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沒有安全感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如果趕飛機,一個半小時前肯定已經微笑著在過安檢了。
難得愛上一個人,反反復復磨著他:我好嗎我好嗎我好嗎?你愛我什么什么什么呢?
身邊、口袋、錢包里,永遠有著一疊現(xiàn)金。
出門已經到了樓下,停步、思量、轉身,重新上樓看看鑰匙是否鎖定。習慣性動作是拉拉門,點點頭。永遠戴著手表,且常常跟人對時間……
以上種種,我認為是缺少安全感的女人。
對號入座,我有第一第二項。最“經典”的一幕,有一次錄《心靈花園》時,當觀察員的胡展奮老師頸椎病犯了,頭痛,邊上人看著都沒轍,我卻從自己的大包里很“神奇”地拿出“止痛片”來……你看吧,你看吧,關鍵時候還真就用上了哎!再有一次,去美國,上了飛機,我旁若無人地先“啪”地拿出雙一次性拖鞋,換上;再掏出海綿頸套,“嗤”地安撫好我脆弱的頸脖;再拉出腰托,“撲”地夾在腰間;最后打開眼罩,扣住眼睛……慢著,邊上同行老兄忍不住握住我的手,語重心長:你呀!是我見到的、坐飛機裝備、最!最!最!齊全的人!心里想,我真是太周全了,這樣很累,這樣很沒安全感,這樣也很辛苦。
閨蜜里,這樣的例子抓抓一大把。
跟演員M上街購物,她會突然說,看看我褲子后面后面,我那個是不是漏出來了?我說沒有沒有啦,現(xiàn)在可都是“超強吸收”耶!沒多久,她又一驚一咋地:不好了,我覺得我牛仔褲的拉鏈壞掉了!我說怎么可能?她說不行不行,我一定一定要去衛(wèi)生間。虛驚一場后,卻又無事生非了:不對啊,我汽車好像沒鎖唉!我跺腳:我明明聽見“啾”地響了一聲的!她堅持:可我怎么沒有聽見?你肯定沒有聽見,你聽見了也是聽到別人的汽車聲音。OKOK,再奔到停車場,汽車當然是鎖牢的,她拍心口:現(xiàn)在我就放心啦!
所以,這樣天生沒有安全感的女人,一談情說愛起來,受累的是那個被愛的男人。M愛上了一個鉆石男,帥也就罷了,竟然很年輕,更要命的是還有錢……M就傻掉了,信心全無,還竟然問我,“他一定會嫌我的,一定一定看不起我的,很多人都看不起演員的,覺得我們沒文化?!蔽倚Γ耗悄憔蛯W得有文化一點??!咱們就是有文化??!大家一起吃飯,她挽過男朋友的手,“你對大家說你愛我呀,你說么,你不說我要生氣了呀!”男朋友好脾氣,卻害羞,敬酒,用英文LOVE一下,她眼淚都要下來了,“為什么不用中文呀,你存心不給我面子呀!”男朋友干脆用上海話煞根:阿拉吃煞儂!而我一直認定,上海話里的一句“吃煞儂”,頂過無數(shù)肉麻兮兮的我愛你。后者多土啊。好了,這邊廂這對玉人兒你濃我濃,演戲,還是情景劇;背地里天曉得“作”成了什么悲情劇……所以分手很必然。
那天,我們坐在百盛對面的星巴克,雙手托下巴發(fā)發(fā)呆順便罵罵男人。M大話愛情,喋喋不休:“我一天要問他N遍你愛我什么?最后他說我不愛你了?!蔽乙恢庇X得女人的安全感的培養(yǎng),是很長很難很煩的。最好有錢撐著,怎么說也是情可護心,錢可安心么,但是如果沒有錢的話,不要緊,有事業(yè)頂著也成,有了事業(yè)有了奔頭也就有了生活的目標和方向,但是如果沒事業(yè)也沒關系,一定一定要有意志力,有了意志力就有決心,就會努力,就有了發(fā)生奇跡的可能。要自己給自己鼓勵、打氣、加油:我會更好的,我會幸福的。
2.因為我愛你,所以把以前都交給了你。
3.誰撫我一絲秀發(fā),誰欠我終身代價?
