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奧巴馬就職演講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1.四字格的使用
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應當尊重譯入語的特點,并盡最大可能保留譯語的特點。英語與漢語屬于兩種不同語系的語言,二者語言特點不同,英語注重句子的結構,而漢語則注重搭配,搭配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的四字格是漢語搭配的精華之一。奧巴馬就職演講的官方版漢譯本就有多處使用到四字格,加了譯文語言的雅麗,使譯文顯得更為嚴謹。
原文:… our patchwork heritage is a strength.
譯文:……我們百衲而成的傳統(tǒng)。
英文“patchwork”指的是“拼湊的、拼縫的;拼湊物、混合物”的意思。而漢字“衲”原意指“補綴,指僧侶所穿的是用許多布補綴而成的衣服”。“百衲”,指“用零星材料集成一套完整的東西”。所以,四字格“百衲而成”生動地表達了“patchwork”的意思。
2. 轉換譯法
轉換譯法,是指由于兩種語言的表達習慣和語法不盡相同,在翻譯時需對原文的有些詞語做必要的詞類轉換,使譯文既保留原文意思又顯得通順流暢。在漢譯英時,將原文中的有些詞譯成漢語時需要轉換詞類,才能使譯文通順自然。
原文:… the generosity and cooperation he has shown throughout this transition.
g文:……他在整個過渡階段給予的大度合作。
譯文巧妙地把名詞“generosity”翻譯成形容詞“大度”,“generosity and cooperation”中文翻譯時譯為“大度合作”顯得簡潔明了,通過詞類的轉換,使譯文更通順自然,也使讀者能夠清楚地了解原文的含義。
3.增詞譯法
增補譯法主要用于句法調整中。由于中西方人的思維方式有異,語言文字的結構差異以及表達習慣不同,在英譯漢的過程中,有時需要在譯文中增加一些必要的單詞、詞組或句子以達到忠實通順的表達目的。增補譯法可使譯文結構更加合理,邏輯更加有條理,意思更加明確。
原文:This is the journey we continue today. We remain the most prosperous, powerful nation on Earth.
譯文:今天,作為后來者,我們踏上了這一未竟的旅程。我們依然是地球上最繁榮、最強大的國家。
譯文中增加了“作為后來者”,使得上下文自然地銜接起來,增加了句子的連貫性,從而整個譯文語言流暢,邏輯清晰,表達通順,意思完整。
4.比喻修辭手法的應用
修辭的應用是翻譯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同時也是翻譯的難點,修辭翻譯效果和譯文質量息息相關。翻譯修辭時最重要的是要使原文的修辭效果在譯文中再現(xiàn),因此在翻譯修辭時要盡量使譯文的修辭效果接近原文,才能有效傳達原文的修辭效果。在奧巴馬的就職演講中,修辭的效用體現(xiàn)得特別明顯。
在奧巴馬就職演講中,比喻這一修辭手法的應用,使得演講內容生動形象、詼諧幽默,不僅讓人獲得理性的啟迪,而且還讓人感受到藝術情趣,同時也易于聽眾接受和理解。
原文:We have tasted the bitter swill of civil war …
譯文:我們飲過南北戰(zhàn)爭和種族隔離的苦水……
