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勸學原文及翻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論文摘要:本文以王佐良先生《論讀書》的譯文為例,分析了在英語散文漢譯時語言及結(jié)構(gòu)特征的歸化,以及對語言的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以及祈使功能的傳達。
散文是一種獨特的文學體裁,其選材范圍廣泛,結(jié)構(gòu)自由靈活,表現(xiàn)手法多樣,語言不受韻律的拘束。在文體特征上,散文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但卻往往又以其結(jié)構(gòu)上潛在的層次感和語言的生動簡潔來打動讀者的心扉;在語言功能上,散文往往具備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以及祈使功能。
基于散文的以上特點,將英語散文譯成漢語時,譯文應(yīng)完整地再現(xiàn)原文的結(jié)構(gòu)特點,達到與原文相似的功能,使譯文的意義完整,語言流暢,地道。下文中,筆者將以我國著名的翻譯家王佐良先生對英國哲學家培根的“Of Studies”的譯文《論讀書》為例,簡要論述英語散文漢譯時應(yīng)該注意的問題。
一、英語散文漢譯時語言及結(jié)構(gòu)特征的歸化
總體而言,王佐良先生的譯文與原文是句句對應(yīng),有的句子根據(jù)漢語語法特點漢語進行了相應(yīng)的調(diào)整,另一些句子則根據(jù)漢語的表達習慣而相應(yīng)調(diào)整了語序,從而使譯文流暢自然。例如: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ability.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
上述譯文中,三個介詞被譯成了三個動詞,三個并列的介詞短語因此也成了三個動詞短語。這樣譯文符合漢語的層層推進的敘事方法及多用動詞的語言特征。又如:
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 sloth:touse them too much for ornament,is affection:to makejudgment wholly by their rules, is the humor of ascholar.
讀書費時過多易惰,文采藻飾太盛則矯,全憑條文斷事乃學究故態(tài)。
原文前部分“To spend too much time in studies issloth”是用不定式做主語。譯文照顧到漢語語言習慣,用“讀書”作主語。這既忠實地表達了原文的意義,又符合散文的樸素風格和中文簡練明快的特點,原文的后部分“is the humor ofa scholar”巧妙地運用“學究故態(tài)”將英語的靜態(tài)特點轉(zhuǎn)化成漢語的動態(tài)特點。
下面一句譯文也十分精彩:
They prefect nature,and are perfected by experience:for natural abilities are like natural plants that needpruning by study;and studies themselves,do give forthdirections too much at large:exgept they be bounded inby experience.
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jīng)驗又補讀書之不足,蓋天生才干猶如自然花草,讀書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書中所示,如不以經(jīng)驗范之,則又大而無當。
原文中的冒號被譯文中的逗號代替,原文中的總分結(jié)構(gòu)也被漢語的連動結(jié)構(gòu)代替。這樣使譯文更符合漢語表達的特點。譯文又巧妙地將原文中的“except they be hounded in byexperience”譯為主動語態(tài),突出體現(xiàn)了漢語的語言特點。這里,我們不得不贊嘆王佐良先生駕馭英漢兩種語言的能力。
二、英語散文漢譯時對原文語言功能的傳達
散文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往往具備表情功能、信息功能、美感功能及祈使功能等語言功能。因此,在英語散文漢譯時,我們不僅要盡最大的努力保留原作所具有的語言特征,而且要盡力傳達原作的各種語言功能。
1.譯文對原文表情功能的傳達
語言的表情功能體現(xiàn)在它能夠改變接受者的情緒狀態(tài),能夠激發(fā)人內(nèi)心深處的各種情感。散文的表情功能就在于它往往能夠以簡潔易懂的語言引起讀者的共鳴。在翻譯中,語言的表情功能的傳達致關(guān)重要,它直接關(guān)系到譯文的成敗。培根的“OfStudies”是公認的勸學名篇,因此譯文也應(yīng)具有同樣的功能,在這一點上,王佐良先生很好地完成了他作為譯者的任務(wù),使《論讀書》成了中國所獨特的勸學名篇。
2.譯文對原文信息功能的傳達
語言的信息功能即運用簡練的語言,將自己的思想傳達給讀者,使讀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nèi)容。在散文翻譯中,對于原文中晦澀或較難理解的句子,譯文應(yīng)在保持語言順暢前提下,給予適當解釋或說明,從而保證其對原文信息功能的傳達。如下面“Of Studies”中的句子:
Abeut studia in mores.
