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久久99久久精品免费看蜜桃,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va视频,精品国产不卡一区二区三区,人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電影梅蘭芳

電影梅蘭芳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電影梅蘭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電影梅蘭芳

電影梅蘭芳范文第1篇

著名導演陳凱歌的《梅蘭芳》以1400個拷貝的投入量超大規(guī)模發(fā)行上映,僅2008年12月4日上映首日便拿下1500萬的票房收入,位列2008年國產片單日票房第四名,首個周末票房已經達到4218萬元人民幣,在2008年打著賀歲旗號的多部影片中,《梅蘭芳》的首部周末票房目前最高的影片。一般而言,賀歲市場是以大投資、大制作、全明星陣容、狂轟濫炸立體式的宣傳推介為集體特點的純商業(yè)片為主的,而2008年,作為人物傳記類型的藝術片《梅蘭芳》卻在一片廝殺聲中取得不錯的戰(zhàn)果,這為國產藝術電影實現(xiàn)商業(yè)訴求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成功經驗。

商業(yè)外殼與文化取向的有機整合

文藝片一直都是令電影制作和院線發(fā)行方比較為難的選擇,中國文藝電影往往存在“市場感覺”不到位的現(xiàn)象。隨著觀眾欣賞品位的逐步提升,在經歷了一些內容空洞、故事性不強,只追求所謂“視覺盛宴”的大片之后,今天的消費者對于電影的選擇越來越理智。而現(xiàn)實生活的高度物化使人們對于那些能夠對世界進行審美判斷與思考,引領觀眾進行精神超越的藝術電影更加青睞。也許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投資方中影集團北京電影制片廠、中環(huán)國際娛樂和英皇電影不惜斥資9000萬,搭造了88個大型場景,動用10多萬群眾演員參加演出,并重金邀請章子怡、黎明等國際巨星擔任主演,來打造一部以藝術人物傳記為主要題材的年度賀歲巨片。對于中影集團這只電影市場的“大鱷”而言,打出的這張“文藝牌”盡管有些冒險,但是按照電影市場的規(guī)律和消費心理來說,這種膽識和勇氣其實已經使電影成功了一半。正如導演陳凱歌所說,《梅蘭芳》拍的是中國人的精神,希望《梅蘭芳》能為中國文化留下點東西,為中國人留下點東西。由此不難看出,與一些商業(yè)大片相比,《梅蘭芳》具有更深遠的文化意義,也恰恰正是對于這種文化意義的選擇,讓電影《梅蘭芳》包括中影集團一下子就提升到了“高品質”、“責任感”、“文化傳承”、“主流價值取向訴求”等高度上,這無疑成為該電影最大的營銷。

大眾一般對于藝術電影與商業(yè)電影的認識存在有明顯的區(qū)隔,其實二者并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分,藝術電影也需要觀眾和票房,而商業(yè)電影也必須維護一定程度的藝術內涵。電影《梅蘭芳》無疑是一部華語商業(yè)藝術大片,雖然影片充斥著不少京味兒十足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符號,但是商業(yè)大片與生俱來的商業(yè)元素還是處處可見的。《梅蘭芳》其實是試圖運用現(xiàn)代電影商業(yè)營銷手段來運作的一部文藝片,與前一段時間文藝片《太陽照常升起》不同的是,該部電影有著準確而明智的市場定位。《太陽照常升起》在影片的藝術色彩上是成功的,但是卻遭到票房的滑鐵盧,根本原因是投資方硬把一部純粹的藝術片當成商業(yè)大片去打造,結果明明創(chuàng)了文藝片的票房記錄,結果卻制造出了商業(yè)大片票房慘淡的結局。電影《梅蘭芳》的票房注定了不會高得離譜,投資方聰明地運用商業(yè)途徑來全力推介這部藝術片,如果是對票房沒有不切實際的過高期望,這其實是件并不十分困難的事情,相反,倒是會輕而易舉地拔得賀歲檔商業(yè)藝術片的頭籌。

名導演與名演員的雙重保險

梅蘭芳在中國基本上是家喻戶曉的藝術人物,他的生平事跡并不新鮮,稍不留心就會拍成了“英雄”式、“德藝雙馨”式的主旋律藝術人物片,在這個沒有多少文化耐心的時代拍攝這樣的電影的確是一件令人為難的事情。但是,《梅蘭芳》選擇的是陳凱歌這個有著較強市場號召力的導演,觀眾對于沉寂了三年的著名導演的新作充滿了好奇與期待,是否能借《梅蘭芳》雪《無極》之恥,是否可以超越當年的《霸王別姬》都成為電影《梅蘭芳》的重要賣點。在《梅蘭芳》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陳凱歌的真誠,如他自己所說:“這部影片我不是為了拿獎而拍的,我是為了向全世界介紹梅蘭芳這位京劇藝術大師的一生?!标悇P歌體現(xiàn)了自己的大家風范,不得不讓人對其肅然起敬,這讓拍攝和制作影片的商業(yè)活動有了更深層次的社會意義。讓文化薪火相傳,讓電影走出國門,讓世界人民了解中國的藝術家,這就賦予了這部商業(yè)電影更加深遠的時代責任,成為該部電影的最大的價值所在。當然,也只有《梅蘭芳》商業(yè)價值的最大化才能創(chuàng)造《梅蘭芳》藝術價值的最大化。

