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儒道思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儒家美學;道家美學;和諧
眾所周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漢末傳入的佛教思想,三教合流成為中國文化和思想的的源頭。但漢代傳入的佛教是在先秦已有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基礎上不斷改造整合形成的。因而從本源上說,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華美學的源頭。它們所提出的一系列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重要美學命題,形成中國文化“軸心時期”時期光輝燦爛的文化盛況。然而儒道兩家不同的審美理想、審美取向和審美態(tài)度共同構建了兩種不同的文藝美學思想。
一、儒家以“中庸”為核心的社會和諧思想和道家以“無為”為核心的自然和諧思想
先秦儒家以孔孟為代表,強調“不偏不倚”的“中庸”和諧,其思思想旨歸主要是為了實現(xiàn)其社會統(tǒng)治的政治目的。孔子主張“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他的“和諧”思想,是建立在“中庸”的基礎上,肯定社會中的差異和矛盾,主張統(tǒng)一,是一種多樣性的和諧統(tǒng)一。儒家美學將中庸和諧思想滲透到社會各方面:在社會關系上,他們通過“中庸”思想的建立實現(xiàn)其構建“大同”社會的政治目的;詩歌思想和內容上,表現(xiàn)為一種“思無邪”的批評標準,主張詩歌創(chuàng)作應“發(fā)乎情,止乎禮”;“樂而不,哀而不傷”等。
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強調崇尚自然主張無為。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認為凡事必須順應自然規(guī)律,不能做違反自然的事情。道家的和諧思想正是以此為根基的,主張“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審美態(tài)度上,強調“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反對人為。在審美標準上,強調“法天貴真”。
二、儒家以“人倫”為核心的中和思想和道家以“自然”為核心的和諧思想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為實現(xiàn)大同社會的社會理想,建立一套系統(tǒng)的完善的倫理道德的社會政治體系。同時,試圖采取強調人格修養(yǎng)和禮樂教化達到其社會政治目的:建立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人倫和諧思想,構建“父父”“子子”、“君君”、“臣臣”封建倫理綱常秩序,達到鞏固其封建社會秩序的目的??鬃又鲝垺翱思簭投Y”,通過“禮義”的培養(yǎng)壓抑人的個性自由的發(fā)展?!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薄凹核挥?勿施于人?!币笕巳耸囟Y并推己及人(《論語?顏淵》)?!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提倡重道義輕私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鬃恿D用“禮”嚴格要求人的言論行為,消除異端邪說。并通過“三從四德“思想,壓抑婦女地位以求得兩性和諧。
老子的和諧思想更多的體現(xiàn)在人與自然的和諧上?!叭f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老子將陰陽和合之氣看做自然萬物的生命之源,陰陽和諧就是天地和諧、協(xié)調。并進一步提出自然宇宙和諧的思想,“有無相生,難以相成。長短相形,高下想傾,音聲相和。恒也”。同時,他也以此態(tài)度觀照人生。《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钡诙哒掠终f:“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為襲明?!边@里強調“上善之人”、“與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就是試圖建立一種人與人和諧的思想。他還明確提出天地萬物的互補的和諧思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莊子明確提出了“天和”、“人和”的思想。他認為宇宙萬物運行的宗旨便是“自然無為”。他這種樸素自然的世界觀,用于天地便是“天和”,用于人與人之間便是“人和”。
因此,道家的和諧觀與儒家的中和思想有不同。儒家是在中庸的思想指導下形成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不偏不倚的中和思想;而道家則是在“自然無為”的指導下,形成了順應天地自然萬物生長變化規(guī)律的和諧思想。
三、儒家以“詩教”為途徑的身心和諧和道家以“虛靜”為途徑的心性和諧
孔子尚禮樂,主張仁義道德思想。他注重詩歌教化對理想人格培養(yǎng)的作用,主張“詩教”為核心的身心教育理念?!芭d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墻面而立也與”(《論語?陽貨》)。他強調詩教的對人格培養(yǎng),道德完善方面的作用,認為不學詩就無話可說寸步難行,力圖通過詩歌教化完善理想人格,使作為個體的人身心和諧,最終實現(xiàn)其理想社會秩序的建構。
道家在身心和諧建設提出“虛靜”觀,即一種是清心、寡欲、修身、養(yǎng)氣的方法。老子《道德經》中提出:“滌除玄覽”、“致虛極,守靜篤”。他主張清心寡欲,一切與欲望有關的他都反對。提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闭J為過度追求聲色、美味、馳騁畋獵之趣和奇異珍寶,容易迷惑身心,不能使身心平靜和諧,所以應當制止。莊子更是提出了“心齋”“坐忘”“虛靜”的著名論斷。在道家看來,“虛靜”是萬物存在的狀態(tài)也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疤摱铩薄拔ǖ兰摗?要求主體排除一切雜念,摒棄欲望,“絕圣棄智”以維持身心和諧,最終到達悟道的目的。
在身心和諧建設方面,先秦各家雖都注意到了其重要性。但采取的方法依然有所不同。儒家以中庸的思想,重人倫道德禮教,因而采取詩教的方法。以求個體身心和諧最終實現(xiàn)其社會目的。道家以自然無為,重天地萬物的陰陽和合,采取虛靜的態(tài)度關照身心。
四、儒道“和”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
盡管先秦儒道采取的方法和其目的有不同,但二者在關于“和”的思想上,有著共同的取向,即包括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社會關系團結和睦、個人身心協(xié)調發(fā)展等豐富的內涵。儒家偏重關照社會人生,孔孟追求多樣的統(tǒng)一“和而不同”的矛盾觀,其后經過朱熹等宋明理學發(fā)展為“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協(xié)和萬邦”的國家關系觀以及“忠恕之道”的道德修養(yǎng)方法。這些思想對于當今社會和諧建設,有一定的指導借鑒意義。與儒家相比,道家和諧思想偏重自然萬物。他所提倡的,崇尚自然,反對人為的觀點,對于當今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供了價值參考和理論借鑒。它們所提出的理論觀點對于環(huán)境保護和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有重要借鑒意義,同時對身心建設和社會和諧秩序穩(wěn)定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王弼.老子注[M]//諸子集成: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1986.