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原文比較難以理解,王佐良先生將其翻譯成漢語推崇的四字結(jié)構(gòu),既保留了原文古雅的風格,同時也道明了句子潛在的意義,達到了對原文信息功能的傳達。
3.譯文對原文美感功能的傳達
語言的美感功能就是通過精心構(gòu)思的語言,給讀者以美好的享受。接受美學理論認為,文學作品是注定為讀者而創(chuàng)作的。因此,經(jīng)過再創(chuàng)作的譯文也是為讀者服務(wù)的,應(yīng)該將讀者的接納、欣賞和評判作為其生存的依據(jù)和標準。散文的特殊性決定其翻譯是目標取向策略(target-oriented strategy)。也就是說,譯者在忠實地傳達原作意圖的基礎(chǔ)上,應(yīng)側(cè)重譯文的讀者效應(yīng),除了考慮其所包含的語言和文化信息,更要注重其語用功能,即語言應(yīng)能提示給予讀者以美的享受。因此,翻譯散文時,除應(yīng)忠實傳達原文的語言和文化信息,更應(yīng)考慮讀者的期待視野、審美情趣和接受能力。如《論讀書》中,以下句子的翻譯,就完整地保留了原文的美感功能。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ability.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長才。
4.譯文對原文祈使功能的傳達
語言的祈使功能是指其對接受者行為的影響功能。這一功能可由命令或勸告來達成,但是通常更有效的途徑是恰當?shù)慕忉?,有啟發(fā)的玩笑,或者是一個發(fā)人深省的提問,它的使用常常暗示某種權(quán)威。在翻譯中,我們要特別注意對原文的這種語氣,也即語言的祈使功能的保留。如在培根的“Of Studies”中,有如下句子:
Read not to contradict and confute;nor to believe
and take for granted:nor to findaik and discourse;but to weigh and consider
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不可盡信書上所言,亦不可只為尋章摘句,而應(yīng)推敲細思。
王佐良先生的譯文恰到好處地傳達了原文的語氣,由此可見,王王佐良先生的翻譯功底是十分深厚的,其《論讀書》也是“一名之立、旬月踟躇”的結(jié)果。
綜上所述,王佐良先生的譯文《論讀書》以保持原作樸素風格為要,遣詞造句通俗簡潔,樸素無華,最大限度地再現(xiàn)了原文信息,先后非常成功地再現(xiàn)了原文的信息功能,美感動能、表情功能和祈使功能,很好地傳達了原文完整的意義。譯文語言流暢地道,通俗簡潔,堪稱“意義相符、功能相似”的范例之作。
參考文獻:
[1]陳宏薇:《漢英翻譯基礎(chǔ)》[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2]郭章:《翻譯名家研究》[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3]劉宓慶:《文體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8
初,權(quán)謂呂蒙曰:“卿今當涂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wù)。權(quán)曰:“孤豈欲卿治經(jīng)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wù),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泵赡耸季蛯W。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fù)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jié)友而別。
譯文
當初,孫權(quán)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當權(quán)管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wù)繁多來推托。孫權(quán)說:“我難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經(jīng)典,成為博士(專掌經(jīng)學傳授的學官)嗎?我只是讓你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務(wù)繁多,誰比得上我(事務(wù)多)呢?我經(jīng)常讀書,自己覺得獲益很多?!眳蚊捎谑情_始學習。當魯肅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一起談?wù)撟h事,魯肅十分吃驚地說:“你現(xiàn)在的軍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謀略,不再是原來的那個吳縣的(沒有學識的)阿蒙了!”呂蒙說:“志士(君子)分別幾天,就重新另眼看待了,長兄你認清事物怎么這么晚呢?”于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結(jié)為朋友后分別了。
