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va视频,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此中三昧

此中三昧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此中三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此中三昧范文第1篇

無論是繪畫還是寫詩,林明理的作品均是一支浪漫的笛琴,向那紅塵十丈輕吹:

我從石階前坐。望新雁低翔而過

細雨,花飛,冉冉炊煙

在夜夢里,窗外春雪伴我眠

細雨綿綿,迷迷蒙蒙;花飛花落,時隱時現(xiàn);冉冉炊煙,若有若無。著墨不濃卻給人清新綺麗之感,其效果遠勝于濃妝艷抹的彩繪。后面再配上飛雪、春眠、夜夢,為新雁低翔的畫面渲染了氣氛,不愧為融畫法入詩的唯美佳構(gòu)。

詩人創(chuàng)作貴在以一當(dāng)十,以不全求全。古代文論家所謂“以少總多”,畫論家所謂“意余于象”,講的均是寓無限于有限的藝術(shù)功力。作為詩人兼畫家的林明理,深諳此中三昧,像《等候黎明》頭一段:“把對岸的屋宇加點光/鐵窗割切成/紙畫”,用夸張的手法勾畫了黎明前的總輪廓。說是總輪廓,其實是以屋宇加一點光的“不全”來表現(xiàn)“等候黎明”之“全”,也就是用遠眺的“一”表現(xiàn)近景的“十”。第二段寫“乃至乃一聲/方驚醒/今夜月光如利刃/已劃過數(shù)不盡的/年”,于屋宇中聞遠處櫓槳乃之聲顯得悅耳怡情,黎明前的景色變得更為可愛,這真可謂是繪聲繪色。這里說的“繪聲”,是指對乃一聲的描繪;“繪色”,是指對月色的表現(xiàn)。詩歌要做到聲情并茂,就要把“繪聲”與“繪色”結(jié)合起來。該詩結(jié)尾“風(fēng)吹散每一嘆息/都那樣久遠久遠了/是明天/且期待重生/親愛的,你會來嗎”,這里對親愛者的呼喚聲描寫比起寫人的音容笑貌更有藝術(shù)魅力。因而,相對來說,寫黎明前的暗色比“嘆息”一類的“繪聲”難度要小一點,因為色彩屬空間范圍,有一定的物質(zhì)形式;而嘆息聲,屬時間范疇,是隨風(fēng)飄散稍縱即逝的東西。它無形無色難以名狀。如捕捉不住,描寫不準,不傳神,就會削弱作品的真實感,很難在讀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

靜美和壯美,是大自然兩種不同境界。作為女性詩人,林明理雖然也寫過“炮聲震過”的壯美,但顯得牽強,并不成功。應(yīng)該說,她更拿手的是寫靜美,但她筆下的靜美不是近于空無,而是有“一把藍綠的小傘”作陪襯;幽暗也不等于孤獨,而是有你做伴。同樣側(cè)重寫靜美,《秋收的黃昏》色調(diào)明朗,在嫻雅的基調(diào)上浮動著一抹紅霞和劃破天際的歸雁,蘊涵著活潑的生機;而《默喚》則不免帶著“孤獨的,徘徊于堤岸”的中世紀憂傷色彩,盡管還不至于如碎銀般枯寂。

此中三昧范文第2篇

太極拳乃柔中寓剛、綿里藏針之藝術(shù),于技術(shù)上、生理上、力學(xué)上,有相當(dāng)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需經(jīng)過一定之程序與相當(dāng)之時日,雖然良師之指導(dǎo)、好友之切磋,故不可少,而最緊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鍛煉。否則,談?wù)摻K日,思慕經(jīng)年,一朝交手,空洞無物,依然是門外漢者,未有逐日功夫也!古人所謂,終思無益,不如學(xué)也。若能晨昏無間,寒暑不易,一經(jīng)動念,即舉摹練,無論老友男女,及其成功則一也。

近來研究太極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為武術(shù)前途而喜。然同志中,專心苦練,誠心向?qū)W,將來不可限量者,故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于兩途:一則天才既具,年力又強,舉一反三,穎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滿足,邃邇中輟,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經(jīng)一載,拳、劍、刀、槍皆已學(xué)全,雖能依樣葫蘆,而實際未得此中三昧,一經(jīng)考究其方向動作,上下內(nèi)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則式式皆須修改,且朝經(jīng)改正,而夕已忘卻。故常聞人曰:“習(xí)拳容易改拳難?!贝苏Z之來,皆由速成而至此。如此輩者,以誤傳誤,必致自誤誤人,最為技術(shù)前途憂者也。

太極拳開始,先練拳架。所謂拳架者,即照拳譜上各式名稱,一式一式由師指教,學(xué)者悉心靜氣,默記揣摩,而照行之,謂之練架子。此時學(xué)者應(yīng)注意內(nèi)外上下:屬于內(nèi)者,即所謂用意不用力,下則氣沉丹田,上則虛靈頂勁;屬于外者,周身輕靈,節(jié)節(jié)貫穿,由腳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學(xué)之時,先此數(shù)句,朝夕揣摩,而體會之,一式一手,總須仔細推求,舉動練習(xí),務(wù)求正確。習(xí)練既純,再求二式,于是逐漸而至于習(xí)完,如是則勿事改正,日久亦不致更變要領(lǐng)也。

習(xí)練運行時,周身骨節(jié),均須松開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閉氣;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強勁。此二句,學(xué)內(nèi)家拳者,類能道之,但一舉動,一轉(zhuǎn)身,或踢腿擺腰,其氣喘矣,其身搖矣,其病皆由閉氣與起強勁也。

1.摹練時,頭部不可偏側(cè)與俯仰,所謂要“頂頭懸”,若有物頂于頭上之意,切忌硬直,所謂懸字意義也。目光雖然向前平視,有時當(dāng)隨身法而轉(zhuǎn)移,其視線雖屬空虛,亦未變化中一緊要之動作,而補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其口似開非開,似閉非閉,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當(dāng)隨時咽入,勿吐棄之。

2.身軀宜中正而不倚,脊梁與尾閭,宜垂直而不偏;但遇開合變化時,有含胸拔背、沉肩轉(zhuǎn)腰之活動,初學(xué)時節(jié)須注意,否則日久難改,必流于板滯,功夫雖深,難以得以致用矣。

3.兩臂骨節(jié)均須松開,肩應(yīng)下垂,肘應(yīng)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運臂,以氣貫指,日積月累,內(nèi)勁通靈,其玄妙自生矣。

4.兩腿宜分虛實,起落猶似貓行。體重移于左者,則左實,而右腳謂之虛;移于右者,則右實,而左腳謂之虛。所謂虛者,非空,其勢仍未斷,而留有伸縮變化之余意存焉。所謂實者,確實而已,非用勁過分,用力過猛之謂。故腿曲至垂直為準,逾此謂之過勁,身軀前撲,即失中正姿勢。

5.腳掌應(yīng)分踢腿(譜上左右分腳或?qū)懽笥移鹉_)與蹬腳二式,踢腿時注意腳尖,蹬腿時則注意全掌,意到而氣到,氣到而勁自到,但腿節(jié)均須松開平穩(wěn)出之。此時最易起強勁,身軀波折而不穩(wěn),發(fā)腿亦無力矣。

太極拳之程序,先練拳架(屬于徒手),如太極拳、太極長拳;其次單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散手;再次則器械,如太極劍、太極刀、太極槍(十三槍)等是也。

此中三昧范文第3篇

“一衣帶水”,這是中國的一個成語,早先是指長江,形容水狹如帶,抬腳就能跨過,現(xiàn)在呢,仿佛成了中日關(guān)系的專用詞,舉凡說到兩國間的情誼,無論口頭,還是文章,總脫不了遣它出場。

小島君肯定聽得多了,有點不以為然,他說:“談到我們兩國間的關(guān)系,你們中國人總喜歡講‘一衣帶水’,‘一衣帶水’是多遠哩?古代是以長江做比喻,江面能有多寬,也就是幾華里吧,從這邊可以望見那邊,考慮到長江有一萬多華里長,說它蜿蜒在大地,像一條衣帶,還能說得通,頂多屬夸張,就像詩人說‘白發(fā)三千丈’、‘燕山雪花大如席’,用它來象征日中兩國的距離,實在太離譜,東京到北京多遠?將近五千華里,單純海上的距離,也有一千五六百華里,誰家的衣帶有這么寬???”