譯文中,將“bitter swill”譯成“苦水”,可以為中文受眾所理解,且保留了原文的比喻修辭手法。這樣翻譯,不僅貼切、形象地表達了原義,體現(xiàn)了原文中比喻這一修辭手法的效果,而且使語篇更具芝術感染力。
5.總結
翻譯總統(tǒng)的就職演講稿時恰當使用本文介紹的常用翻譯技巧,如四字格譯法、轉換譯法、增詞譯法等,可給譯文增輝添色。在翻譯過程中應盡量保留原文的風格,體現(xiàn)原文的修辭效果, 實現(xiàn)語用特點最大化,從而準確地傳 遞原文的修辭效果,使譯文符合譯語 習慣。
參考文獻:
[1]陳樹培.英漢報刊翻譯常見錯誤[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
[2]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英漢互譯[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九點多,離就職典禮還有3小時,但平時只要十幾分鐘的車程現(xiàn)在卻說不準了。像我這樣的懶鳥還挺多,但終究屬于廣大亢奮民眾中的少數(shù),地鐵不僅不擠,我還找了個座兒。一個中年男子止參著DV拍他太太,一邊拍一邊解說,“我們在見證歷史的路上!瞧,我們居然還有座兒!”太太忍不住笑出求,男人自己大概也覺得有點過,笑著放下了DV。
說說笑笑的乘客隨著一聲“臨時停車”的通告而擔憂起來。據(jù)說中國城地鐵站有人失足掉下鐵軌了,大家開始著急了,有人強作歡顏地開玩笑,說:“看來我們要在地鐵里慶祝新總統(tǒng)就職了?!钡菐缀鯖]人笑,反而更煩了。我們在獲悉了一些小道消息之后,迅速決定在地鐵中心前一站就下車。
走上地面,逼人的寒氣撲面而來,好在陽光燦爛。隨著國家大道的接近,五花八門的小商販們也都冒了出來:奧巴馬別針、奧巴馬海報、奧巴馬旗子、奧巴馬冰箱貼……比較實用的,應該是奧巴馬帽子和手套圍巾了??棺h示威的人也沒有錯過這個良機,三三兩兩地舉著標語和喇叭;有的甚至租了小貨車,貼上海報,反反復復地開來開去。還有什么時候比此時更有曝光率了呢?
一到國家大道,我就直奔華盛頓紀念碑附近。雖然這里只肴得到國會山的一小部分圓頂,離奧巴馬的就職臺有將近4公里,但略高的地勢卻可一窺前后延綿不絕的人群。能親眼見到新總統(tǒng)本人固然令人向往,但周圍這些動情的人們,難道不是更令人值得感受和紀念的場景嗎?他們中有美國黑人奴隸的后代、拉丁美洲的打工族,有五月花號船上下來的第一批新英格蘭移民后裔,還有和我一樣黑頭發(fā)黃皮膚的業(yè)州人……不論什么膚色,來自何方,這一天國家大道上的人心所向,真可謂是高度一致。奧巴馬和米歇爾在大屏幕上一亮相,眾人便搖旗歡呼;布什和切尼一現(xiàn)身,立馬噓聲一片,人們甚至自發(fā)地唱起“再見”歌,如此殘酷而不留情面的評價,讓我這個不喜歡布什的人也有點替他難過。
奧巴馬的演講一過半,還沒凍糊涂的我便開始悄悄找退路了。等會兒儀式一結束,又將是一撥撤退大潮,要是和這百萬大軍一起,被堵在城里回不去,我那學校里的,塒個小兒可怎么辦?歸途還算順暢,只有我和少數(shù)歸心似箭的人快步往回趕著,垃圾桶邊堆成小山一般的咖啡紙杯和食品袋在空曠的街上顯得尤其落寞,地鐵車廂更是空空如也。是啊,今晚的DC城里將有無數(shù)歡慶的派對,連酒吧和餐館都可破例24小時營業(yè),正在興頭上的人們怎舍得這么早就離開這千載難逢的狂歡呢?
可惜,她遠沒你想得那么糟。相反,她聰明能干,她是人類學博士,她長期從事印尼經(jīng)濟的研究。她熱衷幫助窮人,她目光遠大,對兒子的教育不拘一格又從不懈怠,她的兒子叫巴拉克?奧巴馬,那個在進軍白宮的道路上所向披靡的有魅力的男人。而她就是一一斯坦利?安?鄧納姆?蘇特里斯諾。
美國作好接受一個黑人總統(tǒng)的準備了嗎?