《梅蘭芳》據說在日本、韓國賣得非常好,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名導演+名演員”的明星效應,購得該片版權的韓國藝家娛樂有限公司總裁李成硅就曾經坦言,《梅蘭芳》對韓國最大的吸引力是章子怡、黎明的人氣以及導演陳凱歌在國際上的聲望。同時,又有陳紅、孫紅雷、王學祈、英達、安藤政信等巨星的通力合作,超強的陣容自然就成為歲末國人舉目期待的文化盛事?!睹诽m芳》的拍攝和制作陳凱歌選擇的是一直以來合作的日本精英團隊,而這個班底是華人商業(yè)電影市場中最具有文藝氣息的組合,也是當年《霸王別姬》的制作團隊,既保證了電影的文化內涵,又借助了商業(yè)片高水準的推手力量,這讓《梅蘭芳》擁有了最完美的拍攝和制作保障。陳凱歌、黎明、章子怡等眾多國際電影人的加盟和優(yōu)良的制作班底,讓《梅蘭芳》在影迷心中的認知度迅速升高,《梅蘭芳》也從一部題材并不新穎的文藝片迅速升級為值得期待的商業(yè)大片。

大投入與全方位的推介宣傳

馬爾羅在60多年前就已提醒人們:“必須永不忘記,電影是一門工業(yè)。”今天中國電影的產業(yè)定位和電影產品的商業(yè)屬性已經不容置疑,中影集團公司董事長韓三平認為,電影賀歲市場的票房應該在十個億左右。而影片的競爭是異常激烈和殘酷的,不難發(fā)現(xiàn),《梅蘭芳》從籌備之日起,以往賀歲大片用過的宣傳推廣手段,《梅蘭芳》幾乎全部都進行了采用。有消息稱《梅蘭芳》投資9000萬,而在廣告和宣傳前期的預算起碼在兩三千萬元,在拍攝前期,盡管投資方奉行保密策略,但還是“不小心”透露出了章子怡、黎明、梁朝偉、王力宏等候選人,而導演是陳凱歌、李安還是關錦鵬也都成了話題,演員黎明苦練蘭花指、章子怡拜師學唱戲等消息的散布又讓觀眾對這部電影增加了不少期待。為配合發(fā)行,中影集團還將在中央電視臺投放2000萬元的硬廣告,同時也不放過各大城市的流動媒體、路牌燈箱等媒介。為杜絕盜版發(fā)生,《梅蘭芳》在正式上映前還進行小范圍試映,所有看片人員均需執(zhí)請?zhí)⒔邮馨矙z才能進影院。

為配合《梅蘭芳》的全球上映,主創(chuàng)特意剪出多個不同版本的預告片在不同的時間段推出,同時制造了一些新聞事件如紙手銬的侵權事件、電影主演章子怡、黎明的緋聞以及阿嬌在影片中的留刪、陳紅打擊盜版、官網賣高價、章子怡、黎明深情獻唱主題曲等消息以引發(fā)人們對《梅蘭芳》的關注。北京、深圳、

廣州等多家影城還紛紛舉辦了各種與電影藝術氣息相匹配的電影主題活動,紛紛加入了為影片造勢的行列。而梅葆玖先生對電影給予高度評價,他表示陳凱歌導演的《梅蘭芳》對梅蘭芳做了精準的概括,對黎明和章子怡這兩位人選是滿意的。這一看似輕描淡寫,其實最“權威”的評價把整個電影的推廣宣傳送到了新的。

舉辦試映會與調整原檔期的戰(zhàn)術張力

電影梅蘭芳范文第2篇

[關鍵詞]電影;《梅蘭芳》;評論;取巧

《梅蘭芳》電影拍攝的消息在幾年前一直在轉播著,因此很多觀眾對該片給予了很高的期望。然而,當《梅蘭芳》真正問世以來,卻遭受著一些觀眾的批評。面對這部毀譽參半的歷史正劇,下面從《梅蘭芳》這部電影的各個角度分析一下梅蘭芳拍攝的一些不足之處。

一、影片的情節(jié)存在的問題

《梅蘭芳》整部片子給人的一種感覺是視覺感受有余,而情感感受不足。這樣講的原因是,整部片子沒能夠再現(xiàn)出當時的歷史滄桑之感。從整個情節(jié)的構思方面來講,都不能夠達到一定的立意和境界。套路非常陳舊,有些內容是為了顯示而顯示,走的基本上是多年前郭沫若的《屈原》等一類歷史劇的路子。在有些情節(jié)的處理上顯得非常生硬,也不能夠展現(xiàn)出梅蘭芳的性格特點。甚至有一些劇情的“原創(chuàng)度”非常高,這樣偏離了歷史的史實,例如,在《梅蘭芳》電影當中有一個情節(jié)是戲迷的刺殺事件,就存在了非常大的錯誤。本身這一段歷史的史實是比較模糊的。但是,在影片當中卻擅自將齊如山歸為刺殺梅蘭芳的幕后操作者,這樣的胡編亂造不僅僅有失客觀,還影響到別人對影片的評價。不僅僅沒法從側面反映出梅蘭芳的精神品質,還歪曲了一定的史實,對于影片的影響是非常不好的。