[2]王先謙.莊子集解[M]//諸子集成:第三卷.北京:中華書局,1986.
[3]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與世界先進管理理念接軌,已成為企業(yè)家需要共同探討和思考的一個重要課題。管理不是一種單純的政治經濟行為,它是融合了民族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倫理道德的意識與行為。企業(yè)文化作為企業(yè)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雖虛而無形,但確是企業(yè)重要的軟競爭力。企業(yè)文化的構建深受國家和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尤其儒道思想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對構建現(xiàn)代企業(yè)文化和增強企業(yè)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價值。
一、儒家思想對中國企業(yè)文化的影響
談到企業(yè)文化,有人就認為這是舶來品,中國從來就沒有企業(yè)文化。顯然,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qū)。誠然,中國企業(yè)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深受外來企業(yè)文化的影響,但它最初還是根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儒道思想。正如廣告大師大衛(wèi)?奧格威所說:“企業(yè)文化是由很多東西組合而成――傳統(tǒng)、神話、儀式、習俗、習慣、英雄、價值等。因此,每個民族文化都要受其歷史文化的影響,具有自己的濃重的民族特色而有別于其他企業(yè)文化”[1]。我們不但要吸收國外先進的企業(yè)管理理念,也要積極探索和剖析我國企業(yè)文化與民族文化的內在聯(lián)系,繼承民族文化的精髓,真正做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1.“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是中國企業(yè)文化形成的基石?!叭省笔侨寮宜枷氲暮诵???鬃诱f“仁者愛人”“己所不欲人,勿施于人”[2],應用在管理上就是要關愛人,理解人,團結人。孔子說的“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主張“義之與比”,指的就是一切要按道義行事,從管理角度理解就是要講原則和標準??鬃诱J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對生產經營者來說就是要“取之有道“不發(fā)不義之財”??鬃又v的“君子敬而無失,與人而有禮”“不知禮,無以立也”以及孔子說的“智”即“知人”?!爸钦卟换蟆?、“不知言無以立人也”。主張“言必信,信必果”認為“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這些儒家思想的精華,深深地扎根于中國億萬民眾心中,為許多成功企業(yè)家所推崇,給中國企業(yè)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產生了巨大的指導作用。
2.“中庸之道”成為企業(yè)管理的最佳方式?!爸幸舱?,天下之大本也”,整體和諧性是中庸之道的本質特征??鬃釉唬骸熬又杏?,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無忌憚也”?!皶r”在“中庸”思維方法中是一個重要因素,強調“合時宜”,“適中”,既無過,也無不及,用于管理就是講要管得合理。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儒家認為“中庸”思維方法是解決矛盾的最佳方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昂蜑橘F”的思想,對我國管理文化形成影響極大?!昂汀钡幕竞x是和諧、調和與協(xié)調。法國管理學家古里認為“協(xié)調”就是“管理”。美國管理學家扎茨認為“協(xié)調”是“管理的本質”。儒家思想很早就認識到了“協(xié)調”的重要作用,認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通過協(xié)調各種矛盾,達到最佳和諧狀態(tài)。“和為貴”可以理解為化解人際的緊張與沖突,促進企業(yè)的穩(wěn)定??鬃釉唬骸奥犜A,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無訟”就是矛盾化解,沖突緩和,彼此理解,同心同德,合作共事。“和為貴”也是企業(yè)“雙贏”之策。眾所周知,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規(guī)律之一。國外企業(yè)一直認為“商場就是戰(zhàn)場”。他們熱衷研究的競爭戰(zhàn)略是如何擴大市場,獨創(chuàng)名牌,消滅對手,套住顧客和用戶。在經濟一體化和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企業(yè)與企業(yè),企業(yè)與顧客,企業(yè)與供應商,企業(yè)與其他相關群體(包括企業(yè)與員工)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越來越密切,競爭進入了利益共享的合作競爭時代?!半p贏”理念其實就是“和為貴”思想?!昂蜑橘F”是企業(yè)的一種無形資產。
3.“以人為本”的企業(yè)文化理念,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儒家極為重視人的價值,孟子是“人治”的代表,“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3]。天地之性,人為貴。人是企業(yè)中最重要的因素,一個優(yōu)秀的企業(yè),必定是把“人”視為企業(yè)的核心和寶貴的資源,管理者以人為本,重視人,體恤人,信任人,將企業(yè)文化建立在全體員工共同的價值取向和文化標準的基礎上,從尊重員工人格和權利出發(fā),實施人才戰(zhàn)略,努力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和發(fā)展人才,推行人性化管理和家庭式文化,讓企業(yè)成為員工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最好歸宿地。
