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單元教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第一步:明確目標
明確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是高效率、高質(zhì)量地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沒有明確的目標,猶如“盲人騎瞎馬”,到處亂撞,其結(jié)果是不堪設想的。因此在教學每一單元前,我們要根據(jù)教學大綱要求和單元教學的內(nèi)容,確立教學目標。確立單元教學目標,要體現(xiàn)聽說讀寫能力訓練和思想教育的要求。例如,我在教高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記游散文時,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閱讀方面:了解課文所寫景物的不同特點;體會文章在景物描寫中蘊含的情趣和哲理;理解寫景抒情散文融情于景、托物傳情的特點;學習課文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和比喻、擬人、引用、排比等修辭手法狀物寫景的方法。
2、寫作方面:學習定點觀察和移步換景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按游蹤順序狀寫較多的景物,學會寫較復雜的游記。
3、聽說方面:能口頭向全班同學介紹一個地方、一處風景,突出特點,明確方位,仿到口齒清楚,表達明白。
對以上教學的總目標不僅教師要了然于胸,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了解。因此在開始教學之前,我首先將這一目標告訴學生,使學生心中有數(shù),在學習過程中才有明確的努力方向。
第二步:學習知識
學習知識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單元理論知識。現(xiàn)行高中語文教材都是按文體劃分單元來編排的,每一單元都由教學要點、課文和單元知識與訓練組成。單元知識與課文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單元知識有統(tǒng)馭課文、幫助學生正確閱讀理解課文的作用。所以在教學課文之前,應指導學生學習單元知識短文,歸納知識要點,再運用單元理論知識去分析理解單元課文。如,教學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的四篇古典小說時,因?qū)W生對古代小說的特點還較生疏,所以在教學肘,除了幫學生溫習小說的三要素外,還應指導學生認真學習單元知識短文《中國古代小說的特點》,進而歸納出有關(guān)我國古代小說的知識要點:1、小說起源于勞動,古代神話傳說可以說就是小說的淵源。2、古代小說的發(fā)展階段:先秦兩漢的萌芽狀態(tài)――魏晉南北朝的筆記小說――唐傳奇――宋“話本”――明“擬話明清章回體小說。3、我國古代小說的特點:A、注意人物言行和細節(jié)描寫,在矛盾沖突中展現(xiàn)人物形象。B、情節(jié)曲折,故事完整。C、語言準確簡練,生動流暢,富于個性化。D、敘述方式明顯帶有說書人的印記。這樣,通過學習知識短文,梳理知識要點,學生對我國古代小說的有關(guān)知識就有了明白、清晰的印象,這就為下一步古典小說的教學奠定了基礎。
第三步:教讀示范
教讀示范+教讀示范就是在教師帶領下,依據(jù)單元教學目標,運用所學的單元理論知識,引導學生分析、理解講讀課文,把所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閱讀的具體實踐活動。教讀示范,實際上就是通過教師的示范教學,教給學生一把分析、鉆研同類課文的鑰匙,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教讀示范必須做到三點:(1)要突出重點,體現(xiàn)單元教學目標。(2)要落實知識,用課文印證單元理論知識,揭示知識的規(guī)律性。(3)要側(cè)重指導學習方法,“授之以漁”,引導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途徑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之具備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讀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的兩篇講讀課文《景泰藍的制作》和《南州六月荔枝丹》時,我引導學生著重分析、研究以下問題:①兩文抓住了景泰藍和荔枝果實哪些特征來說明的。②理清兩文的說明順序。③分析兩文綜合運用下定義、打比方、作比較、列數(shù)字、舉例子等說明方法。④分析兩文準確、簡明的語言特色以及科學小品兼用文藝筆調(diào)的寫作方法。結(jié)合課文實例,通過上述問題的分析、研究;落實說明文的有關(guān)知識,教給學生讀寫說明文的方法和規(guī)律,學生就會自學說明文,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步:自讀深化