當奧巴馬微笑時,他的臉上帶有幾分母親的神情――她那種很能感染別人的獨特方式,這種能力來自她對各種不同文化的洞察。不需要借助意識形態(tài),就能作出極具說服力的論述,這就是奧巴馬打動千百萬聽眾、說服很多人為自己慷慨解囊的秘訣。
“希拉里?克林頓退出總統(tǒng)競選了!” 也就是說,明年1月20日在國會山前宣誓就職的,大概會是現(xiàn)任參議員的巴拉克?侯賽因?奧巴馬。要了解這位未來的“美國第一個黑人總統(tǒng)”,有必要從他不尋常的身世看起。
在自傳體回憶錄中,奧巴馬把母親概括為“來自堪薩斯的白人女子”,競選期間,他稱她為“我的單親媽媽”。這些簡單描述絕不足以概括斯坦利?安?鄧納姆?蘇特里斯諾的精彩一生。按照4月9日《時代》周刊這樣寫道:“在多數(shù)選舉中,一個初選參選人的已故母親,是不會成為雜志作傳略的主角。但安?蘇托洛并不是一個尋常的母親?!?/p>
據(jù)奧巴馬的異父妹妹瑪雅?蘇托洛回憶,“她容易掉眼淚,不管是在新聞中看到小動物或小孩被虐待,還是看悲情電影,甚至在覺得自己與人交談中得不到理解她都會哭?!痹谒囊簧杏眠^四個不同的名字,每個名字代表著她的一段特殊人生。
Stanley Ann Dunham斯坦利?安?鄧納姆
她的父親給她起名“斯坦利”, 是因為他一直希望能夠有一個兒子。盡管這個名字對她來說有點諷刺,但她還是堅持用這個名字。她在華盛頓州一個小島上念完了高中,據(jù)當年的好友回憶,她是一個很聰穎、安靜的女孩,重友情,對新聞時事很感興趣,對結婚生子則并不特別熱衷。
Mrs?BarackH?Obama巴拉克?H?奧巴馬夫人
多年以后,奧巴馬陪母親觀看由法國導演在巴西拍攝、講述古希臘愛情悲劇的《黑奧菲士》時,仿佛看到了16歲的斯坦利搬到夏威夷后,有生以來看第一部外國電影的情形。在大學里,斯坦利開始自稱為“安”,并在俄語課上認識了老巴拉克?奧巴馬。1961年2月2日,在他們相識數(shù)月后,奧巴馬的父母在毛伊島結婚。
18歲時,她退了學,全力帶孩子,這個做法讓朋友們十分驚訝。隨后在奧巴馬l歲時,他父親前往哈佛大學攻讀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同時他還在紐約一所學校獲取了可觀的獎學金,足夠讓他帶著家人一起過去。但是他選擇了哈佛大學,他對安說: “我怎么可以為了家庭放棄最好的教育?!?964年,奧巴馬的父母離婚。安做了她那個年代大部分女人不敢做的事情:嫁給一個非洲男人、生下他的孩子并且離婚。
S?Ann Dunham Soetoro S?安?鄧漢姆?索托羅
在奧巴馬差不多兩歲時,安回到了學校。經(jīng)濟情況非常緊張。4年后,她獲得了她的學士學位,同時印尼留學生洛洛索托羅向安求婚。母子二人隨洛洛飛往印尼,成為當時社區(qū)中最先出現(xiàn)的外國人。他們當年的鄰居還記得,當時奧巴馬為了引人注目,故意在自家院子里大聲喧鬧扮作大鳥。在奧巴馬上的天主教小學,這個塊頭比別人大的小外國佬總是顯得很突出。他學會了和其他小孩一樣吃豆腐和天培(tempeh,一種大豆做的發(fā)酵食品),跟他們一起踢球、爬樹摘番石榴,也不在乎同學的戲弄和“黑鬼”的綽號,他還學會了印尼語。
剛到印尼時,安一見有乞丐上門就給錢,后來討錢的人來個不停,她只得學會看人給錢。隨著她越來越為印尼著迷,丈夫卻變得越來越西化。他升到一家美國石油公司的高層,把家搬到更高檔的住宅區(qū)。他經(jīng)常帶妻子出席晚宴,但她對這種男人沒完沒了地吹噓高爾夫球成績、女人沒完沒了地抱怨印尼傭人的場合漸生厭煩。夫妻倆雖然難得吵架,但共同點越來越少了。
Ann Dunham Soetoro安?鄧漢姆?索托羅
在火奴魯魯與她的孩子們一起生活了三年后,安決定回印尼從事人類學研究。當時14歲的奧巴馬決定留在夏威夷,他已經(jīng)厭倦了適應新環(huán)境,并且他也喜歡外祖父母照顧他的生活方式。安在印尼從事最久的工作是參加了印尼微觀經(jīng)濟的計劃。母親在印尼幫助窮人時,奧巴馬在7000英里外的芝加哥也做著類似的工作。他在那里擔當社區(qū)組織人。安對于兒子的工作感到非常高興,一旦與人聊天都會談及她的孩子們的工作。