4.現(xiàn)代企業(yè)管理倡導的“團隊”意識與儒家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儒家認為人的生存發(fā)展應該基于群體的發(fā)展。強調個體的行為不能危及集體的生存和發(fā)展,個體應服從集體??鬃釉唬骸耙延⒍耍延_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這一理念與現(xiàn)代企業(yè)文化提倡的“團隊精神”是一致的。孟子發(fā)展了孔子“人者愛人”的思想,提出要把“仁”心“推已及人”,就是倡導“團隊”思想。企業(yè)全體人員只有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樹立集體主義思想才能取得成功。儒家的整體主義思想培育了中國人的道德理想,孔子提出“修身、齊家、治國家,平天下”,就是說要想把天下治好,就得使國家、家庭與每個人聯(lián)系起來,人人從自我做起??鬃犹岢熬硬黄鳌?,褒獎那些不以個人職能謀求社會職位為目的人,認為沒有舍己為人大理想的人非君子也,從而造就了無數(sh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中華志士。儒家的開拓進取思想,不僅引領了中國成功企業(yè)走過艱苦創(chuàng)業(yè)之路,而且對企業(yè)精神影響極廣。
二、道家文化的影響
道家思想是一種自然哲學,強調辦事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其主要內涵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家思想可視為中國企業(yè)管理的基因之―。以“道”為核心,講求陰陽互補,注重中和均衡,尊重義利關系,強調進德修業(yè),《道德經》中大量樸素辯證法的觀點,對指導現(xiàn)代企業(yè)文化建設,有著非同一般的影響和啟迪。
1.相反相成,物極必反。道家認為“反者道之動”[4],并能由對立而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其中“相反相成,物極必反”,就是告誡人們做任何一件事情,一定不要過頭。一個人的欲望也要有一定限度,否則就會適得其反。從企業(yè)管理的實踐來看:管理就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引導人的行為規(guī)范;又可能扼殺人的積極性發(fā)揮。處理不當,物極必反!在社會化大生產中,企業(yè)一定要有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規(guī)定規(guī)范、工藝標準,但一定不能搞得過細過繁,而且必須與時俱進。對于企業(yè)建立的管理制度、規(guī)定、標準,既要嚴格執(zhí)行,又要動之情,曉之以理,在允許范圍內給員工留下一定的空間,否則就可能引起逆反,或者阻礙企業(yè)創(chuàng)新發(fā)展。
2.無為而治,有所作為?!盁o為而治”是道家文化的經典,老子認為人世間的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tǒng)一,“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有無相生”,而以“無”為基礎。老子說的“無為而治”,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說不要做違背基本規(guī)律的事,應主動順應事物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才能有所作為。作為企業(yè)來說,在進行戰(zhàn)略規(guī)劃前,必須對自身條件進行分析,對自身發(fā)展的基本階段有著清醒的認識。既不能急功近利,違背企業(yè)現(xiàn)實條件,做出不切實際的發(fā)展規(guī)劃,又不能謹小慎微,喪失的發(fā)展大好機遇。企業(yè)在發(fā)展的道路上肯定有曲折,一旦進入誤區(qū),就要重新定位,增強企業(yè)的核心競爭力,并獲取迅速的發(fā)展。在制定新的發(fā)展戰(zhàn)略時,要“減少企業(yè)多余動作”,這樣才符合道家“無為而治”的智慧思想,有所作為。
3.剛強堅韌,柔弱低調。道家文化中剛與柔,強與弱的辯證思想,如能運用在企業(yè)管理上必將受益匪淺。道家文化中很多地方強調要自覺置身于柔弱的地位,處事要低調,辦事要節(jié)儉。柔弱勝剛強。老子說:“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道家認為僅憑儒家的“和”來進行治理不夠,在施行“和”的治理方針同時,也要用霸道來加以規(guī)束?!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張以法治國。然而,他們又強調管理者要低調、平和、內向?;蛘哒f低調、克制、謙虛和執(zhí)著,才是所謂領導之道,這種處世哲學令我國許多企業(yè)管理者所思考:低調做人既是一種姿態(tài),也是一種風度,一種修養(yǎng),一種品格,一種智慧,一種謀略,一種胸襟。因為低調做人處事,就往往更容易被人接受,與環(huán)境相適應,適者才更能生存。
4.善于決策,敢于放手。道家文化在運用“管”和“放”的辯證法上,也有他獨到之見。他們認為領導者對于企業(yè)的重大問題必須善于當機立斷,敢于決策,不為紛紜的議論所干擾;但領導者又要善于放手讓下屬自己去做,對于決策在執(zhí)行過程中,領導者沒有必要頻頻過問,要給屬下有充分的自由度,讓他們盡情地施展才華,以保持他們高漲的工作積極性。老子曰:“太上,不知有之”。意思就是說,領導者下達工作任務后,要善于調動下屬的積極性,而且要使人感到領導并不存在。又說:“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意思是:企業(yè)的領導者,說話不一定太多太具體,讓下屬自己去理解和創(chuàng)造。這樣,當屬下把工作任務完成時,就會有一種“這是我自己干的”成就感。
關鍵詞: 梭羅 儒道思想 差異性
美國十九世紀超驗主義的先驅實踐者梭羅,是美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社會學家、自然主義思想家,在美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自二十世紀開始,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人類在享用科學技術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在悄無聲息中破壞著大自然。隨著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人們開始逐步關注所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梭羅的自然哲學也逐漸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