葉圣陶指出“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自讀是學生由老師講解到個人自學的過渡階段。所謂白讀深化,就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教師在教讀課文中示范講解的方法去自學單元自讀課文。通過自讀實踐,使單元知識得以進一步的鞏固深化,進一步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從而達到不教自會的境界。這一步教學,要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作點撥提示,切忌越俎代庖。有時,為了幫助學生正確地理解自讀課文,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具有啟發(fā)誘導性的思考題,引導學生深入鉆研課文。例如,教學高中第一冊第二單元的兩篇白讀課文《為了的囑托……》和《火刑》,根據(jù)單元理論知識和課文內(nèi)容,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供學生思考:①兩文表現(xiàn)了吳吉昌和布魯諾兩位科學家怎樣的精神和品質(zhì)?②兩文各采用了什么樣的線索來組織材料?③兩文各按什么樣的順序記敘的?④兩文各采用了哪些人物描寫的方法來刻畫人物、表現(xiàn)主題的?以上問題,學生可以通過比較閱讀的方法,采用討論的方式去完成。這樣,既可以增強學生的讀寫能力,鞏固深化單元知識,又可以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
一、起始課,單元教學的“指南針”。
單元合成,整體教學,重在對單元教材整體的把握。在每單元授課時,都要專門安排一個起始課,為學生學好本單元指引一個明確的方向。在起始課上,第一步必須通過“單元教材支配表”向?qū)W生揭示本單元的學習目標,說明主次目標的構(gòu)成及其關(guān)系;第二步向?qū)W生簡介教材內(nèi)容概要;第三步檢查學生的課外預習情況;第四步要向?qū)W生提示本單元達標的方法,學習本單元必備的知識、資料等;第五步對學生的知識和能力進行必要的補償,使學生獲得必備的認知能力從而有效地組織單元整體教學。單元起始課,要靈活運用提問、練習、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習興趣,獲得單元整體教學良好的開端。
二、預習課,單元教學的“偵察兵”。
預習是不可輕視的一環(huán)。預習可分為兩種,課外預習和課內(nèi)預習。課外預習又有兩種情況:一是寒暑假預習,二是單元前預習。單元前預習是課外預習的重點(最好結(jié)合星期天)。這類預習有以下幾個內(nèi)容:1.讀課文2一3遍,劃出生字詞。2.利用工具書解決生字詞的音、形、義。3.標出自然段,試劃分結(jié)構(gòu)層次。課內(nèi)預習,每單元都專門設一課時,主要環(huán)節(jié)是:1.認字識詞。教師要注意強調(diào)學生對重點字詞的音、形、義的識記、理解。2.感知整體。教師除了對學生加強速讀、細讀訓練外,還要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思路。3.反饋信息。教師圍繞本單元的中心目標,提出適當?shù)膯栴},了解學生的課內(nèi)外預習情況,為講讀課反饋信息。
三、講讀課,單元教學的“主陣地”。
講讀課質(zhì)量的優(yōu)劣,與整個單元教學質(zhì)量的高低有很大的關(guān)系。為了把講讀課上好,教師可在學生充分預習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單元教學目標,重點解決兩個問題;1.講解學生提出的重點間題,傳授知識。2.重同輕異,揭示規(guī)律,培養(yǎng)能力。這兩個問題不是孤立的,應穿插在所有講讀課中,既便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又培養(yǎng)了他們解決間題的能力,體現(xiàn)了單元教學的整體性原則。本課型按單元知識點的多少和難易程度安排教學時數(shù),一般安排3課時左右,這是整個單元教學中的重頭戲。
四、遷移課,單元教學的“演習戰(zhàn)”。
本課型既是對知識能力的一個測定,又是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知識能力的必要手段。根據(jù)心理學家賈德教授的概括化理論,這樣的課型,教師可引導學生概括教師在教學中分析間題的方法,把它作為自己解決問題的手段。這樣,既增長了學生的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還為檢查測試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五、檢測課,單元教學的“質(zhì)檢科”。
《植物》是教科版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內(nèi)容,是學生認識植物的開始單元,在三年級下冊和四年級將繼續(xù)研究.