另外,前面已經說過,梅蘭芳的一生是豐富多彩的。但是這部電影只列出了幾個故事:與十三燕打對臺,與孟小冬的戀愛,蓄須明志。而這些情節(jié)處理得并不好,有取巧的嫌疑。下面本文來逐步分析一下。

第一,關于與十三燕打對臺的情節(jié)。

關于這段情節(jié),稍微對梅蘭芳歷史有了解的人都會看出,實際上的十三燕就是譚鑫培作為原型的。這種創(chuàng)造性情節(jié)不僅僅沒有體現(xiàn)梅蘭芳的個性,對于當時梨園行的情理也不符合。這種任意渲染的所謂歷史情結,與20世紀50年代的為顯示而顯示的歷史劇極為相似。這部分的情節(jié)雖然可以說是精彩。但是要知道“尊師”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在當時的觀念當中,師道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連最起碼的師道也不能夠尊重的話,那么梅蘭芳本人的名聲也就一落千丈了。因此,這個對臺的情節(jié)很明顯是不符合梅蘭芳本人的性格特點的,在梨園行中也屬于錯誤之舉。本是應該摒棄的情節(jié),卻被陳凱歌拿來進行“創(chuàng)新”,不得不說是這部戲的第一大敗筆。

另外,梨園行當中,琴師是非常重要的。在名角進行練習、吊嗓的時候,一般都會有琴師跟在身邊。但是《梅蘭芳》整部戲都忽略了這些細節(jié)問題,在整部戲當中,不乏唱戲的情節(jié),但是卻不見一個琴師出現(xiàn)。導演在了解京劇方面很顯然是存在著知識上的漏洞,也可以看出,導演在拍攝的時候存在著取巧的思想和態(tài)度,沒有從細節(jié)上面做好,讓整部片子更加嚴謹。

第二,關于與孟小冬的愛情情節(jié)。

這一段情節(jié),導演完全沒有對愛情的兩位主角給予最基本的尊重,對于本應該是史實的情節(jié),卻做出了模糊的處理。梅蘭芳和孟小冬的愛情故事,并非是虛無縹緲的愛情,他們兩人的成婚,是歷史上的真實案件。但是,陳凱歌導演在這方面卻進行了模糊處理,將兩人成婚的史實改為戀人。俗話說:“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眰饔涬娪凹热皇且詺v史作為根本進行拍攝的話,就必須要尊重人物的歷史,反映最基本的史實。否則,越過底線的話,再好的故事也是失敗的。

第三,關于梅蘭芳對待日軍的問題。

在這一方面,《梅蘭芳》這部電影就與以前的一些片子如《關漢卿》有著相似之處了,也是通過偽造一系列的時間,通過這些偽歷史事件對人物的形象進行夸大,為求能夠樹立人物的光輝形象,而忽略了客觀的歷史事實。在編寫日本軍的劇情的時候,無限度將梅蘭芳的人物形象高大化。最典型的就是關于的情節(jié)。要知道,歷史上的梅蘭芳在抗戰(zhàn)之前,和日本人的關系是不錯的。體現(xiàn)在幾個方面,在之前,梅蘭芳曾經到過日本那里做過演出,并受到了日本人的歡迎。在日本發(fā)生關東大地震的時候也進行過募捐,這些都是梅蘭芳和日本人關系友好的證明。而當年的時候,日本兵雖然肆虐我國,但是也不會至于那樣騷擾梅蘭芳先生的。導演通過這樣改寫劇本,突出了日本兵的可恨之處,但卻沒有真正體現(xiàn)到梅蘭芳先生的人格魅力。

另外,梅蘭芳在抗戰(zhàn)的時候也的確是拒絕為日本人演戲,并且做出了蓄須明志的舉動,并一直堅持到抗戰(zhàn)的勝利,這樣的行為為人所敬佩。但是這部影片對此進行了夸大化處理。歷史事實并非像影片所說的那樣,梅蘭芳先生雖然是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但是他畢竟是一位藝術家,是一位視藝術為生命的藝術家,舞臺是他的一切。歷史上并沒有描述他陷入一個如何有計劃如何有預謀的圈套當中,也沒有描述他有著視死如歸、橫眉冷對的革命家態(tài)度。相反,像梅蘭芳先生那樣依舞臺而生的藝術家,從備受尊重的舞臺藝術生活淪落到遠離舞臺,從高額的出場費淪落到抗戰(zhàn)時期變賣字畫維持生計的生活,從表演的巔峰淪落到不能再演戲,要為日后的生計所擔憂;正是盛年的他,卻不能夠演戲,這樣的內心,這樣的傷痛,這樣的經濟壓力又有誰能夠有深刻的體會?然而,面對種種的不濟,梅蘭芳先生依然選擇拒絕為日本人演戲、蓄須明志,這樣的精神難道不值得贊頌嗎?抗戰(zhàn)八年時期,梅蘭芳先生所面對的困難、苦楚并不是一兩個大義凜然的面孔可以表達出來的。導演沒有從這些地方突出梅蘭芳先生的偉大之處,卻胡亂編造歷史,以盲目突出梅蘭芳先生的高大形象,這與《關漢卿》一戲對關漢卿人物進行“改造”,通過胡編亂造來盲目突出關漢卿的人物形象有何不同?