通過對梭羅多角度的研究,其在思想層面與中國古典思想的相似性浮出水面,他創(chuàng)造性地將孔孟、老莊學說的某些部分吸納到自己的思想里,并身體力行,在其作品中多處可以清晰地看見中國古典儒道思想的印記。無怪乎我國著名學者林語堂先生在他的《生活的重要性》一書中寫道:“就其整個人生觀來說,梭羅在所有美國作家中最具中國情趣。作為中國人,我感到與梭羅心心相通。我可以將梭羅的文字譯成中文,把它們當作中國詩人的詩作向國人展示,沒有誰會發(fā)生懷疑?!保?]雖然梭羅對中國古典思想的吸收、融匯對其文學作品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二者在許多方面也有著極大的相似性,但仍存在著一些本質的差異性。
一、“道”與先驗主義
在自然觀上,梭羅與中國古典道家思想有著極大的相似性。道家思想的基礎是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保?]明確表達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梭羅在1845―1847年的兩年時間里,獨居在瓦爾登湖畔的小木屋內,寫下了名著《瓦爾登湖》,表露出強烈的與自然合為一體的意識。
雖然二者都崇尚自然,但二者在世界觀上存在著本質的差異性。道家思想起源于奴隸社會末期,生產力低下,人類還沒有進入農業(yè)文明時代,因此道家思想的世界觀帶有明顯的客觀唯心主義色彩。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在自然萬物的永恒規(guī)律中,老子認為是“道”掌控著世間萬物的變化與更替。莊子在其著作中雖也多次提到自然,但也大多是從個人本體出發(fā)歌頌山川之美,大地之美,如《知北游》所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保?]莊子贊美自然是為了強調它們身后隱藏著的“道”,是希望人能領悟“道”的真諦。儒家思想世界觀的核心是社會道義的構建,由此便產生了對于人性的判斷前提,并要求人作為社會的建設者和改造者在現(xiàn)實世界實現(xiàn)其價值理想。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性善論,道出了人類行善的內在根據(jù),并且善性作為人類的本質屬性有著必然的先驗特征,孟子認為人的善行從先驗的必然到經驗的事實的轉化取決于人對自身本質的不斷認知。孟子之后的儒家杰出代表荀子則提出“人性本惡”的觀點,認為善并非先驗的必然,而是經驗的現(xiàn)實。雖然二者在人性的觀念上截然對立,但將孟荀二人思想結合起來,便形成了儒家思想的基礎主體,這就是根據(jù)先驗的規(guī)律定義了人的本質,并且這樣的本質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在儒家強調禮教基本主張之前其人性的價值之源也有著明顯的客觀唯心主義的傾向。
美國的先驗主義指出:“有一類非常重要的思想和絕對必要的形式并不來自經驗,相反,人們則是通過它們獲得了經驗,它們是心靈本身的直覺,康德稱之為‘先驗的形式’?!保?]在《瓦爾登湖》中,梭羅強調環(huán)境的變化不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而是由自我意識的改變引起的。他認為自我或者個人能夠控制或者主導自然環(huán)境的變化個發(fā)展。例如他在《湖》一章寫道:“據(jù)我們知道的一些角色中,也許只有瓦爾登湖堅持得最久,最久地保持它的純潔?!m然伐木的人已經把湖岸這一段和那一段的樹木先后砍光了,愛爾蘭人也已在那兒建造了他們的陋室,……這湖當然是一個大勇者的作品,其中毫無一絲一毫的虛偽!他用他的手圍起了這一泓湖水。在他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遺囑中,把它傳給了康科德。”[6]梭羅的先驗主義姿態(tài)在這一段文字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其個人意識占據(jù)了思想的高地,湖水本身沒有變化,但是個人觀察湖水角度的不同會引起湖水的變化:湖水只是存在于個人意識中。從這一意義上說梭羅筆下的自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個人意識在客觀世界的產物,自然本身的價值必須在個人意識的作用之下才能顯現(xiàn)出來,這種觀點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觀。
二、入世情懷與個人中心
儒家思想主張貼近自然,如《論語》寫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但是這里,孔子并不是單純地欣賞自然風景,而是在托物言志,借自然之景來思考和表達人生的意義,在審美層面儒家思想是將社會的理性認知和個體的感性情緒聯(lián)系起來的,所以儒家的核心思想是積極入世。
《禮記?大學》寫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比寮倚奚眇B(yǎng)性,目的是齊家治國平天下,有著強烈的人世的功利性。儒家秉承的理念是“圣人治世”,即通過個人修養(yǎng)的提升,把個人進化為賢者圣人,重視教化,宣揚道德,依靠個人強大的管理國家,推動社會的前進。自司馬遷在《史記》中稱“老子,隱君子也”[8]之后,千百年來社會普遍認知老子為一個孑然一身的隱士,然而老子實則具有強烈的入世傾向,是一個積極入世者而非隱士。郭店出土的《老子》首章寫道:“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亡有。絕偽棄詐,民復孝慈。三言以為辨不足,或令之或乎屬。視素抱樸,少私寡欲。”[9]明確提出了修身的理念。老子曾為周朝史官,史官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向王侯進言?!独献印诽岬溃骸疤齑?,地大,道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安,王居一安?!保?0]從“天大”開始,到“王亦大”,再到“王居一安”,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子的“敬王”思想張本?!肚f子?天下》闡述老子思想云:“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保?]這是道家思想中社會擔當意識的流露。但是與儒家思想相同,老子、莊子把修身和社會擔當意識歸結于治世者,認為這是王侯將相需要特別注意的方面,因而其積極入世的思想也打上了明顯的封建烙印。