4.飄散中逝去已經懵懂的年華,童真般絢爛的愁容已不在。
5.我陷得比你早,愛得比我少,所以注定要受煎熬。
6.小矢做不到那么完善,怪我不夠堅強。
7.人就是這樣,總是一遍遍重溫傷口,然后沉溺其中。
8.如果沒有遇見最想要的,就不好輕易停留。
9.悄悄秒秒,虛虛空空,猶如走進美的天堂。
10.所謂天長地久,只是誤會一場。
11.總有一段旅程叫你戀戀不舍,總有一城風景永遠銘記你心。
12.不要被任何人打亂你的腳步,因為別人不懂你要走什么路。
13.我只是一個人,我就要像刺猬那樣武裝自己,這是我保護自己的唯一方式。
14.是愛你愛到紅了眼睛,還是恨你恨到紅了眼睛。
15.耳邊又響起,那最熟悉的聲音,那就是你。
16.你的懷里有了他。我還能什么理由不再讓自己離開。
17.害怕失去她你就應該和我斷了所有的聯(lián)系。
18.一個男生開始思考他和女朋友的未來,他是認真的。
關鍵詞:安全感;自信;問卷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3-949X(2016)-06-0064-04
有人指出“教育基本上只保留了其工具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完善人格、發(fā)展自我的本質屬性”[1]。因此,我們要關心的一個敏感話題是:培育足以穩(wěn)定生命動向的安全感,以便應對現(xiàn)代生活的種種挑戰(zhàn)。事實上,安全感的關注和研究由來已久,安全感(security)作為一個心理學概念,最早見于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研究 [2]。此后安全感被不同的領域和學者的關注,被予以不同的界定和研究。本文試圖對國內近十年來安全感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主要介紹了安全感的界定、國內安全感的理論研究和實證研究,并提出以往研究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的研究方向。
一、安全感的界定
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安全感進行了界定,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觀點:一個是來自精神分析學派的研究;另一個是來自人本主義學派的研究;還有一個是來自香港內地的一些研究。
(一)精神分析學派認為安全感就是沒有焦慮情緒
精神分析學派的基本認為安全感就是沒有焦慮情緒體驗,主要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社會文化精神分析的代表霍尼(Karen Horney),精神病學人際關系理論的代表人物沙利文,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等。
(二)人本主義學派認為安全感就是一種自我接納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代表人物馬斯洛指出,心理的安全感(psychological security)指的是“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xiàn)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3]。馬斯洛還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編制了《安全感――不安全感問卷》(又稱S-I問卷)。馬斯洛在其研究后期,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標準中第一條就是個體要“有充分的安全感”。
(三)國內學者認為安全感表現(xiàn)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
北京大學叢中等人認為安全感是主體對可能出現(xiàn)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時的有力或無力感,主要表現(xiàn)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4][5]。
香港學者江紹倫在《安全感的建造》一書中提出,當個體甘心承擔自己行為或抉擇的后果,毫不退縮或逃避,他就是一個具有安全感的人,他的意識狀態(tài)是安靜的;反之,當個體嘗試逃避自己的行為或抉擇的后果,他就是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他的意識狀態(tài)是不安和焦慮的[6]。
綜合以上專家觀點,可以發(fā)現(xiàn),在心理學意義上安全感具有以下特性:
其一,安全感肯定是一種主觀感受和體驗,本質上是一種意識狀態(tài)。
其二,安全感總是面對壓力,總是面對風險的預測,總是面對各種外部環(huán)境。
其三,安全感的內容包括多種要素,比如確定感和可控制感,信心、安全和自由。
二、國內關于安全感的研究
(一)國內關于安全感的理論研究
安全感與心理健康:在神經癥方面,我國學者中,如鐘友彬、許又新教授等人強調不安全感與神經癥發(fā)病有密切關系。鐘友彬教授特別指出:強迫癥的核心是恐懼和不安全感,比如對傳染病恐懼的強迫性洗手,比如對門鎖的反復性檢查,均是出于對生命和財產安全的擔心,都是缺乏安全感。
安全感與依戀類型:先天氣質與后天的教養(yǎng)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了依戀的性質(類型)。關于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的研究方面,王金良、鄭海燕和牟宏偉(2005)提出安全型依戀的培養(yǎng)與父母的撫育質量和良好的家庭氛圍關系緊密。幼兒的需要包括生理需要與心理需要。大多數(shù)的父母對生理需要往往能及時地給予滿足,但幼兒對父母注意、關愛、照顧等的情感需要和活動需要相對隱蔽,較少得到父母的關注。大多數(shù)的研究者同意母親對幼兒發(fā)出的信號反應越敏感,幼兒形成安全型依戀的可能性就越大??梢姡瑴嘏?、和睦、互助的家庭氛圍將有利于嬰幼兒建立安全感,形成安全型依戀;冷漠、疏遠、拒絕的家庭氛圍則會使兒童產生恐懼和焦慮,并缺乏安全感,形成焦慮型依戀。