注釋
1、初:當初,起初,這里是追述往事的習慣用詞。
2、權(quán):指孫權(quán),字仲謀,吳郡富春(浙江富陽)人,黃龍元年(公元222年)稱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不久遷都建業(yè),(今江蘇南京)。229年稱帝。
3、謂……曰:謂,告訴;連用表示“對……說”。
4、呂蒙:字子明,三國時吳國名將,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縣東南)人。
5、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
6、今:當今。
7、當涂:當?shù)溃敊?quán)。
8、掌事:掌管政事。
9、辭:推托。
10、以:介詞,用。
11、務(wù):事務(wù)。
12、孤:古時王侯的自稱。
13、豈:難道。
14、治經(jīng):研究儒家經(jīng)典。治,研究?!敖?jīng)”指《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等書。
15、博士:當時專掌經(jīng)學傳授的學官。
16、邪(yé):通“耶”,語氣詞,表示反問或疑問的語氣。
17、但:只,僅。
18、當:應(yīng)當。
19、涉獵:粗略地閱讀。
20、見往事:了解歷史。見,了解;往事,指歷史。
21、耳:語氣詞,表示限制語氣,罷了。
22、多務(wù):事務(wù)多,雜事多。務(wù),事務(wù)。
23、孰若:與……相比如何;誰像(我)。孰:誰,哪個;若:比得上。
24、益:好處。
25、乃:于是,就。
26、始:開始。
27、就學:指從事學習。就,單獨翻譯為 從事。
28、及:到了……的時候。
29、過:到。
30、尋陽: 縣名,在湖北黃梅西南。
31、論議:討論議事。
32、大:非常,十分。
33、驚:驚奇。
34、者:用在時間詞后面,不譯。
35、才略: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謀略。
36、非復(fù):不再是。復(fù):再,又。
37、吳下阿蒙:指在吳下時的沒有才學的呂蒙。吳下,指吳縣,如今江蘇蘇州。阿蒙,指呂蒙,名字前加"阿",有親昵的意味?,F(xiàn)指才識尚淺的人。
38、士別三日:與讀書的人分別幾天。三:幾天,這里指“幾”。士,讀書人。
39、即:就。
40、更(gēng):重新。
41、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目:擦擦眼。待:看待。
42、大兄:長兄,這里是對同輩年長者的尊稱。
43、何:為什么。
44、見事:認清事物。見,認清,識別。
45、乎:啊。表感嘆或反問語氣。
46、遂:于是,就。
47、拜:拜見。
48、別:離開。
1.部分文字被錯譯
錯譯是新版的高中語文教材文言文部分比較常見的問題。例如,在文言文《祭十二郎文》中,有一句“然后惟其所愿”,新版教材中對于這句話的翻譯有些不妥。教材中的翻譯是“指讓奴婢們按照他們各自的想法離開或者留下”,然而,在《教師教學用書》中,針對這句話的翻譯卻是“這樣辦了,才算了卻了我的心愿”。顯然,對于這句話,新版的高中語文教材是翻譯出了錯誤。因為,“然后惟其所愿”其中的“其”是代詞,然而卻不是指代“奴婢”,而是指代作者本人“自己”。更何況,韓愈寫的這篇祭文的重點內(nèi)容也不是描寫奴婢的去留,奴婢的去留并不會產(chǎn)生什么變化和影響,祭文全篇的主要人物都是“吾”和“汝”,也就是我和十二郎之間的談話,若在其中突然插入一句關(guān)于奴婢的去留問題,必然是十分牽強的。因此,新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譯文是錯誤的。
2.部分文字為硬譯
在新版的高中語文教材文言文部分中,硬譯也是常見的問題之一。例如,在姚鼐的《登泰山記》中,有一句“今所經(jīng)中嶺及山巔崖限當?shù)勒?,世界為之天門云”,其中,對于“崖限當?shù)勒摺钡姆g也是頗有爭議。在新版的語文教材中的翻譯是“崖壁擋在道路上”。然而,通過對于全篇的語境以及作者所描繪的泰山特點,以及作者正在登上這一舉動來看,如果真的如新版高中語文教材所翻譯的“崖壁”“擋在登山的路上”,那么作者還能夠繼續(xù)登山嗎?而且,對于文言文來說,其翻譯必須將每一個字都翻譯出來,達到通順、不丟字落字才可以。然而,如果逐字的翻譯檢查一遍,可以發(fā)現(xiàn),新版教材中對于“限”字并沒有翻譯出來。顯然,如此翻譯是與原文相違背的,所以教材中的翻譯必然是硬譯的、錯誤的。根據(jù)查閱資料,以及分析語法和語義,整句話的正確譯文應(yīng)該是“現(xiàn)在人們所經(jīng)過的從中嶺到山頂中的那些崖壁擋在路上,人們將它稱作為天門”,如此才能符合文章的情景以及作者所要表達的含義。