加藤君擱下酒杯說:“小島君,你不了解中國人的思維,正是因為兩國距離太遠,他們才愛用‘一衣帶水’,既表示歷史上曾經(jīng)走得很近,又著眼于當(dāng)前刻意套近乎。您想,要是兩國挨在一起,中間只隔著一條江,他們就不會用‘一衣帶水’,而用關(guān)系更近的詞,比如說‘唇齒相依’?!?/p>

鄧君微笑著為此辯護,他說:“我是中國人,我比你們更理解中國的成語。您看,中國和美國,隔著太平洋,這才叫遠吶,所以我們習(xí)慣稱美國為大洋彼岸。中國和日本,盡管隔著黃海、東海和日本海,我們卻從來不稱日本為大海彼岸,為什么呢?就因為從地理距離到心理距離,兩國都挨得很近。”

鄧君解釋他說的心理距離,包括政治、經(jīng)濟、科技、文化上的全面交流。他舉例,中國人到了日本,往大街上一站,即使不懂日文,從招牌、商標上的漢字,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還有比這更近的距離嗎?

加藤君剛要反駁,小島君插了進來,他說:“鄧君講歷史上的交流,包括遣唐使是吧,您知道遣唐使的船隊在海上要行多少天?因為遭遇風(fēng)浪,又死了多少人?您要是跟著走過一趟,看還敢不敢說兩國間的距離一衣帶水。至于日文,雖然摻雜大量漢字,貴國學(xué)生有句俗語,叫‘笑著進去,哭著出來’,您懂日文,應(yīng)該曉得那里面的實際距離是多遠。”

雙方沿著“一衣帶水”到底有多遠扯下去,話題越扯越寬泛,涉及面越來越廣。譬如,小島君說到鑒真六次東渡,最后一次才成功,在海上航行了一個多月,大海是多么的浩瀚遼闊!加藤君講起美國“黑船”叩門,促使日本“改革開放”,走上明治維新、大國崛起的道路,而同樣是受到西方列強叩門,大清朝卻喪權(quán)辱國,一蹶不振,兩國的思維方式、改革道路又是相差多么遙遠!

加藤君轉(zhuǎn)而詢問我的看法,這是一個燙手的山芋,我一時不知如何回答是好。說實在的,“一衣帶水”,這是中國人習(xí)慣使用的一個詞,唯有深諳中國文化精髓的人才能悟得此中三昧。它出現(xiàn)在中日外交層面,不是一個長江和大海的簡單借喻,而是體現(xiàn)了使用者的胸襟、眼光和氣度。這是中國的胸襟、中國的眼光、中國的氣度,外加數(shù)千年中華文化的載重。它那靈動如水袖的彩帶輕輕一綰,就能綰住一份鄰里相望炊煙相織雞犬相聞的脈脈溫情。倘若要選一個詞出任中日親善大使,“一衣帶水”就是。

我略作沉吟,問他:“(日本叫),日本打敗了大清朝,迫使清廷簽訂《》,割讓國土,賠償白銀,您還記得具體條款嗎?”

加藤君僅僅記得割讓臺灣島,承認有賠償白銀,說不出確切數(shù)字。

我告訴他,割讓的是遼東半島、臺灣島及其所有附屬島嶼,包括,此外還有澎湖列島,賠償白銀兩億兩。

我又問他:“二戰(zhàn),日本是戰(zhàn)敗國,中國是戰(zhàn)勝國,日本向中國賠償了多少?”

“你們沒要?!奔犹倬f。

“是不是應(yīng)該要?”我問。

“應(yīng)該,這是你們的權(quán)利,但是你們放棄了?!毙u君答。

“是的,我們主動放棄了,這是中國一代偉人的決策?!蔽腋嬖V他倆,偉人站得高,看得遠,一般人難以企及。我是20世紀60年代開始學(xué)習(xí)日語,“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就是那時講開的,1972年中日恢復(fù)邦交,聯(lián)合公報就是以這一句開頭。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高點視角,比泰山高,比富士山高,比飛機飛行的高度高――如果您能從宇航船上往下看,中日兩國絕對像一衣帶水。

說到這兒,連我都愣住了,我從沒想過如此這般的闡述,這是“一衣帶水”的邏輯,不由分說,不容置疑,是它把我推到這高度,嗯,還有這講話的氛圍,還有他們仨的爭論,還有這敏感的年份敏感的邦交,像架天梯一樣,一截一截,把我送進云霄。我定了定神,琢磨太空視角這種說法是否成立,人要是能站得那么高,豈不是成了神。

沉默。

萬籟俱寂,唯有地球自轉(zhuǎn)的聲音伴隨著心跳。

他們仨似在凝神思考。

鄧君最先反應(yīng)過來,說:“一覽寰球小,只見高山大海,不見碎石泡沫?!?/p>

也許受了鄧君的影響,加藤君跟著蹦出一句中國人常用的外交辭令:“求大同,存小異?!?/p>

我說的是這個意思嗎?包括倒是包括的了,但這僅僅是一部分。

小島君望望加藤,又望望鄧君,一副大徹大悟、胸有成竹的樣范。

我指望他能說出更多的含義。

沒有。少頃,他只是笑瞇瞇地甩出一句:“卞先生不愧是文學(xué)家!”

模棱兩可。肯定,還是否定,不得要領(lǐng)。

或許這是我能求得的最大公約數(shù)。人與人的溝通,不可能百分之百,何況還隔了一層國與國,到這份兒上,已屬皆大歡喜。

此中三昧范文第4篇

【關(guān)鍵詞】《宋詩精華錄》;編選思路;陳衍

一、雙峰對峙的唐宋詩概貌

在風(fēng)頭一時無兩的唐詩盛世環(huán)境下,宋詩長期沉睡在歷史的塵埃里,為人忽視。即便在唐宋詩終于放到一起討論的時代,兩者也不是比肩而立,人們對待宋詩,一直貶多褒少,苛責(zé)甚多。近代以來,失之偏頗的唐宋詩優(yōu)劣論逐漸轉(zhuǎn)變?yōu)楦硇?、更平和的唐宋詩比較。其中,繆鉞論宋詩的態(tài)度和觀念是較客觀和公允的,繆鉞認為宋詩雖異于唐詩,但宋代詩人卻是學(xué)唐詩形貌不存,神韻猶在,辟出境界的個中好手。