安全感與教育環(huán)境建設(兒童安全感的保護):安全教育已引起我國教育部的高度重視,近年來了一系列加強安全工作的文件,有具體的體育器材和場地,也有抽象的校園環(huán)境和氛圍,可見,這是從學校環(huán)境方面加強兒童安全感的建立,安全感是在安全環(huán)境下發(fā)展的。一是為兒童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物質環(huán)境,如設備安全,校園和諧。二是為兒童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和諧的心理氣氛,如不濫施威脅,不辱罵、體罰。不管兒童的言行舉止是否令人滿意,都要積極關注孩子,避免兒童擔心失去教師的愛而產生焦慮和不安。只要社會、政府、學校和家庭等都獻出一點愛,兒童將健康、自信、愉快的發(fā)展。吳麗對兒童安全感建立的家庭因素做了相關理論研究,提出安全感缺乏對嬰幼兒認知能力、情緒控制能力、人格以及同伴關系有消極影響[7]。蔣紅斌等(2012)理論研究提出消極的家庭環(huán)境因素、非理性的愛和不當?shù)募彝ソ逃绞绞菍е庐斍皟和踩腥笔У闹饕彝ソ逃蛩豙8]。
(二)國內關于安全感的實證研究
發(fā)展性研究:這類研究近十年越來越多,下面對這些研究進行分類系統(tǒng)闡述。
1. 安全感的測量方法
叢中等(2003)編制了安全感量表[9],查閱了大量資料,根據(jù)安全感的概念架構,同時結合北京大學第六醫(yī)院心理門診對32名神經癥患者進行半結構式訪談的結果,確定能夠反映個體安全感的題目共53條,涵蓋一般安全感(預測和控制)、人際安全、軀體安全、完美傾向等方面的內容,分屬2個主要因子:人際安全感和確定控制感。選項分為A非常符合, B基本符合, C中性或不確定, D基本不符合, E非常不符合共五個等級,分別記為1、2、3、4、5分。安全感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及效度,適合用于正常人群安全感的測查,同時可以用于神經癥的安全感檢測,具有較廣的實際應用價值。
曹中平等(2010)修訂了馬斯洛的《安全感-不安全感問卷》[10]。取樣1893名初中生對該問卷進行了修訂,通過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后,修訂后的量表包含44個條目,分為情緒安全感、人際安全感、自我安全感3個維度。具體內涵:情緒安全感主要指兒童疑慮不安、情緒低落、擔憂未來、對世事不滿的情況,人際安全感主要指兒童的樂觀開朗、人際融洽、尊重友愛、幸福溫暖的情況,自我安全感主要指兒童的自我悅納、自信情況。修訂后的 S-I 比較符合安全感的理論構想, 包括多層次多維度,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用于我國初中生安全感的評估與研究,在心理咨詢與臨床實踐中也有較為廣泛的應用前景。
夏春等(2011)研究并編制了中國文化背景下居民生活安全感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1]。在國內外現(xiàn)有的安全感或不安全感測查工具基礎上,并結合開放式問卷和深度訪談獲得的資料,編制居民生活安全感的項目共有50條,分6個維度來進行測量,采用5級評分(完全不符合、較不符合、無法確定、較為符合以及非常符合)。最后確定的生活安全感5個因素(經濟安全感、人際安全感、社會安全感、環(huán)境安全感和生存安全感)結構較為清晰,基本能夠全面真實的反映當前居民生活安全感的特征。彌補了以往的安全感量表主要用于比較神經癥病人和正常人群,而沒有評估一般居民生活安全感量表的不足。
2. 安全感的研究焦點
國內的實證研究顯示,影響安全感發(fā)展的因素主要有個體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兩大類。
(1)安全感與個體因素的關系研究
目前影響安全感發(fā)展的個體因素主要包括性別、年齡、樂觀、自信、應付方式和生理缺陷等方面。
性別是安全感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從總體上看性別對安全感的影響具有一致性,男生顯著高于女生。刁靜等人對大學生進行了安全感的調查分析,結果表明在尊重感因子上表現(xiàn)出普遍不足,并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男生的安全感顯著高于女生 [12]。安莉娟等以自編問卷對高中生進行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男生安全感低于女生,但只在非離異家庭中這種差異達到顯著 [13]。楊元花(2006)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初中生男生比女生更具有安全感,但是差異沒有達到顯著水平,這與國外的有關研究中女孩比男孩的安全感要強不一致,這可能是文化差異導致的結果,因為中國是一個重男輕女的社會[14]。謝玲平等(2012)采用叢中等人編制的安全感量表對農村初中生進行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農村初中男女生在人際安全感上存在顯著差異,男生顯著高于女生[15]。楊昭寧等(2012)采用叢中等人編制的安全感問卷對聾生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男生的安全感顯著高于女生,與正常學生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