關于梅蘭芳先生抗戰(zhàn)時期的內心心態(tài)表現(xiàn),導演最起碼應通過梅蘭芳先生的回憶錄《梅蘭芳舞臺生活三四十年》了解一下梅蘭芳先生的內心變化。在遠離了舞臺一段時間之后,梅蘭芳先生曾經試過在家中緊閉窗戶,偷偷地唱了一段昆曲。但是嗓音已經比不上之前,幾不復能唱,梅先生頹然許久……電影在拍攝的時候為什么不能夠從這些側面,通過描寫梅蘭芳的惆悵,來反映梅蘭芳的偉大之處呢?

二、影片的內容本末倒置

導演在拍攝《梅蘭芳》這部電影的時候,沒有徹底地了解到梅蘭芳先生歷史。因此也只是嘩眾取寵地凸顯出幾個廣為人知的故事,而且還是進行了不必要的改編的。梅蘭芳被譽為四大名旦,但是這并不是他名氣大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在世界上的地位。在1935年,他曾經訪問了蘇聯(lián)。梅蘭芳先生訪問蘇聯(lián)的意義是非常大的,但遺憾的是《梅蘭芳》這部電影卻沒有很好闡述這一事件。雖然說《梅蘭芳》并不是紀錄片,但是與其花心思對歷史事件進行胡編亂造,不如將有意義的歷史事件融入影片當中。導演在拍攝的過程當中完全是有能力處理好這些細節(jié)的,但是很遺憾的是陳導演并沒有這樣做。

三、影片的選角方面存在著問題

《梅蘭芳》電影選擇了著名的香港歌手黎明擔任主角。在商業(yè)的策略上,這一點是無可反駁,黎明擔任主角或許有一定的號召力。但是,這里就存在著一個比較大的缺點,就是黎明的氣質問題。任何人都可以看得出,黎明無論在外形上還是在身材上,都與梅蘭芳先生本人有著很大的距離。另外,黎明所擔任的主角是一位藝術大師。因此這對 于演員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不僅要求演員的氣質要像,還要要求演員對于以前京劇演員的一些生活特質、職業(yè)特質進行深入的了解,這在短時間內是不可能達到的,因此,黎明在電影當中的表演不得不說有一些生硬,這也是導演在走捷徑、取巧所導致的敗筆。

四、影片采用敘事割裂法導致的問題

電影主要是通過三個部分組成的,然而三段的故事敘述存在著嚴重的割裂現(xiàn)象。例如,在講到第二個故事的時候,主要講述了梅蘭芳與孟小冬的愛情,上面已經講了其歷史不準確的問題,故此不一一敘述。孟小冬和梅蘭芳最終沒有走到一起,這是第二個故事的結局。然而這么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在第二個故事結束之后就再也沒有相關的敘述,孟小冬也再沒有出現(xiàn)在觀眾的眼前。那么,梅蘭芳對于孟小冬的感情又是如何呢?第三個故事是講述梅蘭芳的愛國情懷,這一段的故事和前一段愛情故事,并沒有什么相關聯(lián)的地方。但是其實導演在這方面可以做得更好的,在《勇敢的心》里面,導演就很好地將華萊士的愛國情懷和愛情相結合,這樣華萊士的人物形象也就豐富起來了。

《梅蘭芳》當中這樣的拍攝手法完全割裂了故事的完整性,這樣導致的后果主要有兩點。

第一,破壞了影片的整體性。一部電影的整體性是非常重要的,影片的敘事當中,情感要有起伏,才能夠避免電影乏味?!睹诽m芳》一片當中,沒有貫穿整部電影的感情主線,有的也只是分割了之后的小故事情節(jié),在電影當中,三個故事的情節(jié)和的不相同,這就導致了電影的分散,缺少統(tǒng)一的情感線索,導致了三個故事缺少必要的聯(lián)系,換句話說,將三個小故事單獨拿出來制成電影是完全可以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電影的內容分散,拼湊感覺明顯。這種整體感的缺失,導致觀賞上乏味無趣,影響了觀眾的觀賞。

第二,破壞了人物的形象。人物的塑造是否成功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是演員,黎明的演技在上文已經描述過了,無論是在氣質方面,還是對京劇演員生活的深入了解方面,黎明都不是出演梅蘭芳先生的最好選擇。第二點,就是電影本身的拍攝問題了,就拿第二段故事,梅蘭芳先生和孟小冬的愛情故事來講,在第二段故事當中,梅蘭芳先生和孟小冬的愛情來得刻骨銘心,電影當中運用了一切的手法對兩人的愛情進行刻畫,突出梅蘭芳先生真摯的感情。但是當?shù)诙€故事結束之后,孟小冬就再也沒有出現(xiàn)了,在第三個故事當中,梅蘭芳轉眼之間就與原本不和的妻子患難與共。這樣的劇情不免讓人覺得非常突然,到底梅蘭芳對孟小冬的感情是否真摯呢?