梭羅生活在十九世紀的美國,在工業(yè)化浪潮的席卷下,日益增長的物質財富占據(jù)了人們的心靈,社會結構發(fā)生了重大的調整,社會彌漫著崇尚金錢與利益的氣息。作為一個超驗主義者的先驅,梭羅與儒家思想一樣強調“修身”,不過在他看來,個體是社會中最重要的因素,個體的完善依賴于其精神的進化,社會的發(fā)展和前進要在個人的發(fā)展和進步的基礎上才能得以實現(xiàn)?!拔艺J為我們先應該是人,然后才是國民。與其培養(yǎng)對法律的尊重,不如培養(yǎng)對正義的尊重。我有權利承擔的唯一義務就是在任何時候做我認為是正確的事情。說白了,一個組織沒有什么良知,但一個由有良知的人組成的組織就是有良知的組織。法律一點也不能讓人變得更加正義;而且通過對法律的尊重,即使那些好性情的人也會日復一日地成為非正義的行使者。通常,對法律不適當?shù)淖鹬氐淖匀唤Y果就是,你會看到一隊隊的士兵、上校、上尉、下士、列兵、搬運火藥的人等,秩序井然地行進,跨越山谷,走向戰(zhàn)爭,違背他們的意愿。是的,違背他們的常識和良知,這確實是非常危險的行軍,而且令人心悸”。[11]梭羅在社會觀上所表現(xiàn)出的觀點帶有明顯的個人主義,也就是所謂的“自我實現(xiàn)型”的理想化人格,梭羅強調社會的改革和發(fā)展要從人這一個體做起,告誡人們加強自身修養(yǎng)以求精神的完善,他相信“人類無疑是有能力來有意識地提高他的生命的”,因此在社會的基本個體――“人”的素質的提高才是改革社會的最好途徑。這源于西方的人本主義思想和關注個體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為資本主義宣揚個性提供了社會學的理論依據(jù),所以從本質上來說,梭羅所倡導的是一種充分發(fā)揮個人潛在能力和自我覺醒意識的資產者精神。
三、“自愿平窮”與安貧樂道
儒、道思想中都倡導一種安貧樂道,少私寡欲的簡樸生活。老子所提倡的人生觀的主要特點是:出世、超然、常樂。具體表現(xiàn)為:清心寡欲、不與人爭、虛靜自然、知足常樂。老子說:“見素抱樸,少私寡欲。”[3]“咎莫大于欲得。”[3]主張人應該過一種簡單樸素的生活,對物質上的要求要盡可能少一些,不要處心積慮地去與人爭名奪利,貪欲會招致禍端。而孔子在《論語》中表達了自己對生活的態(tài)度:“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薄帮埵枋筹嬎?,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7]孔子還表示,生活雖清貧,但“樂亦在其中矣。不義富且貴,于我如浮云”。[7]他對大弟子顏回也大有贊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7]雖然儒、道思想都表現(xiàn)出安貧樂道的特征,但道家思想更加強調清心寡欲,無欲無求,而儒家則在有條件時還主張“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鄉(xiāng)黨篇》),對父母要“厚葬”,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彼]有否定富貴,而是否定以“不義”的方式獲取富貴。[12]可以說中國古典思想中所表現(xiàn)出對物質的淡然是有其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所決定的。在儒、道思想的形成時期,中國正處于奴隸制向封建地主制轉變的時期,生產資料和社會財富僅僅掌握在極少數(shù)人手里,人民大眾被剝削的十分嚴重,富貴對于一般民眾而言是遙不可及的,但人民又對美好的生活充滿了向往,因此,要么如道家思想一般無欲無求,要么在道德的框架內可以賺取財富。
梭羅雖然對這些身處陋室,對于貧而不失其志的賢人十分贊賞,并且在其作品中表現(xiàn)出了安貧樂道的思想元素,但梭羅所生活的時代是資本主義快速發(fā)展、社會財富迅速膨脹的時代,梭羅自愿放棄哈佛畢業(yè)生的優(yōu)異資源,隱居在瓦爾登湖畔感受自然生活,其主張和行為受到的更多是基督教“自愿貧窮”思想的影響。相比于中國古典思想中的“安貧樂道”,梭羅的思想有著很大的不同。
首先,在梭羅的“自愿貧窮”思想中,擺脫物質利益后的精神追求占據(jù)了核心地位。梭羅所關注的不僅僅是“自愿”,更是在“自愿”基礎上的“貧窮”。貧窮對于時代而言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詞語,相比于古代社會更加難以實現(xiàn),因此所下的決心和毅力也要更大。另外,在強調精神追求的意義和目標的重要性和形式上,梭羅與儒、道思想相比有著明顯的差異。在解釋自己為何離開瓦爾登湖時,梭羅將他自己在木屋和湖濱之間踏出的小路稱為“傳統(tǒng)和陳規(guī)的轍印”,這表明梭羅對于自己“自愿貧窮”的實踐并未完全達到目的。他也明確地告訴讀者,隱居并非是唯一促成心靈升華的方式,換言之,在“自愿貧窮”的基礎上,選擇何種方式并不重要,關鍵在于是否能意識到精神境界提升的重要意義,是否能主動開拓靈魂生存的環(huán)境。
其次,在物欲橫流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地位和尊嚴與其收入和社會地位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無論是作為勞動力還是作為消費者,人都被當作再生產循環(huán)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喪失了獨立的、與經濟算計無關,與成本、利潤和交換價值無關的獨立價值。梭羅強調的“自愿貧窮”是想讓人們跳出這種框架,沖破商業(yè)意識形態(tài)的重重包圍,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立的判斷力,不被流俗所左右,選擇一條與消費主義和商業(yè)文化對抗的精神道路。[13]
最后,受到其個人中心主義的影響,“自愿貧窮”是梭羅宣揚社會改革的重要途徑,在抑制無欲的前提下,他將人類精神水平的提高作為終極目的和唯一標準?!白栽肛毟F”可以在人的大腦里建立一個潛意識,相信這一觀念的人們會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心靈境界上,而不是物質生活上,當人們普遍將注意力從個人的物質得失中轉移出來,他們才可能有精力、有意愿去關心精神生活,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從而由個體到社會地推動社會的進步。
總之,梭羅的思想雖與中國古典儒道思想有深刻的淵源,二者在熱愛自然、注重道德修養(yǎng)、主張安貧樂道等方面有著某些共通之處,但是由于社會環(huán)境的不同,再加上梭羅本來為我所用的原則,只是借鑒了思想的精髓,因此二者仍然存在著一些本質的差異性,對這一點我們需要認識清楚。
參考文獻:
[1]林語堂.生活的重要性[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2]陳應鼓.莊子今注今譯[M].北京:中華書局,1983.