安全感的發(fā)展水平存在年級差異,說明年齡是影響其發(fā)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楊元花(2006)研究發(fā)現(xiàn)與初二相比,初一和初三的學生具有安全感,并且差異達到了顯著水平,進一步多重比較發(fā)現(xiàn)初一和初二之間的差異達到顯著水平。黃月勝等(2010)研究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一年級的人際安全感顯著低于二年級和三年級,而二年級與三年級的人際安全感差異不顯著,與非留守兒童的研究基本具有一致性[16]。謝玲平等(2012)研究發(fā)現(xiàn)農村初中生人際信任存在非常顯著的年級差異,具體表現(xiàn)為初三學生極其顯著地高于初一,且顯著地高于初二; 安全感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具體表現(xiàn)為初三學生顯著高于初二。
行為問題與安全感的關系,黃月勝等(2010)運用修訂的馬斯洛的安全感量表對留守兒童的安全感與問題行為做了研究,發(fā)現(xiàn)安全感是行為問題的一個重要預測變量。比如初中留守兒童情緒安全感與行為問題各個維度存在顯著負相關,人際安全感與A行為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
樂觀與自信對安全感的發(fā)展有重要影響。張梅英(2012)做了大學生安全感的協(xié)方差結構模型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被認可度與樂觀可使人產生較高的安全感。同時,自信心的培養(yǎng)都是影響大學生安全感的主要因素[17]。
應付方式與安全感的發(fā)展關系密切。唐明皓(2009)問卷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越傾向于采用解決問題、求助等成熟、積極的應對方式的留守兒童安全感水平越高,留守兒童采用自責、幻想、退避等不成熟、消極的應對方式,安全感水平越低[18]。姜圣秋等(2012)研究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的安全感與應對方式之間的關系密切[19]。
生理缺陷也會對安全感發(fā)展的影響。楊昭寧等(2012)的研究發(fā)現(xiàn)聾生安全感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同時存在性別、主要生活區(qū)域的顯著性差異,男生的安全感水平顯著高于女生;鄉(xiāng)村學生的安全感水平顯著高于城市學生;聾生安全感對其心理健康程度具有顯著的預測作用[20]。
積極心理資本與安全感的關系。劉少鋒主要關注個體的自我效能、希望、樂觀和韌性四個方面對安全感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積其中的自我效能因子、韌性因子和希望因子對人際安全感因子、確定控制感因子和安全感呈現(xiàn)顯著的正相關,表示有正向的預測作用,對三者的解釋率分別為24.4%、19.9%、25.1%[21]。
(2)安全感與環(huán)境因素的關系研究
目前研究主要關注父母教養(yǎng)方式、父母是否離異、父母受教育程度及職業(yè)、家庭環(huán)境、家庭經濟、親子分離狀況、城鄉(xiāng)等方面對安全感的影響。
首先是父母職業(yè)、受教育程度、家庭類型及家庭經濟狀況。楊元花(2006)研究發(fā)現(xiàn),父親職業(yè)和受教育程度對安全感的建立影響顯著,這估計與父親在中國家庭中的地位和影響有關。經濟收入不直接影響安全感的發(fā)展,但可以影響其它家庭因素間接影響安全感發(fā)展。家庭是否離異對安全感的發(fā)展有顯著影響。
其次是父母教養(yǎng)方式及家庭環(huán)境。楊元花(2006)將初中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和家庭環(huán)境各因子與初中生安全感進行了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初中生的家庭成員關系親密、充滿溫暖的情感、上進、注重娛樂、追求知識、講道德、組織有序和控制得當會增加安全感。在中國文化背景下,獨立好像不被認為是好事,孩子在心理上還很難認同獨立性,所以獨立性越高對安全感的發(fā)展反而不利,這與有關獨立生活的留守兒童安全感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過度保護和嚴厲否認的教養(yǎng)方式不利于安全感的建立。留守兒童安全感狀況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留守兒童安全感顯著低于非留守兒童安全感。替代教養(yǎng),隔代教養(yǎng)留守兒童安全感顯著高于獨立生活留守兒童,可見親子分離環(huán)境不利于安全感的建立[22]。
再次是學校環(huán)境。李驪(2008)的研究發(fā)現(xiàn)師生關系、友誼質量、同伴接納與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感顯著相關,師生關系與友誼質量對其安全感具有顯著的正向預測作用。雖然農村留守兒童安全感發(fā)展處在一個不利處境,仍有一部分留守兒童安全感發(fā)展良好。良好的師生關系、同伴關系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安全感發(fā)展具有調節(jié)作用[23]p。
然后是社會環(huán)境。傅鑫媛(2014)等人對大城市職場未婚女性的擇偶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進行了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導致其個體差異的原因之一是安全感; 女性的安全感水平越低,那么其擇偶中的物質傾向就越明顯[24]。