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楓葉展示著火紅的色彩,銀杏葉閃耀著銀色的光輝……秋天真是一個繽紛的季節(jié)。學生在欣賞秋天美景的時候,已經(jīng)開始留意身邊的大樹和小草了??茖W教學內(nèi)容也就從觀察孩子身邊的事物——“大樹”和“小草”開始了。
教材首先選擇了一棵樹作為觀察對象,引導學生經(jīng)歷單純用眼睛看,到對一棵樹進行科學觀察的過程,讓學生對觀察有一個感性的了解。
本單元的觀察對象——大樹和小草蘊含的內(nèi)容非常豐富。在教學中,必須要求學生學會有目的地觀察。同時按順序觀察也是學生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有順序地的觀察,學生才能準確,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各種事物。本單元的安排具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通過觀察研究活動來獲得對生命體的體驗,這將會影響他們今后的學習和發(fā)展。
二、教學思考與建議
課前準備:把學生組織好,帶領他們走進大自然,到野外觀察,采集各種各樣的落葉和小草,要求他們按照整體——部分——整體的順序觀察,即完整的大樹——樹葉——莖,完整的小草——莖的種類,使學生對于大樹和小草的特征有比較深的了解。
備學生:三年級的孩子初次接觸科學,他們還不知道科學為何物,科學課是一門怎樣的課程。他們對于大自然的初步感性認識也是零散的、模糊的。還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觀察,對事物的觀察還只停留在看的層面,通常是沒有目的,也沒有順序的。我們作為科學教師就應該跟他們講出科學的意義,上出科學的味道,講清科學的道理。帶領他們觀察大樹和小草時一定要注重他們各種感官的訓練和體會。同時要積極的引導學生在了解自然,認識大自然的時候,親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融入大自然。
三、課時安排
本單元教學內(nèi)容有七個主題,大概七至八節(jié)課,依次是這樣的:(1)我看到了什么,(2)校園里的樹木,(3)大樹和小草,(4)觀察水生植物,(5)植物的葉,(6)植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7)植物的共同特點。
四、教學目標和教學建議
概念方面:(1)我們利用感官觀察周圍的世界,此目標貫穿在本單元每一節(jié)課中,包含在《科學課程標準》常見的植物“1.1”中。(2)知道地球上有很多不同種類的植物,它們一般都有根、莖、葉,綠色開花植物還會開花、結(jié)果、產(chǎn)生種子。此目標在第三課到第七課中都有體現(xiàn)。(3)植物都有基本的生存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空間和營養(yǎng),每種植物的個體還要有特定的環(huán)境:如一定的陽光和水分。此目標主要在第七課里體現(xiàn)。(4)植物會經(jīng)歷生長、發(fā)育和死亡的過程,會繁殖后代。此目標主要在第六課和第七課里體現(xiàn)。(5)總結(jié)植物的相同點:生長在一定的環(huán)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營養(yǎng)和一定的空間,都會繁殖后代,都有一定的周期。這些也可以構(gòu)成生命體的基本特征。
過程與方法方面:(1)用感官觀察不同種類的植物。此目標包含在《科學課程標準》認識科學探究“1.7”和“2.1”中,在教材第一課到第六課都有體現(xiàn)。(2)用文字、圖畫記錄觀察內(nèi)容。此目標包含在《科學課程標準》的觀察、實驗與操作的“5.1”和“5.2”中。在前六課都有體現(xiàn)。(3)運用維恩圖處理觀察內(nèi)容,整理描述結(jié)果,在觀察過程中提出問題。此目標包含在《科學課程標準》提出問題“5.3”和“5.4”。在第三課和第五課中都有體現(xiàn)。(4)通過閱讀提高對植物基本需要和植物多樣性的理解。此目標在第六課要實現(xiàn)。(5)、比較多種植物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此目標在第七課要實現(xiàn)。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1)發(fā)展探究植物的興趣。(2)感受植物的多樣性,培養(yǎng)學生對不同植物的研究興趣。此兩個目標包含在《科學課程標準》對待科學學習“3.1”和“3.2”中。(3)培養(yǎng)對植物生存需求的敏感性的研究。(4)培養(yǎng)學生保護自然環(huán)境中植物的意識。(5)培養(yǎng)學生以觀察結(jié)果為出發(fā)點,實事求是地追求結(jié)果的態(tài)度。此目標包含在《科學課程標準》“3.3”中。
分課時教學建議
第一課《我看到了什么》,此課需要認識真正的觀察是怎樣地看。步驟可以是看一棵大樹的照片——回憶交流觀察過的大樹——制定觀察計劃——按所規(guī)定的觀察計劃觀察真正的大樹。