[3]張松如.老子說解[M].濟南:齊魯書社,1987.
[4][清]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1961.
[5]愛默生著.孫宜學譯.美國的文明[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2002.
[6]梭羅著.徐遲譯.瓦爾登湖[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
[7][宋]朱熹.四書集注.長沙:岳麓書社,1995.
[8]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98.
[9]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10]陳鼓應.道家文化研究,第17輯[C].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9.
[11]丁兆國.從自我改革到社會改革[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1).
【關鍵詞】內容互補;內在統(tǒng)一;哲學主體
當我們把中國哲學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的時候,面對紛繁復雜的歷史文化資料,就有必要提出中國哲學的主體是什么的問題。對此問題,一般有三種看法:儒家主體說,道家主體說,儒道互補說。其中第三種觀點看似公允,認為儒道兩家共同為中國哲學的主體。但是一經分析,又分為兩種,即外在互補說,此觀點承認儒家道家各自是獨立的派別,認為它們本質上的區(qū)別性是互補的前提。另外一種情況是內在互補說,此觀點不把儒家道家的區(qū)別性看作是根本的互補的前提,而把儒家道家本質上的同一性看作是互補的前提,認為它們是內在的邏輯上的互補,儒家道家是在一個統(tǒng)一的內在邏輯的基礎上,各自構成了中國哲學內在邏輯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同時認為儒道兩家思想的內在互補以及在互補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是中國哲學的主體。本文支持此觀點,并試述其理由如下。
一、中國先民的天道觀念作為儒道兩家思想的共同源泉,給兩家思想的內在互補提供了可能性
天道觀念在先秦諸子之前的發(fā)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原始的天道觀念、神道天道觀念、以及在哲學意義上的天道觀念。
在原始的天道觀念中,中國先民以一種萬物有靈論的觀點來面對世界,認為就如同人的背后有靈魂作為主宰一樣,在世界的背后也有一個作為萬物的最高主宰的天道。
神道天道觀念,遮蔽了原始天道中的必然性,強化了人格神的意義,把天道主要理解為有意志的人格神。神道天道觀念的基本精神和意義就在于與天道相溝通,但是這種溝通只是特殊人物的特權。這種思想肯定了特權意義存在的合理性,反映了社會等級制的出現(xiàn)和合法化的過程。
哲學意義上的天道觀念,是對原始天道觀念中規(guī)律性意義和必然性意義的回歸,是對人格神意義的揚棄,其核心觀念認為天道是一個規(guī)律系統(tǒng)。這樣的一個規(guī)律系統(tǒng)內在地含有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是天道的存在是不同方面、內容、時間構成的一個結構性存在。其二是天道存在是必然性的、規(guī)律性的存在,天由人格天回歸到了自然天,有意志的主宰者發(fā)展成了客觀必然性,此客觀必然性通過天道存在的結構表現(xiàn)出來,承認世界的統(tǒng)一性以及萬物的差別性和等級性。
總之,這三個階段的發(fā)展為先秦諸子的學說準備了兩種意義上的文化前提,即,一方面為先秦哲學本體論提供了思想內容,一方面也提供了最基本的思維方式,此兩個方面的交互作用構成了中國哲學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儒家道家作為先秦諸子學說的一部分,面對春秋末期“禮壞樂崩”的時代課題,從中國先民的天道思想中汲取營養(yǎng),同時中國先民的天道觀念作為儒道兩家思想的共同源泉,給兩家思想的內在互補提供了可能性。
二、儒道兩家在思維方式上是內在互補的
中國哲學發(fā)展的內在邏輯是心理與文化的辯證法,它反映的是人的生存的基本矛盾,儒家和道家各自回答了人在存在中兩個方面的問題。儒家向人們提供了人的存在作為超越性存在之所以可能的文化上的基礎和原因,而道家則向人們提供了人的存在作為超越性存在之所以可能的心理上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儒家和道家的關系,從邏輯上講,表現(xiàn)的是人的存在作為超越存在,在精神境界與心理體驗上的超越性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同人的存在作為超越存在,在現(xiàn)實倫理生活中實踐的必要性與可能性的兩者之間的內在關聯(lián)。從思維方式上說,表現(xiàn)的是時間性思維方式與空間性思維方式的內在互補。
時間性、空間性是人的存在的兩種基本方式和自我反思的基本中介。以萬物同為物的空間并存關系為中介,在此關系中尋找萬物同為物的統(tǒng)一性說明即形上基礎的說明,此即空間性思維方式;從萬物在時間上的歷史發(fā)展為中介在萬物自我時間發(fā)展過程中,尋求萬物同為物的統(tǒng)一性說明,此即時間性思維方式。但是這兩種思維方式本質上都是人反思自身時的片面的思維方式,而人的反思應該是兩種思維方式的互補。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正是表現(xiàn)出了時間性思維方式以空間性思維方式為基礎,而統(tǒng)攝空間性思維方式,兩種思維方式內在的互補和統(tǒng)一的過程。
三、歷史發(fā)過程中儒道兩家在內容上的互補