1992年,安最終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她的論文長達1000頁,內容是對印尼農民的分析。1994年秋天,安開始感覺到自己的胃部不舒服,數(shù)月后,她回到夏威夷再次接受檢查并確定是卵巢癌。她逝世于1995年11月7日,終年52歲。
母親留下的最好遺產
奧巴馬回憶母親時,總會說“她是影響我一生的人”。小時候隨母親生活在印度尼西亞的那段時期,對他的人生定下了主基調。為了奧巴馬的發(fā)展,母親凌晨4點就喚他起床,在他上學前就讓他學習英語函授課程。奧巴馬笑言自己當年對早起學習一事頗為懊惱,時常抱怨: “每當我埋怨這么早起床學習的時候,媽媽總會說,這對我也不是容易的事,小家伙?!?/p>
安最重視的是孩子的品格,時常告誡奧巴馬,人生最重要的是誠實、坦率和獨立判斷的能力。她把馬丁路德金的演講錄音帶回家,一遍一遍地播放,讓小奧巴馬聽,從中學習人生哲理。
【關鍵詞】高校教學 英語會話 會話課堂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語法類知識教學逐漸減少,而注重技能性的會話課逐漸成為各高校的英語教學重點。這就需要學生更加關注自身英語專業(yè)技能和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與此同時,英語教師教學重點也不僅僅局限于,把知識簡單地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通過教學,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熱情,使學生掌握英語運用技能。通過英語會話教學的完善,樹立其專業(yè)素養(yǎng),進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第一,以時事為背景,用心搜尋最新話題
英語會話課目的明確,簡而言之就是通過會話訓練,提高學生英語交流和運用能力。因此,會話主題和內容則成為英語會話課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隨著網(wǎng)絡等傳媒的高速發(fā)展,更多的時事信息涌入普通大眾的視野。而英語會話課也只有以時事為背景,以社會最新關注點為主題,才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樂趣,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上海市某旅游高等院校(以下簡稱“旅高”)英語會話課教學中,任課老師雖然沒有固定教材,但均以時事為背景,各自搜尋相關話題材料,然后相互探討。經(jīng)過多番篩選與整合,最后形成會話教學內容。這樣,每次上課教師則都能緊跟時事脈搏,將最新、最熱的話題呈現(xiàn)給學生。比如,電視節(jié)目《非誠勿擾》走紅的時候,一堂關于“相親節(jié)目”話題的會話課馬上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會話課堂不但有中國相親節(jié)目一路發(fā)展的闡述,亦有《非誠勿擾》為什么會爆紅的激烈辯論,更有中國相親節(jié)目與美國相親節(jié)目異同的辨析,可謂話題時尚、有趣;內容豐富、新穎。當然,在豐富的內容當中,究竟選擇哪些知識點作為重點抽出,并讓學生加以強化,是此類課堂的教學關鍵。不能認為知識點越新越抽象甚至越怪癖就越好,相反要結合學生自身發(fā)展,選擇一些學生在以后生活和工作中可能會經(jīng)常用到的。比如,在會話課所涉及的一段視頻中,女嘉賓說“I have acrophobia,so I dare not to live too high”,顯然這里“acrophobia(恐高癥)”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就有點生僻了,因此針對這樣的知識點教師可以提及但不必作為重點;而對于男女嘉賓彼此提問愛好,對愛人的標準及對未來的規(guī)劃等所涉及的會話表達方法和措辭,則應該抽取出來讓學生加以強化練習,并學會熟練運用。
