。
2.pull my leg--拉我的腿?
與前面談到的動物習語一樣,有些與人體相關的英語習語也有特別含義。如Are you serious? Don’t pull my leg.如果逐字翻譯成“拉我的腿”肯定不對,正確含義應該是“和我開玩笑”!類似的不可望文生義的例子還有:all ears(仔細聆聽),all thumbs(笨手笨腳),cry one’s head off(抱頭大哭),win by a nose(險勝),from hand to mouth(僅夠糊口),green fingers(園藝好手)等。
三、與食材相關
1.一塊蛋糕
You are what you eat.不同民族的飲食不盡相同,與之相關的文化也有所不同。cake是西方人常吃的餐后甜點,故a piece of cake對他們來說是“小事一樁”。 有趣的是,漢語用“小菜一碟”來表達同樣的含義,也許是因為我們喜歡用一小碟咸菜來佐餐的緣故吧。
英美國家的主要食物是milk、bread、meat等,因此與這些食物相關的習語也都體現(xiàn)了它們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如:It’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led milk.(覆水難收);bread and butter(生計,謀生手段),meat and potatoes(最基本的部分)等。漢語中也有不少能充分體現(xiàn)我國人民飲食文化特色的成語和習語:“不蒸饅頭爭口氣”,“無米之炊”,“茶壺煮餃子—有貨倒不出”等。
2.父母眼里的蘋果
蘋果樹在英美國家種植很廣,據說著名科學家牛頓就是在蘋果樹下得到啟示而悟到萬有引力。One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個蘋果,百病不侵).the apple of their parents’ eye(掌上明珠),等idiom表明英美人士對蘋果鐘愛有加。
在漢語中卻難覓蘋果的蹤跡,因為蘋果并非我國原產,而是從歐洲移植來的,由于氣候和技術等原因,古代的蘋果口感并不好。那時人們愛吃的水果是:梨、桃、李、荔枝、棗等,有成語為證,如:桃李天下,囫圇吞棗,孔融讓梨等。
又如:西方人喜歡生吃黃瓜,所以as cool as a cucumber的意思是十分冷靜,鎮(zhèn)定自若。再如馬鈴薯,是西方人常吃的食物,在英語中用來形容對某事容易上癮的人,如a couch potato指喜歡躺在沙發(fā)里看電視的人,a mouse potato意思是上網成癮的人。此外,a hot potato意思類似于“燙手山芋”。
學習一門外語,絕不僅僅是學習詞法和語法,更重要的是了解這門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我們要使學生在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的同時,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培養(yǎng)世界意識,并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筆者希望通過對高中英語教材中習語的分析,能夠在日常教學中對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牛津高中英語》(第一至九模塊) 譯林出版社 2012年
2.《英語詞匯學》 汪榕培,王之江 上海外語出版社 2008年
【關鍵詞】幼兒;文明行為;習慣;培養(yǎng);家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500(2014)01-0071-01
社會的進步,不只是經濟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迅速發(fā)展,人類的文明水平也在蒸蒸日上。幼兒教育是人生的基礎教育,幼兒期是孩子行為習慣形成的最佳時期。為此,這一時期培養(yǎng)孩子是很重要的,也是孩子文明行為習慣形成的關鍵期。但此時,習慣培養(yǎng)對于孩子又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與孩子的天性相餑;孩子的天性活潑,缺乏自制力、堅持性,而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就是一種律己和堅持的過程,可小班孩子堅持性相對來說很差,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個非??菰锖推D苦的過程。所以,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文明行為習慣,是對我們幼教工作者的挑戰(zhàn)。
一、抓住孩子的興趣,多種途徑培養(yǎng)
1.利用孩子喜歡的動畫片教育孩子