繆鉞《論宋詩》云:唐代為吾國詩之盛世,宋詩既異于唐,故褒之者謂其深曲瘦勁,別辟新境;而貶之者謂其枯淡生澀,不及前人。實則平心論之,宋詩雖殊于唐,而善學(xué)唐者莫近于宋,若明代前后七子之規(guī)摹盛唐,雖聲色格調(diào),或亂楮葉,而細味之,則如中郎已亡,虎賁入座,形貌雖具,神氣弗存,非真賞之所取也。何以言宋人之善學(xué)唐人乎?唐人以種種因緣,既在詩壇上留空前之偉績,宋人欲求樹立,不得不自出機杼,變唐人之所已能,而發(fā)唐人之所未盡。其所以如此者,要在有意無意之間,蓋凡文學(xué)上卓異之天才,皆有其宏偉之創(chuàng)造力,決不甘徒摹古人,受其籠罩,而每一時代又自有其情趣風(fēng)習(xí),文學(xué)為時代之反映,亦自不能盡同古人也。

在繆鉞之前,近代詩人陳衍對宋詩投入較大的關(guān)注和精力,在晚年編選出《宋詩精華錄》一書,陳衍在編選該書時,也以唐詩為基準,對宋詩進行編選和評點,宋詩精華錄卷第一云:案此錄亦略如唐詩分初、盛、中、晚,吾鄉(xiāng)嚴滄浪、高典籍之說,無可非議者也,天道無數(shù)十不變,凡事隨之,盛極而衰,往往然也。今略區(qū)元豐、元以前為初宋,西昆諸人可比王、楊、盧、駱,蘇、梅、歐陽可比陳、杜、沈、宋;由二元盡北宋為盛宋,王、蘇、黃、陳、秦、晁、張在焉,唐之李、杜、岑、高、龍標、右丞也;南渡茶山、簡齋、尤、范、蕭、陸、楊為中宋,唐之韓、柳、元、白也;四靈以后為晚宋,謝皋羽、鄭所南輩則如唐之有韓、司空圖焉。此卷系初宋,西昆諸人,可比王、楊、盧、駱;蘇、梅、歐陽,可方陳、杜、沈、宋。宋何以甚異于唐哉!”

在評論宋詩時,兩位學(xué)者都從唐宋詩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出發(fā),繆鉞強調(diào)宋詩在繼承基礎(chǔ)上的自出機杼,變唐人之所能,重點是突出宋詩異于唐詩,陳衍從唐宋詩在各階段發(fā)展面貌的宏觀視角出發(fā),指出宋詩成長軌跡與唐詩別無二致,重點在同。正是基于唐宋詩發(fā)展相同的認識,陳衍效法南宋嚴羽《滄浪詩話?詩體》中,將唐詩分作唐初體、盛唐體、大歷體、元和體、晚唐體和高《唐詩品匯》一書,區(qū)分唐詩為初、盛、中、晚四期的做法,將宋詩分為初宋、盛宋、中宋和晚宋,并為宋代各時段涌現(xiàn)出的詩人在唐代詩歌中找到與之地位相當(dāng)?shù)膶?yīng)者,如“西昆”與“王、揚、盧、駱”,“蘇、梅、歐陽”與“陳、杜、沈、宋”,從詩歌發(fā)展的分期和詩人某種程度的相似來建構(gòu)出與唐詩發(fā)展整體面貌相同的宋詩。此書四卷,每卷分別代表一個時期,其中卷一選39家,117首;卷二選18家,239首;卷三選32家,212首;卷四選40家,122首。從數(shù)目上可以看出,盛宋和中宋選錄篇目最多,從各卷作家對比中發(fā)現(xiàn),蘇軾、楊萬里、陸游、黃庭堅、王安石詩篇選錄最多,分別為92首、55首、53首、39首和34首。陳衍的編選,既顧全了整個宋代詩歌發(fā)展的大局,又著重凸顯了當(dāng)時的詩歌名家,其倡導(dǎo)宋詩與唐詩發(fā)展面貌之同,彰顯宋詩不遜于唐詩地位之用心,甚為明顯。

陳千帆云“老人此論,蓋以宋詩于唐,有類中興,亦分四期,用資比附。夫截斷眾流以分期,所以便敘述研討也,包舉眾家以分派,所以便欣賞批評也”,石遺老人采用四期分法確有“宋詩于唐,有類中興”和“便敘述研討”的成分,但如果按照宋代的歷史背景,借鑒詞分為“北宋詞”和“南宋詞”的方法,將詩分為“北宋詩”和“南宋詩”似乎更合乎邏輯,也能實現(xiàn)“便敘述研討”的目的??v覽四卷,比對唐詩,除去各卷入選數(shù)目之多少,很難從詩本身出發(fā),在初、盛、中、晚這嶄然的分段中體味出分期所固有的差別。

很顯然,石遺老人將四期分法引入宋詩,又將宋詩中各期的詩人與唐代各段詩人作平行比較,絕不僅僅是為了“便于欣賞批評也”,作為一個宋詩派詩人,陳衍最首要的目的和更重要的任務(wù)是要矯正前賢重唐詩輕宋詩之弊,將宋詩提高到與唐詩比肩而立的位置。但陳衍并不是通過貶損唐詩或區(qū)分唐宋詩之不同來提高和建立宋詩的地位,而是在承認唐詩毋庸置疑的高峰地位時,從唐宋詩發(fā)展過程和面貌的相似處建構(gòu)出宋詩本該擁有的高峰地位,打開了唐宋詩比較的另一思路。

二、自出機杼、生新變化的宋詩

《石遺室詩話》卷一云:余言今人強分唐詩宋詩,宋人皆推本唐人詩法,力破余地耳。廬陵、宛陵、東坡、臨川、山谷、后山、放翁、誠齋,岑、高、李、杜、韓、孟、劉、白之變化也。簡齋、止齋、滄浪、四靈,王、孟、韋、柳、賈島、姚合之變化也。故開元、元和者,世所分唐宋人之樞斡也。若墨守舊說,唐以后之書不讀,有日蹙國百里而已。

陳衍拈出宋詩之精華,是為在唐宋詩優(yōu)劣之爭中處于劣勢的宋詩找到自己合理的地位,標出宋詩之特點,石遺老人在肯定宋詩與唐詩血脈相連,“宋人皆推本唐人詩法”時,也指出,宋詩不同于唐詩,屬“變化”而來的,需要破除陳舊觀念,重新認識和學(xué)習(xí)。因此石遺老人在選錄中,尤其注重宋詩之“新”,并在評點中從各方面對“新”做出闡釋。