二、高中語文新教材文言文改革的方法
1.新教材的文言文編寫需要體現(xiàn)中國漢語文化變更的規(guī)律
漢語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語,在生活中處處存在。在對于一門語言的學習中,我們都需要從最基礎(chǔ)的學起,都應(yīng)該從聽、說、讀、寫四個部分分別進行深入學習,這四個部分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對于文言文也不例外,我們應(yīng)該改從“文言文詞語”入手,在了解和讀透每一個詞語的含義之后再對文言文句子、乃至文章進行學習。如果對于“文言文詞語”的掌握沒有良好的基礎(chǔ),便不可能學習好文言文。文言文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語言,引導(dǎo)學生對其產(chǎn)生興趣和學習動力的前提,便是要為學生們講解古代漢語言文化的演變過程、發(fā)展歷史、以及發(fā)展規(guī)律等等。所謂的“發(fā)展規(guī)律”,其最重要的標志便是指“詞語”所出現(xiàn)的順序規(guī)律。每種語言的出現(xiàn)以及發(fā)展都有著其獨特的社會背景。在這個方面,新版的高中語文教材的編寫并沒有體現(xiàn)出對其足夠的重視,導(dǎo)致學生們不能夠完全的理解文言文篇章的含義以及文言知識的趣味性。
2.新教材的文言文編寫需要體現(xiàn)中國漢語文化的全貌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發(fā)展的載體,它記錄著中華文化從古到今的發(fā)展過程。因此,可以說只有將文言文的各項知識以及對文言文的理解方法向?qū)W生們有效的傳授,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為學生們提供了解和認識中華文化發(fā)展全貌的機會與能力。因此,在新教材的文言文編寫中,選取適當?shù)?、能夠直接體現(xiàn)我國文化發(fā)展以及文化特點的文言文是十分關(guān)鍵的。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育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在其文化思想的熏陶與引領(lǐng),對于高中生的文化思想的建構(gòu)都是十分關(guān)鍵的。在原版的高中語文教材的對比下,新版高中語文教材中,對于文言文的注釋與參考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可以說基本上是成功的,有一些可圈可點之處。例如漢語文化的充分展現(xiàn),不僅讓學生學到書本知識,更感悟到傳統(tǒng)的輝煌。在學到《勸學》這篇文章時,“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币詢?yōu)秀馬與劣等馬行走的路途為依據(jù),比喻人們要鍥而不舍的完成某一件事情。學生認識到文本蘊含的哲理,也體會到馬在當時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由此拓展了古代文化認識。
三、總結(jié)
關(guān)鍵詞:情境教學;文言文;語文教學
在高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占了教材的很大比重,也是學生學習語文過程中較為困難的一部分,文言文可以說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如何激發(fā)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成為文言文課堂教學的主體,是我們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所要探討的重要問題。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情境教學法在導(dǎo)入文言文課堂,激起學生興趣,引起學生共鳴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以畫面展現(xiàn)情境