第二課是《校園的植物》,根據(jù)案例學習觀察記錄,學會拓印樹皮,學會有效地提出問題,清楚地與同伴交流,觀察的方法是先整體再局部,后再回到整體。
第三課時是《大樹與小草》,教學步驟是認識常見的小草——比較樟樹和狗尾草——整理大樹與小草的異同。
第四課時是《水生植物》,教學步驟是(1)認識常見的水生植物,(2)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探究水葫蘆浮在水面的秘密。(3)總結(jié)水葫蘆和金魚藻的異同。
第五課時是《植物的葉》,建議課前收集各種樹葉,教學步驟是觀察比較和統(tǒng)計樹葉的活動——觀察葉的生命特征——總結(jié)的生命特征。
第六課是《植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建議(1)討論和觀察植物有哪些變化及怎樣觀察這些植物的變化。(2)到校園觀察這些植物的變化并指導記錄這些變化情況。(4)總結(jié)植物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第七課時是《植物有哪些共同特點》,建議(1)比較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2)交流比較得出植物的一生經(jīng)歷了哪些變化。(3)總結(jié)植物的共同特點。
語文作為交際工具,就像木匠手中的工具一樣,要熟練地掌握它,就必須進行反復的訓練,在長期的實踐中逐步把握要領,形成技能,進而達到游刃有余的境界。語文強調(diào)活動過程中學生的積極參與,雖然我們一再強調(diào)教學不能夠以本為本,但我們的教材是學生學習積累的模板,而我們教師做的是做好中間的銜接,導之以法,實現(xiàn)學生的自主性學習,針對我們可以通過不同方式進行反饋落實:在作業(yè)設計上注重作業(yè)的趣味化。以單元綜合性學習為落腳點強化語文的實踐性,比如年齡稱謂、戲曲常識、民風民俗等,鼓勵學生在做作業(yè)時,可以用圖畫、照片、手抄報、網(wǎng)絡資料來表達,通過主題實踐活動實現(xiàn)語文與生活的聯(lián)系,拓寬了我們的語文學習之路。
語文學習要注重單元的主體性,以美文閱讀為紐帶,涵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品格。我們的課外閱讀可以分為畢淑敏、林清玄等專題,防止學生閱讀的漫無目的性,出現(xiàn)放羊式閱讀的境地,我們也可以參與到學生中來采取我讀你賞的形式實現(xiàn)預定目標,當然在閱讀過程中我們也要做好與我們課本的并駕齊驅(qū),比如在學習文言單元時我們完全可以給學生補充《曲突徙薪》《曾子易席》等文段閱讀,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培養(yǎng)自我語感,做到觸類旁通。
二、針對教材單元設計進行再設計
學期開始拿到教材我們可以拿出一節(jié)課讓學生明確課文的主題性分類,比如:
理解感悟型――單元課文賞讀教學,尤其是單元中的賞讀性文章是單元教學推進的代表,有著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我們就要抓住此以課堂為單位實現(xiàn)教學目標來作為我們的教學出發(fā)點發(fā)揮以例帶類的作用,輻射整個單元。
誦讀積累型――文言文與古詩教學,在這部分中其實含有常識性的積累文言與詩句的背誦等相對來講比較瑣碎,重在于老師引導與監(jiān)督下的日常性把握,按照先前所提到的在規(guī)定的時間板塊內(nèi)完成相應的任務,這是其他學習環(huán)節(jié)的基礎和根本。
讀寫結(jié)合型――單元綜合與課文學習的整合,我們可以在學生課外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課前根據(jù)單元綜合進行預習,課堂之上老師進行點撥師生進行題材鏈接的交流探討然后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在批改過程中發(fā)揮老師批閱,學生相互批閱或者師生的二次批閱的多元批閱促進學生的讀寫能力提升,之后,針對出現(xiàn)頻率高的問題教師再進行力度分析,反饋矯正。
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shù)學教學大綱指出:“使學生逐步形成簡單幾何形體的形狀、大小和相互位置關(guān)系的表象,能夠識別所學的幾何形體并能根據(jù)幾何形體的名稱再現(xiàn)它們的表象,培養(yǎng)初步的空間觀念。”由此可見,“表象”在兒童的認知活動和空間觀念的形成過程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單元的教學要盡量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通過眼、耳、口、手等多種感官去感知事物,借助實物直觀、圖像直觀和語言啟迪獲得有關(guān)形體及特征認識的表象,并逐步抽象、概括出有關(guān)概念,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他們思維的廣闊性。