在整部電影當中,每一個故事,陳導演都竭盡全力凸顯梅蘭芳先生的性格。但是陳導演犯了一個錯誤,就是在每一個故事段突出梅蘭芳先生的精神的時候,完全忽略了他的另一品行。因此,梅蘭芳先生的形象特點就由本來豐滿變成后來形象的單一化,這是影片的又一大敗筆。

五、結語

綜上所述,《梅蘭芳》充其量不過是一部商業(yè)化的電影,陳凱歌也不過是拍了一部人情電影。并且由于拍攝手法、劇情內容等硬傷,影響了觀眾對歷史的認識,梅蘭芳先生如此豐富多彩的一生,被一部電影如此糊弄過去,實在是不應該,作為拍攝過《霸王別姬》的陳導演,拍攝出《梅蘭芳》這樣的作品,不得不讓人唏噓。

[參考文獻]

[1] 葉宏濤.淺談電影《梅蘭芳》的敘事割裂[J].文藝生活,2011(11).

[2] 孫玫.取巧,終究難成大器!――我看電影《梅蘭芳》[J].藝術百家,2009(02).

電影梅蘭芳范文第3篇

正在上映的電影《梅蘭芳》主創(chuàng)者試圖呈現(xiàn)出一個怎樣的梅蘭芳?其意圖在影片中實現(xiàn)了多少?帶著這些問題,《望東方周刊》于影片公映前夕電話專訪了身在臺灣的《梅蘭芳》編劇嚴歌苓。

作家身份的嚴歌苓,以小說《扶?!贰ⅰ兜诰艂€寡婦》、《一個女人的史詩》等屢獲國內外大獎,也曾擔任電影編劇,其編劇的《少女小漁》獲得“亞太地區(qū)國際電視節(jié)最佳影片獎”,《天浴》則包攬了臺灣第35屆金馬獎七項大獎。

此前,陳凱歌曾打算拍攝嚴歌苓的小說《白蛇》,但劇本送審后沒被通過。后來陳凱歌請嚴歌苓給自己的新片《梅蘭芳》劇本提意見,那版劇本出自臺灣編劇陳國富之手,陳凱歌對嚴歌苓說:“你給我出出主意,我想要宏大敘事的那種?!?/p>

那是在2006年,再后來陳凱歌看到的小說《第九個寡婦》,正是通過個人經歷寫大歷史變遷的作品,他對嚴歌苓說:“干脆你來給我編劇吧。”

“不能說我們客觀地還原了一個梅蘭芳,他就是我和凱歌創(chuàng)作出來的梅蘭芳。”嚴歌苓對本刊記者說,“我只能說我想塑造的是一個非英雄式的英雄?!?/p>

“梅蘭芳的性格特點是雙刃劍”

由于篇幅有限,沒辦法把當時達官貴人與藝人相結合的這種特殊現(xiàn)象寫得更充分,很多東西(素材)不得不被我犧牲掉

十年前,丁蔭楠就曾想拍攝梅蘭芳題材,找過嚴歌苓邀其撰寫劇本。那時嚴歌苓從丁蔭楠那里看到一本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梅蘭芳全傳》,這構成了她對梅蘭芳最早的了解。

再往前,聽到“梅蘭芳”這三個字最多的是在外婆口中,所有事情都可以拿“梅蘭芳”來說事。比如,“我現(xiàn)在往前彎腰都彎不下去了,梅蘭芳到了60多歲還能往后彎腰呢?!痹趪栏柢叩母杏X里,這個在自己出生前便已去世的大人物是外婆那一輩的神話人物。

直到接手陳凱歌版《梅蘭芳》的編劇工作,在美國住所附近的伯克萊大學圖書館查閱各種資料,看了梅蘭芳生前的演出影像,嚴歌苓才深深認識了這個時代偶像,“他真是為京劇而生的人”。

《望東方周刊》:談談你所理解的梅蘭芳吧。

嚴歌苓:我認為他身上有很多中國古老的美德,比如隱忍、仗義、獨善其身、潔身自好,這都是中國道德標準里非常令人欽佩的優(yōu)點。但有時這些性格也像雙刃劍,在另一面成為他的缺點,比如軟弱。

我在他的自述《舞臺生活四十年》里面得到很多對他的了解,他是一個非常有平常心的人,說的話都很具體、平實,待人也很體貼,不像我們想象中一個人紅到那個份兒上就會怎樣怎樣。記得有個細節(jié)是,他去日本出訪,衣服上的紐扣是翡翠制的,有個隨行的日本人就說自己的夫人很喜歡那個式樣。結果梅蘭芳回國多年以后,還想著讓人買了紐扣寄去。

《望東方周刊》:梅蘭芳一生經歷豐富,在取舍素材時,你以什么為選擇標準?你認為哪些是影片必須呈現(xiàn)的,哪些是可以淡化或者不必涉及的?