文字之“新”。文字是組成詩歌的肌理,翁方綱《石洲詩話》“宋人精旨,全在刻抉入理,而皆從各自讀書學(xué)古處來,所以不蹈襲唐人也。??????唐詩妙境在虛處,宋詩妙境在實處?!蔽谭骄V的“肌理說”點出了了宋詩的特質(zhì),為活在唐詩陰影下的詩人和理論家撥開云霧,陳衍點評宋詩,以唐詩為參照,抓住宋詩之“肌理”,包括造語、句調(diào)、音節(jié)、體格,取其精華錄之?!端屯跛氖鍤w東都》云“三、四對語生動,末韻能于舊處生新?!薄对厩逅粗惨蚝统辍吩疲骸俺稣Z總不猶人?!薄都狞S幾復(fù)》云:“次句語妙,化臭腐為神奇也。三、四為此老最合適宜語;五、六則狂奴故態(tài)矣?!保姼柚械膭?chuàng)造性用語總能得到石遺老人的贊賞,同時,對沒有新意的用語,也能直接指出,《在燕京作》云:“宋諸帝皆能詩,然舍仁宗‘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十字,語多陳腐,無能如唐玄宗者?!?;評《寒食寄鄭起侍郎》云:“三、四句調(diào)特別。五、六景中情,雖“難”、“易”太對,然兩句有流水意,不礙?!痹u《元豐行示德逢》云“音節(jié)極高亢。”評《書任村馬鋪》云“并無深意,音節(jié)獨絕?!痹u《書磨崖碑后》云“詞首音節(jié)甚佳,而議論未是”評《夜坐》云“音調(diào)常帶清哀,《詩》所謂耿耿不寐也。公有琴詩云‘松風(fēng)一榻雨瀟瀟,萬里封疆不寂寥,閑坐瑤琴遣世慮君恩唯恐壯懷消?!葹槠嗲袆尤?,惜未有選者”;評《闕題》云“案此詩首句一頓,下三句連作一氣說,體格獨別。唐人中惟太白‘越王勾踐破吳歸’一首,前三句一氣連說,末句一掃而空之。此詩異曲同工,善于變化?!痹u《峽山寺竹枝詞》云“末句用吞筆,似他人所未有。”評《上巳臨川道中》云“此首格局頗新”。陳衍從組成詩的基本元素出發(fā),結(jié)合宋詩自身特點,獨具慧眼地摘出宋詩中出新之處,過人之篇。

題材之“新”,這里既指在“一切可言之語皆為唐人道盡”的定論下,宋詩依然開辟出了新的道路,也包括在普通題材里發(fā)掘出新的內(nèi)涵,道出人所未道之言??娿X《論宋詩》云“凡唐人以為不能入詩或不宜入詩之材料,宋人皆寫入詩中,且往往喜于瑣事微物逞其才技”誠如繆鉞所言,宋詩中的確存在很多情韻淺薄,而體物精微的小詩,但從另一面看,宋詩的題材卻變新了,領(lǐng)域也拓展了,在“承其流而衍之”的過程中開辟出了新的天地,陳衍在選錄中也對這類詩給予了較高的評價。評《過江夜行武昌山聞黃州鼓角》“鼓角送行,未經(jīng)人道過”,評句“貓來戲捉阱花蝶,雀下偷銜卷葉蟲“體物入微,卷葉蟲未經(jīng)人說過?!?,未經(jīng)人道之內(nèi)容,令人耳目一新。評《夜泛西湖》云“末句未有人說過”,評《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里頭潘家灣阻風(fēng)不止》云“寫逆風(fēng)全就江水西流著想,驚人語乃未經(jīng)人道矣?!标愌苊坑銮叭宋窗l(fā)之語,便做圈點,啟發(fā)學(xué)詩者同時以示宋詩之優(yōu)長。

通覽四卷,大部分詩陳衍都做了簡練,精準的評點,“新”是評點中常見詞匯,也是陳衍欣賞宋詩的核心因素,錄詩最多者,如蘇軾、楊萬里、陸游、黃庭堅、王安石之輩,從用意、造語、格局、韻律處皆能出奇制勝,生新變化,創(chuàng)唐詩之外的詩歌另一風(fēng)貌。

三、唐宋詩宏觀之同與微觀之異

王國維《人間詞話》云“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xué),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文,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xué),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很多學(xué)者認為作為有宋一代文學(xué)的是詞,而非詩,能與唐詩相提并論者也是詞,詩在宋代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甚少有人關(guān)注,比之于唐詩間見層出的輯佚、選注工作,清康熙和乾隆年間才出現(xiàn)較有影響和分量的宋詩選本,分別是吳之振、呂留良等輯《宋詩鈔初集》106卷和厲鶚輯《宋詩紀事》一百卷。可見,宋詩被漠視和遺忘相當(dāng)之久,要掃除幾百年來人們對宋詩根深蒂固的印象,樹立一種新的欣賞模式,實非易事。

唐詩的盛世不僅表現(xiàn)在名家層出,詩歌經(jīng)典不斷,同樣也因其各時期詩歌題材、風(fēng)味、情境不盡相同,生出一片“姹紫嫣紅”之態(tài)。因此,初、盛、中、晚的唐詩分期就展現(xiàn)出了詩歌盛世應(yīng)有的風(fēng)貌,陳衍深得此中三昧,在編寫中,便從宏觀上確定了唐宋詩成長軌跡和發(fā)展面貌的相同之處,也將宋詩劃分為四段,將各段時期表現(xiàn)突出的詩人與唐詩各段詩人作比較,給后學(xué)者一種宋詩與唐詩發(fā)展相類的體驗,通過這種體驗,深化對宋詩的認可。

確定了宋詩與唐詩發(fā)展軌跡之同,并不能言宋詩之好,更不能就此提高宋詩的地位,畢竟初學(xué)者在研讀宋詩時確實能體驗到宋詩與唐詩的差別,如一再強調(diào)宋詩與唐詩之同,則忽視了客觀現(xiàn)實,不具備說服力,陳衍在選錄和點評宋詩時,則從微觀上指出宋詩與唐詩之異,即變化出新之處。一代之詩必有一代之詩的表達內(nèi)容,審美取向和思維方式,所以就一代之詩歌而言,必須強調(diào)其屬于一代的特質(zhì),這就要注重摘出其與前不同,富有特色的驚人之語了,在《宋詩精華錄》一書中,陳衍一再點出出新求變,翻案,未經(jīng)人道之詩,強調(diào)宋詩的特色,令讀者對宋人之詩刮目相看。

陳衍的編選從唐宋詩之同僻處宋詩之地位,又以唐宋詩之異凸顯宋詩之特色,為人們重新認識宋詩提供思路和范本,雖然陳衍通過這種方式有抬高宋詩之嫌,卻是以宋詩的基本面貌和客觀基礎(chǔ)出發(fā),而不是目的導(dǎo)向,忽略事物實際的做法,他的編選和點評方式有利于我們了解宋詩,一洗前人成見。

【參考文獻】

[1]翁方綱.石洲詩話[M].商務(wù)印書館,1935.

[2]陳衍.宋詩精華錄[M].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

[3]王國維.人間詞話[M].中華書局,2009.

[4]繆鉞.論宋詩[J].思想與時代,1941(3).