在先秦諸子學時期,儒道兩家在文化上雖然表現(xiàn)出不同的文化形態(tài),儒家側重表達天道觀念的倫理意義,而道家側重表達天道觀念的本原意義,但是儒道兩家哲學的創(chuàng)始人在心靈體驗上的統(tǒng)一性、儒道兩家學者情感上的相通性和同情性以及在最高人格意義上的人格境界的理解的統(tǒng)一性,是此時兩家文化融合的表現(xiàn)。對于天道,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倍鬃右舱f“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儒道兩家學者在心理感受上的一致性表現(xiàn)了他們對人性本質的理解的一致性。
在魏晉玄學時期,玄學家們在一種文化意識上,已經自覺到了儒道兩家的統(tǒng)一性問題,而且他們對此統(tǒng)一性的了解并不在于外在文化形態(tài),而在于內在的精神實質上的統(tǒng)一性。他們認為兩家在哲學本體論問題的精神實質上是統(tǒng)一的,在性與天道的問題上,儒道兩家是一致的。因此他們把兩家之(下轉第164頁)(上接第186頁)間的關系把握為在性與天道問題上的統(tǒng)一性。同時,他們用道家的形而上學思想,深化了儒家的思想,為儒家文化進一步闡明了形而上學的基礎。
在宋明理學時期,中國古代傳統(tǒng)哲學形態(tài)達到了極至與完美。實現(xiàn)了思想理論內容上儒道兩家的融合。而且是以一個統(tǒng)一的文化形態(tài)來體現(xiàn)的。這種融合表現(xiàn)在宋明理學的全部的豐富的內容之中。如本體輪種周敦頤的“無極而太極”等等,因此宋明理學時期,是儒家道家的思想在外在文化形態(tài)以及內在精神實質兩方面的真正融合。
儒家和道家之間的內在互補所建立起來的,是一個比較完備的心性學說。以任何一方為中心的做法都是片面的,只有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內在互補性才真正揭示了人的存在:既是心理體驗的存在,也是現(xiàn)實倫理生活的存在。儒家和道家的關系在本質上和邏輯上是內在的統(tǒng)一性關系,而人的生存是儒家和道家統(tǒng)一的基礎,它們之間的差異性是在統(tǒng)一性的基礎上人的生存矛盾的內在發(fā)生。綜上可知,儒道兩家思想的內在互補,以及在此互補過程中所體現(xiàn)的心理與文化的辯證法是中國哲學的主體。
參考文獻
[1]林安梧.儒家與中國傳統(tǒng)社會之哲學省察[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關鍵詞:儒家;道家;文藝思想;比較
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思想共同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基礎。作為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兩大學派,他們的思想學說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而儒、道兩家的文藝思想作為他們思想學說中的一部分也就存在著某些差異。當然,這些差異只是儒道兩家關注的問題不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同而已,因而并不是互不相容、截然對立的,并不構成激烈的沖突。下面從四個方面對儒、道文藝思想作一個簡單的比較。
一、對文學產生的根源認識有別
儒家認為文學來源于人心。代表正統(tǒng)儒家文學觀的《毛詩大序》說:“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薄扒閯佑谥卸斡谘浴!毙膭忧榘l(fā),借語言作為工具,這就是詩。然而人的感情之激動,系受外界事物之所觸發(fā)。《禮記?樂記》在解釋音樂產生原由時說道:“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彪m然說的是音樂的起源,但這個原理亦通于包括文學在內的其他藝術形式,其中指出了兩個重要因素導致藝術的產生:外在的事物和內在的心靈。儒家很注重人心在藝術產生過程中的作用,雖然它在次序上后于外物,但在重要性上卻先于外物。儒家觀點強調的是文學作品要能真實地反映作者內在的心靈世界,故文學之源不在外物仍在人之心。
道家認為文學來源于道,即是指文學源于具有宇宙規(guī)律意義的自然之道,這是屬于道家對文學本源的認識。道家的思想是建立在以“自然之道”為中心的哲學體系上的。認為世界的本源于“道”,它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它始終處于運動變化之中,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同時,它又有自身的發(fā)展變化,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強調要與道合一,摒除人為因素。莊子認為一切文學藝術都只有達到了合乎自然之道的境界,才是最高最美的境界。他把音樂上的“天籟”、“天樂”、文學上能超乎言意之表的境界,作為文學藝術的最高理想。然而,道家的這種觀點,并不否認文學是人的心靈之創(chuàng)造,只是認為人的心靈最終也是自然之道的一種體現(xiàn)。故而主張文源于道者,但也常常以人心作為中介。
可見儒道兩家對文學產生的最終根源的看法只是側重點不同,一在人心,一在自然之道,但都承認文學是人的心靈創(chuàng)造之結果。
二、對文學價值取向的認識不同
儒家文藝思想強調的是文藝為社會政治服務的實用功利思想。儒家認為文學存在的最大價值是因為它“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是因為可以“風以動之,教以化之”,是因為可以“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蔽膶W只有在社會中,只有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的某一方面,達到了“美刺”的效果和作用,文學才成為文學,文學才有了文學存在的價值。在儒家的文藝觀中,文學的功能是遠遠重于其本質的,它的價值就體現(xiàn)它具有諷諫功能。至于文學本身是什么樣的,并不是儒家的文學觀所關心的。