嚴歌苓:梅蘭芳跟梅黨(當年在北京梅宅里以沙龍性質緊密圍繞在梅蘭芳周圍的戲劇群體。參與者大多是舊文人、戲劇評論家和業(yè)界精英。他們是梅蘭芳的幕僚團體,從編劇、舞美、唱腔、演出和宣傳無一不參與和策劃,其間的代表人物是齊如山、馮耿光、黃秋岳和許姬傳等――編者注)的關系一定要寫。因為沒有梅黨就沒有梅蘭芳,他們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微妙的。

比如電影劇本里的邱如白是以齊如山為主要原型,再雜糅以其他幾個梅黨的形象塑造出來的,他與梅蘭芳之間的感情就非常復雜。但由于篇幅有限,沒辦法把當時達官貴人與藝人相結合的這種特殊現(xiàn)象寫得更充分,很多東西(素材)不得不被我犧牲掉。

至于可以淡化素材的,比如梅蘭芳與孟小冬的愛戀。其實他們之間恩恩怨怨的時間很長,其中孟小冬又有幾次反復,出走啊,家人介入啊,等等。這些放在一般戲劇上都挺出戲的,都是觀眾愛看的段落,但放在這部電影的主要軀干上說,孟小冬并不是最重要的,她只是梅蘭芳人生階段中碰到的一個人。

《望東方周刊》:你期望通過你的劇本塑造出一個怎樣的梅蘭芳形象?

嚴歌苓:影片最終呈現(xiàn)出什么形象要由你們來說,我只要塑造出一個我認為的梅蘭芳就可以了。有一種可以稱之為“歷史幻想主義”的文學式樣,我覺得我的劇本就是這樣。畢竟這是一個離我們的年代這么遙遠的公眾人物,我們只是根據歷史資料,提煉出什么就是什么?!拔矣X得梅蘭芳最輝煌的生活都是在

1945年之前”

我覺得影片長度的限制成了最大的難題,如果我們能有電影《莫扎特》、《末代皇帝》導演剪輯版的長度,才足以展示一個人的一生

影片里塑造的梅蘭芳溫和、認真,有“精神潔癖”,外表看似優(yōu)柔寡斷,內心卻十分堅強。少年梅蘭芳尤具神韻,銳意創(chuàng)新,且敢于向傳統(tǒng)挑戰(zhàn)。而成年后的梅蘭芳則集中表現(xiàn)其作為普通人的感情方面,因此有觀眾認為其赴美演出成功和抗戰(zhàn)時期蓄須明志的段落處理得不夠激動人心。

更有人整理出影片中的梅蘭芳與歷史中真人的不同,并指出梅蘭芳養(yǎng)鴿子練眼神、抗戰(zhàn)時期向齊白石學畫等重要情節(jié)沒有得到表現(xiàn),是影片較為遺憾的地方。

《望東方周刊》:影片中少年梅蘭芳與十三燕打對臺的段落激動人心,這一段的構思是怎樣的?

嚴歌苓:十三燕的主要原型是譚鑫培,也有一些其他的老輩京劇人物。梅蘭芳老年時曾經回憶起打對臺這一段,覺得自己有些冒失。但這在當時也是難免的,梅蘭芳身邊都是新派的人物,都希望他能變革京劇,而傳統(tǒng)的老人肯定不買賬。這其實促成了梅蘭芳新派京劇的誕生。

《望東方周刊》:影片中梅蘭芳之妻福芝芳的形象似乎有些單薄,你怎么理解這個人物?

嚴歌苓:在以前阿嬌(飾演青年福芝芳)的戲份沒刪掉的時候,福芝芳的戲多一些。但現(xiàn)在我覺得也不算單薄,(電影)里面也體現(xiàn)出她的大度,與梅蘭芳相濡以沫的感情等等。我覺得她是個了不起的女人,很有擔待,梨園里出來的女人都有俠骨。

《望東方周刊》:影片對少年梅蘭芳對京劇的改革有所交代,但成年之后似乎沒有在其京劇創(chuàng)新方面予以表現(xiàn)。為什么?

嚴歌苓:梅蘭芳成年之后的創(chuàng)新原劇本里也是有的,寫他怎么排《天女散花》,怎么把歌舞放進去。但現(xiàn)在影片已經很長了,難以放下那么多內容。包括梅蘭芳蓄須之后,一段時間向齊白石學畫,在家靠賣畫為生,原劇本中也有體現(xiàn)。我覺得影片長度的限制成了最大的難題,如果我們能有電影《莫扎特》、《末代皇帝》導演剪輯版的長度,才足以展示一個人的一生。要是讓我寫長篇小說去寫這個人就過癮了。

《望東方周刊》:為什么把故事結束選擇在1945年?