第二,以材料為依據(jù),努力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英語會話課堂中,教師不再僅僅是一位知識淵博的教書先生。而是要根據(jù)學生的專業(yè)需要,將自己定位成一個組織者和指導者。以材料為依據(jù),努力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力求多角度地挖掘材料價值。進而使古板的教學內容轉化成生動形象的現(xiàn)實需要,從而學生的英語實際運用能力得到提高。仍以上文中提到的相親節(jié)目為例,教師在教授學生相關表達方式和方法后,可進一步將班級進行分組。讓學生進行模擬表演,從而在表演中深入學習相關的會話知識點。同樣,奧巴馬第二次大選再次勝任美國總統(tǒng)之后,一堂關于“美國總統(tǒng)大選”內容的會話課“應運而生”。就話題和內容看足夠新鮮,但如果只是把奧巴馬的演講視頻播給學生看,讓學生照著演講稿一句句翻譯,那么這樣的會話課不免單調和呆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不免受到影響。反之,教師可以結合視頻內容,在課堂上展示出“答記者問”的常用句型,組織學生模擬“奧巴馬就職”等的新聞會,指導學生進行分組、分角色,通過不斷提問與回答,進而達到熟悉英語句型和相關表達方式的目的。
第三,以啟發(fā)為途徑,不斷激發(fā)學生潛力
對于英語會話教學來說,再新穎的材料也只是載體。教師只有要根據(jù)教學目的、教學對象,對材料進行有機組合,敢于有所舍棄,有所延伸,才能真正做到科學地運用材料,藝術地處理材料。讓學生在教師的啟發(fā)下,掌握更多的會話知識和會話技巧,進而提高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舉例來說,旅高英語會話教學過程中,有一堂課內容為:酒店管理中的投訴與索賠。主體要求是通過學習“發(fā)生在酒店中一件糾紛的解決”讓學生掌握相關詞匯,同時使學生初步了解如何處理類似問題。如果按教學要求從單詞到短語再到資料篇章,按部就班一步步講下來,那么,其結果可想而知——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則會被慢慢磨掉。而如果教師能夠立足材料,以啟發(fā)式教學為途徑,則教學效果將會大大改善。如,教師不妨一上課就來點噱頭,給學生播放有關酒店糾紛視頻的同時,把“遇到這樣的問題,如果你是相關負責人會怎么做?”這樣啟發(fā)性的問題拋給學生以激發(fā)學生潛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盡管視頻中糾紛是通過退還酒店費用并予以小額賠償解決的,但教師卻可以就此入手,展示不同的觀點:送客人禮物、免費為客人進行按摩治療,并保證同類事情決不再發(fā)生等。以此啟發(fā),讓學生打開思路,各抒己見。這樣,不但練習了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同時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在眾多高校英語會話教學中,盡管教師少了教案的撰寫工作,但卻不應減少對會話教學的研究,包括對課程標準、教學資源、情景教學和教學途徑研究等。以時事為背景,精選會話話題;以材料為依據(jù),巧設會話情境;以啟發(fā)為途徑,深挖會話潛力;教師不僅可以寓教于樂,提升學生自身的英語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專業(yè)技能和思維能力。當然,以上教學方法還有待于進一步實踐和提煉;只有立足社會需要,以不斷探索,才能夠從本質上改善高校英語教學現(xiàn)狀;也只有以學生為本,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點亮”高校英語會話課堂。
【參考文獻】
[1]Xing Lijun. 英語會話教學探析(英文)[J].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2002(01).