不同的孩子有著不同的個性,但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愛好,喜歡動畫中的人物,奧特曼、黑貓警長、葫蘆娃、大頭兒……總是孩子的最愛。別小看這些虛擬世界的動畫人物,他們的力量有時是我們這些真實世界中的人難以達到的。陳浩偉小朋友聰明好動,存在一些攻擊,一天,又有小朋友告他狀,把溫珞琳打哭了。我走過去,看他那副無所畏的樣子,還擺弄著一個奧特曼玩具,便沒好氣地說:“再打小朋友,奧特曼就不跟你玩了”,破天荒的,他哇一聲哭了,痛苦的樣子叫我吃驚。從此,動畫片中的人物就成了我的有利武器。
2.利用故事兒歌等文學形式教育孩子
兒歌、故事孩子們都非常喜歡,利用這些文學形式來培養(yǎng)孩子的文明行為習慣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例如“洗洗手,洗洗手,仔細洗洗手,小朋友,比比手,干凈又衛(wèi)生”。孩子們一邊洗手一邊說唱著,洗手的樣子非常認真??吹接械暮⒆映燥埨峭袒⒀?,劉老師便給孩子講“老虎肚子痛”的故事,孩子們逐漸養(yǎng)成了細嚼慢咽的好習慣。“孔融讓梨”的故事,讓孩子們懂得了謙讓……
3.利用身邊的榜樣教育孩子
孩子的發(fā)展是有差異的,有的孩子習慣好,有的孩子習慣就不那么盡如人意。但是,孩子之間也是可以相互影響和相互同化的,所以,教師就盡量在孩子中間樹立一個好的榜樣。這樣,讓孩子之間相互促進。方勝怡小朋友文明有禮貌,陳玉萱是講衛(wèi)生的好孩子,這些小榜樣促進了孩子們的進步,為孩子們樹立了榜樣。
二、多種方法強化鞏固良好習慣
一個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養(yǎng)”不難,養(yǎng)成就需要很大的堅持性,需要不斷的強化。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疲勞以至于忽視,從而使壞習慣卷土重來。幼兒園的孩子基本上沒有自覺的意識,所以需要我們的提示和幫助。培養(yǎng)孩子文明行為習慣,關鍵在于“滲透”和“堅持”。我們要把培養(yǎng)孩子的文明行為習慣滲透于孩子們的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孩子的意志力較差,教師要保持高度的責任感,并且以身作則,潛移默化地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1.訓練法
一個人的文明行為習慣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個從陌生到熟練,再由熟練到自由化的積淀與形成過程。要完成這一過程必須反復訓練,逐漸強化。如剛入園的小班幼兒缺乏自理能力,特別是在中午進餐方面存在著不良習慣,如大部分幼兒不會自己吃飯,在家里是大人哄著喂、追著喂。針對這種情況,老師便通過多次強化訓練,同時輔之以鼓勵教育,充分發(fā)揮同伴的榜樣作用,讓幼兒向能自己吃飯的同伴學習。當此類幼兒有所進步時,再逐漸加以引導與強化,使幼兒養(yǎng)成了自己進餐的好習慣。
2.言教法
教師在發(fā)現(xiàn)孩子的不良習慣后,要給他們講道理,要以理服人。小班的孩子吃飯時飯粒往外撒、挑食、揀食等,是普遍現(xiàn)象。這就需要老師的耐心說教了,經常告訴幼兒,我們的糧食來之不易,不能浪費。并可結合教學如故事《漏嘴巴》、古詩《憫農》等進行教育,還要告訴幼兒挑食、揀食對身體的不利影響,會使自己得不到充分的營養(yǎng)而生病等等。
3.身教法
培養(yǎng)幼兒的文明行為習慣不僅靠說教,更要靠教師平時規(guī)范行為上潛移默化的引導教育。正面示范,為孩子做榜樣。在孩子面前,老師之間的語言要文明,同孩子交流時注重禮貌用語的使用,對待家長要有禮貌。行為上更要注意自我約束,教師的以身作則,有助于幼兒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
4.活動法
孩子容易接受的是形象生動,內容豐富的東西。所以利用各種有趣的活動來教育他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老師針對孩子的表現(xiàn),設計一些情境表演、角色游戲等,訓練孩子的文明行為習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賞識法
賞識孩子,及時發(fā)現(xiàn)孩子的優(yōu)點,哪怕是某個孩子的一點微小進步,用賞識教育的觀點,及時表揚,以增強他們的榮譽感和自信心,使其他的幼兒看有形象,學有榜樣,極大地促進了幼兒的文明習慣的形成,達到了鞏固和提高目的。如我班溫煥威小朋友,原來是出了名的“搗蛋鬼”,可他樂于助人,老師就抓住孩子的這一閃光點,表揚他,鼓勵他。如今的溫煥威,已成了眾人喜歡的好孩子。
三、家園共育,形成合力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胸懷、處世原則、行事方法、甚至姿勢、言談和神態(tài)等,都是幼兒的模仿對象。所以,兒童習慣養(yǎng)成教育離不開家長的配合。
對剛入園的小班的全體幼兒進行了追蹤調查。結果表明,不同的家庭出來的孩子有明顯的差距,很大一部分孩子受家長的影響,出現(xiàn)說臟話,罵人的現(xiàn)象。針對調查結果,教師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定期開家長會、舉辦家長開放日、學習專家講座等,并且啟動了親子共成長工程。平時的家教宣傳欄也充實了這方面的內容,加大了家訪力度。引導家長走出誤區(qū),告訴家長要嚴愛有度,勿只重知識,輕品行發(fā)展。