嚴歌苓:我覺得梅蘭芳最輝煌的生活都是在1945年之前,無論是舞臺上的輝煌還是個人生活上的。

《望東方周刊》:現(xiàn)在回頭再看,你覺得劇本有哪些地方存在不足?

電影梅蘭芳范文第4篇

最近,《梅蘭芳》激發(fā)了公眾觀影的熱潮,以及對于梅蘭芳這個中國二十世紀歷史上的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跡的強烈興趣。而《葉問》和《非誠勿擾》也引發(fā)了觀影的熱潮和媒體的熱議。

在經濟狀況面臨挑戰(zhàn)的時刻,這樣的年底的“賀歲”電影熱其實是非常值得珍視的。它在經濟方面,意味著對于內需的拉動,意味著今天在消費方面的新的熱點的生成,對于文化產業(yè)在今天的經濟條件下的活躍具有相當正面和積極的意義。在文化方面,則意味著中國從2002年年底《英雄》開始的“大片”已進入一個成熟的階段,有了新的境界,意味著“大片”已經有了自己的新的空間和新的創(chuàng)造。這在今天的新的情勢之下無疑是一個值得我們肯定的新的熱點。

這個新熱點的意義在于兩個方面:

一個方面在于“大片”在今天已經徹底突破了過去僅僅以武俠電影為中心的固定模式。在中國“大片”起步之初,只有武俠電影類型和奇觀式的視覺效果才可能獲得成功。所以,當初的“大片”都試圖以武打為基礎來構造電影?!队⑿邸?、《十面埋伏》、《無極》、《夜宴》等等電影無不是以武打為基礎和以絢爛的視覺效果為中心的。而到了《集結號》,“大片”開始有了現(xiàn)代的題材和故事,有了新的開拓和突破。

在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國產“大片”終于有了全新的形態(tài)和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武打片變成了僅僅是“大片”的一部分,而不是“大片”的全部。像《梅蘭芳》這樣的傳記電影也可以有“大片”的規(guī)模和票房效益,顯然是“大片”題材的新的開拓和新的嘗試。

《梅蘭芳》集中表現(xiàn)了在二十世紀前半期中國歷史巨變中守候傳統(tǒng),同時進行革新的藝術巨匠梅蘭芳的傳奇。這部具有相當濃烈的文藝片氣質的電影,既有陳凱歌當年作為“第五代”領軍人物的文人的情懷和追求的表現(xiàn),也有對于當下本土觀眾的趣味和要求的充分考量。

梅蘭芳本人其實就是中國在二十世紀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復雜關系之中最能融合二者的典范人物,電影中表現(xiàn)了他對民族大義的堅守和他對傳統(tǒng)藝術的創(chuàng)新,以及他個人感情生活的最終超越,這些都顯示了今天的中國人對于二十世紀歷史的文化認知所達到的新的層面。梅蘭芳本人就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認同的一個“最大公約數(shù)”,而陳凱歌導演的這部電影也已成為一個與電影有關的各個方面都感到認可和贊賞的“最大公約數(shù)”,它所掀起的觀影熱潮和熱烈討論都不是偶然的。當然,這也是經歷了《無極》的多重波瀾之后,陳凱歌導演又一次證實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和當年的《霸王別姬》相比,《梅蘭芳》的大氣和圓融之美顯然證明了中華文化在中國和平崛起時代的意義已經更鮮明地得到了彰顯。

馮小剛的《非誠勿擾》則是在“大片”之中第一次有了喜劇的類型。這種喜劇“大片”的出現(xiàn),則是“大片”表現(xiàn)空間開放的重要標志。它既是馮小剛開創(chuàng)的“賀歲片”類型的新的發(fā)展,又是“大片”的新的發(fā)展。馮小剛在《夜宴》的“大片”嘗試之后,在《集結號》受到了普遍的贊賞之后,又回到了他最得心應手的喜劇類型,回到了和葛優(yōu)的合作,無疑說明了“大片”的今日幾乎可以容納許多不同類型的電影。

《葉問》當然還是傳統(tǒng)的武俠片的類型,但其表現(xiàn)的深度和武打方面的新意也受到了觀眾的肯定。這些多樣化的“大片”的出現(xiàn)證明了中國電影市場在經歷了早期“大片”的未必成熟的探索之后,已經漸入佳境。大片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已經給了中國電影更加豐沛的生命力,這也說明“大片”所確立的行業(yè)標準已經被觀眾所認可。

另一方面,現(xiàn)在的“大片”幾乎都更深深地植根于中國的文化和土壤之中,并不像早期“大片”由于要照顧到中國和全球兩個市場而顯得左支右絀。今天隨著中國中等收入者的消費能力的興起,中國“大片”只要在本土市場就足以收回成本,獲得收益,這樣就給不同的創(chuàng)作者更大的回旋空間,以及對本土文化進行深入的表現(xiàn)更多可能。在今天經濟面臨挑戰(zhàn)的狀態(tài)下仍然能夠在年底有一個電影觀影的熱潮,正是說明了經過多年的打造,一個具有相當強的支撐能力的電影市場已經成熟。