最后是城鄉(xiāng)生活空間。安莉娟(2004)等人對高中生的研究發(fā)現(xiàn)城鄉(xiāng)來源在人際安全感這一因子上的差異達到了統(tǒng)計學顯著水平(P
臨床性研究:沈學武等人對強迫癥患者的不安全感特點進行過研究,研究的結果表明,強迫癥患者在所有的生存需要、愛與被愛的需要、人際交往需要、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四個方面都較健康組顯著缺乏安全感[25]。
三、國內安全感研究的綜合評價與展望
綜上所述, 近年來關于安全感的研究有增無減,在理論構建、研究內容拓展以及研究方法更新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我們認為還有必要從以下角度開展進一步的研究。
首先,從理論構建上來看,已有的安全感理論比較零散,不成體系,往往著眼于某一具體問題,比如提出家庭環(huán)境對安全感的建立有重要的影響,提出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安全感的建立有重要影響等等。研究假說引發(fā)了大量的實證研究并且可以解釋一些研究結果,說明它們的確具有一定的科學合理性。但是,這些理論無法幫助我們對安全感有全面的理解和把握??v觀已有研究,還存在諸多不平衡,理論重兒童,實證重成人等等。所以,我們認為未來的安全感理論可以從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對現(xiàn)有假說進行整合。在宏觀層面上,可以將家庭因素、環(huán)境因素和文化因素等納入研究。在中觀層面上,可以深入探討有安全感與缺乏安全感群體之間的相互區(qū)別與聯(lián)系。在微觀層面上,可以把安全感的心理加工過程和對應的腦機制納入其中,揭示安全感的內部形成機制。這樣不僅可以豐富安全感的理論,也可以借此形成新的研究動力,引發(fā)更多的相關研究。我們認為可以以訪談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征集大量被試的宏觀、中觀和微觀層面的信息資料,然后加以整理分析,構建一個影響安全感的理論模型。這模型將對我們每個個體的安全感培養(yǎng)和發(fā)展提供一個很好的指導幫助,以提高我們在現(xiàn)有環(huán)境下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其次, 在研究內容上看,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進行拓展。其一, 探討安全感與其他認知能力、情緒控制能力和人格的關系。比如一些理論研究中提到缺乏安全感會影響認知能力、情緒控制能力和人格,但具體怎么影響,其中的內部機制又是什么沒有系統(tǒng)、科學的研究。在認知心理學和發(fā)展心理學領域, 感知覺、注意、記憶、思維等能力每個人有不同發(fā)展水平,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發(fā)展水平, 這些發(fā)展特點對個體的安全感有著怎樣的影響作用?反過來,安全感又對這些能力的發(fā)展有著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都挺有意義,值得好好思考和探討。其二,國內與國外安全感發(fā)展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安全感受到社會情境的影響,那么,不同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下成長的個體對同樣的內容是否會有不同的安全感表現(xiàn)?同時,面對同樣的環(huán)境安全感可以復制嗎,可以傳染嗎?比如在國內出現(xiàn)了對人與人之間的信任缺乏安全感,對政府等公務人員辦事缺乏安全感,年輕人對婚姻缺乏安全感等普遍性現(xiàn)象,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的內在機制是什么?在國內開展這類本土化的安全感研究,不僅可以豐富這一領域的研究資料, 更可以比較文化因素對安全感的影響作用。
最后, 從研究方法上來看,安全感研究以問卷調查研究為主, 目前已有的研究基本都是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未來的安全感研究在方法上要想有所創(chuàng)新和拓展,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可以嘗試引入實驗室研究。正如前面提到認知能力與安全感關系的研究值得深入探討,完全可以在這些主題方面嘗試實驗室研究范式。第二,完善研究工具。曹中平等人雖然對安全感問卷進行了修訂,但選取的對象群體單一,項目分布也存在不均衡的現(xiàn)象,重測信度只是抽取了留守兒童樣本。工具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安全感的臨床應用和研究測量都需要一個信效度良好的問卷。問卷的修訂工作仍需要完善,曹中平等人修訂的是適合初中生,叢中等人修訂的是適合大學生,所以研究工具的科學化也需要整合。第三,應該把質的和量的方法結合起來,把被試放在一個更加系統(tǒng)的環(huán)境中去考量,不僅要自評,還要他評。現(xiàn)有的研究基本采取的是自評為主,營造一個更加生態(tài)的評價體系是一個比較理想的研究方法思路。因為人的安全感是在一個生態(tài)的環(huán)境下綜合產生的,那么,客觀科學的觀察一個人的安全感也應該回歸那個環(huán)境才最有效。
參考文獻:
[1]楊韶剛.人本主義心理學與教育[M].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3.