用畫面展現(xiàn)文言文中的情境,可以把抽象的文言文內(nèi)容形象化、具體化、真實化。雖然文言文講的都是中國古代的人物和歷史事件,但是教師可以在文言文課堂引入時,先播放一段與課程內(nèi)容相關(guān)的視頻或者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帶入到課文情境中來。
例如,在講到《阿房宮賦》這篇文言文時,在進行課堂導(dǎo)入前,我收集了大量的關(guān)于阿房宮的照片和圖片,還下載了一個介紹阿房宮的視頻,視頻不長,就5分鐘,非常適合在課前給同學們播放,讓學生對阿房宮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在我一開始用PPT放映照片的時候,同學們的注意力就全部集中在大屏幕上了。學生的興趣已經(jīng)被完全激起,對接下來的文章學習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以音樂渲染情境
在情境教學中,把音樂和文學兩者結(jié)合起來,作用于學生的聽覺和視覺等感官,會起到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強化的作用。不同的文言文內(nèi)容,配上不同類型的音樂,更容易將學生帶入到文言文情境中去。用音樂渲染情境尤其適用于抒情的文章,或者是感彩較強烈的文言文,我會根據(jù)文章的具體內(nèi)容,選取不同類型的音樂作為背景音樂,把同學們帶入語文課堂。
例如,在講到《琵琶行》這一時,我用了圖片和音樂相結(jié)合的方法進行文言文教學。很多同學不知道琵琶這種樂器,所以為了給大家普及一些課外知識,我首先花了幾分鐘介紹了這種樂器,然后在我進行朗讀示范的時候,用琵琶演奏的音樂作為背景音樂。催人淚下的背景音樂,一下就把課堂氣氛帶動起來了。因為,《琵琶行》講的是白居易借助琵琶女的凄涼身世,來抒發(fā)自己因被貶和受到政治打擊所引發(fā)的抑郁之情。通過琵琶女形象的塑造,從側(cè)面反映了封建社會中的藝人、樂伎的悲慘命運,并抒發(fā)“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真實情感。
用凄涼悲情的音樂,將學生帶入到文言文的情境中,仿佛自己來到了江州,在凄美的夜晚,聽著琵琶彈奏的樂曲,秋風瑟瑟,楓葉飄飄……
二、以表演體會情境
情境表演是教師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在情境教學中,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進入角色或者扮演角色,讓學生對文言文中的角色產(chǎn)生真切感,加深學生本人的內(nèi)心體驗。
例如,在講到《鄒忌諷齊王納諫》這篇文言文時,我先帶學生把文中的重點字詞進行翻譯和講解,在學生讀懂文章大意之后,將全班同學分成小組,每組6個人,進行角色扮演,因為在文中剛好有6個角色:鄒忌、鄒忌的妻子、妾、朋友、徐公和齊威王。我要求學生要在遵從原文意思的情況下,進行適當?shù)那榫程砑雍蛿U展,讓學生們充分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導(dǎo)演編排能力,給每個小組10分鐘,然后在課堂上進行表演。最后,在所有小組中選出演得最好的一組和最好的演員,并頒發(fā)最佳男女主演、最佳男女配角、最佳編排獎。
三、以生活展現(xiàn)情境
以生活展現(xiàn)情境是指依照教學計劃和文言文實際內(nèi)容,結(jié)合時令季節(jié)等特點,確定觀察的主題,根據(jù)文言文的主題,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帶入生活的情境中。這種情景教學法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并可以在實際的學習和生活中找到依據(jù)。
例如,在講到《勸學》這篇文言文時,我讓學生都講講自己學習的經(jīng)歷,比如碰到挫折的時候是如何應(yīng)對的,父母平時都是怎么教導(dǎo)我們學習的,這些問題,每個學生都會碰到,而且還深有體會,這就可以積極引導(dǎo)學生進行思考和自我總結(jié)。然后,再來講解《勸學》,更能引發(fā)學生興趣,并從中得到啟發(fā)。
情景教學法是適應(yīng)新課改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它十分適用于枯燥乏味的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情景教學法以鮮明的形象,強化學生感知教材的親切感;以真切的感情,調(diào)動學生的主動性;以深遠的意境,激起學生拓展課文的想象力;以蘊含的理念,誘導(dǎo)學生提高對事物的識別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學中,我將繼續(xù)探索情境教學方法,并加以完善。
參考文獻:
[1]吳丹.談文言文教學中的情景教學法[J].教法交流,2011(6).