四、認真實施,終成碩果
實踐證明,這樣一套讓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說教不再是生硬的,而是孩子們喜歡的各種形式,這對我們的日常教學也是一個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高中生;史料分析能力;能力培養(yǎng)方法
引言
在當今的歷史教學中,老師和學校越來越重視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提高高中生的史料分析能力不僅僅能夠增強高中生自身對于歷史知識的了解和提高對事情的分析能力、增強自身的理解力和感悟力,還可以在培育自身史料分析能力過程中,進一步地了解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增強自身對民族和國家的認同感。同時在這過程中,學習以史照人,通過對史料的了解學習、分析,運用于自身的行為之中,面對不恰當之事,達到有則改之,無則加勉。而對于合適合理之事,更要達到錦上添花的效果,進一步完善和發(fā)展。同時繼承古人的優(yōu)秀思想和做法,進一步地完善自我和發(fā)展自我。
一、史料以及史料分析的定義和分類
關于史料的定義,從查尋網絡和書本資料記載中,有許多來自不同的人的不同見解。但總結每位人的見解,普遍認同的定義是,史料即發(fā)生于過去的事,研究或者討論歷史時可用于論證其觀點的資料。而史料分析,即對有研究意義的、有價值的發(fā)生于過去的歷史文獻,即史料,進行一定的研究,得出一定的結論。而這結論是可作用于現(xiàn)在的,對現(xiàn)在所發(fā)生的事能造成一定的影響或者能夠帶來一定的啟示的。又或者說,某件事是有研究意義的,它是可證明某種存在的,在直接或者間接上能夠增強我國的文化軟實力的。而史料分析方法即是在研究分析史料過程中、你使用的一種手段,你的思維模式,你的研究手段,你所運用的研究工具,都屬于史料分析方法中的使用范疇之內。對于史料的分類,通常分為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第一手資料通常指的是,接近或者是直接發(fā)生于過去,即歷史中的,并由此當時所記錄的事,而第二手資料通常指的是,后人對第一手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后所留下來的詮釋或者說明。這兩者間的界限是并不明確的。而我們通常進行史料分析或者研究的史料,通常是使用第一手資料的,但因為第一手資料和第二手資料的界限并不是很明確,因而難以十分清晰去區(qū)別二者。
二、高中生對于史料分析能力培養(yǎng)的意義和必要性
在當代的教育中,無論從教學者還是受教者的角度來講,都越來越開始重視,史料分析法,并在日常教學中大量使用,掌握和熟稔歷史分析法,不僅僅單指自己自W能力的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增強和加強自身的論證問題的能力,更加是指,適應老師教學的需要、適應學校的教學方針方法以及當代教學體系的需要。不適應者不僅僅是不能提高自身的學習能力、感悟力、閱讀力以及創(chuàng)新力,而且大多數(shù)高中生往往會因此在考試中因審題不準而大量丟分,因心儀的大學失之交臂。在大數(shù)據時代背景下的教育,你掌握多少知識和你能不能熟練地運用你手中的知識,極大地決定著一個人的終身成就。教育的落后、方法的缺失、能力的匱乏,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講,這極大地影響著你能獲得的成就,或者說,這也許將會給你邁向成功的道路埋下極大的阻礙,或者說會給你帶來極大的隱患。因而,高中生增強對于史料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是符合當代學習及教學體系發(fā)展的趨勢,是增強自身能力、適應新型教育的需要。并且,歷史分析法,不僅僅單單只運用于當前的學習體系中,而是一種受益終身的方法,它對于以后的待人處事都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它是你邁向未來之路的一個指引,也許缺失它并不會對你的人生起決定性作用,但會起絆腳石的作用。
三、如何培養(yǎng)高中生史料分析能力以及自己和教育者的做法
高中生提高歷史分析法,從自身的角度看,可以增強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可以增強自身的理解力和領悟力、可以更好地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學會用批判性的思維思考問題和解決矛盾和問題;從國家和社會的角度看,高中生是國家的未來,高中生的進步,會極大地促進社會的和諧文明地發(fā)展和中國夢的逐步實現(xiàn),因此探討如何培養(yǎng)高中生史料分析能力這一問題極有必要。
(一)高中生自身如何培養(yǎng)史料分析能力