電影梅蘭芳范文第5篇

關于讀者群體,著名書評家止庵先生有個絕妙的論斷:爭取拉攏第三種人。他認為世間有三種人,第一種人幾乎不讀書,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文化人”在內,向他們做圖書推薦完全不起作用;第二種人人數(shù)不多,但他們讀書很認真,有自己的興趣點,非常清楚什么書適合自己閱讀;第三種人介乎前兩者之間,對書籍的判斷力不強,一般情況下媒體說什么書好他們就讀什么書,這類人是媒體應該爭取的主要對象,要向他們推薦那些有品位、本身不很艱深、可以引起閱讀興趣的圖書,引導他們向第二種人靠攏。

止庵先生所說的“有品位、本身不很艱深、可以引起閱讀興趣的圖書”,現(xiàn)在被一種新名詞取代,那即是“中間書”,而止庵先生說的“第三種人”,近來業(yè)內也就將其稱為“中間群體”了。眾多業(yè)內出版媒體發(fā)表了不少這樣的言論:“中間書”是出版業(yè)未來“突圍”的希望。我認為,止庵先生以及書業(yè)媒體的論調不無道理。最近就讀到一本“中間書”:《梅蘭芳與孟小冬》(蔡登山著,黃山書社2008年12月第一版)。現(xiàn)試以此書為例談談“中間書”的特點、優(yōu)勢及發(fā)展趨勢。

“中間書”通俗不低俗

“中間書”可以稱為專業(yè)著作的通俗本,它對于提升大眾讀者的閱讀情趣有很大的作用。說起來,“中間書”有三大特點。

一是語言通俗,但不低俗。例如這本《梅蘭芳與孟小冬》,雖然是一本文史類著作,但絲毫沒有讓讀者感到艱深。它與學術沾邊,也有學術的價值,但它更有文化普及的味道。它的語言,不是純粹的學院派語言,也不是一般通俗讀物的粗俗語句,而是雅中見俗,俗只是便于讀者接受而已。

二是裝幀大眾化,但也含著文化氣息?!睹诽m芳與孟小冬》的裝幀比較華美,顯得非常大眾化,封面是熱播電影《梅蘭芳》的劇照,顯得大氣。該書還配以腰封,寫明“蔡登山告訴你電影《梅蘭芳》沒說清楚的舊聞逸事,細數(shù)梅蘭芳與孟小冬一段乾坤輪轉的情緣往事,窺探民國時期國劇名伶的家世淵源和梨園舊影,一代大師,一個圈子,一個時代,一段歷史……”其中還特意將“電影《梅蘭芳》沒說清楚的舊聞逸事”放大,讀者看到封面就一目了然,看了電影再看到這本書,自然有了購買的沖動。而接下來的文字也概括了本書的內容,讀者很容易知道此書的文化氣息。

三是“中間書”一般題材寬泛,多是大眾喜聞樂見的,或者將較為專業(yè)的題材進行另類寫作,換一種新的方式表達出來,易于讀者接受?!睹诽m芳與孟小冬》本是一種文史著作,講述藝術大師梅蘭芳與漢口女人孟小冬的不為世人所知的傳奇之戀,但它沒有按照生硬的學術體來寫,而是采用更通俗的方式轉寫這個頗文化頗喜聞樂見的題材,容易使讀者接受。

“中間書”需要策劃眼光

為什么需要策劃眼光?因為中國歷來是一個大雅與大俗分化得厲害的國家。要么是陽春白雪,要么是下里巴人;要么是學術專著,要么是大眾文化。中國很少有將專業(yè)著作或學術著作進行普及的情形。現(xiàn)在,文化教育普及了,中間讀書群體大量產生,叫他們去啃學術專著,實在有些勉為其難,而一些低俗的大眾化的讀物也難以滿足他們,更不用說一些違禁讀物了。在這種情況下,必須要策劃一些能夠滿足他們需要的讀物。同時因為中間讀書群體,有一些文化知識,也有一定的選擇能力,如果你出的書不合他的口味,他也不會買帳的。所以切合市場口味、切合讀者需要等等也非常重要,這就需要策劃者的眼光了。

其次,策劃者要對書的內容有所了解。能進行包裝、打造,知道哪些內容適合讀者。將書的內容與市場口味、讀者需要進行有效對接,必然有著巨大市場空間。策劃出來的圖書往往是非常具有市場競爭力的。例如這本《梅蘭芳與孟小冬》就很能體現(xiàn)策劃者的眼光。在中國,梅蘭芳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剛好又趕上這場電影,這個時候策劃者及作者蔡登山出手《梅蘭芳與孟小冬》無疑正當其時。它不按照傳記類文學作品也不按照學術體例撰寫,主要是著墨于“梅孟之戀”以及梅蘭芳的“戲口袋”“錢口袋”等等做文章,滿足讀者的了解與窺探欲望。

“中間書”市場前景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