[2]安莉娟,叢中.安全感研究述評[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3,12(6).
[3]阿瑟.S.雷伯.心理學詞典[M].李伯黍,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6.
[4]叢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編制及信度、效度檢驗[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8(2).
[5]安莉娟.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子女自尊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D].河北.河北師范大學,2003
[6]江紹倫.安全感的建造[M].香港:嶺南學院出版社.1992.
[7]吳麗.0-3歲嬰幼兒安全感缺失的后果及其對策研究[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0,26(8).
[8]蔣紅斌,肖曉娟.有助于兒童安全感確立的家庭教育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2,(9).
[9][12]叢中,安莉娟.安全感量表的初步編制及信度、效度檢驗[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8(2).
[10]曹中平,黃月勝,楊元花. 馬斯洛安全感-不安全感問卷在初中生中的修訂[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
[11] 夏春,涂薇.中國居民生活安全感量表的編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9).
[13]安莉娟,叢中,王欣.高中生的安全感及其相關因素[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8(10).
[14][22]楊元花. 初中生安全感發(fā)展的家庭動因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
[15] 謝玲平,鄒維興.農村初中生人際信任與安全感的調查研究,江蘇教育學院學報
2012,28(6).
[16]黃月勝,鄭希付,萬曉紅.初中留守兒童的安全感、行為問題及其關系的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0,(3).
[17]張梅英.大學生安全感的協(xié)方差結構模型分析[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27(12).
[18]唐明皓.農村留守兒童應對方式對安全感的影響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
[19]姜圣秋,譚千保,黎芳.留守兒童的安全感與應對方式及其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3).
[20]楊昭寧,楊靜,譚旭運.聾生安全感、人際信任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 ,中國特殊教育,2012,(9).
[21]劉少鋒.大學生積極心理資本對安全感的影響及其教育對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
[23]李驪.農村留守兒童安全感發(fā)展的學校動因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
近日,江蘇省有學校心理輔導中心就“不安全感”這個問題在全高三年級展開調查,短短兩周時間內,共收到有效問卷1165份。結果顯示:66%的考生表示經常會產生不安全感;32%的人表示偶爾會有不安全感;僅有3%的考生自感心理強大,毫無不安全感。
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考生生活在一種“不安全”的心理環(huán)境中呢·調查結果顯示,“對失敗倍感恐慌”“對復習毫無頭緒”“尊嚴受到威脅”等,都是重要原因。而對于重新回到校園里復讀的考生來說,“難以融入新集體,缺乏歸屬感”是最令他們深感不安的一大因素。
高考生安全感缺乏的五個因素
一、失敗恐懼
“我是班上的一名學習尖子,老師非常器重我。可就在上一次期末考中,因為失手,年級成績排名滑下了二十多名。盡管后來老師安慰我說沒什么,但那次考試對我心理所造成的陰影卻是無法抹去的。如今,我開始覺得自己風光已逝,上大學沒有什么希望了?!?/p>
——經歷過挫折,品嘗過痛苦的滋味之后,內心對再次經歷挫折產生恐懼、恐慌感。
二、無序恐慌
“高三了,現(xiàn)在各科作業(yè)都很多,制定的學習計劃總是完成不了。今天做不完,就得拖到第二天,可第二天又有一大堆功課,明日復明日,永遠沒有做完的時候。這樣一來,很容易落后于其他同學,我該怎么辦·這個問題讓我很揪心!”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下,大多數(shù)人在處事時都傾向于“求穩(wěn)”,這其實是一種“秩序情結”。同樣,有著“秩序情結”的高考生也是相當?shù)亩?。學習競爭越來越激烈,當對學習管理不善,頻頻造成計劃失控的局面,那些有著“秩序情結”的考生會更加容易驚慌失措。