此中三昧范文第5篇

(一)地盆

南派曰地盆,又曰地盤,北派曰馬步,河南派及蜀黔楚等處曰站樁,名異而實同也。

地盆之法,為初入門時所必需,藉此練氣下行,不獨增長足力,且可免血氣上浮,致身體上重下輕,稍一動作,即覺喘呼足顫,有不打自跌之患,故地盆宜于初時痛下站立之功。

地盆有三,隨學(xué)者取便習(xí)之:

1.八字地盆:足如八字形,兩腿蹬下,與騎馬無異。

2.一字地盆:此式如“一”字形,只須如八字式,將腳跟向前稍移,使兩足平排如“一”字可也,但此較八字式稍難,學(xué)者須將八字式先練旬日,再進此可也。

3.川字地盆:其法不過較八字式,將兩足尖朝內(nèi)收進,即成此式(故又稱內(nèi)八字)。但此式須將膝向前作跪式,令后腳跟少起,而足尖落地,蓋練習(xí)足尖之意也。

地盆有四忌

1.忌兩腳蹬下,不能平正,不平則不能得力。

2.忌站立時腰背彎曲,腰曲則氣不能下。

3.忌一站即起,使兩腿全不受痛苦,則進功必緩而無成。

4.忌肩聳首斜,眼光亂視。凡練習(xí)時,肩窩欲平,頭頸欲正直,眼光欲平正。

練習(xí)時,兩手高插肋間,使氣下行,殆至腿力實至酸痛難忍時,不妨少息,總以站立時刻,逐漸加增,以至兩腿久站而無痛苦,方能有效。

(二)手法

手法雖有各家之別,其淵源要不出岳氏之雙推(武穆少年時善技擊倡雙推手法,后世多宗之)。北派尚長手,南派尚短手,長手貴力足,短手能自顧。平時練習(xí),非長手不能達氣,與人相搏,非短手不能自保,故長短互用,剛?cè)嵯酀?,為此道之正宗,茲將南北派各大家之通行手法如下?/p>

1.牽緣手

此即雙推手之變化,法用左右手作回環(huán)之勢,其兩手指端,至練熟時,必作連環(huán)式如相貫之圓圈,能練圓時,則指臂靈活,一切手法皆不難迎刃而解,為初學(xué)時所當(dāng)精心練習(xí)者也。

此手之用法,如敵人以手或木棍擊來,則以左右隨勢緣格,敵手與物遂落空而不能中我,于是再逼進一步,隨機以取敵之要害。此手又名猿手,蓋以猿每遇擊,必用此種手勢,靈捷異常,故即以之為名云。

2.纏手

此手與前手稍有不同,前者陰陽互用,此則純用陰手(即掌下覆之式),前手作正面勢,此手作側(cè)勢(或右側(cè),或左側(cè)),譬如手朝前纏,右手則從腋下(乃左手腋下),盡力格出,如是循環(huán)練習(xí),自有進步。

此手又名蛇纏手,蓋取與蛇之纏繞樹枝相同,以故純用覆掌陰手出之,或謂此名牽緣陰手。

此手之用法有與牽緣相異者,牽緣乃取正面之格攔勢,此則取側(cè)面,乘勢以揮擊敵人之腋窩,且并作回護勾格,以備下部遇敵之用。能熟練之,自有妙境。

演練時手向內(nèi)纏,非向外纏,觀勾格二字自明。若向外纏,則與相去已甚,學(xué)者謹記之。

3.長短分龍手

北派最喜練此,名師巨子,其演練手法,即開始于是。法用手左右分排,如左長則右短,右長則左短,故又名排闥手,或日開門手。此手之用力,以前肘及掌緣向外翻滾,而兩掌心必須相應(yīng),且練時足作子午樁(樁步詳后),下半馬(即身稍蹬下之意),力自肩窩腋里運出。

此手用法亦為分格之用,到熟練時即格即打,即打即格,無須重行換手,換手即遲慢也。

4.剪手

此手陰開陰合,相叉如剪,故日剪手。此手之用力,亦以掌緣及兩肘發(fā)力為要,但有一最宜注意者,兩手叉剪時,身宜稍側(cè),而胸向內(nèi)吞,如是與敵遇,方不至被逼而失其寬綽進退之勢。

此法可以格壓敵人之手,并可推倒敵人,惟取勢,身宜稍側(cè),左手在前,用右手盡力砍人,以右手叉壓在左手之肘彎為止,右手指端,只可叉過左手肘彎外一寸余,否則恐被敵人封逼,此大忌也(右剪時同)。剪又時,無論左右側(cè),前后手宜平,倘前手過于彎曲高起,其弊害不可勝言。

此手變化,叉合時兩掌向上,名為陽手,開則變?yōu)殛幨?,其式如骨牌中之長三形,可以乘勢而點擊敵人之咽喉及目部要害處。

高濼園先生云,剪手最靈快,取敵亦甚得力,能精煉則受用無窮,惟一事須謹記,無論何手,如系使掌時,其拇指須緊貼掌緣,微帶曲勢,切勿放開,平常練習(xí),經(jīng)心記之,久則習(xí)慣自然,自無拇指分開之弊,前四指亦須合攏平直,方能無弊。

5.斫挑手

又名切手,如刀之切物也,此手有雙斫與單斫之別,單斫則一手挑撥,一手斫擊敵人之胸間,及脈根耳部或腿部,雙斫則兩手長短齊出,帶挑帶斫,為最捷之法。

此手即從剪手稍為變化,雖名為切手,但出手時,總宜側(cè)身排掌,斜斫而出,方能得力。

6.托手

黔派名天托手,操練時,亦宜左右分演,如左手托上,右手則向身側(cè)勾拔而下,右托則左手亦如之,故又名前托而后勾。托用掌心力向上托起,若端長木盤然。勾用腕力指力,此手以托開敵人之臂,乘機拊擊其胸,使其立身不穩(wěn),而力無所用,故取側(cè)勢。

7.插手

又名點手,此手有掌插、指插、駢指插、三指插、二指插、一指插之別,然非于氣功習(xí)熟,不易學(xué)步,且用掌稍易,用指較難,南北各大家以此著名者,僅寥寥數(shù)人,是為柔術(shù)中上乘法。非淺嘗輒止者所能收效。昔黔中胡某,練一指之功,用五十年之力,且破產(chǎn)交游,足跡遍南北,遇名手多,故觀其出手一步一趨,皆有師法,為吾人平生所僅見,在黔業(yè)保鑣,年七十余,有暴徒疾視之,糾數(shù)十人,各執(zhí)長柄鐵矛,圍攻于茶肆,胡某聲色不少動,鐵矛至,以指敲之,紛紛墮地,技亦神矣哉。

此外,手法之名目尤多,其要總不出于數(shù)種之變化,為學(xué)者所最宜注意,然初入門時,則不妨廣為練習(xí),以堅筋骨而別門戶,操之純熟,則宜擇一二種手法,專求精到,如士人讀書,貴先博而后約,斯道何莫不然,總之手法愈簡,功夫愈精到,以恒心敏捷赴之,自臻神化之境。若只貪多急進,而無獨到之技,終屬下乘耳。

(三)掌法

掌法為北派擅長之術(shù),少林則以駢中食兩指為宗法。至般慧禪師起,亦創(chuàng)習(xí)掌力,惟與北派有異者,北派多四指緊排,拇指曲貼掌緣,此則曲四指如鷹爪,北派謂之柳葉掌,南派謂之虎爪掌,要之形式名稱雖不同,而用力則一也。其一為何?即指向外翻,注力掌心是矣。掌法之練習(xí),以岳武穆之雙推手為宗,總須由肩窩吐力,貫至掌心,此最注意者也。掌之制敵,以按人胸肋心穴為度,他處不能施之,且有雙掌齊出及單掌獨進之別,學(xué)者神而明之隨時變化可也。般慧禪師習(xí)此二十余年,遂能別立宗法。其用掌之歌訣曰:氣自丹田吐,全力注掌心。按實始用力,吐氣須發(fā)聲。推宜向上起(掌須向上用始易使敵仆),緊逼短馬蹬(緊逼而后出掌,短馬而后可自顧)。三字沾按吐,都用小天星(小天星即掌尺脈上之銳骨)。