道家反對儒家教化論,追求淡泊虛靜的人格境界,注重文學作品的言外之意和文學風格的自然真美。在道家看來,儒家所遵循的那套倫理標準本身就是值得懷疑的,那么用這套標準來規(guī)定藝術的功利價值,則更是不得要領了。老子認為,不應該以藝術為手段來限制和扭曲人的自然情感,而應讓人的生活和藝術遵循自然的法則和規(guī)律,以進入一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境界。在這個境界里,藝術是樸素的,自然的、非功利的,而只有以此三者為前提,人們的藝術活動才能夠實現(xiàn)自由的想象和不斷地創(chuàng)造。由此可見,道家認為藝術只摒棄人為的功利標準,才能顯現(xiàn)出它的價值。在道家的文藝思想里,文學“美”的這一面就相對突現(xiàn)了,而“善”的一面,即倫理社會所要求的那種善就淡化了。
三、兩種不同的審美觀
儒家以“中和”為美?!吨杏埂氛f“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并將“中和”看作是天下最大的根本,是實際存在于天地之間的準則,是人人必須遵循的道理。強調陰陽兩極的和諧至善、中正不倚。人道取法天道,人性人情的最佳狀態(tài)應該是“中和”,這種思想體現(xiàn)在文藝思想上就形成了儒家“中和為美”的審美標準??鬃釉谠u論中國古代的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時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薄?《詩經》三百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內容純潔無邪。)可見儒家的這種“思無邪”的批評標準從藝術上說,就是提倡一種適度的“中和”之美。因此,從音樂上講,“思無邪”就是提倡音樂的樂曲,要中正平和,要“樂而不,哀而不傷”;從文學作品上講,則要求作品從思想內容到語言,都不要過分激烈,應當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過于直露,要“溫柔敦厚”,以有“美刺”作用,但不宜過于激烈,總之是要體現(xiàn)中和、遁度的原則?!爸泻汀钡膶徝罉藴?,使儒家十分重視文藝作品對人的情感與理智的調適作用,一方面肯定文藝作品要真實地抒發(fā)詩人的內心情感,并且以情感人,讓讀者受到情感的洗禮。另一方面又反對在作品中過分宣泄情感,要求詩人的寫作應當“發(fā)乎情,止乎禮”,就是要表現(xiàn)合乎倫理道德的情感,而不是無節(jié)制、非理性的情感。這似乎是要在文藝作品表現(xiàn)情感與表現(xiàn)理性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創(chuàng)造一個情與理相統(tǒng)一的審美境界,目的是更好地發(fā)揮文藝作品對人的陶冶、凈化作用。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觀點到后來演變成“以理節(jié)情”的說教,就反而變成了對文藝創(chuàng)作的束縛,背離了文藝創(chuàng)作的美學規(guī)律。
道家以“和諧”為美,這個“和諧”指的是與自然的和諧,道家的審美理想是崇尚自然,反對人為;提倡無為,反對刻意?!肚f子?知北游》中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天地具有偉大的美但卻無法用言語表達,四時運行具有顯明的規(guī)律但卻無法加以評議,萬物的變化具有現(xiàn)成的定規(guī)但卻用不著加以談論。圣人,探究天地偉大的美而通曉萬物生長的道理。)《莊子?天道》中又說“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純樸歸真,那么普天下便沒有人能和他比美。)可見,道家的審美標準就是這種“樸素”的“大美”,就是未經過人工雕琢修飾的自然美。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曾提出“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在老子看來“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一切藝術的最高境界,達到這種境界實際上已經進入了“道”的境界。這里沒有任何人為痕跡,合于自然。老子把這種理想的“大音”、“大象”看作是體現(xiàn)了絕棄人工、委任自然的審美特征,它含有無窮妙趣,給人以豐富的想象余地。在此基礎上莊子也在他的《齊
物論》中把音樂分為三類:一是人籟,二是地籟,三是天籟。主張“人籟”不如“地籟”,“地籟”不如“天籟”,人籟是借助于絲竹管弦等人工樂器演奏出的音樂,是最低層次;地籟須借助地竅,受風的吹動而發(fā)出音響,它雖然不屬人為的樂曲,但由于還要借助于風,所以也難達到最高境界;只有天籟,是自鳴的樂曲,所以才是最高層次的音樂。莊子提出的哲學認識論,主張作為主體的人在認知客觀事物之“道”的過程中,要達到、也能夠達到一種物我同構、與道合一的最高境界,即徹底泯滅認識的主、客體之間的界限。這種哲學上的認識實際上也代表了他的審美理想。物我兩忘、物我同一,與外物達到自然和諧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藝術境界。
四、兩種不同的創(chuàng)作心理
儒家的創(chuàng)作心理是“有為”。儒家是積極進取的,對社會現(xiàn)實有強烈的關切和歷史使命感,以天下為己任,主張積極干預事物,提倡為人生而藝術,因此儒家認為文藝創(chuàng)作要帶有目的性,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心理上要有憂患意識,作品要能諷刺社會、干預生活,所以孔子曾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興觀群怨”說,用現(xiàn)代的話簡單地講:興,就是說詩歌有感發(fā)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聯(lián)想;觀,就是說詩歌可以起到觀察社會現(xiàn)實的作用,能看到世風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說詩歌可以使人們交流感情,達到和諧,起到團結人的作用;怨,就是說詩歌可以干預現(xiàn)實,批判黑暗的社會和不良的政治。