三、缺乏歸屬感
“在新環(huán)境里,復讀的我顯得很不合群。不知道這是不是我的問題。班里同學們的行為方式、語言表達,都讓我覺得自己像是從外太空來的,總之,他們所做的一切都讓我覺得很不習慣,非常沒有歸屬感。郁悶死了?!?/p>
——處于某一個集體中的我們,總是希望在這個集體中愛人與被愛,與這個集體建立起一份密切的關系。但是,當我們與自己所在的集體大多數(shù)人價值觀不相一致的時候,或者缺乏對該集體信任的時候,往往會找不準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從而也容易缺乏安全感。
四、尊嚴受到威脅
“我是一個從鄉(xiāng)下來到城里讀書的同學,平時因為學習不怎么好,很自卑。昨天,和一位同學在學習上產生一點小分歧,他大罵我鄉(xiāng)巴佬,說我身上有一股來自農村的豬糞味。我真的很難過……”
——對學習不再充滿信心,反而遭受了自尊心上打擊。譬如班上同學們平時的說話和行為方式,會讓自己處于一種緊張、自責、被動的境地,這時候,也容易使人缺乏安全感。
五、可能面臨失敗
“我是一個復讀生。去年,因為考前沒能好好放松心情,給了自己太大壓力,結果考試沒發(fā)揮好,不幸落榜了。但我現(xiàn)在還是沒能調整好心態(tài),學會以平常心對待一切,開學后幾次小考成績都不很理想。我很害怕,如果今年高考我再失敗怎么辦……”
——當你終于選定了一個目標,并為之不懈努力,但是,忽然遇到了來自外界的一些干擾和風險,你意識到自己的目標即將要面臨失敗的時候,也會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
【解讀】
巧妙化解你的“不安全感”
近年來,越來越多人關注自身的安全感,“缺乏安全感”——這已然成為很多人的口頭禪。
一位高三的同學不久前在我們學校的論壇中這樣寫道:“學習上沒有安全感,生活里沒有安全感,交朋友沒有安全感,對前途沒有安全感,做任何事情都沒有安全感……”這,或許真的代表了很多高考考生當前內心真實的狀態(tài)。
我們,可能會因生活中物質財富上的貧乏,由此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因而缺乏安全感;可能會因為朋友之間、親人之間的親密關系發(fā)生嚴重的沖突,由此對情感失去了控制力,因而缺乏安全感;又或者是因為處于高考環(huán)境中,由此對激烈的競爭感到焦慮萬分,因而缺乏安全感;也可能被來自學習上的壓力而攪亂了內心的寧靜,由此對前途感到極其渺茫,因而缺乏安全感……如此看來,安全感,在我們每一個人生命中的每一個角落都扮演著不容忽視的角色。
不久前,一位高三的同學前來咨詢室對我說,在學習上,他不斷努力,發(fā)奮想要躋身于尖子生行列,是為了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期望,因為他根本無法想象如果自己不爭氣,他的父母該如何面對別人投來的異樣的眼光。但成為尖子生之后,他發(fā)現(xiàn)又有新的恐慌侵擾著他。對他來說,若是學習不優(yōu)秀,心理不踏實,可學習優(yōu)秀了之后,危機感又開始以另外一種形式籠罩到他頭上??梢?,問題的關鍵并不在學習優(yōu)不優(yōu)秀,而在于他內心對自己始終抱著一種相當不自信的“危機預知”。只要這種預知繼續(xù)存在,那么,他精神上的緊張感就很難被化解掉。
可見,缺乏安全感的癥結,并非在環(huán)境是否安全,而在于自己內心是否安全。只有在內心筑起一個堅固的安全島,對我們每個人來說才是至關重要的。
想擺脫安全感危機,有以下兩種自救方案:
關鍵詞:農村居民社會安全感社會治安狀況
一、研究背景
我國有60多萬個行政村、300多萬個自然村,有9億多人口生活在農村。農村和諧穩(wěn)定是農村發(fā)展的基礎,也是全國和諧穩(wěn)定的基礎,農村社會安全問題始終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而且是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目前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我國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全國老齡辦2009年年初的《農村空巢、類空巢家庭老人狀況調查報告》表明:全國農村老年空巢和類空巢家庭共3288萬戶,占農村老人家庭總戶數(shù)的48.9%;空巢、類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萬人,占全國1.08億農村老年總人口的43.9%;
另據(jù)民政部的相關統(tǒng)計,目前全國有8700萬農村留守人員,其中包括2000萬留守兒童、2000萬留守老人和4700萬留守婦女。農村“空巢”與“空殼”化以及老齡化給農村社會治安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農村社會治安管理乏力與混亂,諸如流動人口犯罪等新問題也漸成趨勢。雖然近年來在國家的強力打擊之下,社會治安狀況總體有所好轉,但農村地區(qū)作為社會治安管理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社會治安狀況依然令人堪憂。嚴峻的社會治安狀況形勢直接影響到農村居民安全感的提高