鐵齋氏曰,掌法先用指,點入敵之咽喉部,再平掌按下,覺掌心正及敵人之心窩,而后放全力吐出,但吐出時,須發(fā)聲一喊,令敵心房猝然受驚,則掌力始到妙處也。

鐵腥按,用掌究不如用指,因脅骨平排,其隙只容一指,凡稍涉醫(yī)學(xué)者,當(dāng)能知之。

(四)指腕肘拐之練法

指掌之法,已述于前矣。腕力與肘拐骨力,均須練習(xí),誠以全體必須訓(xùn)練,始稱完璧,若專主于一,雖為求精之道,久之則血氣偏枯,不能無害,故博宜能約,偏宜求全,方成大家也,腕與肘骨之練習(xí),即用剪手變化,如剪手陰開時,即肘骨用力處,剪手則平掌而出,此則手作勾拔勢足矣,仍宜左右前后,橫拐縱拐,使腋里之力平分,惟此有二忌焉,最當(dāng)注意。

用拐須迅速如風(fēng),防敵人之挑斫,故忌遲。

用拐須短馬,放拐時變?yōu)榘腴L馬,以免拐高,易被敵人乘虛入腋下之患,故又忌高。

拐之制人,多在稠人廣眾中,少則不可輕用,用時更須取側(cè)勢,如發(fā)后拐,則收回宜捷,否則后防斫擊,前防挑托,慎之慎之。

(五)橫力、直力、虛力、實力之辨別

鐵齋氏曰,未嘗練習(xí)者,虛力多而實力少,有直力而無橫力,此誠哉閱歷有得之言也。橫力之練習(xí),以分龍及剪手,習(xí)之久則橫力生焉,直力則由于吐自腋里為實直,否則虛直而已,其根源以氣功之深淺厚薄為辨,能于吾宗所傳之龍虎豹蛇鶴五形拳法精熟有得,則此又其淺焉者矣。

秋月禪師曰:“練到骨節(jié)靈通處,周身龍虎(即血氣之稱)任橫行,掌心力從足心印,一指霹靂萬人驚”。真得此中之三昧也。

二、通行裁解手法

其一 挑手、斫手、攔手、切手

挑即上挑敵人之手,斫即順勢斫下,攔即將敵人之手或物攔開,切即乘機切而直下,此為黔湘楚諸柔術(shù)家之通行裁解手法,初入門者不可不知。迨到精熟時,則應(yīng)變無方,行所無事,所謂不期挑而自挑,不期攔而自攔,不必切而自切矣。涇原有高某以精于猴拳聲聞關(guān)內(nèi)外,嘗謂遇敵時出手當(dāng)如飄風(fēng)迅雷,使其聞風(fēng)而倒,無可捉摸,誠哉是言也。

其二 封手、逼手、擒手、拿手

封手者,即封閉敵人之手,使不能活潑變化也。逼即乘勢緊逼,進馬一步,作吐放之勢,使敵立足不牢也。擒拿本為一手,即擒按敵人之手或要害之處,使敵不能強動也。就次第言之,先逼而后封,乘機取勢,擒拿則又屬單行手法,與封逼不同。此為初學(xué)而言,亦系一種制敵取勝法門,若至于熟練精到時,此等手法,皆不可用,蓋一舉手投足之下,敵已失其手足活潑之力,不必封而自封矣。大凡技擊家之逢敵手,總以先用探手,觀其宗派家法,與其深淺,而后可以變化應(yīng)敵,相機進取。若欲浪肆封逼之陋術(shù),一旦而逢名手,不能封人,先已自封,且逼之既緊,退步無地,不徒取敗,亦且見笑于大方家矣。

據(jù)江西派巨子熊劍南先生之秘傳遺語,謂擒拿實系專門手法,且有秘術(shù),在深悉人身氣血通行之時刻與脈絡(luò),穴道之部位,若按時按穴而擒拿之,可以隨輕重而致其性命之死生,平日練習(xí)之手法,約有七十余種,而擒拿則其總稱也,又日擒拿手,學(xué)之難,傳之亦不易,先輩精此者只數(shù)人,江西亦不過一二人,余皆湘楚黔蜀,后以此道傳非其人,常有濫用傷人之事,以故相戒不輕傳授,百年來,此道幾不復(fù)留在人間,絕技幾失薪傳,殊堪浩嘆,數(shù)年前在荊襄,遇一道人,頗精此術(shù),惟未見其施用,故不知造詣何似,想此道尚未至絕跡也。

三、裁解手法之真訣

上所論之手法,不過為入門者略而言之。其實敵人之手可被裁解者,斷非上乘。若名家巨子,變化無方,瞬息即異,豈容對家裁解乎。兩家相逢,力量平等,則觀變化,變化同矣;則觀矯捷,矯捷同矣;則觀機巧,機巧同矣;則觀平日獨到之技之深淺與精粗,而優(yōu)劣勝負判焉。倘智均力敵,則兩雄一舉手即知,必不致妄相水火也?;蛟唬喝缦壬?,則裁解法,可以不必學(xué)矣。曰:否。不然,此道有虛實常變之別,明乎此而后可以言裁解。何則現(xiàn)名為裁解,必須敵人出實手,而后可以解之裁之,虛則不解與裁也。故可解可裁者,法之常;隨機生巧者,法之變。常則有跡可尋,變則神明莫測。倘屬外家出手,即露四相,此等敵手,凡人門半年者,即能裁之解之而有余。四相為何:

(一)揮拳高舉,劈頭而下,拳既高,則腋下必空,其病一。

(二)或長拳沖人,手臂伸直無余,且拳之收入遲緩?fù)种北剽g,不傷則折,其病二。

(三)既無馬步樁法,長身直立,如僵立之碑,直立則后虛,一動即跌,其病三。

(四)怒氣騰漲,進退甚猛,血氣上升,手足無主,怒則心昏,自動不知,何能勝人,其病四。

既現(xiàn)此四相,可以不言而知為外家,此等出手,挑之、斫之、攔之、切之,或封逼之,可以隨意任行,毫無礙事。蓋手既高舉直出,全身之空虛甚多,自由解裁,可以左右逢源,此特為學(xué)之未精者而言,儻名手睹此,直如玩弄小兒,又何裁解之足言,至于名家相遇,則出手無隙可乘,手本虛也,不拒則實,手本實也,接之則虛,觀其進也而實,退勢若緩也而實捷,聲東擊西,欲虛反實,矯若神龍游空,猛如虎兕出柙,爭勝負于毫末變化之微,乘機勢于黍米疏密之際,又豈一挑一撥,半封半逼之手法,所能裁解見功乎,吾故日裁解非斯道之精者此也。雖然解裁亦有一定之方法,又不能不為初學(xué)者道也。茲示之如下:

1.高來則挑托。

2.平來則攔格。

3.低來則斫切。

注:以上三項,本文自明。

4.勢猛則乘其勢以猛還之。

5.力強則借力而順制之。

6.?dāng)沉儆谖?,則取側(cè)鋒而入。

7.?dāng)沉θ跤谖?,則踏洪門而進。

注:凡來勢猛必上重而下輕,先避其勢,后乘其虛以取側(cè)勢而擊之,無不應(yīng)手而倒,所謂以猛還猛,是在精熟方可,下條借力之法,亦與此同,術(shù)語所謂借他千斤力,不費四兩功,即此意也。