(一)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通過觀察、操作、實驗,幫助學生建立有關(guān)形體的表象。
1.立體圖形的認識要建立在對平面圖形認識的基礎上。本單元是學生比較深入地學習立體圖形的開始,也是學生空間觀念由二維空間向三維空間的一次飛躍,教學時要注意幫助學生逐步建立有關(guān)立體圖形的表象。有的教師作過這樣的教學嘗試:首先,教師拿出一根小棒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條什么?(線段)然后讓學生拿出3根同樣長的小棒,首尾順次相連圍成一個平面圖形(三角形),認識線段可以圍成平面圖形。緊接著復習我們學過的平面圖形還有哪些(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最后讓學生拿出6根小棒圍成4個三角形(見右圖),教師指出像這樣的圖形就是立體圖形。教師還可以邊講解邊板書:線——面——體。并聯(lián)系實際讓學生說一說,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立體圖形,把學生頭腦中形成的立體圖形的表象由特殊推向一般,從而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附圖{圖}
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象要建立在觀察和操作的基礎上。教師可用切蘿卜的直觀演示幫助學生認識長方體。第一步,教師在一個蘿卜上橫切一刀,得到一個橫截面,讓學生觀察并摸一摸,直觀感知面,獲得“面”的表象。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么形狀,哪些面完全相同。第二步,在切得的半塊蘿卜上垂直于橫截面縱切一刀,得到兩個面,并指出兩個面相交的邊叫做“棱”。緊接著讓學生摸一摸棱,獲得“棱”的表象。然后引導學生觀察長方體有多少條棱,量一量每條棱的長度,思考哪些棱的長度相等。第三步,在切得的蘿卜上垂直于橫截面和縱截面再切一刀,得到三個面、三條棱,指出三條棱相交的點叫“頂點”,并讓學生數(shù)一數(shù),長方體有多少個頂點,最后系統(tǒng)歸納出長方體的特征。正方體的認識,其教學過程與長方體的教學過程類似,但要注意加強與長方體的聯(lián)系。
3.表面積與體積的概念、計算方法和公式,要建立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理解表面積的意義,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理解,而且可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教學時要通過操作活動(把長方體或正方體紙盒的6個面展開),幫助學生理解表面積的概念。在此基礎上結(jié)合具體例題教學有關(guān)形體表面積的計算方法。教材中沒有給出計算表面積的公式,目的在于讓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從面積到體積也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因此,學生在理解和應用上都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時我們可以通過實驗分三步幫助學生認識:第一步,感知物體所占的空間。先把一塊石頭放入有水的玻璃杯中,觀察水面的上升變化,并組織學生討論水面上升的道理;再取一只裝滿細沙的杯子,把沙倒出來,放入一塊長方體木塊,然后再裝沙,讓學生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討論為什么不能把倒出的沙全部裝回去的道理。在此基礎上教師小結(jié)出;任何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第二步,比較物體所占空間大小。教師可出示實物或掛圖,讓學生比較大小不同的幾個物體,哪一個物體所占的空間大,使學生感知物體所占的空間有大有小。第三步,歸納體積的意義,讓學生明確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要通過擺小木塊的實驗,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長方體的體積與它的長、寬、高的積的關(guān)系,從而直觀地推導出體積計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根據(jù)正方體與長方體的關(guān)系,可以直接由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導出正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最后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統(tǒng)一成用底面積乘以高。