二、農村地區(qū)居民的安全感
為了能更好地了解農村地區(qū)的社會治安現(xiàn)狀,明確城鄉(xiāng)之間居民安全感之間的差異,我們以湖北省廣水市廣水街道辦、應山街道辦以及楊寨鎮(zhèn)、關廟鎮(zhèn)為樣本,采用安全感指標體系以及問卷調查的形式,對該地區(qū)的農村居民的安全感進行了調查,并采取加權平均的方法結合調查數(shù)據(jù)結果算出了以該地區(qū)為代表的農村地區(qū)居民安全感指數(shù)。
在安全感指標體系的選取過程中,我們選擇了一種既能被大家所普遍接受,又比較全面的指標體系,并在此基礎上設計了調查問卷。之所已選擇這一種指標體系,在于它充分地結合了安全感的概念特點,考慮到了主客觀因素對安全感的影響,分類清晰,層次明確。具體的指標體系如下表:
其中,在指標計算過程中,指標權重的確定,我們采用的是根據(jù)調查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的結果,先確定各因素在指標體系中的貢獻率,然后根據(jù)各因素貢獻率的大小確定不同層次指標的權重。我們最先確定的是上表中三級指標的權重,即因素層指標權重。然后,在因素層指標權重基礎之上,運用區(qū)組因子權重計算公式,確定了四級指標的權重,即指標層權重。以下是不同層次因素的指標權重:
在個體指數(shù)的計算上,根據(jù)問卷選項的特點,其中完全符合和有點符合屬于認同選項,有點不符合和完全不符合屬于不認同選項,個體指數(shù)的計算公式為:
個體指數(shù)(g)=認同比例-不認同比例
在類指數(shù)的計算上,我們結合前面指標層權重,采用的是個體指數(shù)加權平均的方法。它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l(wèi)類指數(shù);g為個體指數(shù);f為個體指數(shù)的權數(shù)。
同理,在綜合指數(shù)的計算上,也是結合因素層權重,采用類指數(shù)加權平均的方法。它的計算公式為:
其中z 為綜合指數(shù);l為類指數(shù);f 為類指數(shù)權數(shù)。
由于類指數(shù)權數(shù)之和 為1,所以
根據(jù)上面的個體指數(shù)、類指數(shù)、綜合指標運算公式以及指標項和因素相權重,采用加權平均的方法,我們能夠得到以湖北省廣水市為代表的農村地區(qū)的安全感指數(shù)為73.9%。
三、安全感指數(shù)所反映的問題
以上數(shù)據(jù)顯示對農村安全感影響最大的四因素分別是:執(zhí)法情況、災害事故、環(huán)境秩序和違法犯罪情況。其它的因素對社會安全感也有影響,但是相對較弱,權重在0.1以下。同時從數(shù)據(jù)中也可以看到,在執(zhí)法狀況類因素中警力配置和破案質量比較關鍵,出警速度影響相對較弱;在災害事故中疫病傳播影響最大,另外食品安全和突發(fā)自然災害影響也較大;在環(huán)境秩序因素中,社會活動影響較大,其次就是環(huán)境因子和社會控制因子;在違法犯罪因素中,財產侵害和暴力侵害對安全感影響很大,是危害農村地區(qū)社會治安狀況的重要因素。
綜上,農村安全感主要由農村地區(qū)社會治安狀況決定,其中以執(zhí)法情況和違法犯罪情況為主,而這兩個因素發(fā)揮是可以控制的,相對于災害事故和環(huán)境秩序來說,它們具有更好的可控性。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除了一些不可控的自然因素之外,社會安全感主要受社會治安狀況的影響和制約。
雖然沒有明確衡量標準,說什么樣的安全感指數(shù)是可以接受的以及安全感提高一個百分點意味著什么。但我們可以通過與其他省份公布的安全感指數(shù)做一個比較分析來進一步了解農村地區(qū)的社會治安現(xiàn)狀,以及城鄉(xiāng)之間在社會安全感和社會治安狀況方面的差異。
以下是一些省份2010年的社會安全感指數(shù):中新網信息顯示江西當年安全感指數(shù)為95%;重慶市政府信息顯示重慶當年安全感指數(shù)超96%,居四個直轄市之首;河南黨建網信息顯示河南省當年安全感指數(shù)達95.07%,全國領先。黑龍江日報數(shù)據(jù)顯示黑龍江當年公眾安全感指數(shù)達94.9%;另據(jù)中國日報數(shù)據(jù)顯示,貴州當年安全感指數(shù)為86.98%;山西新聞網數(shù)據(jù)顯示山西當年安全感指數(shù)為87.5%;解放網新聞晚報上數(shù)據(jù)顯示上海當年的安全感指數(shù)為84.06%;天山網數(shù)據(jù)顯示當年新疆安全感指數(shù)為82.38%。而以湖北廣水為代表的農村地區(qū)安全感指數(shù)只有73.9%,甚至遠遠落后于西部地區(qū)省份安全感指數(shù)的平均水平,安全感指數(shù)普遍偏低,農村地區(qū)的社會治安狀況相對較差。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