注:敵力強,若踏洪門而進,則易于被制,而不能進退取機與變化。

術(shù)語通稱正人為踏洪門,吾宗則名上中宮。

8.欲防敵人之足,須注意肩窩,蓋用長腿飛擊時其肩窩必先聳起,此定式也。

9.有時偶爾不備,被敵從后突然圍抱,可急下半馬,先以頭向后撞擊敵人之面鼻,因被抱時彼此之頭部正對準,倘一擊不中,再乘勢以足向后提去,以取敵人之前陰,無不松解者,倘二擊不中,則吞一口氣,鼓力周身,猛起肘拐,以沖擊敵人之胸肋腹部等處,而敵雖勇,亦難支架不退也,然此特初學(xué)之裁解法,倘屬名家,有聽聲術(shù)者,雖在暗夜中,尚能有以自衛(wèi),不易輕為人制,即被制,亦應(yīng)變化無方,使敵自斃,蓋以用手暗中乘其不備而圍抱人者,乃愚人之所為,其解非甚難也。

10.凡與人搏,切不可用手沾實敵人之手或物,蓋不實則虛,虛則易

于變化,此為初學(xué)者不可不知之術(shù),若于吾宗拳術(shù),精習(xí)有得,則陰陽虛實,神變無方,而此等裁解法,又不足道矣。

以上十法,均通行之裁解術(shù),惟有兩大端,須學(xué)者精心求之。

其一者,為求名家巨手之確有宗法者,悉心學(xué)之,先練其常,后精其變,氣力兼修,手足俱練,不安小就,苦求大成。

其二者,須自己有悟性,始能進步,人之手足,同具于天,此往彼來,無甚殊異,習(xí)之既久,自能隨機生巧,凡一切有形之手術(shù),皆成筌蹄,學(xué)者勉之。

四、身法示要

學(xué)者既于地盆(即馬步),手法,掌法,裁解手法等,已知其用功之道,練習(xí)之方,則于此術(shù)已獲十之五六,不可不進而講求身法。蓋以身法為斯道之關(guān)鍵,須于手足之動作,靈通一氣,進退有方,趨避得機,起落(即長馬短馬之謂)如式,變化不失其矯捷,如是而后法術(shù)完備,應(yīng)用得力,至吾宗之身法,詳言于龍虎豹蛇鶴各拳式中,故不雜入,先以南北各派所通行者,述之如下:

其一 進退法

身之進退,其機與勢,千差萬別,爭于黍米秒忽之間。有一步進,有縱躍尋丈之進,又有左進右進與左退右退之別,或陽退而陰進,虛進而實退,或以進為退,以退為進,更有猛進猛退之方,長馬進與短馬退之法,種種法則,不可以一端盡。要在學(xué)者窺取機勢,自由進退而已。吾宗之尋常進法,必用短馬,緊取側(cè)勢,蓋必如是而后能逼,能逼則兩臂之力,可以擊中要害,此為最有關(guān)系者,退則多因未能得手,故退一步而再乘機以進也,尋常進退法歌訣曰:進取捷若風(fēng),失機退宜快,乘勢側(cè)鋒人,身少向前邁(即身之上段,微向前撲),掌實即須吐,發(fā)聲使驚怪,變化如神龍,敏鈍決勝敗。

凡身未退,而胸向里折,則曰吞,如敵以拳或物等,平胸刺擊,倘其物短,則稍折,則敵之物即落空,再乘機攔格,或取側(cè)勢以進,此為吞身法,其用甚廣,須熟習(xí)之。

鐵齋氏曰:人當(dāng)正面而立,如敵以拳與器,平胸突至,則右足稍退一步,即成側(cè)勢,再用左手格避,而右足前進一步,即取擊勢,惟退步時,手既起,而身變化作半馬,身法之一端,在快耳。又曰,前所謂右足前進一步,即取擊勢者,乃拘守規(guī)則之語,究之進右足不若進左足之為迅速,且較進右足尤為得勢,鐵齋為少林派之巨子,清康熙中隱居潮州,以授徒自給,游其門者數(shù)百人。少林家法,賴以不墜。每于尋常一進退之微,必求精到無弊而后已,由是觀之,斯道之妙,又豈粗心者,所能升堂入室乎。

其二 左右趨避法

進退藉勢,趨避須乘機,兵法所謂避實擊虛,聲東擊西,即與此道息息相通,不過彼為群與群斗,此為個人與個人斗而已,無論如何技精力足,總要有所趨避,故有所避而后有所趨,此為一定之理,趨左則避右,聲東則擊西,隨敵之動以為方,觀敵之機以為用,明于術(shù)而不拘于術(shù),擊其要而不見其跡,此所謂變化無方,心手相忘,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者也。趨避歌訣日:趨避須眼快,左右見機行,趨從避中取,實自虛處生,山重身難壓(諺語所謂泰山雖重,其如壓不著我何,即必讓),隙開進莫停,勢狡君休懼,四兩撥千斤(術(shù)語所謂借他千斤力,不費四兩功)。平日練習(xí)之法,以精熟為要,馬穩(wěn)身靈,轉(zhuǎn)側(cè)機巧,進退闔辟(即左右避讓)穩(wěn)靜,起落得勢,斯為名家,至于變化莫測,出人所不能防不能制者,是又在乎苦心獨造之士,不可以常法繩之耳。

少林拳法歷史與真?zhèn)?/p>

此依世俗之稱謂,故名之為拳法,其實凡名家巨子,俱少有用拳者,況吾少林,為南派開山之祖乎,試觀少林所練習(xí)之手法,百七十余式,用拳者不得十分之一,即用拳矣,亦不過握如虎爪,從未有五指全握者,蓋以平拳一出,見笑方家,即以實用言,平拳之制勝,力分而不能中要害,又何裨于用乎。

(一)五拳之發(fā)源

少林技擊,以五拳為上乘,至精至神之術(shù),非于此道有所領(lǐng)悟,或功夫欠缺,氣力未純者,皆不輕易傳授,固非吝惜隱秘,因此中三昧,不易通曉,即朝夕從事于斯,若不悟其用精用力之微,亦不過襲其皮毛,終無是處,此少林精技所以鮮傳人也。

五拳之法,傳自梁時之達摩禪師,達摩師由北南來,徒從日眾,類皆精神萎靡,筋肉衰憊。每一說法人坐,則徒眾即有昏鈍不振者,達摩師乃訓(xùn)示徒眾日,佛法雖不重軀殼,然不了解此性,終不能先令靈魂軀殼相離。是欲見性,必先強身。蓋軀殼強而后靈魂易悟也,果皆如諸生之志靡神昏,一人蒲團,睡魔即侵,則明心見性之功,俟諸何日,吾今為諸生先立一強身術(shù),每日晨光熹微,即起而習(xí)之,始能日進而有功也。于是乃為徒眾示一練習(xí)法,其前后左右,不過十八式而已。

先排步直立,呼濁吸清,挺腰鼓肘,(此乃足肘),凝神靜氣,正體努目,此為入手之內(nèi)功。

朝天直舉

(解)即以手朝上伸舉,氣貫三焦,左上則右下,兩掌須平,掌心相印,名為朝天踏地。此為二手。

排山運動

(解)上式演畢,即將足排開一尺余距離,用柳葉掌向前推排,左右前后,次第推運,仍須力貫掌心,氣發(fā)丹田,有猛虎下山之勢,此為四手,按此與岳武穆雙推手法相類,不過岳是雙掌齊出,此是單掌前推后應(yīng),似稍異耳。此為四手。