[2]吳軍.本是同根生:用現(xiàn)代漢語語法引導(dǎo)中學文言文教學初探
[J].教師,2011(3).
一、文言文閱讀的選材特點
縱觀全國各省市2016年中考文言文閱讀試題,選材主要有以下特點:
1.以人物傳記為主,歷史事件次之
2016年中考文言文閱讀選材,有個現(xiàn)象值得關(guān)注:人物傳記和歷史事件成為命題者青睞的對象。抽取包括全國各主要考區(qū)和課改區(qū)的100份試題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將以《五柳先生傳》《陳禾》等為代表的人物傳記作為命題材料的計51個考區(qū),將以《唐雎不辱使命》《鄒忌諷齊王納諫》《隆中對》《晏子使楚》等為代表的歷史事件作為命題材料的計30個考區(qū),二者占文言文閱讀選材的81G。這些材料,要么語言精練、用詞典范,要么思想深邃、給人啟迪,兼具選拔考試和延伸教育的雙重意義。
2.選文內(nèi)容淺顯易懂,注重熏陶漸染
“新課標”對文言文閱讀提出的目標是:“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痹谒闃拥?00份試卷中,無論是從選材形式還是從所選材料上看,文言文閱讀在選材時大多切合了“淺易”這一課標要求,即便呈現(xiàn)的是稍難的閱讀材料,命題人也一般會在文后附上簡明的注釋。如山西卷的《慎終如始》一文,命題人在文后對“受圖定鼎”“貽厥孫謀”“垂拱巖廊”“萬乘”等較難理解的字句一一作了注釋,從而降低了考生閱讀文言材料的難度。
命題人在選材時,還特別注重所選作品對考生人生的指導(dǎo)和啟迪。選文有表現(xiàn)自然風物的,如(北京卷、云南曲靖卷)《三峽》記述長江三峽雄偉壯麗的奇景,能激發(fā)考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有言物論理的,如(湖南常德卷、青海西寧卷、黑龍江齊齊哈爾卷)《河中石獸》啟發(fā)我們“只有經(jīng)得起實踐檢驗的理論才是正確的”;有吟詠人文歷史的,如(湖北黃石卷、湖南永州卷)《O權(quán)勸學》告訴我們后天學習的重要性;有抒寫人生感悟的,如(貴州銅仁卷、湖南張家界卷)《魚我所欲也》告誡我們“人應(yīng)保持善良的本性,不做有悖禮儀的事”……
3.課內(nèi)課外并舉,對比閱讀比重增加
在所抽樣的100份試卷中,文言文閱讀語段中包含課外文言語段的考區(qū)為63個,其中以課內(nèi)外對比閱讀呈現(xiàn)材料的考區(qū)為43個,較之2015年隨機抽樣的100份試卷,兩者分別增加了11個和8個。根據(jù)目前的選材情況,我們可以預(yù)見,這一“課內(nèi)課外并舉,對比閱讀增多”的選材特點,在今后中考文言文閱讀命題中會進一步強化。
二、文言文閱讀的設(shè)題及解題
近幾年來,文言文閱讀試題的設(shè)題方式一直都趨于穩(wěn)定,由過去的“言多文少”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在的“言文并重”,考查方向從單一知識能力的考查轉(zhuǎn)變?yōu)槎喾N能力的綜合考查,即既考查“文言”也考查“文章”。從考查角度來看,對“文言”的考查,主要涉及正確劃分朗讀節(jié)奏,理解常見文言文實詞、虛詞的含義,理解并翻譯文言句子等;對“文章”的考查,即考查對文言文的綜合分析能力,包括篩選與提取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感知情感態(tài)度、揣摩評價探究等方面。從題型來看,主要包括選擇題、填空題、簡答題、拓展題等四種題型。下面以2016年云南昆明卷文言文閱讀真題為例,探究中考文言文閱讀的設(shè)題及解題規(guī)律。
【真題回放】
閱讀下列兩則文選,回答問題。
[甲]
①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②今諸生學于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后見也。其業(yè)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zhì)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
(節(jié)選自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乙]