一、高中口語交際的地位和作用
現(xiàn)行高中語文教材《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在編排上將口語交際與閱讀、寫作并列,突出了口語交際的地位.并明確規(guī)定了口語交際的教學內容。第一階段(第一冊),引導學生把握口語交際的基本要求:大膽開口,文明得體。第二階段(第二冊),培養(yǎng)單向的口語交際能力:傾聽。應答。第三階段(第三、四冊),培養(yǎng)雙向互動的口語交際能力:勸說,討論:辯論.演講。
新課標、新教材的要求體現(xiàn)了順應時展的改革思想。力求改變長期以來高中語文教學重“讀寫”.輕“聽說”的傾向,把聆聽、說話放到了與閱讀、寫作同等的地位。在用語上將“聽說”明確的表述為“口語交際”。強調了語用功能.這不僅是提法的改變.而且是認識的變化。標志著語文教學中向聽、說取向的重大轉移。教材確立的體例反映了語文教育的改革思想。
二、當前高中語文口語交際中存在的問題
(一)口語交際教學內容空洞
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口語交際教學提出了三條目標要求。要達成這些課程目標,僅僅依靠教材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實施建議”中對口語交際提出的教學建議是:“應注重培養(yǎng)人際交往的文明態(tài)度和語言修養(yǎng),如有自信、有獨立見解、相互尊重和理解、談吐文雅等。應重視指導學生在各種交際實踐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選擇他們感興趣的、貼近生活的交際話題,采用靈活的形式組織口語交際教學,而不必過多傳授口語交際知識,還應鼓勵學生在各科教學活動中及日常生活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這段要求只列出了較為籠統(tǒng)的目標,并沒有可以依托的具體內容。課程目標需要進一步具體細化成可操作的教學目標,教材內容也需要拓展和加深,這些都需要語文教師的能動性參與。語文教師“重構”口語交際教學內容除了受到課時無法保證的影響之外,更沒有足夠的可參考的教學資料,口語交際嚴重缺乏課程理論的支持,與之相關的口語交際專題教材也嚴重匱乏。
(二)口語交際評價一片空白
“口語交際,應考查學生參與口語交際實踐活動的態(tài)度,能否把握口語交際的基本要求,善于傾聽,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清楚、準確、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對口語交際的評價建議只有這寥寥幾行的指導性文字,除此之外,再不曾看到任何口語交際評價的標準。在專家學者著述的各種書籍中,口語交際教學評價這一部分大多是引證、介紹各國的口語交際評價標準、實施方法,罕見指導方法和具體的評價標準。
三、對策
(一)課前演講,鼓勵交際
從教育心理學角度看,高年級學生具有較強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熱衷于展示自己的力量和才能,對人生、對社會,也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所以提倡課前演講,給學生創(chuàng)造表現(xiàn)自己的演講能力的機會,同時為大家相互學習提供一個平臺。對促進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授方法,掃清障礙。
主要通過研讀教材,使學生明確寫演講稿的方法并掌握演講技巧。在此基礎上,播放一些著名演講視頻供學生鑒賞:如學生比較熟悉的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奧巴馬的就職演講,以及新東方創(chuàng)始人俞敏洪到隴東學院的演講,師生共同欣賞、共同研討,在班級中掀起一股學習演講的熱潮。這樣學生既產生興趣,又掌握方法,消除對口語交際漠視或者畏懼的心理障礙。
(三)階段引領,逐層推進。
開展課前五分鐘演講時,我遵循“低起點,小臺階,面向全體,課內外相結合”的原則逐層推進。學生按照學號順序,每天一人,輪流進行演講。
(四)開展活動,訓練能力
1、開展讀書活動,培養(yǎng)語感
學生往往口語交際能力弱,詞不達意,這需要通過擴大閱讀面,豐富自己的語言,在閱讀中汲取優(yōu)秀作品的語言營養(yǎng),充實語言內涵,不斷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學生應該閱讀大量的書籍,特別是文學名著,豐富詞匯,培養(yǎng)語感。高中新課標對課外讀物從文化著作、文學作品、語言和文學理論著作等方面提出了建議。語文課堂開展讀書活動,可以開設閱讀課,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在閱覽室進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進行朗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教師進行范讀,指導學生朗讀,講解朗讀的方法和規(guī)律,如停連、重音、語氣、節(jié)奏等。朗讀名篇如《陳情表》、《項脊軒志》、《荷塘月色》、《聽聽那冷雨》等,學生在朗讀時體會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教師引領學生進行美讀,涵泳品味,培養(yǎng)語感。
2、進行口頭作文,訓練寫作思維
寫作是內部言語轉化為外部言語的過程,有的學生缺乏轉化的能力,想表達而表達不出來,在作文教學中,嘗試讓學生進行口頭作文,可以開闊學生的寫作思路,同時語言的技能訓練有利于寫作的提高。教師在口頭作文中可以進行思維的訓練,如形象思維訓練和邏輯思維訓練,提高學生的語言邏輯表達水平。記敘文按照鮮明的人物形象、感人的事件、優(yōu)美的開頭、含蓄的結尾、曲折的結構等訓練,議論文按照論點明確、論證方法多樣、論據(jù)典型、結構有層次感、分論點的擬寫等訓練,學生說出文體特征鮮明的作文,提高寫作的能力。
(五)社會實踐,運用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