高中生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對于其自身來講,最直接受益的是其本身的成績,例如語文成績和歷史成績,增強史料的認識其實便是提高自身的史料分析能力,即代表了自身對歷史知識掌握多了, 以及自身對于事物的分析能力增強了,理解力和感悟力野同時增強了。因而同樣可以理解為,增強學科學習,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自身的史料分析能力。其次,對于高中生自身來講,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同時也意味著其本身的自我素質的提高,文化素養(yǎng)和個人素質,在絕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是起著正相關的關系的,且有古話說,以史照己,可以明自己的得失,從而達到查己善者而從之,其不足者而改之。因此,要在日常生活中多運用歷史分析法思考問題,多借鑒前人的智慧,多將日常生活與歷史事件相聯(lián)系,并從中培養(yǎng)自身的史料分析能力。最后,對于高中生自身來講,要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還意味著其自身要學會自主、積極地用科學的方法、用有歷史論點的方法去思考問題,在這過程中已經能逐步地提高自己的貫通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感知能力,還要學會用批判性思維去思考問題,多方面多角度思考問題,最終實現(xiàn)培養(yǎng)自身史料分析能力的目的。
(二)教育者如何通過合適的方法促進高中生培養(yǎng)史料分析能力
高中生史料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僅需要高中生自我的主動學習以及積極思考,同時也非常需要老師的幫助以及解疑,并且老師需要做好引導者的工作。首先,老師作為高中生學習生活上的指路人,可以在課堂學習中,適當之處多講述史料知識,多講訴我國燦爛的歷史文化,例如多講訴孫子兵法、孔儒為人處世之道、以及道家墨家的偉大思想等,在適當?shù)臅r候拋出史料知識,引發(fā)學生的自主思考,以此來培養(yǎng)其 (下轉第56頁)
(上接第54頁)
對歷史知識的興趣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其史料分析能力的習慣和提高其能力。其二,老師作為一個教育者,要多給予學生機會去鍛煉學生的史料分析能力,讓學生在動口動腦動筆中的學習如何提升自身的史料分析能力,例如,在課前學習中,鼓勵提倡學生講訴自己最近看的歷史故事,并且談談自己對于該歷史故事的看法以及給你帶來的啟示、每周鼓勵學生寫一些關于你最近所看的歷史故事的讀后感以及其對你生活中的麻煩之事的解決方法的啟示等。其三,教師在培養(yǎng)高中生史料分析能力的過程中要注意由淺入深,例如先教導高中生簡淺的歷史道理,在教導高中生如何去領悟其人生哲學,即先讓其明白領悟從孔融讓梨到莊子的逍遙的人生感悟。同時要注重適當補充,加強高中生自身對于歷史事件的理解,起著輔導的作用,即在某些歷史事件中存在不止一個道理時,當學生不能領悟大多數(shù)之時或者遺漏某些重要知識時,老師需要適當補充高中生對于知識的缺失。并且老師需要精心設問,例如在課堂學習中,老師應該在適當?shù)臅r間里拋出某些適合高中生暫時理解能力的歷史問題,領導其不斷的史料思考,從而培養(yǎng)高中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其四,老師在培養(yǎng)高中生史料分析能力的時候,要在其疑惑的時候,給予適當一定的解疑,當然從中要注意尺度,不可過于說明其緣由,從而令高中生缺失自主思考的好機會,同時在高中生思考歷史問題中走向歧路之時,要明確指出其不足,以及進行耐心的引導,從而讓其思想走向歧途和錯誤。因而老師傳授于高中生的歷史知識需要經過嚴格的挑選,切莫傳播歷史文化的糟粕,以及在高中生辨析不出歷史文化的精華和糟粕之時,要幫他、教導其如何正確的選擇歷史文化知識,并從中促進其培養(yǎng)自身的史料分析能力。
結論
高中生掌握歷史分析法,提高其史料分析能力,不僅僅對于其自身的發(fā)展起著導向作用,同時對于社會和國家的發(fā)展起著重要的促進作用。而我國又是個歷史大國,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因而當代高中生十分有必要和責任去繼承我國燦爛文化和提高自身的史料分析能力,去學習和弘揚我國的燦爛文化,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和構建一個和諧文明法制的國家。而老師作是高中生走向成年、走向進步的一位重要角色,要用多元的方法促進高中生史料分析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卓佳盛.如何運用史料教學培養(yǎng)高中生歷史分析能力[J].西部素質教育,2015.10:97
[2]霍占雄.淺談高三學生史料閱讀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J].學周刊,2012.12: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