板橋幼隨其父學,無他師也。幼時殊①無異人處,少長,雖長大,貌寢陋②,人咸易③之。然讀書能自刻苦,自憤激,不茍同俗;由淺入深,由卑及高,由邇達遠,以赴古人之奧區(qū)④,以自暢⑤其性情才力之所不盡。人咸謂板橋讀書善記,不知非善記,乃善誦耳。板橋每讀一書,必千百遍。舟中、馬上、被底,或當食忘匕箸⑥,或?qū)筒宦犉湔Z,并自忘其所語,皆記書默誦也。如是默誦,書有弗記者乎?
(節(jié)選自《鄭板橋集?板橋善誦》)
【注】①殊:根本。②寢陋:丑陋。③易:輕視。④赴古人之奧區(qū):探求古人高妙的境界。⑤暢:酣暢。⑥匕箸:調(diào)羹和筷子。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主人日再食 食:
(2)同舍生皆被綺繡 被:
(3)父母歲有裘葛之遺 遺:
(4)人咸謂板橋讀書善記 咸: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文實詞的理解能力,具體考點實詞、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
【解析】(1)“食”的本義是“食物”“糧食”,用在“再”(兩次)的后面,“食”就活用為動詞;也可以運用“語境推斷法”,“日”和“食”兩個名詞連在一起用,“食”就作動詞,意思為“提供食物”“給飯吃”。(2)理解“被”的意思,可運用“課文遷移法”,從“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的“被”字可類比得出,這里的“被”是通假字,通“披”,意思是“穿”。同樣,第(3)(4)題中的“遺”“咸”,都可運用“課文遷移法”來釋義,從“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的“遺”字可推知“遺”是“給予”的意思,從“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的“咸”推知“咸”為“全”“都”的意思。解釋“咸”字,也可用“成語印證法”,從“老少咸宜”“百廢咸舉”等成語來推知“咸”的意思。
【答案】(1)提供食物 (2)通“披”,穿 (3)給予,贈送 (4)全,都
2.選出下列加點詞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項( )
A.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
B.以中有足樂者
扶蘇以數(shù)諫故,上使外將兵
C.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
學而不思則罔
D.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
其印為予群從所得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虛詞的理解能力,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xiàn),具體考查“則”“以”“而”“為”的用法和意義。
【解析】解答這類題時,應(yīng)先通曉詞語所處句子的意思,再推斷該虛詞的用法和意義。A項,對“則”的理解,前一個可運用“語境推斷法”,“則”表示“俟其欣悅”和“又請焉”之間的承接,也可運用“代入檢驗法”,由“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的“則”推斷其意思為“就”;后一個可運用“語境推斷法”,“則”前后內(nèi)容之間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則”譯為“卻”。C項,對“而”的理解,可用“語境推斷法”,觀察“而”字前后內(nèi)容的關(guān)系,判斷出“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的“而”前后內(nèi)容為承接關(guān)系,“學而不思則罔”的“而”前后內(nèi)容為轉(zhuǎn)折關(guān)系。D項,對“為”的理解,可運用“詞性判斷法”,“有司業(yè)、博士為之師”的“為”是動詞,意思是“作為”,“其印為予群從所得”的“為”是介詞,表被動。B項,兩個“以”后面介紹的都是動作行為產(chǎn)生的原因,都譯為“由于、因為”。
【答案】B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甲文中畫線的句子。