(二)重視抽象和概括,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表象只是從感知到抽象的中介和橋梁,而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幫助學生把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因此,教學過程中及時的抽象和概括,不僅有利于學生理性地掌握所學知識,而且在本單元還有利于發(fā)展他們的空間觀念。例如:在引導學生初步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后,還應抽象概括出長方體一般是由6個長方形(也可能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正方體是由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這樣便于學生系統(tǒng)掌握所學知識。在此基礎上,還要抽象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直觀圖(見下圖),讓學生識記。而直觀圖去掉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非本質(zhì)屬性,保留其本質(zhì)屬性,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附圖{圖}
二、加強比較,促進學生掌握易混知識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培養(yǎng)思維的深刻性。
(一)長方體和正方體特征的比較。
教學時要通過實物的對比觀察,引導學生說出長方體和正方體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使學生明確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特殊的長方體),會用集合圖表示出正方體和長方體之間的關(guān)系。學生掌握了正方體和長方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有利于較簡捷地計算正方體的表面積與體積。
(二)表面積和體積的比較。
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和體積后,有的學生可能會對表面積和體積這兩個概念發(fā)生混淆。因此,教師應結(jié)合實物(或圖形)進行對比,使學生從這兩個概念的含義、計量單位、所需數(shù)據(jù)的測量和計算方法等方面進行區(qū)分,以加深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
(三)容積和體積的比較。
容積和體積這兩個概念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體積是指一個物體自身所占多大的空間,容積是指一物體中間所能容納多大體積的其它物品。容積和體積的計算方法雖然相同,但測量所需數(shù)據(jù)的方法卻不同。計量容積一般用體積單位,但計算液體的容積常用單位是升和毫升。容積和體積這些細微的差異,在教學中都要加以認真的對比和區(qū)分,以便學生能夠正確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四)長度單位、面積單位、體積單位的比較。
在引導學生推導出相鄰兩個體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后,應把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列表進行對比,以加深學生對體積單位及相鄰兩個體積單位間的進率的認識,使學生能正確使用體積單位和進行有關(guān)體積單位間的換算。
三、進行變式訓練,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一)結(jié)合表面積的教學,進行變式訓練。
本單元教材第2節(jié)例1的教學,教師可以啟發(fā)學生變換思維的角度,進行一題多解的訓練。通過這樣的訓練,既為學生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有蓋和無蓋物體的表面積計算)奠定了思維方法的基礎,又培養(yǎng)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發(fā)展了他們的空間觀念。
(二)設計富有針對性的題目,進行變式訓練。
例如: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后,可設計這樣一道題目,來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題目:如下圖所示,這是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請在頭腦中將這幅沒畫完的長方體想象出來,再填空。
附圖{圖}
1.長方體后面的面,面積是()平方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