黑虎伸腰

(解)前式畢,收足正立,再開短馬,兩手仍作上式,左右分推,由短馬變?yōu)楦唏R。必須以腰用力,兩手齊出,且伸滿時,兩掌心與后足心更須相印,如是左右前后起落伸推,久之則腰膝堅強,收效甚速。此為四手。

雁翼舒展

(解)伸推畢,收馬排足,略事休息,再吸氣一口,下貫丹田,用手緊貼腿部,運腋力由下漸起,以平肩為度,如舒雁翼,且兩手起時,足根隨起,落則隨落,腰須硬實,足尖得力,兩手起時,隱覺氣實胸開,肱漲指熱,方為得益。此為一手。

揖肘勾胸

(解)先排正兩足,再以右足或左足踏進一步,以陽掌平排揖下至膝為止,先曲掌至膝變?yōu)槠秸?,收轉(zhuǎn)時,以掌漸次作勾曲勢,緊貼至胸,腰稍向后翻,使氣注丹田,力鼓兩肘拐,但揖下時身須低伏,后足根不可離地。此為氣功手,河南江西派,及川黔楚湘等處之拳技家,多如此法練習(xí),亦少林宗法之衣缽也。此為一手。

挽弓開胸

(解)此與世俗所傳之八段錦中,左右開弓如射雕,正復(fù)相類。其稍有不同者,此系短馬,彼系正立,其效遂相去甚遠,如練習(xí)時可依乘馬射球之式,腰須后翻,一字地盆,即為合法。此為一手。

金豹露爪

(解)上均掌式,此乃變?yōu)楸揭?豹拳式手指之前中二節(jié)作勾勒形,大節(jié)與掌背平,拇指亦作曲形,緊貼掌邊),練習(xí)時如左手握護,則用右手作爪拳,盡力推出,兩手循環(huán)練習(xí),惟必須開聲吐氣(氣出之時,必須與拳力相應(yīng)),兩足仍作半馬,用力與前

無異(即用腋力)。此為一手。

腿力跌蕩

(解)前皆用手,此乃用足,其法有四:

(1)足尖直踢:此踢,足須稍低,高則無力而有弊。

(2)橫腿掃擊:此出橫腿,其勢如掃,身須取側(cè),收腿宜速而穩(wěn)。

(3)長腿高舉:此腿法不可輕用,因舉起既高,身法虛空,在在堪虞。若遇名家,易為人制,須練習(xí)精到,出落如風(fēng),方免意外之虞。演練時,左右前后習(xí)之,必須力貫足尖為要。

(4)鉤腿盤旋:此其法腳尖由外向內(nèi)鉤盤,練習(xí)時兩腳如畫大圈,身法仍以半馬為宜。

(二)五拳之增益變化

如上四法,合之前述,曰十八法,又曰十八羅漢手,即達摩初祖之開宗法也。當(dāng)時第為強筋壯骨之用,至達摩師圓寂,徒眾星散,幾絕衣缽,數(shù)百年后,乃有覺遠上人,以嚴州某名公子,剃度少林。上人本精劍術(shù),技擊得達摩真?zhèn)?,發(fā)展為七十二手法,猶不自滿,復(fù)挾資云游,遍訪專家,得蘭州李叟,介紹于太原技擊泰斗白玉峰先生,遂同寓洛之同福禪院,朝夕研究。白氏為增至百七十余手法,名之日龍虎豹蛇鶴五拳。白氏年已五十余,猶無子嗣,遂亦剃度,同歸少林,號日秋月禪師,自得二氏之變化增益,而斯道乃集大成,真吾宗之馬鳴龍樹也。

(三)五拳之精意

少林技術(shù),自白氏來而宗法一變,初本為強身之練習(xí),繼乃成技擊之絕學(xué)。推其淵源,白氏實集其大成,而覺遠上人之功,終不可掩也。白氏曰:人之一身精、力、氣、骨、神,五者必須交修互練,始臻上乘。否則江湖之野技,不足傳矣。以故創(chuàng)此五式,內(nèi)外并修,至今專門名家,猶莫能出此范圍也。

龍拳練神

(解)練習(xí)時周身無須用力,暗聽氣注丹田,遍體活潑,兩臂沉靜,五心相印(即手心、足心與中心),如神龍游空,夭矯不測。

虎拳練骨

(解)練時須鼓全身之氣,臂堅腰實,腋力充沛,一氣相貫,始終不懈,起落有勢,努目強項,有怒虎出林、兩爪拔山之勢。

豹拳練力

(解)豹之威不及虎,而力較虎為巨。蓋以豹喜跳躍,腰腎不若虎之弱也。練習(xí)時,必須短馬起落,全身鼓力兩拳緊握,五指如勾銅屈鐵。故豹式多握拳,又名為金豹拳,正以此也。

蛇拳練氣

(解)氣一遇物過,則氣之收斂,勝于勇夫,有經(jīng)驗者自能知之,練氣柔身而出,臂活腰靈,駢兩指而推按起落,若蛇之有舌,且游蕩曲折,有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之意,所謂百煉之鋼,成繞指之柔者,即為此寫照也。

鶴拳練精

(解)此拳以緩急適中為得宜,蓋取象于鶴之精足神靜,故練習(xí)時須凝精鑄神,舒臂運氣,所謂神氣自若,心手相應(yīng),獨立華表,壁懸千仞,瞑心孤注,久練精熟,自能于言外得之,非倉促所能領(lǐng)悟也。

五拳學(xué)之能精,則身堅氣壯,手靈足穩(wěn),眼銳膽壯,倘與人搏,出一指半足之功,便可壓倒庸流,是在學(xué)者苦心孤詣求之而已。

(四)附述

1.用力暗訣

覺遠上人日,力以能柔而剛,氣以善運而充,力從氣出,氣隱顯力,無氣則力何自而生乎。外家之力,其來也猛,猛則多浮而鮮沉;內(nèi)家之力,其來也若在有意無意之間,必抵隙沾實,而后全力一吐,沉重如山,可以氣透膚里。此其故,蓋由外家之力剛,內(nèi)家之力柔,剛則虛浮,柔則沉實,習(xí)之既久,自能覺悟,蓋一掌一拳之打出,手一著力,則氣有三停,一停于肩穴,二停于拐肘,三停于掌根,如是而后能貫透指顛或掌心也,至于柔運(即純粹之氣功)之力,則與此不同,一舉手則全身奔赴于氣之所運使,所謂意到氣隨,捷于聲響,精粗之別,學(xué)者于此可悟矣。

2.地盆與樁步之別

少林謂之地盆,而他家則名日樁步。地盆者,短馬也。樁步者,半馬也。地盆為練習(xí)時之用,樁步為臨敵時之用。故有一字、八字、二字之別,樁步則有子午丁字之分。子午之式,如長三形,而后足稍平,丁字式,則用之者少。子午樁法,南北無異也。

3.眼法與聽功

柔術(shù)以眼為第一要著,故眼力鈍視之人,萬勿習(xí)此,眼光不足易于受制,斯道無他巧妙,在眼尖手陜膽穩(wěn)步堅力實五者而已,此雖為淺近之語,然能于此五者無所久缺,則切實受用不少,學(xué)者可先于此五者加意焉。

相關(guān)期刊更多

中國楚辭學(xué)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nèi)

中國屈原學(xué)會

當(dāng)代外語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文史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nèi)

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