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考生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
【解析】在翻譯文言句子時,要注意抓住句中的關(guān)鍵詞和特殊句式。解答本題先用“替換法”,把“媵人”替換為“仆人”,“湯”替換為“熱水”,再用“對譯法”,把“以”譯為“用”,“乃”譯為“才”,“和”譯為“暖和”,然后一一代入句子再行翻譯,盡量做到詞句順暢,表意清晰。
【答案】仆人拿熱水來(給我)澆洗,用被子圍蓋(我的)身體,(我)過了很久才暖和過來。
4.從宋濂和鄭板橋的學習經(jīng)歷中,我們獲得了一些有益的學習態(tài)度和方法。請按提示在A、B、C處填寫恰當?shù)膬?nèi)容。
[文 句\&學習態(tài)度或方法\&甲文: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fù)。\& A \&甲文:余則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一心向?qū)W\&乙文: B \&循序漸進\&乙文:板橋每讀一書,必千百遍。\& C \&]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內(nèi)容和對比閱讀的能力。
【解析】本題相對簡單,根據(jù)表格中左右兩項的對應(yīng)提示,很容易就能在文章中找出相應(yīng)的語句,提煉出相應(yīng)的學習態(tài)度或方法。
【答案】示例:A.虛心求教(或:恭敬有禮)
B.由淺入深,由卑及高,由邇達遠。 C.勤奮刻苦(或:反復(fù)誦讀)
理解文言文內(nèi)容、概括人物形象
[步 驟\&解 說\&審清題干,排除干擾\&題干信息是篩選文中信息的出發(fā)點和歸宿,篩選信息時一定要弄清楚所篩選的信息與題干要求是否高度一致。\&回歸原文,揣摩用意\&題干所給的信息是孤立的,但做題時不能孤立地妄加揣摩,而應(yīng)帶著題干信息回歸原文,把握人物事件的來龍去脈。\&以文推斷,概括品性\&依據(jù)文章語句,透過故事情節(jié)、人物言行、議論評價等細節(jié),把握人物形象,概括性格品質(zhì)。\&]
5.甲、乙兩文末尾畫波浪線的句子有哪些共同點?請結(jié)合選文內(nèi)容作簡要分析。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考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與分析能力。
【解析】此類題一般要從寫法、表現(xiàn)內(nèi)容和表達情感或主題三個角度去分析。
【答案】都是反問句,加強了語氣,能警示讀者并引起讀者思索,反思自己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方法。都總結(jié)了上文,表明了作者的觀點:甲文強調(diào)專心是業(yè)精德成的重要條件;乙文肯定默誦是熟記書本內(nèi)容的有效手段。
文言文比較閱讀
三、中考文言文閱讀備考策略
1.夯實文言基礎(chǔ),歸類識別整理
理解常用文言實詞和虛詞既是理解和把握文言文內(nèi)容的基礎(chǔ),也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實詞釋義是中考文言文閱讀考查的重點,屬基礎(chǔ)等級考查的必考題型,考點包括常用實詞、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虛詞辨義是中考文言文閱讀能力考查的難點,??嫉挠小爸薄岸薄澳恕薄捌洹薄盀椤薄耙浴薄耙颉薄坝凇钡?,初中階段考查的虛詞雖然不多,但由于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較為復(fù)雜,在平時學習時要注意夯實基礎(chǔ)。常用的方法有二:一是進行大量的誦讀。對課內(nèi)所學的每篇文言文都要熟讀,最好達到背誦程度,以培養(yǎng)文言語感;對所學文言文篇目的課下注解做到時讀時記,以便形成積累。二是歸納、整理。對學過的文言文中的特殊文言現(xiàn)象,如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采用分課制作卡片的形式,一課一卡,幫助記憶。
2.善用聯(lián)想遷移,學會以內(nèi)養(yǎng)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